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气有机氮沉降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26
1
作者 石金辉 高会旺 张经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21-729,共9页
有机氮是大气中含氮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气中有机氮化合物的种类繁多,按其存在的形态可分为:氧化型、还原型以及生物/颗粒型有机氮,这些有机氮可来自自然源和人为源的直接释放,也可来自于无机氮与碳氢化合物间的大气化学反应。大气... 有机氮是大气中含氮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气中有机氮化合物的种类繁多,按其存在的形态可分为:氧化型、还原型以及生物/颗粒型有机氮,这些有机氮可来自自然源和人为源的直接释放,也可来自于无机氮与碳氢化合物间的大气化学反应。大气有机氮对海洋的输入不仅可以促进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增长、进而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还可能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分析了海洋大气有机氮沉降的最新研究进展,结果表明:气溶胶中的有机氮在总氮中所占的比例为39.6%±14.7%;陆地雨水中以有机形式存在的溶解氮为30.2%±15.0%,而海洋上,溶解有机氮可达到雨水中总氮的62.8%±3.3%。可见,目前仅包括无机氮沉降的入海通量可能低估了1/3。因此,开展大气有机氮沉降的研究,有助于评价有机氮在全球氮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短期和长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氮 大气沉降 有机气溶胶 雨水 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微塑料污染现状及其环境行为效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2
作者 包木太 程媛 +6 位作者 陈剑侠 赵兰美 李天滋 戚清淳 赵嘉嘉 李一鸣 陆金仁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69-80,共12页
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普遍关注,位列全球十大新兴环境问题之一。因其本身尺寸微小、数量庞大且来源广泛导致其危害远超普通尺寸的海洋塑料垃圾,加之在海洋水动力作用下的迁移和沉降导致其污染波及区域十分广泛。同... 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普遍关注,位列全球十大新兴环境问题之一。因其本身尺寸微小、数量庞大且来源广泛导致其危害远超普通尺寸的海洋塑料垃圾,加之在海洋水动力作用下的迁移和沉降导致其污染波及区域十分广泛。同时,微塑料自身携带的添加剂在海水中的释放、与金属、有机污染物及微生物等构成的复合污染物均会对海洋动植物的生长、生存和繁殖产生负面效应,还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通过调研国内外文献,本文在简要介绍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的兴起及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海洋微塑料的典型来源、分布情况和污染现状进行了阐述,同时还对海洋微塑料与其他类型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等环境行为效应进行了总结和综述。此外,本文对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期为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的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污染现状 环境行为效应 复合污染物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层Ni-P化学镀工艺及镀层在NaCl溶液中耐蚀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高荣杰 杜敏 +1 位作者 孙晓霞 李海涛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35-438,共4页
采用正交实验筛选出一种含11.0mass%P自腐蚀电位为-0.35V的Ni-P、合金镀层作为中间层,与含9.7mass%P、自腐蚀电位为-0.46V的Ni-P合金镀层作为表面层,复配成为双镀层.采用PdCl2稳定性实验检验了镀液的稳定性,用中性盐雾试验、孔隙率试验... 采用正交实验筛选出一种含11.0mass%P自腐蚀电位为-0.35V的Ni-P、合金镀层作为中间层,与含9.7mass%P、自腐蚀电位为-0.46V的Ni-P合金镀层作为表面层,复配成为双镀层.采用PdCl2稳定性实验检验了镀液的稳定性,用中性盐雾试验、孔隙率试验和扫描电镜对比研究了双层化学镀Ni-P与单层化学镀Ni-P的腐蚀速率和耐点蚀特性.实验结果显示:双层镀Ni-P试样的平均腐蚀速率为7.04μm/a,仅为单层镀试样腐蚀速率28.3μm/a的四分之一,表明双层化学镀Ni-P耐孔蚀性能明显优于单层化学镀N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镀NI-P合金 双层镀 孔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二酮肟双核铜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徐桂云 焦奎 +2 位作者 李延团 任勇 张旭志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9-52,共4页
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丁二酮肟双核铜配合物[Cu2(Hdmg)4]与DNA的相互作用.考察了pH、温度、离子强度和配合物浓度等因素对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影响,初步探讨了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的碱基结合形成非电活... 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丁二酮肟双核铜配合物[Cu2(Hdmg)4]与DNA的相互作用.考察了pH、温度、离子强度和配合物浓度等因素对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影响,初步探讨了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的碱基结合形成非电活性物质,使溶液中游离配合物的浓度降低,配合物的峰电流减小.单链DNA(ssDNA)充分暴露的碱基使其与配合物的结合能力大于双链DNA(dsDNA).Cu2(Hdmg)4与ssDNA和dsDNA的结合比分别为2∶1和1∶1,结合常数分别为3.56×109和2.75×1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核铜配合物 丁二酮肟 DNA 循环伏安法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泥电池Fe_3O_4/PANI复合阳极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少云 付玉彬 宰学荣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1年第5期832-835,共4页
由FeCl2、FeCl3、樟脑磺酸及苯胺合成Fe3O4/PANI,将Fe3O4/PANI粉末与碳粉按1∶1混合均匀,同聚四氟乙烯乳液调和后,压涂在石磨电极表面,制成Fe3O4/PANI复合阳极并测试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后阳极表面细菌附着数量提高2倍多,有利... 由FeCl2、FeCl3、樟脑磺酸及苯胺合成Fe3O4/PANI,将Fe3O4/PANI粉末与碳粉按1∶1混合均匀,同聚四氟乙烯乳液调和后,压涂在石磨电极表面,制成Fe3O4/PANI复合阳极并测试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后阳极表面细菌附着数量提高2倍多,有利于细菌附着。复合阳极抗极化性能明显提高,动力学活性明显增强,电流密度增加,最大功率密度提高到300 mW/m2。该复合阳极可望用于海泥电池的应用开发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泥电池 Fe3O4/PANI复合阳极 阳极改性 电化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茜素红S与脱氧核糖核酸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牛淑妍 张书圣 +1 位作者 马立波 焦奎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234-1236,共3页
研究了茜素红S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根据茜素红S与DNA作用的伏安曲线、紫外 可见光谱及溴化乙锭对茜素红S与DNA作用的影响 ,认为茜素红S与DNA发生了嵌插作用。考察了温度、时间及pH值对二者作用的影响。
关键词 茜素红S 脱氧核糖核酸 相互作用 电化学 玻碳电极 嵌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及pH敏感性羟乙基甲壳素水凝胶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赵育 陈国华 +2 位作者 陆小兰 吕新华 高从堦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09-312,共4页
为得到应用性能好的医用材料 ,用氯乙醇对甲壳素进行醚化改性 ,得到水溶性甲壳素衍生物———羟乙基甲壳素(Hydroxyethylchitin ,HECH) ,用丙三醇三缩水甘油醚 (PTGE)对羟乙基甲壳素进行交联 ,得到了新型的水凝胶。考察了不同交联度的... 为得到应用性能好的医用材料 ,用氯乙醇对甲壳素进行醚化改性 ,得到水溶性甲壳素衍生物———羟乙基甲壳素(Hydroxyethylchitin ,HECH) ,用丙三醇三缩水甘油醚 (PTGE)对羟乙基甲壳素进行交联 ,得到了新型的水凝胶。考察了不同交联度的水凝胶的 pH和温度敏感性 ,发现该水凝胶是pH敏感性水凝胶 ,在 pH <6.98的缓冲溶液中 ,凝胶的溶胀度随着 pH的下降而迅速增大 ,在 pH =1.0 0的缓冲溶液中 ,凝胶的溶胀度达到了最大值 ;在去离子水中凝胶的溶胀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是“热胀型凝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乙基甲壳素 敏感性 水凝胶 溶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褐煤半焦用于脱除汽油中含硫化合物的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林学 李春虎 +2 位作者 胡龙军 高晶晶 冯丽娟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34-37,39,共5页
以廉价的煤制气副产半焦为载体,经改性后在固定床进行FCC汽油吸附脱硫实验,考察了活化因素、氧化物负载种类及负载量、床层温度、空速等对脱硫效果的影响,得出最佳脱硫工艺条件。经过改性后的活性半焦,用于汽油脱硫具有很好的效果,对于... 以廉价的煤制气副产半焦为载体,经改性后在固定床进行FCC汽油吸附脱硫实验,考察了活化因素、氧化物负载种类及负载量、床层温度、空速等对脱硫效果的影响,得出最佳脱硫工艺条件。经过改性后的活性半焦,用于汽油脱硫具有很好的效果,对于苯并噻吩(BT)脱除的效果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CC汽油 脱硫 活性半焦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戊二醛交联的壳聚糖硫酸酯/聚砜复合纳滤膜的制备及截留特性 被引量:14
9
作者 苗晶 陈国华 +3 位作者 高从堦 蔺存国 王铎 孙明昆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7-232,共6页
采用均相合成的方法制备了一种典型的两性聚电解质?壳聚糖硫酸酯(SCS)。以SCS的水溶液为复合纳滤膜活性层铸膜液,戊二醛为交联剂,聚砜超滤膜为基膜,采用涂敷与交联的方法制备了壳聚糖硫酸酯/聚砜(SCS/PSF)复合纳滤膜,采用环境扫描电镜(E... 采用均相合成的方法制备了一种典型的两性聚电解质?壳聚糖硫酸酯(SCS)。以SCS的水溶液为复合纳滤膜活性层铸膜液,戊二醛为交联剂,聚砜超滤膜为基膜,采用涂敷与交联的方法制备了壳聚糖硫酸酯/聚砜(SCS/PSF)复合纳滤膜,采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对其表面和断面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活性层铸膜液的组成及制备条件对复合膜截留性能的影响。所制得的复合NF膜在13~15℃、0.30MPa下,对1000mg·L-1Na2SO4和NaCl溶液的截留率分别为91.2%、48.5%,通量分别为3.2、6.7kg·m-2·h-1。SCS/PSF系列复合膜对无机盐的截留顺序为:Na2SO4>NaCl>MgSO4>MgCl2。实验结果表明SCS/PSF复合膜表面活性层因吸附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而荷负电,并由此决定其对无机盐的截留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聚电解质 壳聚糖硫酸酯(SCS) 复合纳滤膜 环境扫描电镜 截留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川西气田CO2腐蚀控制的缓蚀剂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言涛 张玲玲 +3 位作者 郑凤 张仕强 杜敏 侯保荣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0-73,94,共4页
为解决川西气田的CO2腐蚀问题,利用极化曲线法和交流阻抗方法结合失重试验方法对缓蚀剂MC-1在常温常压和高温高压条件下CO2饱和的模拟气井产出水中的电化学行为和缓蚀性能进行了测试。电化学试验结果表明:在两种条件下,加入缓蚀剂后,体... 为解决川西气田的CO2腐蚀问题,利用极化曲线法和交流阻抗方法结合失重试验方法对缓蚀剂MC-1在常温常压和高温高压条件下CO2饱和的模拟气井产出水中的电化学行为和缓蚀性能进行了测试。电化学试验结果表明:在两种条件下,加入缓蚀剂后,体系的阳极电流密度都减小,自腐蚀电位都明显正移,缓蚀机理属于"负催化效应";常温常压下存在阳极脱附现象,而且阻抗值比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大;常温常压下,缓蚀剂在浓度为100mg/L时其缓蚀效率达到极值,而在极值浓度下,浸泡时间越长缓蚀效果越好。失重试验结果表明,缓蚀剂在高温高压下的效果不如常温常压下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缓蚀剂 浓度极值 阳极脱附 电化学行为 缓蚀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膜法工艺处理回用焦化废水的中试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周超 高学理 +2 位作者 郭喜亮 李赛赛 高从堦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1-84,86,共5页
采用双膜法工艺处理回用焦化废水,以混凝沉淀系统作为预处理工艺,保证超滤进水水质。实验周期内,超滤产水水质始终满足SDI15<3、浊度<0.2 NTU和余氯<0.05 mg/L,符合反渗透进水水质要求;反渗透系统产水COD<5 mg/L,电导率稳定... 采用双膜法工艺处理回用焦化废水,以混凝沉淀系统作为预处理工艺,保证超滤进水水质。实验周期内,超滤产水水质始终满足SDI15<3、浊度<0.2 NTU和余氯<0.05 mg/L,符合反渗透进水水质要求;反渗透系统产水COD<5 mg/L,电导率稳定在30μS/cm左右,水质指标符合中试预期;对超滤膜元件进行2次化学清洗,通量可基本恢复到初始值;中试期间,反渗透系统一直保持高效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废水 超滤 反渗透 深度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I型超长管线阴极保护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2
作者 曹圣山 梁娉婷 +1 位作者 杜敏 王庆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86-389,385,共5页
研究超长管线阴极保护设计问题的数学模型和数值模拟,并将介质电阻、金属面电阻及金属自身电阻作了系统处理。通过数值试验与实验结果的对比,肯定了所提出的数学模型及所用边界元法在处理此类问题时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关键词 阴极保护 数学模型 边界元 网格自动剖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沟湾养殖海域沉积物中碳埋藏通量的长期记录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赛 杨茜 +2 位作者 杨庶 孙耀 杨桂朋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30-38,共9页
对取自桑沟湾北部和南部养殖海域2个站位柱状沉积物样品进行研究,测定了它们的总碳(TC)、有机碳(TOC)、无机碳(TIC)含量,估算了海源有机碳(Ca ),结合沉积物年代序列测定,对碳的来源和埋藏通量(BF)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1... 对取自桑沟湾北部和南部养殖海域2个站位柱状沉积物样品进行研究,测定了它们的总碳(TC)、有机碳(TOC)、无机碳(TIC)含量,估算了海源有机碳(Ca ),结合沉积物年代序列测定,对碳的来源和埋藏通量(BF)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桑沟湾碳埋藏基本处于平稳期;20世纪初开始,伴随着中国工业革命兴起,湾内营养水平提高,大量天然小型贝类繁殖及残骸埋藏使桑沟湾碳埋藏量有大幅度突跃;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工养殖活动兴起及到90年代大规模养殖后,天然贝类繁殖受抑制且伴随养殖产品的不断收获,使此期间碳埋藏量又处于平稳期。20世纪60年代前BFCa/BFTOC和 BFCa/BFTC的比值分别在20%和4%以下波动,其后随养殖活动增加呈显著增大趋势;但 BFTOC/BFTC比值基本在40%以下范围内波动。并将该区与取自黄海中部一柱状沉积物的BFTIC/BFTC比值作对比,桑沟湾 BFTIC/BFTC比值基本在60%~98%之间远高于黄海中部(约15%)的比值,桑沟湾 TIC 与 TC 含量高比值使仅应用 TOC 或 Ca 含量估算碳埋藏通量可能带来巨大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埋藏 海源有机碳 柱状沉积物 桑沟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敏感性羟乙基甲壳素/聚丙烯酸水凝胶的制备及其释药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赵育 陈国华 +2 位作者 孙明昆 晋治涛 高从堦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38-341,共4页
用氯乙醇对甲壳素进行醚化改性,得到水溶性羟乙基甲壳素(Hydroxyethy l ch itin,HECH),用化学交联法制备了由聚丙烯酸(PAA)和HECH复合的互穿网络(IPN)水凝胶。溶胀实验表明:该水凝胶在人工肠液(pH 7.4,I=0.1)中的溶胀度远大于在人工胃液... 用氯乙醇对甲壳素进行醚化改性,得到水溶性羟乙基甲壳素(Hydroxyethy l ch itin,HECH),用化学交联法制备了由聚丙烯酸(PAA)和HECH复合的互穿网络(IPN)水凝胶。溶胀实验表明:该水凝胶在人工肠液(pH 7.4,I=0.1)中的溶胀度远大于在人工胃液(pH 1.4,I=0.1)中的溶胀度,凝胶的溶胀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以该凝胶制备了双氯芬酸钾缓释体系,释放实验表明该凝胶具有较好的缓释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乙基甲壳素 聚丙烯酸 双氯芬酸钾 缓释 水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曹妃甸近岸表层沉积物粒度和粘土矿物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祝贺 孙志高 +2 位作者 衣华鹏 王传远 任鹏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2017年第3期306-313,共8页
为探讨曹妃甸近岸海区表层沉积物粒度和粘土矿物组成和分布特征,利用激光粒度仪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的方法对曹妃甸近岸海区1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曹妃甸近岸海区沉积物以粉砂为主(45.2%),其次是砂(30.2%)和粘土(24.6... 为探讨曹妃甸近岸海区表层沉积物粒度和粘土矿物组成和分布特征,利用激光粒度仪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的方法对曹妃甸近岸海区1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曹妃甸近岸海区沉积物以粉砂为主(45.2%),其次是砂(30.2%)和粘土(24.6%);研究区内四种粘土矿物含量依次为伊利石(55.8%)>蒙皂石(24.9%)>绿泥石(9.9%)>高岭石(6.7%)。研究表明曹妃甸近岸表层沉积物含量和分布特征受物源、水动力等自然因素和围填海工程等人为因素共同影响;其中,围填海工程的长期实施对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较细颗粒(粉砂和粘土)的分布影响较为明显;伊利石、高岭石和绿泥石分布特征与围填海导致的水动力改变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对曹妃甸近岸海区的沉积特征及沉积物物源、了解围填海工程对海洋沉积环境的影响有着一定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粘土矿物 沉积物 围填海工程 曹妃甸近岸
原文传递
双极膜电渗析提取琥珀酸 被引量:4
16
作者 付丽丽 高学理 +2 位作者 范爱勇 杨洋 高从堦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38,共4页
采用两室式双极膜电渗析装置将发酵液中的琥珀酸钠转化为琥珀酸。通过考察回收率、电流效率和能耗等技术参数,探讨了不同操作电流和进料琥珀酸钠浓度等工艺参数对转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流等于3 A,琥珀酸钠浓度为0.3 mol/L,流量为1... 采用两室式双极膜电渗析装置将发酵液中的琥珀酸钠转化为琥珀酸。通过考察回收率、电流效率和能耗等技术参数,探讨了不同操作电流和进料琥珀酸钠浓度等工艺参数对转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流等于3 A,琥珀酸钠浓度为0.3 mol/L,流量为15 L/h的情况下,回收率可达99%;琥珀酸钠浓度为0.5 mol/L时,能耗最低为5.0kWh/kg。综合考虑回收率、能耗和电流效率,本试验研究范围内最佳条件:电流2 A,琥珀酸钠浓度为0.4 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极膜 电渗析 琥珀酸 琥珀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滤膜分离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7
作者 苗晶 陈国华 +1 位作者 王铎 高从堦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6,共6页
纳滤膜分离技术在处理工业废水的同时能够回收有用物质,因而在工业废水处理中具有独特的应用,是处理工业废水的有效方法。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纳滤膜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中应用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工业废水 纳滤 应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渤海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的反思 被引量:20
18
作者 王琪 高忠文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0-295,共6页
面对日益严峻的渤海环境问题,我国自本世纪初开始了大规模的渤海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该行动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存在如下问题:指导思想上带有传统环境管理痕迹,缺乏统一有效的权威领导机构,配套的政策法规的缺失,公众参与的长效机制尚... 面对日益严峻的渤海环境问题,我国自本世纪初开始了大规模的渤海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该行动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存在如下问题:指导思想上带有传统环境管理痕迹,缺乏统一有效的权威领导机构,配套的政策法规的缺失,公众参与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为此下一步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对渤海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渤海环境管理综合协调机制运行的制度化与规范化,促使渤海环境保护和教育的广泛参与性和持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环境 协调机制 公众参与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乙基甲壳素水溶液的流变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赵育 陈国华 +1 位作者 晋治涛 高从堦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5期22-25,共4页
质量分数为 1 0 %~ 2 8%的羟乙基甲壳素水溶液为剪切变稀的假塑性流体 ,流动曲线符合幂律定律 ,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 ,获得恒定温度下稠度因数和非牛顿指数的经验关系式。在 2 5℃~ 4 5℃温度范围 ,求出不同质量... 质量分数为 1 0 %~ 2 8%的羟乙基甲壳素水溶液为剪切变稀的假塑性流体 ,流动曲线符合幂律定律 ,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 ,获得恒定温度下稠度因数和非牛顿指数的经验关系式。在 2 5℃~ 4 5℃温度范围 ,求出不同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流动活化能为 4~ 16kJ/mol,得出黏流活化能与质量分数的经验关系式。用“剪切 静置法”研究了 pH值和加入不同价态的电解质对溶液的触变性的影响 ,均表现出正触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乙基甲壳素 流变性能 触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羧甲基壳聚糖/聚砜复合纳滤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苗晶 陈国华 +1 位作者 高从堦 董声雄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6-28,共3页
以聚砜(PSF)超滤膜为基膜、N,O-羧甲基壳聚糖(NOCC)水溶液为活性层铸膜液、戊二醛(GA)为交联剂,采用涂敷和交联的方法制备了复合纳滤膜。测试了膜表面的流动电势(E)随操作压力(ΔP)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电解质溶液中,NOCC/PSF复合NF膜... 以聚砜(PSF)超滤膜为基膜、N,O-羧甲基壳聚糖(NOCC)水溶液为活性层铸膜液、戊二醛(GA)为交联剂,采用涂敷和交联的方法制备了复合纳滤膜。测试了膜表面的流动电势(E)随操作压力(ΔP)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电解质溶液中,NOCC/PSF复合NF膜表面荷负电。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有机小分子添加剂对复合膜截留性能的影响。NOCC/PSF复合NF膜对几种无机盐的截留顺序为:Na2SO4>NaCl>MgSO4>MgCl2,呈现出荷负电纳滤膜的截留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 O-羧甲基壳聚糖 复合纳滤膜 截留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