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粗皮桉早期生长模型拟合以及生长节律研究
1
作者 赵海文 周长品 +3 位作者 刘一贞 樊小丽 汤道平 李发根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221,共10页
【目的】利用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部和澳大利亚东北部9个粗皮桉Eucalyptus pellita种源的试验林材料开展生长节律研究,为粗皮桉良种选育及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随机区组设计试验,利用巢氏方差分析法分析粗皮桉9个种源共9... 【目的】利用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部和澳大利亚东北部9个粗皮桉Eucalyptus pellita种源的试验林材料开展生长节律研究,为粗皮桉良种选育及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随机区组设计试验,利用巢氏方差分析法分析粗皮桉9个种源共98个家系的生长节律变异规律。获取各种源地气候环境因子信息,运用Pearson法分析生长性状与地理及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对比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 3种模型的拟合结果,选择最佳模型计算粗皮桉的生长节律。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开展优良家系筛选。【结果】2.5年生粗皮桉树高和胸径在种源、家系水平差异显著(P<0.05)。种源树高与等温性呈显著正相关,呈典型的纬向变异模式。Logistic模型对粗皮桉树高和胸径的拟合效果最佳,利用Logistic模型计算生长节律得出树高的最大加速时期(T_(1))、最大减速时期(T_(2))和线性生长时期(L)平均值分别为96、636和540 d,胸径的T_(1)、T_(2)和L平均值分别为165、681和516 d。利用2.5年生粗皮桉的生长性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从98个家系中筛选出一般家系29个、中等家系30个、优秀家系39个;结合生长节律T_(1)的聚类分析,将3个等级的家系均再划分为Ⅰ、Ⅱ、Ⅲ3类。【结论】2.5年生粗皮桉在种源、家系水平上生长性状与生长节律变异丰富,利用Logistic模型计算的生长节律可以为粗皮桉早期抚育管理及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皮桉 种源 家系 生长模型 生长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贵树种林下套种广东紫珠的密度效应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敏 王胜坤 +3 位作者 张宁南 赵志刚 陆俊锟 梁俊峰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19年第4期56-59,共4页
为了评价珍贵树种人工林下不同套种密度对广东紫珠Callicarpa kwangtungensis生长的影响,于7 a生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檀香Santalum album混交林下设置3个密度处理种植广东紫珠,即在行间套种1行、2行、3行,株距为0.8 m,分别于... 为了评价珍贵树种人工林下不同套种密度对广东紫珠Callicarpa kwangtungensis生长的影响,于7 a生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檀香Santalum album混交林下设置3个密度处理种植广东紫珠,即在行间套种1行、2行、3行,株距为0.8 m,分别于定植后6、12和18个月调查其地径、树高和生物量。结果表明:3个套种密度处理间广东紫珠地径差异不显著(P≥0.05),而高生长在各时间段均差异显著(P <0.05),单株生物量差异极显著(P <0.01),表现出随密度增加而升高的趋势。本研究筛选出降香黄檀-檀香混交林下套种广东紫珠的适宜密度为行间栽种3行(12 500株·hm^-2),6个月收获1次,每年可采收广东紫珠1 479.08 kg·hm^-2(鲜重),收入可达5 916.33元·hm^-2,可显著增加林农短期收益,为珍贵树种规模发展提供了一种实用可行的经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紫珠 密度 套种 珍贵树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根共生对林木磷养分利用的影响研究进展
3
作者 王亚鑫 覃方锉 +1 位作者 孟森 陆俊锟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2-48,共7页
磷(P)是林木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养分之一,而土壤中大部分的P难以被植物所直接利用。菌根共生是林木提高P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菌根真菌可以与陆地上大部分植物形成菌根共生关系,促进植物P吸收和生长发育。不同类型的菌根共生对P养分具有... 磷(P)是林木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养分之一,而土壤中大部分的P难以被植物所直接利用。菌根共生是林木提高P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菌根真菌可以与陆地上大部分植物形成菌根共生关系,促进植物P吸收和生长发育。不同类型的菌根共生对P养分具有偏好性。菌根真菌通过外延菌丝增加P吸收表面积、释放分泌物、调控磷酸盐转运蛋白与相关基因机制协同作用,促进林木对土壤P养分的高效利用。菌根共生体形成及其养分获取受到土壤pH值和养分状况、林龄、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文中从不同菌根共生体的养分偏好性、利用机制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评述有关林木菌根共生影响P养分利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对于促进菌根共生在林业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根真菌 林木 磷利用 偏好性
原文传递
海南尖峰岭檀香心材和边材的矿质养分含量差异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小金 徐大平 +1 位作者 张宁南 杨曾奖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0-95,共6页
[目的]了解檀香Santalum album L.人工林心材和边材的矿质养分分布规律,为深入研究檀香心材的形成过程提供参考。[方法]以海南尖峰岭21年生檀香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从东、南、西、北4个方位在髓心、心材中部、心材外部和边材部位分别取样... [目的]了解檀香Santalum album L.人工林心材和边材的矿质养分分布规律,为深入研究檀香心材的形成过程提供参考。[方法]以海南尖峰岭21年生檀香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从东、南、西、北4个方位在髓心、心材中部、心材外部和边材部位分别取样测定主要矿质养分——氮(N)、磷(P)、钾(K)、钙(Ca)和镁(Mg)的含量,分析其差异性。[结果]海南尖峰岭21年生檀香人工林不同矿质养分含量在心材和边材的分布规律因元素种类而异。P、K、Ca含量在径向自外向内依次降低,边材、心材外部、心材中部以及髓心的P质量分数依次为0.153、0.032、0.020和0.020 g·kg^-1,K质量分数依次为1.883、0.529、0.190和0.182 g·kg^-1,Ca质量分数依次为2.414、1.417、1.321和1.281 g·kg^-1。边材中P、K、Ca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心材(P<0.01),而N的分布规律相反,心材中的N含量显著高于边材(P<0.01)。Mg含量在径向上差异不显著(P=0.132)。各矿质养分含量在东、南、西、北4个方位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檀香心材形成过程中P、K、Ca元素会逐渐由心材转移到边材中进行循环利用,以提升养分利用效率。N在心材中保持较高含量,表明檀香能从寄主植物或土壤中获得足够的N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檀香 矿质养分 心材形成 边材 分布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麻黄根区土壤理化特性及酶活性与青枯病发生关联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孙战 王圣洁 +3 位作者 杨锦昌 魏永成 林春花 马海宾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0-78,共9页
为探究木麻黄(Casuarina spp.)根区土壤理化特性及酶活性与青枯病发生的关系,进而为加强生物防治提供参考。选取位于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大埕镇、湛江市吴川市塘尾镇和湛江市徐闻县前山镇的3个木麻黄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每个林分下分别设... 为探究木麻黄(Casuarina spp.)根区土壤理化特性及酶活性与青枯病发生的关系,进而为加强生物防治提供参考。选取位于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大埕镇、湛江市吴川市塘尾镇和湛江市徐闻县前山镇的3个木麻黄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每个林分下分别设置3个样地,每个样地采集木麻黄青枯病感病植株和健康植株根区土壤各3份,共54个土壤样品,并测定部分土壤理化指标和酶活性。结果表明,饶平样地感病指数为1.33,吴川样地为5.47,徐闻样地为10.53。为了便于分析,根据感病指数将这3个研究样地进行青枯病发病等级的人为划分,由轻及重划分为饶平样地(1级)、吴川样地(2级)和徐闻样地(3级)。木麻黄青枯病感病植株根区土壤pH,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含量以及碱解氮(AN)、有效磷(AP)、速效钾(AK)含量均较健康植株低,且TN含量差异显著(P<0.05),SOM、AP、TK、AK和AN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木麻黄健康植株根区土壤脲酶(URE)、酸性磷酸酶(ACP)、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以及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均高于感病植株;而蔗糖酶(INV)活性低于感病植株。此外,木麻黄青枯病发病等级与土壤中TK含量和AP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PPO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ACP、INV、CAT、POD活性均呈负相关关系。不同发病等级土壤PPO活性分别为:1级23.45mg·g^(-1)·h^(-1)、2级30.43 mg·g^(-1)·h^(-1)、3级59.63 mg·g^(-1)·h^(-1)。综上,PPO活性可以作为反映木麻黄感染青枯病程度的酶学指标。土壤理化特性和酶活性对木麻黄起到的抗病机理是复杂的,仍需进一步从分子和生理水平上进行研究和考证;探究其抵御木麻黄青枯病的最适浓度,研究与其他元素的作用,将多种元素结合协同发挥作用。从土壤微生物角度,与生防菌协同预防植物病害的发生是未来可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麻黄 青枯病 发病等级 理化特性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