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尔泰造山带青河地区哈巴河群变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稀有金属背景值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马占龙 徐雨生 +2 位作者 唐勇 张辉 吕正航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24-1240,共17页
新疆阿尔泰造山带是我国重要的稀有金属成矿带。区内众多的稀有金属矿化伟晶岩被认为是地壳深熔的产物,区域上大量发育的哈巴河群变质岩被认为是潜在的物源。青河地区广泛分布哈巴河群变质岩,但该套地层能否通过深熔作用提供适量的成矿... 新疆阿尔泰造山带是我国重要的稀有金属成矿带。区内众多的稀有金属矿化伟晶岩被认为是地壳深熔的产物,区域上大量发育的哈巴河群变质岩被认为是潜在的物源。青河地区广泛分布哈巴河群变质岩,但该套地层能否通过深熔作用提供适量的成矿物质尚不清晰。本文对采自该套地层的岩石样品开展了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等研究。样品主、微量元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青河地区哈巴河群变质岩的原岩主要为泥砂质沉积岩,沉积碎屑主要来自酸性弧物源,碎屑成熟度较差,经历了简单的沉积循环。哈巴河群上亚群和下亚群的稀有金属背景值较中亚群高,且相对富集Li、Rb、Cs。部分熔融程度对稀有金属元素在熔融体中富集很重要,小比例的部分熔融有利于稀有金属元素在初始熔体中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原岩恢复 源区特征 稀有金属背景值 阿尔泰造山带
原文传递
高温高压静水压条件下岩石纵波、横波速度和泊松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畅宇飞 刘永刚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40-648,共9页
为了研究高温高压静水压条件下的岩石的弹性物理参数,利用自行研发的高温高压静水压(气压)装置,结合超声脉冲反射法对4块典型灰岩样品进行了高温(25~400℃)高压静水压(0~300MPa)的纵波、横波的速度测量,并对所测岩石的泊松比进行了计算... 为了研究高温高压静水压条件下的岩石的弹性物理参数,利用自行研发的高温高压静水压(气压)装置,结合超声脉冲反射法对4块典型灰岩样品进行了高温(25~400℃)高压静水压(0~300MPa)的纵波、横波的速度测量,并对所测岩石的泊松比进行了计算。实验结果表明,在常温高压下,当气体围压小于200MPa时,岩石的纵波和横波速度呈非线性快速增加,当围压大于200MPa时,波速近似呈线性缓慢增加;当气体围压小于200MPa时,岩石的泊松比增加较快,围压大于200MPa时,泊松比变化很小,由此可推测所测实验灰岩样品的孔隙闭合压力大约为200MPa。恒压高温下,当温度小于300℃时,围压限制了裂隙的热扩张,纵波和横波近似呈线性缓慢变化,泊松比表现为不变或者缓慢增加。当温度大于300℃时,300MPa的围压已不能限制温度导致的裂隙扩张,岩石纵波和横波速度降低,泊松比略微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岩 高温高压 气体静水压 双模换能器 纵、横波速度 泊松比
原文传递
光散射谱学在地球内部物质弹性波速测量中的应用与展望
3
作者 蒋建军 李和平 +3 位作者 代立东 胡海英 王燕 赵超帅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588-2595,共8页
高温高压下地球内部物质弹性波速的实验测量数据,可直接与地震波观测结果相结合,对地球内部的组成、状态和物质运移方式等进行反演,是了解地球深部信息的重要手段。在金刚石压砧(diamond anvil cell,DAC)中利用布里渊散射对矿物波速进... 高温高压下地球内部物质弹性波速的实验测量数据,可直接与地震波观测结果相结合,对地球内部的组成、状态和物质运移方式等进行反演,是了解地球深部信息的重要手段。在金刚石压砧(diamond anvil cell,DAC)中利用布里渊散射对矿物波速进行原位测量,是人们研究地球各圈层弹性性质的重要方法。随着DAC实验技术发展,一方面,可以获得模拟地球各圈层的极高温压条件;另一方面,DAC的光学特性使得各种光学分析和测试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要获得高温高压下的弹性波速,首先需要对样品腔中的实验压力和加热温度进行精确的标定和测量;其次需对散射信号进行处理,通过布里渊散射频移,求出样品中的波速;最后结合X射线技术获得的晶格常数,可由固体弹性理论解出矿物的各弹性参数。重点介绍了布里渊散射和拉曼散射等光谱学方法在弹性波速实验研究中的应用,阐述了它们在波速测量、压力和温度标定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研究进展。分析了两种光谱学定压方法(荧光光谱压标和拉曼光谱压标)的定压方式和适用范围,以及两种主要的光谱学温标(黑体辐射温标和拉曼光谱温标)在温度测量中的应用。最后,回顾了基于光谱学测量建立起来的布里渊散射系统对下地幔主要矿物(钙钛矿、方镁铁矿、斯石英等)弹性波速测量取得的新成果,深入讨论了它们的地球物理意义,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里渊散射 拉曼散射 光谱学 弹性波速 地球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熔体与橄榄岩反应及相关高温高压实验
4
作者 陈康 唐红峰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375-385,共11页
基于大量地幔包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推断在大陆岩石圈地幔内部发育着熔体与橄榄岩反应,以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最具典型。依据地幔捕虏体的矿物交代特征和相关元素地球化学指标,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发育着硅酸盐熔体与橄榄岩反应... 基于大量地幔包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推断在大陆岩石圈地幔内部发育着熔体与橄榄岩反应,以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最具典型。依据地幔捕虏体的矿物交代特征和相关元素地球化学指标,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发育着硅酸盐熔体与橄榄岩反应(如吉林辉南、安徽女山、山东山旺、河北汉诺坝、内蒙古集宁、河北符山等地区)和碳酸岩熔体与橄榄岩反应(如河南鹤壁、山东铁铜沟、河南信阳等地区)。已有的熔体与橄榄岩反应高温高压实验研究的初始熔体也可以归为硅酸盐熔体和碳酸岩熔体两大类。这些实验研究为探讨异剥橄榄岩、纯橄岩、高镁安山岩、高镁埃达克质岩等特殊岩石成因及岩石圈地幔组成的变化提供了直接证据。今后通过进一步的熔体与橄榄岩反应高温高压实验研究,建立反应产物特征与初始熔体性质、组成的对应关系,是揭示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从古老难熔型向"年轻"饱满型演化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岩石学 熔体与橄榄岩反应 高温高压实验 岩石圈地幔 硅酸盐熔体 碳酸岩熔体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磷岩浆体系与铌、钽成矿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唐勇 张辉 吕正航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341-,共1页
铌、钽是具有相同电价和相同离子半径的高产强元素,在各种地质过程中具有非常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具密切的共生关系。铌、钽因具有高强度、抗疲劳、抗变形、抗腐蚀、超导等多种优良特性,成为了电子工业、军事和空间技术及核工业不可或... 铌、钽是具有相同电价和相同离子半径的高产强元素,在各种地质过程中具有非常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具密切的共生关系。铌、钽因具有高强度、抗疲劳、抗变形、抗腐蚀、超导等多种优良特性,成为了电子工业、军事和空间技术及核工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铌钽铁矿(Fe,Mn)(Ta,Nb)2O6)是最重要的铌钽矿物之一,其往往赋存于富挥发份的岩浆体系中(Linnen and Cuney,2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铌钽矿物 富磷 铌钽铁矿 地质过程 地球化学特征 于富 矿床形成 抗变形 离子半径 挥发份
原文传递
天青石形貌特征的水热晶体生长实验研究
6
作者 王丽 周丽 +1 位作者 王春垚 周文戈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9-97,共9页
为了更好地了解天青石晶体的形貌特征和沉淀机制,本文利用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锶溶液,采用室温混合-室温生长法、室温混合-高温熟化生长法及高温原位混合法,开展了天青石的水热晶体生长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对天青石晶体的形貌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天青石晶体的形貌特征和沉淀机制,本文利用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锶溶液,采用室温混合-室温生长法、室温混合-高温熟化生长法及高温原位混合法,开展了天青石的水热晶体生长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对天青石晶体的形貌具有重要影响。200℃条件下原位混合实验合成的天青石具有多种形貌,包括粒状、X形、V形、片状、树枝状和菱形体,而室温混合-室温生长与室温混合-高温熟化生长实验合成的天青石晶体形貌差异不大,主要为板状和双锥状。此外,树枝状天青石仅出现在200℃条件下[SO_(4)^(2-)]∶[Sr^(2+)]的摩尔比为2∶8和3∶7的高温原位合成实验中,这与前人发现的树枝状重晶石仅出现在Ba^(2+)相对于SO_(4)^(2-)过量的高温原位混合实验的结果相似。可见树枝状形貌可能是重晶石-天青石类质同象固溶体系列矿物的重要形貌标型特征,指示着高温下阳离子相对于阴离子过量的流体混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青石 晶体形貌 标型特征 高温原位混合 水热合成
原文传递
斜长石结晶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
7
作者 许满 唐红峰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1-69,共9页
斜长石是岩浆岩中最主要的造岩矿物之一,它在岩浆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高温高压实验途径可以确定斜长石在岩浆中的结晶条件、探讨斜长石的生长动力学。近年来,较多学者对斜长石的结晶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这些研究对理解斜长... 斜长石是岩浆岩中最主要的造岩矿物之一,它在岩浆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高温高压实验途径可以确定斜长石在岩浆中的结晶条件、探讨斜长石的生长动力学。近年来,较多学者对斜长石的结晶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这些研究对理解斜长石的结晶条件和岩浆的结晶过程都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斜长石结晶作用的实验研究做了系统的总结:(1)斜长石晶体的生长及其制约因素,包括熔体组分、温度、压力和H2O含量等条件对斜长石结晶的影响。熔体组分能够影响斜长石的液相线温度及结晶斜长石的An含量;温度对斜长石的成核生长、成分以及形态均有影响;压力对斜长石成核生长的影响比较复杂;H2O含量能够显著降低斜长石的结晶温度,影响结晶斜长石的晶体大小。(2)斜长石结晶作用实验研究的地质应用。对结晶斜长石成分、结构、晶体大小的研究,能够揭示岩浆在其演化过程中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长石 结晶作用 高温高压实验
原文传递
新疆东准噶尔后碰撞花岗岩成因的实验研究
8
作者 邵小月 唐红峰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13-723,共11页
新疆东准噶尔地区发育大面积的后碰撞花岗岩,依据其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分为Ⅰ型花岗岩和A型花岗岩。为了探讨这些花岗岩的成因,我们以研究区内卡拉麦里蛇绿岩套基性岩(蚀变玄武岩、辉长岩)和代表沉积物的东准噶尔泥质岩的混合物(基性岩:... 新疆东准噶尔地区发育大面积的后碰撞花岗岩,依据其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分为Ⅰ型花岗岩和A型花岗岩。为了探讨这些花岗岩的成因,我们以研究区内卡拉麦里蛇绿岩套基性岩(蚀变玄武岩、辉长岩)和代表沉积物的东准噶尔泥质岩的混合物(基性岩:泥质岩质量比9:1)为初始物,开展了高温高压条件下的部分熔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90%蚀变玄武岩+10%沉积物的混合物在925℃、1.0 GPa、加水量0%-4%条件下部分熔融形成了准铝质花岗闪长质熔体,与熔体共存的矿物主要为角闪石,熔体具有低SiO_(2)、A/CNK,高Al_(2)O_(3)、FeO^(*)、CaO的特征,在成分上与研究区内后碰撞Ⅰ型花岗岩类似;而90%辉长岩+10%沉积物的混合物在相同条件下加水量2%-4%部分熔融形成了弱过铝质英云闪长质熔体,与熔体共存的矿物相为角闪石,熔体具有低SiO_(2),高Al_(2)O_(3)、FeO^(*)、CaO、A/CNK的特征,与研究区内后碰撞Ⅰ型花岗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东准噶尔地区Ⅰ型花岗岩岩浆可能是蚀变玄武岩加沉积物在上述实验条件下部分熔融所形成,而高SiO_(2)含量的A型花岗岩岩浆不能在上述实验条件下通过部分熔融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碰撞花岗岩 混合初始物 部分熔融 东准噶尔 新疆
原文传递
新疆别也萨麻斯L1号伟晶岩脉Li-Nb-Ta矿床与围岩花岗岩成因关系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吕正航 张辉 唐勇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323-,共1页
<正>传统观点认为稀有金属花岗伟晶岩是花岗岩浆分异演化晚期的富稀有金属(如Li、Be、Nb、Ta、Rb、Cs等)和挥发分(如P、B、F、Cl、H2O等)的残余岩浆侵入不同的围岩中,经分异演化后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矿物组合分带且矿物粒径悬殊的... <正>传统观点认为稀有金属花岗伟晶岩是花岗岩浆分异演化晚期的富稀有金属(如Li、Be、Nb、Ta、Rb、Cs等)和挥发分(如P、B、F、Cl、H2O等)的残余岩浆侵入不同的围岩中,经分异演化后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矿物组合分带且矿物粒径悬殊的火成岩。如加拿大Superior province(Ontario)、Bernic Lake(Manitoba)地区分布的太古代伟晶岩(~2640 Ma),与花岗岩之间存在时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体 L1 Li-Nb-Ta 伟晶岩脉 成因关系 岩浆侵入 矿物组合 二云母花岗岩 地区分布 花岗伟晶岩
原文传递
赤泥中铁的提取与回收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0
作者 顾汉念 郭腾飞 +2 位作者 马时成 代杨 王宁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599-3608,共10页
赤泥是综合利用率较低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其资源属性受到广泛关注。赤泥中的铁资源,具有回收利用潜力,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在概述了国内外赤泥物质组成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铁元素在赤泥中的赋存状态与分布情况。系统综述了国内外赤... 赤泥是综合利用率较低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其资源属性受到广泛关注。赤泥中的铁资源,具有回收利用潜力,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在概述了国内外赤泥物质组成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铁元素在赤泥中的赋存状态与分布情况。系统综述了国内外赤泥中铁提取回收方法与工艺路线的研究进展,提出将从赤泥中提取回收利用铁的方法归纳为直接物理分选法、还原-磁选法和湿法提取法。阐述了3类方法中分选、还原、提取等过程的基本原理,并从工艺路线的适用性、反应条件的控制、铁回收提取效率以及能耗与成本等角度,指出了不同方法存在的优点和缺点。指出成本是制约赤泥中铁回收技术取得工业推广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在回收赤泥中铁的同时,综合回收利用其他伴生元素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分离 回收 还原 浸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泥中碱的分布特征与淋滤效果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顾汉念 崔姗姗 +1 位作者 王宁 赵成东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5-48,78,共5页
赤泥中含有钠、钾等杂质,在堆存过程中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还会制约赤泥在水泥等建筑材料领域中的综合利用。利用电子探针、原位剥蚀等离子体质谱等微观分析手段分析研究了赤泥中钠、钾的分布特征。同时考察了不同p H的淋滤液对赤泥中... 赤泥中含有钠、钾等杂质,在堆存过程中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还会制约赤泥在水泥等建筑材料领域中的综合利用。利用电子探针、原位剥蚀等离子体质谱等微观分析手段分析研究了赤泥中钠、钾的分布特征。同时考察了不同p H的淋滤液对赤泥中钠、钾的淋滤效果。结果表明,p H为2、4、8这3种体系中,前10次取样共滤出拜耳法赤泥的钠分别大于17.6%、16.8%、19.6%;烧结法赤泥钠的滤出量分别为36.7%、53.1%、54.1%。p H为2、4、8的3种体系中,前10次取样共滤出拜耳法赤泥的钾分别为10.5%、10.1%、11.4%;烧结法赤泥钾的滤出量分别为40.0%、56.8%、5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淋滤 综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土型锂矿资源提锂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2
作者 朱丽 顾汉念 +3 位作者 杨永琼 温汉捷 王宁 罗重光 《轻金属》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8-13,共6页
黏土型锂矿是自然界中重要的一类锂资源,具有分布广、储量大等特点。根据成因的不同,将其分为火山岩黏土型锂矿、碳酸盐黏土型锂矿和贾达尔锂矿,分类概述了国内外对黏土型锂矿的主要提锂方法,并讨论了各方法的特点。本文指出不同黏土型... 黏土型锂矿是自然界中重要的一类锂资源,具有分布广、储量大等特点。根据成因的不同,将其分为火山岩黏土型锂矿、碳酸盐黏土型锂矿和贾达尔锂矿,分类概述了国内外对黏土型锂矿的主要提锂方法,并讨论了各方法的特点。本文指出不同黏土型锂矿中锂的赋存状态存在差异,查清锂的赋存状态是开展锂提取工作的前提。从成本、杂质分离、环保等角度,展望了具有开发利用潜力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型锂矿 提取 赋存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X射线衍射法研究云南玉溪和美国内华达地区黏土型锂资源矿物学特征 被引量:6
13
作者 朱丽 杨永琼 +3 位作者 顾汉念 温汉捷 杜胜江 罗重光 《岩矿测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32-541,共10页
中国云南玉溪和美国内华达均已发现大量黏土型锂资源,目前关于两地区样品矿物学特征的研究相对不足,而对黏土型锂资源进行充分的矿物学特征研究是锂提取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本文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X射线粉晶衍... 中国云南玉溪和美国内华达均已发现大量黏土型锂资源,目前关于两地区样品矿物学特征的研究相对不足,而对黏土型锂资源进行充分的矿物学特征研究是锂提取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本文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X射线粉晶衍射、扫描电镜等分析技术,从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微观形貌等角度对云南玉溪的两个黏土型锂资源样品(YM-1和YM-2)和美国内华达的两个黏土型锂资源样品(Ame-1和Ame-2)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玉溪地区和内华达地区样品的锂含量均高于1000μg/g,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但这两个地区的黏土型锂资源样品在主要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微观形貌和锂赋存状态四个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具体来说,(1)主要化学成分差异:玉溪地区样品的主要化学成分为SiO2和Al2O3(硅、铝氧化物总量超过80%),而内华达地区样品的主要化学成分为SiO2(60.39%)或CaO(42.30%)。(2)矿物组成差异:玉溪地区样品的主要矿物为高岭石和蒙脱石,而内华达地区样品的主要矿物为石英、绿脱石、斯皂石或方解石。(3)微观形貌差异:玉溪地区样品是由表面平坦、边缘圆滑且大小相对均一的片层状结构堆叠而成,而内华达地区样品主要表现为大小不一的块状矿物聚集体。(4)锂赋存状态差异:玉溪地区样品中的锂主要赋存于蒙脱石中,而内华达地区样品中的锂主要赋存于蒙皂石族矿物中。本研究结果基本明确了云南玉溪地区和美国内华达地区黏土型锂资源的矿物学特征,可为这两个地区黏土型锂资源后期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型锂资源 矿物学特征 X射线荧光光谱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X射线粉晶衍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老君山地区伟晶岩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振发 张辉 +2 位作者 吕正航 杨海林 于文修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3-47,共15页
利用LA-ICPMS和LA-MC-ICPMS技术,对老君山地区3条伟晶岩脉进行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组成研究。研究显示,3条伟晶岩脉的形成时代分别为209.6 Ma、381.2 Ma和389.4Ma,形成于晚三叠世和中泥盆世;其对应的Hf同位素组成分别为εHf(t)=2.61~... 利用LA-ICPMS和LA-MC-ICPMS技术,对老君山地区3条伟晶岩脉进行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组成研究。研究显示,3条伟晶岩脉的形成时代分别为209.6 Ma、381.2 Ma和389.4Ma,形成于晚三叠世和中泥盆世;其对应的Hf同位素组成分别为εHf(t)=2.61~8.63、εHf(t)=1.10~4.96和εHf(t)=–0.11~12.9;其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分别为tDM2=694~1077 Ma、tDM2=1060~1304 Ma和tDM2=558~1388 Ma。结合前人对区域中其他伟晶岩中白云母Ar-Ar定年研究,本文提出老君山地区伟晶岩可划分出3个主要形成时期:晚三叠世209 Ma、中泥盆世381~389 Ma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40~144 Ma。由于2条中泥盆世伟晶岩侵入于老城坡花岗岩中,不太可能是老城坡花岗岩分异演化残余岩浆固结的产物;而研究区未见三叠纪S型花岗岩,可以排除晚三叠世伟晶岩脉由S型花岗岩残余岩浆分异演化而形成的可能。基于上述,本文提出老君山地区伟晶岩形成于碰撞后伸展构造背景下古老沉积岩的减压熔融过程,它对滇东南地区在志留纪-泥盆纪、三叠纪构造-岩浆-成矿事件提供了新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岩石成因 伟晶岩 滇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饱和条件下水热合成LaPO_4纳米线的实验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柱 周丽 +2 位作者 李和平 薛卫红 张为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5-288,共4页
稀土磷酸盐La PO4功能材料的性能取决于晶体结构、形貌和晶粒大小等因素,而不同制备方法又影响其晶体结构、形貌和晶粒大小。本文采用La(NO3)3·6H2O和(NH4)2HPO4作为实验初始物,分别在不含CO2条件下水热合成了La PO4纳米棒和在CO2... 稀土磷酸盐La PO4功能材料的性能取决于晶体结构、形貌和晶粒大小等因素,而不同制备方法又影响其晶体结构、形貌和晶粒大小。本文采用La(NO3)3·6H2O和(NH4)2HPO4作为实验初始物,分别在不含CO2条件下水热合成了La PO4纳米棒和在CO2饱和条件下水热合成了La PO4纳米线。结果表明,与不含CO2的常规水热合成方法相比,CO2饱和水热条件下合成的La PO4的XRD衍射峰更尖锐、结晶度更好,且该方法合成的La PO4纳米线尺寸均匀、长径比大、晶界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磷酸盐 水热合成 CO2 纳米线
原文传递
氟碳铈矿-(La)的水热合成实验 被引量:4
16
作者 解港 周丽 +2 位作者 张为 李和平 王力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69-473,共5页
氟碳铈矿是稀土矿床最主要的矿石矿物,开展氟碳铈矿的水热合成实验对于揭示稀土元素的热液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La(NO3)3·6H2O、NaF和NaHCO3/Na2CO3作为实验初始物,分别在不同温度、pH、氟离子浓度,碳酸氢钠/碳酸钠条... 氟碳铈矿是稀土矿床最主要的矿石矿物,开展氟碳铈矿的水热合成实验对于揭示稀土元素的热液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La(NO3)3·6H2O、NaF和NaHCO3/Na2CO3作为实验初始物,分别在不同温度、pH、氟离子浓度,碳酸氢钠/碳酸钠条件下,运用水热法合成了氟碳铈矿,并对合成产物进行了XRD和SEM分析。实验结果显示,碳酸氢钠、碳酸钠和低氟离子浓度条件下均可形成氟碳铈矿-(La)纯相,但高氟离子浓度条件下还生成有氟铈矿-(La)杂相。鉴于自然界氟碳铈矿的普遍出现以及氟铈矿的极少产出,稀土矿床中氟碳铈矿结晶沉淀于氟离子浓度不太高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碳铈矿 水热合成 形成条件
原文传递
新疆阿尔泰可可托海3号伟晶岩脉岩浆-热液过程:来自电气石化学组成演化的证据 被引量:17
17
作者 伍守荣 赵景宇 +1 位作者 张新 张辉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99-308,共10页
新疆阿尔泰可可托海3号脉不同结构带及其蚀变围岩中电气石化学组成电子探针(EMPA)分析结果显示,蚀变围岩、外接触带和内接触带中电气石为是富钙-铁的镁电气石,电气石化伟晶岩中电气石为富镁-铁的锂电气石,伟晶岩早期结构带(Ⅰ-Ⅳ带)中... 新疆阿尔泰可可托海3号脉不同结构带及其蚀变围岩中电气石化学组成电子探针(EMPA)分析结果显示,蚀变围岩、外接触带和内接触带中电气石为是富钙-铁的镁电气石,电气石化伟晶岩中电气石为富镁-铁的锂电气石,伟晶岩早期结构带(Ⅰ-Ⅳ带)中电气石为黑电气石-锂电气石系列,而伟晶岩晚期结构带(Ⅴ-Ⅶ带)中电气石为锂电气石。蚀变围岩、外接触带和内接触带中电气石以Y位中低Al,高Mg、Ca以及显著低的Al/(Al+Fe)、Fe/(Fe+Mg)比值为特征,主要存在R3++O2-=R2++OH-的置换;伟晶岩内部结构带(Ⅰ-Ⅶ带)中电气石以Y位上极低Mg、Ca,高Fe、Al、Li以及显著高的Al/(Al+Fe)、Fe/(Fe+Mg)比值为特征,主要存在+Al3+=Na++Fe(Mg)2+和Li++Al3+=Fe(Mn)2++Mg2+的置换。蚀变围岩、外接触带和内接触带中电气石化学组成特征指示存在围岩-流体、围岩-熔体相之间的相互作用。伟晶岩早期结构带(Ⅰ-Ⅳ带)中电气石无明显组成分带,为岩浆成因;晚期结构带(Ⅴ-Ⅶ带)中电气石显示振荡环带,形成于岩浆-热液过渡阶段体系。随着伟晶岩由外向里固结,温度逐渐降低,伟晶岩内部结构带中电气石显示Y位上Al、Li、Mn及Fe/(Fe+Mg)比值逐渐增大的演化趋势;内部结构带中电气石几乎不含Mg,指示3号伟晶岩脉岩浆-热液演化是在相对封闭体系中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组成 岩浆-热液演化 电气石 可可托海3号脉
原文传递
固体电解质电位型甲烷传感器的气敏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严登峰 徐丽萍 +1 位作者 彭家卓 李和平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2018年第4期31-33,共3页
研究了甲烷浓度和工作温度对氧化锆基混合电位型传感器响应值的影响。以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YSZ)为固体电解质,氧化锡(SnO_2)为工作电极的传感器对(200~1 000)×10^(-6)浓度的甲烷具有良好的传感性能,传感器响应值与甲烷浓度的对数... 研究了甲烷浓度和工作温度对氧化锆基混合电位型传感器响应值的影响。以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YSZ)为固体电解质,氧化锡(SnO_2)为工作电极的传感器对(200~1 000)×10^(-6)浓度的甲烷具有良好的传感性能,传感器响应值与甲烷浓度的对数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传感器在650℃时具有良好的传感性能,其中响应时间和恢复时间均低至5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电解质 电位型传感器 甲烷 气体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化聚乙烯亚胺功能化磁性纳米吸附剂的制备及对Cu^(2+)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崔灿 牛姣姣 +3 位作者 谢雅典 胡海良 张建辉 林森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93-600,共8页
为解决水体中重金属Cu^(2+)污染,本研究首先采用水热法制备得到超顺磁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然后使用对Cu^(2+)具有强络合作用的含有丰富氨基官能团的支化聚乙烯亚胺接枝到纳米粒子表面,得到Fe3O4@BPEI磁性纳米吸附剂。采用红外光谱(FTIR)... 为解决水体中重金属Cu^(2+)污染,本研究首先采用水热法制备得到超顺磁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然后使用对Cu^(2+)具有强络合作用的含有丰富氨基官能团的支化聚乙烯亚胺接枝到纳米粒子表面,得到Fe3O4@BPEI磁性纳米吸附剂。采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对其结构、尺寸及形貌进行表征。研究了不同吸附因素对吸附剂吸附Cu^(2+)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吸附条件,并通过吸附动力学模型和吸附等温线模型进一步探讨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支化聚乙烯亚胺成功接枝到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表面。最佳吸附条件为pH=6.0、吸附平衡时间为40 min、吸附剂用量为10 mg。通过实验数据拟合,Fe_(3)O_(4)@PEI吸附Cu^(2+)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表明吸附过程为化学吸附控制的单分子层覆盖,在303 K时,模型理论饱和吸附量为141.24 mg/g。表明支化聚乙烯亚胺修饰的磁性纳米吸附剂对Cu^(2+)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对水体中Cu^(2+)的去除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化聚乙烯亚胺 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 吸附 Cu^(2+)
原文传递
DS 6×1400 t二级6-8型大腔体高压装置压力标定 被引量:2
20
作者 任东升 李和平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55-358,共4页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二级6-8型大腔体静高压装置。此装置基于国产DS 6×1400 t铰链式六面顶压机,在六面体压腔中直接放入10/4(八面体传压介质边长10 mm/末级压砧正三角形截面的边长4 mm)类型二级6-8型增压装置产生压力。在室温下利用...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二级6-8型大腔体静高压装置。此装置基于国产DS 6×1400 t铰链式六面顶压机,在六面体压腔中直接放入10/4(八面体传压介质边长10 mm/末级压砧正三角形截面的边长4 mm)类型二级6-8型增压装置产生压力。在室温下利用Zn Te(Ⅰ-Ⅱ,5 GPa;Ⅱ-Ⅲ,8.9~9.5 GPa;半导体-金属,11.5~13 GPa),Zn S(半导体-金属,15.6 GPa)和Ga As(半导体-金属,18.8 GPa)的相变点标定了腔体压力。结果表明,该装置在油压为18 MPa时可以产生19 GPa的腔体压力,样品尺寸可以达到2 m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级增压装置 压力标定 相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