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均质油藏水驱后化学体系提高采收率效果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尤源 岳湘安 +1 位作者 赵仁保 李先杰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0-33,125-126,共4页
用物理模拟的方法对比了非均质油藏水驱后期分别采用聚合物驱、高分子表面活性剂驱、化学堵水等方法提高采收率的效果差异。通过多孔介质中表现出的阻力效应及运移特征,探讨了不同驱替介质在非均质油藏中的调驱机理和液流转向效果。进... 用物理模拟的方法对比了非均质油藏水驱后期分别采用聚合物驱、高分子表面活性剂驱、化学堵水等方法提高采收率的效果差异。通过多孔介质中表现出的阻力效应及运移特征,探讨了不同驱替介质在非均质油藏中的调驱机理和液流转向效果。进一步通过并联填砂管模型中的驱油实验,考察了水驱后使用不同化学驱替方式对剩余油的动用特征及提高采收率的潜力。结果显示,相同驱替速度下,聚合物的阻力系数上升快但平衡值低;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及与原油产生的乳状液阻力系数上升慢,但平衡值高。三种驱替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开发效果,但相比之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驱效果更为明显。主要由于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与原油的乳化作用使高渗透层的残余油得到启动,而生成的乳状液的阻力效应又使得液流转向波及到低渗透层。这种综合作用使该驱替方式提高采收率效果好,含水率降幅大且维持时间较长,对于非油藏水驱后改善开发效果,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油藏 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 阻力特性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油藏采收率的影响——以冀东高尚堡和胜利永安镇油藏为例 被引量:45
2
作者 尹志军 鲁国永 +1 位作者 邹翔 杨志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6-110,117,共6页
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层间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通过冀东和胜利等油藏开发研究表明,层间非均质性导致注水开发中主力小层的单层突进、主力层过早水淹、非主力层油气动用程度低和驱油效率低;层内非均质性控制和影响单... 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层间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通过冀东和胜利等油藏开发研究表明,层间非均质性导致注水开发中主力小层的单层突进、主力层过早水淹、非主力层油气动用程度低和驱油效率低;层内非均质性控制和影响单砂层内注入剂波及体积,直接决定水驱效率,是影响层内剩余油分布的关键因素;平面非均质性直接影响到注入水波及面积和波及效率,从而控制剩余油在平面上的分布。为此采用了细分开发层系、分层注水、开展流动单元精细研究等地质和开发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各类非均质性对油藏最终采收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性 采收率 陆相储层 剩余油 驱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低黏度交联聚合物调驱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3
作者 鲁娇 彭勃 +2 位作者 李明远 林梅钦 董朝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6-111,共6页
详细综述了三种低黏度、高流动度交联聚合物驱油剂即胶态分散凝胶(CDG)、交联聚合物溶液(LPS)、(预)交联聚合物微球(PCPP)的研究进展,包括技术发展、调驱机理、制备方法、评价方法、形态和尺寸、流变性及在国内外油田的应用。
关键词 化学驱油剂 低黏度 胶态分散凝胶(CDG) 交联聚合物溶液(LPS) (预)交联聚合物微球(PCPP) 深部调剖剂 相对渗透率调整剂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研究 被引量:36
4
作者 孙春柳 康万利 +1 位作者 刘卫东 萧汉敏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4-137,共4页
研究了室内制备油包水型原油乳状液的制备参数(转速、乳化时间)、含水率、水电导率以及温度等因素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转速对原油乳状液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转速为7000r/min,乳化时间为8min时形成了乳状液,而且转速越... 研究了室内制备油包水型原油乳状液的制备参数(转速、乳化时间)、含水率、水电导率以及温度等因素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转速对原油乳状液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转速为7000r/min,乳化时间为8min时形成了乳状液,而且转速越大、乳化时间越长,水滴粒径越小,粒径分布越均匀,原油乳状液越稳定;含水率越高,原油乳状液稳定性越差;原油乳状液电导率的大小取决于乳状液中水电导率的大小,能够反映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温度升高,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乳状液 稳定性 粒径 电导率 油水界面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单元四维动态演化仿真模型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张继春 彭仕宓 +2 位作者 穆立华 孙以剑 李建敏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9-73,共5页
流动单元是油气储集最小宏观地质单元,应用室内岩心样品不同注入体积倍数驱替实验、不同开发阶段完钻井的测井参数评价及大量生产动态资料,研究分析了不同成因流动单元在水驱开发过程中储层宏观物性参数的演化规律,进而建立各类参数的... 流动单元是油气储集最小宏观地质单元,应用室内岩心样品不同注入体积倍数驱替实验、不同开发阶段完钻井的测井参数评价及大量生产动态资料,研究分析了不同成因流动单元在水驱开发过程中储层宏观物性参数的演化规律,进而建立各类参数的数学演化模式,找出其相应物性参数的变化因子。并借助工作站三维地质建模软件Earthvision,在原始三维地质属性参数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加载物性参数变化因子,并经数据处理和结果提取,形成各类流动单元随开发过程的四维动态系列演化仿真模型,揭示和预测了不同开发阶段流动单元内部油水运动特点及剩余油分布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储集层 流动单元 水驱开发 物性参数 动态演化 四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聚合物微球体系性质研究 被引量:27
6
作者 马海霞 林梅钦 +2 位作者 李明远 郑晓宇 吴肇亮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6年第6期453-454,457,共3页
采用微孔滤膜过滤实验、乌氏粘度计及动态光散射,研究了交联聚合物微球体系(在油田)的封堵性能、粘度及交联聚合物微球体系的线团大小。结果表明,交联聚合物微球可以对1.2μm的纤维素膜形成有效封堵,但长时间溶胀后的微球封堵性降低。... 采用微孔滤膜过滤实验、乌氏粘度计及动态光散射,研究了交联聚合物微球体系(在油田)的封堵性能、粘度及交联聚合物微球体系的线团大小。结果表明,交联聚合物微球可以对1.2μm的纤维素膜形成有效封堵,但长时间溶胀后的微球封堵性降低。微球体系的粘度比较低,其粘度随溶胀时间变化较小。动态光散射法测得交联聚合物微球的粒径随溶胀时间增加而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聚合物微球 动态光散射 封堵 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原油与碱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郭继香 李明远 +1 位作者 林梅钦 吴肇亮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0-24,共5页
采用四组分分离法将大庆原油分离为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并用醇碱萃取法提取原油中的酸Ⅰ组分和酸Ⅱ组分。分别考察了各组分模拟油与水及碱体系的界面张力、界面剪切黏度,以及模拟油与碱长时间反应所形成的乳状液稳定性。结果... 采用四组分分离法将大庆原油分离为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并用醇碱萃取法提取原油中的酸Ⅰ组分和酸Ⅱ组分。分别考察了各组分模拟油与水及碱体系的界面张力、界面剪切黏度,以及模拟油与碱长时间反应所形成的乳状液稳定性。结果表明,大庆原油中能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主要活性组分是与碱反应较快的酸;对模拟油与碱体系形成的W/O型乳状液起稳定作用的主要组分是其中与碱反应较慢的、支链较多的大分子酸及酯类。大庆原油饱和分中存在着与碱发生慢反应的酯类。原油、原油组分模拟油与碱反应初期,易形成O/W型乳状液,反应后期乳状液由O/W型向W/O型转变。醇碱萃取法只能萃取出与碱发生快速反应的酸组分,而不能将与碱反应较慢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酸或酯类萃取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乳状液稳定性 界面活性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离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与固液界面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杨颖 李明远 +2 位作者 林梅钦 郑晓宇 吴肇亮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3-125,共3页
利用最大泡压法和静态吸附实验测定了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型Gemini表面活性剂(GSmn)和壬基酚聚氧乙烯(10)醚(S910)在40℃下的表面张力,考察了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对其表面活性及其在固液界面吸附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温... 利用最大泡压法和静态吸附实验测定了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型Gemini表面活性剂(GSmn)和壬基酚聚氧乙烯(10)醚(S910)在40℃下的表面张力,考察了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对其表面活性及其在固液界面吸附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下,当GSmn的亲水基团相同时,其临界胶束浓度和最低表面张力均随烷基链长的增加而降低;疏水基相同时,GSmn的氧乙烯基数越多,临界胶束浓度越高,最低表面张力越低。S910与GS910的界面活性相近,但后者更易在溶液表面吸附。GSmn在高岭土上的饱和吸附量随GSmn烷基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氧乙烯基数增加而降低;GS910在高岭土上的饱和吸附量比S910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MINI表面活性剂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表面张力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蒸汽吞吐开采过程中焖井压降解释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雷占祥 姜汉桥 +3 位作者 陈月明 刘同敬 杜庆军 金显鹏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2-95,共4页
针对稠油蒸汽吞吐开采过程中焖井阶段的特点,考虑油层和流体非均质性,建立了包括能量守恒方程在内的非均质地层渗流数学模型,通过改进流线方法对其进行求解。另外,根据井筒周围是否存在“蒸汽腔”为基准,提出了“转折点”的概念,认为“... 针对稠油蒸汽吞吐开采过程中焖井阶段的特点,考虑油层和流体非均质性,建立了包括能量守恒方程在内的非均质地层渗流数学模型,通过改进流线方法对其进行求解。另外,根据井筒周围是否存在“蒸汽腔”为基准,提出了“转折点”的概念,认为“转折点”前存在蒸汽腔,其数据可以按试井原理进行解释,而“转折点”后蒸汽腔消失,其数据以汽相转化为水的量进行解释,实现了高温测试解释。基于以上研究,应用辽河油田几口井的实测资料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建立的试井解释模型能够较准确地反映油藏动态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吞吐 焖井 非均质 数学模型 流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浓度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柠檬酸铝交联体系剪切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林梅钦 辛见 +2 位作者 李明远 董朝霞 吴肇亮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12,共5页
采用粘度法、核孔膜过滤和动态光散射(DLS)法,研究了高分子量低浓度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与柠檬酸铝(AlCit)反应所形成的交联体系的剪切稳定性和HPAM剪切降解后与AlCit反应所形成的体系的封堵性能及降解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 采用粘度法、核孔膜过滤和动态光散射(DLS)法,研究了高分子量低浓度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与柠檬酸铝(AlCit)反应所形成的交联体系的剪切稳定性和HPAM剪切降解后与AlCit反应所形成的体系的封堵性能及降解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的HPAM与AlCit反应所形成的交联聚合物体系随剪切速率增加,其对1.2μm的核孔膜的封堵能力降低.HPAM稀溶液剪切降解后再与AlCit反应,低剪切速率对其封堵性能影响较小,而高剪切速率会使得其封堵性能大大降低.HPAM/AlCit交联体系和HPAM剪切降解后形成的交联体系的封堵性能下降的原因是HPAM/AlCit交联体系中交联聚合物线团(LPC)尺寸和HPAM中高分子线团的尺寸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柠檬酸铝 交联聚合物体系 交联聚合物线团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气泡沫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赵仁保 岳湘安 +1 位作者 柯文奇 侯永利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4-87,91,共5页
利用填砂管研究了不同注气压差下多孔介质中泡沫的产生及其对气体阻力特性的影响,并对泡沫在烧杯及多孔介质中的稳定性进行了对比评价。结果表明,随着氮气注入压差的增加,泡沫对气体的初始残余阻力系数呈幂指数增加;而其残余阻力系数(... 利用填砂管研究了不同注气压差下多孔介质中泡沫的产生及其对气体阻力特性的影响,并对泡沫在烧杯及多孔介质中的稳定性进行了对比评价。结果表明,随着氮气注入压差的增加,泡沫对气体的初始残余阻力系数呈幂指数增加;而其残余阻力系数(对气和液)随时间均呈幂指数下降。泡沫在体相中的稳定性远低于多孔介质,且随着环境压力的增大,泡沫的稳定性呈线性增大。基于简单的孔隙模型分析可知,孔隙介质中良好的分散条件及在分散过程中具有的较厚液膜是其稳定性远远高于体相中的重要原因。孔隙和喉道半径比值越大,则孔隙中的气体附加压力越大,泡沫的初始残余阻力系数将越大;吼道越长,泡沫聚并的几率降低,其稳定性增大。若孔隙网络中非均质性越强,则孔隙中气体压差越大,不同孔隙中气体聚并的几率增大,泡沫的稳定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气泡沫 多孔介质 注入压差 残余阻力系数 泡沫稳定性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高含水油藏复杂韵律层重组模式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耿站立 姜汉桥 +2 位作者 孙梦茹 李春英 周崇科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2-106,共5页
确定了复杂韵律层的8个评价指标,分别为渗透率、渗透率变异系数、存储能力、流动能力、剩余油可采储量丰度、油相流度、水相流度、弱水淹系数;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层次结构及其权重,利用模糊评判的方法确定了各井区的综合指数... 确定了复杂韵律层的8个评价指标,分别为渗透率、渗透率变异系数、存储能力、流动能力、剩余油可采储量丰度、油相流度、水相流度、弱水淹系数;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层次结构及其权重,利用模糊评判的方法确定了各井区的综合指数;通过建立典型模型,运用数值模拟预测法和最优分割法,制定了复杂韵律层重组的技术政策界限。通过对胜利油田坨七断块顶部油藏复杂韵律层重组的数值模拟研究,预测韵律层重组和在重组基础上适当加密井网2个方案5年后采出程度分别增加0.44%和1.42%,含水率同比分别下降0.54%和0.44%。说明提出的复杂韵律层重组模式能有效改善特高含水砂岩油藏水驱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后期 非均质 模糊评判 最优分割 层系组合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颗粒稳定乳状液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3
作者 康万利 曹东青 +2 位作者 刘延莉 孟令伟 范海明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81-284,293,共5页
从脱附功、最大毛细压、界面和体相流变性质及颗粒在界面上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综述了固体颗粒乳状液的稳定机理;介绍了影响固体颗粒稳定乳状液性质的相关因素,如颗粒的性质,水相的矿化度和pH,油相性质,颗粒初始时所在的相以及颗粒与表面... 从脱附功、最大毛细压、界面和体相流变性质及颗粒在界面上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综述了固体颗粒乳状液的稳定机理;介绍了影响固体颗粒稳定乳状液性质的相关因素,如颗粒的性质,水相的矿化度和pH,油相性质,颗粒初始时所在的相以及颗粒与表面活性物质的协同作用;指出了固体颗粒稳定乳状液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状液 固体颗粒 脱附功 稳定性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砂岩油藏水井压裂参数优化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陈民锋 姜汉桥 周琦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4-57,共4页
利用油藏—裂缝耦合方法,建立了一种油、水两相三维油藏裂缝数值模型,采用对裂缝进行矩形网格剖分、与油藏连接处进行PEBI网格剖分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实现对不同井网条件下生产井压裂效果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以胜利油田史深100低渗透断块... 利用油藏—裂缝耦合方法,建立了一种油、水两相三维油藏裂缝数值模型,采用对裂缝进行矩形网格剖分、与油藏连接处进行PEBI网格剖分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实现对不同井网条件下生产井压裂效果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以胜利油田史深100低渗透断块油藏为例,在反九点法井网条件下,提出综合效果评价指标,对注水井压裂参数设计进行了优化计算。研究结果为低渗透油藏注水井压裂设计和效果评价提供了一种研究手段,对于提高低渗透油田注水效果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水井压裂增注 参数优化 PEBI网格剖分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复合驱污水动力学稳定性机理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康万利 单秀华 +2 位作者 李媛 范海明 贾斌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11年第6期628-631,541,共4页
通过Turbiscan稳定性分析仪研究了三元复合驱模拟采出污水的背散射光强度变化获得油滴动力学稳定性信息,同时利用稳定性常数值(TSI-1)比较了驱油剂含量对污水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不同驱油剂含量下污水中油滴的界面性质、粒径、电学性质... 通过Turbiscan稳定性分析仪研究了三元复合驱模拟采出污水的背散射光强度变化获得油滴动力学稳定性信息,同时利用稳定性常数值(TSI-1)比较了驱油剂含量对污水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不同驱油剂含量下污水中油滴的界面性质、粒径、电学性质和界面膜强度以及水相粘度,分析了驱油剂对污水稳定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和碱能够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减小油滴粒径、增加Zeta电位和液膜强度,但对水相粘度影响不大;聚合物则主要是增加油滴Zeta电位和液膜强度并使水相粘度显著增大。这些作用阻碍了小油滴转变为大液滴,减慢了大液滴聚结和分层速度。随着污水中表面活性剂、碱和聚合物浓度的增大,污水稳定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驱 驱油剂 采出污水 稳定性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浓度HPAM/AlCit交联体系的^(27)Al NMR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林梅钦 董朝霞 +1 位作者 李明远 吴肇亮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573-1576,共4页
用27Al NMR谱研究了高分子量低浓度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与柠檬酸铝(AlCit)体系交联反应过程中Al的化学位移和Al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HPAM与AlCit反应后,与HPAM分子链上的羧基发生配位交联的Al的化学位移向低场移... 用27Al NMR谱研究了高分子量低浓度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与柠檬酸铝(AlCit)体系交联反应过程中Al的化学位移和Al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HPAM与AlCit反应后,与HPAM分子链上的羧基发生配位交联的Al的化学位移向低场移动,而不参与交联反应的AlCit分子结构中Al的化学位移基本不变.HPAM/AlCit交联体系中存在三种形态的Al,分别对应三种不同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当HPAM的质量浓度≤200 mg/L时,HPAM与AlCit反应过程中交联态Al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τ13随反应进行变小,HPAM与AlCit主要发生分子内交联反应.当HPAM的质量浓度≥250 mg/L时,HPAM与AlCit反应过程中交联态Al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τ13随反应进行变大,HPAM与AlCit主要发生分子间交联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柠檬酸铝 自旋-晶格弛豫时间 交联体系 化学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复合驱用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7
作者 郑自刚 侯吉瑞 +2 位作者 赵凤兰 李卓琳 吕志宝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0-34,共5页
简述了化学复合驱用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现状。首先总结了羧基甜菜碱和磺基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工艺进展;其次介绍了化学复合驱用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各方面的特性,主要包括其界面性质、耐温抗盐性以及与其它类型表面活性剂的... 简述了化学复合驱用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现状。首先总结了羧基甜菜碱和磺基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工艺进展;其次介绍了化学复合驱用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各方面的特性,主要包括其界面性质、耐温抗盐性以及与其它类型表面活性剂的复配性能;最后探讨了甜菜碱在油田上应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碱 化学复合驱 性能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驱后二次聚驱可行性及质量浓度优化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赵凤兰 侯吉瑞 +1 位作者 李洪生 庄绪超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2-106,共5页
以河南下二门油田为例,采用不同级差的纵向非均质物理模型,进行室内二次聚驱的宏观模拟试验,通过考察剖面改善效果和驱油效果,研究聚合物驱后进行二次聚驱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并对二次聚驱的聚合物质量浓度进行优化。试验结... 以河南下二门油田为例,采用不同级差的纵向非均质物理模型,进行室内二次聚驱的宏观模拟试验,通过考察剖面改善效果和驱油效果,研究聚合物驱后进行二次聚驱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并对二次聚驱的聚合物质量浓度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二次聚驱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5%~8%,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油藏的非均质性;在给定试验条件下,二次聚驱聚合物质量浓度应不低于2.2g/L。研究结果为下二门油田提高采收率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参数和理论依据,并为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提高采收率 二次聚驱 可行性 驱油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碱与原油长期作用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翟会波 林梅钦 +1 位作者 徐学芹 李明远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4-118,共5页
采出液的稳定性及处理效果与油水界面特性有关,三元复合驱碱与原油作用时间对油水界面特性及采出液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用界面张力仪、表面黏弹性仪、Zeta电位分析仪及浊度仪研究了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碱与原油长期作用后对油水界面性... 采出液的稳定性及处理效果与油水界面特性有关,三元复合驱碱与原油作用时间对油水界面特性及采出液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用界面张力仪、表面黏弹性仪、Zeta电位分析仪及浊度仪研究了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碱与原油长期作用后对油水界面性质及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aOH与原油长时间反应后得到的水相与原油模拟油间的界面张力降低,油珠表面的Zeta电位绝对值增加,油水界面剪切黏度变化不明显,水相与模拟油乳化后所形成的O/W乳状液的稳定性增强;NaOH与原油反应1d后得到的油相与模拟水间的界面张力、Zeta电位及O/W乳状液稳定性均大于未反应的模拟油,而NaOH与原油反应10d后得到的油相与模拟水间的界面张力、Zeta电位及O/W乳状液稳定性均小于反应1d所得到的油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张力 界面剪切黏度 ZETA电位 浊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条件下二元体系微观驱油机理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同凯 赵凤兰 +1 位作者 侯吉瑞 李永环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4-88,共5页
采用非均质微观仿真模型,针对非均质条件下不同特征水驱残余油,研究聚合物/表面活性剂(SP)二元体系微观驱油机理及其驱油效率。为了更好地研究SP二元体系,利用相同的方法对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机理和驱油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非均质微观仿真模型,针对非均质条件下不同特征水驱残余油,研究聚合物/表面活性剂(SP)二元体系微观驱油机理及其驱油效率。为了更好地研究SP二元体系,利用相同的方法对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机理和驱油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P二元体系兼具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的特性,不仅能够启动连片状、柱状、膜状和孤岛状残余油,还能依靠自身较高的黏弹性和一定的乳化性能启动盲端残余油。在非均质条件下,SP二元体系既能有效地改善流度比,扩大波及体积,一定程度上启动低渗层;又能利用活性剂的洗油能力提高驱油效率,大幅度提高采收率。该研究对深入探讨非均质条件下的复合体系驱油机理及现场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模型 非均质 残余油 二元体系 驱油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