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9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程地质领域的3个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以此纪念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研究室60周年 被引量:12
1
作者 杨志法 李丽慧 +1 位作者 黄北秀 孙亚丽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共9页
众所周知,工程地质学在国家工程建设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作者还注意到近几年来工程地质界越来越重视岩石风化、古地质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应用研究,并分别形成了有关岩石风化速度测试和评价、大型古地下工程洞室群工... 众所周知,工程地质学在国家工程建设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作者还注意到近几年来工程地质界越来越重视岩石风化、古地质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应用研究,并分别形成了有关岩石风化速度测试和评价、大型古地下工程洞室群工程地质力学研究及针对山地旅游地质灾害防治的山区旅游规划工程地质方法等3个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风化速度 大型古地下工程洞室群 山地旅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天入地 前赴后继——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创新发展概览
2
作者 底青云 刘强 +1 位作者 张尉 万博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37-1746,共10页
自成立以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始终肩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使命,在地球与行星科学原创理论研究、关键核心装备技术研发和重大工程应用示范中取得了众多具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文章以该研究所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回顾了在... 自成立以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始终肩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使命,在地球与行星科学原创理论研究、关键核心装备技术研发和重大工程应用示范中取得了众多具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文章以该研究所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回顾了在国家需求牵引下,研究所老一辈科学家的辉煌历程,以及新时代科学家继往开来的卓越表现,展望了研究所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国家科研院所的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科研机构 地球与行星科学 装备技术研发 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发展
原文传递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成立与中央地质调查所的传承 被引量:5
3
作者 吴福元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84-316,共33页
1913年成立的中央地质调查所(成立时称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科研机构,代表了中国现代科学的起始,在中国现代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它成立后的几十年间,中央地质调查所在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 1913年成立的中央地质调查所(成立时称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科研机构,代表了中国现代科学的起始,在中国现代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它成立后的几十年间,中央地质调查所在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大地构造学、地震学、土壤学、古生物与古人类学等众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学术成就,是民国时期我国最享有国际声誉的研究单位。1951年,中央地质调查所被正式改组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根据当时新中国地质工作"一元化"的要求,原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和原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的部分地质研究人员也一同并入该研究所,使其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地质研究机构。1952年6月开始,刚成立不久的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开始分流。首先是研究所的古生物研究人员分流到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它是在原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基础上成立的。1952年9月,研究所土壤研究室扩充建设为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1952年底左右,因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求,大批科技人员分流到刚成立的地质部及所属的地质勘探队。从这一脉络可以看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是中央地质调查所的传承和延续,而学术界大多认为中央地质调查所已于解放初期解体或撤销的观点与史实并不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央地质调查所 传承与延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央地质调查所奉命改组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史实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强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94-314,共21页
中央地质调查所作为中华民国时期成立最早、规模最大、最具国际声誉的国家级研究机构,在南京解放后它的演变过程目前尚缺少详实而准确的文献资料。本文基于历史档案,结合有关文献,较为详细地梳理了1949~1951年中央地质调查所先后被南京... 中央地质调查所作为中华民国时期成立最早、规模最大、最具国际声誉的国家级研究机构,在南京解放后它的演变过程目前尚缺少详实而准确的文献资料。本文基于历史档案,结合有关文献,较为详细地梳理了1949~1951年中央地质调查所先后被南京市军管会文化教育委员会(1949年5月~1950年6月)、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1950年7月~1950年12月)、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1951年1月3日~1951年5月6日)接管的过程。本文还整理了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后,中央地质调查所全所工作人员一致希望隶属中国科学院的经过,以及最终于1951年5月7日奉命改组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地质调查所 接管 奉命改组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史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纪念白云鄂博矿床发现88周年--记中国科学院几代研究者在认知白云鄂博矿床过程中的足迹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凯怡 胡辅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9-202,共4页
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就铿锵有声的说过,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提到稀土,就要追根溯源,中国的稀土在哪里?本文不想概评中国所有的稀土资源,的确,大自然给予了我们一份丰厚的礼物——稀土资源。中国的稀土资源的确很丰富,而最富集的,就... 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就铿锵有声的说过,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提到稀土,就要追根溯源,中国的稀土在哪里?本文不想概评中国所有的稀土资源,的确,大自然给予了我们一份丰厚的礼物——稀土资源。中国的稀土资源的确很丰富,而最富集的,就是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床,这是世界上最大最富的稀土矿床,其稀土资源占全国稀土资源的84%和世界资源量的36%。除稀土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鄂博矿 稀土资源 矿床类型 碳酸岩 资源量 矿物学研究 国家科委 赋矿白云岩 地质人员 中国科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现状与未来发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鸿翔 宁百齐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8年第1期86-91,共6页
中国科学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网络是在中国科学院地磁台链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的,目前涵盖了9个主要的野外站和1个数据中心,它们大部分是国家地球物理台站网络和"子午工程"的骨干站,为我国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科学的发展做出了... 中国科学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网络是在中国科学院地磁台链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的,目前涵盖了9个主要的野外站和1个数据中心,它们大部分是国家地球物理台站网络和"子午工程"的骨干站,为我国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的建设,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将成为我国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的研究基地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平台,将在我国日地空间环境地基观测中起到主导和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网络 发展 中国科学院 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信息环境下专业图书馆联盟与服务体系建设——以中国科学院专业图书馆联盟为例 被引量:9
7
作者 范广兵 王燕海 盛春蕾 《现代情报》 2009年第12期102-104,108,共4页
中国科学院系统拥有大量的专业图书馆集群,因此讨论新信息环境下的专业图书馆联盟建设以中国科学院专业图书馆联盟为例最具有代表性。文章首先论述了中科院专业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历程;其次通过对新信息环境下中科院专业图书馆联盟三大服... 中国科学院系统拥有大量的专业图书馆集群,因此讨论新信息环境下的专业图书馆联盟建设以中国科学院专业图书馆联盟为例最具有代表性。文章首先论述了中科院专业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历程;其次通过对新信息环境下中科院专业图书馆联盟三大服务体系——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体系、文献资源集团采购体系和学科化服务体系的介绍,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联盟体系的建设使联盟内各成员馆的资源、资金和服务都得到了有效的外延;文章最后论述了中科院专业图书馆联盟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图书馆联盟 学科化服务 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 集团采购 中国科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地质学报》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暨中国科学院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六十周年专辑约稿函
8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43-1343,共1页
2017年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研究室建室60周年。届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以及《工程地质学报》编辑部将联合举办"工程地质室六十年纪念活动",并出版《工程地质学报》正刊... 2017年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研究室建室60周年。届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以及《工程地质学报》编辑部将联合举办"工程地质室六十年纪念活动",并出版《工程地质学报》正刊"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专辑。由于《学报》正刊对页码的限制,专辑拟约请和工程地质室以及和工程地质室有关系的工程地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力学 页岩气 地质学报 约稿函 纪念活动 正刊 学术论文 中国科学院 十年 编辑部编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中南地区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 被引量:24
9
作者 江为为 郝天珧 +3 位作者 胥颐 刘振峰 朱东英 涂广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71-183,共13页
利用重、磁和天然地震资料对中南地区进行了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根据研究区的重、磁异常的分布特征,可将其分为4个重力异常区、3个航磁异常区.根据重力资料反演计算得到的研究区的地壳厚度在29.5-41 km之间,总的趋势为西厚东薄,地壳... 利用重、磁和天然地震资料对中南地区进行了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根据研究区的重、磁异常的分布特征,可将其分为4个重力异常区、3个航磁异常区.根据重力资料反演计算得到的研究区的地壳厚度在29.5-41 km之间,总的趋势为西厚东薄,地壳厚度与地形起伏基本上呈镜像关系.根据磁力资料计算得到的研究区居里界面在12-40 km之间变化.地震层析成像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的速度分布总体上体现了纵横交错的断块特征.在纵向尺度上,江汉-洞庭盆地以及周缘造山带的上地壳结构变化不大,中地壳和下地壳则普遍受到现今构造活动的改造,以致岩石的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它们主要表现为低速区域的扩大,尤其是在地壳下部尤为突出,这与断陷盆地的拉张以及造山带岩石层的底侵和拆沉作用密切相关.通过对研究区地球物理场的分析计算,在研究区共提取主要断裂带34条.根据岩石层板块大地构造理论,依据岩石层结构、地壳结构和结晶基底等深部结构的不同,将研究区中板内不同构造单元——块体作为一级构造单元,块体之间的深大断裂带作为块体的边界——块体结合带,据此原则在研究区中划分出两个一级构造单元,五个二级构造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场特征 地壳结构 地震层析成像 断裂体系 构造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球深部物理学和动力学研究16大重要论点、论据与科学导向 被引量:18
10
作者 滕吉文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01-829,共29页
中国地球深部物理学与动力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一创新性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基于我国大陆陆缘和邻近海域壳、幔结构的分区特征和不均匀性展布,特别是在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一个... 中国地球深部物理学与动力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一创新性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基于我国大陆陆缘和邻近海域壳、幔结构的分区特征和不均匀性展布,特别是在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一个破碎镶嵌的块体组合.因为资源、能源、灾害的形成和动力机制均为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所致.为此表明:地球内部结构和深层动力过程的研究与探索在成山、成盆、成岩、成矿和成灾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在该领域中,不论是理论、方法和探测技术诸多方面已有着较丰富的积累,并首先提出了16大论点与论据,它们是重要的科学导向.这不仅促进了我国在20世纪百年里地球科学的发展,而更为重要的是提出了一系列的有待研究和探索的科学问题.在21世纪的进程中,地球物理学必须牢牢地把握国家战略需求和自主创新,方能有所发现和突破.为此我们必须深化对地球本体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幔结构 物质与能量交换 地球动力学 论点与论据 发展导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势态与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进程中的使命 被引量:7
11
作者 滕吉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85-716,共32页
地球物理学是20世纪迅速发展起来的、涉及面极为广泛的一门边缘学科,百余年来它为科学与技术的进步,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本世纪对地球物理学来说是机遇,也更是挑战。然而正当全球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地球物理学却呈现... 地球物理学是20世纪迅速发展起来的、涉及面极为广泛的一门边缘学科,百余年来它为科学与技术的进步,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本世纪对地球物理学来说是机遇,也更是挑战。然而正当全球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地球物理学却呈现了“危机”,为此必须较为完整地认识地球物理学的内涵、强化地球物理学学科的整体建设,并从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的高度来厘定其中坚与先导作用已迫在眉捷。为此,全文论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地球物理学的发展进程与战略意义;(2)20世纪百年来地球物理学主要的重大成就概述;(3)地球物理学研究的主体科学内涵;(4)现代中国地球物理学的导向与使命;(5)中国地球物理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6)当今中国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势态;(7)诚挚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学 重大成就 机遇与挑战 面临危机 导向与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研究的第一批重大成果其发展导向与核心科学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被引量:9
12
作者 滕吉文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01-318,共18页
青藏高原的地球物理研究是深化认识高原本体和东亚壳、幔结构、隆升机制与大陆动力学响应的基础,故为中、外地球科学家们所瞩目.为此本文主要讨论以下4个方面问题:(1)问题的提出与背景;(2)率先进行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研究取得的第一... 青藏高原的地球物理研究是深化认识高原本体和东亚壳、幔结构、隆升机制与大陆动力学响应的基础,故为中、外地球科学家们所瞩目.为此本文主要讨论以下4个方面问题:(1)问题的提出与背景;(2)率先进行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研究取得的第一批重要成果与进程;(3)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研究中的开创性研究成果和得到的启迪与国际影响;(4)当今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研究中的核心科学问题与当前青藏高原地球物理学要做些什么与思考.研究结果表明:(1)在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研究中只有在清晰思路指导下,取得高分辨率的数据才能反演,并刻画其壳、幔介质的精细结构;(2)青藏高原地壳巨厚、岩石圈相对较薄的层块结构与壳、幔结构分区特征,特别是存在地壳低速层和地幔低速层及其不均匀展布;(3)在多维力系作用下、深部物质重新分展、调整、运移和在多要素约束下的物理-数学模拟及陆-陆碰撞动力学响应;(4)当今在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圈层耦合及其深层动力过程.中国地球科学家们应当清晰地认识到,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研究乃是中国地球科学家摘取"桂冠"的一个契机,故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以建立起具有特色中国地球科学的理论和和运动学与与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壳、幔结构 隆升机制 大陆动力学 核心科学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洁取暖 清洁能源——中国科学院地热清洁取暖高效开发利用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清洁取暖清洁能源——中国科学院地热清洁取暖高效开发利用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
13
作者 《科技促进发展》 CSCD 2020年第3期264-266,共3页
地热能是一种清洁低碳、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安全稳定的优质可再生能源。按照《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地热在新增可再生能源中占比达到30%。这对于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地热能在我国十分丰富,在部分... 地热能是一种清洁低碳、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安全稳定的优质可再生能源。按照《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地热在新增可再生能源中占比达到30%。这对于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地热能在我国十分丰富,在部分地区实现了地热能资源经济有效的利用。为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能源革命及"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实现,加快推动地热能资源高效勘探、开发技术进步和利用水平提高,解决冬季取暖、防治雾霾,实现人民“富裕起来以后”对清洁用能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地热能资源 中国科学院 清洁能源 能源革命 清洁取暖 十九大报告 产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地球系统科学角度浅析中国地貌若干问题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21
14
作者 杨小平 师长兴 +1 位作者 李炳元 朱秉启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21-534,共14页
以地球系统中各圈层的相互作用为主线,分析总结了我国沙漠地貌过程、流水地貌过程、冰川地貌过程及风沙地貌过程等领域研究的部分进展。由于我国沙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形成和演变与岩石圈构造变动即青藏高原隆升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 以地球系统中各圈层的相互作用为主线,分析总结了我国沙漠地貌过程、流水地貌过程、冰川地貌过程及风沙地貌过程等领域研究的部分进展。由于我国沙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形成和演变与岩石圈构造变动即青藏高原隆升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对我国沙漠形成、演变的研究能为探讨青藏高原隆升历史提供重要佐证。近30年来,有关我国沙漠形成时代的认识更新较快。新的沉积记录显示,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在中新世时就已经出现了,但沙漠沙丘大规模扩展可能是在中更新世才开始的。既使在晚更新世以来,我国沙漠地区的气候也有过明显波动、沙漠地貌的特征也发生过显著变化。沙漠通过为沙尘暴提供物源,对全球变化产生驱动作用。从地表过程来看,风沙地貌的形成演变不仅受风力作用,而且受流水、湖泊等多种地貌动力过程的影响,地貌类型是各种动力过程共同作用的缩影。古冰川地貌曾是最早发现的第四纪气候变化的证据。随着新的测年技术的出现,学术界对我国第四纪古冰川地貌演化过程有了较系统、全面的认识。流水地貌过程应该是地球上作用区域最广的一种地貌动力过程,对流水地貌过程的认识目前正在向微观和宏观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 地貌过程 全球变化 地貌学 地球系统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 被引量:32
15
作者 江为为 刘伊克 +1 位作者 郝天珧 宋海斌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1年第1期11-23,共13页
:对四川盆地的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对重力、航磁数据进行了延拓、求导 ,并反演计算了该盆地莫霍界面与磁性顶、底界面 ,为认识盆地的断裂系统、地壳深部结构提供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收集了四川盆地的人工地震与测井资... :对四川盆地的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对重力、航磁数据进行了延拓、求导 ,并反演计算了该盆地莫霍界面与磁性顶、底界面 ,为认识盆地的断裂系统、地壳深部结构提供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收集了四川盆地的人工地震与测井资料 ,对该盆地进行了盆地沉降史的动态模拟 ,模拟表明 ,四川盆地在 65Ma以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地质 地球物理 深部结构 盆地动态模拟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不同地幔端元来源玄武岩判别及其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16
作者 崔岩 王彦飞 +2 位作者 孟凡超 刘浩毅 刘展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9-350,共12页
地幔地球化学是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和识别地幔不均一性对于探讨地幔内部物质循环、揭示地球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地幔端元划分方案主要依赖于幔源岩浆岩的同位素数据,但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 地幔地球化学是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和识别地幔不均一性对于探讨地幔内部物质循环、揭示地球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地幔端元划分方案主要依赖于幔源岩浆岩的同位素数据,但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相较于同位素数据,主、微量元素数据的数量更大,实际应用前景更广阔。从数据分析的角度看,幔源岩浆岩的主微量元素有27个指标,远多于常用的Sr、Nd、Pb同位素指标,变量数目的增加可能会提高分类判断的精度,但是也会给分类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建模所需的样本数量大大增加;二是传统的二维、三维图版法不再适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数据和方法两个层面入手:首先从全球共享地球化学数据库GEOROC和PetDb获取数据;然后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判别模型,最终获得了基于元素特征的玄武岩地幔端元类型逻辑回归模型。该模型不仅具有很好的分类效果,而且有助于分析和总结来自不同地幔端元的玄武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该研究对地幔不均一性的精细识别及与其相关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地幔端元划分 主、微量元素 地球化学数据库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前新生代油气资源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郝天珧 杨长春 +2 位作者 刘洪 宋海斌 江为为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69-1279,共11页
本文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环渤海(湾)地区前新生代海相油气资源研究"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思路和取得的一些认识.环渤海地区前新生代油气的探测目标以古潜山油气藏为主,主要存在拉张、挤压、走滑、负反转... 本文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环渤海(湾)地区前新生代海相油气资源研究"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思路和取得的一些认识.环渤海地区前新生代油气的探测目标以古潜山油气藏为主,主要存在拉张、挤压、走滑、负反转与重力滑动等五种构造样式,不同地区的构造样式及其组合特点并不相同.利用重磁数据结合其它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圈绘出研究区前新生界残留盆地和残余厚度的宏观分布.研究区中生界(包括上古生界)残余厚度存在两条增厚带,厚度超过5 km.其他为一些特点不一的增厚中心.渤中地区为残余厚度的缺失区,向四周残余厚度逐渐加大.下古生界(包括部分元古界)残余厚度的增厚中心多数成块、带状分布,很多地区已遭受剥蚀.这些残余厚度的增厚中心往往与前新生代油气藏的位置吻合较好.本文介绍了地震三维高精度叠加技术和最佳偏移孔径技术等方法在前新生代残留盆地油气研究中的发展,提高了古潜山地区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保证三维叠前偏移的振幅保真.在储层预测研究方面,本文在储层多种参数提取的基础上,实现了反假频储层预测方法.它主要应用于研究区中深层低渗透油藏裂缝密集带研究,实例表明其厚度预测和预测精度都有明显改善.最后,在钻井、地球物理资料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石油地质特征等,给出了环渤海地区8个前新生代油气潜力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地区 前新生代油气 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冲绳海槽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回顾与研究现状 被引量:12
18
作者 江为为 刘少华 朱东英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1年第4期71-84,共14页
系统介绍了国内外对东海海域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历程与研究状况 ,并对国内外学者的有关东海冲绳海槽地壳性质的主要观点及结论进行了分析对比和归纳 。
关键词 冲绳海槽 东海 地球物理调查 编图 地质调查 地壳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港探区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丽峰 郝天珧 +2 位作者 江为为 阎晓蔚 周立宏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3年第2期317-322,共6页
遵循沉积盆地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思路 ,运用重力、磁力、地震多种数据 ,通过重磁正反演和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解释 ,提供大港探区的深部地球物理场和深部界面的信息 ,阐明沉积层和基底的磁性特征和密度特征 ,通过这些地球物理方法的相... 遵循沉积盆地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思路 ,运用重力、磁力、地震多种数据 ,通过重磁正反演和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解释 ,提供大港探区的深部地球物理场和深部界面的信息 ,阐明沉积层和基底的磁性特征和密度特征 ,通过这些地球物理方法的相互印证、相互补充 ,加深对沉积盆地结构与演化的认识 ,从而指导油气勘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磁方法 沉积盆地 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南段锡多金属矿床成矿岩体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以边家大院、毛登、宝盖沟矿床为例
20
作者 张雪旎 张宇飞 +2 位作者 彭蓉 杨颖 曾庆栋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3-360,共18页
大兴安岭南段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锡多金属成矿区。边家大院、宝盖沟和毛登锡多金属矿床是其中典型代表,其矿体均与燕山期花岗质侵入岩有密切的空间关系。对上述矿床含矿花岗侵入岩,即边家大院石英斑岩,宝盖沟花岗岩以及毛登花岗斑岩进... 大兴安岭南段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锡多金属成矿区。边家大院、宝盖沟和毛登锡多金属矿床是其中典型代表,其矿体均与燕山期花岗质侵入岩有密切的空间关系。对上述矿床含矿花岗侵入岩,即边家大院石英斑岩,宝盖沟花岗岩以及毛登花岗斑岩进行锆石U-Pb测定,结果显示成岩年龄分别为(136.9±0.8)Ma,(143.6±0.8)Ma和(135.0±1.4)Ma,均侵位于早白垩世。全岩主量元素分析显示,这些花岗侵入岩都具有高硅、钾和钠,低钙、镁和钛的特征,为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微量元素分析显示花岗岩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稀土元素分析显示它们均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根据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TZr温度(753~796℃)判断,这些花岗岩属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研究表明3个岩体_(εHf)(t)为–0.86~13.7,T_(DM2)=307~1240 Ma,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花岗岩主要为新元古代年轻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结合地球化学和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大兴安岭南段早白垩纪高分异I型花岗岩具有较大的寻找锡矿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南段 锡矿 高分异花岗岩 早白垩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