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30篇文章
< 1 2 2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专业硕士联合培养模式研究——以中国矿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为例
1
作者 阴妍 鲍久圣 +1 位作者 刘同冈 马驰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第36期9-12,共4页
研究生工作站作为一种新型人才培养平台,对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其依托企业与高校共建,不仅能够在学校导师的指导下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能在企业实践中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对研究生工作站做简... 研究生工作站作为一种新型人才培养平台,对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其依托企业与高校共建,不仅能够在学校导师的指导下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能在企业实践中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对研究生工作站做简要介绍,分析现有研究生工作站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改进措施,并以中国矿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为例,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做法,以期为提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学位 研究生 工作站 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学院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之路
2
作者 田玉河 郭尊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95-96,共2页
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学院作为全校大院,在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方面不断尝试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从"四个四"来浅谈学院在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方面的一些做法及取得的成绩。
关键词 机电学院 科技创新型人才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类本科生《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中美教学情况对比及启示——以中国矿业大学和密歇根大学(安娜堡)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建华 刘后广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25期38-40,共3页
《控制工程基础》是机械类本科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其内容多、难度大。以中国矿业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机械类本科生的授课为例,主要进行课程设置、教材选取、教学大纲、授课方式、实验课、课外教学资源、作业情况、考核方式等... 《控制工程基础》是机械类本科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其内容多、难度大。以中国矿业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机械类本科生的授课为例,主要进行课程设置、教材选取、教学大纲、授课方式、实验课、课外教学资源、作业情况、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对比和分析,并给出教学启发及改革建议,本建议对其他工科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科生教育 工科专业基础课 中美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党员工作站管理与运行机制探析——以中国矿业大学学生党员工作站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婉秋 李梅子 《新余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124-125,共2页
立足大学生公寓,建立大学生党员工作站是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需要。对党员工作站的定位、组织建设、运行机制和制度规范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员工作站运行机制和考评体系的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公寓 党员工作站 运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卓越工程师的机电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5
作者 鲍久圣 杨善国 +1 位作者 刘同冈 阴妍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8年第23期105-107,共3页
针对现代机械工业的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分析机电系统类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现状与不足,认为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和行业特点,科学设置开课模式,精心编写特色教材,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以中国矿业大学培养卓越采... 针对现代机械工业的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分析机电系统类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现状与不足,认为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和行业特点,科学设置开课模式,精心编写特色教材,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以中国矿业大学培养卓越采矿工程师为例,从教学内容组织、特色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革新等四个方面,给出具体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措施及建议,可为开展机电系统类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机械工业 卓越工程师 机电系统分析与设计 机电一体化系统 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机工程学在机电产品中的应用
6
作者 芮鹏 韩健康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12年第2期52-53,共2页
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机械-工作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人机设计将会越来越重要并且在产品设计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交互系统将人与机器完美结合,操作方便,安全,高效。因此人机工程学的应用将成为设计主流。
关键词 人机工程学 交互系统 人机界面 安全设计 机电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压支架大功率供液系统的现状与智能化发展趋势 被引量:1
7
作者 赵继云 曹超 +4 位作者 王浩 泮延召 黄笛 韩静 苗运江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6-693,共18页
煤矿井下采煤工作面供液系统为液压支架提供高压大流量液压动力,其性能和可靠性是综采成套装备安全智能高效工作的关键。为进一步保障采煤工作面支护安全,保证液压支架跟机速度,总结供液系统发展现状、提炼智能供液关键技术需求和发展... 煤矿井下采煤工作面供液系统为液压支架提供高压大流量液压动力,其性能和可靠性是综采成套装备安全智能高效工作的关键。为进一步保障采煤工作面支护安全,保证液压支架跟机速度,总结供液系统发展现状、提炼智能供液关键技术需求和发展方向是实现大功率供液系统性能跃升的首要环节。以当前液压支架供液系统大功率化、智能化发展为背景,系统地归纳分析了液压支架大功率供液系统的构型和工作原理,论述并比较了多种泵控和阀控构型的稳压控制方法;着眼于大功率供液系统压力和流量连续控制需求,分析对比了相关研究中高压大流量高水基比例卸载阀和比例流量阀的先导驱动、结构原理、工作参数等方面的特点,指出了高压大流量高水基连续控制阀研发的重点难点;针对支撑按需供液精准控制的长管路动力传递环节建模和稳压控制方法,论述了液压支架长管路非恒定流动力学建模方法的现实意义,总结比较了面向液压支架周期复合动作的强时变供液系统稳压控制策略和方法;围绕系统安全可靠性保障需求,综述了包含监测和诊断的供液系统智能运维技术研究现状。聚焦综采工作面可靠高效应用需求和高水基液压系统智能化技术前沿,分析了限制供液系统控制性能突破的理论瓶颈,全面地总结了目前大功率供液系统关键技术研发的不足;论述了从元件和系统层面提升控制性能及其可靠性以支撑大功率液压支架供液系统智能化发展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液压支架供液系统的未来技术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支架 大功率 高水基 供液系统 稳压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硬顶板特厚冲击煤层智能高效安全开采关键技术
8
作者 于斌 孟祥斌 +6 位作者 邰阳 尚子榆 彭明贤 匡铁军 郭飞龙 李东印 王世博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5-263,共19页
针对坚硬顶板特厚冲击煤层难以实现源头消冲和高效开采的难题,首先开发了坚硬顶板特厚冲击煤层安全开采保障技术,为智能放煤高效开采创造了有利环境;在此基础上攻克智能放煤技术瓶颈,形成了坚硬顶板特厚冲击煤层智能高效开采技术,具体... 针对坚硬顶板特厚冲击煤层难以实现源头消冲和高效开采的难题,首先开发了坚硬顶板特厚冲击煤层安全开采保障技术,为智能放煤高效开采创造了有利环境;在此基础上攻克智能放煤技术瓶颈,形成了坚硬顶板特厚冲击煤层智能高效开采技术,具体研究过程如下:在坚硬顶板特厚冲击煤层安全开采保障技术方面,采用Timoshenko梁理论建立了坚硬顶板周期破断弹性能集聚模型,分析了不同单轴抗拉强度下顶板能量密度分布规律,揭示了基于地面预制人工缝网的坚硬顶板特厚冲击煤层超前消冲机理,据此开发了地面水平井压裂技术和地面液体炸药爆破技术,形成了基于地面预制人工缝网的超前消冲技术;采用Reissner中厚板理论建立了坚硬顶板切顶前后的初次破断力学模型,分析了人工定向裂缝对顶板弹性能密度和煤体静载增量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基于井下人工定向造缝的坚硬顶板特厚冲击煤层超前消冲机理,发明了复合爆破定向造缝技术,形成了基于井下人工造缝的超前消冲技术。在坚硬顶板特厚冲击煤层智能高效开采技术方面,发明了顶煤厚度雷达在线探测技术、基于近红外光谱的煤矸识别技术、基于振动特征辨识的煤矸识别技术、基于音频的煤矸识别技术和基于激光三维扫描的放煤量实时监测技术,形成了特厚煤层智能感知与识别技术;建立了智能综放工作面“人-机-环”多源信息数据库,开发了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采放协调决策模型,发明了智能放煤模式与工艺智能决策技术,形成了智能放煤模式与工艺智能决策技术;开发了智能综放工作面三机位姿高精度惯导检测与控制技术,建成了智能综放远程通信及综合控制平台,形成了特厚煤层远程放顶煤智能控制技术。基于以上研究得出:①当抗拉强度分别为0.76、1.57、2.68、3.95和5.68 MPa时,坚硬顶板对应的弹性能密度峰值分别为6.5、25.4、71.6、168.2和340.1 kJ/m,弹性能密度峰值U_(max)^(e)与坚硬顶板抗拉强度σ_(0)呈现二次函数关系,具体关系为U_(max)^(e)=10.715σ_(0)^(2)-0.718σ_(0)。②定向人工裂缝改变的坚硬顶板的边界条件,以兖矿能源集团103_(上)02工作面为例,理论上人工缝网使得工作面砂岩层的初次破断步距从250 m减小为123 m。③基于地面预制人工缝网的超前消冲机理:大量人工缝网在岩层中形成结构弱面,有效降低了坚硬顶板弹性能集聚量,削弱顶板破断产生的矿震强度,从而控制了工作面及巷道内的冲击地压;基于井下人工定向裂缝的超前消除机理:定向裂缝能降低甚至消除坚硬顶板在巷道附近的弹性能,同时减小切顶侧的静载增量,从而控制了巷道内的冲击地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硬顶板 冲击地压 智能识别与控制 源头消冲 地面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机自适应截割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9
作者 王忠宾 李福涛 +3 位作者 司垒 魏东 戴嘉良 张森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6-311,共16页
自适应截割技术是实现采煤机智能化的核心技术,对提升煤矿开采效率、提高安全性和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开展了自适应截割技术的综述研究,重点探讨了其技术原理及应用现状。根据核心功能和技术目标,将采煤机自适应截割技术划分... 自适应截割技术是实现采煤机智能化的核心技术,对提升煤矿开采效率、提高安全性和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开展了自适应截割技术的综述研究,重点探讨了其技术原理及应用现状。根据核心功能和技术目标,将采煤机自适应截割技术划分为记忆截割、透明地质、煤岩识别和自适应控制4个研究内容。记忆截割通过记录历史数据来优化采煤路径,透明地质利用综合探测技术获取实时地质信息,煤岩识别技术根据不同的识别原理,可以分为基于物理参数的间接法、基于视觉的直接法、以及探地雷达和超声波等基于波动特性的探测法,以实现煤岩界面或煤岩性质的精确识别,自适应控制则通过自动化调节采煤机的运行参数。这些技术从多个角度提升了采煤机的智能化水平。然而,由于煤层地质条件及恶劣开采环境的影响,现有技术在适应性和经济性方面存在一些局限性。因此,针对未来采煤机自适应截割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以下建议:促进记忆截割、透明地质与煤岩识别技术的融合,以实现更高效的煤层信息获取;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以提高煤岩识别的准确度和可靠性;发展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优化采煤机的运行策略,同时研究多领域协同仿真控制策略,以应对技术瓶颈并增强系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截割 煤岩识别 记忆截割 透明地质 图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泡沫涨裂破岩特性试验研究
10
作者 刘送永 崔松 顾聪聪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4,共10页
针对钻爆法和机械法在岩石破碎工程中的弊端,基于泡沫的高黏性和可压缩性,提出了高压泡沫涨裂破岩技术。首先设计高压泡沫涨裂破岩装置,理论分析高压泡沫瞬间释放冲击岩石涨裂孔过程,搭建高压泡沫涨裂力测试装置并开展涨裂力影响试验,... 针对钻爆法和机械法在岩石破碎工程中的弊端,基于泡沫的高黏性和可压缩性,提出了高压泡沫涨裂破岩技术。首先设计高压泡沫涨裂破岩装置,理论分析高压泡沫瞬间释放冲击岩石涨裂孔过程,搭建高压泡沫涨裂力测试装置并开展涨裂力影响试验,建立高压泡沫涨裂破岩试验系统,探讨不同空气体积分数时的泡沫涨裂特性,揭示高压泡沫涨裂破岩机理。研究表明:高压泡沫释放时,能够在涨裂孔内产生比泡沫初始压力更高的涨裂力,但涨裂力随泡沫空气体积分数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高压泡沫涨裂破岩经历了裂纹初生、裂纹扩展、涨裂抛掷、涨裂结束4个阶段,破岩重量随泡沫空气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当空气体积分数为60%时,由高压泡沫冲击涨裂孔产生的压应力波在岩石上表面反射形成的拉应力造成岩石破坏形式为涨裂坑,空气体积分数为70%~90%时,泡沫涨裂形式为大块岩石分离,这主要是由孔底直角处应力集中效应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泡沫 涨裂破岩 裂纹扩展 涨裂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双导师培养机制研究及实践
11
作者 阴妍 鲍久圣 +3 位作者 刘同冈 马驰 李玥锋 黄丛光 《高教学刊》 2025年第6期164-167,共4页
该文调研总结当前校企联合双导师培养机制中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分析提出开展高校与企业实质性合作、健全导师队伍遴选和考察标准、促进校内外导师合作等改进措施。在中国矿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双导师培养实践... 该文调研总结当前校企联合双导师培养机制中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分析提出开展高校与企业实质性合作、健全导师队伍遴选和考察标准、促进校内外导师合作等改进措施。在中国矿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双导师培养实践,并在科研成果、薪资待遇、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研究结果可为真正落实校内外双导师制度、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日制 专业学位 双导师 校企联合 培养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互信息和多特征约束的激光雷达与相机外参标定方法
12
作者 刘万里 刘扬 张学亮 《仪器仪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41,共13页
外参标定是激光雷达与相机数据融合的关键前提,但目前的标定方法仍存在诸多不足,如依赖先验条件、特征约束单一和标定精度不高等问题。为此,提出一种融合互信息与多特征约束的两阶段外参自动标定方法,该方法有机结合了基于互信息和基于... 外参标定是激光雷达与相机数据融合的关键前提,但目前的标定方法仍存在诸多不足,如依赖先验条件、特征约束单一和标定精度不高等问题。为此,提出一种融合互信息与多特征约束的两阶段外参自动标定方法,该方法有机结合了基于互信息和基于多特征约束两种标定方法的优点,可由粗到精自动实现外参精准标定。首先,第1阶段为基于互信息的外参粗标定,即在无初值、阈值等先验条件情况下利用激光雷达反射率与相机灰度值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构建最大化模型,在互信息最大时采用自适应梯度最值算法求解出外参的初值,从而摆脱对先验条件的依赖。其次,第2阶段为融合多特征约束的外参精标定,即利用激光雷达和相机获取的点-线、点-面、线-面等多种约束来优化第1阶段获得的外参,并使用ICP算法最小化点云3D几何特征与图像2D几何特征之间的重投影误差,以获得外参的最优值。最后,基于自制的镂空圆形标定板(同时具有点线面特征)在较为复杂的室内外环境下进行了外参标定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标定方法可以在没有初值的情况下,能自动计算出的激光雷达与相机外参,同时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相机 外参标定 互信息 多特征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工程专业基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综合实验教学改革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李艾民 田丰 +2 位作者 张有忠 丁保华 陈军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30-232,共3页
文章根据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人才知识能力的需求,以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对机械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构建了综合实验的项目体系、评价体系、保障体系及教学模式。三年多的实... 文章根据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人才知识能力的需求,以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对机械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构建了综合实验的项目体系、评价体系、保障体系及教学模式。三年多的实践效果表明,该项改革助推了专业发展,对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能力 项目体系 评价体系 保障体系 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烟气扩散的储能柜内锂电池热失控预警研究
14
作者 朱鹏杰 李伟 +4 位作者 张楚 宋浩 李贝贝 刘秀梅 刘利利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4-635,共12页
研究锂电池热失控过程,及早地发出热失控预警,是保障储能系统安全的重要措施。然而,目前的锂电池热失控烟气预警研究大多数停留在理论方法上,较少结合应用场景探究预警方法的实用性与可靠性。本文通过搭建实验台探究在储能柜和电池包场... 研究锂电池热失控过程,及早地发出热失控预警,是保障储能系统安全的重要措施。然而,目前的锂电池热失控烟气预警研究大多数停留在理论方法上,较少结合应用场景探究预警方法的实用性与可靠性。本文通过搭建实验台探究在储能柜和电池包场景下,磷酸铁锂电池过充至热失控时的温度变化与储能柜内烟气浓度变化的关系,比较储能柜内不同工业用烟气传感器对锂电池热失控预警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将传感器安放在储能柜顶部并且使防水透气阀上的透气孔正对着传感器的条件下,安全阀打开后,烟雾和气体传感器依次检测到数值;其中烟雾传感器反应最灵敏,能够在安全阀刚打开时发出预警信号;烃类气体传感器能够较准确地反应出锂电池热失控时刻。之后通过Ansys Fluent模拟电池包内锂电池安全阀打开后,气体烟雾在储能柜中的扩散情况。仿真结果表明:烟雾与气体的扩散过程主要受气体动量以及防水透气阀壳体上透气孔位置的影响;储能柜顶部位置可以及时准确地检测到逸散出的气体烟雾。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储能柜中锂电池热失控预警策略以及气体烟雾传感器的位置选择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铁锂电池 热失控 储能柜 烟气扩散 预警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做好煤矿机电管理工作 被引量:35
15
作者 张宪锋 滕孝来 +1 位作者 张宪明 陈冬梅 《煤矿机械》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13-215,共3页
分析了铁法集团矿井机电管理的现状,指出了矿井机电系统建设与管理中的问题,提出了铁法集团在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过程中做好煤矿机电管理工作的重点和方法,以及在当前环境中应该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 本质安全 机电管理 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模式下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22
16
作者 范孟豹 李威 +1 位作者 杨雪锋 王禹桥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8-42,共5页
介绍了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与徐州随车起重机、常州科研试制中心、东南电梯、徐州中粮设备等公司在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模式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阐述了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分析了当前企业研究生... 介绍了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与徐州随车起重机、常州科研试制中心、东南电梯、徐州中粮设备等公司在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模式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阐述了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分析了当前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 专业学位研究生 机械工程 培养机制 中国矿业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控制及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47
17
作者 王成勤 李威 孟宝星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280-282,300,共4页
由于机电一体化系统控制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被控对象、环境、控制目标及任务日渐复杂,智能控制在机电一体化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本文介绍了智能控制及智能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 智能控制 神经网络控制 模糊控制 专家控制 机电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机电产品柔性平台模块化再设计集成方法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中凯 程志红 程刚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810-1818,共9页
为实现面向订单设计类复杂机电产品的核心平台规划,提出柔性产品平台的模块化再设计集成方法。在分析柔性平台模块类别和映射机理的基础上,建立柔性平台设计的软件支持系统。使用类组件的几何拓扑、物料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流转分析,... 为实现面向订单设计类复杂机电产品的核心平台规划,提出柔性产品平台的模块化再设计集成方法。在分析柔性平台模块类别和映射机理的基础上,建立柔性平台设计的软件支持系统。使用类组件的几何拓扑、物料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流转分析,构建平台设计结构矩阵;采用改进的最小化凸函数算法实现设计结构矩阵的二维空间变换,并引入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进行聚类运算,快速获得聚类设计结构矩阵;通过聚类中心组件决定模块的属性,避免了综合决策的复杂运算。通过液压支架平台的模块化再设计证明了运算方法的高效性和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产品平台 复杂机电系统 模块化设计 设计结构矩阵 液压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能源汽车并联爪极式混合励磁电机结构设计及参数优化
19
作者 魏春基 吴杞康 +4 位作者 鲍久圣 闫晴晴 王松 隋艳伟 委福祥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96-1502,共7页
新能源车辆领域的高速发展,使得行业对高性能车用电机的要求不断提高。混合励磁电机作为一种新型电机,其综合了永磁励磁和电励磁两种励磁方式的优势,具有优异的调控性和可靠性。提出一种并联爪极式混合励磁电机结构,采用永磁体与电励磁... 新能源车辆领域的高速发展,使得行业对高性能车用电机的要求不断提高。混合励磁电机作为一种新型电机,其综合了永磁励磁和电励磁两种励磁方式的优势,具有优异的调控性和可靠性。提出一种并联爪极式混合励磁电机结构,采用永磁体与电励磁装置并联轴向励磁的方式,优化了混合励磁电机磁路。在此基础上,分别对电机爪极侧板与励磁托架大端厚度等参数化仿真,并根据最优结构仿真优化前后电机平均转矩。最后对比分析了并联爪极式混合励磁电机与永磁同步电机的机械特性曲线,结果表明:并联爪极式混合励磁电机在保有转矩性能的基础上,电机的运行范围拓宽了17.24%,提高了混合励磁电机的力学性能和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混合励磁 爪极电机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线Mesh网络在综采面机电设备远程监控的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季晓刚 王忠宾 周信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8-81,共4页
为了实现煤矿综采工作面机电装备的远程监控,分析了有线工业以太网、传统无线通信方式及新型技术Z igbee等在煤矿井下应用的优缺点;提出基于无线Mesh技术研发本安型无线网络系统;构建了煤矿综采工作面机电设备的无线Mesh网络;阐述了其... 为了实现煤矿综采工作面机电装备的远程监控,分析了有线工业以太网、传统无线通信方式及新型技术Z igbee等在煤矿井下应用的优缺点;提出基于无线Mesh技术研发本安型无线网络系统;构建了煤矿综采工作面机电设备的无线Mesh网络;阐述了其总体架构、节点的设计原则及其工作原理。在平煤股份二矿进行的工业性试验结果表明:根据工作面的长度和坡度,选择一定数量的无线Mesh交换机,以接收信号强度-85 dBm为临界点,调整Mesh交换机之间的距离,一般以任意2个Mesh交换机间的距离不超过66 m为宜,且交换机的天线要水平或向上安装,可使该无线Mesh网络在煤矿综采工作面具有良好的通信效果,能够满足机电装备工况数据和视频传输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无线MESH网络 矿井通信 远程监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