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C陶瓷的3D打印成形与致密化新进展
1
作者 殷杰 耿佳毅 +3 位作者 王康龙 陈忠明 刘学建 黄政仁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5-255,共11页
SiC陶瓷具有高强度和良好的热稳定性,在航空航天、热端部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对大尺寸和复杂形状SiC陶瓷需求的日益增长, 3D打印技术在制造周期、成本及可靠性等诸多方面明显优于传统减材、等材制造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3... SiC陶瓷具有高强度和良好的热稳定性,在航空航天、热端部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对大尺寸和复杂形状SiC陶瓷需求的日益增长, 3D打印技术在制造周期、成本及可靠性等诸多方面明显优于传统减材、等材制造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3D打印方法众多,各具特点:立体光刻(Stereolithography, SLA)技术可以实现高精度和优良的表面质量,但实际操作中往往需要设计支撑结构,再加上残余应力和低固含量等问题,极大限制了其发展;激光选区烧结(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SLS)技术具有较强的材料普适性,适用于高分子、金属和陶瓷等多种材料,可实现大尺寸快速成形,且制造成本较低,但其成形素坯表面质量较低,需进行后续加工;熔融沉积(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FDM)技术制备的SiC陶瓷材料可借助反应烧结实现致密化,但成形素坯存在层间结合强度低、表面有较明显条纹等缺陷,并且成形速度相对较慢,不适合构建大型零件,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受到限制。本文综述了近五年来3D打印SiC陶瓷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成形素坯的后续高温致密化处理方法及其基本物理性能,并展望了3D打印SiC陶瓷材料的未来前景。新型3D打印技术及其与多种打印方式的融合将在陶瓷宏微观结构的精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或将成为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陶瓷 3D打印 激光选区烧结 致密化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地区科研望远镜sCMOS制冷型成像系统设计
2
作者 李玟汉 张恒 +3 位作者 刘昌华 邵蒙 卢昌正 吴志勇 《红外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8,共10页
为了满足我国高海拔地区大视场天文望远镜进行微光探测的需求,基于长光辰芯公司的高性能sCMOS(Scientific CMOS)探测器GSENSE1516BSI,以Xilinx公司的Kintex-7 FPGA为主控芯片,设计了低噪声、高灵敏度、热电制冷器(Thermo Electric Coole... 为了满足我国高海拔地区大视场天文望远镜进行微光探测的需求,基于长光辰芯公司的高性能sCMOS(Scientific CMOS)探测器GSENSE1516BSI,以Xilinx公司的Kintex-7 FPGA为主控芯片,设计了低噪声、高灵敏度、热电制冷器(Thermo Electric Cooler,TEC)主动制冷的成像系统,硬件部分包括sCMOS探测器外围电路、FPGA的读出电路和TEC主动制冷模块;软件部分包括时序控制模块、数据对齐接收训练模块和DDR3高速缓存模块。设计开发了大面阵像素数据的DDR3读写验证模块,可以在设计阶段预验证大面阵像素数据在DDR3子模块中缓存的可靠性,提前发现潜在的数据传输问题,优化了系统测试方案。最终经过整机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sCMOS成像系统工作稳定,读出噪声为4.33 e^(-),制冷温度可达-30℃,-30℃下暗电流为0.15e^(-)/pixel/s,可稳定进行4 k×4 k大面阵像素数据的读出,满足大视场天文观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MOS图像传感器 成像驱动电路 DDR3 TEC制冷 FPG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近空间载荷服务舱数据存储系统设计
3
作者 赵明阳 黄旻 +3 位作者 钱路路 王占超 赵文昊 张子璇 《中国新通信》 2025年第1期22-26,共5页
本文针对临近空间探测过程中的载荷数据的实时存储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临近空间高空浮空器的高速、可靠、大容量数据存储系统,主要用于处理载荷服务舱内接收的图像视频和科学数据。该系统采用多模块存储方案,满足前端信号传输需求,同... 本文针对临近空间探测过程中的载荷数据的实时存储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临近空间高空浮空器的高速、可靠、大容量数据存储系统,主要用于处理载荷服务舱内接收的图像视频和科学数据。该系统采用多模块存储方案,满足前端信号传输需求,同时可以根据上位机指令实时下传部分实验数据。数据存储系统进行了结构标准化、模块化设计,支持串口通信、CameraLink相机和监控相机数据采集,并将载荷数据存储到固态硬盘,以满足探测过程中的任务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近空间 数据存储 大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方氮化硼声子激元增强及调控石墨烯中红外波段吸收机理研究
4
作者 范炟铄 程宇昂 +1 位作者 陈洋 石芝铭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5,共9页
石墨烯自被成功制备以来,就以其优异的材料性能在众多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其具备快速光电响应、宽光谱吸收、尺寸优势等特性,是制备微纳光电探测器的理想材料之一。目前,石墨烯光电探测器已经实现,但基于传统结构的石墨烯探测器... 石墨烯自被成功制备以来,就以其优异的材料性能在众多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其具备快速光电响应、宽光谱吸收、尺寸优势等特性,是制备微纳光电探测器的理想材料之一。目前,石墨烯光电探测器已经实现,但基于传统结构的石墨烯探测器存在光吸收效率低、光电响应差的问题。利用等离激元实现光吸收增强是一种可行的技术路线,但其存在微纳结构过于复杂、成本过高、性能不足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Au光栅/石墨烯/h-BN/SiO_(2)的异质结构,利用h-BN与红外光相互作用产生的声子极化激元效应,将红外光局域在石墨烯中,增强石墨烯与异质结构整体的吸收率;同时,石墨烯与h-BN的晶格常数相近,该异质结构可最大程度地发挥石墨烯优异的光电性能。通过有限元(Finite element method,FEM)方法对吸收率和电磁场分布进行分析,发现在入射光频率为1550 cm^(-1)时,Au光栅/石墨烯/h-BN/SiO_(2)混合结构石墨烯层的功率耗散密度是Au光栅/石墨烯/SiO_(2)对照组结构的4.4倍,光吸收率是对照组的6.5倍。同时,通过控制h-BN的厚度、Au电极的厚度及栅宽可以实现对吸收强度的调控。该研究为实现基于石墨烯的中红外光电探测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六方氮化硼 声子极化激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照式多光谱探测器图像加速处理方案设计
5
作者 黄永飞 《中国新通信》 2025年第1期55-57,共3页
目前,多光谱探测技术,尤其是采用快照成像技术的多光谱探测器,在农业监测、环境评估、资源勘探等领域的应用受到重视。其能够同时捕获多个不同波段的图像数据,提供丰富的空间和光谱信息。然而同时,其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效率面临挑战,尤其... 目前,多光谱探测技术,尤其是采用快照成像技术的多光谱探测器,在农业监测、环境评估、资源勘探等领域的应用受到重视。其能够同时捕获多个不同波段的图像数据,提供丰富的空间和光谱信息。然而同时,其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效率面临挑战,尤其是在需要实时数据采集和稳定性的场景下。本文提出了一种优化数据处理算法和硬件设计的方案,通过减少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地址轮询操作,降低对CPU资源的依赖,从而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和系统的实时性。核心技术包括采用瑞芯微电子的RK3399Pro处理器。该处理器具有低功耗、高性能的特点,以及强大的神经网络处理单元,支持Caffe、TensorFlow等主流模型。通过改进的二维图像加速处理方案,实现对快照式多光谱探测器采集的多波段混合数据的高效处理,能够显著提高探测器的实时性,从而为多光谱成像技术的实时和高稳定性要求场景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照式多光谱 数据处理 探测器 图像加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交叉注意力的混合图像超分辨网络
6
作者 张文健 刘扬阳 《中国新通信》 2025年第1期49-51,共3页
图像超分辨(super-resolution,SR)技术是将低分辨率图像消除图像退化,并将其重建为具有更多细节的高分辨率图像。这项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视频监控、医学诊断和遥感等领域。在遥感领域,高空间分辨率的图像能使目标更加突出,目标检测和识... 图像超分辨(super-resolution,SR)技术是将低分辨率图像消除图像退化,并将其重建为具有更多细节的高分辨率图像。这项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视频监控、医学诊断和遥感等领域。在遥感领域,高空间分辨率的图像能使目标更加突出,目标检测和识别等任务也会有更高的准确率。通过硬件升级获取高分辨图像会大大提高成本,采用软件算法来从获取的低分辨图像重建高分辨图像是最常用的方法。随着深度学习的迅速发展和算力的提升,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超分辨算法取得了出色的表现。本文提出了一种CNN和Transformer混合的交叉注意力超分辨模型。CNN以局部特征提取见长,而Transformer则具有强大的全局建模能力,本文提出的模型则探索了使用交叉注意力将这两种机制结合起来的架构。交叉注意力作为多模态领域的常见方法,能够在不同序列数据之间建立联系,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跨模态交互机制。本文提出的模型则利用了交叉注意力的交互能力,对CNN提取的特征图和Transformer建立的全局序列数据进行了交互,使得最终超分辨重建能够将局部细节与全局上下文结合起来。最终,本文的基于卷积和Transformer的交叉注意力超分辨网络在PSNR和SSIM两项指标上都获得了28.06和0.7720的最优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图像超分辨 深度学习 交叉注意力 混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秩加权稀疏分解的红外小目标检测
7
作者 张桂宇 吕群波 《中国新通信》 2025年第1期46-48,共3页
红外小目标检测在夜视监控、导弹防御、环境监测等遥感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研究人员提出了众多检测算法,其中,低秩稀疏分解模型凭借其优异的性能成为主流方法。然而,现有的方法存在对干扰杂波抑制能力弱、对各种复杂场景的鲁棒... 红外小目标检测在夜视监控、导弹防御、环境监测等遥感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研究人员提出了众多检测算法,其中,低秩稀疏分解模型凭借其优异的性能成为主流方法。然而,现有的方法存在对干扰杂波抑制能力弱、对各种复杂场景的鲁棒性差等问题。为了解决以上难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局部目标先验的方法:首先,通过提取图像几何特征并将其纳入优化函数来减少背景残差。同时,利用全变分正则项更好地抑制图像中的噪声干扰。最后,基于交替方向乘子法(ADMM)优化求解该模型。通过改进的基于低秩加权稀疏分解的检测算法,实现了对复杂场景下红外小目标检测的高效处理。基于在多个复杂场景下的实验验证,该研究方法显著提高了算法的检测性能和背景抑制性能,为实际应用中的红外小目标检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小目标检测 低秩稀疏分解 局部目标先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电的钢轨探伤车超声探轮自动对中系统设计及验证 被引量:3
8
作者 石永生 张滋黎 +3 位作者 钟艳春 王平 熊龙辉 罗江平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9-38,共10页
钢轨探伤车超声探轮对中控制技术是探伤车高速检测的一项关键技术,在实际运用中因对中控制技术不足易造成钢轨伤损漏检。在既有对中控制技术基础上,采用自主化技术研究全新的基于光电的对中系统设计方案。针对钢轨夹板和道岔的干扰问题... 钢轨探伤车超声探轮对中控制技术是探伤车高速检测的一项关键技术,在实际运用中因对中控制技术不足易造成钢轨伤损漏检。在既有对中控制技术基础上,采用自主化技术研究全新的基于光电的对中系统设计方案。针对钢轨夹板和道岔的干扰问题,优化自动对中软件的钢轨廓形测量算法;针对不同偏移量的对中控制问题,优化对中控制软件的控制参数及控制算法。此外,根据现场用户静态测试需求,开展探轮自动对中系统静态响应指标试验;根据现场用户动态测试需求,开展探轮自动对中系统运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新设计的对中系统能够在60 kg负载情况下对5 mm阶跃信号的动态响应可上升时间57 ms、超调量18.6%、稳定时间156 ms,并在铁路线路实测中对中标准差可达到2.46 mm、极限偏差不大于7.19 mm,且无对中不良情况出现;全路60辆80 km·h^(-1)的GTC-80型探伤车全部完成了激光对中改造,现场运用良好,设计的基于光电的超声探轮自动对中系统能够满足探伤车在80 km·h^(-1)时的探伤检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伤车 自动对中 光电测量 钢轨探伤 静态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电阴极的超快X射线源设计及调制性能研究
9
作者 宣浩 刘永安 +4 位作者 强鹏飞 苏桐 杨向辉 盛立志 赵宝升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95-202,共8页
为解决基于热阴极的传统X射线管灯丝发射结构脆弱、能量效率低以及散热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光控脉冲X射线管装置。通过光电阴极与光源的参数匹配,选择蓝光波段量子效率高的S20阴极与波长为460 nm的LED光源。模拟计算确定X射线管整体... 为解决基于热阴极的传统X射线管灯丝发射结构脆弱、能量效率低以及散热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光控脉冲X射线管装置。通过光电阴极与光源的参数匹配,选择蓝光波段量子效率高的S20阴极与波长为460 nm的LED光源。模拟计算确定X射线管整体结构设计。最终实现最大2.37 mA的管电流,光电阴极电子发射效率为0.288 mA/lm,出射X射线能量0~25 keV可调。另外,基于光控脉冲X射线管出射X射线强度易调制的特性,进行不同频率加载信号还原实验和任意X射线轮廓还原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源 X射线分析与应用 光电阴极 光电阴极应用 调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惯性积对光电设备减振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张泽清 姜伟伟 +2 位作者 贺壁 扈宏毅 刘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1期14026-14031,共6页
在机动平台上一般采用被动减振系统来保护光电设备,设备的惯性积直接影响着减振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和幅频响应特性,引起对应两角振动的耦合。为了定量确定惯性积的影响,根据动力学理论建立了系统的六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并简化为两自由度模型... 在机动平台上一般采用被动减振系统来保护光电设备,设备的惯性积直接影响着减振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和幅频响应特性,引起对应两角振动的耦合。为了定量确定惯性积的影响,根据动力学理论建立了系统的六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并简化为两自由度模型,利用无量纲化方法,推导了固有频率与惯性积之间的数学关系,分析了在不同惯性积下系统的幅频响应。结果表明,系统的两阶固有频率随惯性积分别单调递增和单调递减,并且在惯性积为零处差值最小;系统对应的两阶固有频率差值随惯性积单调递增,在惯性积为零处最小;在低阶模态方向,惯性耦合系统的减振性能优于无耦合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积 传递率 固有频率 光电设备 减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应读出延时线阳极光子计数探测器研究
11
作者 张蕊利 刘永安 +5 位作者 张亚龙 杨向辉 刘哲 苏桐 赵宝升 盛立志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91-1296,共6页
针对空间天文、生物荧光、光谱测量等领域对高灵敏、大面阵探测器的应用需求,研制出基于感应读出方式的延迟线阳极光子计数成像探测器。该探测器由微通道板、延时线阳极以及读出电路组成,其中延时线阳极的性能直接影响探测器的成像质量... 针对空间天文、生物荧光、光谱测量等领域对高灵敏、大面阵探测器的应用需求,研制出基于感应读出方式的延迟线阳极光子计数成像探测器。该探测器由微通道板、延时线阳极以及读出电路组成,其中延时线阳极的性能直接影响探测器的成像质量。作为一种电荷感应读出延时线阳极,该阳极利用信号到达的时间差解码入射光子的位置,可获得高的探测灵敏度和大的成像面积,同时简化了工艺难度并提升了可靠性。设计了感应读出延时线阳极,理论分析了探测器不同设计参数及材料对感应电荷量的影响,提出了解决异层电极间感应电荷量难以平衡的方法。据此研制出了收集面积为40 mm×40 mm的位敏阳极。测试结果表明该阳极信号传输衰减小于10%,极间串扰小于3%。利用该阳极进行了光子计数成像实验,获得了优于150μm的空间分辨率,为研制可应用于天文紫外光谱测量的大面阵、高灵敏探测器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实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测器 光子计数成像 位敏阳极 空间分辨 光谱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面仿生复眼测速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韬 郭文阁 +5 位作者 朱帅民 张远杰 许黄蓉 武登山 周晓军 鱼卫星 《应用光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4-141,共8页
曲面仿生复眼相机具有大视场,对运动目标敏感等特点,在广域探测、内窥导管、精确制导等国防、医学及民用工业领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报道了基于曲面仿生复眼相机的高速运动目标测速技术研究。首先建立了基于曲面仿生复眼成像原... 曲面仿生复眼相机具有大视场,对运动目标敏感等特点,在广域探测、内窥导管、精确制导等国防、医学及民用工业领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报道了基于曲面仿生复眼相机的高速运动目标测速技术研究。首先建立了基于曲面仿生复眼成像原理的测速模型;然后利用霍夫圆检测算法在原始复眼图像上找出每个子眼所在位置,并通过图像分割对相邻子眼之间重叠视场进行分析;最后再结合SIFT算法对相邻2个子眼的子图像进行特征点提取与图像配准,由提取出的特征点像素坐标计算出重叠区域像素数目,从而得到汽车的运动速度。设计了相关测速实验进行验证,实验中拍摄距离控制在6 m~10 m之间,对以8.33 m/s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可将速度测试的相对误差控制在4%以内。与单孔径成像系统测速结果相比,曲面仿生复眼测速技术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复眼 单孔径 测速系统 图像处理 大视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纳秒级上升沿窄脉冲驱动电路与模拟仿真
13
作者 李益 温文龙 +3 位作者 王谦豪 李强龙 赵华龙 李峰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6-143,共18页
针对半导体激光二极管(LD)驱动电路中存在的上升沿缓慢问题,设计了一种具有亚纳秒上升沿的窄脉冲电路。从理论方面分析了回路中电感、电容等参数对输出激光脉冲上升沿的影响,驱动电路以内置驱动的GaN集成模块作为主开关进行电路的合理... 针对半导体激光二极管(LD)驱动电路中存在的上升沿缓慢问题,设计了一种具有亚纳秒上升沿的窄脉冲电路。从理论方面分析了回路中电感、电容等参数对输出激光脉冲上升沿的影响,驱动电路以内置驱动的GaN集成模块作为主开关进行电路的合理设计驱动半导体激光二极管;利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作为控制核心设计时序信号,实现LD脉宽和重频的精确调节;以ADN8831驱动热电制冷器(TEC)实现LD精确恒温控制。通过模拟仿真和实验验证,获得了亚纳秒级的脉冲前沿,脉冲宽度5 ns至15 ns可调,重复频率1 kHz至10 kHz可调,LD的温度设定为25℃至26℃,12 h功率稳定性RMS测试值为0.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纳秒上升沿 窄脉宽 FPGA 驱动电路 恒温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楔块式自动调平机构设计与控制策略研究
14
作者 李翔宇 韩璟宇 +4 位作者 郝伟 谢梅林 廉学正 阮萍 田广元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2-204,共13页
针对目前使用的经纬仪调平机构人为手动操作方法存在的调平耗时长、结构易损和难调平问题,设计了一种具备稳定自锁特性的大行程、高分辨率楔块式自动调平机构,提出了楔块式机电调平组件联动的并行调平控制策略。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楔... 针对目前使用的经纬仪调平机构人为手动操作方法存在的调平耗时长、结构易损和难调平问题,设计了一种具备稳定自锁特性的大行程、高分辨率楔块式自动调平机构,提出了楔块式机电调平组件联动的并行调平控制策略。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楔块式自动调平机构可实现调平行程±0.25°范围内的经纬仪调平,且调平角分辨率<0.01″。同时,基于并行调平控制策略,将绕X轴和Y轴的垂直轴轴线倾斜量从334″和-248″调整至2″误差范围内的调平耗时仅为17 s,相比于串行调平控制策略,调平时间显著缩短,调平效率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纬仪 轴线倾斜量 调平机构 结构设计 调平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保偏布喇格光栅的窄线宽半导体激光器
15
作者 陈加齐 陈超 +8 位作者 孙晶晶 张建伟 刘朝晖 赵佳欣 杜明远 李向尚 秦莉 宁永强 王立军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1-776,共6页
为了研制面向量子精密测量应用的近红外波段光纤光栅外腔半导体激光器,采用独立设计的高偏振依赖增益芯片和双折射光纤布喇格光栅,通过法布里-珀罗等效谐振腔模型,系统分析了光栅反射率、外腔和芯片长度对激光线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 为了研制面向量子精密测量应用的近红外波段光纤光栅外腔半导体激光器,采用独立设计的高偏振依赖增益芯片和双折射光纤布喇格光栅,通过法布里-珀罗等效谐振腔模型,系统分析了光栅反射率、外腔和芯片长度对激光线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研制激光器实现了54.46 mW的输出功率、58.88 dB的边模抑制比和24.46 dB的偏振消光比,利用延迟自外差拍频方法测得的洛伦兹线宽低至2.69 kHz。此研究为独立设计制备分立器件的单频窄线宽外腔半导体激光器提供参考,有望应用于雷达成像、陀螺仪、磁力仪和原子钟等量子精密测量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器 窄线宽 延迟自外差拍频 量子精密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快激光调制的纳秒脉冲X射线发射源
16
作者 李昀 苏桐 +6 位作者 盛立志 张蕊利 刘舵 刘永安 强鹏飞 杨向辉 许泽方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104,共7页
面向基础科学与空间应用研究领域对小型化超快脉冲X射线发射源的需求,设计并研制了基于激光调制光源与光电阴极X射线管的超快脉冲X射线发生器,解决了传统X射线调制发射装置重复频率低、时间稳定性差、脉冲特性差等应用难题.本文主要开... 面向基础科学与空间应用研究领域对小型化超快脉冲X射线发射源的需求,设计并研制了基于激光调制光源与光电阴极X射线管的超快脉冲X射线发生器,解决了传统X射线调制发射装置重复频率低、时间稳定性差、脉冲特性差等应用难题.本文主要开展了脉冲X射线发生器的超快调制控制模块研究,并利用基于预调制的激光控制光源实现了高时间精度、高时间稳定度的超快时变光子信号以及纳秒脉冲X射线产生.理论方面,建立了脉冲X射线发生器时间响应模型,分析了出射脉冲X射线的时域时间特性.实验方面,搭建了基于超快闪烁体探测器的脉冲X射线时间特性实验测试系统,测试了激光控制光源及脉冲X射线发射源的时间特性参数.实验结果表明脉冲X射线发生器可同时实现高重频(12.5 MHz)、超快脉冲(4 ns)、高时间稳定度(400 ps)特性,且与所建立的理论模型高度符合.相比于传统X射线调制方案,脉冲时间参数指标得到了大幅提升、应用场景获得了极大拓展,本项研究有望为实现超高时间稳定性、超快脉冲X射线发射源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X射线发生器 光电阴极X射线管 激光控制光源 超快闪烁体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MRTD客观测试方法研究
17
作者 季然 肖茂森 +3 位作者 李硕 刘宇 罗湛仪 程嘉维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265-3270,共6页
红外成像技术的加速发展对红外成像系统测试和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针对当前红外成像系统最小可辨温差(minimum resolvable temperature difference,MRTD)存在的测试主观性、操作复杂性等问题,提出基于支持向量机... 红外成像技术的加速发展对红外成像系统测试和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针对当前红外成像系统最小可辨温差(minimum resolvable temperature difference,MRTD)存在的测试主观性、操作复杂性等问题,提出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的两种MRTD客观测试方法。通过引入数据增强技术,避免由训练样本少及网络层次复杂导致的过拟合。实验结果表明,与实际人员对数据的判断相比较,MRTD测试使用SVM方法的识别准确率为94.50%,训练时间为8.22 s;CNN方法3次训练平均准确率为99.07%,迭代100次训练时间为487.48 s。SVM方法的实时性更好,CNN方法具有准确率高的特点,实验结果验证了这两种MRTD的客观测试方法为红外热成像系统性能指标研究提供了一种可靠的量化和评估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可辨温差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支持向量机 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波长纳秒激光清洗技术在大理石文物上的应用
18
作者 李晨毓 胡文哲 +6 位作者 张雪雁 刘瀚文 刘晓龙 曲亮 祝萌 段鸿莺 Paraskevi Pouli 《中国光学(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0-1059,共10页
传统的清洗方法不能对文物表面较小污染颗粒进行清洗,并且容易造成文物表面不可逆的损伤。为提高清洗污染物的能力,激光清洗技术逐渐应用于不同类型文物的清洗。本文研制了纳秒激光清洗系统并对故宫博物院的大理石模拟样品和大理石碎片... 传统的清洗方法不能对文物表面较小污染颗粒进行清洗,并且容易造成文物表面不可逆的损伤。为提高清洗污染物的能力,激光清洗技术逐渐应用于不同类型文物的清洗。本文研制了纳秒激光清洗系统并对故宫博物院的大理石模拟样品和大理石碎片进行清洗,清洗的对象是黑色结壳污染物。为了避免变黄效应,采用波长为1064 nm近红外光与355 nm紫外相结合的方法对大理石模拟样本进行激光清洗。当两者的能量密度比值为3∶2时,显微观测系统的照片显示有较好的清洗效果。将此比值应用于大理石碎片样本,利用显微拉曼光谱仪对清洗效果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证实了激光清洗的优势,也为激光清洗大理石表面污染物提供参数和评价方法参考。本文研究也为激光清洗技术在其他石质文物表面的清洗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清洗技术 大理石 双波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频外差干涉的光纤环形器重合度检测 被引量:1
19
作者 戴玉 张文喜 +3 位作者 孔新新 沈杨翊 徐豪 张晓强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8-147,共10页
光纤点衍射环形器是激光相干多普勒测振系统中光纤光路和空间光光路耦合的关键器件,其耦合效率等性能参数对测振系统测量准确度和测量距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常规环形器重合度检测采用能量监测法和远场重合度监测法,不能对光纤失配因... 光纤点衍射环形器是激光相干多普勒测振系统中光纤光路和空间光光路耦合的关键器件,其耦合效率等性能参数对测振系统测量准确度和测量距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常规环形器重合度检测采用能量监测法和远场重合度监测法,不能对光纤失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环形器耦合效率的一致性无法保障.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低频外差干涉的相位检测技术,利用干涉相位信息进行光纤相对姿态解算,可有效解决光纤环形器重合度定量检测的问题.对不同光纤相对姿态形成的干涉波前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给出了光纤相对横向位移、纵向位移和光轴偏离角度与干涉相位PV(peak-to-valley)值、Zernike系数和环形器耦合效率间的规律,实现了干涉相位到光纤失配因素的分离解算,解算结果可指导光纤相对姿态的调整.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技术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该技术对于光纤横向位移的检测精度优于1μm,为提升光纤环形器重合度提供了新的检测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失配 对准误差 外差干涉测量 耦合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涉仪仪器传递函数噪声容限分析与优化
20
作者 樊耀轩 张文喜 +2 位作者 伍洲 杨帅 覃日康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53-1666,共14页
在高精度平面干涉仪系统评价标准中,仪器传递函数(Instrument Transfer Function,ITF)已经逐渐成为干涉仪性能的重要评价指标,它准确地反映了光学系统对于测量形貌不同空间频率的分辨能力。然而,ITF测试过程中的实验环境要求较为严格,... 在高精度平面干涉仪系统评价标准中,仪器传递函数(Instrument Transfer Function,ITF)已经逐渐成为干涉仪性能的重要评价指标,它准确地反映了光学系统对于测量形貌不同空间频率的分辨能力。然而,ITF测试过程中的实验环境要求较为严格,干涉仪系统噪声会导致测试结果产生较大失真。为了能够准确表征干涉仪系统的性能,通过仿真分析与实际实验结合的方式,将仿真干涉图引入不同量级的高斯随机噪声,探究了噪声对于ITF测试结果的影响,提出测试误差的评价指标ITF_(RMS)值,分析了干涉仪系统的噪声容限,依据评价指标提出了几种不同的ITF测试优化方法,并搭建实验系统进行分析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未优化的ITF测试流程中,所搭建的干涉仪系统ITF测试的ITF_(RMS)值为0.1112,而优化后同样噪声量级的干涉仪系统所得ITF_(RMS)值则分别降至0.0693,0.0367,0.0579。此结果证明了优化方案的可行性,该方案能有效抑制干涉仪系统ITF测试过程中的噪声干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涉测量 斐索干涉仪 仪器传递函数 噪声容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