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液态模锻复合成形技术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5
1
作者 苗莉莉 王长顺 +5 位作者 张新 胡锦川 黄辉 石阳 刘长华 张卫华 《铸造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89-991,999,共4页
介绍了液态模锻的成形特点、研究方法和国内外的发展状况,通过铝合金和铝基复合材料液态模锻成形零部件实例阐述液态模锻成形工艺的优点,简要介绍半固态-塑性变形一体化模锻的技术。指出液态模锻轻量化材料成形技术和液态模锻成形与材... 介绍了液态模锻的成形特点、研究方法和国内外的发展状况,通过铝合金和铝基复合材料液态模锻成形零部件实例阐述液态模锻成形工艺的优点,简要介绍半固态-塑性变形一体化模锻的技术。指出液态模锻轻量化材料成形技术和液态模锻成形与材料匹配性技术研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模锻 铸塑复合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电厂SO_3控制及脱除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秀如 赵勇 +2 位作者 孙漪清 胡小夫 陈锋 《电力科学与工程》 2018年第2期56-62,共7页
三氧化硫(SO_3)是燃煤电厂烟气污染物之一,主要来源于锅炉燃烧和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系统。SO_3的生成量受燃料中硫含量、燃烧方式、脱硝催化剂成分及结构形式、飞灰组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SO_3与水蒸气反应生成H2SO4雾滴,排入大气可形... 三氧化硫(SO_3)是燃煤电厂烟气污染物之一,主要来源于锅炉燃烧和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系统。SO_3的生成量受燃料中硫含量、燃烧方式、脱硝催化剂成分及结构形式、飞灰组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SO_3与水蒸气反应生成H2SO4雾滴,排入大气可形成二次颗粒硫酸盐,引发雾霾、酸雨等灾害性天气。烟气中SO_3含量过高时易引起设备积灰、堵塞、腐蚀等问题,影响机组安全运行。基于SO_3的生成机理,综述了燃煤电厂SO_3控制及脱除技术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锅炉燃烧过程中控制、脱硝催化剂优化、炉后烟道内喷碱性吸收剂以及现有设备联合协同等脱除SO_3的技术方法,分析了不同技术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为今后燃煤发电机组烟气SO_3控制及脱除技术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展望了SO_3控制及脱除技术未来研究方向,在深入研究SO_3生成机理的基础上,将源头治理和炉后脱除相结合,开展多种污染物联合脱除技术,针对不同机组,选择适宜的技术路线,探索提高SO_3脱除效率的有效途径,并进行技术经济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3 SO3控制及脱除技术 协同脱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电厂SCR脱硝系统氨逃逸率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游松林 罗洪辉 +4 位作者 王振 姚勇琪 刘秀如 孙漪清 陈锋 《华电技术》 CAS 2019年第2期55-59,共5页
基于燃煤电厂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原理,揭示氨逃逸的原因和对机组运行的危害。分析认为,影响SCR脱硝系统氨逃逸率的因素包括脱硝催化剂性能、烟气流场均匀性、锅炉运行方式、喷氨控制逻辑、仪器仪表及测量方式等。针对SCR系统氨逃... 基于燃煤电厂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原理,揭示氨逃逸的原因和对机组运行的危害。分析认为,影响SCR脱硝系统氨逃逸率的因素包括脱硝催化剂性能、烟气流场均匀性、锅炉运行方式、喷氨控制逻辑、仪器仪表及测量方式等。针对SCR系统氨逃逸率的影响因素,结合电厂机组实际运行情况,提出降低氨逃逸率的控制策略,可为国内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及SCR系统性能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脱硝系统 选择性催化还原 超低排放 氨逃逸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电厂SCR烟气脱硝喷氨静态混合技术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徐波 陈锋 +2 位作者 孙漪清 刘秀如 赵勇 《能源与节能》 2017年第10期86-87,110,共3页
对比分析线性控制喷氨格栅、分区控制喷氨格栅及喷氨静态混合技术,指出静态混合喷氨技术是目前喷氨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并详细介绍了国内外静态喷氨混合技术及其研究进展。今后开发高效低阻扰流静态混合装置及与之配合的喷氨量控制方法... 对比分析线性控制喷氨格栅、分区控制喷氨格栅及喷氨静态混合技术,指出静态混合喷氨技术是目前喷氨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并详细介绍了国内外静态喷氨混合技术及其研究进展。今后开发高效低阻扰流静态混合装置及与之配合的喷氨量控制方法是SCR烟气脱硝喷氨静态混合技术的研发重点,也是解决燃煤电厂SCR系统喷氨不均及氨逃逸问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气脱硝 选择性催化还原 静态混合 喷氨格栅 分区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电厂炉前干法脱硫脱灰技术半工业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凌月 刘清侠 +2 位作者 徐波 苏靖程 薛方明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CAS 2017年第5期87-90,共4页
采用燃煤电厂炉前脱硫脱灰技术对入炉煤炭进行了半工业性试验研究,考察了煤炭的实际分选效果;该技术可对高硫煤进行有效的脱硫、脱灰,随着分选密度的增加,精煤硫分逐步增大,矸石热值逐步减小,脱硫率及脱灰率均随分选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采用燃煤电厂炉前脱硫脱灰技术对入炉煤炭进行了半工业性试验研究,考察了煤炭的实际分选效果;该技术可对高硫煤进行有效的脱硫、脱灰,随着分选密度的增加,精煤硫分逐步增大,矸石热值逐步减小,脱硫率及脱灰率均随分选密度的增大而减小;试验结果为:脱硫率23.75%~24.5%,脱灰率19.85%~21.33%,矸石产率为13.03%~16.88%,矸石热值4.29~5.25 MJ/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脱硫 脱灰 半工业性试验 分选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低温电除尘器应用于燃煤电厂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邵媛 薛方明 《环保科技》 2016年第5期51-54,共4页
低低温电除尘技术通过降低烟温,减少烟气量,降低飞灰比电阻提高除尘效率,可协同除去烟气中大部分SO_3。本文从低低温电除尘技术原理、技术特点、对煤质要求和改造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分析,为环保改造及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低低温电除尘器 比电阻 超低排放 灰硫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硫高灰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路线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徐波 《环保科技》 2016年第3期19-22,共4页
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严苛,电厂超低排放已经成为发展趋势。目前如何在燃用高硫高灰煤电厂实现超低排放是研究和工程实践中的难点。本文分析了目前热点污染物控制技术,结合重庆、贵州两家电厂实际情况,认为在该区域实现超低排放是可行的,... 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严苛,电厂超低排放已经成为发展趋势。目前如何在燃用高硫高灰煤电厂实现超低排放是研究和工程实践中的难点。本文分析了目前热点污染物控制技术,结合重庆、贵州两家电厂实际情况,认为在该区域实现超低排放是可行的,但是投资运行费用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排放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烟尘 高硫高灰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央研究院在企业集团科研创新体系中重要作用的研究——以发电集团中央研究院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锋 《科技经济市场》 2017年第10期103-105,共3页
为了更好地实现发展战略,中央研究院是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本文结合发电集团中央研究院阐述了中央研究院在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必要性,从职责定位、科研与产业的对接问题、科研创新体系建设、资金的筹集及... 为了更好地实现发展战略,中央研究院是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本文结合发电集团中央研究院阐述了中央研究院在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必要性,从职责定位、科研与产业的对接问题、科研创新体系建设、资金的筹集及使用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建设成功的中央研究院,对中央研究院的组织结构及运作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研究院 创新体系 科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电厂磨煤机石子煤高效分离技术工业性试验研究
9
作者 徐波 李凌月 +1 位作者 苏靖程 薛方明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CAS 2017年第9期81-84,共4页
针对燃煤电厂中石子煤难以进行有效处理的难题,首次提出了石子煤高效分离技术;通过建立工业性试验系统,考察石子煤的可选性及工业性分选试验效果;结果表明,矿物高效分离系统可对粒度范围为50~6 mm的不同煤质石子煤进行有效分选;A组石子... 针对燃煤电厂中石子煤难以进行有效处理的难题,首次提出了石子煤高效分离技术;通过建立工业性试验系统,考察石子煤的可选性及工业性分选试验效果;结果表明,矿物高效分离系统可对粒度范围为50~6 mm的不同煤质石子煤进行有效分选;A组石子煤最优工况的Ep值为0.13 g/cm3,I值为0.09;B组石子煤最优工况的Ep值为0.08 g/cm3,I值为0.04;选后精煤产品灰分随精煤产率的增加而增加,精煤热值随精煤产率的增加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石子煤 高效分离 工业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源集团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浅析
10
作者 张锋 《技术与市场》 2018年第7期113-114,共2页
地热资源是清洁环保的新型可再生能源,加快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通过对地热资源特点、类型、分布,以及中外地热能利用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对地热资源的发展前景、宏观政策分析及存在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对能源集团开展地... 地热资源是清洁环保的新型可再生能源,加快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通过对地热资源特点、类型、分布,以及中外地热能利用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对地热资源的发展前景、宏观政策分析及存在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对能源集团开展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开发利用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东南坳陷侏罗系杨叶组沉积相特征及古环境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骥 姜在兴 +4 位作者 姜正龙 邱海峻 姜鹍鹏 符文康 毕彩芹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4-352,共9页
沉积环境影响着烃源岩的发育情况,因而研究侏罗系杨叶组沉积时的古环境对塔东南坳陷的勘探开发及有利区块的优选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区内已有钻井的岩心观察结果、岩电组合特征、分析化验资料和野外露头及古生物特征,对区内侏罗系杨... 沉积环境影响着烃源岩的发育情况,因而研究侏罗系杨叶组沉积时的古环境对塔东南坳陷的勘探开发及有利区块的优选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区内已有钻井的岩心观察结果、岩电组合特征、分析化验资料和野外露头及古生物特征,对区内侏罗系杨叶组的沉积相特征及古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了该区沉积相主要发育有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和湖泊沉积。其沉积环境为陆相淡水环境,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古气候为温暖半潮湿亚热带气候。提出该区优质烃源岩形成的最有利相带的浅湖-半深湖湖湾环境。通过对沉积相和古环境的研究,总结了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和四大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杨叶组 沉积相特征 古环境 有利烃源岩展布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油气成藏模式及勘探方向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先德 王友启 +2 位作者 刘书权 杨发群 石磊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1-295,302,共6页
该文介绍了白音查干凹陷地质背景和构造格局,从典型油藏解剖入手,构建了不同结构类型的油气成藏模式,发现了4种类型的油气成藏模式:即断鼻型、断块型、岩性型和地层超覆型油气成藏模式。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巴彦花群发育3套烃源岩和2... 该文介绍了白音查干凹陷地质背景和构造格局,从典型油藏解剖入手,构建了不同结构类型的油气成藏模式,发现了4种类型的油气成藏模式:即断鼻型、断块型、岩性型和地层超覆型油气成藏模式。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巴彦花群发育3套烃源岩和2套储集岩,地化分析结果显示阿二段和腾格尔组烃源岩已进入生烃高峰阶段,为凹陷主要生油源岩;空间配置上烃源岩与储集岩平面相接、空间叠置,为油气运移成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综合分析油气富集的基本条件及油气藏分布的基本规律,认为发育于塔拉断层下降盘之上的近岸水下扇沉积储集体应作为油气勘探工作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方向 油气成藏模式 油气成藏规律 白音查干凹陷 二连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热生产井井筒内流体温度分布预测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磊 彭兴 +2 位作者 曹莹 姜宝益 潘盼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376-380,共5页
本文对比分析了地热生产井和石油生产井生产过程和井筒流体温度状态的特点和区别,针对地热井地层温度和热量传导的特点,运用流体力学基本理论、传热学基本理论,建立了符合地热井特点的井筒轴向温度分布稳态模型。运用此模型,结合A井生... 本文对比分析了地热生产井和石油生产井生产过程和井筒流体温度状态的特点和区别,针对地热井地层温度和热量传导的特点,运用流体力学基本理论、传热学基本理论,建立了符合地热井特点的井筒轴向温度分布稳态模型。运用此模型,结合A井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数据,对稳态下生产管柱内流体温度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得出使用考虑变地温梯度的模型计算结果更符合生产实际,通过优化生产排量和泵管保温层厚度,能够有效的提高产液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生产井 稳态模型 出口温度 排量 保温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产能评价方法及模型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姜宝益 李治平 +3 位作者 第五鹏祥 刘刚 王建宁 甘火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5期58-62,共5页
非常规气藏渗流机理复杂,具有独特的渗流机理和生产动态特征,难以用常规的气井产能方法评价产能,预测可采储量。从渗流力学出发,根据页岩气藏压裂后储层特征,建立了页岩气藏复合模型,确定了页岩气井稳产时间,分析了内外区渗透率、内区... 非常规气藏渗流机理复杂,具有独特的渗流机理和生产动态特征,难以用常规的气井产能方法评价产能,预测可采储量。从渗流力学出发,根据页岩气藏压裂后储层特征,建立了页岩气藏复合模型,确定了页岩气井稳产时间,分析了内外区渗透率、内区半径、启动压力梯度、解吸压缩系数和储层厚度等影响规律;并参照Vogel方程建立了页岩气井产能方程。结果表明:内区渗透率、外区渗透率、内区半径、储层厚度和解吸压缩系数是影响页岩气井产能的敏感因素;表皮因子和启动压力梯度不是敏感因素。通过可靠性分析,参照Vogel方程建立的页岩气井产能公式能够快速、准确的判断页岩气井的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产能评价 Vogel方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藏不稳定压力传播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姜宝益 李治平 +3 位作者 刘刚 第五鹏祥 王建宁 甘火华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2-137,共6页
页岩气藏已经成为全球油气勘探的新亮点。由于页岩气藏特殊的地质特征和储层物性,页岩气藏不稳定的压力传播方式及影响规律并没有充分认识清楚。本文建立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赋存状态的页岩气藏复合模型,利用非齐次虚宗贝塞尔函数进行... 页岩气藏已经成为全球油气勘探的新亮点。由于页岩气藏特殊的地质特征和储层物性,页岩气藏不稳定的压力传播方式及影响规律并没有充分认识清楚。本文建立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赋存状态的页岩气藏复合模型,利用非齐次虚宗贝塞尔函数进行页岩气藏复合模型井底压力数学模型的求解,分析页岩气藏不稳定压力传播的规律,研究了页岩气藏井储系数、解吸压缩系数、内区渗透率、表皮因子、启动压力梯度等因素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对于外区渗透率相对低的页岩气复合油藏中,解吸压缩系数、井储系数、内区渗透率和内区半径是敏感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不稳定压力 传播规律 复合模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藏开发可行性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磊 曹莹 +3 位作者 曹立虎 姜宝益 王希刚 程清艳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60-62,共3页
目前由于我国页岩气开发起步较晚,国内外尚未深入开展页岩气开发可行性评价理论研究,急需形成一套页岩气藏开发可行性快速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为优选页岩气藏提供依据,达到科学快速开发页岩气藏的目的。为此,本文从页岩气地质特征及开发... 目前由于我国页岩气开发起步较晚,国内外尚未深入开展页岩气开发可行性评价理论研究,急需形成一套页岩气藏开发可行性快速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为优选页岩气藏提供依据,达到科学快速开发页岩气藏的目的。为此,本文从页岩气地质特征及开发特点出发,对比国内外页岩气藏,筛选出影响页岩气开发的关键因素,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页岩气藏开发多因素快速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结果显示,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多因素评价模型,对于页岩气藏开发可行性的评价是可行的,能够为页岩气藏开发有利区块的筛选提供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层次分析法 页岩气 开发可行性 评价方法 有利区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间示踪测试组合解释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同敬 第五鹏祥 +2 位作者 姜宝益 刘睿 孙利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210-213,共4页
目前的测试解释技术依然基于20世纪60~80年代提出的原理和理论,没有针对现场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国内若干矿场实践以及理论对比证明,这些基础理论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解释模型明显偏离了合理的范畴,存在考虑因素过于单一、片... 目前的测试解释技术依然基于20世纪60~80年代提出的原理和理论,没有针对现场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国内若干矿场实践以及理论对比证明,这些基础理论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解释模型明显偏离了合理的范畴,存在考虑因素过于单一、片面的问题,不能很好适应多孔介质复杂渗流的定量化描述。示踪测试解释基础理论和数学模型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解释工具的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本文从计算数学的角度,确定了井间示踪测试解释的油藏自变量参数,构造了目标函数,针对具体问题改进了实数型遗传算法,实现了区块示踪测试整体自动组合参数反演和优化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间示踪测试 遗传算法 计算数学 参数反演 解释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生物质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研究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量:3
18
作者 周珏 陈群 +3 位作者 张晓辉 Vida Sharifi Jim Swithenbank 陈耀斌 《节能技术》 CAS 2015年第4期332-339,共8页
英格兰北部城市Barnsley建有大量以生物质为燃料、中小规模的分布式供能系统,在可持续的分布式能源的发展上处于英国的领先地位。本研究对Barnsley两个典型的分布式供热系统的污染物排放进行了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其燃烧特性和整体... 英格兰北部城市Barnsley建有大量以生物质为燃料、中小规模的分布式供能系统,在可持续的分布式能源的发展上处于英国的领先地位。本研究对Barnsley两个典型的分布式供热系统的污染物排放进行了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其燃烧特性和整体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以生物质为燃料的分布式供热系统,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在排放标准范围之内,而且所产生的污染物(如CO、CO2、NO和颗粒物)的浓度要低于燃煤锅炉。Barnsley成功开发和运行大量独立的"迷你"型分布式供热系统的经验,为我国农村和新型城镇建立和发展可再生新型供能模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燃料 分布式能源系统 数值模拟 可再生能源 供能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Mo/Al_2O_3催化剂上硫转移反应的研究
19
作者 张圣鹏 徐永强 +2 位作者 吕恩静 柴永明 刘晨光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94-500,共7页
制备了以γ-Al2O3为载体的Ni-Mo催化剂,并用于FCC汽油的加氢硫转移反应。对Ni-Mo/Al2O3催化剂上的硫转移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对硫转移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硫醇与烯烃的反应在催化剂表面的加氢活性位上进行,小... 制备了以γ-Al2O3为载体的Ni-Mo催化剂,并用于FCC汽油的加氢硫转移反应。对Ni-Mo/Al2O3催化剂上的硫转移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对硫转移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硫醇与烯烃的反应在催化剂表面的加氢活性位上进行,小分子的硫醇发生加氢脱硫,生成吸附态H2S,吸附态的H2S与烯烃反应,生成大分子硫醇和硫醚;另外小分子硫醇还可直接与烯烃发生反应,生成硫醚。提高反应温度、压力、氢油比或降低空速,均可提高催化剂的硫转移反应活性,轻质硫转化率得到明显提高,且单烯选择性还能维持在98%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转移 轻质硫 单烯选择性 反应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礁地震地质综合识别技术——以ZJ坳陷为例 被引量:6
20
作者 邢占涛 韩建光 +1 位作者 何文刚 任玉秀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7-180,共4页
生物礁因具高孔隙度、高渗透率且富含大量的油气资源而得到广泛关注。生物礁在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征与火成岩体、火山锥、砂体、古潜山、泥底辟及岩丘等地质体极为相似,构造解释和识别相对困难。为此,以ZJ坳陷区生物礁为例进行地震地质... 生物礁因具高孔隙度、高渗透率且富含大量的油气资源而得到广泛关注。生物礁在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征与火成岩体、火山锥、砂体、古潜山、泥底辟及岩丘等地质体极为相似,构造解释和识别相对困难。为此,以ZJ坳陷区生物礁为例进行地震地质综合识别研究,通过宏观地震相、地震属性、地震反演及沉积相等综合分析,正确地识别出了古隆起生物礁、台地边缘生物礁和斜坡—盆地中孤立礁等3种类型生物礁,同时利用生物礁相模式对单个礁体进行解剖,准确识别礁体边界,共划分出7个生物礁有利区,解决了该区无井区生物礁识别问题,从而为勘探甜点区优选提供有利依据,大大提高了钻探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质解释 生物礁 振幅强度 瞬时相位 速度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