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5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灌丛资源及其管理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愈哲 黄麟 樊江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46-2659,共14页
灌丛是中国山地和干旱地区的常见植被类型,分布范围广泛、生态功能多样、经济价值可观。然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国民经济等相关部门多将灌丛拆分归属于森林或草原,其重要性未能充分体现。学术界有关灌丛资源的概念、内涵未有明确统... 灌丛是中国山地和干旱地区的常见植被类型,分布范围广泛、生态功能多样、经济价值可观。然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国民经济等相关部门多将灌丛拆分归属于森林或草原,其重要性未能充分体现。学术界有关灌丛资源的概念、内涵未有明确统一共识,基于资源属性特点的灌丛资源分区分类体系尚未建立。草原灌丛化的发生范围、速度及其生态影响不够明确,严重影响灌丛资源的高效保护、科学管理与可持续利用。这已然成为亟需凝聚共识和深入探究的理论技术难点与实践问题。建议在科学界定灌丛资源的概念内涵、建立健全灌丛资源分类体系基础上,深入发展和应用灌丛植被多基遥感和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科学掌握不同区域灌丛变化特别是草原灌丛化的过程及原因,全面系统地评估灌丛化的生态经济影响,优化分区分类灌丛管理利用策略,促进灌丛资源可持续管理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 灌丛资源 资源管理与利用 灌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安全概念、评价体系与地理学优先研究主题 被引量:7
2
作者 辛良杰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1-462,共12页
本研究综述了粮食安全概念的演变过程与特征,分析了近年来主要的粮食安全评价指标及未来情景研究方法的优缺点,探讨了地理学在粮食安全系统中可能的作用与研究方向。主要结论为:①粮食安全概念已发展成为包含4个维度、5个尺度的综合概念... 本研究综述了粮食安全概念的演变过程与特征,分析了近年来主要的粮食安全评价指标及未来情景研究方法的优缺点,探讨了地理学在粮食安全系统中可能的作用与研究方向。主要结论为:①粮食安全概念已发展成为包含4个维度、5个尺度的综合概念,宜采用“食物安全系统”词语表征。②家庭尺度与国家尺度是粮食安全评价的重点,粮食安全概念关注重点也从宏观国家角度向微观家庭和个人尺度转变,家庭成员的膳食营养摄入指标成为测度粮食安全的关键要素。③目前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尚不完善,多数指标均存在定量化不足、标准不统一难以对比、数据不准确等问题;而且未有能涵盖4个维度的全球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④不同研究对粮食安全的未来情景预测结果差别迥异,准确性难以测度。⑤地理学可在食物供给影响机制研究、食物供应链、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应对策略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概念 粮食安全系统 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用地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宋钰 张全景 +1 位作者 翟腾腾 潘涛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24年第8期1128-1139,共12页
为揭示黄河流域长时间序列生态用地时空格局及其演变异质性,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于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五期中国科学院土地利用遥感数据集,采用土地利用追踪技术、重心迁移轨迹模型与标准差椭圆等... 为揭示黄河流域长时间序列生态用地时空格局及其演变异质性,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于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五期中国科学院土地利用遥感数据集,采用土地利用追踪技术、重心迁移轨迹模型与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用地时空格局及演变特征研究。结果发现:①1980—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用地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上游和中游地区,占总面积的69.770%—70.411%,数量结构呈倒“N”型规律,其中,草地和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林地和水域呈增加趋势。生态用地转移以草地与林地、未利用地和耕地互转为主,转出区域主要发生在上游。②各地类动态度变化具有明显的时序和空间差异特征,林地空间动态度呈现迂回的迁移特征,草地动态度呈现空间“集聚—分散—集聚”的特征,水域变化分布均匀且较高动态度区域逐渐南移,未利用地动态度在中游地区变化差异较大。③生态用地重心位于吴忠市,迁移方向西偏北,迁移轨迹呈三角形,共迁移40.643km。其各地类迁移方向均呈现相反方向往复迁移特征,迁移幅度在不同时段差异明显。生态用地空间格局趋向不稳定,经历了先收缩后扩张、再次收缩后又扩张的波动性增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地 时空格局 遥感 弦图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天地多源数据的大型食草动物调查与种群密度估算研究进展
4
作者 王东亮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25-2041,共17页
精确实时的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和家畜调查数据是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发展现代畜牧业和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研究通过文献方式总结和归纳了目前主要的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和家畜调查方法,包括地面调查法、卫星调查法、有人机调查法和无人... 精确实时的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和家畜调查数据是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发展现代畜牧业和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研究通过文献方式总结和归纳了目前主要的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和家畜调查方法,包括地面调查法、卫星调查法、有人机调查法和无人机调查法涉及的设备、数据类型、分辨率、覆盖范围、调查物种;分析了现有大型食草动物智能识别算法、区域种群数量估算方法的优势和缺点;探讨了大型野生食草动物和家畜调查所涉及的不同调查平台、智能识别算法、区域种群密度估算方法等方面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融合多平台、多传感器数据对构建大尺度、长时序动物数据集至关重要。未来有必要针对食草动物分布密集、目标小的问题研发高精度识别模型,发展基于机器学习的区域种群密度估算方法,揭示区域种群密度与气象、地形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复杂关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野生食草动物 家畜 调查方法 识别算法 区域种群数量估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影响评估研究进展
5
作者 翟然 胡圣堃 +6 位作者 梁犁丽 陶福禄 暮色依薇 王燚成 徐志 李婉 周泓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9-1040,共12页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梳理,归纳常用的水能、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指标及方法,总结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的影响以及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水能、风能、太阳能资源的变化。水能、风能、太阳能资源的评估方法均...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梳理,归纳常用的水能、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指标及方法,总结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的影响以及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水能、风能、太阳能资源的变化。水能、风能、太阳能资源的评估方法均可归纳为基于观测的评估方法、基于数值模式的评估方法、基于卫星遥感的评估方法及基于再分析资料的评估方法。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现有研究大多认为未来我国水能资源将会增加,风能及太阳能资源将会减少,而且存在时空异质性,气候变化将影响以水能、风能和太阳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未来应加强水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推动水能、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基础数据库及通用化资源评估软件系统建设,统筹推进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水能、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及水能、风能、太阳能发电的中长期预报/预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能资源 风能资源 太阳能资源 可再生能源 资源评估 气候变化 “双碳”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浪和寒潮事件下源荷中长期变化及置信区间模拟与分析
6
作者 白婕 秦晓辉 +2 位作者 丁保迪 赵明欣 刘洋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1-151,共11页
气候变化加剧,而区域尺度极端温度事件下风光等出力和负荷的日变化特征及关系尚不明确。为此,文中采用独立模型模拟天气影响负荷及风光水电出力,通过Copula函数计算出力联合概率与置信区间,并基于气候模式数据预估了中国华北、西南典型... 气候变化加剧,而区域尺度极端温度事件下风光等出力和负荷的日变化特征及关系尚不明确。为此,文中采用独立模型模拟天气影响负荷及风光水电出力,通过Copula函数计算出力联合概率与置信区间,并基于气候模式数据预估了中国华北、西南典型省份在“碳达峰”(2030年)时,热浪、寒潮天气下电源出力和负荷日变化特性及电力供需关系。文中提出了预测天气影响光伏出力的boosting集成学习模型,并采用历史实测数据校准,验证显示实际极端天气下的日平均误差为1.27%,平均绝对误差显著低于其他集成学习方法。中长期预估显示,2030年华北、西南典型省份在热浪和寒潮日晚间易出现电力供不应求,并给出了相关区域未来极端温度事件下电力供需的峰值和时间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发电 热浪 寒潮 极端天气 源荷特性 置信区间 电力供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地区环境承载力多情景模拟分析 被引量:25
7
作者 宁佳 刘纪远 +1 位作者 邵全琴 樊江文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36-146,共11页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断降低,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中国西部地区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有利于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可为西部地区今后发展提供一定的...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断降低,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中国西部地区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有利于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可为西部地区今后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2010年的GDP数据和污染物排放数据,以及国家"十二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数据为基础,选取了大气环境中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水环境中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氨氮排放量为指标,对西部地区不同省市的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并设定了四种不同的排放水平情景,在不同情景下核定了西部各省市的GDP潜在增长率。通过分析,西部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可分为三类:一类省市包括重庆、陕西、四川三省市,该区环境承载力接近超载,需按2010年东部较为发达地区的污染物排放水平排放才可支持其经济高速发展,达到其规划的GDP增长率;二类省市包括西藏、贵州、云南、内蒙古、广西等五省市,环境承载力有一定空间,能够支持该区到"十二五"、"十三五"的经济发展目标;三类省市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四省市,环境承载力空间较大,能够支持该区较高的GDP发展速率。针对不同省市,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四川、重庆、陕西三省市应以东部先进省市污染物排放水平或发达国家污染物排放水平为目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节能减排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提高污染物处理水平,在今后承接各类产业时,提高环境污染物排放要求。广西、云南、西藏、贵州、内蒙古五省市在今后发展中,应以全国平均或东部平均污染物排放水平为目标,适当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在满足国家对各省份环境要求下,稳步进行经济发展。新疆、青海、甘肃和宁夏四省市由于目前环境容量较大,可以在现有水平下,稳步进行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承载力 多情景模拟 大气环境 水环境 西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地理环境硒缺乏与健康研究进展 被引量:59
8
作者 李海蓉 杨林生 +5 位作者 谭见安 王五一 侯少范 李永华 虞江萍 韦炳干 《生物技术进展》 2017年第5期381-386,共6页
我国地理环境硒缺乏的范围和程度都比较严重。综述了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我国环境硒缺乏与健康研究方面的进展,包括我国环境硒的地域分异与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的关系、低硒环境成因与低硒环境改良,以及硒与地方性砷中毒防治等方面的研究... 我国地理环境硒缺乏的范围和程度都比较严重。综述了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我国环境硒缺乏与健康研究方面的进展,包括我国环境硒的地域分异与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的关系、低硒环境成因与低硒环境改良,以及硒与地方性砷中毒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地理环境中硒与健康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环境硒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不同人群硒营养的健康基线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硒 地域分异 克山病 大骨节病 低硒带 阈值 砷中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旅游经济系统失配度空间格局分异与形成机理分析 被引量:19
9
作者 马慧强 论宇超 +1 位作者 席建超 葛全胜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328-1336,共9页
将中国省级行政区作为分析单元,以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业质量、社会系统支持、公共服务投入、生态环境质量五大子系统构建旅游经济系统失配度评价指标体系,对旅游经济失配度进行系统评价和空间格局测度,并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因素... 将中国省级行政区作为分析单元,以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业质量、社会系统支持、公共服务投入、生态环境质量五大子系统构建旅游经济系统失配度评价指标体系,对旅游经济失配度进行系统评价和空间格局测度,并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省级行政区旅游经济失配呈现极差化与相对差异较大的特点,广东省为失配度最低区、宁夏回族自治区为失配度最高区;(2)2015年中国旅游经济失配以低度失配为主,主要影响因素有旅游资源丰富度、旅游劳动生产率、等级公路网密度、互联网普及率、森林覆盖率等;(3)旅游经济系统失配空间分异的主要机制:旅游资源禀赋与开发质量是基础动力,旅游市场经济环境是直接动力,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质量是外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系统 失配度 健康距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六盘水市土地利用动态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薛贝 张红旗 +2 位作者 刘长星 许尔琪 蔺小虎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2-142,共11页
受经济快速发展和石漠化日益严重的影响,喀斯特区域土地利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为探究喀斯特区域未来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空间分布,本文选取喀斯特土地退化和石漠化严重的贵州省六盘水市为研究对象,基于该区域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三... 受经济快速发展和石漠化日益严重的影响,喀斯特区域土地利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为探究喀斯特区域未来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空间分布,本文选取喀斯特土地退化和石漠化严重的贵州省六盘水市为研究对象,基于该区域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三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借助ARCGIS和SPSS18.0软件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和各驱动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机制,结合Markov模型和DLS模型模拟了该区域2030年在自然增长、土地优化、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四种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2000年以后,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和速率明显增大,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也迅速增加,主要表现在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大幅度增加和耕地面积减少。(2)以2000-2010年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基础,利用Markov模型预测未来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需求数据,然后输入DLS模型得到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结果显示: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有不同幅度的增加,主要归因于耕地和草地面积的减小,这将是未来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3)验证Logistic回归精度的ROC曲线面积值均大于0.7,Kappa值达96.1%,说明模型对于研究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为该区域后期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更好的发展规划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LOGISTIC回归 MARKOV模型 DLS模型 喀斯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粮食生产类家庭农场的适度经营规模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辛良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97-306,共10页
当前中国超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户农业收入低下,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已是大势所趋。土地适度规模受到社会平均收入、粮食生产收益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是一个动态数值。该研究基于收入均等化测算... 当前中国超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户农业收入低下,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已是大势所趋。土地适度规模受到社会平均收入、粮食生产收益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是一个动态数值。该研究基于收入均等化测算法,以打工农户的收入水平为衡量标准,研究了中国地级市尺度的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研究表明,2016-2017年中国粮食类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在13~14 hm^2左右,相当于全国户均耕地面积的30倍左右。依据各市农业适度经营规模,参考区域耕地资源禀赋、经营规模形成的难易程度将全国划分为9个一级大区、38个二级亚区。东北地区大区与内蒙古高原大区适度经营规模在15~17 hm^2范围,华北平原大区在10 hm^2左右,长江下游大区与东南沿海大区在7~9 hm^2范围,西南山地大区为6 hm^2,黄土高原大区为18 hm^2,西北干旱大区为25 hm^2,青藏高原大区的适度经营规模为全国最高,达到30 hm^2。从适度经营规模与户均耕地面积的比值来看,内蒙古高原大区为8倍,华北平原大区、长江下游平原大区为35倍左右。中国实现规模经营整体难度较大,区域上呈现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难度依次降低的规律性带状分布。建议将适度经营规模标准提升至15~20倍范围,同时制度创新,消减高昂的土地流转交易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 区划 粮食类家庭农场 土地适度经营规模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资源环境分区 被引量:1
12
作者 许尔琪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7-62,共6页
中国农业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区域农业资源限制因素和环境制约问题各不相同。依据农业资源环境地域分异,以县域为制图单元,本文将全国划分为10个一级区,57个二级区。一级区依据气候条件和大地构造的地域分异,二级区根据水资源、土地... 中国农业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区域农业资源限制因素和环境制约问题各不相同。依据农业资源环境地域分异,以县域为制图单元,本文将全国划分为10个一级区,57个二级区。一级区依据气候条件和大地构造的地域分异,二级区根据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环境条件问题差异。分析了全国各分区农业生产条件、资源类型及其组合的特点、环境生产条件和存在问题,提出"优化东、中、西"空间布局和"提高东北,整治华北,恢复南方"战略,并划分了27个承担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功能的"重点建设农产品产区",指明其建设方向措施,以维护和改善我国农业生产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 优化空间布局 重点建设农产品产区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30年中国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分布的省级预测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俊 石晓丽 +1 位作者 史文娇 王绍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1-468,共8页
科学预测中国未来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分布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提高耕地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假设未来各省份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占全国总面积比例不变,根据各省份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实际面积、未来全国耕地及各省份高标准农田规划面积... 科学预测中国未来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分布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提高耕地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假设未来各省份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占全国总面积比例不变,根据各省份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实际面积、未来全国耕地及各省份高标准农田规划面积等数据,基于最小二乘法的二次多项式拟合预测未来30 a全国及各省份耕地面积和高标准农田面积,进而预测未来各省份耕地面积保有率和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例。结果表明:(1)到2050年,我国耕地面积稳定在1.20×10^(8)hm^(2),耕地面积保有率稳定在100%,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03×10^(8)hm^(2),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例从2020年的43.59%增长到2050年的85.89%,增长近一倍。(2)七大区域中,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的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例较高,在2020年均已达到70%以上,东北区、西北区、青藏区、西南区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例则处于40%~60%之间。到2050年,受耕地比例稳定中略有下降的趋势影响,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青藏区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例均达90%以上,东北区、西北区、西南区则处于70%~90%之间。(3)从各省份来看,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等南方省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比例较高,而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山东省等北方省份的耕地面积保有率较高。研究得到的耕地面积及其保有率、高标准农田面积及其占耕地比例等指标的分省份预测值可以为未来相关部门制定国土空间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以为未来耕地布局和农田利用等研究提供分省份的总量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耕地保护 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例 耕地面积保有率 趋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控制实验研究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综述 被引量:20
14
作者 胡植 王焕炯 +1 位作者 戴君虎 葛全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9119-9129,共11页
物候是植物在长期适应环境过程中形成的生长发育节点。长时间地面物候观测数据表明,近50年全球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春季物候期受温度升高、降水与辐射变化等影响,以每10年2 d到10 d的速率提前。但因植物物候响应气候因子的机制仍不清... 物候是植物在长期适应环境过程中形成的生长发育节点。长时间地面物候观测数据表明,近50年全球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春季物候期受温度升高、降水与辐射变化等影响,以每10年2 d到10 d的速率提前。但因植物物候响应气候因子的机制仍不清楚,导致对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植物物候变化预测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控制实验成为探究气候因子对植物物候影响机制的重要手段。综述了物候控制实验中不同气候因子(温度、水分、光照等)的控制方法。总结了目前为止控制实验在植物物候对气候因子响应方面得到的重要结论,发现植物春季物候期(展叶、开花等)主要受冷激、驱动温度与光周期的影响,秋季物候期(叶变色和落叶)主要受低温、短日照与水分胁迫的影响。提出未来物候控制实验应重点解决木本植物在秋季进入休眠的时间点确定、低温和短日照对木本植物秋季物候的交互作用量化、草本植物春秋季物候的影响因子识别等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物候 气候因子 温度 水分 光照 控制实验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降水和氮沉降增加对草地生物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5
作者 闫钟清 齐玉春 +3 位作者 彭琴 董云社 贺云龙 李兆林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65-1170,共6页
研究降水和氮沉降增加对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的作用机制及其适应特征,有助于深刻理解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各项服务功能的影响,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模拟降水和氮沉降增加对草地植物生物量的改... 研究降水和氮沉降增加对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的作用机制及其适应特征,有助于深刻理解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各项服务功能的影响,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模拟降水和氮沉降增加对草地植物生物量的改变及其可能的机制分析,探讨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草地生态系统所面临的挑战和当前研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增加 氮沉降增加 草地生物量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及其变化特征 被引量:27
16
作者 刘璐璐 曹巍 +1 位作者 吴丹 黄麟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08-1515,共8页
基于遥感数据及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利用生态模型,定量分析中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实施转移支付前(2000-2010年)、后(2010-2015年)生态系统宏观格局及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与转移... 基于遥感数据及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利用生态模型,定量分析中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实施转移支付前(2000-2010年)、后(2010-2015年)生态系统宏观格局及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与转移支付政策的共同影响下,中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宏观结构总体好转,荒漠化得到有效控制,水体与湿地得到有效恢复,但森林及草地生态系统发生退化,农田与聚落生态系统面积进一步扩大;水土流失及土壤风蚀得到有效遏制,水源涵养及土壤保持服务得到大幅提升,但防风固沙服务整体有所下降,同时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的威胁程度基本持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转移支付 生态系统服务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分类识别及其近20年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27
17
作者 刘亚群 吕昌河 +1 位作者 傅伯杰 于伯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975-3987,共13页
生态系统分类制图是理解生态系统时空格局和支撑生态系统分类管理的基础。研究以反映生态系统主导服务功能和人类干预强度为主线,构建了包括9个一级和25个二级类的生态系统分类体系,集成土地利用、气候、地形、植被、土壤、居民点分布... 生态系统分类制图是理解生态系统时空格局和支撑生态系统分类管理的基础。研究以反映生态系统主导服务功能和人类干预强度为主线,构建了包括9个一级和25个二级类的生态系统分类体系,集成土地利用、气候、地形、植被、土壤、居民点分布等多源数据,开展了2000和202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分类制图,并对其类型、结构、格局及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我国城镇生态系统扩张1.1倍,64.51%来自耕种生态系统。耕种生态系统缩减0.88万km^(2),其中水田和旱田分别减少0.60万km^(2)和2.09万km^(2),但绿洲扩张1.81万km^(2)。受退耕还林还草影响,农牧和农林混合生态系统分别减少2.88万km^(2)和0.92万km^(2),林地生态系统增加1.61万km^(2)。水域湿地生态系统增加0.31万km^(2),70%源自沼泽生态系统的扩张,尤其是青藏高原水域湿地,受气候变暖影响扩张明显。气候暖湿化促使部分干旱荒漠和冰冻寒漠生态系统的盖度增加,使牧草地生态系统增加9.97万km^(2),而干旱荒漠和冰冻寒漠生态系统分别减少14.98万km^(2)和0.92万km^(2)。我国生态系统变化导致整体景观的连接性下降、破碎度增加、类型多样性增加,斑块间生态过程的阻碍增强。我国生态状况明显改善,92.06%的区域NDVI增加,平均NDVI增幅为0.74%/a,其中农牧和农林混合生态系统NDVI增幅最显著,分别为1.26%/a和0.85%/a。该分类方案与制图结果突出了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环境风险和生产力的差异,可为宏观尺度的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分类 人类活动 聚类分析 时空格局 NDVI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草地表层土壤容重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乔宇鑫 朱华忠 +3 位作者 钟华平 伍兆文 孟雷 周李磊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93-801,共9页
本文以内蒙古地区草地表层土壤容重调查测定数据为基础,结合遥感和气候多重数据,进行草地土壤容重与海拔、年均气温、年均降雨、≥10℃积温、湿润度和NDVI等6个生态要素之间的回归分析。根据回归拟合方程,借助ArcGIS平台进行单因素插值... 本文以内蒙古地区草地表层土壤容重调查测定数据为基础,结合遥感和气候多重数据,进行草地土壤容重与海拔、年均气温、年均降雨、≥10℃积温、湿润度和NDVI等6个生态要素之间的回归分析。根据回归拟合方程,借助ArcGIS平台进行单因素插值,并通过插值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的拟合程度进行各因素对土壤容重影响的权重分析,加权叠加并综合插值出内蒙古草地土壤容重1km×1km栅格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草地土壤容重平均值为1.45g·cm^(-3),其中温性荒漠类草地的土壤容重最大,为1.58g·cm^(-3),温性草甸草原类土壤容重最小,为1.27g·cm^(-3);空间格局上,草地表层土壤容重自东向西方向呈现由低到高逐渐递增的趋势。综合插值得到的内蒙古草地表层土壤容重空间格局图,通过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复相关性检验,其复相关系数R2=0.6739,均方根误差(RMSE)为0.1424g·cm^(-3),总体偏差为9.77%,平均预测精度达90.23%。综合空间插值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内蒙古地区土壤容重空间分布情况,与土壤类型和草地类型的分布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容重 回归分析 空间插值 空间格局 草地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重要性视角下东北林区县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以呼伦贝尔市阿荣旗为例 被引量:18
19
作者 李伊彤 荣丽华 +1 位作者 李文龙 程磊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15-1625,共11页
县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对于保障我国生态安全、优化县域生态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利用景观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模型识别生态核心区作为生态源地,基于生态阻力因子与生态... 县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对于保障我国生态安全、优化县域生态空间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利用景观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模型识别生态核心区作为生态源地,基于生态阻力因子与生态威胁因子构建阻力栅格,运用电路理论识别生态廊道、夹点以及改善区,构建阿荣旗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阿荣旗生态极重要区面积4181.66 km^(2),占全旗面积的37.80%,生态重要区面积2174.50 km^(2),占全旗面积的19.80%,阿荣旗整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较高。(2)生态源地共有33块,占地面积1141.00 km^(2),主要分布于旗域北部区域,其中乔木林地是生态源地主要用地类型。(3)构建生态廊道共73条,其中关键廊道62条,潜在廊道11条,总面积为1884.80 km^(2),生态廊道网络化结构完整,呈“北密南疏”分布状态。(4)共识别夹点区面积71.25 km^(2),提取重要夹点38个,一级改善区面积176.65 km^(2),主要分布于旗域南部;二级改善区面积887.12 km^(2),主要分布于旗域南部与西北部。对各景观生态要素进行总体规划,宏观上形成“一屏两区,一网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了现实路径和科学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区 生态安全格局 景观形态 电路理论 生态空间规划 呼伦贝尔市阿荣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作物模型与机器学习的水稻障碍型冷害脆弱性研究
20
作者 张静 张朝 +4 位作者 张亮亮 曹娟 骆玉川 韩继冲 陶福禄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24年第9期1053-1066,共14页
以水稻障碍型冷害为例,提出一种突破数据限制并兼顾承灾体反应机理的新方法,构建农业气象灾害脆弱性曲线。基于1990-2010年气象数据设计水稻抽穗开花期的障碍型冷害情景,通过MCWLA-Rice作物模型和机器学习混合建模法计算对应的水稻单产... 以水稻障碍型冷害为例,提出一种突破数据限制并兼顾承灾体反应机理的新方法,构建农业气象灾害脆弱性曲线。基于1990-2010年气象数据设计水稻抽穗开花期的障碍型冷害情景,通过MCWLA-Rice作物模型和机器学习混合建模法计算对应的水稻单产损失,最终建立不同水稻主产区的障碍型冷害脆弱性曲线,并对1961-2010年水稻障碍型冷害单产损失快速评估。结果表明:(1)机器学习可有效重现作物模型模拟精度(RRMSE<6%,R^(2)>0.93)。(2)水稻障碍型冷害脆弱性具有明显的空间和种植制度差异,高纬地区到低纬地区水稻脆弱性整体呈下降趋势,且晚稻脆弱性普遍低于早稻。(3)一季稻抽穗开花期障碍型冷害的年均单产损失(1224kg·hm^(−2))高于双季稻(早稻:868kg·hm^(−2);晚稻:807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低温冷害 脆弱性 作物模型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