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体化多功能装置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
1
作者 杨再广 《石油和化工设备》 2025年第2期115-117,共3页
本文针对石油工业的发展趋势和油田地面系统的优化需求,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井场一体化多功能装置,以应对传统地面系统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对传统地面系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其次,从节能、环保、安全、两化... 本文针对石油工业的发展趋势和油田地面系统的优化需求,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井场一体化多功能装置,以应对传统地面系统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对传统地面系统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其次,从节能、环保、安全、两化融合等多个方面阐述了新型地面系统的发展趋势;第三介绍了一体化装置的设计思路和技术特点;最后通过现场试验结果介绍了一体化装置的工艺流程和试验情况,并对运行成果进行了评价,表明其稳定运行和良好效果,为油田地面系统的优化提供了可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工业 地面系统 井场一体化多功能装置 节能 环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新春地区新近系油气富集规律 被引量:7
2
作者 杨元亮 朱筱敏 +4 位作者 马瑞国 董艳蕾 侯帅军 江强 刘成权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0-29,共10页
由于对准噶尔盆地新春地区新近系沙湾组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及成藏规律认识不清,导致多口探井连续失利。通过对区域构造、油源对比、输导体系及成藏特征等的综合分析表明:成藏有利条件包括构造演化、烃源岩、储层、盖层和圈闭等,油气生成... 由于对准噶尔盆地新春地区新近系沙湾组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及成藏规律认识不清,导致多口探井连续失利。通过对区域构造、油源对比、输导体系及成藏特征等的综合分析表明:成藏有利条件包括构造演化、烃源岩、储层、盖层和圈闭等,油气生成于四棵树凹陷侏罗系,自南向北运移,富集于沙湾组中下部;沙一段Ⅰ砂组发育厚砂层,单层厚度大,对油气的运聚起到了高效输导的作用,沙一段Ⅱ砂组和沙二段均以砂泥岩互层为主,在喜山期小断层的纵向沟通作用下,在沙二段薄砂岩储层中最终成藏;侏罗系和新近系2套毯砂为车排子凸起区油气远距离运移提供了横向输导条件,不整合面与上倾尖灭砂体的耦合关系控制着沙一段Ⅰ砂组油气的富集,喜山期形成的小断层与砂体耦合关系控制着沙一段Ⅱ砂组和沙二段的油气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规律 输导体系 沙湾组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二叠系上乌尔禾组流体相态及油气藏类型 被引量:5
3
作者 王金铎 曾治平 +5 位作者 徐冰冰 李超 刘德志 范婕 李松涛 张增宝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1,共9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沙湾凹陷超深层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根据烃源岩热演化模拟实验分析了沙湾凹陷二叠系上乌尔禾组烃源岩生烃产物类型,结合地层流体高温高压物性实验数据,运用相图判别法和经验参数法对沙湾凹陷征10井地层流体相态进行...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沙湾凹陷超深层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根据烃源岩热演化模拟实验分析了沙湾凹陷二叠系上乌尔禾组烃源岩生烃产物类型,结合地层流体高温高压物性实验数据,运用相图判别法和经验参数法对沙湾凹陷征10井地层流体相态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沙湾凹陷征10井上乌尔禾组油气主要来自于下乌尔禾组泥质烃源岩,其有机质类型为Ⅱ1型,镜质体反射率(Ro)为1.05%~1.46%,岩石热解峰温(T_(max))为433~446℃,处于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目前处于生轻质油阶段。②上乌尔禾组地层流体成分表现为凝析气藏的流体组成,地层温度为166.0℃,介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凝析温度之间,地层压力为155MPa,远高于露点压力,地-露压差大,表明地层条件下流体呈凝析气相特征,但地下油气相态与地表采出流体相态具有一定差异。相图判别法和经验参数法烃类流体相态分析结果均显示,征10井上乌尔禾组气藏为含大油环的凝析气藏。③沙湾凹陷上乌尔禾组具有优越的成藏条件,紧邻下乌尔禾组烃源岩,油气近源垂向输导,向局部隆起区运聚,巨厚的三叠系及上乌尔禾组中上部区域盖层起到重要的封盖作用,最终在局部隆起区形成岩性-构造凝析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相态 超深层 凝析气藏 近源成藏 上乌尔禾组 征10井 二叠系 沙湾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以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地区侏罗系齐古组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宋璠 孔庆圆 +3 位作者 张学才 曹海防 焦国华 杨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75-1288,共14页
浅水三角洲是沉积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但是干旱气候背景、水体间歇振荡、沉积特征与沉积过程较为复杂的浅水三角洲研究报道较少。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分析化验和地震等资料,根据现代沉积分析与沉积数值模拟,对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地区侏... 浅水三角洲是沉积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但是干旱气候背景、水体间歇振荡、沉积特征与沉积过程较为复杂的浅水三角洲研究报道较少。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分析化验和地震等资料,根据现代沉积分析与沉积数值模拟,对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地区侏罗系齐古组开展系统的沉积相研究,建立了齐古组沉积模式。研究表明:(1)中-晚侏罗世准噶尔盆地气候转为干旱,齐古组沉积水体变浅且频繁振荡,1砂组—3砂组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4砂组物源供给减弱、气候持续干旱,沉积相转变为曲流河三角洲。(2)与湿润气候背景下的浅水三角洲相比干旱型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变化较快,随着河道延伸逐渐分叉、改道出多种类型的河道砂。三角洲砂体颜色呈红灰间互的变化规律,砂岩岩性较细、成熟度低、分布规模不大。持续干旱的气候条件导致湖盆可容空间不断减小,三角洲朵叶体中几乎不发育河口砂坝,沉积砂体主要为多种形态类型的水下分流河道砂。(3)单一供给河道控制的沉积体规模有限且顺水流方向分异明显,发育高能水下主干河道、中-高能网状分流河道和低能改造型分流河道3种沉积微相。单砂体间连通性较差、储集空间非均质性强,油气勘探开发难度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气候 沉积模式 浅水三角洲 齐古组 侏罗系 永进地区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波与反褶积结合的薄互层岩性界面识别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志鹏 黄莉莎 +3 位作者 闫建平 杨明林 乌洪翠 王敏 《测井技术》 CAS 2024年第5期602-612,共11页
准噶尔盆地莫西庄地区三工河组二段岩性复杂多样、变化快,单砂岩体中薄层岩性频繁互层,存在较强的岩性、物性、含油非均质性特征。精细划分薄互层岩性并识别其分层界面是开展储层识别、流体解释及有效储层厚度确立等重要的前提工作。为... 准噶尔盆地莫西庄地区三工河组二段岩性复杂多样、变化快,单砂岩体中薄层岩性频繁互层,存在较强的岩性、物性、含油非均质性特征。精细划分薄互层岩性并识别其分层界面是开展储层识别、流体解释及有效储层厚度确立等重要的前提工作。为了精确地识别薄互层岩性的分层界面,从测井信息采集分辨率与信号分析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小波与反褶积相结合的薄互层岩性分层界面识别方法。首先,利用小波变换多尺度分解和重构原理,对自然伽马测井曲线进行高、低频分解,提取出反映地层岩性变化的有效信号与高频噪声;然后,对有效信号进行重构,构建一条去除噪声能够表征更接近真实地层信息的自然伽马测井曲线;最后,利用反褶积方法对重构的自然伽马测井曲线进行高分辨率处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响应薄层岩性的纵向分辨率。经实例井取心岩性资料验证,利用该方法处理得到高分辨率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的形态与数值特征能够有效地提高单砂岩体中多套薄互层岩性分层界面识别的精度,为莫西庄三工河组二段储层有效性精细评价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非均质性 “小波+反褶积”组合法 曲线重构 提高分辨率 岩性界面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地区荷塘组细粒沉积岩岩相划分及微观孔隙发育特征
6
作者 张琴 卢东连 +7 位作者 王凯 刘畅 郭明强 张梦婕 郭超杰 王颖 胡文忠 朱筱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89-1105,共17页
下扬子地区下寒武统荷塘组细粒沉积岩岩相微观孔隙发育特征不清楚制约了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基于普通薄片观察、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SEM)分析、物性测试、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及黏土矿物含量分析、N_(2)及CO_(2)等温吸附实验、聚焦离子束... 下扬子地区下寒武统荷塘组细粒沉积岩岩相微观孔隙发育特征不清楚制约了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基于普通薄片观察、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SEM)分析、物性测试、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及黏土矿物含量分析、N_(2)及CO_(2)等温吸附实验、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分析等实验资料,建立了荷塘组细粒沉积岩岩相划分方案,分析了不同岩相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表明:①荷塘组细粒沉积岩主要发育块状硅质泥岩相、纹层状硅质页岩相、块状含黏土硅质泥岩相、块状硅/灰混合质泥岩相和块状混合灰质泥岩相5种岩相类型。②荷塘组不同细粒沉积岩岩相孔隙度和渗透率差异较大。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晶间孔、粒内孔、有机质孔和微裂缝,以微米-纳米级孔隙为主。介孔孔径为2.0~10.0 nm,微孔孔径为0.4~0.9 nm。③块状硅/灰混合质泥岩相有机质和脆性矿物含量高,粒间孔与微裂缝发育,孔隙度和渗透率较大、孔隙连通性较好、比表面积较大,为荷塘组最有利的页岩气勘探开发细粒沉积岩岩相。块状含黏土硅质泥岩相孔隙比表面积和孔体积较高,脆性指数、孔隙度和渗透率低于块状硅/灰混合质泥岩相,为次要的有利岩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岩相 孔径定量表征 孔隙类型 页岩气 荷塘组 下扬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含双键咪唑啉在饱和CO_(2)盐水中缓蚀行为研究
7
作者 邹斌 梁伟 +3 位作者 盖平原 陈晓春 程仕键 付朝阳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8-86,共9页
目的合成含有两个双键的亚油酸咪唑啉,与传统的含有单个双键油酸咪唑啉对比,研究其结构对其缓蚀性能的影响。方法在60℃下将Q235钢浸泡于饱和CO_(2)的3%(w)NaCl溶液中,通过失重、电化学测试和缓蚀效率测试,并通过表面分析方法观察腐蚀... 目的合成含有两个双键的亚油酸咪唑啉,与传统的含有单个双键油酸咪唑啉对比,研究其结构对其缓蚀性能的影响。方法在60℃下将Q235钢浸泡于饱和CO_(2)的3%(w)NaCl溶液中,通过失重、电化学测试和缓蚀效率测试,并通过表面分析方法观察腐蚀后钢片形貌变化,最后通过理论计算对合成缓蚀剂进行性能研究。结果电化学与失重结果显示在加入质量浓度为200 mg/L的亚油酸咪唑啉后,缓蚀效率能达到90%,缓蚀性能优于常见的油酸咪唑啉。在结构上,由于亚油酸咪唑啉分子比油酸咪唑啉多了一个双键,增加了咪唑啉缓蚀剂的吸附位点,使其能更好地吸附于金属的表面。结论亚油酸咪唑啉对碳钢有很好的缓蚀性能;在同等实验条件下,缓蚀性能优于油酸咪唑啉;其吸附满足Langmuir吸附等温线;吸附过程中主要通过N—Fe键吸附在Fe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蚀剂 亚油酸咪唑啉 电化学评价 量子化学计算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尺寸竖管热损失结蜡趋势数值仿真
8
作者 杨再广 刘启伟 +2 位作者 魏凯 刘玉龙 韩雪龙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24年第4期44-49,共6页
在油井自喷生产过程中,油流沿井筒轴向、径向方向温度梯度较高,蜡浓度径向受布朗运动、分子动力影响,存在高变化梯度。在胶质、沥青质等杂质的作用下,井筒受油流温度、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产生析出物,轻则降低产量,重则堵塞井口,导致... 在油井自喷生产过程中,油流沿井筒轴向、径向方向温度梯度较高,蜡浓度径向受布朗运动、分子动力影响,存在高变化梯度。在胶质、沥青质等杂质的作用下,井筒受油流温度、环境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产生析出物,轻则降低产量,重则堵塞井口,导致生产中断。针对中国西部某油田低凝点、强热敏性原油在井筒中易结蜡的问题,基于热力学模型且考虑理想溶液模型中易被忽略的潜热,建立小尺寸竖管油流结蜡有限元模型。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井筒结蜡趋势进行仿真,并研究环境温度、油流入口温度、油流雷诺数对井筒结蜡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低凝点、热敏效应强的原油在低温环境和井筒油流低雷诺数的条件下井筒结蜡量有显著增加的趋势。为避免井筒内因热损失而造成结蜡堵塞,油流温度宜控制在高于静态析蜡点5℃至10℃范围内。研究结果可为油田开发过程中竖井结蜡趋势的预测、结蜡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筒结蜡 数值仿真 相平衡 热平衡 结蜡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层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及应用
9
作者 刘京煊 关松涛 +2 位作者 李斌 杨元亮 包正强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3期5-10,共6页
针对浅层稠油油藏埋深浅、原油黏度高、热采动用效果差等开发难题,从稠油致黏机理、降黏机理、降黏剂靶向合成和性能评价等方面开展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阐明了稠油中沥青质分子间π-π作用主导的致黏机理,其中,沥... 针对浅层稠油油藏埋深浅、原油黏度高、热采动用效果差等开发难题,从稠油致黏机理、降黏机理、降黏剂靶向合成和性能评价等方面开展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研究。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阐明了稠油中沥青质分子间π-π作用主导的致黏机理,其中,沥青质的面面堆积占主导作用。设计甲基丁香酚-丙烯酰胺-丙烯酸十八酯三元共聚物降黏剂分子结构,分子动力学结果显示,降黏剂可有效降低沥青质分子间π-π作用,降低稠油黏度。以甲基丁香酚、丙烯酰胺和丙烯酸十八酯为原料,优化合成降黏剂,该降黏剂在1000 mg/kg浓度下可实现净降黏率29.3%。在春风稠油油藏排601-20区块开展矿场试验,日产油量增加11.0 t,含水率下降6.0%,产出投入比为1.43∶1。试验效果验证了稠油降黏剂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可以为稠油化学降黏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致黏机理 三元共聚物 降黏 矿场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风油田沙湾组稠油油藏倾斜油水界面成因
10
作者 张德尧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5-212,共8页
春风油田新近系沙湾组一段稠油油藏油水关系复杂,运用传统油水界面观点难以解释,影响该油田勘探开发进程。以油水关系矛盾突出的P601-20区块为例,开展地震-地质综合研究及成藏动力学研究,结合油藏开发动态资料,分析春风油田沙湾组一段... 春风油田新近系沙湾组一段稠油油藏油水关系复杂,运用传统油水界面观点难以解释,影响该油田勘探开发进程。以油水关系矛盾突出的P601-20区块为例,开展地震-地质综合研究及成藏动力学研究,结合油藏开发动态资料,分析春风油田沙湾组一段稠油油藏油水关系及其成因。研究认为:该油田油水关系复杂是由于油藏存在倾斜油水界面,其油藏类型仍然为构造-岩性油藏,并且存在边底水;储集层物性、断层、地层压力、构造运动等方面,形成倾斜油水界面的主要原因是构造运动导致油藏调整,原油稠化和地层构造平缓加剧了油水界面调整滞后,该油藏属于非稳态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车排子凸起 春风油田 沙湾组 稠油油藏 油水关系 倾斜油水界面 非稳态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三相泡沫的制备及其稳定机制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增林 亓翔 +4 位作者 何绍群 于田田 范海明 孙立柱 杨元亮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6-176,共11页
利用α-烯烃磺酸钠(AOS)作为起泡剂、钠土和粉煤灰作为固相颗粒,研制高性能三相泡沫体系,结合固体颗粒悬浮分散性和固体颗粒与起泡剂的相互作用研究粉煤灰三相泡沫的稳定机制,用界面张力仪研究高分散固体颗粒与AOS在气/液界面膜上的相... 利用α-烯烃磺酸钠(AOS)作为起泡剂、钠土和粉煤灰作为固相颗粒,研制高性能三相泡沫体系,结合固体颗粒悬浮分散性和固体颗粒与起泡剂的相互作用研究粉煤灰三相泡沫的稳定机制,用界面张力仪研究高分散固体颗粒与AOS在气/液界面膜上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当AOS质量分数为0.5%、钠土质量占固体颗粒质量的33.3%、固体颗粒质量分数为5.0%时,三相泡沫起泡体积达到275 mL,析液半衰期达到72 min,具有良好的起泡性和稳定性;钠土作为分散剂吸附在粉煤灰表面,阻碍了粉煤灰颗粒聚集沉降,提高了颗粒悬浮分散性;固体颗粒增加了三相泡沫界面黏弹性,但AOS质量分数越大,界面黏弹性降低,泡沫稳定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这是因为AOS质量分数较低时,与固体颗粒发生单层吸附,疏水基向外,改变了颗粒润湿性,提高颗粒界面分散能力,泡沫稳定性增强,AOS质量分数较高时,AOS在颗粒表面形成双层吸附,亲水性增强,同时起泡剂分子与固体颗粒在界面上形成竞争吸附,泡沫稳定性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钠土 三相泡沫 泡沫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聚合物微球调剖剂的性能评价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江涛 关小旭 +4 位作者 贺桃娥 钟小红 易荣军 李艺 周明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7-82,共6页
目的针对含有裂缝性低渗透油藏采用常规调剖剂封堵能力有限,调整吸水剖面效果差的实际工程问题,利用以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为单体的纳米聚合物微球PADC-1作为调剖剂,以提高低... 目的针对含有裂缝性低渗透油藏采用常规调剖剂封堵能力有限,调整吸水剖面效果差的实际工程问题,利用以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为单体的纳米聚合物微球PADC-1作为调剖剂,以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分析仪、高温流变仪、岩心流动驱替实验装置等对聚合物微球的性能进行了评价,探讨了聚合物微球在高温、高盐、低渗透油藏调驱的适用性。结果PADC-1的球形度较好,粒径分布窄,平均粒径为85.8 nm,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黏弹性;PADC-1吸水后快速膨胀,且随着温度升高,溶胀倍数呈现增大趋势,耐温能力在120℃以上,耐盐能力达1.8×105mg/L,对不同渗透率岩心的采收率平均提高13.46%。结论PADC-1纳米级聚合物微球通过吸水膨胀能有效改善不同渗透率地层的分流率,从而提高低渗透油藏的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剖 封堵 聚合物微球 纳米 低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裂返排液电催化氧化解交联降黏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赵瑞玉 洪美媛 +3 位作者 孙重祥 杨永军 樊玉新 刘大鹏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8-172,共5页
为了研究电催化氧化技术处理压裂返排液中的主要有机物羟丙基胍胶降黏机理,考察了处理条件如处理时间、处理温度、电流密度等对模拟羟丙基胍胶基压裂返排液黏度、硼赋存形态的影响,以及通过极板电子交换的直接氧化与电化学过程生成的活... 为了研究电催化氧化技术处理压裂返排液中的主要有机物羟丙基胍胶降黏机理,考察了处理条件如处理时间、处理温度、电流密度等对模拟羟丙基胍胶基压裂返排液黏度、硼赋存形态的影响,以及通过极板电子交换的直接氧化与电化学过程生成的活性氧化物的间接氧化对羟丙基胍胶降解的影响。研究表明,羟丙基胍胶压裂返排液的降黏率随电催化氧化处理时间延长、温度的升高、电流密度的增加、Cl-浓度增加而提高,研究得到最佳处理条件:时间>100 min、温度>25℃、电流密度≥70 A/m^(2)、[Cl^(-)]≥4855 mg/L;电催化氧化降解过程中间接氧化与直接氧化共同起作用。压裂返排液在降黏的同时可以解交联并释放出交联的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返排液 降黏 电催化氧化 羟丙基胍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薄层超稠油水平井蒸汽驱汽窜控制因素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杨元亮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8-71,共4页
针对排601北区水平井网转蒸汽驱后蒸汽突破导致油汽比低的现状,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结合油藏动态分析手段,研究了全水平井井网蒸汽驱突破影响参数和汽窜通道形成控制因素,明确了水平井汽窜通道3种模式(侧峰型、双峰型、中间单峰型),制订了... 针对排601北区水平井网转蒸汽驱后蒸汽突破导致油汽比低的现状,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结合油藏动态分析手段,研究了全水平井井网蒸汽驱突破影响参数和汽窜通道形成控制因素,明确了水平井汽窜通道3种模式(侧峰型、双峰型、中间单峰型),制订了"立足高温、高液量、高含水","微汽窜采油、变速度注汽、间歇注汽试验、氮气泡沫调驱、井组封窜治理"等配套措施的调整方案。矿场试验表明:该调整方案有效改善了蒸汽驱试验井组蒸汽热利用率、蒸汽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调整前后月度油汽比由0.12增加至0.27,达到了全水平井井网蒸汽驱提质增效的目的,为该类油藏后续转蒸汽驱开发调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薄层超稠油油藏 数值模拟 水平井 汽窜通道 排601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超深层异常高压油藏工艺技术对策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志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6-133,共8页
深层-超深层油藏地层压力高,开发过程中参数控制不合理易导致油井出砂、套损和结胶堵塞,确定合理的生产压差是油藏能否有效动用的关键。以永进油田为例,通过前期试油试采分析,认为生产压差控制不当、沥青质析出沉淀认识不足是导致该油... 深层-超深层油藏地层压力高,开发过程中参数控制不合理易导致油井出砂、套损和结胶堵塞,确定合理的生产压差是油藏能否有效动用的关键。以永进油田为例,通过前期试油试采分析,认为生产压差控制不当、沥青质析出沉淀认识不足是导致该油田多年无法经济动用的关键。运用成熟软件重新进行了出砂预测,开展了井筒压力计算,以寻求合理的工作制度。实验研究了沥青质析出沉淀的原因和防治方法,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层临界生产压差为34.9 MPa,前期试油、试采射孔及生产时,压差均超过临界生产压差导致出砂;原油体系不稳定,结胶指数为2.33,井筒压力低于沥青质稳定压力,导致沥青质析出沉淀堵塞,分析认为这是早期开发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据此确定了从打开油气层开始,采取全过程压力控制的开发策略。当地层压力较高时,合理控制压力生产,可同时解决出砂和沥青质析出沉淀问题;当压力下降后,添加沥青分散剂辅助生产。矿场采取上述工艺技术试验了2口井,均取得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压 出砂 沥青质析出沉淀 控压生产 永进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藏表观液体渗透率的分形表征方法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元亮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6-113,共8页
表观液体渗透率是研究页岩油藏有效渗流能力的重要参数,明确负滑移长度对表观液体渗透率的影响对认识页岩油藏渗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多孔介质分形理论的基础上,建立页岩油藏表观液体渗透率模型。新建立的页岩油藏表观液体渗透率模型... 表观液体渗透率是研究页岩油藏有效渗流能力的重要参数,明确负滑移长度对表观液体渗透率的影响对认识页岩油藏渗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多孔介质分形理论的基础上,建立页岩油藏表观液体渗透率模型。新建立的页岩油藏表观液体渗透率模型可综合反映储层孔隙结构、孔隙度、迂曲度和孔隙半径及负滑移长度的影响。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负滑移长度越大,流体在微纳米管中的平均渗流速度越小;孔隙半径越大,负滑移长度对渗流速度的影响越小。表观液体渗透率与达西渗透率之比随负滑移长度的增加而减小;表观液体渗透率随孔隙分形维数的增加而增大,随迂曲度的增大而减小。表观液体渗透率模型的预测结果表明,滑移效应引起的渗透率损失为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藏 表观液体渗透率 分形理论 多孔介质 负滑移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浅层超稠油高含水井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学忠 《当代石油石化》 CAS 2016年第5期20-25,共6页
针对准噶尔盆地西缘春风油田靠近边水的高含水超稠油井蒸汽吞吐效果差的情况,开展了微生物单井吞吐采油技术研究。微生物与油水相互作用,对于原油降黏效果明显。排6-平48和排6-平49井微生物单井吞吐矿场试验,日增油25吨,阶段增油2 727吨... 针对准噶尔盆地西缘春风油田靠近边水的高含水超稠油井蒸汽吞吐效果差的情况,开展了微生物单井吞吐采油技术研究。微生物与油水相互作用,对于原油降黏效果明显。排6-平48和排6-平49井微生物单井吞吐矿场试验,日增油25吨,阶段增油2 727吨,开辟了高含水超稠油井冷采的新途径,已在另外两口井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技术 薄浅层超稠油 高含水井 冷采 微生物单井吞吐 春风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晖油田石炭系火成岩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萌 林会喜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2-55,共4页
综合分析岩心、薄片及地球化学等资料,从火成岩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其成岩作用等方面研究了春晖油田火成岩储层特征,探讨了火成岩储层的控制因素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该区火成岩岩性包括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安山岩、玄武岩等... 综合分析岩心、薄片及地球化学等资料,从火成岩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其成岩作用等方面研究了春晖油田火成岩储层特征,探讨了火成岩储层的控制因素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该区火成岩岩性包括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安山岩、玄武岩等,储集空间可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缝三大类11个小类;石炭系火成岩储层主要受构造作用、成岩作用控制,风化淋滤作用对储层影响不明显,因此,断层的发育处和碱性成岩作用垂向序列下部均为储层的有利发育区。此外,该区火成岩储层特征揭示了构造裂缝和"酸性+碱性"溶蚀作用2种储层形成机理。该研究成果对春晖油田火成岩的深入勘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成岩 储层特征 形成机理 春晖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部下侏罗统三工河组沉积体系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8
19
作者 焦国华 张卫平 +3 位作者 谢利华 王军 周晋科 汪云海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28-647,共20页
下侏罗统三工河组是准噶尔盆地南部地区(南缘和腹部)的主要生产层段,但物源、沉积相类型、沉积体系分布演化及控制因素一直存在争议。综合运用露头、录井、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等,研究三工河组四级层序格架下物源、沉积体系类型、分布... 下侏罗统三工河组是准噶尔盆地南部地区(南缘和腹部)的主要生产层段,但物源、沉积相类型、沉积体系分布演化及控制因素一直存在争议。综合运用露头、录井、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等,研究三工河组四级层序格架下物源、沉积体系类型、分布演化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物源变化、古地貌演化、构造和古气候条件共同控制了准噶尔盆地南缘及腹部早侏罗世沉积环境格局及充填过程。准噶尔盆地早侏罗世处于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古气候相对湿润。准噶尔盆地南缘东段及腹部形成了宽缓的大面积汇水区,发育来自西部扎伊尔山、哈拉阿拉特山、东部克拉美丽山的毯式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来自天山造山带的毯式浅水扇三角洲和毯式浅水辫状河三角洲2种沉积环境,可划分为5大沉积体系;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为小而陡的汇水区,南侧发育来自天山的吉尔伯特式浅水扇三角洲,北侧发育来自扎伊尔山的吉尔伯特式浅水辫状河三角洲2种沉积环境,可划分为2大沉积体系;受古气候、沉积基准面和沉积作用的控制,三工河组二段1砂组为低位体系域,沉积基准面低,三角洲向湖延伸较远,砂体分布最广,向湖粒度变细;三工河组二段2砂组为湖侵体系域,三工河组一段为高位体系域,三角洲分布范围次之;三工河组三段为高位体系域的早期沉积,以湖相沉积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体系 控制因素 毯式浅水三角洲 吉尔伯特式浅水三角洲 三工河组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古新统源-汇系统耦合及时-空演化 被引量:3
20
作者 朱珍君 李琦 +7 位作者 陈贺贺 李剑 张卫平 杨丰繁 张迎朝 覃军 李风勋 单帅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35-752,共18页
受构造幕式多期活动和盆内外多物源水系影响,断陷湖盆源-汇系统形成过程复杂,但不同构造阶段的源-汇系统耦合及时-空演化仍处于初步研究阶段。以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古新统为例,基于地震、测井、岩心、薄片及重矿物等资料,综合盆地物... 受构造幕式多期活动和盆内外多物源水系影响,断陷湖盆源-汇系统形成过程复杂,但不同构造阶段的源-汇系统耦合及时-空演化仍处于初步研究阶段。以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古新统为例,基于地震、测井、岩心、薄片及重矿物等资料,综合盆地物源体系分析、搬运体系识别与定量追踪、沉积体系刻画及半定量表征,重建了源-汇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断陷早期,盆地多孤立、小型沉积中心,构造活动速率较低,物源供给较少,陡坡带发育较多小规模扇三角洲,缓坡带受先存水系影响,发育小规模辫状河三角洲;断陷强烈期,受灵峰主断裂强烈活动影响,物源供给充足,陡坡带扇三角洲规模增大但数量减少,缓坡带辫状河三角洲规模增大并相互合并;断陷晚期,陡坡带源-汇系统逐渐消亡,缓坡带受全球海平面快速下降影响,河流下切作用增强,在坡折带下发育大规模盆底扇沉积体系。受构造-沉积格局、母岩类型及边界条件联合控制,丽水凹陷不同构造阶段共发育5种源-汇系统,分别为:①缓坡带北部变质岩为主-SE向U型古沟谷-远源辫状河三角洲;②缓坡带中-南部火山岩为主-NE向断槽/SE向V/U型古沟谷-远源辫状河三角洲/盆底扇;③灵峰凸起北段侵入岩为主-SW向古沟谷-近源扇三角洲;④灵峰凸起中-南段火山岩(早)-变质岩(晚)-SW向古沟谷/NE向断槽-近源扇三角洲;⑤雁荡凸起侵入岩和变质岩-SW/S向古沟谷-近源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物源搬运通道参数半定量统计结果表明,缓坡带古沟谷/断槽宽、浅,陡坡带古沟谷/断槽窄、深;断陷早期和晚期物源搬运通道横截面积与盆内对应沉积体面积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源-汇系统 构造-沉积 古新统 丽水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