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原冬季大气气溶胶的散射特征 被引量:14
1
作者 孟昭阳 蒋晓明 +4 位作者 颜鹏 张怀德 王雁 林伟立 闫世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7年第5期255-259,共5页
利用积分浊度仪于2005年12月17日-2006年2月14日对太原市区气溶胶散射特性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气溶胶散射系数小时平均值为(850.2±611.3)Mm-1,散射系数在200~300Mm-1之间出现的频率最高。太原冬季大气气溶胶散射系... 利用积分浊度仪于2005年12月17日-2006年2月14日对太原市区气溶胶散射特性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气溶胶散射系数小时平均值为(850.2±611.3)Mm-1,散射系数在200~300Mm-1之间出现的频率最高。太原冬季大气气溶胶散射系数的日变化呈双峰型,散射系数与PM2.5小时平均浓度的线性相关性较好(R2=0.82),表明细粒子对散射系数有很大的贡献。观测结果显示气象条件是影响气溶胶散射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 散射系数 PM2.5 气象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城区大气中HCFC-22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常规大气污染物的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张芳 陈泽雄 +5 位作者 王新明 周凌晞 李龙凤 何秋生 盛国英 傅家谟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2-226,共5页
利用低温预浓缩-GC/MSD研究了广州市大气中痕量的一氯二氟甲烷(HCFC-22),并且将其变化特征与SO2、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一般空气污染物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广州市大气中HCFC-22的年平均浓度值是一些全球本底站观测值的3倍左右,... 利用低温预浓缩-GC/MSD研究了广州市大气中痕量的一氯二氟甲烷(HCFC-22),并且将其变化特征与SO2、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一般空气污染物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广州市大气中HCFC-22的年平均浓度值是一些全球本底站观测值的3倍左右,表明广州存在较强的HCFC-22排放源,可能与HCFC-22作为制冷剂在城区较大量使用有关。广州市HCFC-22呈现出夏秋季高、冬春季低的特征,这主要与HCFC-22排放的季节性差异有关。而广州市大气一般空气污染物SO2、NOx、PM10和CO的浓度水平则与HCFC-22相反,呈现夏秋季低、冬春季高的特征,主要受扩散条件与季风影响。HCFC-22日变化幅度在夏季远大于冬季,变化规律整体与SO2、NOx和PM10大致相似,夏季呈双峰特征,冬季则呈单峰特征,但与常规污染物不同的是,夏季HCFC-22在17:00~20:00家用空调使用高峰期呈现异常高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FC-22 空气污染物 痕量气体 消耗臭氧层物质 广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室气体本底观测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周凌晞 张晓春 +2 位作者 郝庆菊 张东启 温玉璞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6年第2期63-67,共5页
简要介绍了限排温室气体的源、汇特点及其影响,概述了国内外温室气体本底观测研究的沿革及发展趋势,阐述了在我国深入开展该领域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 温室气体 源汇 本底观测研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评碳气溶胶观测研究中的不确定性 被引量:6
4
作者 屈文军 王亚强 +1 位作者 王丹 盛立芳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1-217,共17页
大气碳气溶胶具有重要的气候效应,但其观测研究中的不确定性还很大。作者对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气溶胶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采样观测和分析方法(包括光学法、热学法、热光学法及光学和热学实时在线观测方法)进行了评述。石英滤膜采集和... 大气碳气溶胶具有重要的气候效应,但其观测研究中的不确定性还很大。作者对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气溶胶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采样观测和分析方法(包括光学法、热学法、热光学法及光学和热学实时在线观测方法)进行了评述。石英滤膜采集和实验室热光学分析方法应用较多,但在升温程序设置、OC/EC的划分和裂解碳校正方面还存在问题,而且需要准确评价样品采集过程中有机气体吸附和滤膜上已采集颗粒物挥发导致的采样偏差。光学和热学在线观测方法有助于避免采样和后期处理过程对颗粒物性质的改变,有利于反映颗粒物在大气中的初始特性,但此类方法尚需改进。对二次有机碳(SOC)的估算,采用将源直接排放的OC进一步划分为燃烧源排放和非燃烧源排放的方案可能更为准确。关于有机物质质量(OM)的估算,尚需开展相关研究以确定适合我国不同环境气溶胶特点的OM/OC估算因子。我国科学家应在碳气溶胶观测方法的改进和完善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努力建立适合我国气溶胶特点的碳气溶胶观测方案和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气溶胶 有机碳 元素碳 采样观测 测量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的人为沙漠化因素对亚洲沙尘暴的贡献 被引量:8
5
作者 张小曳 龚山陵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5年第4期147-150,共5页
以数值模拟与大规模网络观测的对比结果为基础,通过对“去除”已经沙化土地获得的近地面层粉尘浓度的进一步分析,结合已获得的亚洲沙尘暴各源区粉尘释放量结果,提出我国的人为沙漠化因素对亚洲沙尘暴的贡献约为6%的观点。
关键词 亚洲粉尘源区 沙尘暴成因 沙漠化对沙尘暴的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原地区冬春季PM_(2.5)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1
6
作者 孟昭阳 张怀德 +7 位作者 蒋晓明 颜鹏 王雁 林伟立 周春红 刘洪利 闫世明 梁丽明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648-656,共9页
采用美国R&P公司生产的TEOM系列1400a大气粒子(PM2.5)监测仪于2005年12月17日至2006年3月28日对太原地区PM2.5质量浓度进行在线观测.对观测期间2417个PM2.5小时平均质量浓度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小时平均质量浓度的平均值是247.6... 采用美国R&P公司生产的TEOM系列1400a大气粒子(PM2.5)监测仪于2005年12月17日至2006年3月28日对太原地区PM2.5质量浓度进行在线观测.对观测期间2417个PM2.5小时平均质量浓度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小时平均质量浓度的平均值是247.6μg/m^3,标准差是±193.7μg/m^3.在50~100μg/m^3之间的PM2.5质量浓度出现的频率最高,PM2.5小时平均质量浓度小于400μg/m^3出现的频率为84.1%.PM2.5质量浓度日变化为双峰双谷型.太原市区PM2.5质量浓度与风速、能见度和气压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通过3d后向轨迹分析了影响太原地区气团的主要传输路径,结果表明,100m高度上空的后向轨迹可划分为7种基本类型,其中第3类轨迹对应的PM2.5质量浓度值为342.6μg/m^3,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这类轨迹主要是来自太原的西南方向;而来自东边方向的第1类轨迹对应的PM2.5质量浓度为261.1μg/m^3,也比来自西北方向的2、4类轨迹PM2.5质量浓度高.观测结果表明,在沙尘暴影响严重的日期,太原地区PM2.5质量浓度会极大地增加,从而对大气环境形成严重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质量浓度 气象条件 后向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对流层臭氧的变化趋势 被引量:20
7
作者 徐晓斌 林伟立 +2 位作者 王韬 孟昭阳 王瑛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6年第5期211-216,共6页
根据TOR卫星数据分析,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对流层O_2柱含量的长期变化就全年和大多数月份而言均为增长趋势,1978-2000年间其年均值的增长趋势为0.82 DU/10 a。这种长期变化趋势所引起的气候效应及其对大气氧化性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根据TOR卫星数据分析,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对流层O_2柱含量的长期变化就全年和大多数月份而言均为增长趋势,1978-2000年间其年均值的增长趋势为0.82 DU/10 a。这种长期变化趋势所引起的气候效应及其对大气氧化性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对流层O_3柱含量的季节变化与该地区的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的地面O_3季节变化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临安站的观测数据具有区域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臭氧 长期趋势 长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京津地区酸雨形势变化的特点分析——气溶胶影响的探讨 被引量:31
8
作者 汤洁 徐晓斌 +2 位作者 巴金 王淑凤 丁国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667-673,共7页
利用2000年以来中国气象局酸雨观测站网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近年来中国酸雨形势出现的一些新的变化,其中京津地区近年来酸雨程度与2000年前相比明显地逐年加重趋势最值得关注.着重分析了京津地区的酸雨程度的长期变化趋势,指出:为了迎接... 利用2000年以来中国气象局酸雨观测站网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近年来中国酸雨形势出现的一些新的变化,其中京津地区近年来酸雨程度与2000年前相比明显地逐年加重趋势最值得关注.着重分析了京津地区的酸雨程度的长期变化趋势,指出:为了迎接奥运会,近年来北京等地加大了空气污染的治理力度,大气颗粒物总浓度的逐年下降,一次颗粒物如扬尘、工业粉尘对降水酸性的中和能力减弱,二次颗粒物如硫酸盐、硝酸盐等浓度和比例的升高,可能是近年来京津地区降水酸性明显增加的重要原因.这种情况提示我们,区域降水酸性对近年来采取的相关环境治理措施具有敏感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变化趋势 气溶胶 京津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燃烧排放颗粒物的水溶性组分分析及其排放因子 被引量:14
9
作者 王丹 屈文军 +2 位作者 曹国良 张小曳 车慧正 《中国粉体技术》 CAS 2007年第5期31-34,共4页
从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地点收集秸秆,模拟农村使用秸秆燃料时的状态采集排放颗粒物样品,对其中的主要水溶性离子(F-、Cl-、NO3-、SO42-、NO2-、NH4+、Na+、K+、Mg2+、Ca2+)进行离子色谱分析,并计算了秸秆燃烧排放颗粒物中水溶性组分的... 从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地点收集秸秆,模拟农村使用秸秆燃料时的状态采集排放颗粒物样品,对其中的主要水溶性离子(F-、Cl-、NO3-、SO42-、NO2-、NH4+、Na+、K+、Mg2+、Ca2+)进行离子色谱分析,并计算了秸秆燃烧排放颗粒物中水溶性组分的排放因子。结果表明,K+和Cl-排放因子最高,平均分别占各类秸秆样品水溶性离子总排放因子的33.1%和43.6%,各类秸秆样品K+和Cl-的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0.475 g/kg和0.625 g/kg。各类秸秆样品排放因子的平均结果对比表明,麦秸秆的排放因子最高,而玉米秸秆最低,稻谷秸秆的排放因子接近各类秸秆样品的平均结果;麦秸秆、稻谷秸秆和玉米秸秆的Cl-排放因子大于各自的K+排放因子;而棉花秸秆K+和Cl-的排放因子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色谱 秸秆燃烧 水溶性离子 排放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大气气溶胶中糖类化合物的组成及来源 被引量:16
10
作者 梁林林 Guenter Engling +4 位作者 段凤魁 马永亮 程远 杜祯宇 贺克斌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935-3942,共8页
采用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脉冲安培检测(HPAEC-PAD)分析方法,对北京城区PM2.5和PM10中糖类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在北京大气气溶胶中共检出14种糖类化合物,分为脱水糖、糖和糖醇共3大类.脱水糖包括左旋葡聚糖、甘露聚糖和半乳聚糖;糖包括... 采用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脉冲安培检测(HPAEC-PAD)分析方法,对北京城区PM2.5和PM10中糖类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在北京大气气溶胶中共检出14种糖类化合物,分为脱水糖、糖和糖醇共3大类.脱水糖包括左旋葡聚糖、甘露聚糖和半乳聚糖;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和海藻糖;糖醇包括阿拉伯糖醇、甘露糖醇、丙三醇、苏糖醇、2-甲基丁四醇(2-甲基苏糖醇和2-甲基赤藓糖醇)、木糖醇和肌醇.脱水糖来源于生物质燃烧,秋冬季节的浓度水平明显高于春夏;而来源于生物源排放的糖和糖醇,冬季浓度水平明显低于其它季节.PMF源解析结果表明,北京大气气溶胶中糖类化合物的来源主要可以分为6类,包括生物质燃烧、异戊二烯SOA、土壤悬浮、真菌孢子、花粉及丙三醇富集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类化合物 气溶胶 左旋葡聚糖 分子示踪 来源解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