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相近社会等级先民的食物结构差异——以山西聂店遗址为例 被引量:15
1
作者 王洋 南普恒 +3 位作者 王晓毅 魏东 胡耀武 王昌燧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2-89,共8页
一般认为,先民食物结构的差异是人类不同社会等级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然而,对于考古学资料中未见明显等级差异的先民来说,其是否存在食物结构上的差别,仍需认真加以探讨。为此,本文对山西聂店遗址墓葬(基本无随葬品或随葬品较少)中出... 一般认为,先民食物结构的差异是人类不同社会等级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然而,对于考古学资料中未见明显等级差异的先民来说,其是否存在食物结构上的差别,仍需认真加以探讨。为此,本文对山西聂店遗址墓葬(基本无随葬品或随葬品较少)中出土的人骨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先民的食物结构,体现了典型中国北方农业经济的特点,即以粟作农业和家畜饲养为生。此外,尽管在考古学意义上聂店先民的等级相近,但其在食物资源的获取上却显示出明显差异,且这种差异与先民的性别、年龄和随葬品的种类和多寡无关。因此,在社会等级较为模糊的人类社会,先民对食物资源的获取,很可能更多地受到人群组成、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而与社会等级的相对高低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级分化 C N稳定同位素 先民食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神木木柱柱梁遗址先民的食谱分析 被引量:25
2
作者 陈相龙 郭小宁 +2 位作者 胡耀武 王炜林 王昌燧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2-117,共6页
距今4000年前后,陕北地区呈现出异常兴盛的文化发展态势。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多,生业经济的兴盛无疑是最根本的因素。为深入认识当时生业经济的面貌,本研究以神木木柱柱梁遗址出土人骨为研究对象,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 距今4000年前后,陕北地区呈现出异常兴盛的文化发展态势。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多,生业经济的兴盛无疑是最根本的因素。为深入认识当时生业经济的面貌,本研究以神木木柱柱梁遗址出土人骨为研究对象,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重建先民的食物结构。研究发现,木柱柱梁先民基本以粟作农业为食,肉食消费程度较低。这意味着该遗址人群仍然属于粟作农业为主要生计的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柱柱梁 碳氮稳定同位素 古食谱 粟作农业 生业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新津宝墩遗址的植硅体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涛 江章华 +6 位作者 何锟宇 杨洋 Jade d’Alpoim GUEDES 蒋洪恩 胡耀武 王昌燧 吴妍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5-233,共9页
农业是文明产生的深厚基础。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地区文明起源的中心,探讨其史前农业的经济形态一直是学术界关心的热点问题。本文拟对新津宝墩遗址的文化层剖面及两处灰坑的样品进行植硅体分析,并结合浮选结果,以期探讨宝墩遗址农业经... 农业是文明产生的深厚基础。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地区文明起源的中心,探讨其史前农业的经济形态一直是学术界关心的热点问题。本文拟对新津宝墩遗址的文化层剖面及两处灰坑的样品进行植硅体分析,并结合浮选结果,以期探讨宝墩遗址农业经济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宝墩文化层中,存在大量具有驯化特征的产于水稻叶秆的扇型和横排双裂片型(哑铃型)植硅体以及产于水稻稃壳的双峰型植硅体,同时还存在少量黍稃壳植硅体碎片。水稻扇型植硅体多呈典型的驯化形态,总体尺寸较大,其测量数据符合粳稻植硅体特征。这表明宝墩先民的经济结构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有粟作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 宝墩遗址 植硅体 稻作农业 粟作农业 新石器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榆林王阳畔遗址的植硅体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夏秀敏 孙周勇 +4 位作者 杨利平 康宁武 陈相龙 王昌燧 吴妍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7-266,共10页
榆林地处农牧交错带,是研究环境演变和人地关系的理想地区。本文基于植硅体分析,探讨了该地区王阳畔遗址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过渡阶段的农业生产情况及农业对环境的适应等。遗址剖面及灰坑样品的植硅体分析表明:仰韶晚期,粟和黍是先民的... 榆林地处农牧交错带,是研究环境演变和人地关系的理想地区。本文基于植硅体分析,探讨了该地区王阳畔遗址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过渡阶段的农业生产情况及农业对环境的适应等。遗址剖面及灰坑样品的植硅体分析表明:仰韶晚期,粟和黍是先民的主要粮食作物,而黍较粟始终保持着种植优势;龙山早期,粟作农业逐渐衰落。植硅体组合图谱显示,先民在此遗址活动期间,气候是略偏凉偏干的,整体上较为稳定,呈现出干凉化的趋势。综合来看,农业活动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响应了环境的变化。需要指出的是,该遗址榆科植硅体的大量发现,不仅补充了史前植物利用史,同时也对丰富植硅体数据库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 仰韶晚期 王阳畔遗址 植硅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阿斯塔那唐墓出土彩塑的制作工艺和颜料分析 被引量:18
5
作者 郑会平 何秋菊 +4 位作者 姚书文 王博 宋国定 杨益民 王昌燧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38,共8页
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了大量的彩塑,为了解其制作工艺与彩绘颜料成分,采用显微激光拉曼光谱,结合剖面观察和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等科技手段,对出土于唐墓的6个样品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泥胎表面先用硬石膏做打底层,再施以彩绘... 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了大量的彩塑,为了解其制作工艺与彩绘颜料成分,采用显微激光拉曼光谱,结合剖面观察和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等科技手段,对出土于唐墓的6个样品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泥胎表面先用硬石膏做打底层,再施以彩绘,且彩绘颜料厚薄有异。所使用的红、黄、黑、白和绿色颜料有铅丹、密陀僧、朱砂和土红、雌黄、炭黑、硬石膏及氯铜矿等无机颜料,而粉色彩绘是由铅丹(或铅丹和密陀僧的混合物)与硬石膏调和而成,且密陀僧作为彩绘颜料在新疆是较早的发现。其最为重要的发现是蓝色彩绘为植物性染料——靛蓝。这一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的彩塑修复与保护方案的制订提供了有价值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塑 颜料 显微激光拉曼光谱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寺、殷墟白灰面的红外光谱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魏国锋 张晨 +3 位作者 陈国梁 何毓灵 高江涛 张秉坚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13-616,共4页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天然石灰石、模拟白灰面以及采自陶寺遗址和殷墟遗址的白灰面进行了分析检测,以探明陶寺和殷墟遗址白灰面所用原料。结果显示,人工烧制石灰碳化后所形成的方解石,其v_2/v_4比值高达6.31,明显高于天然石...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天然石灰石、模拟白灰面以及采自陶寺遗址和殷墟遗址的白灰面进行了分析检测,以探明陶寺和殷墟遗址白灰面所用原料。结果显示,人工烧制石灰碳化后所形成的方解石,其v_2/v_4比值高达6.31,明显高于天然石灰石中的方解石,从而表明人工烧制石灰碳化所形成的方解石较之天然石灰石中的方解石具有较高的晶体无序度;随着研磨程度的增加,天然石灰石中的方解石和人工烧制石灰碳化形成的方解石,其v_2和v_4值逐渐减小,人工烧制石灰碳化形成方解石的v_2-v_4特征趋势线斜率较高,从而为考古出土人工烧制石灰的判定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根据此判别方法,陶寺和殷墟遗址的白灰面很可能是采用人工烧制石灰所制备的,表明中国古代先民在距今43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掌握了石灰烧制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灰面 人工烧制石灰 天然石灰石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郧县乔家院墓地出土战国及东汉铜器的成分与金相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金锐 罗武干 +2 位作者 王昌燧 黄凤春 黄旭初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14,共8页
摘要:2006年3-12月,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郧县五峰乡乔家院墓群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限于考古发掘材料和学者关注度等因素,利用科技手段对该墓地出土战国及东汉时期青铜器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同... 摘要:2006年3-12月,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郧县五峰乡乔家院墓群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限于考古发掘材料和学者关注度等因素,利用科技手段对该墓地出土战国及东汉时期青铜器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同时,关于鄂西北地区出土古代青铜器的科学分析研究目前并不多见。鉴于此,本研究利用金相显微镜、XRF等方法分析了湖北省郧县乔家院墓地出土的14件战国及东汉时期铜器样品。分析表明除铜壶镶嵌丝为低锡二元(Cu—Sn)合金外,其他13件均为Cu—Sn—Pb三元合金;其制作工艺以铸造为主,另外还采用了热锻、热锻后冷加工、铜质芯撑、错红铜等工艺。以上分析数据为湖北地区战国及东汉时期青铜合金构成及成型工艺积累了相关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家院墓地 青铜器 合金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光礁Ⅰ号”沉船出水瓷器“保护性损伤”量化评估的 ICP-AES 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李文静 陈岳 +2 位作者 李乃胜 李斌 罗武干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72-776,共5页
目前,文物保护工作者已普遍认识到保护过程会对文物带来一定影响,产生'保护性损伤'。然而,关于'保护性损伤'的量化研究仍罕见报道。为探讨常用清洗试剂对'华光礁Ⅰ号'沉船出水瓷器的保护性损伤,本文利用ICP-AE... 目前,文物保护工作者已普遍认识到保护过程会对文物带来一定影响,产生'保护性损伤'。然而,关于'保护性损伤'的量化研究仍罕见报道。为探讨常用清洗试剂对'华光礁Ⅰ号'沉船出水瓷器的保护性损伤,本文利用ICP-AES测试了各步骤浸泡实验溶出液中的元素组成,发现浸泡液中Al,Fe,Mg三种元素的含量较高,且具有一定规律。利用这三种元素作为指标,对出水瓷器的保护性损伤进行了量化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清洗能力强的试剂,对陶瓷本体的损伤也较大;保存较好的器物,所受'保护性损伤'更小;每种清洗剂都会对瓷器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连中性试剂(如H_2O)同样可以溶解出一定量胎体组分;而普遍认为的较为温和的清洗试剂在长时间浸泡陶瓷器时,对瓷器本体的损伤已非常接近强酸短时间浸泡的影响。故在此特别强调,在实际的文物保护过程中,应切实认识到各种清洗剂对陶瓷本体产生的损害,并同时考虑累积损伤。如此,方能安全有效的保护海洋出水瓷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出水瓷器保护 清洗剂 保护性损伤 量化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申明铺遗址出土铁器的工艺考察 被引量:2
9
作者 戎岩 罗武干 +2 位作者 魏国锋 宋国定 王昌燧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4-70,共7页
申明铺遗址(编号2004.HN.X.A-5)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滔河乡申明铺村北,丹江南岸的河边台地上,遗址出土铁器的器形有釜、鍪、环首刀、剑、铧、锸、削、灯、锛、环、席镇等。年代跨越较大,从战国到清代都有,但以汉代为主。为揭示该遗... 申明铺遗址(编号2004.HN.X.A-5)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滔河乡申明铺村北,丹江南岸的河边台地上,遗址出土铁器的器形有釜、鍪、环首刀、剑、铧、锸、削、灯、锛、环、席镇等。年代跨越较大,从战国到清代都有,但以汉代为主。为揭示该遗址铁器制造工艺及相关问题,应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SEM-EDS)等检测手段,对采集于申明铺遗址的铁质农具、兵器、手工工具及生活用具等14件铁器残片进行了金相及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结果表明,对硬度、强度、韧性等机械性能要求较高的农具和兵器多采用固体脱碳技术;较大型的炊具,如铁釜、铁鍪等则采用白口铁、麻口铁及灰口铁等铸造工艺。从一个侧面表明,战国至汉代,我国南阳地区的冶铁水平业已十分高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明铺遗址 战国 西汉 铁器 冶金学 仪器分析 脱碳 铸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鬣狗粪化石的初步研究(英文)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文娟 李占扬 +1 位作者 宋国定 吴妍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7-125,共9页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是我国近年来发掘的最为重要的古人类遗址之一。该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动物化石、粪便化石等遗存以及人类头盖骨化石等。我们对该遗址出土的鬣狗粪化石进行了类型学及其包含的微体化石等方面研究,从分析...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是我国近年来发掘的最为重要的古人类遗址之一。该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动物化石、粪便化石等遗存以及人类头盖骨化石等。我们对该遗址出土的鬣狗粪化石进行了类型学及其包含的微体化石等方面研究,从分析统计结果来看,鬣狗粪化石中包含了丰富的古信息,如古寄生虫卵、动物毛发、孢粉、植硅体、真菌等。本文主要针对鬣狗粪化石中古寄生虫卵及动物毛发进行分析,探讨了作为寄主鬣狗罹患的寄生虫病,以及鬣狗的食物来源等情况,为深入理解更新世晚期人类适应环境与气候提供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井遗址 鬣狗 粪化石 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淳化枣树沟脑遗址马坑内马骨的C和N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相龙 李悦 +2 位作者 刘欢 陈洪海 王振 《南方文物》 2014年第1期82-85,共4页
马的驯化极大地推动印欧语系人群和文化的分化与扩张,扩大了草原青铜文化的影响范围,并大大提高了人类的运输和战争能力。因此,马的驯养和开发被认为是欧亚草原文明快速演进的核心条件,也深深地影响着古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④。世界... 马的驯化极大地推动印欧语系人群和文化的分化与扩张,扩大了草原青铜文化的影响范围,并大大提高了人类的运输和战争能力。因此,马的驯养和开发被认为是欧亚草原文明快速演进的核心条件,也深深地影响着古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④。世界范围来看,家马的驯化最晚可追溯至公元前四千纪中叶;之后,家马遗骸在中亚草原地带及欧亚大陆地区诸多考古遗址多有发现②。大约在商代晚期,家马突然大量出现于中原地区,并被用做牺牲埋葬于高等级祭祀坑及贵族墓地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遗址 稳定同位素分析 枣树 陕西 青铜文化 草原文明 人类文明 中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家院墓地出土铜器金相考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戎岩 廖华军 +2 位作者 罗武干 魏国锋 王昌燧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89-92,共4页
吉家院墓地为重要的楚国墓地,考察该墓地出土青铜器的工艺,对探究楚国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有所帮助。本文应用金相显微镜对采集于吉家院墓地的22件青铜样品进行了金相学分析。结果显示,有6件样品显示为铸态组织,9件样品属于热加工组织,6... 吉家院墓地为重要的楚国墓地,考察该墓地出土青铜器的工艺,对探究楚国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有所帮助。本文应用金相显微镜对采集于吉家院墓地的22件青铜样品进行了金相学分析。结果显示,有6件样品显示为铸态组织,9件样品属于热加工组织,6件热加工后冷加工组织,1件(铜剑侧锋JM23)属于冷加工成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家院墓地 战国 青铜器 金相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河沿文化先民生活方式初探:以河北姜家梁遗址为例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晓迪 王婷婷 +1 位作者 魏东 胡耀武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0-288,共9页
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为,小河沿文化先民的粟作农业活动减弱,导致其文化较红山文化出现衰落的迹象。本文对河北阳原县姜家梁遗址(小河沿文化雪山一期类型)出土的人骨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先民骨胶原的δ^(13)C均值(-7.0±... 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为,小河沿文化先民的粟作农业活动减弱,导致其文化较红山文化出现衰落的迹象。本文对河北阳原县姜家梁遗址(小河沿文化雪山一期类型)出土的人骨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先民骨胶原的δ^(13)C均值(-7.0±0.3‰,n=25)和δ^(15)N均值(8.8±0.4‰,n=25),均显示粟类食物(包括粟类作物以及以之为食的动物)在先民食物结构中居重要地位;男、女性的δ^(13)C值也略存差异,表明女性从事更多的采集业。尤为重要的是,与红山文化人骨的同位素数据比较分析显示,以姜家梁遗址为代表的小河沿文化早期,粟作农业依然较为发达。显然,小河沿文化衰落的真正之谜,仍需加以认真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南北地区 小河沿文化 C N稳定同位素 姜家梁遗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沙窑铜红釉上彩的显微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栗媛秋 杨益民 +3 位作者 张兴国 张兆霞 姚政权 朱剑 《南方文物》 2014年第4期148-150,178,共4页
长沙窑创烧于唐代,是隋唐时期外销瓷的大宗。已有研究认为,长沙窑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有两大突出贡献,其中之一便是最早在中国制瓷史上运用铜作呈色剂在高温中成功烧制出红釉和红彩等彩瓷。本文选取长沙窑铜红彩器作为研究对象,利用X荧... 长沙窑创烧于唐代,是隋唐时期外销瓷的大宗。已有研究认为,长沙窑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有两大突出贡献,其中之一便是最早在中国制瓷史上运用铜作呈色剂在高温中成功烧制出红釉和红彩等彩瓷。本文选取长沙窑铜红彩器作为研究对象,利用X荧光光谱分析、反射光谱、岩相分析和扫描电镜等手段对该样品釉彩部分进行了成分和显微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该样品是一件乳浊釉上施红彩的釉上彩器,釉面的乳浊效果由大颗粒分相和析晶导致的米氏散射而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沙窑 铜红彩 釉上彩 乳浊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砣具配合解玉砂雕刻玉器纹饰的可能性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邓峰 罗武干 杨益民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37-543,共7页
玉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但古代文献中关于玉器加工工艺的记载甚少。人们只能借助模拟实验和加工痕迹的显微分析,来解读古代玉器的制作工艺。至迟出现于商代的砣具,是一种旋转加工工具,它可显著提高玉器表面纹饰的加工效率... 玉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但古代文献中关于玉器加工工艺的记载甚少。人们只能借助模拟实验和加工痕迹的显微分析,来解读古代玉器的制作工艺。至迟出现于商代的砣具,是一种旋转加工工具,它可显著提高玉器表面纹饰的加工效率。以往学界的主流观点是,利用砣具雕刻玉器表面纹饰(雕花)时,其锯片的硬度远低于玉石的硬度,必须添加解玉砂来辅助雕刻。然而,本文的模拟实验表明,即使不使用解玉砂,硬度低于玉石的铁锯片也能为玉器雕花;同时发现使用砣具配合解玉砂并不利于雕花操作,因此对于古代用砣具配合解玉砂来雕花的观点需要审慎解释。再者,古代也有硬度能达到或超过软玉(摩氏硬度为6-6.5)的钢,这种钢砣使用时更无需添加解玉砂。此外,显微分析表明,用现代金刚砂锯片雕花会留下独特的加工痕迹,应可作为鉴伪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器 雕刻 解玉砂 砣具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水窑与介休窑白底彩绘工艺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胡彩虹 罗武干 +1 位作者 王昌燧 孟耀虎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1-81,共11页
白底黑花装饰风格的瓷器,始终是陶瓷、科技界和陶瓷爱好者关注的热点。临水窑(磁州窑)与介休窑白底黑花风格的瓷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对于两窑产品的科技分析甚少,至于两者的对比研究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本工作利用岩相分析、SEM-... 白底黑花装饰风格的瓷器,始终是陶瓷、科技界和陶瓷爱好者关注的热点。临水窑(磁州窑)与介休窑白底黑花风格的瓷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对于两窑产品的科技分析甚少,至于两者的对比研究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本工作利用岩相分析、SEM-EDS等方法分析了临水窑(磁州窑)、介休窑样品的瓷胎、化妆土及瓷釉的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比较分析显示,两窑样品的瓷胎均为低硅高铝配方,且介休窑瓷胎中的Al2O3含量更高;两窑瓷胎粗糙,Fe2O3、TiO2含量较高,致使其呈浅黄色。瓷胎表面均施有化妆土,所不同的是,介休窑的瓷胎表面施有两层化妆土,其靠近釉的一层化妆土(h2),Fe2O3、TiO2含量极低,靠近胎的一层化妆土(h1),Fe2O3、TiO2含量较高;临水窑样品的瓷胎表面仅施一层化妆土,其Fe2O3、TiO2含量较低,但高于介休窑近釉层化妆土中的相应含量。介休窑瓷釉为典型的高钙釉,而临水窑则为典型的碱钙釉和钙碱釉。不难认识到,介休窑似在临水窑白底黑花及化妆土工艺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勇于创新,形成了成本低廉、技术先进的两层化妆土工艺,在当地原料较为粗糙的条件下,生产出质量较好的白底釉下彩绘瓷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水窑 介休窑 SEM—EDS 白地黑花 化妆土 制作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字画印刷赝品的科技鉴定前景 被引量:6
17
作者 韩宾 杨益民 +1 位作者 王欢欢 王昌燧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4年第4期68-73,共6页
字画是艺术品市场的大宗,具有极高的收藏和研究的价值。然而,字画鉴定通常以经验的目测为主,其主观随意性在所难免,致使不同专家鉴定结论相左的情形时有发生。显然,字画鉴定的困惑业已成为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的瓶颈。随着印刷科技的飞... 字画是艺术品市场的大宗,具有极高的收藏和研究的价值。然而,字画鉴定通常以经验的目测为主,其主观随意性在所难免,致使不同专家鉴定结论相左的情形时有发生。显然,字画鉴定的困惑业已成为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的瓶颈。随着印刷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低成本、高质量的字画印刷赝品几可乱真。针对这一现状,根据色彩学原理,在对比分析手工绘画和印刷赝品显微形貌的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甄别印刷高仿赝品的微观特征,相信具有实际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画 鉴定 色彩学 网点 减色呈色
原文传递
湖北及安徽出土东周至秦汉时期热锻青铜容器的科学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秦颍 李世彩 +1 位作者 晏德付 罗武干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9-96,共8页
铸造成型的青铜器一般都比较厚重,由于受锡青铜或铅锡青铜自身性质所限,多为礼器或明器。中国古代青(黄)铜锻造技术出现在仰韶文化时期,主要是打制一些装饰用小件。迄今发现的最早热锻的青铜容器属西周时期[1]。春秋战国时期,锻造容... 铸造成型的青铜器一般都比较厚重,由于受锡青铜或铅锡青铜自身性质所限,多为礼器或明器。中国古代青(黄)铜锻造技术出现在仰韶文化时期,主要是打制一些装饰用小件。迄今发现的最早热锻的青铜容器属西周时期[1]。春秋战国时期,锻造容器逐渐增多。相对于范铸成形的青铜器,在整个青铜时代,经过热锻打制成形的青铜容器数量少,器形、纹饰简单,甚至无纹饰,相关的专题研究也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锻 锻造技术 显微照片 仰韶文化时期 金相 陈坡 铸造成型 春秋战国时期 锡合金 锻造加工
原文传递
新疆洋海墓地先民的食物结构及人群组成探索 被引量:27
19
作者 司艺 吕恩国 +3 位作者 李肖 蒋洪恩 胡耀武 王昌燧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1422-1429,共8页
新疆自古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根据人骨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新疆地区先民的食物结构与人群组成等问题,可为文化与人群交流研究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分析了洋海墓地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2世纪先民骨胶原蛋白的C,N稳定同位素,结果... 新疆自古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根据人骨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新疆地区先民的食物结构与人群组成等问题,可为文化与人群交流研究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分析了洋海墓地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2世纪先民骨胶原蛋白的C,N稳定同位素,结果显示:洋海先民长期以C3类的动物性食物为主,表明先民主要以畜牧业为生.此外,不同时期先民食物结构的变化,与其人群组成的更迭密切相关.这表现为:青铜时代中晚期,先民多变的食物结构,与人群的多样化有关;经长时间休养生息和文化融合,至早期铁器时代,先民的食物结构显得较为一致;而至两汉时期,先民摄取更多的动物性食物,缘于更为发达的畜牧业.结合考古资料和文献,该变化应为匈奴的进入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海墓地 C N稳定同位素 食物结构 人群组成
原文传递
先商文化时期家畜饲养方式初探 被引量:13
20
作者 侯亮亮 李素婷 +6 位作者 胡耀武 侯彦峰 吕鹏 曹凌子 胡保华 宋国定 王昌燧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0-139,共10页
发轫于河北中部地区的先商文化,在南迁过程中逐渐与中原当地的考古学文化发生交流和融合,并发展壮大从而建立了商朝。系统探索先商文化家畜的饲养方式、不同家畜对先民肉食资源的贡献以及与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在家畜饲养方式上的异同,... 发轫于河北中部地区的先商文化,在南迁过程中逐渐与中原当地的考古学文化发生交流和融合,并发展壮大从而建立了商朝。系统探索先商文化家畜的饲养方式、不同家畜对先民肉食资源的贡献以及与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在家畜饲养方式上的异同,可望为探索商族崛起之谜及与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的承继性提供重要的借鉴。河南安阳鄣邓遗址兽骨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显示:猪、狗和牛的δ13C值较高,主要以C4类(粟类的副产品等)为食;而羊的δ13C均值较低,则以C3类(野生草本植物等)为主。显然,不同家畜食物来源的差异,与先商先民采取的不同饲养方式密切相关。家畜与先民同位素数据的比较分析表明,猪、狗、牛皆有可能为先民的主要肉食来源,而羊则可能被另作他用。此外,鄣邓遗址与中原地区若干遗址家畜的稳定同位素分析还显示,先商先民保持了中原地区猪、狗的传统饲养方式,即依赖旱作农业和人类的残羹冷炙来饲喂猪和狗;牛、羊的饲养,虽依然遵循了引入初期所创建的饲养方式,即以旱作农业的副产品(茎、秆、叶等)喂食牛而以野生草本植物放养羊,但表现出越来越依赖于旱作农业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鄣邓遗址 先商文化 C N稳定同位素 饲养方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