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2012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召开
1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2012年6月15日至19日,由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西北民族大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主办,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蒙古语言文化学院、藏语言文化学院、维吾尔文学学院、格萨尔研究... 2012年6月15日至19日,由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西北民族大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主办,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蒙古语言文化学院、藏语言文化学院、维吾尔文学学院、格萨尔研究院、少数民族汉文学典籍研究所、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汉语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科学院 少数民族文学 学术研讨会 学会 民族师范学院 西北民族大学 文学研究所 兰州
原文传递
民族文学的综合与比较——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赵志忠教授访谈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志忠 阳玉平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8年第10期3-7,共5页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学是由汉族文学和55个少数民族文学构成的。离开了少数民族文学,中国文学是不完整的。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学 中央民族大学 博士生导师 老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民间文学看哈尼族的传统生态观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光荣 《民族学刊》 2016年第5期58-64,113-115,共10页
丰富多彩的哈尼族民间文学保留了哈尼族的传统文化。以生态文化为视角解读哈尼族民间文学,可以发现哈尼族的传统生态观是人与动植物和谐相处。这一生态观与云南的多个民族如白、傣、佤、瑶、纳西、景颇、布朗等及中华多民族相通,说明中... 丰富多彩的哈尼族民间文学保留了哈尼族的传统文化。以生态文化为视角解读哈尼族民间文学,可以发现哈尼族的传统生态观是人与动植物和谐相处。这一生态观与云南的多个民族如白、傣、佤、瑶、纳西、景颇、布朗等及中华多民族相通,说明中华民族自然生态观的同一性,同时,这一生态观对于当今人类如何维护生态平衡具有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族 民间文学 传统文化 传统生态观 现实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间文化与文化主权——2004年4月17日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学院的演讲 被引量:5
4
作者 白庚胜 《民间文化论坛》 2004年第6期1-7,共7页
关键词 文化主权 民间文化 文化心理 无形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文化 民俗学家 优秀文化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 乌丙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天的故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总序
5
作者 白庚胜 《民间文化论坛》 2005年第5期67-69,共3页
关键词 中国民间故事 中国民间文学 中国民间文艺 民间叙事长诗 遗产抢救 冯骥才 中国民间文化 总序 编纂出版 中国歌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抢救”责任重大 “保护”使命光荣——就“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实施情况答《民间文化论坛》记者问
6
作者 白庚胜 《民间文化论坛》 2006年第3期1-5,共5页
关键词 民间文化 遗产抢救 文化主体性 保护主体 中国传统节日 文明传承 抢救性保护 西方强势文化 非物质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的名字与云南民间文学事业紧密相连——写在贾芝老百年大寿之际
7
作者 李缵绪 《民间文化论坛》 2012年第5期55-57,共3页
我和贾芝老第一次见面,是1958年。最后一次见面,是1994年。在36年中,有过很多的接触,还在他领导下工作了3年。他的为人、品德、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一1958年初,毛泽东同志发动了世界罕见的中国采风运动。同年秋天,中共云南... 我和贾芝老第一次见面,是1958年。最后一次见面,是1994年。在36年中,有过很多的接触,还在他领导下工作了3年。他的为人、品德、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一1958年初,毛泽东同志发动了世界罕见的中国采风运动。同年秋天,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和云南省文联调集云南大学和云南师大的中三的学生和任课教师,组成了7个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调查队,分赴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芝 民族民间文学 文学事业 少数民族文学史 作家文学 最后一次 中国民间故事 楚雄彝族自治州 吹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史诗传统:文化多样性与民族精神的“博物馆”(代序) 被引量:56
8
作者 朝戈金 尹虎彬 巴莫曲布嫫 《国际博物馆》 2010年第1期5-27,共23页
史诗是一种古老而源远流长的韵体叙事文学样式,在人类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在东西方文化传统中,希腊史诗、印度史诗、巴比伦史诗、芬兰史诗、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等都成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和文明的丰碑。因而每一个民族的... 史诗是一种古老而源远流长的韵体叙事文学样式,在人类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在东西方文化传统中,希腊史诗、印度史诗、巴比伦史诗、芬兰史诗、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等都成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和文明的丰碑。因而每一个民族的史诗传统,不仅是认识一个民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一座"民族精神标本的展览馆"(黑格尔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诗 族群 叙事诗 演述方式 说唱艺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 博物馆 博物院 文化机构
原文传递
民间文化保护诸问题——2004年5月27日在萨满文化学术报告会上的讲话 被引量:11
9
作者 白庚胜 《民间文化论坛》 2004年第4期1-8,共8页
关键词 民间文化保护 学术报告会 东巴文字 传统文化传承 民间文化遗产 遗产抢救 非物质遗产 文艺工作者 丽江古城 北方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自在到自觉:民族文学研究发展趋势漫谈 被引量:1
10
作者 汤晓青 庄馥榕(录音整理) 《文化遗产研究》 2016年第2期116-125,共10页
本文以参与《民族文学研究》编辑及相关活动30年的经历为线索,回顾《民族文学研究》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发展的从自在到自觉的历程,梳理了学科取得的基本成就和研究前沿问题,并指出了学科面临的几大问题。
关键词 民族文学 自在 自觉 文学史
原文传递
叶梅:讲好中华民族文学故事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晓峰 《中国民族》 2023年第12期104-105,共2页
当代作家叶梅从事文学创作40多年来,通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形式,始终耕耘在民族文学这方沃土,屡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冰心散文奖、徐迟报告文学优秀作品奖等多个奖项,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阿拉伯、俄等多种文字,... 当代作家叶梅从事文学创作40多年来,通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形式,始终耕耘在民族文学这方沃土,屡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冰心散文奖、徐迟报告文学优秀作品奖等多个奖项,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阿拉伯、俄等多种文字,将中华民族文学故事传播至世界各地。作为中华民族文学故事的优秀讲述者,成就叶梅的是才华,是热爱,更是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一片赤子之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梅 当代作家 报告文学 中华民族文学 故事传播 赤子之心 徐迟 冰心散文
原文传递
即使是块石头,也要用心焐热——读陶琦《走进广西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科普游记》有感
12
作者 黄南津 《南方国土资源》 2020年第12期69-71,共3页
广西给世人的第一印象,应该就是“山水”二字。从未到过广西的大诗人韩愈根据传闻写下了“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样绝妙的诗句,可见广西山水早就声名远扬。对异乡人来说,山水是优美的遐想,也可带来神秘的向往。但对生于斯,长于斯,... 广西给世人的第一印象,应该就是“山水”二字。从未到过广西的大诗人韩愈根据传闻写下了“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样绝妙的诗句,可见广西山水早就声名远扬。对异乡人来说,山水是优美的遐想,也可带来神秘的向往。但对生于斯,长于斯,世世代代守望此地的人们来说,就不仅仅是审美享受,还有着更深沉的、难舍难分的乡土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情怀 审美享受 地质遗迹景观 第一印象 地质公园 异乡人 声名远扬 碧玉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畔的夜声(外四篇)
13
作者 姚茂椿 《创作与评论》 2015年第7期20-28,共9页
辛苦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在夜色降临前,从高山田坝收工归寨。挑着担子的,扁担扇动如翅,一闪一闪,咯吱咯吱地响起。耕作田土的,肩扛犁耙,跟在粗粗壮壮的黄牛水牛后面,迈着有点疲累的步履,在寨口不慌不忙地归来。牧归的少年儿童,... 辛苦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在夜色降临前,从高山田坝收工归寨。挑着担子的,扁担扇动如翅,一闪一闪,咯吱咯吱地响起。耕作田土的,肩扛犁耙,跟在粗粗壮壮的黄牛水牛后面,迈着有点疲累的步履,在寨口不慌不忙地归来。牧归的少年儿童,打闹着驱赶牛羊,呼牛唤羊的声音细嫩、时快时慢。有的使劲地拉扯拴在牛鼻子上和套在羊脖子上的棕索,牛羊的腰部都饱胀着,很有成就感。妇女们行色匆匆,大多手挎大大小小的竹篮,里面装满了人吃的菜和煮猪潲的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年儿童 牛羊 水牛 成就感 耕作 黄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舞蹈学视野下的白马藏族探源
14
作者 田开元 《藏舞蹈学》 2023年第1期38-52,345,346,共17页
主要生活于甘川交界处的白马藏族,过年盛行跳舞,这些古老的舞蹈是傩舞的遗存,尽管距今久远,但仍然蕴藏着一些关于族源的珍贵信息。为此,本文尝试着从藏舞蹈学入手,探讨白马藏族的族属。
关键词 白马藏族 傩舞 春节 氐羌 平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鹏展年谱简编
15
作者 廖善维 《桂学研究》 2021年第1期28-57,共30页
史志对张鹏展事迹记载虽多,但或失之简略,或存讹误,截至目前亦无年谱详记其事。笔者通过广泛参阅张鹏展《谷诒堂全集》,清人诗文集、年谱、地方志、《清实录》、《清史稿》以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代档案,稽考张鹏展行迹,按年排比... 史志对张鹏展事迹记载虽多,但或失之简略,或存讹误,截至目前亦无年谱详记其事。笔者通过广泛参阅张鹏展《谷诒堂全集》,清人诗文集、年谱、地方志、《清实录》、《清史稿》以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代档案,稽考张鹏展行迹,按年排比事实,基本勾勒出张氏生平之轮廓,有助于深化张鹏展其人研究,对推进清代壮族文人文学、广西史志研究或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鹏展 年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子无鸟(组诗)
16
作者 杨林 《创作与评论》 2016年第7期101-101,共1页
传说眉梢滴下新夜无法触及一个锁孔的爱注定。
关键词 骨缝 发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沅水岸边书画情
17
作者 赵晏彪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3年第21期22-22,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守信仰 守望文学——重读陆地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鸿然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8-100,共3页
陆地是中国当代文学大家。他20世纪30年代末步入文坛,至今走过了长达七十年的创作历程。其人生经历和创作生涯,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传奇。考察其文学创作的贡献,不妨使用三个相互关联的文学坐标:在民族文学坐标上,陆地是当代壮族文... 陆地是中国当代文学大家。他20世纪30年代末步入文坛,至今走过了长达七十年的创作历程。其人生经历和创作生涯,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传奇。考察其文学创作的贡献,不妨使用三个相互关联的文学坐标:在民族文学坐标上,陆地是当代壮族文学之父。他在《新文学史料》1989年第4期上发表的长篇文章《七十回首话当年》,开篇便说:“我是用汉语写作的壮族人。”骨血里的族属意识流淌在笔端,作品必然与千万壮族同胞同心相应,壮族同胞因有陆地而自豪,壮族作家把陆地视为文学旗帜,决不是偶然的;在区域文学坐标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陆地 《新文学史料》 壮族文学 信仰 重读 守望 30年代
原文传递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文学术维度 被引量:3
19
作者 朝戈金 《东吴学术》 2013年第2期36-43,4,共8页
今天讲座的题目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文学术维度:以口头传统为主线”,跟林建法讨论发言题目时,我脑海中的想法就是从口头传统的角度,谈一下这些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近年参与过不少国内国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会... 今天讲座的题目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文学术维度:以口头传统为主线”,跟林建法讨论发言题目时,我脑海中的想法就是从口头传统的角度,谈一下这些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近年参与过不少国内国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会议和学理讨论。我们国家去年出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我也参与过意见,给出过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人文学术 维度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口头传统 林建法 遗产法
原文传递
黄河文化与宁夏文学
20
作者 牛学智 《朔方》 2020年第7期158-168,共11页
母亲、母亲河,乃至中华民族,是我们的人文话语论述黄河时的一个常见喻体,黄河、黄土地、黄皮肤、中国龙乃至根祖,也因此超越本意而成了一个文化符号。由此可见,黄河与文化一旦结合,我们免不了被二次、三次甚至更多次的象征意义所包裹,... 母亲、母亲河,乃至中华民族,是我们的人文话语论述黄河时的一个常见喻体,黄河、黄土地、黄皮肤、中国龙乃至根祖,也因此超越本意而成了一个文化符号。由此可见,黄河与文化一旦结合,我们免不了被二次、三次甚至更多次的象征意义所包裹,很容易疏忽黄河的本来面目,这对今天发展文学的地域性价值并不是一件好事。本着下文论述的具体性,这里有必要再重新梳理一下作为河流的黄河的来龙去脉。黄河之源为卡日曲,出自青海巴颜喀拉山脉各姿各雅山麓,东流经四川入甘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话语 文化符号 宁夏文学 象征意义 巴颜喀拉山 各姿各雅山 黄土地 母亲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