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中地区下奥陶统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素梅 肖中尧 +2 位作者 吕修祥 张宝收 张海祖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2-276,共5页
通过多种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塔中地区下奥陶统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下奥陶统原油是以低分子量轻质馏分为主、生物标志物含量极低的高-过成熟原油,以芳烃中含有高-超高丰度的含硫芳烃-二苯并噻吩(DTBs)而显著... 通过多种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塔中地区下奥陶统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下奥陶统原油是以低分子量轻质馏分为主、生物标志物含量极低的高-过成熟原油,以芳烃中含有高-超高丰度的含硫芳烃-二苯并噻吩(DTBs)而显著不同于中上奥陶统等上部层系。依据单体烃碳同位素特征,结合烃类组成与分布,认为下奥陶统原油为来自寒武系-下奥陶统和中上奥陶统的混源油,前者的贡献总体高于后者。下奥陶统原油中较高丰度的硫醇化合物、丰富的四氢噻烷、高含量H2S(近10%)伴生气以及超高丰度的含硫芳烃的存在,表明其经历了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热化学作用等复杂的油气成藏后作用,这些作用改造了油气藏中的烃类并对油气藏的保存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中隆起 下奥陶统 生物标志物 同位素 油源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挖掘算法在大学图书借阅大数据中的分析与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曹流 韦相 王晶 《红河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154-157,共4页
文章以红河学院在校大学生图书馆借阅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基于GA指标的聚类分析算法得到了图书馆用户的最佳聚类数为3,将借阅用户分为了惰性、一般、活跃三类;通过关联规则算法得到了被借阅图书之间的关联性。例如学生借阅了工业技术类... 文章以红河学院在校大学生图书馆借阅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基于GA指标的聚类分析算法得到了图书馆用户的最佳聚类数为3,将借阅用户分为了惰性、一般、活跃三类;通过关联规则算法得到了被借阅图书之间的关联性。例如学生借阅了工业技术类书籍,很大程度上也会借阅语言文字类书籍;通过统计和文本分析发现了专业区别、教师引导及政策导向对学生图书借阅存在关键作用;通过时间序列算法分析了该校图书馆2005年至2018年的借阅趋势变化,发现纸质图书借阅量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及阅读环境对图书借阅量有着一定影响,并给出了借阅趋势变化预测和提高电子书馆藏占比的建议。以上四个结论有助于图书馆管理层或出版社从用户群体、用户需求、时间纬度等不同角度针对不同用户个性化需求,提出相应的个性化服务策略;也可以结合多个算法给予图书馆及出版社决策层以大数据支撑,准确提出图书刊印、购买计划,从而提高图书馆藏利用率和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借阅 聚类分析 关联规则 文本分析 时间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石油中“三芴”系列判识沉积环境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3
3
作者 李美俊 师生宝 +2 位作者 王铁冠 张利文 杨福林 《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2013年第1期22-28,共7页
石油和沉积有机质中芴、二苯并噻吩、二苯并呋喃通常合称“三芴”系列,其相对含量与有机质的沉积环境密切相关,已成为判识沉积环境的重要分子标志物。本文采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即只统计母核分子、考虑一个甲基取代、考虑两个甲基取代同... 石油和沉积有机质中芴、二苯并噻吩、二苯并呋喃通常合称“三芴”系列,其相对含量与有机质的沉积环境密切相关,已成为判识沉积环境的重要分子标志物。本文采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即只统计母核分子、考虑一个甲基取代、考虑两个甲基取代同系物系列,考查其对“三芴”系列相对含量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来自典型氧化沉积环境的湖相泥岩成因原油,还是来自典型还原沉积环境的海相碳酸盐岩成因原油,不同计算方法对芴的相对含量值没有明显的影响,而对二苯并噻吩和二苯并呋喃相对含量具有较大的影响。考虑的甲基取代个数越多,二苯并呋喃的相对含量增高越多,最大可达15%左右,而二苯并噻吩相对含量相应降低。本文从“三芴”系列的成因、甲基化和去甲基化等角度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在利用“三芴”系列进行沉积环境判识和油-油(源)对比时,要采用相同的统计方法,统计到多甲基取代同系物系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苯并呋喃 二苯并噻吩 沉积环境 甲基取代同系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管道企业无消耗备件储备定额测算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致录 吕滋轩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14年第7期80-82,共3页
本文考虑了影响石油管道企业无消耗备品备件储备定额制定的各项因素,提出了无消耗备品备件储备定额的测算方案,并对相关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相关指标对最终测算的定额结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良好。本方案可以为石油管道企业或者其他相关企... 本文考虑了影响石油管道企业无消耗备品备件储备定额制定的各项因素,提出了无消耗备品备件储备定额的测算方案,并对相关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相关指标对最终测算的定额结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良好。本方案可以为石油管道企业或者其他相关企业的无消耗备件储备定额测算工作提供一种参考,为石油管道企业降低备件库存、提高资金周转率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消耗 储备定额 库存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院校地学类研究生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与新探
5
作者 姚梦竹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第11期116-117,共2页
学风建设是当今高校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优良的学风对于引导学生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建立和谐校园至关重要。本文针对石油院校地学类研究生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构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意义,探索地学类研究生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是当今高校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优良的学风对于引导学生弘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建立和谐校园至关重要。本文针对石油院校地学类研究生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构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意义,探索地学类研究生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建立的方法,促进高校的建设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类 研究生 学风建设 长效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九龙山构造致密砾岩储层裂缝特征及其贡献 被引量:31
6
作者 李跃纲 巩磊 +4 位作者 曾联波 马华灵 杨华 张本健 祖克威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2-26,119,共5页
致密块状砾岩作为油气储层比较少见,其裂缝的成因类型、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尚不清楚。为此,以四川盆地九龙山构造下侏罗统珍珠冲组致密砾岩储层为例,根据野外露头、岩心、成像测井和岩心测试分析资料,在研究砾岩储层裂缝成因类型和分布... 致密块状砾岩作为油气储层比较少见,其裂缝的成因类型、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尚不清楚。为此,以四川盆地九龙山构造下侏罗统珍珠冲组致密砾岩储层为例,根据野外露头、岩心、成像测井和岩心测试分析资料,在研究砾岩储层裂缝成因类型和分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就裂缝对该类储层及产能的贡献大小进行了评价。珍珠冲组致密砾岩储层主要有构造裂缝、成岩裂缝和原岩裂缝3种成因类型,并以构造剪切裂缝为主,可分为东西向、近南北向、北西西向和北东东向4组裂缝;裂缝非常发育,岩心裂缝面密度平均为31.4m/m2,溶蚀以后的裂缝在地层围压条件下的平均开度为221.28μm;裂缝及其溶蚀孔洞的平均总孔隙度为2.26%,占该区岩心总孔隙度的67.4%,裂缝的渗透率主要分布在20.0~160.0mD,比储层孔隙的渗透率高2~5个数量级,说明裂缝及其溶蚀孔洞是珍珠冲组致密砾岩储层的重要储集空间和主要渗流通道,控制了该区天然气藏的分布和单井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成因类型 分布特征 构造剪切裂缝 致密砾岩 面密度 早侏罗世 九龙山构造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中段须二段致密砂岩储层致密化与相对优质储层发育机制 被引量:35
7
作者 郭迎春 庞雄奇 +1 位作者 陈冬霞 朱宏权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21-32,共12页
致密砂岩储层成为近年来油气勘探的目标选区。川西坳陷中段须二段砂岩储层总体表现出低孔低渗—特低孔特低渗的特征,属于典型的致密砂岩气储层。通过盆地数值模拟、成岩作用分析研究得出须二段在晚白垩世中期达到致密化,其致密化因素包... 致密砂岩储层成为近年来油气勘探的目标选区。川西坳陷中段须二段砂岩储层总体表现出低孔低渗—特低孔特低渗的特征,属于典型的致密砂岩气储层。通过盆地数值模拟、成岩作用分析研究得出须二段在晚白垩世中期达到致密化,其致密化因素包括垂向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及侧向构造挤压作用。不同因素的作用时间段不同,且影响程度也不同。晚白垩世之前,致密化因素包括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且前者是主要因素;进入晚白垩世,侧向构造挤压成为后期的致密化因素。须二段储层在致密背景上发育相对优质储层,相对优质储层的发育机制包括有利的沉积条件、异常高压、溶蚀作用及早期绿泥石的生成、裂缝化作用及烃类充注等。有利的沉积条件是形成优质储层的前提;异常高压有效抑制了压实作用的进行,是优质储层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建设性成岩作用对优质储层的发育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后期的裂缝化作用在储层致密化之后起到了改善储集性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致密化 相对优质储层 成岩作用 致密砂岩 须二段 川西坳陷 天然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控制的油气晚期快速成藏:松辽盆地大庆长垣流体包裹体和自生伊利石证据 被引量:5
8
作者 向才富 冯子辉 +3 位作者 王富东 张顺 彭鹏 梁晓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799-1808,共10页
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存在两期流体活动,第一期流体活动代表了受成岩作用控制的储层流体活动,只存在小规模的油气运移,可以根据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分析限定其流体活动年龄在白垩纪末期—古近纪初期;第二期代表了受构造控制的流体... 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存在两期流体活动,第一期流体活动代表了受成岩作用控制的储层流体活动,只存在小规模的油气运移,可以根据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分析限定其流体活动年龄在白垩纪末期—古近纪初期;第二期代表了受构造控制的流体活动,并与油气大规模运聚密切相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超过了取样点地层所经历的最大埋藏温度,不能通过埋藏史确定其形成时间,显示了幕式流体活动的特点。在系统自生伊利石钾氩测年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第一期流体活动在白垩纪末期之前,代表了储层埋藏成岩期的流体活动,而第二期流体活动是伴随着燕山期强烈构造反转的流体活动,与油气充注作用伴生。大庆长垣的自生伊利石年龄随深度的演化关系表现出两种模式,即正斜率模式和负斜率模式。其中正斜率模式下部储层油气充注时间晚,而上部储层油气充注时间早,主要分布在大庆长垣的核部;负斜率模式与正斜率模式相反,主要分布在大庆长垣的翼部,两者的分界线大致沿大庆长垣的-900m高程展布。油气成藏年龄模式阐明了大庆长垣的油气成藏过程是典型的背斜型油气充注过程,在大庆长垣的周缘(海拔<-900m)是油气在浮力的控制下向输导层顶面的运移过程,表现为下部储层油气成藏时间早,上部储层油气成藏时间晚;而大庆长垣的主体(海拔>-900m)是背斜油气的充注过程和油气的脊运移阶段,上部储层油气成藏时间早,下部储层油气成藏时间晚。测年数据表明大庆长垣-900m高程的油气在晚白垩世—古近纪初期(59~69Ma)的10Ma中已经充注完成,在此范围内发现的油气储量约为7×109t,可见油气充注是高效的幕式注入,而不是传统所认为的稳态成藏。由于第二期流体活动与燕山期主幕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文章认为大庆长垣的油气高效快速充注主要受控于构造作用,即存在受构造作用控制的幕式油气运移和成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自生伊利石K—Ar测年 幕式成藏 大庆长垣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下侏罗统致密灰岩储层裂缝的主控因素与发育规律 被引量:7
9
作者 吕文雅 曾联波 +3 位作者 张俊辉 陈双全 黄平 魏荷花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43-953,共11页
摘要天然裂缝是致密油储层重要的储集空间和主要的渗透通道,影响致密油气成藏、富集规律、单井产能及其开发效果。本文利用野外相似露头、岩心、薄片及成像测井资料,在研究四川盆地中部下侏罗统致密灰岩储层裂缝类型和发育特征的基础... 摘要天然裂缝是致密油储层重要的储集空间和主要的渗透通道,影响致密油气成藏、富集规律、单井产能及其开发效果。本文利用野外相似露头、岩心、薄片及成像测井资料,在研究四川盆地中部下侏罗统致密灰岩储层裂缝类型和发育特征的基础上,阐明了其裂缝分布的主控因素与发育规律。四川盆地中部下侏罗统致密灰岩储层普遍发育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其中以高角度构造剪切裂缝为主,大部分裂缝为有效裂缝。在同一区域应力场作用下,构造裂缝的分布主要受岩性、层厚及构造的控制。其中灰岩中裂缝最发育,随着泥质含量的增加,泥质灰岩、灰质泥岩和泥岩的裂缝密度依次降低。总体上,随着灰岩层厚的增加,裂缝间距增大,裂缝发育程度降低。大安寨致密灰岩储层可以分为4种组合模式,不同组合模式的裂缝发育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单层厚度为4~8m的介壳灰岩与单层厚度小于5m的泥页岩互层是形成裂缝的有利条件。不同构造部位的裂缝分布亦存在差异,其中断裂带附近与背斜轴部和转折端等构造高部位是裂缝发育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主控因素 发育规律 致密灰岩 下侏罗统 四川盆地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量录井层序“砂地比”的自动计算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斌 朱筱敏 李洋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9-192,共4页
在陆相层序地层研究中,多条录井地层"砂地比"的对比分析是判断物源方向、揭示沉积环境、辅助层序地层划分及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为地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本文使用Access数据库技术以层序为单位实现了海量录井... 在陆相层序地层研究中,多条录井地层"砂地比"的对比分析是判断物源方向、揭示沉积环境、辅助层序地层划分及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为地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本文使用Access数据库技术以层序为单位实现了海量录井地层"砂地比"的快速计算,与传统的方法相比,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践证明,该方法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科学计算方法,可以在地学研究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库 砂地比 ACCESS 录井 海量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积扇发育过程中砾石颗粒对砂坝和沟流的控制作用——基于冲积扇水槽模拟实验 被引量:3
11
作者 石若峰 刘忠保 冯文杰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1-315,共5页
通过观察和记录冲积扇自旋回沉积模拟实验,研究在冲积扇的发育过程中,砾石颗粒对冲积扇在沉积过程中的控制机理。研究表明:在同一期洪水期的中期—后期,在冲积扇扇根片流带中,沟流发育的优势方向与砾石颗粒初期分布有着重要关系,同时砾... 通过观察和记录冲积扇自旋回沉积模拟实验,研究在冲积扇的发育过程中,砾石颗粒对冲积扇在沉积过程中的控制机理。研究表明:在同一期洪水期的中期—后期,在冲积扇扇根片流带中,沟流发育的优势方向与砾石颗粒初期分布有着重要关系,同时砾石颗粒的分布还控制着沟流改道;在冲积扇的扇中发育过程中,由于砾石颗粒是在牵引流的搬运作用下运动,因此对沟道的控制作用便更多体现在对沟道形态的改造与砂坝的形成上。通过对比冲积扇剖面中出现的多期辫流水道叠置、砂坝和沟道的分布状态,就能够验证实验过程中冲积扇表面发生的现象。在实验过程中,冲积扇形成的规模是与碎屑流的动力、携带沉积物和沉积时间呈正比关系。在碎屑流的动力与携带的沉积物相对没有变化的稳定期内,扇根的砂坝与沟流、扇中的沟道都与砾石颗粒的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石颗粒 冲积扇模拟实验 沟流成因 片流 碎屑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谷驿油田唐157井区长4+5、长6特低渗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康丽芳 蔡玥 王振国 《内江科技》 2012年第3期27-28,共2页
采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技术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甘谷驿油田唐157井区长4+5、长6储层的孔隙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后期勘探开发方案的部署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研究表明:研究区长4+5、长6储层具有低孔、特低渗的特征,储层以... 采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技术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甘谷驿油田唐157井区长4+5、长6储层的孔隙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后期勘探开发方案的部署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研究表明:研究区长4+5、长6储层具有低孔、特低渗的特征,储层以残余粒间孔为主。小孔和细孔是油气的主要储集空间,细喉和微喉则油气的基本渗流通道。孔喉分布组合类型以多峰分散型(不均匀型)为主。储层孔隙结构可划分为4种类型,其中中-小孔细喉型为优质储层。影响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的因素主要为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4+5 长6储层 孔隙 喉道 孔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吉克斯坦油气资源分析及政策规划 被引量:1
13
作者 戴雄军 杨智刚 +2 位作者 白翔 赵玉杰 张鑫磊 《新疆石油科技》 2017年第2期72-74,共3页
为了深入了解塔吉克斯坦资源状况,调研了该国油气资源、生产状况、石化工业概况、油气管线运输及政策规划。塔国石油远景储量约1.17×10~8t,兴建2个石油加工厂和1座炼油厂,主要进口国分别是俄罗斯、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乌兹别克... 为了深入了解塔吉克斯坦资源状况,调研了该国油气资源、生产状况、石化工业概况、油气管线运输及政策规划。塔国石油远景储量约1.17×10~8t,兴建2个石油加工厂和1座炼油厂,主要进口国分别是俄罗斯、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乌兹别克斯坦。化工和石化工业落后,总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1.4%。塔国首要任务是吸引外资、技术和人才,恢复和扩大化工品生产。在充分了解该国资源状况及政策规划后,中国企业可考虑加强与该国的能源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资源 石油化工 油气进口 政策规划 塔吉克斯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积扇储层窜流通道及其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以克拉玛依油田一中区下克拉玛依组为例 被引量:36
14
作者 冯文杰 吴胜和 +4 位作者 许长福 夏钦禹 伍顺伟 黄梅 景亚菲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58-870,共13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油田三叠系下克拉玛依组发育典型的干旱冲积扇储层,储层非均质性强,在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窜流通道,并控制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从冲积扇储层构型解剖入手,综合应用测井、岩心、现代沉积等资料建立了...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油田三叠系下克拉玛依组发育典型的干旱冲积扇储层,储层非均质性强,在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窜流通道,并控制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从冲积扇储层构型解剖入手,综合应用测井、岩心、现代沉积等资料建立了冲积扇储层构型模式,在此基础上利用动、静态数据分析研究区窜流通道的类型和分布样式,冲积扇储层内部发育有别于其他碎屑岩储层的窜流通道类型,根据窜流通道的物性特征可分为大孔高渗通道和相对低渗通道2类。不同沉积相带内部发育不同成因的窜流通道:扇根内带为流沟系统,扇根外带为片流朵体骨架,扇中为高能水道。不同类型窜流通道的分布样式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特征的控制作用差异明显。流沟分布于单期槽流砾石体的上部,流沟之间相互交叉汇合形成"树状"组合,剩余油分布于槽流砾石体未被流沟切割的部位;片流朵体骨架在片流带内孔、渗性能最好,在三维空间内呈"发束状"发散,剩余油分布于单一片流朵体侧缘和上部;扇中高能水道为高孔、高渗的宽带状储集体,单一水道切割叠置频繁,剩余油富集在物性较差、规模较小的低能水道内;扇缘储层构型样式单一,径流水道规模小且多孤立分布,剩余油主要受控于开发井网与措施的完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积扇储层 储层构型模式 窜流通道 大孔道 相对低渗通道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孔喉大小表征及对储层物性的控制——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为例 被引量:56
15
作者 吴浩 张春林 +7 位作者 纪友亮 刘锐娥 曹尚 陈胜 张云钊 王晔 杜威 刘刚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76-887,共12页
孔喉大小是评价储层质量的重要因素,而致密砂岩储层孔喉分布较强的非均质性使其表征难度较大。在分析目前孔喉表征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等实验,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7段致密砂岩储层孔喉大... 孔喉大小是评价储层质量的重要因素,而致密砂岩储层孔喉分布较强的非均质性使其表征难度较大。在分析目前孔喉表征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等实验,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7段致密砂岩储层孔喉大小分布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剩余粒间孔、溶蚀孔、微孔和少量微裂缝;高压压汞表征孔喉的大小分布在0.014 8~40μm,大于1μm的孔喉分布较少;恒速压汞测试表明对于不同物性的样品其孔隙半径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80~350μm;喉道半径则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分布在0.12~30μm;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结合有效地表征了致密砂岩储层整个孔喉分布特征,孔径分布在0.0148~350μm。储层渗透率主要由比例较小的大孔喉(大于R_(50))所控制,对于渗透率大于0.1 mD的致密砂岩,其渗透率主要由微孔和中孔所控制,而小于0.1 mD的致密砂岩则主要由纳米孔和微孔所控制;此外,小孔喉的比例随着渗透率的减小而增加,虽然其对渗透率影响较小,但对储层储集性的影响却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孔喉大小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陇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湖盆三角洲岸线控砂机理与油气勘探意义——以川西坳陷中段蓬莱镇组为例 被引量:32
16
作者 刘君龙 纪友亮 +4 位作者 杨克明 周勇 陈贤良 高崇龙 贾浪波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60-1073 1155,1155,共15页
川西坳陷在蓬莱镇组沉积期,地形平缓,构造活动稳定,水体较浅,发育了一套以浅水三角洲为主的沉积体系,受短期气候旋回的控制,具有"湖岸线控砂"的特点。此次研究,通过大量岩心观察,对蓬莱镇组浅水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综合利用... 川西坳陷在蓬莱镇组沉积期,地形平缓,构造活动稳定,水体较浅,发育了一套以浅水三角洲为主的沉积体系,受短期气候旋回的控制,具有"湖岸线控砂"的特点。此次研究,通过大量岩心观察,对蓬莱镇组浅水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综合利用野外露头和测、录井资料,阐明了在湖平面频繁变化的浅水条件下湖岸线控砂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当湖平面处于高水位稳定期,受波浪改造作用,形成第一期平行岸线的河口坝-滩坝叠覆体;当湖平面处于低水位稳定期,形成第二期河口坝-滩坝叠覆体,这2期坝体在湖退体系域末期得以保存;2"河流侵蚀控厚砂,岸线迁移控薄砂"是研究区内浅水三角洲沉积砂体发育的主要特点;34条水位线控制着5个沉积相带发育区,稳定湖盆背景下发育2种岸线控砂模式;4除了分流河道砂体,受岸线控制的河口坝-滩坝叠覆体也可作为优势储层,是下一步勘探的主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岸线控砂 浅水三角洲 岩性气藏 蓬莱镇组 川西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西南区昆北断阶带路乐河组(E_(1+2))岩性油藏形成分析
17
作者 吴瑾 王文卓 +2 位作者 毛亚昆 连良达 王国彦 《青海石油》 2014年第2期8-14,共7页
通过对柴西南区昆北断阶带路乐河组油藏精细解剖,分析昆北断阶带岩性油藏形成条件并建立其成藏模式。研究认为:昆北断阶带路乐河组发育具一定构造背景的上倾尖灭岩性油藏和地层-上倾尖灭复合岩性油藏。古斜坡与河道砂体相交配置形成岩... 通过对柴西南区昆北断阶带路乐河组油藏精细解剖,分析昆北断阶带岩性油藏形成条件并建立其成藏模式。研究认为:昆北断阶带路乐河组发育具一定构造背景的上倾尖灭岩性油藏和地层-上倾尖灭复合岩性油藏。古斜坡与河道砂体相交配置形成岩性圈闭,在昆北断裂下盘丰富油源供给下,通过断裂-不整合-砂体复式输导于中新世(N1)早期和上新世(N21)以后运聚成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源外复式输导岩性圈闭晚期成藏模式。该模式对认识柴西南区岩性油藏形成规律和指导下一步岩性油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北断阶带 岩性油藏 柴西南区 成藏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沉积体系变迁及演化模式 被引量:24
18
作者 刘君龙 纪友亮 +4 位作者 张克银 李龙迪 王天云 杨永 张洁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43-756,共14页
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整体气候炎热、干旱,受板块差异挤压的影响,周围山体继承性隆升,前渊坳陷不断发生迁移。构造作用控制物源区迁移,进一步分配了不同时期沉积体系的展布。通过大量野外露头、测-录井、岩心和分析化验资料,阐明了川西前... 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整体气候炎热、干旱,受板块差异挤压的影响,周围山体继承性隆升,前渊坳陷不断发生迁移。构造作用控制物源区迁移,进一步分配了不同时期沉积体系的展布。通过大量野外露头、测-录井、岩心和分析化验资料,阐明了川西前陆盆地物源特征及沉积体系变迁,以塔里木盆地北缘现代沉积为启示,建立了川西前陆盆地沉积演化模式。结果表明:1这一时期,研究区主要发育2种类型沉积体系,分别为早侏罗世的冲积扇—河流—正常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和中—晚侏罗世的冲积扇—河流—浅水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2早侏罗世,前陆盆地的前渊坳陷位于米仓山山前,短轴方向的龙门山主体是研究区的主要物源区;中侏罗世,前陆盆地的前渊坳陷转移到大巴山山前,长轴方向的大巴山和短轴方向龙门山主体共同为研究区供源;晚侏罗世,前陆盆地的前渊坳陷再次转移到龙门山北段山前,长轴方向的龙门山北段和短轴方向龙门山主体共同为研究区供源;3证实了"长轴短轴共存,近源远源汇砂"的物源分布特征,建立了2种川西侏罗纪前陆盆地沉积演化模式,分别为早侏罗世的再生前陆盆地大盆深湖模式和中—晚侏罗世的再生前陆盆地大盆小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体系 沉积变迁 演化模式 侏罗系 川西前陆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堡凹陷潜山原油特征与成因探讨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李素梅 董月霞 +3 位作者 王政军 徐满 孟祥兵 张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76-384,共9页
南堡凹陷滩海区深部古生界已相继发现数口高产工业油气流井,其性质不同于上伏第三系原油。采用地质地球化学方法相结合途径,对油气特征与成因进行了剖析。已发现潜山原油主要为高蜡油、其次为凝析油。GC、GC/MS分析表明,潜山原油中链烷... 南堡凹陷滩海区深部古生界已相继发现数口高产工业油气流井,其性质不同于上伏第三系原油。采用地质地球化学方法相结合途径,对油气特征与成因进行了剖析。已发现潜山原油主要为高蜡油、其次为凝析油。GC、GC/MS分析表明,潜山原油中链烷烃组分含量较高、甾萜类生标含量较低且异构化程度较高;富含重排甾烷、重排藿烷与18a(H)-新降藿烷(Ts)与C29Ts;部分生标如升藿烷系列有明显热裂解现象,指示潜山原油较高的成熟度。油—油、油—岩对比表明,潜山原油与沙二+三段烃源岩有成因联系。供烃方式主要包含近距离—烃源岩直接披覆于潜山及源—储通过断层对接供烃、远距离—断层和风化壳运移输导两种。南堡凹陷潜山高蜡油的形成主要与烃源岩主要为Ⅱ2-Ⅲ型有机质类型有利于提供蜡质烃以及深部奥陶系油气藏极可能遭受气洗有关。气洗迹象包括低分子量链烷烃被切割、萘系列相对丰度低于菲系列,出现"倒转"等反常现象。南堡凹陷潜山油气特征与成因研究有助于揭示该区深部油气藏的形成机制及开展深部油气资源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堡凹陷 深部油气藏 高蜡油 气洗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堡凹陷柳赞地区沙河街组三段中上部物源演化及砂体分布控制因素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欣 刘震 +5 位作者 卢朝进 任梦怡 李亮 王时林 汪雄 高钦秋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88-901,共14页
沉积物源分析是沉积相分析、砂体分布预测及岩性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研究的核心内容。前人研究认为,南堡凹陷柳赞地区储集相类型单一,物源仅来自于NE向边界断层,然而钻探揭示的相序特征与NE向扇三角洲唯一物源的观点并不完全相符,导致砂体... 沉积物源分析是沉积相分析、砂体分布预测及岩性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研究的核心内容。前人研究认为,南堡凹陷柳赞地区储集相类型单一,物源仅来自于NE向边界断层,然而钻探揭示的相序特征与NE向扇三角洲唯一物源的观点并不完全相符,导致砂体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制约了油气勘探。综合利用岩心、录井、测井和地震资料,通过高频层序地层分析、地震相和地震属性分析、有色反演等技术,在三级层序地层格架内对沉积物源分布、充填演化及砂体迁移特征进行研究,取得了以下新认识:(1)柳赞地区沙河街组三段除扇三角洲沉积以外,存在第二种有利储集体——近岸水下扇;(2)根据前积地震相反射特征分析发现,沙河街组三段中—晚期陡坡带物源方向变化剧烈,受构造沉降控制明显,呈现"顺时针旋转"演化:即SQIII沉积期,湖盆整体北高南低,发育来自NW向物源的扇三角洲相;SQIV沉积期,NE向剧烈抬升,形成NE向的扇三角洲相;SQV沉积期,湖盆东部开始抬升,发育来自东部物源的扇三角洲相;(3)建立了南堡凹陷柳赞地区沙河街组"三级控砂"模式:断层差异活动控制沉积物源发育特征;坡折带和湖平面变化控制储集体类型;沉积相类型控制砂体类型和分布。研究深化了陆相断陷盆地陡坡带强烈构造变动控制物源迁移的理论认识;同时,对于南堡凹陷老区的进一步挖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赞地区 物源演化 前积地震相 近岸水下扇 控砂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