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湾超级油盆构造演化及其烃源岩发育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功成 佟殿君 +2 位作者 陈凯 刘辉 方璇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08-1023,共16页
综合运用渤海湾盆地新采集的高品质地震剖面以及最新的勘探成果资料,通过对各主要层系的地层分布、构造和古地理格局的分析,系统开展渤海湾盆地大地构造演化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所处的华北克拉通位于古亚洲洋、特提斯洋... 综合运用渤海湾盆地新采集的高品质地震剖面以及最新的勘探成果资料,通过对各主要层系的地层分布、构造和古地理格局的分析,系统开展渤海湾盆地大地构造演化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所处的华北克拉通位于古亚洲洋、特提斯洋和太平洋等3大构造体系域的交接地带,经历了不同期次、不同方向、不同性质构造旋回的交替叠加,主要经历5期盆地构造演化与沉积建造阶段,即中新元古代大陆裂陷槽、早古生代克拉通边缘坳陷碳酸盐岩建造、晚古生代海陆过渡相克拉通内坳陷、中生代陆内走滑-伸展构造和新生代陆内裂陷阶段。盆地的多旋回演化,特别是晚古生代以来所经历的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多期挤压、走滑和伸展构造活动,控制了多套优质烃源岩发育、改造和保存,尤以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以及古近系世界级特优质湖相烃源岩最为重要,为超级富油气盆地的成藏提供了重要的烃源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沉积建造 地层分布 烃源岩 渤海湾盆地 超级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狐海域气烟囱发育特征及其对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程聪 姜涛 +2 位作者 匡增桂 任金锋 陈子归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579-2591,共13页
天然气水合物不仅是未来潜在的清洁能源,同时对全球气候变化也有着显著影响,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神狐海域作为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热点区域,至今已涌现大量成果,但有关气体运移通道对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的研究还较为薄弱。为了进一步... 天然气水合物不仅是未来潜在的清洁能源,同时对全球气候变化也有着显著影响,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神狐海域作为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热点区域,至今已涌现大量成果,但有关气体运移通道对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的研究还较为薄弱。为了进一步揭示该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理,本文综合运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测井资料以及气体地球化学数据,精细刻画了气烟囱的地震反射特征、发源层位及发育时间,分析了典型钻井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特征,阐明了气烟囱发育对水合物分布的影响。气烟囱从底到顶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征,包括底部杂乱反射带、体部振幅空白带以及顶部强振幅反射带。根据其根部延伸层位,气烟囱主要发源于古近系,部分发源于新近系,并且绝大多数气烟囱顶部终止于第四系。结合测井数据,可发现气烟囱的发育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在发源于古近系文昌组—恩平组并终止于第四系的气烟囱发育区域。结合天然气水合物气体地球化学数据,证实了研究区热成因气对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贡献,表明了断层和气烟囱在垂向气体运移输导体系中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模式,为早日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化开采提供了坚实的地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气烟囱 热成因气 气体运移 成藏模式 神狐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湄公河三角洲第四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杨允柳 何云龙 +3 位作者 解习农 裴健翔 HoangDinh Tuan 张道军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07-1121,共15页
湄公河三角洲是由发源于青藏高原的世界第7长河——湄公河于南海西南部入海口处沉积而成.由于缺少可靠的地球化学资料和系统研究,湄公河三角洲地区第四系沉积物源性质尚不明确,制约了对湄公河三角洲源汇系统的进一步认识.本文对湄公河... 湄公河三角洲是由发源于青藏高原的世界第7长河——湄公河于南海西南部入海口处沉积而成.由于缺少可靠的地球化学资料和系统研究,湄公河三角洲地区第四系沉积物源性质尚不明确,制约了对湄公河三角洲源汇系统的进一步认识.本文对湄公河三角洲第四系沉积物进行了重矿物、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样品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均表现为负Eu异常,为典型的陆源沉积.全新统样品ZTR指数为2~13,更新统样品ZTR指数为21~69;相关图解表明全新统样品主要受分选影响,更新统样品主要受旋回影响.更新统样品最远物源可能为青藏高原东部,经过多次沉积旋回,由古湄公河搬运并再次沉积于湄公河三角洲,而全新统样品成分成熟度较低,为近源沉积,可能为大叻区基岩产物.湄公河三角洲不同时期沉积物源区变化,可能与湄公河和湄公河三角洲在第四系的沉积过程和演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 地球化学 第四系 湄公河三角洲
原文传递
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东洼伸展滑脱构造发育演化模式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征 佟殿君 +1 位作者 高铭恒 胡晨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509-2520,共12页
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从古新世早期到渐新世末期经历了多幕次的伸展,在裂陷Ⅱ幕时期形成了一组近E-W向的伸展滑脱断裂系,但其形成机制及演化过程尚未明确.基于油气勘探过程中获取的全新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应用构造-地层综合解释以及定量... 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从古新世早期到渐新世末期经历了多幕次的伸展,在裂陷Ⅱ幕时期形成了一组近E-W向的伸展滑脱断裂系,但其形成机制及演化过程尚未明确.基于油气勘探过程中获取的全新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应用构造-地层综合解释以及定量分析的技术方法,对乌石凹陷东洼伸展滑脱构造进行了深入的解析.结果表明,乌石东洼新生代地层共发育7条近E-W或NE-SW向展布的伸展滑脱断层(Fa-Fg),这些伸展滑脱断层与北倾的7号断层相向倾斜发育,共同控制了流沙港组一段到涠洲组一段的跷跷板式地层沉积和大型滚动背斜的形成.从演化上来讲,在始新世早中期(T100-T83)盆地为由NE-SW向展布的7号断层和局部基底小规模正断层控制的地堑或半地堑盆地,早期局部沉积的流沙港组三段被晚期连续沉积的厚层流沙港组二段油页岩覆盖.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晚期(T83-T60),盆地沉积了由对倾发育的伸展滑脱断层和7号断层共同控制的流沙港组一段-涠洲组一段,对倾断层的先后活动导致了沉降沉积中心的迁移,控制了复杂的“跷跷板式”滚动背斜及“包心菜”构造的发育.新近纪以来(T60-海底),盆地的构造活动性减弱,转变为坳陷型盆地.描述了乌石凹陷东洼裂陷Ⅱ幕时期形成的伸展滑脱构造的几何学特征,并解析了伸展滑脱构造的形成模式,提出了滑脱断裂发育有自下坡断层组向上坡断层组迁移的规律,对解决油气的运移、储存、保存等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盆地 乌石凹陷 伸展滑脱构造 构造演化 油气构造 海洋地质学
原文传递
白云凹陷浅成岩浆侵入体发育特征、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望畅 孙启良 +1 位作者 解习农 宋慧兰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05-517,共13页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内发育大量早中新世(约15.5 Ma)浅成岩浆侵入体(侵入深度<3 km).目前对其形态特征、相互关系以及岩浆侵入诱发的强制褶皱等尚缺乏系统研究.通过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细致刻画了侵入体的形态、岩浆运移通道以及...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内发育大量早中新世(约15.5 Ma)浅成岩浆侵入体(侵入深度<3 km).目前对其形态特征、相互关系以及岩浆侵入诱发的强制褶皱等尚缺乏系统研究.通过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细致刻画了侵入体的形态、岩浆运移通道以及岩床复合体内各岩床的空间关系,定量分析了强制褶皱与侵入体的几何关系.白云凹陷内岩浆侵入体形态多样,主要包括碟状、板状、舌状、透镜状等.岩床复合体内各岩床的形态和空间相对位置可以判断岩浆来源和流动方向.岩浆侵入体主要通过临近岩床侧向供给或下部岩墙垂向供给这两种方式侵入至目前所在层位.侵入体形态主要受控于岩浆的粘度、围岩内聚力以及侵位深度3个方面.塑性变形使褶皱幅度通常小于侵入体的厚度,强制褶皱可以形成圈闭,圈闭的规模主要由下伏侵入体的范围和厚度决定.侵入体上方由差异压实产生的断层为油气运输提供了有利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侵入体 岩浆供给关系 岩床 强制褶皱 白云凹陷 油气地质
原文传递
Study on the climbing height of double solitary waves along an oblique embankment around Shantou city
6
作者 WANG Yang HUANG Cheng +2 位作者 YI Jiaji FENG Kecong XIA Xiaoyu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CAS 2020年第2期11-22,共12页
Tsunamis have a severe impact on marine coastal structures.Tsunami is generally simplified as solitary wave as they propagate,and the presence of the aftermath of Tsunami is similar to a second solitary wave.Waveform ... Tsunamis have a severe impact on marine coastal structures.Tsunami is generally simplified as solitary wave as they propagate,and the presence of the aftermath of Tsunami is similar to a second solitary wave.Waveform evolution occurs as solitary wave propagate down a gentle slope.This paper reveals the propagation of double solitary waves and slope climbing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where the prototype of the embankment is around Shantou city in the Guangdong Province,China.It not only enriches the theory of solitary wave,but also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analysis of tsunami disaster mechanism and the hydrodynamic load characteristics of structures.Based on the average Navier-Stokes equation and the VOF approach,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are given,including changes in the velocity field of the climbing and falling process speci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ouble solitary waves produce a strong reflux effect,which results in the second solitary wave climbing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height of the first solitary wave without the influence of the current.At the same time,double solitary waves can have a much stronger effect on the embank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 solitary waves EMBANKMENT run-up height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南次海盆陆缘演化与幕式扩张的岩浆-构造-地层记录
7
作者 杨天一 唐勇 +1 位作者 任建业 巢鹏 《地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5-216,共22页
目前对于边缘海背景下被动大陆边缘的形成演化机制仍存在争议,特别是对洋陆转换带的构造特征与形成过程的认识存在明显不足.为了深入探索边缘海背景下南海陆缘与洋陆转换带构造结构与形成演化特征,通过对横跨西南次海盆V型尖端地震剖面... 目前对于边缘海背景下被动大陆边缘的形成演化机制仍存在争议,特别是对洋陆转换带的构造特征与形成过程的认识存在明显不足.为了深入探索边缘海背景下南海陆缘与洋陆转换带构造结构与形成演化特征,通过对横跨西南次海盆V型尖端地震剖面的解释与研究,识别出莫霍面(Moho)、基底和海底3个一级陆缘界面,划分出细颈化域、超伸展域、原洋域等构造单元;进一步精细解释了共轭陆缘盆地充填层序和多期断裂系统,识别出破裂不整合界面Bi,将陆缘盆地同裂陷期层序(Tg-Bi)划分为S1-S5五个层序,建立了西南次海盆V型尖端区域共轭陆缘的构造-地层格架.构造-地层格架中S3/S4层序之间的界面CBi、S4/S5之间的界面POBi分别与陆壳破裂和原洋洋壳Ⅰ的破裂对应,记录了西南次海盆共轭陆缘岩石圈伸展破裂过程中发生的重要构造事件.结合断裂活动性和盆地原型的分析,将西南次海盆共轭陆缘同裂陷期的演化划分为伸展、细颈化、超伸展和原洋洋壳四个阶段,建立了西南次海盆共轭陆缘演化模式.还建立了西南次海盆V型尖端共轭陆缘地壳的“鳄鱼嘴”结构,识别出总宽度达231 km的两期原洋洋壳.结合外缘高地和同破裂层序(S4-S5)研究,提出两期原洋洋壳的发育与西南次海盆的两幕扩张过程相对应,由原洋洋壳构成了同期洋盆的洋陆转换带.揭示了西南次海盆张开过程中岩石圈的伸展破裂机制与洋脊传播过程中幕式扩张作用对陆缘构造、地层和岩浆作用的影响,对于深入研究南海岩石圈的伸展破裂过程、洋陆转换带的成因以及南海被动陆缘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西南次海盆 陆缘演化模式 幕式扩张 原洋洋壳 洋陆转换带 岩浆-构造-地层记录 海洋地质学
原文传递
晚更新世以来海南岛西部河流阶地演化及其成因机制
8
作者 陈康林 姜涛 +3 位作者 胡亦潘 周从艳 梁晨 宋霖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43-3055,共13页
晚更新世以来,海南岛构造活动活跃且差异性构造升降特征明显.受这些构造活动影响,海南岛上各条主要河流发育了一系列河流阶地,深刻理解这些阶地的形成演化过程无疑将有助于更好地揭示海南岛不同部位的构造差异活动特征.运用光释光测年... 晚更新世以来,海南岛构造活动活跃且差异性构造升降特征明显.受这些构造活动影响,海南岛上各条主要河流发育了一系列河流阶地,深刻理解这些阶地的形成演化过程无疑将有助于更好地揭示海南岛不同部位的构造差异活动特征.运用光释光测年技术对海南岛西部6条河流的河流阶地沉积物进行定年,结合野外地质调查与地貌学研究,系统建立了4级河流阶地年代框架:27.3~29.6 ka、2.82~3.92 ka、0.60~0.93 ka、~0.40~0.50 ka,进而结合海南岛构造活动和区域气候演化等探讨了河流阶地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T4阶地的形成主要受控于气候变化,它改变了径流搬运能力和沉积物通量,进而导致了河流产生堆积和侵蚀作用;T3、T2、T1阶地的形成受控于多条断裂活动,间歇性的差异性构造升降运动是这些河流阶地形成的主要驱动力,而且河流下切速率差异性表明0.60~3.92 ka海南岛中西部构造隆升速率高于西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河流阶地 光释光测年 构造活动 气候变化 海洋地质
原文传递
琼东南盆地松南—宝岛凹陷北部断阶带演化过程及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9
作者 龚宇 佟殿君 +5 位作者 焦垚祺 高铭恒 周晨 许延成 刘辉 方璇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0-312,共13页
松南—宝岛凹陷是琼东南盆地继陵水凹陷之后所发现的又一个具有巨大油气勘探潜力的重要深水勘探区,其北部断阶带构造背景复杂,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应力场的变形和叠加演化,所形成的复杂的构造系统对深水区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具有重要... 松南—宝岛凹陷是琼东南盆地继陵水凹陷之后所发现的又一个具有巨大油气勘探潜力的重要深水勘探区,其北部断阶带构造背景复杂,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应力场的变形和叠加演化,所形成的复杂的构造系统对深水区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运用覆盖研究区的新采集和处理的高精度3D地震资料以及新的勘探成果资料,在精细地震剖面构造地层综合解释的基础上,结合断层活动性定量分析、沉降史反演以及构造演化史恢复等技术,系统地开展北部断阶带的几何学、运动学以及动力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断阶带为由F2断裂、F2-1断裂、F12断裂和F12-1断裂所构成的右阶斜列式同向叠覆式断阶带,经历了由始新世NE向的高角度正断层向渐新世的近EW向的低角度伸展拆离断层的演变过程,并控制了中央坳陷带大型拆离盆地的发育。断层相互叠接部位形成的大型转换带成为控制源—汇系统、始新统和崖城组主力烃源岩和陵三段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大型储集体的关键构造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覆式断阶带 构造演化 转换带 成藏控制作用 松南—宝岛凹陷
原文传递
塔里木盆地塔中志留系柯坪塔格组物源示踪: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祥权 丁洪坤 +5 位作者 彭鹏 吴梅莲 钟楚红 柴雄 刘国威 彭丽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819-2831,共13页
目前对塔中志留系物源的认识仍存在不确定性.利用LA-ICP-MS分析技术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2件样品开展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志留系碎屑锆石主要为岩浆结晶成因,锆石年龄主要分布在早古生代460~490 Ma、... 目前对塔中志留系物源的认识仍存在不确定性.利用LA-ICP-MS分析技术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2件样品开展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志留系碎屑锆石主要为岩浆结晶成因,锆石年龄主要分布在早古生代460~490 Ma、新元古代760~1 000 Ma、古元古代1 600~2 200 Ma及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早期2 400~2 600 Ma四个时期,其中新元古代760~1 000 Ma碎屑锆石年龄占绝对优势(56.8%),峰值~850 Ma.结合志留纪时期塔里木板块南北缘的板块动力学背景,通过盆内构造演化及地貌特征的分析以及和潜在源区锆石年龄的详细对比,确定塔中志留系碎屑锆石主要来源于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的铁克里克隆起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 碎屑锆石 U-PB年代学 柯坪塔格组 志留系 塔中地区 塔里木盆地
原文传递
南海后扩张期大陆边缘闭合过程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7
11
作者 解习农 赵帅 +2 位作者 任建业 杨允柳 姚永坚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524-3542,共19页
南海是西太平洋海域最大的边缘海,然而南海扩张终结后动力学过程研究仍较为薄弱.通过构造变革界面识别、褶皱冲断带沉积记录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揭示南海南部和东部陆缘在南海后扩张期的演化历程.研究表明南海南部和东部边缘经历了多个微... 南海是西太平洋海域最大的边缘海,然而南海扩张终结后动力学过程研究仍较为薄弱.通过构造变革界面识别、褶皱冲断带沉积记录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揭示南海南部和东部陆缘在南海后扩张期的演化历程.研究表明南海南部和东部边缘经历了多个微板块从俯冲到碰撞的演变历程,形成了陆-陆碰撞、弧-陆碰撞、洋-弧俯冲等多个特征迥异的板块边界.南海南部陆缘属于古南海俯冲拖曳构造区,婆罗洲西北沙捞越-曾母地块率先碰撞,随后经历了婆罗洲东北沙巴-南沙地块碰撞、西南巴拉望-卡加延岛弧碰撞.南部多个微板块碰撞导致古南海呈剪刀式从西向东逐渐关闭和消亡,总体形成了以微地块碰撞、深海槽发育和造山带前缘巨厚沉积充填为特色的碰撞陆缘.东部陆缘属于菲律宾海俯冲-碰撞构造区,南海东部洋壳自中新世开始向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弧-陆碰撞仅局限于东部陆缘南北两端.澳洲-印度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控制了南海边缘海闭合过程,南海正在进行的关闭过程主要集中在东缘和南缘,东缘呈现了以南海洋壳消亡为特征的闭合过程,而南缘则呈现以微陆块碰撞为特征的古南海闭合过程.显然,南部后扩张期陆缘演变可为边缘海闭合过程研究提供极佳的范例,同时对我国海洋权益保护和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部和东部边缘 南海后扩张期 板块俯冲与碰撞 大陆边缘动力过程 微板块多幕碰撞 海洋地质.
原文传递
伊利石^(40)Ar-^(39)Ar年龄的统计分析与成藏期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龙樟 王立云 +5 位作者 李季 肖娇静 郭威 沈奥 徐乔 王娅茹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79-489,共11页
为了确定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的成藏年代,通过提取砂岩储层中的黏土质填隙物,分离分级成<0.5、0.5~1.0、1.0~2.0μm的分样品,进行伊利石激光阶段加热^(40)Ar‐^(39)Ar定年.等时线年龄是自生伊利石与碎屑伊利石的混合年龄.通过趋... 为了确定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的成藏年代,通过提取砂岩储层中的黏土质填隙物,分离分级成<0.5、0.5~1.0、1.0~2.0μm的分样品,进行伊利石激光阶段加热^(40)Ar‐^(39)Ar定年.等时线年龄是自生伊利石与碎屑伊利石的混合年龄.通过趋势分析和回归分析分别获得极小的趋势年龄和极小的回归年龄,该年龄比较接近自生伊利石年龄.测试结果表明,伊利石的等时线年龄介于160.9~232.0 Ma之间,为自生伊利石与碎屑伊利石的混合年龄.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获得极小趋势年龄和极小回归年龄分别为151.7 Ma和152.4 Ma,该年龄比较接近自生伊利石年龄,代表了热流体活动和油气成藏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Ar-^(39)Ar法 伊利石 油气成藏时间 等时线年龄 统计分析 油气地质
原文传递
琼东南盆地天然气水合物与浅层气共生体系成藏特征 被引量:13
13
作者 陈子归 姜涛 +3 位作者 匡增桂 程聪 熊鹏飞 陈岳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19-1634,共16页
继我国在神狐海域两次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之后,近几年来在琼东南盆地的勘探证实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而且钻探表明其与浅层气具有复杂的共生关系.为揭示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天然气水合物与浅层气共生体系成藏特征,结合岩心、测井及三维... 继我国在神狐海域两次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之后,近几年来在琼东南盆地的勘探证实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存在,而且钻探表明其与浅层气具有复杂的共生关系.为揭示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天然气水合物与浅层气共生体系成藏特征,结合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数据,阐明了天然气水合物与浅层气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气水合物主要赋存在海底以下200 m范围内的沙质沉积物中,且其形成过程与浅层气的垂向运移有关.对天然气水合物与浅层气共生体系成藏特征的深入分析表明,深部热成因气和浅部生物成因气是其重要的气体来源,第四系未固结沙层是良好的储层,且天然气水合物和浅层气共生体系的分布主要受深部气烟囱和断层的控制.浅层气藏为天然气水合物提供稳定的气源条件;第四系块体流沉积与含天然气水合物地层能有效地封堵浅层气的纵向运移,进一步促进浅层气的成藏.因此,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与浅层气的发育具有正反馈的相互作用关系,有利于形成更大规模的天然气水合物矿体和浅层气藏,具有良好的商业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浅层气 天然气水合物与浅层气共生体系 成藏模式 琼东南盆地 油气地质
原文传递
琼东南盆地华光凹陷大型海底重力滑动系统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林 张成 +4 位作者 闫春 杨涛涛 解习农 王少凯 储生明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707-3716,共10页
海底重力滑动系统研究对认识海底斜坡稳定性和深水沉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华光凹陷上中新统及其以上地层中发育一个大型的自南向北滑动的海底重力滑动系统.利用区域二维地震资料,查明了该大型海底重力滑动系统的地震... 海底重力滑动系统研究对认识海底斜坡稳定性和深水沉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华光凹陷上中新统及其以上地层中发育一个大型的自南向北滑动的海底重力滑动系统.利用区域二维地震资料,查明了该大型海底重力滑动系统的地震相和发育特征,探讨了其可能的形成原因.该海底重力滑动系统由伸展域、过渡域、收缩域、滑动面和软弱层等5个要素构成;其发育演化可划分为晚中新世前重力滑动、上新世同重力滑动和第四纪后重力滑动等3个阶段:前重力滑动为物质准备阶段,水道复合体沉积于半深海泥质斜坡之上,为重力滑动提供物质基础;同重力滑动为重力滑动系统发育的主体阶段,沉积物披盖在强烈变形而产生的地形上,同时也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后重力滑动为重力滑动系统萎缩阶段,沉积物逐渐将重力滑动产生的凸凹地形填平,并继续沉积.斜坡地形和高沉积物供给是海底重力滑动系统发育的基础;基底断层活化和底辟作用可能是触发其发育的动力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重力滑动系统 块体流 地震反射特征 触发机制 琼东南盆地 油气
原文传递
南海万安盆地构造—层序发育特征与构造—沉积充填演化 被引量:3
15
作者 肖鸿议 何云龙 +4 位作者 解习农 张道军 陆必宇 王亚辉 杨允柳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338-3351,共14页
万安盆地是南海西南部重要的沉积盆地之一,深入分析其构造‒沉积充填特征对于认识南海南部主要构造事件及其沉积响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利用覆盖全盆地的二维地震资料,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万安盆地构造‒层序特征及其构造‒沉积充填... 万安盆地是南海西南部重要的沉积盆地之一,深入分析其构造‒沉积充填特征对于认识南海南部主要构造事件及其沉积响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利用覆盖全盆地的二维地震资料,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万安盆地构造‒层序特征及其构造‒沉积充填演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万安盆地内新生代以来可识别出8个主要的二级/三级层序界面.沉降模拟显示,盆地沉降整体表现出一个“快‒慢‒快”的过程,且整体呈现出东高西低,中高南低的特征.综合构造层序特征和沉降模拟结果,万安盆地新生代以来沉积演化可分为5个阶段:初始裂陷期、晚期裂陷期、断坳转换期、裂后热沉降期和裂后加速热沉降期.盆地自形成以来,沉降主要受东亚大陆边缘区域拉张所造成的深部断裂的影响,至上新世,万安断裂转而成为盆地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由此造成了早期盆地沉降中心由中部向西迁移,然后再逐步向东迁移的特征.渐新世至早中新世为盆地裂陷阶段,以陆源碎屑岩沉积为主,断陷早期可能为湖相,晚期为浅海相;中中新世为盆地断坳转换阶段,晚中新世以来为盆地裂后热沉降阶段,二者均发育陆源碎屑岩和自生碳酸盐岩两种沉积类型,且裂后热沉降期碳酸盐岩沉积范围相对缩小,陆缘碎屑岩沉积范围相对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万安盆地 构造‒层序 沉降模拟 沉积中心 构造‒沉积演化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西沙海域盆地构造格局及其差异演化过程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林 王彬 +5 位作者 雷超 任建业 张远泽 高圆圆 李丽 刘博文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321-3337,共17页
西沙海域夹持于南海西北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之间,构造演化过程与南海的扩张和南海西部的走滑作用关系密切.基于覆盖西沙海域的区域地震资料开展了构造‒地层解释、盆地结构特征分析和区域构造演化制图,整体上将西沙海域划分出3种类型盆地... 西沙海域夹持于南海西北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之间,构造演化过程与南海的扩张和南海西部的走滑作用关系密切.基于覆盖西沙海域的区域地震资料开展了构造‒地层解释、盆地结构特征分析和区域构造演化制图,整体上将西沙海域划分出3种类型盆地,即高角度断层控制的盆地、低角度拆离断层控制的盆地和走滑盆地.结合地壳厚度变化和伸展薄化程度,突出断层的构造样式,将西沙海域划分为北部拆离断层构造发育区、东南部拆离断层构造发育区、西部走滑断层发育区和中部高角度断层发育区,进而明确了西沙海域盆地的基本构造格局.同时,以关键构造界面为主线,强调了不同类型断层在岩石圈地壳减薄过程中的作用,阐明了西沙海域盆地的差异构造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海域 南海 拆离断层 深水油气勘探 海洋地质
原文传递
孤立波作用下海底管道受力的CFD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均楷 赵恩金 拾兵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7-24,共8页
为解决海底管道在复杂海洋环境中的生存问题,采用孤立波,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CFD),从管道直径、管道串列和管道近壁效应等方面研究了孤立波作用下海底管道的受力情况。研究表明,在波高和水深相同的情况下,管道所受升力波动总是滞后于... 为解决海底管道在复杂海洋环境中的生存问题,采用孤立波,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CFD),从管道直径、管道串列和管道近壁效应等方面研究了孤立波作用下海底管道的受力情况。研究表明,在波高和水深相同的情况下,管道所受升力波动总是滞后于阻力波动,二者波动规律均和正弦曲线类似,但随着管道直径增大,两者的峰值变化不同,阻力上峰值增大下峰值减小,而升力上下峰值均增大;随着单管道间隙比减小,管道所受阻力的波动无明显变化但所受升力的波动减弱,当间隙减小至0时升阻力产生突变;在串列管道研究中,随着双管道间距比增大,两管道之间的相互影响减弱,管道所受升力的波动有减弱趋势但仍比单管道情况下更为剧烈。以上研究发现可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工程 孤立波 海底管道 升力 阻力
原文传递
南沙海槽构造-地层格架及其动力学意义
18
作者 高圆圆 任建业 佟殿君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536-2548,共13页
为了明确南沙海槽的构造-地层格架和成因机制,以区域二维地震剖面的解释为基础,进行断层活动性和沉降史的定量计算,在南沙海槽盆地中确定出Tg、T60、T50和T0四个一级层序界面,以这4个一级层序界面为界,将南沙海槽盆地划分出3个盆地原型... 为了明确南沙海槽的构造-地层格架和成因机制,以区域二维地震剖面的解释为基础,进行断层活动性和沉降史的定量计算,在南沙海槽盆地中确定出Tg、T60、T50和T0四个一级层序界面,以这4个一级层序界面为界,将南沙海槽盆地划分出3个盆地原型:古新世-渐新世(Tg-T60)断陷盆地、早中新世(T60-T50)拗陷盆地和中中新世(T50-T0)前陆盆地;新生代以来,南沙海槽盆地的沉降中心由NW向SE逐渐迁移.区域资料对比分析表明南沙海槽前陆盆地是由多期前陆盆地叠置而成,以沙捞越造山不整合、区域深部不整合和区域浅部不整合这3个不整合面为界,划分出渐新世-早中新世、中中新世-上新世早期和上新世晚期-现今3期前陆盆地;南沙海槽属于第三期前陆盆地的组成单元,目前仍处于发育演化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南沙海槽 构造-地层格架 前陆盆地 沙捞越造山运动 海洋地质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