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田生态系统模型与农业资源高效利用 被引量:11
1
作者 于强 王天铎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01年第5期22-27,共6页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系统分析方法在农业研究中的应用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各种不同领域使用系统分析方法的科学家发展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模型 ,其中有概念的、综合性的和概化的。模型的意义是在不同尺度上整合多学科的研究结果。概化模型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系统分析方法在农业研究中的应用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各种不同领域使用系统分析方法的科学家发展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模型 ,其中有概念的、综合性的和概化的。模型的意义是在不同尺度上整合多学科的研究结果。概化模型用于土地利用的定量评价和在更高的尺度上的资源管理研究。其它模型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战略的和技术的决策支持。作为信息技术和地学方法在农业中的应用 ,作物生长模型的研发是面向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资源管理。其目标是应用系统分析方法 ,以作物生长模型为核心 ,以区域资源环境数据库为基础 ,建立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决策支持系统和作物长势监测与产量预报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生长模型 资源利用效率 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方式对农田土壤CO_2和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6
2
作者 董玉红 欧阳竹 +2 位作者 李运生 李鹏 张磊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4-39,共6页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不同施肥方式以及环境因子对农田土壤CO2和N2O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对农田土壤CO2排放的季节模式无明显影响,但是影响了N2O排放的季节模式。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CO2排放通量影响不明显,主要影...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不同施肥方式以及环境因子对农田土壤CO2和N2O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对农田土壤CO2排放的季节模式无明显影响,但是影响了N2O排放的季节模式。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CO2排放通量影响不明显,主要影响土壤N2O排放,整个小麦、玉米生长季,分两次施肥的F2与分四次施肥的F1相比,土壤N2O排放量增加,化肥配合有机肥施用(MF)的土壤N2O通量大于单纯的化肥处理,秸秆还田降低了土壤N2O的排放。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CO2排放与大气温度、地表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由于肥料施用的影响,土壤N2O排放和土壤温度、水分的相关分析并不显著。土壤N2O排放受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方式 土壤 CO2 N2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AC系统中的水热CO_2通量与光合作用的综合模型(Ⅰ)模型建立 被引量:12
3
作者 罗毅 于强 +1 位作者 欧阳竹 唐登银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0-96,F003,共8页
本文建立了模拟农田SPAC (Soil Plant AtmosphereContinuum)系统中土壤水分动态 ,蒸发蒸腾、CO2 通量和光合作用的模型 .模型包括土壤水流子模型 ,根系吸水子模型 ,蒸发蒸腾子模型 ,冠层阻力 -光合作用 -CO2 通量子模型几个组成部分 .... 本文建立了模拟农田SPAC (Soil Plant AtmosphereContinuum)系统中土壤水分动态 ,蒸发蒸腾、CO2 通量和光合作用的模型 .模型包括土壤水流子模型 ,根系吸水子模型 ,蒸发蒸腾子模型 ,冠层阻力 -光合作用 -CO2 通量子模型几个组成部分 .土壤水流子模型采用土壤水流的连续方程来描述 ;根系吸水子模型采用了根据Feddes模型改进得到的模型 ;蒸发蒸腾子模型采用Shuttleworth Wallace公式 ;采用叶片水平的气孔阻力 光合作用模型 ,并将其扩展到冠层尺度来确定冠层阻力、光合作用速度以及叶片气孔下腔的CO2 浓度 ,并进而确定冠层的CO2 通量 .本模型的特点是尽可能采用简便的处理方法来描述SPAC系统中的水、热、CO2 传输过程与光合作用过程 ,同时各个子模型又具有较强的机理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蒸腾 土壤水 光合作用 根系吸水 SPAC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环入渗仪的缓冲指标对测定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来剑斌 罗毅 任理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9-25,共7页
双环入渗仪在测定田间土壤饱和导水率时被广泛采用。本文采用不同直径的双环入渗仪(内环直径分别为20 cm、40 cm、80 cm和120 cm)和不同的内外环直径比,即不同的缓冲指标(0.2、0.33、0.5和0.71),进行了16组定水头积水入渗试验,研究了双... 双环入渗仪在测定田间土壤饱和导水率时被广泛采用。本文采用不同直径的双环入渗仪(内环直径分别为20 cm、40 cm、80 cm和120 cm)和不同的内外环直径比,即不同的缓冲指标(0.2、0.33、0.5和0.71),进行了16组定水头积水入渗试验,研究了双环入渗仪缓冲指标对土壤饱和导水率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内环直径较小的入渗仪,其累积入渗过程曲线的分布较分散;随着入渗环直径逐渐增大,分散范围逐渐缩小。另外,随着缓冲指标的逐渐增大,测定的土壤饱和导水率并没有明显的增大或减小趋势,但内环直径20 cm的入渗仪测定的土壤饱和导水率的波动最大,而80 cm和120 cm内径的双环入渗仪测定的土壤饱和导水率最稳定,并且始终非常接近。因此,相对于双环入渗仪内环大小或土壤非均质性的影响,双环入渗仪的缓冲指标对于土壤饱和导水率测定的影响要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饱和导水率 双环入渗仪 缓冲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AC系统中水热CO_2通量与光合作用的综合模型(Ⅱ):模型验证 被引量:3
5
作者 罗毅 欧阳竹 +1 位作者 于强 唐登银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58-63,共6页
本文利用禹城综合试验站土壤 -植物 -大气连续体系统综合观测场冬小麦田间实测资料 ,对“SPAC系统中水热、CO2 通量与光合作用的综合模型 (Ⅰ )模型建立”一文所建立的模拟土壤水分动态、蒸发蒸腾和冠层CO2 通量等功能进行了验证 .利用... 本文利用禹城综合试验站土壤 -植物 -大气连续体系统综合观测场冬小麦田间实测资料 ,对“SPAC系统中水热、CO2 通量与光合作用的综合模型 (Ⅰ )模型建立”一文所建立的模拟土壤水分动态、蒸发蒸腾和冠层CO2 通量等功能进行了验证 .利用波文比观测水汽通量结果、土壤水分剖面监测结果分别对模拟计算腾发量和土壤水分剖面的验证结果表明 ,模拟计算的腾发量和土壤水分剖面是比较准确的 ;将模拟的光合作用过程中的CO2通量与实测值对比表明 ,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但是数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模拟光合作用过程和强度符合一般规律 .总体说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通量 光合作用 土壤水分 蒸发蒸腾 模型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预测冬小麦根系层储水量的概念性模型 被引量:11
6
作者 欧阳竹 罗毅 +2 位作者 盖广明 刘传收 柴怀堂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93-599,共7页
基于对SPAC系统的认识,以1995~1996年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永乐店试验站和1993~1994年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冬小麦生长季土壤-作物-大气田间观测数据,对冬小麦根系层水量平衡的概念性模型进行参数确定和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 基于对SPAC系统的认识,以1995~1996年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永乐店试验站和1993~1994年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冬小麦生长季土壤-作物-大气田间观测数据,对冬小麦根系层水量平衡的概念性模型进行参数确定和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根系层储水量的预测模型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且模型参数较少,形式简单,便于生产实践应用,但是具体的参数须通过田间试验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量平衡模型 根系层储水量 冬小麦 土壤墒情 灌水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农户对免耕种植小麦的认知及态度 被引量:3
7
作者 戴晓琴 李运生 欧阳竹 《耕作与栽培》 2009年第1期53-54,共2页
采用面对面的访谈方式,对山东省禹城市的农户对免耕种植小麦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23%的农户愿意采用免耕种植小麦,11%不愿意,另外63%对免耕小麦并不是很清楚。耕地面积较多的农户以及家庭劳动力较少的农户更容易接受该耕作措施... 采用面对面的访谈方式,对山东省禹城市的农户对免耕种植小麦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23%的农户愿意采用免耕种植小麦,11%不愿意,另外63%对免耕小麦并不是很清楚。耕地面积较多的农户以及家庭劳动力较少的农户更容易接受该耕作措施,更多的农户由于不清楚免耕种植的效果所以不愿意采用该耕作方式。试验示范区的建立对周边农户起到了非常好的带动作用。因此建议科研部门加大力度试验示范、宣传推广,以实现现代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农业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种植 免耕小麦 农户 华北平原 试验示范区 可持续农业 资源节约型 耕作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OFOST模型的德州市冬小麦干旱减产风险评估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萌萌 杨学斌 +2 位作者 王吉顺 尚建设 来剑斌 《农技服务》 2020年第12期21-24,共4页
为德州市冬小麦生产决策、防范干旱影响提供参考,基于WOFOST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利用德州市11个站点1981-2018年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2015—2016年冬小麦生长观测资料及土壤特性资料,建立德州市冬小麦干旱减产风险评估模型,分析水分胁迫... 为德州市冬小麦生产决策、防范干旱影响提供参考,基于WOFOST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利用德州市11个站点1981-2018年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2015—2016年冬小麦生长观测资料及土壤特性资料,建立德州市冬小麦干旱减产风险评估模型,分析水分胁迫下德州市冬小麦减产风险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德州、乐陵、宁津、夏津的冬小麦减产率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增加0.07%~0.45%;其他7个站的冬小麦减产率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减少0.02%~0.64%。减产率的变化趋势与冬小麦生长季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减产率超过20%的概率在17%~54%,超过50%的概率在3%~19%,减产率从北向南均呈降低趋势,与冬小麦生长季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相反。冬小麦减产率与生长季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庆云、乐陵、宁津等东北部站点为冬小麦减产风险高值区,德州、平原、陵城等中部站点为中值区,齐河、禹城等南部站点为低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FOST作物模型 冬小麦 减产风险 德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鲁西北平原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对策 被引量:12
9
作者 陈鹏飞 于延春 +4 位作者 杨飞 熊伟 欧阳竹 王吉顺 王卷乐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1-219,共9页
气候变化会导致气候资源发生改变,从而引发粮食安全问题。耦合区域气候模式和作物生长模型,可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导致的作物产量变动,探讨适宜的田间管理应对措施。研究以冬小麦作为研究对象,以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鲁西北平原作为研究区... 气候变化会导致气候资源发生改变,从而引发粮食安全问题。耦合区域气候模式和作物生长模型,可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导致的作物产量变动,探讨适宜的田间管理应对措施。研究以冬小麦作为研究对象,以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鲁西北平原作为研究区域,耦合MIROC-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和CERES-Wheat作物生长模型,开展A1B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适应措施研究。结果表明,A1B气候情景下,该区域冬小麦潜在产量会有所下降;在现有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可通过培育对春化作用依赖较小的品种、适当提早播期、增加越冬水灌溉量等方式保证产量,减少年际间变异。该文研究结果可为应对未来气候变暖、确保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冬小麦 产量 适应措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