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71篇文章
< 1 2 2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习近平关于儒家文化的重要论述研究
1
作者 曹栋 《大庆社会科学》 2025年第2期22-29,共8页
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新时代语境下,习近平关于儒家文化的重要论述,既传承发展了传统文化,也深度回应了时代发展之需。这些论述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强调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及对社会发展的反作... 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新时代语境下,习近平关于儒家文化的重要论述,既传承发展了传统文化,也深度回应了时代发展之需。这些论述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强调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及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体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倡导,以及对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诉求。这些论述为儒家文化的现代转化发展给予科学指引,助推中华文化的昌盛发展,强化国家文化软实力,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儒家文化 生成逻辑 内涵要义 时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总结和反思——以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与教学为例
2
作者 湛风 《华夏文化》 2017年第1期13-16,共4页
2016年11月11日,在张岂之先生关怀和指导下,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谢阳举教授、张茂泽教授等同仁积极参与研讨,认真总结和反思多年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研究、学科教育与社会普及中的经验和不足。本专栏刊发一组经验总结和... 2016年11月11日,在张岂之先生关怀和指导下,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谢阳举教授、张茂泽教授等同仁积极参与研讨,认真总结和反思多年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研究、学科教育与社会普及中的经验和不足。本专栏刊发一组经验总结和交流文稿,内容涉及大学文化教育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选、实施方式、评估机制等,努力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以及当前社会各界密切关注和参与的国学研究与推广活动提供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思想文化 西北大学 传统文化教育 研究所 反思 教育与社会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博士生学术论坛综述
3
作者 肖勇 《华夏文化》 2013年第4期63-64,共2页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博士生学术论坛”于2013年6月18日在西北大学举行。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教授和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李四龙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谢阳举教授作了《西...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博士生学术论坛”于2013年6月18日在西北大学举行。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教授和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李四龙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谢阳举教授作了《西安的历史与文化》主题讲座。此次学术论坛以双方在读的博士生为主体,采取博士生独立主持、专题发言与深入讨论的方式进行。两校的13位博士生在论坛上发表了学术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生学术论坛 中国思想文化 西北大学 国学研究院 北京大学 研究所 综述 大学校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无形民俗文化遗产应用于丧亲治疗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蔡政忠 牛康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55-60,共6页
基于《丧亲所引发的精神疾患与未亡人感受》尝试从文学作品与民俗谚语的视角,探索家属遭逢丧亲所引发的各类精神疾患。在此研究基础之上,本文持续在中国民间进行采风,挖掘长期遭受漠视与偏见的文化废墟,试图找出古代先民治疗丧亲之痛的... 基于《丧亲所引发的精神疾患与未亡人感受》尝试从文学作品与民俗谚语的视角,探索家属遭逢丧亲所引发的各类精神疾患。在此研究基础之上,本文持续在中国民间进行采风,挖掘长期遭受漠视与偏见的文化废墟,试图找出古代先民治疗丧亲之痛的各种民俗宗教仪式,藉此提供有别于西方哀伤辅导的临床理论与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亲 民俗 哀伤 暗示 心理卫生社会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年来高校关于中国历史与文化 部分研究成果述评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岂之 万元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2-82,共11页
在自1978年以来的20年里,中国史学界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高校的成绩尤其令人瞩目,主要表现在学者们对历史学的认识有了更高的自觉;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得到了深化;在深化原有专史研究的基础上... 在自1978年以来的20年里,中国史学界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高校的成绩尤其令人瞩目,主要表现在学者们对历史学的认识有了更高的自觉;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得到了深化;在深化原有专史研究的基础上,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与海外学术交流得到了很好的加强;此外对历史与文化研究成果的普及,高校也作出了巨大贡献。当然20年来的中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这也是21世纪里整个中国史学界应该更加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中国历史与文化 专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文化自觉与中国思想史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方光华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2-55,共4页
文化自觉思潮是目前中国社会的一种主要思潮。所谓文化自觉,就是将人们关于自然及社会的认识提高到文化的自我觉醒和自觉设计的高度来加以思考。文化自觉的视野将深化对中国思想史研究对象的理解。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来看,研究文化思想将... 文化自觉思潮是目前中国社会的一种主要思潮。所谓文化自觉,就是将人们关于自然及社会的认识提高到文化的自我觉醒和自觉设计的高度来加以思考。文化自觉的视野将深化对中国思想史研究对象的理解。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来看,研究文化思想将突出对思想的文化意义的研究。文化自觉的视野将促进对文化交流给思想发展带来的影响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潮 文化自觉 中国思想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之“体”与诠释之“用”——试以“体用”范畴讨论中国阐释学传统
7
作者 周裕锴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89,232,233,共11页
中国古代阐释学倾向于对文本本体与诠释实践的双向关注,这与侧重理解过程及阐释者立场的西方阐释学传统不同。这种双向关注可借用中国哲学的“体用”范畴来说明,本体性的存在通过载道之文成为经典文本之“体”,其“用”则为理解、诠释... 中国古代阐释学倾向于对文本本体与诠释实践的双向关注,这与侧重理解过程及阐释者立场的西方阐释学传统不同。这种双向关注可借用中国哲学的“体用”范畴来说明,本体性的存在通过载道之文成为经典文本之“体”,其“用”则为理解、诠释、演绎、引用等文本意义的实现方式。以“《易》无达占”为代表的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导致诠释活动的多元性。“从变从义”是经典文本多元阐释的基础,《周易·系辞》提出的“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等,成为中国古代阐释学的一般观念和方法论。“经同而传异”揭示了经典文本开放性与诠释多元性之间的互动,“《诗》无达诂”表现为“兴观群怨”“断章取义”、集句诗、集注等各种文本的诠释和使用。宋代以降,儒家与佛教的阐释观念相互渗透,禅宗“活参”观念与钟惺“诗为活物”说,呼应“生生之谓易”的古老命题,强调文本鲜活的生命力与诠释的自由灵活性,深化了“从变从义”的传统。经典作为生生不息的生命体,迫使诠释者不断产生新的意义。最终,中国古代阐释学在“体一用万”的逻辑下形成的独特体系,彰显着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学 经典文本 多元诠释 体用 生生之谓易 诗为活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把握羌年的意义
8
作者 李祥林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5年第2期20-26,共7页
春祈秋报是中华民族传统习俗,羌年亦在此列,乃中华年节文化系统的组成部分。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整体把握羌年的意义,不可不知晓村寨仪式中经释比之口诵唱的史诗《木姐珠》和《羌戈大战》。两部史诗颂祖唱史,在经年的传承中形成了族群文化... 春祈秋报是中华民族传统习俗,羌年亦在此列,乃中华年节文化系统的组成部分。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整体把握羌年的意义,不可不知晓村寨仪式中经释比之口诵唱的史诗《木姐珠》和《羌戈大战》。两部史诗颂祖唱史,在经年的传承中形成了族群文化认同。这种认同维系着群体社会的精神空间,增强着群体生存的文化信心,激发着群体发展的心理动力。着眼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秉持非遗保护的整体性、系统性理念,对羌年的过往历史与现实存在、民间实践与官方助力、生活样态与学术研究进行多维度的观察,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年 民族节日 地方民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27年泉州民团编练处有关人员的一张合影——《20世纪初期中国无政府主义运动研究》史料补遗
9
作者 吴念圣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7-23,共7页
1927年秋末冬初,参与组建泉州民团编练处的同志们留下了一张合影,他们来自中国、日本、朝鲜三国。合影里有秦望山、梁龙光、李良荣等人,他们都是20世纪初期泉州地区无政府主义运动的领军人物;还有岩佐作太郎、李乙奎、李丁奎等人,其中... 1927年秋末冬初,参与组建泉州民团编练处的同志们留下了一张合影,他们来自中国、日本、朝鲜三国。合影里有秦望山、梁龙光、李良荣等人,他们都是20世纪初期泉州地区无政府主义运动的领军人物;还有岩佐作太郎、李乙奎、李丁奎等人,其中岩佐是日本著名的无政府主义活动家、理论家,而其他几个则是长期活动在我国的朝鲜独立运动家。据调查,这张合影仅存于日本和韩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政府主义运动 泉州民团编练处 秦望山 李丁奎 岩佐作太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杜甫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四川省杜甫学会第二十二届年会综述
10
作者 贾兵 《杜甫研究学刊》 2024年第1期116-126,共11页
2023年9月23日—26日,由中国杜甫研究会、四川省杜甫学会、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唐代到北宋丝绸之路(陆路)上的驿站寺庙、重要古迹与文人活动、文学创作及文化传播”课题组主办的“中国杜甫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 2023年9月23日—26日,由中国杜甫研究会、四川省杜甫学会、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唐代到北宋丝绸之路(陆路)上的驿站寺庙、重要古迹与文人活动、文学创作及文化传播”课题组主办的“中国杜甫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四川省杜甫学会第二十二届年会”在西安成功举办,来自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台湾中山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共收到90多篇学术论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杜甫学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 南京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学术论文 文学创作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丝绸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困境延续与发展新机:后疫情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毕亚娜 刘海义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7,共8页
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遭受了巨大冲击。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的叠加影响下,世界格局、发展范式和国际思潮的转变使高等教育国际化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而由留学观念转变、世界格局动荡、治理体系僵化等因素导致的... 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遭受了巨大冲击。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的叠加影响下,世界格局、发展范式和国际思潮的转变使高等教育国际化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而由留学观念转变、世界格局动荡、治理体系僵化等因素导致的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发展困境,也在后疫情时代得以延续。高速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化进程中遭遇阻滞的同时,也因国际地位提升、前沿学科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影响力的提高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后疫情时代,提升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需进一步加快和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国际化教育质量建设,构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部署相契合的提升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疫情时代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 延续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娘子家书》对敦煌归义军史研究意义的再讨论
12
作者 刘郝霞 项楚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0-101,233,234,F0003,共15页
安徽博物院所藏许承尧旧藏《二娘子家书》是一件敦煌遗书,本托裱在某件经卷之后,后被揭裱下来成为一份独立的文书。这件文献原被认为是“唐人家信”,后经研究进一步判定为北宋太平兴国五年敦煌女子的家信。但通过对其内容中“闰三月”... 安徽博物院所藏许承尧旧藏《二娘子家书》是一件敦煌遗书,本托裱在某件经卷之后,后被揭裱下来成为一份独立的文书。这件文献原被认为是“唐人家信”,后经研究进一步判定为北宋太平兴国五年敦煌女子的家信。但通过对其内容中“闰三月”“天使司空”“东京”及“三月七日”和“六月廿一日”等关键信息的仔细分析,可知它更可能是曹议金被后唐正式封为归义军节度使的前一年,也就是同光元年六月二十一日,“二娘子”随夫婿通过灵武节度使韩洙的斡旋向后唐进贡,在顺利到达武威之际向家人汇报平安的家信。《二娘子家书》真实反映了曹议金归义军时期,借道灵武向当时的“东京”进发以期向后唐进贡的重要信息,是一件弥足珍贵的唐五代时期的历史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文献 许承尧 二娘子家书 闰三月 曹议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逻辑的运行与学术流脉的转换——从《文艺研究》40年重大论题看中国当代思想文化的演化
13
作者 张福贵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56-165,共10页
《文艺研究》自创刊以来,时时与中国社会进程和思想文化演变息息相关,走在学术的前沿,超越学科性的界限,参与学术史的进程,这不仅是一个刊物的学术风尚和品格,更能从中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文化和文艺学术的历史流脉及其演化过程。
关键词 《文艺研究》 重大选题 历史逻辑 学术脉络 中国当代思想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研究20世纪中国文化思潮的一部力作——评方光华主编《中国百年文化思潮》
14
作者 刘怡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9-160,共2页
20世纪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迁。面对社会剧变,思想文化界亦呈现出相互争鸣、相互融合的局面。全面回顾、反思20世纪中国文化思潮,有利于实现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西北大学方光华教授主编的《中国百年文化思潮》,... 20世纪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迁。面对社会剧变,思想文化界亦呈现出相互争鸣、相互融合的局面。全面回顾、反思20世纪中国文化思潮,有利于实现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西北大学方光华教授主编的《中国百年文化思潮》,由陕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正式出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文化思潮 20世纪 系统研究 主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 力作 思想文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香港学生赈济会发展研究
15
作者 罗文捷 吴青 《民国档案》 2025年第1期70-82,共13页
全面抗战时期,香港学生赈济会(简称“学赈会”)通过组织募捐钱款、赈济难民、下乡宣传、支援前线、救助伤员、回国服务等多种活动,为祖国内地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1937至1941年间,学赈会救亡运动受多元力量与要素影响,尤其是中共的先行... 全面抗战时期,香港学生赈济会(简称“学赈会”)通过组织募捐钱款、赈济难民、下乡宣传、支援前线、救助伤员、回国服务等多种活动,为祖国内地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1937至1941年间,学赈会救亡运动受多元力量与要素影响,尤其是中共的先行介入和影响推动,为其势起勃发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后国民党加强了对学赈会的渗透争夺,中共工作则出现了懈怠和偏差,再加上学生群体自身的缺陷弱点以及港英管制的逐步收紧,使得学赈会及其救亡运动出现渐变回落。香港地区沦陷前后,中共力量继续坚持在粤港地区组织开展救亡工作和武装斗争,引领青年学生实现了自身前途命运的转圜,而国民党却在港英打压和内斗中失去了对学生救亡运动的掌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学生赈济会 竞合发展 抗日救亡团体 抗日战争
原文传递
传统文化教学与中国高等教育
16
作者 宋玉波 《华夏文化》 2024年第2期38-40,共3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华夏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两个结合为人们在思想认识上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在实践上提供了清晰的指南。在深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华夏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两个结合为人们在思想认识上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在实践上提供了清晰的指南。在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同时,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也不能忽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并且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有机结合起来。在高等教育领域,如何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如何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特色?如何造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这是本文着重思考的三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 高等教育 马克思主义精神 传承与弘扬 弘扬者 传统文化教学 伟大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工类研究生课程人文化再设计研究——以《陶瓷技术史》为例
17
作者 李锦伟 吴琳 涂彦珣 《陶瓷研究》 2024年第4期105-107,110,共4页
理工类研究生课程人文化再设计是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的重要趋势。理工类研究生课程人文化再设计旨在将人文因素渗透到课程中,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拓宽视野。本文以《陶瓷技术史》为例,通过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授课形式和... 理工类研究生课程人文化再设计是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的重要趋势。理工类研究生课程人文化再设计旨在将人文因素渗透到课程中,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拓宽视野。本文以《陶瓷技术史》为例,通过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授课形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人文化的再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育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跨学科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反思能力,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在进行理工类研究生课程人文化再设计时,应注重尊重课程本身的特征、关心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不断改进完善课程内容和方法。通过持续实践和总结,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工类研究生课程 人文化 陶瓷技术史 教学改革 课程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通雅俗:中国俗文化研究的路径与效果
18
作者 尹赋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4-168,共5页
上世纪初,受西风东渐的影响,以“风俗”“白话文学”“民间歌谣”为代表的俗文化,在“文学革命”和“文化革命”的旗帜下,摆脱其长期被忽视的地位,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俗文化研究正式拉开帷幕。然而,时至今日,应该采取什... 上世纪初,受西风东渐的影响,以“风俗”“白话文学”“民间歌谣”为代表的俗文化,在“文学革命”和“文化革命”的旗帜下,摆脱其长期被忽视的地位,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俗文化研究正式拉开帷幕。然而,时至今日,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路径更有效地开展俗文化研究,仍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笔者不揣浅陋,想就此谈一下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歌谣 文学革命 白话文学 不揣浅陋 西风东渐 雅俗 俗文化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宽墨学体系建构探微——兼论近代墨学研究
19
作者 张文杰 《社会科学论坛》 2025年第1期230-242,共13页
近代墨学研究突飞猛进,然而研究中也存在借西方近代科技附会墨学、以西方理论解说墨学等诸多偏失,此正为杨宽墨学研究的学术背景。杨宽的墨学体系建构采取“以中解中”的理路,将《墨经》即《经上》作为墨学的核心,进而批驳《墨经》科学... 近代墨学研究突飞猛进,然而研究中也存在借西方近代科技附会墨学、以西方理论解说墨学等诸多偏失,此正为杨宽墨学研究的学术背景。杨宽的墨学体系建构采取“以中解中”的理路,将《墨经》即《经上》作为墨学的核心,进而批驳《墨经》科学论、名墨混同主张。同时,杨宽以《墨经》作为主干,将其与《墨子》诸篇联合考察,论证墨学由《墨经》到《修身》《亲士》及《尚贤》等十篇的发展轨迹,奠定了墨学发展的脉络。其在研究过程中,总结了《墨子》研究的方法,为后世研究墨学提供了可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宽 墨学 建构《 墨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诗中的春节习俗文化研究
20
作者 李欣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75-81,共7页
春节习俗如扫尘、祭祖、饮岁酒、放爆竹、除夕守岁、贴春联、拜年等活动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和美好记忆。古往今来,这些春节习俗被写入诗词,广为流传。这些年俗诗或生动形象、客观真实地记录春节习俗文化;或表达新年人们迎新... 春节习俗如扫尘、祭祖、饮岁酒、放爆竹、除夕守岁、贴春联、拜年等活动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和美好记忆。古往今来,这些春节习俗被写入诗词,广为流传。这些年俗诗或生动形象、客观真实地记录春节习俗文化;或表达新年人们迎新的欢喜心情和阖家团圆的伦理亲情;或感叹时光易逝,抒发人生感慨。时至今日,春节习俗文化已成为中华儿女共同的乡愁,在现代文明发展进程中传承春节习俗文化,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延续,也是在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节习俗 年俗诗 文化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