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光学薄片图像的纹层类型人工智能识别技术
1
作者 孙正心 金衍 +3 位作者 苏乾潇 孟翰 郭旭洋 任义丽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5,共11页
纹层类型的准确识别是光学薄片技术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应用。在页岩储层改造过程中,由于页岩特有的薄层理构造与非均质性,准确识别地层中纹层类型,对选取储层改造位置和优化改造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光学大薄片相较于传统测... 纹层类型的准确识别是光学薄片技术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应用。在页岩储层改造过程中,由于页岩特有的薄层理构造与非均质性,准确识别地层中纹层类型,对选取储层改造位置和优化改造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光学大薄片相较于传统测井数据具有更加精确的岩性划分,相较于普通薄片具有更大尺度的纵向连续岩性变化规律特征,可提供厘米级别的储层信息,从而能够准确划分纹层类型,优选工程甜点。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构建了纹层分类模型(简称CNN模型),利用纵向上连续的光学大薄片数据,CNN模型可以准确识别细砂质纹层、粉砂质纹层和泥质纹层,分类精度最高达73%,且分类准确率优于YOLOv5模型。研究结果表明,CNN模型能够有效实现纹层类型智能识别,且能够应对复杂背景和精细纹层特征,为页岩油气储层的精细化表征和开发提供了一种高效、精准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纹层类型 光学薄片 图像分类 神经网络 智能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人工智能课程实践案例融合与效果评价
2
作者 胡晓东 林伯韬 宋先知 《科教导刊》 2024年第18期132-134,共3页
人工智能时代下,各行业的交叉学科建设也在不断探索中。针对“油气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的教学建设这一问题,文章研究探索了基于案例式的油气人工智能教学模式。文章从油气人工智能教学的选题模式、学习模式、课程实践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人工智能时代下,各行业的交叉学科建设也在不断探索中。针对“油气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的教学建设这一问题,文章研究探索了基于案例式的油气人工智能教学模式。文章从油气人工智能教学的选题模式、学习模式、课程实践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具体的教学实施,开展了案例库建立、案例融合教学实践以及教学反馈评价等教学活动,可以为油气人工智能课程的建设提供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学科 油气人工智能 案例融合 课程实践 课程效果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人工智能课程群建设及课程分类管理机制研究
3
作者 薛亮 林伯韬 宋先知 《科教导刊》 2024年第26期16-18,共3页
在“双碳”目标下,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油气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社会对油气行业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人工智能科技... 在“双碳”目标下,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油气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社会对油气行业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前沿进展,整合油气学科优质资源,发挥高校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构建油气与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课程群,组建多元化优质师资队伍,规范课程分类管理制度,开展多学科交叉教育教学模式创新,能够为我国油气领域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与天然气 人工智能 课程群 分类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储层保护中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4
作者 沐华艳 蒋官澄 +5 位作者 孙金声 贺垠博 董腾飞 盛科鸣 王全得 张伟 《石油科学通报》 2024年第6期960-971,共12页
储层保护在油气勘探开发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深层油气资源开发环境复杂、技术要求高,完善的储层保护技术能够保障油气勘探开发过程实现“少投入、多产出、显著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应该重视其在钻井、完井、采油等各个阶段中... 储层保护在油气勘探开发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深层油气资源开发环境复杂、技术要求高,完善的储层保护技术能够保障油气勘探开发过程实现“少投入、多产出、显著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应该重视其在钻井、完井、采油等各个阶段中的关键核心作用。近年来,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为储层保护提供了智能化的解决方案,智能化储层保护技术成为大势所趋。通过系统归纳近年来储层保护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的相关文献,分析了储层保护中所使用的模型方法、敏感性损害预测数据集特征、智能决策系统开发及应用的研究现状。总结“人工智能+储层保护”技术的落地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导致模型的输入基础不够可靠;第二,应用场景复杂,各类油气田的工程环境差异大,模型在应对复杂情况时效果不一;第三,模型泛化能力较低,在不同场景中的适用性受到局限;第四,配套软件研发体系不够成熟,制约了软件的落地应用。针对现有问题,提出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首先,需要进行数据治理以提升数据质量,构建高质量的储层保护数据库;其次,应该在智能模型中融入储层保护领域的专业知识,提高模型精度;第三,需要增强模型的可解释性,提升技术人员对模型预测结果的信任度;最后,开发基于大模型环境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实现更高层次的智能化储层保护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保护 人工智能 损害预测 储层敏感性 智能决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零碳智能采油气井场新型建设模式探讨
5
作者 汪俊 檀朝东 +5 位作者 刁路青 陈培堯 冯钢 景霖茹 刘天宇 艾信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9-206,共8页
针对新能源特性与油气连续生产制度不匹配、常规装备及工艺与油田智能生产不适应、当前生产管控制度与协同生产管控及能源综合利用不完备的问题,开展了低碳零碳智能采油气井场新型建设模式探讨。文章分析了采油气井场生产用能特征,设计... 针对新能源特性与油气连续生产制度不匹配、常规装备及工艺与油田智能生产不适应、当前生产管控制度与协同生产管控及能源综合利用不完备的问题,开展了低碳零碳智能采油气井场新型建设模式探讨。文章分析了采油气井场生产用能特征,设计了新型的绿色智能采油气井场生产用能供配能模式。研究了油气生产多能微网协同管控关键技术,即实时感知、预测新能源供电功率和生产用能侧需求,协同优化源—网—荷—储配置及运行调度,通过微网优化控制器进行多能源耦合互补、多元负荷协同调控,提升油气生产能源使用的计划性和效率,减少弃风、弃光、弃热,解决了清洁替代中能源转换高成本、现有采油气工艺不适应新能源特点、消纳能力低的难题。实例分析了低碳零碳智能油气井场实践案例,指出了“光风能+直流母线+智能间开+电机柔性驱动”组合模式是解决低产低效抽油机井群生产提质增效的技术创新,助力了采油气生产实现从“安全高效”到“低碳智能”的跨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油气井场 用能特征 多能微网 协同优化 新型建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和人工势场的精馏塔区间控制策略
6
作者 万鑫 李文博 许锋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2025年第2期163-170,共8页
基于经典区间模型预测控制框架,针对非线性约束条件下的多输入多输出系统,设计了基于人工势场的双层结构控制算法。与传统区间预测控制不同,该算法考虑了系统中的多变量饱和问题。该控制策略利用控制裕度结合人工势场的相关原理,有效抑... 基于经典区间模型预测控制框架,针对非线性约束条件下的多输入多输出系统,设计了基于人工势场的双层结构控制算法。与传统区间预测控制不同,该算法考虑了系统中的多变量饱和问题。该控制策略利用控制裕度结合人工势场的相关原理,有效抑制了区间控制下的变量饱和现象。最后,以重油初馏塔为例进行仿真验证,表明所提算法有效提高了控制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间控制策略 模型预测控制 人工势场重构 精馏塔 椭球体序列 可行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智能化设备的压裂砂液罐改进与安全优化研究
7
作者 程天嵘 孙钦瑞 +2 位作者 任浩铭 朱丹丹 朱丽萍 《石油化工自动化》 2025年第1期53-56,66,共5页
压裂砂液罐的智能化改进是提升压裂作业效率与安全性的重要研究方向。着重研讨了其智能化改进的方法与配置,在压裂智能化领域,深入探究借助先进技术达成对压裂过程的精准控制及优化。引入数字信息化、大数据建模措施,显著增强了数据采... 压裂砂液罐的智能化改进是提升压裂作业效率与安全性的重要研究方向。着重研讨了其智能化改进的方法与配置,在压裂智能化领域,深入探究借助先进技术达成对压裂过程的精准控制及优化。引入数字信息化、大数据建模措施,显著增强了数据采集处理和传输的效率与精准度,并为现场施工砂液调配提供合理化方案。通过对实际案例和实验数据的剖析,证实了所提智能化改进方法和配置的有效性及可行性。在川渝页岩气区块压裂现场应用中,采用该智能化改进方法后,平均压裂作业效率提升了16%,成本降低了7.8%,因人工操作失误导致的故障发生率也大幅减少。该研究为压裂砂液罐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智能化 数字信息化 电动蝶阀 电动刀闸阀 液位计 料位计 通信协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裂泵注智能决策系统设计理念与路径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盛茂 田守嶒 +3 位作者 朱丹丹 王天宇 廖勤拙 李根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8-113,共6页
油气藏改造过程中的压裂泵注具有工艺复杂多变、过程不可逆、高风险等特点,需要及时准确地进行决策调控,进而提升压裂改造效果。目前决策方式主要以压裂设计泵注程序为基础,人为调控泵注参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构建压裂泵注智能... 油气藏改造过程中的压裂泵注具有工艺复杂多变、过程不可逆、高风险等特点,需要及时准确地进行决策调控,进而提升压裂改造效果。目前决策方式主要以压裂设计泵注程序为基础,人为调控泵注参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构建压裂泵注智能决策系统、实现自主决策已成为可能。为此,在综述国内外压裂泵注决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强化学习理论的压裂泵注智能决策设计理念,并探讨了实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压裂泵注智能决策系统的核心是泵注决策智能体,由其自主决策泵注程序和优化参数,同时将决策动作传递给地面装备,构成闭环调控,实现泵注过程“自动驾驶”;(2)基于强化学习理论的压裂泵注智能决策设计理念,即以强化学习为核心,以压裂大数据为基础,以机理模型认识和专家先验知识为约束,构建压裂仿真环境,训练泵注决策智能体,可以实现泵注参数实时优化决策与地面装备闭环调控;(3)压裂泵注智能决策系统主要通过压裂工况自主判识、裂缝扩展动态感知与风险预警、压裂泵注参数优化决策、地面装备自主调控、压裂泵注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系统功能。结论认为,基于强化学习理论的压裂泵注智能决策设计理念,有望为加快压裂泵注智能化进程提供有益参考,有助于油气的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泵注 人工智能 决策优化 决策系统 关键技术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漏风险层位钻前智能识别方法研究
9
作者 卢运虎 金衍 +1 位作者 王汉青 耿智 《石油科学通报》 CAS 2024年第4期574-585,共12页
井漏是复杂地层钻井工程常遇到的工程难题,呈现出频发性、随机性与持续性等特征,钻前准确预测井漏风险层位对于安全钻井显得尤为重要。传统井漏层位分析偏重于随钻诊断和钻后总结,主要采用工程数据与现场经验相结合的手段,导致分析结果... 井漏是复杂地层钻井工程常遇到的工程难题,呈现出频发性、随机性与持续性等特征,钻前准确预测井漏风险层位对于安全钻井显得尤为重要。传统井漏层位分析偏重于随钻诊断和钻后总结,主要采用工程数据与现场经验相结合的手段,导致分析结果存在滞后性,无法在钻前有效指导钻井工程设计。本文以地震属性体数据和漏失工程数据为基础,在具有典型漏失特征单井选取的基础上,提取过井地震属性体数据,通过时深关系将漏失与地震属性相匹配,并采用随机森林方法甄别优选出与井漏预测相关性强的地震属性体,然后运用机器学习方法中的软投票算法建立集成学习模型,该模型融合了逻辑回归、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机3个子模型,实现了多元地震属性体与漏失工程数据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及其对应权重的表征,同时获得基于地震与工程数据融合驱动的漏失风险层位分布概率,实现钻前井漏风险层位三维空间分布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方差、时频衰减、甜点和均方根振幅与井漏的相关性最高,综合上述多种属性体可以实现更为精确的井漏风险预测,而过多增加地震属性数据并不能显著提升预测效果精度,相反还会增加计算成本。与单一机器学习模型相比,集成学习模型由于融合了多个子模型的优点,能够取得更好的预测效果。实际应用效果表明,采用地震属性体进行漏失风险预测,其精度取决于地震数据的采样率,井漏风险层位区域横向预测分辨率约为25 m,纵向预测分辨率约为6m(2ms),预测结果表明横向相比于纵向更为可靠。但由于时深关系的影响,可能导致纵向预测精度的偏移。本研究能够较好的进行钻前漏失预测,为钻前漏失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对于指导井位部署、井眼轨道优化以及安全钻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漏风险 地震属性体 机器学习 钻前预测 复杂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式约束的油层单元智能自动对比方法——以渤海湾盆地史南油田史深100区块加积式地层对比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邬德刚 吴胜和 +1 位作者 刘磊 孙以德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1-172,共12页
针对基于数据驱动的地层自动对比方法难以适应侧向沉积相变快及地层厚度差异大的油层单元自动对比这一问题,建立基于模式约束的油层单元智能自动对比方法。该方法提出在油层单元自动对比中引入知识驱动,采用地层发育模式约束油层单元自... 针对基于数据驱动的地层自动对比方法难以适应侧向沉积相变快及地层厚度差异大的油层单元自动对比这一问题,建立基于模式约束的油层单元智能自动对比方法。该方法提出在油层单元自动对比中引入知识驱动,采用地层发育模式约束油层单元自动对比过程,并将地层模式约束思想引入构建的相似性度量机及改进的条件约束动态时间规整算法,实现了对标志层及各油层单元界面的自动对比。渤海湾盆地史南油田史深100区块的应用表明:与人工对比结果相比,该方法标志层识别吻合率高于95.00%,油层单元识别平均吻合率达90.02%;与已有自动对比方法相比,油层单元识别平均吻合率提升约17个百分点,有效提高了油层单元自动对比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层单元 自动对比 对比学习 地层发育模式 标志层 相似性度量机 条件约束动态时间规整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智能体前置状态及环境特征自适应机制的强化学习电网调度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艳红 卢鑫 +3 位作者 张雷杰 周世威 裴玮 朱丹丹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497-3507,I0012,I0013,共13页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接入使得电网潮流难以预测与控制,给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新的挑战。相较于传统的调度控制模式,以强化学习为代表的智能调度方式能够应对部分可观测电网环境下的顺序决策问题,但在电网中可再生能源比例发生变化...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接入使得电网潮流难以预测与控制,给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新的挑战。相较于传统的调度控制模式,以强化学习为代表的智能调度方式能够应对部分可观测电网环境下的顺序决策问题,但在电网中可再生能源比例发生变化时易出现适应性较差的状况。针对该问题,以Actor-Critic为基础框架,采用前置状态表征智能体状态,并引入环境特征自适应机制,用于可再生能源比例变化场景的电网调度任务。由于调度动作后的电网状态受源荷波动等外源性随机事件影响,易引起状态空间爆炸问题,在潮流计算之前采用前置状态表征智能体状态,可有效缩减状态空间。引入环境特征的自适应机制可有效避免“决策遗忘”的问题,从而提高智能体对电网中可再生能源比例变化的适应性。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可再生能源比例动态变化的118节点电网调度任务中,该方法在收敛速度和控制稳定性等方面均表现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学习 A3C算法 前置状态 自适应机制 电网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旋转位置编码与掩码条件随机场的钻井工程命名实体智能识别方法
12
作者 曹倩雯 李维 +3 位作者 林伯韬 金衍 韩雪银 张家豪 《石油科学通报》 CAS 2024年第5期750-763,共14页
钻井工程报告记录了油气藏的地质信息以及钻井工程的参数,自动提取报告中的非结构化信息能够显著提高数据入湖的效率,从而实现高效数据管理。然而,这类报告通常具有特定领域的特征,且结构和语言的多样性给命名实体的准确识别带来了诸多... 钻井工程报告记录了油气藏的地质信息以及钻井工程的参数,自动提取报告中的非结构化信息能够显著提高数据入湖的效率,从而实现高效数据管理。然而,这类报告通常具有特定领域的特征,且结构和语言的多样性给命名实体的准确识别带来了诸多挑战。目前,命名实体识别常用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通常基于小规模标注数据集进行训练或微调,导致两方面问题。首先,缺乏大规模的标注语料库,限制了训练样本的多样性,进而导致模型在面对新数据或未见过的数据时表现不佳,降低了模型在不同类型数据上的泛化能力。其次,现有模型缺乏针对长距离上下文的文本建模能力,由于相关实体可能分散在钻井工程报告内较长的文本段落中,这类方法难以有效捕获和识别复杂文档中命名实体的关系。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旋转位置编码和掩码条件随机场的钻井工程命名实体智能识别方法。该方法基于Transformer编码器、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和条件随机场(CRF)架构。Transformer编码器利用预训练语言模型提供丰富的上下文语义表示,BiLSTM捕捉序列依赖性,而CRF则用于序列标注。此外,通过设计掩码建模机制改进了传统的CRF,限制了倒置序列的生成,提高了序列标注次序的一致性。旋转位置编码的集成进一步增强了模型对文本中相对位置信息的感知,促进模型捕捉远距离单词之间的依赖关系,从而提高识别跨越较大上下文范围的命名实体的能力。除了模型改进之外,本文还通过构建领域特定的命名实体语料库来解决训练数据不足的问题。该语料库包括12类实体的标注,覆盖了共20727个实体标签,分布于4000个文本段落中,为模型提供了更多样化的训练样本,帮助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在测试集上的F1值为86.49,相较于之前的最优模型提高了2.65,在长尾分布的实体识别上的性能也显著提高。该方法不仅扩展了命名实体识别在钻井工程中的应用,还能够为工程师提供高效的信息提取工具,加速钻井数据的分析,提高钻井操作管理的效率,并增强数据入湖的效率,从而对钻井项目的决策过程带来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命名实体识别 钻井工程 Transformer编码器 自然语言处理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工程参数变化趋势的溢流早期智能检测方法
13
作者 王彪 李军 +3 位作者 杨宏伟 詹家豪 张更 龙震宇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5-153,共9页
由于溢流数据样本量稀缺、不同钻井工况及溢流后不同时期钻井参数响应规律差异等因素,现有溢流检测方法鲁棒性差,难以应用于钻井全过程。为此,基于随机森林算法(random forest,RF)建立了钻井工况智能识别模型,结合物理模型消除钻井工况... 由于溢流数据样本量稀缺、不同钻井工况及溢流后不同时期钻井参数响应规律差异等因素,现有溢流检测方法鲁棒性差,难以应用于钻井全过程。为此,基于随机森林算法(random forest,RF)建立了钻井工况智能识别模型,结合物理模型消除钻井工况对溢流特征参数的影响;提取并融合特征参数趋势值,构建溢流风险指数(kick risk index,KRI)自适应计算方法,形成了基于工程参数变化趋势的溢流早期智能检测方法。3口井的溢流数据验证结果表明,钻井工况智能识别模型的准确率为96.5%,相比人工坐岗预警,平均预警提前时间为8.3 min。研究表明,该方法适用于钻井全过程溢流检测和部分特征参数测量失效的场景,对于保障钻井安全、缩短钻井周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溢流 智能检测 钻井工况 随机森林 溢流风险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藏相变岩石力学理论方法及应用场景
14
作者 金衍 林伯韬 +3 位作者 高彦芳 庞惠文 郭旭洋 申屠俊杰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0-150,共11页
针对部分油气藏钻采过程中的固态烷烃相关混合物受热相变、超压砂体瞬间泄压触发砂体液化流动和孔隙充填物降压气化引发骨架垮塌3个典型的相变岩石力学现象,系统分析了目前在理论认识、实验方法、数学表征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了3个... 针对部分油气藏钻采过程中的固态烷烃相关混合物受热相变、超压砂体瞬间泄压触发砂体液化流动和孔隙充填物降压气化引发骨架垮塌3个典型的相变岩石力学现象,系统分析了目前在理论认识、实验方法、数学表征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了3个相变岩石力学现象对应的工程应用场景,揭示了其力学规律及工程应用效果,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油气藏相变岩石力学目前所面临的挑战、潜在的发展趋势与亟待探索的方法。研究表明:不同的油气藏相变岩石力学现象需要采用相应的、特殊的实验及数学方法开展研究,确定其独特的多场耦合力学响应机制,以有效指导资源开采控制、致灾程度评价、地层稳定分析等。为满足该学科的发展需要,未来需挖掘更多油气资源开采中的相变岩石力学问题,开发特定的新型实验设备,借助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岩石相态变化力学过程的实时仿真与动态可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相变岩石力学 相态变化 工程应用 多场耦合 实验设备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偏心同轴线的井筒电磁能量传输分析
15
作者 刘涛 任树琪 宋平平 《真空电子技术》 2025年第1期67-71,共5页
石油工业中的电磁能量传输路径是井筒,但是井下电磁传播环境比较恶劣。采油工况中极其容易发生油管(井筒中心结构)偏心移位,导致井筒同轴结构的内导体偏心,这种偏心结构造成高效传输微波能量非常困难。文章基于平行偏心的同轴理论模型,... 石油工业中的电磁能量传输路径是井筒,但是井下电磁传播环境比较恶劣。采油工况中极其容易发生油管(井筒中心结构)偏心移位,导致井筒同轴结构的内导体偏心,这种偏心结构造成高效传输微波能量非常困难。文章基于平行偏心的同轴理论模型,结合实际现场作业井筒条件,分析了油管偏心对电磁能量传输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偏心度大于50%时,微波能量衰减较大,甚至可能导致这一结构无法正常工作。在实际油田作业时,应尽量将其偏心度控制在20%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距离传输 偏心同轴线 微波采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US-EOR油藏井筒地面一体化生产协同管控系统设计研究
16
作者 丁观世 焉科鑫 +4 位作者 檀朝东 李秋实 刘天宇 程世东 冯钢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7-215,共9页
针对当前CCUS-EOR数字化系统中注入、驱油、埋存、采出、集输、回注各环节的数据和功能模块分散独立、协同性差等问题,设计了CCUS-EOR油藏井筒地面一体化生产协同管控系统。按照工业互联网顶层设计要求,采用微服务和容器化技术,构建了CC... 针对当前CCUS-EOR数字化系统中注入、驱油、埋存、采出、集输、回注各环节的数据和功能模块分散独立、协同性差等问题,设计了CCUS-EOR油藏井筒地面一体化生产协同管控系统。按照工业互联网顶层设计要求,采用微服务和容器化技术,构建了CCUS-EOR管控系统的架构和标准化的数据模型,设计了数据与模型管理、方案设计、生产运行三个功能单元,包括生产监控、油藏动态、注采井筒、地面集输、协同调控、数据管理等应用模块。研究表明:构建的CCUS-EOR生产协同管控系统可实现CCUS-EOR全流程数据融合、生产监控、工况诊断、完整性预警、协同决策、智能调控,为CCUS-EOR安全生产和提高采收率提供数据和平台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EOR 多参优化 协同调控 微服务 管控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固相扩散诱导应力的锂离子电池电极颗粒破裂机理研究
17
作者 孔纯 朱国荣 +3 位作者 魏学良 王菁 康健强 王茜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72-1684,共13页
随着电池循环充放电,电极颗粒膨胀收缩会导致电极颗粒表面出现裂纹甚至导致电极颗粒破裂,进一步引发电极活性材料损失和锂离子损失,加剧锂离子电池老化。为准确地表征和预测电极颗粒应变及裂纹生长过程,该文提出一种考虑电化学扩散和材... 随着电池循环充放电,电极颗粒膨胀收缩会导致电极颗粒表面出现裂纹甚至导致电极颗粒破裂,进一步引发电极活性材料损失和锂离子损失,加剧锂离子电池老化。为准确地表征和预测电极颗粒应变及裂纹生长过程,该文提出一种考虑电化学扩散和材料形变的锂离子电池电极颗粒裂纹生长模型。该模型根据锂离子在电极颗粒中的扩散过程计算电极颗粒固相扩散诱导应力,并根据电极颗粒所受应力预测电极颗粒裂纹生长速度。最终,所提模型实现了颗粒裂纹生长与锂离子扩散的双向耦合。实验和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模型能准确地预测电极颗粒所受应力、颗粒裂纹生长趋势和电极活性材料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裂纹生长 活性材料损失 电化学模型 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醇类抑制剂体系天然气水合物生成条件预测
18
作者 赵迎 杜凡夕 +6 位作者 宰芸 陈好奇 史潇航 史博会 吴海浩 宫敬 宋尚飞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3,共6页
工程上常采用向井口或管内注入甲醇或乙二醇抑制剂来防治水合物生成,含醇组分使液相的理想性增强,进而水合物生成条件预测难度加大。基于Chen-Guo水合物模型,结合PR状态方程与多相闪蒸算法计算各相组分分布及客体分子逸度,采用UNIQUAC... 工程上常采用向井口或管内注入甲醇或乙二醇抑制剂来防治水合物生成,含醇组分使液相的理想性增强,进而水合物生成条件预测难度加大。基于Chen-Guo水合物模型,结合PR状态方程与多相闪蒸算法计算各相组分分布及客体分子逸度,采用UNIQUAC模型改进水相活度计算方式,建立含醇类抑制剂体系水合物生成条件预测模型,以期提升含醇体系水合物相平衡条件预测精度。采用单组分、二元组分和多元天然气组分的水合物生成实验数据对比,以验证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同时与工程上常用商业软件PVTsim的水合物生成条件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预测平均相对误差在1.32%以内,且模型计算结果优于PVTsim。该模型可准确预测含醇类抑制剂体系水合物生成条件,也为水合物注剂防治方案制定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热力学抑制剂 Chen-Guo水合物模型 生成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工程驱动的邻井辅助同井钻速预测与优化方法
19
作者 樊永东 金衍 +3 位作者 林伯韬 韩雪银 吴事难 张家豪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0,共10页
渤海中部沙河街组储层主要为泥岩和深色砂泥岩,在钻遇该储层时机械钻速偏低,严重影响钻井周期与钻井成本。为解决上述问题,建立了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钻速预测与优化模型。该模型包括钻速预测与钻速优化2部分,基于地质与工程融合数据... 渤海中部沙河街组储层主要为泥岩和深色砂泥岩,在钻遇该储层时机械钻速偏低,严重影响钻井周期与钻井成本。为解决上述问题,建立了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钻速预测与优化模型。该模型包括钻速预测与钻速优化2部分,基于地质与工程融合数据建立了邻井辅助同井钻速预测模型;在完成钻速预测后,定义了特征贡献度系数,以量化不同特征参数对最终结果的影响程度,既可以基于特征贡献度系数对预测结果进行解释,也可以得到对钻速影响较大且可人为可控的参数。针对显著影响钻速且可人为可控的参数,钻速优化模型通过网格搜索优化算法寻找最优参数组合,从而实现钻井提速。基于该模型对钻速优化可知,测试井的钻速平均提高了6.34%,对预测结果贡献最大的3组参数分别是伽马值、钻压和钻头钻井时长。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地质与工程因素,实现了高精度钻速预测与钻速大幅度提高,在实际应用的2口开发井中为钻速提高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速预测 钻速优化 机器学习 地质-工程一体化 可解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交网络中的隐私保护技术综述
20
作者 罗叶红 朱娜斐 +2 位作者 何泾沙 宜裕紫 马相军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2-469,共18页
随着社交网络的日益普及,社交网络中的数据以及数据分析结果被广泛应用,数据的广泛共享、深度挖掘和分析给个人隐私的泄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解决社交网络中的隐私问题,各种隐私保护技术以及实现数据分享和隐私保护之间平衡的技... 随着社交网络的日益普及,社交网络中的数据以及数据分析结果被广泛应用,数据的广泛共享、深度挖掘和分析给个人隐私的泄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解决社交网络中的隐私问题,各种隐私保护技术以及实现数据分享和隐私保护之间平衡的技术被提出。首先,简要梳理社交网络和隐私保护技术;接着,分别对面向信息内容、图结构以及同时面向信息内容和图结构的隐私保护技术进行综述;然后,对社交网络中的隐私保护技术的评估指标进行综述,包括抗攻击和威胁能力、隐私效用等;最后,讨论未来面临的挑战以及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网络 攻击和威胁 隐私保护技术 信息内容 图结构 评估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