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中国当代小号音乐创作的民族化发展 |
宋胤
|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
2018 |
6
|
|
2
|
试论中国史前玉器寓意性功能的演变 |
石荣传
|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4
|
|
3
|
巫·舞·武——对民俗艺术中生命本源的多层面解析 |
张锦莉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4
|
同气连枝 和而不同——音乐维度下胶州秧歌与北方秧歌的对比关系研究 |
刘琳
|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2021 |
1
|
|
5
|
古韵焕新生——21世纪琵琶艺术的创新 |
徐彤宇
|
《当代音乐》
|
2017 |
1
|
|
6
|
即墨榼子艺术的图像文化内涵及其传承保护 |
张锦莉
孙晓勇
陈林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7
|
茶艺表演中的小提琴演奏艺术初探 |
王媛
|
《福建茶叶》
|
2018 |
3
|
|
8
|
论莫扎特晚期咏叹调的艺术语言 |
邹威特
|
《美育学刊》
|
2020 |
0 |
|
9
|
艺术歌曲《秋水长天》创作技法刍议 |
孙道东
|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10
|
简述中国当代低音提琴演奏对波特西尼的传承与创新 |
庄妍
|
《当代音乐》
|
2016 |
0 |
|
11
|
代际纠葛的和解与两性关系的和解——《伊多梅纽斯》与《费加罗的婚姻》的戏剧内涵的比较 |
邹威特
|
《歌剧》
|
2013 |
0 |
|
12
|
从“多源”走向“多元”——百年中国歌剧类型嬗变探究 |
康芮婷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3
|
王超尘书法艺术赏析 |
甘润芳
|
《艺海》
|
2018 |
0 |
|
14
|
出乎意料的奇思妙想,五彩缤纷的音响呈现——浅论张朝式音乐语言风格与创作,以他的钢琴作品为例 |
许珊
郭红喜
|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
2012 |
6
|
|
15
|
两晋带背筒狮形器的用途及定名问题 |
陈杰
石荣传
|
《四川文物》
|
2008 |
7
|
|
16
|
“原生型”胶州秧歌的文化解读 |
刘琳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9
|
|
17
|
即墨榼子图案纹样里的文化信仰 |
张锦莉
孙晓勇
|
《艺术探索》
CSSCI
|
2022 |
2
|
|
18
|
音乐听觉在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
刘海蓉
|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
2018 |
8
|
|
19
|
礼制与多元审美文化角逐下的旗袍设计变迁 |
张锦莉
孙晓勇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20
|
考古出土汉玉的历史学观察 |
石荣传
陈杰
|
《文物春秋》
|
2006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