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切开地壳上地幔,揭露大陆深部结构与资源环境效应——深部探测技术实验与集成(SinoProbe-02)项目简介与关键科学问题 被引量:4
1
作者 高锐 王海燕 +9 位作者 张忠杰 李秋生 陈凌 金胜 刘国兴 贺日政 张贵宾 卢占武 曾令森 许惠平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01期34-48,共15页
本文简要介绍国家科技专项“深部探测技术实验研究”第二项目“深部探测技术实验与集成”(Sino-Probe-02)的研究目标、国际趋势与国内需求、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等,着重介绍拟聚焦研究的关键科技问题。预期通过本项目的实... 本文简要介绍国家科技专项“深部探测技术实验研究”第二项目“深部探测技术实验与集成”(Sino-Probe-02)的研究目标、国际趋势与国内需求、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等,着重介绍拟聚焦研究的关键科技问题。预期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实验并集成可行的深部探测方法技术组合和综合解释方法技术平台;项目实施的深部探测实验剖面将切开实验区的地壳上地幔,精细了解中国大陆典型地域自地表到深部的三维结构与地球动力学过程,揭示岩石圈与软流圈等层圈与更深部地幔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资源勘查、减轻灾害和保护环境提供新的科学依据。为深部探测能够带动地球科学进步和人类和谐发展提供例证,推动“中国地壳探测工程”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探测 方法技术 大陆深部结构 资源环境效应 关键科学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地震探测揭示的华北及东北地区莫霍面深度 被引量:45
2
作者 熊小松 高锐 +2 位作者 张兴洲 李秋生 侯贺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6-56,共11页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华北及东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深地震探测研究。本文通过对该地区的深地震探测研究的总结和梳理,探讨了该区的莫霍面深度与变化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最深的莫霍面出现在内蒙褶皱带内,最浅的莫...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华北及东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深地震探测研究。本文通过对该地区的深地震探测研究的总结和梳理,探讨了该区的莫霍面深度与变化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最深的莫霍面出现在内蒙褶皱带内,最浅的莫霍面出现在渤海湾盆地。东北地区最深的莫霍面出现在大兴安岭地区,最浅的莫霍面出现在依兰-伊通断裂带内;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为一重要的莫霍面陡变带,其西侧的莫霍面一般大于40km,东侧的莫霍面一般小于36km,郯庐断裂带及其北延的依兰-伊通断裂带内,莫霍面沿线均有隆起,但幅度不一。渤海湾盆地及方正断陷(位于依兰-伊通断裂带内)莫霍面上隆显著,敦密断裂带有莫霍错断现象;在出露古老结晶基底岩石的块体内,其莫霍面深度要深于相邻盆地;莫霍面在太行及燕山山前深度明显加大。这些特征说明华北及东北地区拼合到一起后共同经历了太平洋构造运动的影响,而大兴安岭-太行山梯度带限定了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范围,太平洋板块的向西俯冲的前缘可能位于太行山以东,郯庐断裂带以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华北及东北地区 深地震探测 莫霍面深度 太平洋构造运动 地球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地震探测揭示的华南地区莫霍面深度 被引量:46
3
作者 熊小松 高锐 +4 位作者 李秋生 卢占武 王海燕 李文辉 管烨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74-786,共13页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华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深地震探测研究。本文通过对华南地区的深地震探测研究的总结和梳理,探讨了华南大陆及其邻近海域的莫霍面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华南大陆莫霍面形态变化较大,总体变化趋势是由西部向东部呈逐渐抬...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华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深地震探测研究。本文通过对华南地区的深地震探测研究的总结和梳理,探讨了华南大陆及其邻近海域的莫霍面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华南大陆莫霍面形态变化较大,总体变化趋势是由西部向东部呈逐渐抬升;华南大陆最深的莫霍面出现在攀西地区北缘,最浅的莫霍面出现在衢州盆地,两者差35km;华南地区周缘断裂均存在莫霍面错断;华南加里东造山带莫霍面深度浅于台湾造山带;东海边缘海与南海北缘地壳厚度明显不同。这些特征可能指示了不同区域所经历的岩石圈及地壳演化过程不同,其中攀西地区的莫霍面较厚可能同青藏高原物质东流有关,华南造山带的地壳减薄缘于后期遭受的伸展作用,东海及南海的莫霍面深度反映了两者处于不同的陆缘位置,前者为活动大陆边缘,后者为被动大陆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深地震探测 莫霍面深度 地球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地震探测揭示的西北地区莫霍面深度 被引量:15
4
作者 熊小松 高锐 +2 位作者 李秋生 王海燕 侯贺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3-31,共9页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深地震探测研究。本文通过对西北地区的深地震探测研究的总结和梳理,探讨了西北地区的莫霍面深度与变化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结果表明:比起我国其他地区,西北地区莫霍面无论是埋深还是形...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深地震探测研究。本文通过对西北地区的深地震探测研究的总结和梳理,探讨了西北地区的莫霍面深度与变化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结果表明:比起我国其他地区,西北地区莫霍面无论是埋深还是形态均变化最大,反映出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影响,西北地区地壳整体变形强烈。莫霍面最深(约90km)位于西昆仑与喀喇昆仑构造结合处,最浅处位于准噶尔盆地西缘的克拉玛依(约35.5km),最深与最浅相差约55km。在盆山结合部位及大型走滑断裂,如阿尔金断裂、中天山北缘断裂带等均存在莫霍面错断。天山造山带东西段莫霍面深度变化明显,西段深于东段。这些特征指示了中国西北部盆山之间的构造关系、天山造山带西段和东段不同的深部动力学机制以及古老断裂带的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地区 深地震探测 莫霍面深度 盆山构造 大陆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造山带的深部结构 被引量:18
5
作者 熊小松 高锐 +3 位作者 李秋生 王海燕 卢占武 侯贺晟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906-1914,共9页
天山造山带是中亚最令人瞩目的一条由陆陆汇聚而形成的陆内造山带,从古生代以来经历了长期的构造演化,尤其是新生代以来的再次活化,导致了本医复杂的构造特征,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独特性和活动性,是全球公认的研究大陆动力学的天然实验... 天山造山带是中亚最令人瞩目的一条由陆陆汇聚而形成的陆内造山带,从古生代以来经历了长期的构造演化,尤其是新生代以来的再次活化,导致了本医复杂的构造特征,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独特性和活动性,是全球公认的研究大陆动力学的天然实验室.从1980年以来,针对天山及周缘的深部结构特征开展了大量的深地震探测研究工作,揭示了天山造山带的深部结构,并对造山带的缩短机制、及与两侧盆地的耦合关系等问题给出了一些解答.本文通过汇总梳理前人的深地震探测工作,探讨了天山造山带不同区段以及与两侧盆地间的深部结构,结果显示西天山造山带具有薄的岩石圈、厚地壳的特征,而东天山则与之相反,揭示了天山造山带在不同区段的隆升和动力学机制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造山带 地震探测 地壳厚度 岩石圈 壳内低速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缩短变形——深地震反射剖面再处理提供的证据 被引量:47
6
作者 高锐 王海燕 +5 位作者 王成善 尹安 张玉修 李秋生 郭彤楼 李文辉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13-520,共8页
青藏高原是由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于50~60Ma碰撞而形成的全球最高最大的高原,已成为多数国内外学者的共识。然而,关于它的岩石圈变形机制却是长期争论的问题。深地震反射剖面是精细揭示岩石圈结构、分辨变形样式的有效技术。重新处理的... 青藏高原是由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于50~60Ma碰撞而形成的全球最高最大的高原,已成为多数国内外学者的共识。然而,关于它的岩石圈变形机制却是长期争论的问题。深地震反射剖面是精细揭示岩石圈结构、分辨变形样式的有效技术。重新处理的松潘地块-西秦岭造山带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出岩石圈变形的细节,以地壳上部的双重逆冲构造、地壳中部一系列近水平拆离断层的叠置和地壳下部莫霍面的重叠为主要特征,展现出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变形以缩短变形为主要机制。横向上上千公里展布的大规模左旋走滑的昆仑断层,自地表向下陡倾延伸到地壳中部的叠瓦状逆冲构造之上,在埋深约35km处被近水平的拆离层所截断。本次研究建立的岩石圈垂向构造图也展现出西秦岭造山带与若尔盖盆地岩石圈尺度的构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深地震反射剖面 岩石圈缩短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基底结构与南北向变化--基于一条270km反射地震剖面的认识 被引量:16
7
作者 卢占武 高锐 +5 位作者 李永铁 李秋生 王海燕 匡朝阳 酆少英 熊小松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3319-3326,I0001,I0002,I0003,3327,共12页
通过收集并重新处理已有的反射地震剖面,获得了一条南北向横贯羌塘盆地主体的270km长反射地震剖面。剖面显示:羌塘盆地可能具有元古代的基底并且南羌塘盆地较北羌塘盆地深。在南、北羌塘地壳浅部(约0~3s)变形差异较大,北羌塘褶皱变形强... 通过收集并重新处理已有的反射地震剖面,获得了一条南北向横贯羌塘盆地主体的270km长反射地震剖面。剖面显示:羌塘盆地可能具有元古代的基底并且南羌塘盆地较北羌塘盆地深。在南、北羌塘地壳浅部(约0~3s)变形差异较大,北羌塘褶皱变形强烈,呈现出隆凹变形相间的格局,南羌塘则相对较平缓。羌塘中央隆起之下为连贯的弧形反射,其北侧发育一个深度达8km的半地堑构造,规模较大,可为油气资源储存提供有利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基底结构 南北向变化 反射地震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keletonization技术及其在深地震反射剖面解释中的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文辉 高锐 王海燕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61-1167,共7页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SINOPROBE)专项的启动揭开了中国"入地"计划的序幕.大规模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是该计划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如何从深地震反射剖面中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成为我们即将面临的重要课题.Skeleto...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SINOPROBE)专项的启动揭开了中国"入地"计划的序幕.大规模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是该计划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如何从深地震反射剖面中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成为我们即将面临的重要课题.Skeletonization技术是西方国家在实施深部探测计划时发展的一项深地震剖面信息提取分析技术,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在研究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综述了Skeletonization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国内外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该技术在深地震反射剖面解释中的应用,最后结合我国刚刚启动的SINOPROBE计划对其进一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KELETONIZATION 深地震反射剖面 同相轴 属性分析 SINOPROB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变换在地震时频分析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邓攻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1年第4期73-76,共4页
介绍了S变换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实验数据,对比Fourier变换、短时窗傅立叶变换和S变换的时频分析特点,最后对地震数据分别应用S变换和Gabor变换,认为S变换具有自身独特的优点,更适合于地震资料的时频分析。
关键词 时频分析 S变换 短时窗傅立叶变换 FOURIER变换 GABOR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