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2篇文章
< 1 2 8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陈梦熊院士著作史料将捐赠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1
作者 范宏喜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4-84,共1页
2012年2月17日,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本刊主编陈梦熊在考察了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科技资料情报中心后,决定将自己一生珍藏的著作和史料捐赠给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这些著作和史料包括:科技资料、科技刊物、科技专著、各类书籍、图册... 2012年2月17日,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本刊主编陈梦熊在考察了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科技资料情报中心后,决定将自己一生珍藏的著作和史料捐赠给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这些著作和史料包括:科技资料、科技刊物、科技专著、各类书籍、图册图件、获奖证书、外文出版物等六大部分近40个类别,凝聚着陈梦熊院士的学术思想,凝聚着他老人家对水工环地质事业的不懈追求和挚爱之情,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监测 中国科学院 著作 院士 史料 科技资料 科技刊物 科技专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遴选工作的思考——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试点工作谈起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松林 刘丽萍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4年第6期64-66,共3页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作为国土资源部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试点单位率先开展了岗位遴选聘用工作,又在国土资源系统率先开展专业技术岗位重新遴选聘用工作。实行岗位遴选聘用有利于形成竞争择优、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推进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作为国土资源部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试点单位率先开展了岗位遴选聘用工作,又在国土资源系统率先开展专业技术岗位重新遴选聘用工作。实行岗位遴选聘用有利于形成竞争择优、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推进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常态化,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激发职工队伍活力。存在的问题:各职称系列之间等级设置的不平衡;管理岗位人员岗位工资待遇相对偏低;岗位任职条件中个别条款同其他条款的难易度不匹配。建议:配套政策,尽快完善职称体系;改革创新,拓展管理岗位人员的发展空间;与时俱进,适时完善岗位任职条件和标准;严格政策,加大对基层单位的指导和监督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事管理 岗位设置 遴选聘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水为业凤翥鹏翔——记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首席科学家李文鹏
3
作者 王龙凤(文\图) 张福存(文\图) 《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 2023年第3期66-71,共6页
他,是戈壁滩上的建设者,为服务西部大开发作出突出成绩,是人民需要的科学家;他,以科研工作者的务实精神,主持建设完成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自然资源部),探索创新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新路径、新方法,形成自然资源部新一轮全国水资源评价... 他,是戈壁滩上的建设者,为服务西部大开发作出突出成绩,是人民需要的科学家;他,以科研工作者的务实精神,主持建设完成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自然资源部),探索创新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新路径、新方法,形成自然资源部新一轮全国水资源评价国情数据,查明典型地区生态地质环境问题与水平衡失衡原因,拓展基于数据驱动的云端国家水资源智慧模拟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调查 水资源评价 地质环境监测 生态地质环境 西部大开发 数据驱动 自然资源部 水文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北斗卫星的地质环境监测信息实时传输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罗郧 殷秀兰 +2 位作者 周毅 吴建中 赵凯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59-163,共5页
在深入了解北斗卫星通信功能流程及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北斗卫星传输技术的优势,研发了基于北斗卫星的地质环境监测信息采集器,开发了由野外地质环境监测数据采集层、北斗通信系统、信息管理平台三部分组成的信息传输系统。通过典型... 在深入了解北斗卫星通信功能流程及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北斗卫星传输技术的优势,研发了基于北斗卫星的地质环境监测信息采集器,开发了由野外地质环境监测数据采集层、北斗通信系统、信息管理平台三部分组成的信息传输系统。通过典型地面沉降区、矿山形变区的示范应用情况,深入分析了基于北斗卫星的地质环境监测信息实时传输技术的应用条件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 监测 北斗卫星系统 传输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对象及要素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孙伟 王议 +1 位作者 张志鹏 何培雍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7-60,共4页
准确判定监测对象和监测要素是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在分析我国矿山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及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的基础上,确定预测性、聚类性、可测性、易测性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对象及要素的选取原则,依据影响与诱... 准确判定监测对象和监测要素是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在分析我国矿山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及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的基础上,确定预测性、聚类性、可测性、易测性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对象及要素的选取原则,依据影响与诱发原因、致患机理、表现形式、危害特点等影响因素,确定了采空(岩溶)塌陷、不稳定边坡等8个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对象,根据监测对象类型、发育特征、变化特点等,提出了地表形变、地下水位等27个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要素。对提高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效率和预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地质环境 监测 对象 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地质环境监测现状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27
6
作者 邢丽霞 罗跃初 +1 位作者 李亚民 阙列东 《资源与产业》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0-115,共6页
地质环境一般是指地球表层岩石、土壤以及地下水等组成的综合地质体,它是国土资源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承载体。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与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扰动日益强烈,地质环境问题愈加突出。虽然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在近10年取得一些成效... 地质环境一般是指地球表层岩石、土壤以及地下水等组成的综合地质体,它是国土资源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承载体。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与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扰动日益强烈,地质环境问题愈加突出。虽然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在近10年取得一些成效,但仍然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全生活的需求,特别是在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科学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为目的,从科学和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推进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未来的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 监测 对策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技术在地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试验 被引量:7
7
作者 褚洪斌 张新兴 孙明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5期66-70,共5页
GPS技术目前已广泛地渗透到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许多领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本文结合作者参加的地质环境监测点复测及地面沉降监测的GPS技术应用试验,系统地介绍了GPS测量的工作流程,并通过对试验数据解算处理的结果,对GPS测量的精... GPS技术目前已广泛地渗透到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许多领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本文结合作者参加的地质环境监测点复测及地面沉降监测的GPS技术应用试验,系统地介绍了GPS测量的工作流程,并通过对试验数据解算处理的结果,对GPS测量的精度检验方法及误差分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对地质环境监测中GPS使用的认识,为今后GPS的应用提供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地质环境监测 地面沉降测量 监测网点 复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我国地质环境监测的政策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侯金武 李明路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I0002-I0005,共4页
《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已正式颁布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上升为国家意志,从无序走向有序,步入有法可依的轨道,是地质环境监测事业重要的里程碑。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和各类地质环境监测机构,理应抓住机遇,明确任务,... 《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已正式颁布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上升为国家意志,从无序走向有序,步入有法可依的轨道,是地质环境监测事业重要的里程碑。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和各类地质环境监测机构,理应抓住机遇,明确任务,认真贯彻和落实《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精神,加强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为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做好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管理 环境监测工作 环境监测事业 环境监测机构 国土资源部门 生态文明建设 国家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环境监测科技创新任重道远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文鹏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I0001-I0001,共1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创新发展驱动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国土资源部确立了以向地球深部进军为统领,全面实施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土地工程科技等四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创新发展驱动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国土资源部确立了以向地球深部进军为统领,全面实施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土地工程科技等四位一体的“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国土资源事业改革发展的动力源泉,明确了国土资源科技创新的方向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地质环境监测 国土资源部 深海探测 国家发展 地球深部 对地观测 四位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连云港示范区水土地质环境监测体系研究
10
作者 曹峰 李瑞敏 +1 位作者 仝晓霞 廖启林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15年第3期150-155,共6页
本文从"区域监测、重点监测和问题监测"三个层次构建了水土地质环境监测网络,针对各层次特点构建了不同介质的监测指标。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以土壤和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的水土地质环境监测体系。
关键词 水土地质环境 监测网络 监测指标 连云港示范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思考 被引量:2
11
作者 侯金武 《资源.产业》 2001年第9期46-47,共2页
关键词 地质环境监测工作 地下水环境 地质灾害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地质环境监测单位设备管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小泊 《城市地质》 2008年第1期45-47,共3页
完善和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单位设备管理,提高设备使用效益,保障设备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对促进地质环境监测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目前地质环境监测单位设备的特点、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完善和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单位设备管理,提高设备使用效益,保障设备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对促进地质环境监测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目前地质环境监测单位设备的特点、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监测设备 国有资产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技术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实践 被引量:3
13
作者 曾文浩 宁迪 刘国伟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3年第7期132-139,共8页
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过程不可避免会对生态环境、地质环境产生扰动,适时对矿山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损毁进行监测,日趋成为科学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采用遥感技术对湖北省重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 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过程不可避免会对生态环境、地质环境产生扰动,适时对矿山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损毁进行监测,日趋成为科学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采用遥感技术对湖北省重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调查与监测,探究湖北省矿业开采的地貌景观破坏和土地资源损毁趋势,构建面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快速监测体系和应用模式,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地质环境 遥感解译 动态监测 矿山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环境地质研究主要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9
14
作者 张永双 孙璐 +1 位作者 殷秀兰 孟晖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01-912,共12页
环境地质研究是以人-地相互关系为核心、促进人类与地质环境协调共处的重大课题,受到国内外地质学界普遍关注。本文在简要回顾环境地质学科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较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环境地质研究的主要进展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当前生... 环境地质研究是以人-地相互关系为核心、促进人类与地质环境协调共处的重大课题,受到国内外地质学界普遍关注。本文在简要回顾环境地质学科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较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环境地质研究的主要进展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和未来发展需求,提出环境地质研究是新时期地质工作的重要使命,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应涵盖城市地质研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地质灾害监测与综合防治、生态环境系统保护、地球关键带相关问题研究等,强调学科交叉及新技术新方法的系统性研究,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地质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地质 资源 环境 进展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质环境信息服务平台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诸云强 周天墨 +4 位作者 喻孟良 曾青石 王勇 罗侃 张鸣之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120-126,共7页
为了满足地质环境数据充分高效地服务于中国地质环境管理、综合评价、可视化展示及辅助决策等需求,在分析国内外地质环境信息服务平台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当前中国地质环境信息服务平台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分布集成、统... 为了满足地质环境数据充分高效地服务于中国地质环境管理、综合评价、可视化展示及辅助决策等需求,在分析国内外地质环境信息服务平台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当前中国地质环境信息服务平台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分布集成、统一管理、集中服务"的建设模式,进而设计平台逻辑层次,功能体系及内、外接口,并构建中国地质环境信息服务平台。结果表明:中国地质环境信息服务平台逻辑上分为5个层次,自底向上依次为基础设施层、数据层、功能层、服务层和用户层;其功能体系包括分布式地质环境数据集成系统、地质环境信息服务基础支撑系统、地质环境智能感知系统、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系统和地质环境一张图服务系统;平台五大系统在统一的集成框架下,具有较好的交互性与实用性,可实现分散、多源、异构地质环境数据的整合集成,地质环境变化信息的实时感知,综合信息分类分级评价,地质环境信息多维表征与一张图展示等功能。中国地质环境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对于充分规划、配置、发挥地质环境资源,辅助地质灾害应急决策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环境 服务平台 分布集成 统一管理 集中服务 一张图 网络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站网建设构想 被引量:27
16
作者 刘传正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869-875,共7页
为了有效地减轻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危害,保证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安全进行,实现对地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全面建立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站网体系已刻不容缓。本文提出了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站网建设的目标任... 为了有效地减轻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危害,保证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安全进行,实现对地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全面建立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站网体系已刻不容缓。本文提出了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站网建设的目标任务、建设原则和技术要求及监测指标体系;规划了监测预警站网的构成,即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站网体系由有资质的各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及其管理的监测站点所组成,包括1个国家(一级)站,约40个省级(二级)站,700个县级(三级)站和约10000个乡镇级(四级)站以及若干新理论、新方法或新技术监测预警试验区(站);列出了站网运行必须开展的科学技术研究支撑项目和监测预警站网组织管理的总体要求、制度体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监测预警 站网建设 构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ebGIS的地下水环境监测信息发布系统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进德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6期82-85,共4页
基于WebGIS的地下水环境监测信息发布系统涉及了网络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工程等。本文简要介绍了WebGIS的关键技术,并从数据库、WebGIS综合管理服务、Web服务器和Web浏览器4个方面阐述了构成地下水环境监测信息发... 基于WebGIS的地下水环境监测信息发布系统涉及了网络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工程等。本文简要介绍了WebGIS的关键技术,并从数据库、WebGIS综合管理服务、Web服务器和Web浏览器4个方面阐述了构成地下水环境监测信息发布系统的技术框架。根据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了相应的开发和配置,并以山东省地下水环境监测数据为例,实现了基于WebGIS的地下水环境监测信息发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BGIS 地下水监测 数据库 浏览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地质环境调查监测
18
作者 马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I0001-I0001,共1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明确发出了“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号令,为地质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个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明确发出了“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号令,为地质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个大背景下,国土资源部党组提出“全力实旖‘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编制了“十三五”地质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并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地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地质科技创新能力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对加强地质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能力 地质环境调查 中国地质调查局 国土资源部 监测 支撑 人才队伍建设 地球深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环境地质工作概况
19
作者 刘传正 《矿产勘查》 2004年第11期15-17,共3页
关键词 地质灾害 环境地质问题 地质环境 地下水资源 地面沉降 工作概况 环境地质调查 空间数据库 工程地质 地下水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20年:2003-2022 被引量:1
20
作者 肖锐铧 刘艳辉 +5 位作者 陈春利 苏永超 王惠卿 徐为 方志伟 梁宏锟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自2003年启动以来,对我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文章全面总结了预警工作20年的发展历程、预警技术方法和防灾减灾成效。(1)将预警工作历程分为启动推进(2003—2009年)、深化合作(2010—2017年)...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自2003年启动以来,对我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文章全面总结了预警工作20年的发展历程、预警技术方法和防灾减灾成效。(1)将预警工作历程分为启动推进(2003—2009年)、深化合作(2010—2017年)和改革提升(2018—2022年)三个阶段。(2)以24 h预警业务为主体,逐步形成了预测预报预警的递进式预警模式和较完善的预警业务系统。(3)逐步形成包括临界降水阈值模型、基于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阈值模型和动力预警模型等3套预警模型技术方法体系,2023年发布行业标准。(4)预警产品时空精度不断提高,国家级和26个省级预警空间精度高于5 km×5 km,以24 h预警为主,向72 h、中长期预测等尺度发展;超过8个省级和部分市县级开展了3 h短临预警,逐步形成支撑服务长期部署、中期防范和短临应对的业务体系。(5)有预警必有响应,2020年自然资源部将国家级预警作为启动防御响应的依据之一,18个省份在省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中明确了预警响应联动工作机制。(6)多方联动防灾意识不断增强,收到预警信息后,加强巡查排查和组织人员撤离实现成功避险的案例不断增加,防灾减灾成效显著。20年来的预警工作总结,可为下一步推进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提供借鉴,支撑提升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能力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发展历程 技术方法 减灾成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