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4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机械制造基础”创新课程建设 被引量:1
1
作者 贾晓丽 刘书海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8年第1期38-40,共3页
在"中国制造2015"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本文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践,介绍了该专业"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在结合大学生创新竞赛、创新型课堂研讨、课程... 在"中国制造2015"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本文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践,介绍了该专业"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在结合大学生创新竞赛、创新型课堂研讨、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综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建设措施及实施的初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机械制造基础 创新课程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业认证背景下工科选修课程的新教学模式探索——以油气储运工程技术经济分析课程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志辉 邢晓凯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1年第13期178-181,共4页
专业认证的三个基本理念是"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其中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效果提出了明确要求,而教学模式在整个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近年来,"学生如何学"这个问... 专业认证的三个基本理念是"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其中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效果提出了明确要求,而教学模式在整个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近年来,"学生如何学"这个问题逐渐被人们所关注,但对工科选修课来说,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是一大难题。因此有必要对新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本文在专业认证背景下,以油气储运工程技术经济分析课程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案例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对油气储运工程技术经济分析课程的新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该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教学内容国际化并持续改进;案例设置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考核方式采用小组数据各异、组内各有分工、小组随机答辩、组内成绩共用原则。基于以上方式,课堂上及考核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认证 新教学模式 油气储运工程 技术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H法的套管冲蚀特性及结构优化研究
3
作者 张磊 王晨锐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7,共9页
针对固井滑套压裂中冲蚀特性及结构优化等问题,基于光滑粒子动力学方法(SPH)建立球形砂粒冲击金属表面的SPH数值模型,模拟多个砂粒冲击套管材料42CrMo的微观过程,分析砂粒的撞击行为与冲蚀之间的关系;同时利用CFD模拟方法与Oka冲蚀模型... 针对固井滑套压裂中冲蚀特性及结构优化等问题,基于光滑粒子动力学方法(SPH)建立球形砂粒冲击金属表面的SPH数值模型,模拟多个砂粒冲击套管材料42CrMo的微观过程,分析砂粒的撞击行为与冲蚀之间的关系;同时利用CFD模拟方法与Oka冲蚀模型结合现场实际工况,对不同端口特性的套管内壁进行冲蚀磨损的数值计算。研究结果表明:SPH法能较好地表现出砂粒在撞击套管材料时的微观变形,有助于研究微观下材料的变形影响因素,且由SPH法模拟得到的无量纲冲蚀速率随冲击角度变化的模拟数据与Oka冲蚀公式中冲击角函数趋势相符。端口特性参数对套管内壁的冲蚀有着较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随着端口数量、端口面积的增加,平均冲蚀速率均有一定程度的减小,但存在着边际递减效应;在研究的4种端口形状中,胶囊形端口的平均冲蚀速率最小。研究结果可为套管端口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 微观冲击模型 套管冲蚀 端口特性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被引量:23
4
作者 庞雄奇 周新源 +5 位作者 鄢盛华 王招明 杨海军 姜福杰 沈卫兵 高帅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49-656,共8页
塔里木叠合盆地具备多套生储盖组合、多期生排油气作用和多旋回油气成藏作用,为了发展和完善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理论,总结了叠合盆地研究进展并分析其发展方向。叠合盆地研究主要取得4大进展:①发现了叠合盆地广泛分布的复杂油气藏;②建... 塔里木叠合盆地具备多套生储盖组合、多期生排油气作用和多旋回油气成藏作用,为了发展和完善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理论,总结了叠合盆地研究进展并分析其发展方向。叠合盆地研究主要取得4大进展:①发现了叠合盆地广泛分布的复杂油气藏;②建立了复杂油气藏成因模式;③揭示了复杂油气藏的改造机制;④提出了构造叠加改造复杂油气藏评价模型。叠合盆地功能要素组合控制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后期构造作用的叠加复合导致了早期油气藏的调整、改造和破坏。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多要素联合控藏模式研究;②油气复合成藏机制研究;③油气藏调整改造机理及预测模式研究,尤其是针对叠合盆地深部开展该方面的研究更具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盆地 复杂油气藏 多要素匹配 构造变动 晚期成藏效应 相势源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不安全行为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宫运华 王镇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7,共5页
为预防与大学生有关事故的发生,研究大学生不安全行为的形成机理。采用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研究大学生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和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定量关系。利用SPSS软件分析调查结果效度和信度,同时用AMOS软件绘制大... 为预防与大学生有关事故的发生,研究大学生不安全行为的形成机理。采用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研究大学生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和不安全行为之间的定量关系。利用SPSS软件分析调查结果效度和信度,同时用AMOS软件绘制大学生不安全行为形成机理的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表明:学校安全投入、安全管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家庭因素对不安全行为有直接影响,其中学生安全意识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最显著,而学校的安全宣传教育、学生在中学阶段获得的安全知识、学生之间的关系等因素通过作用于安全意识对不安全行为具有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不安全行为 安全意识 影响因素 形成机理 结构方程模型(S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β射线法的气溶胶浓度连续检测方法研究
6
作者 王亚彬 胡飞 +3 位作者 周岩 陈宇 李京 刘震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0,24,共5页
为解决过程工业领域管道内高浓度气溶胶无法连续检测的问题,在实验室建立了一种基于β射线法的气溶胶浓度连续检测装置,研究射线辐射强度、气体流速等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可测量浓度下限为250 mg/m^(3),在保持合适的... 为解决过程工业领域管道内高浓度气溶胶无法连续检测的问题,在实验室建立了一种基于β射线法的气溶胶浓度连续检测装置,研究射线辐射强度、气体流速等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可测量浓度下限为250 mg/m^(3),在保持合适的射线辐射强度的情况下,气溶胶粒子在测量区域停留的时间延长,有利于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建立了射线强度与气溶胶浓度的关联计算模型,发现在气溶胶浓度处于400~2000 mg/m^(3)时,该检测方法与质量法的误差低于9%,误差主要原因在于高浓度颗粒群对β射线的散射作用增强。研究结果为高浓度气溶胶实时测量与高效分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高浓度 Β射线法 连续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设备振动监测的自适应变采样算法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段礼祥 陈瑞典 +2 位作者 张来斌 秦天飞 王宁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21-126,共6页
采样频率设置过高将会增加数据冗余与系统能耗。根据机械设备振动信号的非平稳性设计了一种自适应数据采集算法。该算法通过自适应脉冲采样获取当前信号,并从时、频域2方面分析信号,再利用突变检测模型对分析结果进行处理,以指导自适应... 采样频率设置过高将会增加数据冗余与系统能耗。根据机械设备振动信号的非平稳性设计了一种自适应数据采集算法。该算法通过自适应脉冲采样获取当前信号,并从时、频域2方面分析信号,再利用突变检测模型对分析结果进行处理,以指导自适应变采样,随后利用插值算法对数据进行重构。最后基于MATLAB平台对算法进行了实现,并以离心泵正常和故障下信号的仿真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 状态监测 变采样 数据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储气库数字孪生框架设计
8
作者 常海滨 多堂坤 +3 位作者 赵昕铭 白宸冰 孟涛 温凯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3-179,共7页
地下储气库具有能源储备、季节调峰和应急供气的功能,其运行需要满足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高效性要求。为实现地下储气库的运行要求,需要建立地下储气库智能化的生产运行系统,而构建地下储气库数字孪生是实现地下储气库智能化生产... 地下储气库具有能源储备、季节调峰和应急供气的功能,其运行需要满足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高效性要求。为实现地下储气库的运行要求,需要建立地下储气库智能化的生产运行系统,而构建地下储气库数字孪生是实现地下储气库智能化生产运行的有效途径。从对象孪生、状态孪生和自主孪生三个层次给出了地下储气库数字孪生的定义。从数据、模型与算法、功能三方面设计了地下储气库数字孪生框架,总结了其中的关键技术,包括:地面—井筒—地质体一体化建模技术;地面注采站智能化运行技术;储气库稳定性及风险评估技术;数据融合算法;多目标多约束优化算法;机器学习辅助预测、预警、优化、决策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气库 数字孪生 一体化建模 数据融合 多目标多约束优化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处理对含蜡原油析蜡特性及其流动性的影响机理
9
作者 李家州 吕明月 +6 位作者 蔡朵 韩善鹏 王志业 杨笑乐 张玉明 张炜 陈哲文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1-381,共11页
针对含蜡原油流动性差的难题,采用微波技术对含蜡原油开展微波降黏实验,结合凝点测定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及偏光显微镜等分析手段,研究微波处理对含蜡原油黏度、凝点及蜡晶析出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经微波处理后,含蜡原油结晶... 针对含蜡原油流动性差的难题,采用微波技术对含蜡原油开展微波降黏实验,结合凝点测定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及偏光显微镜等分析手段,研究微波处理对含蜡原油黏度、凝点及蜡晶析出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经微波处理后,含蜡原油结晶点数量减少,结晶初始阶段蜡分子过饱和度增加,析蜡速率加快并生成大颗粒蜡晶,促使析蜡点降低;析蜡质量分数从1.83%增加到3.93%,构建“卡片房子”网络结构难度增大,导致凝点下降6℃。微波处理形成的大颗粒蜡晶结构紧凑,相对有效体积分数降低,造成含蜡原油黏度降低,其降黏率在输油温度18~22℃范围内可达57.6%~7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蜡原油 微波处理 黏度 析蜡特性 蜡晶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课程主线的“知识树”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以课程“工程热力学”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郭煜 马利敏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第6期163-164,共2页
根据目前工程热力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如各章节内容孤立化、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肤浅、应用能力不强和工程实践意识不够等问题,结合多年教学积累,提出了基于课程主线的“知识树”教学法。论述了“知识树”的构建思路和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根据目前工程热力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如各章节内容孤立化、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肤浅、应用能力不强和工程实践意识不够等问题,结合多年教学积累,提出了基于课程主线的“知识树”教学法。论述了“知识树”的构建思路和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并从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意识等方面介绍了有助于开展该方法的教学方法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热力学 知识树 教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煤层气田集输管道积液预测研究
11
作者 刘刚 胡占州 +4 位作者 刘京 赵芹 张鑫儒 杜景山 侯磊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5年第2期8-14,共7页
在煤层气管输过程中,液相容易在低温高压条件下析出,逐渐聚集在管道内部形成积液,影响管道的安全运行,准确预测管道积液量和积液严重区域对于积液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某煤层气田集输管道特点,选用适合的饱和含水量计算模型,根据物性... 在煤层气管输过程中,液相容易在低温高压条件下析出,逐渐聚集在管道内部形成积液,影响管道的安全运行,准确预测管道积液量和积液严重区域对于积液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某煤层气田集输管道特点,选用适合的饱和含水量计算模型,根据物性和两相流等计算公式,构建煤层气集输管道积液预测模型。结合该煤层气田现场生产数据与仿真结果,验证已建模型的准确性,分析管道沿线压力、持液率等参数的变化,研究入口压力和温度对积液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该模型积液量的计算结果相对误差在1.82%~5.56%;随运行时间的推移,管道沿线压力和积液量逐渐增大,在243 h后,积液量达到最大值,积液主要分布在低洼管段上升部分;管道入口压力越低,饱和积液量越小,饱和水析出速率越大,排液周期越短;管道入口温度越低,饱和积液量越小,饱和水析出速率越小,排液周期越长。本研究建立的煤层气田集输管道积液预测模型可靠,能够为管道积液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田 集输管道 计算模型 积液 压力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田集输管网系统增压优化关键技术及展望
12
作者 于海洋 黄启玉 刘欢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5年第3期1-7,共7页
目前,中国大部分油气田已步入中后期开发阶段,气井生产压力不断降低、产量严重递减,受新旧区块集输管网系统产能和集输处理能力的制约,存在地面集输管网系统效率低和气田稳产难度大的问题。围绕气田中后期开发中面临的关键问题,系统地... 目前,中国大部分油气田已步入中后期开发阶段,气井生产压力不断降低、产量严重递减,受新旧区块集输管网系统产能和集输处理能力的制约,存在地面集输管网系统效率低和气田稳产难度大的问题。围绕气田中后期开发中面临的关键问题,系统地总结了包括气田集输管网系统布局与流量分配优化技术、增压方案优化技术以及地下地上一体化优化技术等在内的气田集输管网系统优化关键技术。以增压优化为重点,从增压工艺选择、增压时机确定和增压方案优化等方面对气田集输管网系统增压优化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基于模型分解策略的分布式优化技术是解决大规模气田集输管网系统增压优化问题的可行方案。探讨了耦合考虑储层-井筒特性的气田集输管网系统增压优化技术的具体实施策略和可能面临的问题,对气田集输管网系统增压优化技术发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气田稳产提供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田集输管网系统 适应性评价 管网优化 增压优化 稳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品油管道混油接收及处理优化方法
13
作者 徐斌 白霄梦 +5 位作者 徐宁 刘春颖 杜渐 车义园 郑坚钦 梁永图 《油气与新能源》 2025年第2期65-73,81,共10页
混油作为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资源,其优化潜力巨大,合理接收并处理多批次油品间混油,可有效提高成品油管道的运行水平和经济效益。基于此,充分考虑混油接收方案和混油处理方案之间的耦合关系,以处理混油的工艺操作成本... 混油作为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资源,其优化潜力巨大,合理接收并处理多批次油品间混油,可有效提高成品油管道的运行水平和经济效益。基于此,充分考虑混油接收方案和混油处理方案之间的耦合关系,以处理混油的工艺操作成本、物流运输成本、油品贬值成本和混油滞留惩罚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构建混油接收及处理优化模型,并综合考虑混油罐油品接收、罐内混油移库,以及回掺、回炼、蒸馏、降级降价销售处理等各类处理工艺的约束条件,针对中间站混油接收方案和各站场混油处理方案进行优化决策,从而充分利用整个成品油管道系统的资源,减少因混油下载不合理或混油处理方案不合理带来不必要的成本。将所建模型应用于中国某成品油管道系统,结果显示:对于某次顺序输送循环中92#汽油顶0#柴油的单个混油段,模型优化方案的混油处理总成本较现场方案可降低约24%,该成品油管道系统每年可降低“汽柴”类型混油处理总成本约1.26×10^(6)元/a。研究成果能够有效避免混油下载或处理方案不合理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可为现场实际运行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品油管道 资源优化 灵活输运 混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风管导叶优化与分离效率预测模型
14
作者 丁昊鹏 古自强 +5 位作者 闫凤林 钱苏 杨昊 孙苒博 吴小林 陈锋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2-393,共12页
旋风分离器是可以长周期大规模应用的气-固分离设备,长输管道中对旋风分离器分离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直筒型导叶式旋风管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导叶结构设计方法,可自由改变叶片包角、出口角、叶片高度等参数;通过光学在线检测实验... 旋风分离器是可以长周期大规模应用的气-固分离设备,长输管道中对旋风分离器分离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直筒型导叶式旋风管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导叶结构设计方法,可自由改变叶片包角、出口角、叶片高度等参数;通过光学在线检测实验确定分离性能最优的导叶结构,最佳导叶个数为7~8叶、叶片包角为50°~55°;将直筒型导叶式旋风管内气流分为入口环形区(Ⅰ区)、下行流区(Ⅱ区)和上行流区(Ⅲ区)3个区域,经过一定的气流运动假设及简化计算,推导出了适用于该旋风管3个区域分离效率的计算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绝对误差在5%以内。导叶结构设计方法的提出及对分离性能的验证和预测为旋风分离器的实际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管 导流叶片 导叶数量 导叶包角 分级效率 光学测量 分离效率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固三相过滤过程滤芯压降特性
15
作者 杨云兰 常程 +5 位作者 冯艳丽 刘涛 金晶 王亚倩 刘俊杰 吴小林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6-415,共10页
为了深入研究天然气输送过程中气体净化用过滤分离元件的气-液-固三相过滤性能,采用等效填充密度及理论填充密度表征粉尘沉积特性的方法,探究了滤芯精度和粉尘粒径对含液及含尘过滤过程压降变化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对于洁净滤芯气-固过... 为了深入研究天然气输送过程中气体净化用过滤分离元件的气-液-固三相过滤性能,采用等效填充密度及理论填充密度表征粉尘沉积特性的方法,探究了滤芯精度和粉尘粒径对含液及含尘过滤过程压降变化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对于洁净滤芯气-固过滤过程,较小粒径粉尘更易堵塞滤材孔隙,导致在相同粉尘量沉积情况下滤芯压降增长速率增大,在相同时间内,同种滤芯的等效填充密度均高于理论填充密度,两者之间差异随着滤芯精度降低愈加显著;对于含液滤芯气-固过滤过程,滤芯压降随时间呈现线性增长,其压降增长速率随滤芯精度增高而增大,此过程等效填充密度和理论填充密度吻合性良好,平均偏差小于10%;对于含尘滤芯气-液过滤过程,滤芯压降首先在液体冲刷作用下逐渐降低,而后再次上升并最终达到稳定,在气-液过滤冲刷阶段,滤芯精度越低,滤材内粉尘结构越为松散,抗冲刷能力更弱,并且粉尘粒径增大将减缓压降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滤 压降 粉尘 液滴 滤芯 气溶胶 天然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背景下油气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与变革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瑾秋 肖文超 《安全》 2017年第1期59-62,共4页
本文分析油气安全工程专业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现状,提出油气安全工程专业在"互联网+"下的新变化,指出"互联网+"与传统工程背景下的油气安全工程的差异,并提出新背景下油气安全工程专业发展的建议。结果... 本文分析油气安全工程专业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现状,提出油气安全工程专业在"互联网+"下的新变化,指出"互联网+"与传统工程背景下的油气安全工程的差异,并提出新背景下油气安全工程专业发展的建议。结果表明,"互联网+"背景下更注重创造价值、创造认知、以人为本的"用户体验",油气安全工程作为一个趋向于半服务半管理类领域,其发展趋势应加强"人的核心",创造更多"可认知"、高"可见度"的油气安全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油气安全工程 以人为本 用户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导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3
17
作者 马利敏 姬忠礼 张磊 《化工高等教育》 2018年第6期47-50,共4页
为了帮助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增进他们对专业的认同感,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开设了混合型新生研讨课。课程内容包括专业与课程体系介绍、学习适应性和学术兴趣培养等,授课方式灵活多样。实践结果表明,本课程的开设达到了预期目标。
关键词 能源与动力工程 专业导论课 教学实践 课程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培育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化楠 《决策探索》 2020年第22期27-28,共2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而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崛起的主力军。当前我国大学生在西方主流文化的冲击下存在着思想偏差的风险,因此,高校要立足于思想教育,...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而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崛起的主力军。当前我国大学生在西方主流文化的冲击下存在着思想偏差的风险,因此,高校要立足于思想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大学生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石化企业安全防护的新动态
19
作者 段庆全 《中国设备工程》 2012年第9期6-7,共2页
石化生产 首重安全 作为国家的重点支柱行业,石化行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石化行业生产中存在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连续作业、点多线长、有腐蚀性等特点,是一个高危行业,因此安全问题历来受到企业的高... 石化生产 首重安全 作为国家的重点支柱行业,石化行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石化行业生产中存在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连续作业、点多线长、有腐蚀性等特点,是一个高危行业,因此安全问题历来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石化企业对安全的关注重点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本期专题收录了一些新型的安全措施案例,包括听力保护、防雷保护、储罐的检验与维修等,与大家分享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防护 石化企业 石化行业 石化生产 国民经济 高温高压 易燃易爆 有毒有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管道泄漏应急处置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
20
作者 朱霄霄 王明宽 +2 位作者 李云涛 张仕民 张来斌 《管道保护》 2024年第1期12-19,共8页
我国长输油气管道总里程已突破18万公里,其中超过20年的管道约占总量的20%~30%。随着管道的老化、腐蚀等因素的影响,管道泄漏的风险日益增大。除了自然老化外,焊缝失效、地质灾害、第三方破坏等外部因素也加剧了泄漏的风险。长输油气管... 我国长输油气管道总里程已突破18万公里,其中超过20年的管道约占总量的20%~30%。随着管道的老化、腐蚀等因素的影响,管道泄漏的风险日益增大。除了自然老化外,焊缝失效、地质灾害、第三方破坏等外部因素也加剧了泄漏的风险。长输油气管道所穿越的地理环境复杂多变,包括山地、隧道、水网以及复杂的穿越区和采空区等。这些地理条件使得管道事故发生后,特别是在应急响应和抢修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前,现有的泄漏应急处置技术和装备在面对这些复杂场景时,表现出适用性不足的特点,部分关键场景的应急技术和装备仍处于空白状态,亟待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本文总结了我国长输油气管道的泄漏风险及其成因,分析了复杂地理环境下的应急处置难点,并指出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基于此,提出了针对不同应急场景的技术需求,并探讨了未来应急处置装备的发展方向。通过加强多领域合作与技术创新,推动应急处置技术的完善与装备的更新换代,并提高事故应急响应效率,确保能源安全与社会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管道 泄漏风险 应急处置 技术装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