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国前西方科学哲学在我国传播研究述评 被引量:1
1
作者 易显飞 章雁超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457-461,559-560,共5页
19世纪40年代,广义的西方科学哲学包括逻辑学、分析哲学、实验主义哲学等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在中国传播。当前国内关于建国前西方科学哲学在我国传播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哲学史的方式进行考察,它散见于各类西学东渐史研究中。... 19世纪40年代,广义的西方科学哲学包括逻辑学、分析哲学、实验主义哲学等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在中国传播。当前国内关于建国前西方科学哲学在我国传播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哲学史的方式进行考察,它散见于各类西学东渐史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西方科学哲学在我国的传播以具体微观的史实描述为主,缺乏宏观全面综合的把握。以科学哲学传播主体的纵向列举为主,而横向对比分析研究略显不足。部分研究只是流于科学哲学传播的文献整理和史实陈述,从哲学层面和内在逻辑深层把握西方科学哲学传播的规律及动力机制方面,有待加强。部分研究重传播历史研究,轻影响研究;并且对于科学哲学传播在中国产生的学术影响与社会影响,缺乏专门的系统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科学哲学 传播 建国前 西学东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国前西方科学哲学在我国的传播及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易显飞 章雁超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4-20,共7页
19世纪20年代西方逻辑实证主义的兴起宣告了科学哲学学科的诞生。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对于"西学"的引进有着较强大的内在动力,包括逻辑学、分析哲学、实验主义哲学等在内的"广义的"西方科学哲学在建国前都不同程度... 19世纪20年代西方逻辑实证主义的兴起宣告了科学哲学学科的诞生。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对于"西学"的引进有着较强大的内在动力,包括逻辑学、分析哲学、实验主义哲学等在内的"广义的"西方科学哲学在建国前都不同程度地被传入中国。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影响,当时西方科学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比较多地关注其社会变革功能。科学哲学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促成了新的科学观与科学精神的成形,使中国科学哲学大体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泛到精,到中西结合的过程。总体上建国前多数学者缺乏自然科学功底成为了当时制约国内科学哲学研究的主要障碍。科学哲学在中国要想取得深入的发展,乃至超越西方科学哲学,需要结合中国的思想资源与"科技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通过双向扬弃的融合创新,形成"中国化"的科学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哲学 建国前 西学东渐 传播与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彰显理论自信——评邹宏如教授等著的《理直气壮——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3
作者 易显飞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104-107,共4页
邹宏如教授等著的《理直气壮——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一书,是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力作。该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发展、科学内涵、独特优势、时代价值、自信误区以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彰... 邹宏如教授等著的《理直气壮——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一书,是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力作。该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发展、科学内涵、独特优势、时代价值、自信误区以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彰显理论自信的六大维度等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作出了全面、翔实、科学的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自信 伟大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主义的后马克思主义转向 被引量:3
4
作者 秦美珠 易显飞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104-110,共7页
女性主义转向后马克思主义源于马克思主义对于女性主义的控制以及女性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甚至否定,根本上源于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不幸婚姻。在女性主义转向后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思潮,它是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转向后马克思主义源于马克思主义对于女性主义的控制以及女性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甚至否定,根本上源于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不幸婚姻。在女性主义转向后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思潮,它是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大融合,其关于唯物主义女性主义、身份政治的论述表明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是一种既不兼容、又相互需要的矛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马克思主义 后马克思主义转向 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性别-自然生态”问题探究——以生态女性主义的视阈 被引量:7
5
作者 易显飞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15-19,共5页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性别压迫"与"自然压迫"具有内在关联,因而呼吁发起一场颠覆男性权利的生态革命,建立男性与女性平等、人与自然平等的新型关系。在对这些问题的反思过程中,她们把目光投向了技术,批判了技术的&qu...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性别压迫"与"自然压迫"具有内在关联,因而呼吁发起一场颠覆男性权利的生态革命,建立男性与女性平等、人与自然平等的新型关系。在对这些问题的反思过程中,她们把目光投向了技术,批判了技术的"非生态化"与"男性化"特征,并指出了两者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联。生态女性主义视界中的技术整体上是悲观主义的,认为现代技术是典型的男性文化的象征。她们主张发展出男性化特质偏弱、渲染着女性特质的、民主的、人性化的,以生活为导向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女性主义 技术与性别 性别压迫 技术生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劳动”的性别分工——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阐释 被引量:3
6
作者 易显飞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55-59,共5页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联姻"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技术研究,是女性主义技术研究体系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分支。在她们看来,女性的"工作"被限定在"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家庭或私...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联姻"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技术研究,是女性主义技术研究体系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分支。在她们看来,女性的"工作"被限定在"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家庭或私人领域,而男性则广泛地分布在"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社会公共领域,这种劳动的性别分工成为性别政治不平等的根源。技术的发展使很多公共领域的劳动越来越适宜女性,可以说,工业劳动和自动化技术为妇女走出家庭、获得解放准备了前提。对女性群体进一步"细分",探讨与女性相关的技术问题或与技术相关的女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技术研究者应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技术研究 技术-劳动 性别分工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技术创新的“女性缺席” 被引量:2
7
作者 易显飞 张裔雯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5-128,94,共5页
女性技术创新人才在人才队伍中的数量比例低于男性,处于技术领域高层地位的比例偏低。从社会建构论的视角看,技术创新的"女性缺席"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潜移默化地制约着女性技术创新。改变这种现... 女性技术创新人才在人才队伍中的数量比例低于男性,处于技术领域高层地位的比例偏低。从社会建构论的视角看,技术创新的"女性缺席"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潜移默化地制约着女性技术创新。改变这种现状的出路在于,设计适合女性技术工作者的体制,形塑有利于女性技术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创新 社会性别 技术人才 社会建构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