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临床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1
作者 赵明 褚云卓 +1 位作者 郭丽洁 刁莹莹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1-564,共4页
探讨临床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改进措施的有效性,以保证检验前质量控制。2019年和2020年我院临床基础检验室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分别是采样问题、送检问题和医嘱问题。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可以降低临床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率,保证... 探讨临床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改进措施的有效性,以保证检验前质量控制。2019年和2020年我院临床基础检验室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分别是采样问题、送检问题和医嘱问题。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可以降低临床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率,保证检验前质量控制,对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合格标本 临床沟通 改进措施 检验前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肌酸激酶和肌红蛋白在儿童急性良性肌炎中的变化特点及临床价值
2
作者 苏梓涵 张乾忠 姜红堃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84-988,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肌酸激酶(CK)和肌红蛋白(Mb)在儿童急性良性肌炎(BACM)中变化的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78例BACM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以及血清CK和Mb检测值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78例患儿... 目的探讨血清肌酸激酶(CK)和肌红蛋白(Mb)在儿童急性良性肌炎(BACM)中变化的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78例BACM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以及血清CK和Mb检测值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78例患儿血清CK值为432~18440 U/L,平均2178.8 U/L。全部患儿CK检测值超过参考区间上限(310 U/L),其中检测值大于参考区间上限2倍72例(92.31%),>10倍15例(19.23%);>5000 U/L 5例(6.41%),>10000 U/L 1例(1.28%)。血清CK峰值多出现在发病第1~3天,之后逐渐降低,到发病第7天时约73%患儿的CK值已恢复至正常参考区间,与临床症状变化时间一致。检测血清Mb患儿66例,检测结果为13.3~2603.8 ng/mL,平均260.17 ng/mL。超过参考区间上限(116.3 ng/mL)者34例(51.52%),其中大于参考区间上限2倍20例(30.30%),>5倍7例(10.61%),>10倍3例(4.55%)。血清Mb峰值出现在发病第1~3天,之后迅速降低,至发病第5天时84.38%患儿恢复至正常参考区间。结论BACM患儿血清CK值明显升高,并与临床症状变化一致,可作为诊断BACM的重要依据之一。部分病例血清Mb值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对诊断BACM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应与血清CK同步检测。检测BACM患儿血清CK和Mb对了解病情、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 肌酸激酶 肌红蛋白 儿童急性良性肌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肌钙蛋白参考区间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歆 赵敏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34-1138,共5页
在心肌肌钙蛋白的推广和普及过程中,建立参考区间至关重要。然而通过何种恰当的筛选标准选择合适参考人群,还没有得到充分解决,忽视此问题将会导致错误的医疗决策。参考上限取值随检测技术提高而变更。探讨参考人群选择问题在国际尚未... 在心肌肌钙蛋白的推广和普及过程中,建立参考区间至关重要。然而通过何种恰当的筛选标准选择合适参考人群,还没有得到充分解决,忽视此问题将会导致错误的医疗决策。参考上限取值随检测技术提高而变更。探讨参考人群选择问题在国际尚未达成一致。筛选标准的替代生物标志物与心血管疾病及高敏感心肌肌钙蛋白的关系。建立心肌肌钙蛋白参考区间还需考量的因素及研究方案。针对高敏感心肌肌钙蛋白的种族特异性问题,应建立并应用性别和/或年龄特异性参考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肌钙蛋白 高敏感心肌肌钙蛋白 参考区间 第99百分位参考上限
原文传递
2021年《儿童和青少年杂合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风险评估和临床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被引量:1
4
作者 蔡雨芯 程仕彤 王绿娅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35-340,共6页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严重的遗传代谢性疾病,由于基因突变导致体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异常升高,皮肤多部位黄色瘤和早发动脉粥样硬化(AS)。临床将FH分为纯合FH(HoFH)和杂合FH(HeFH)两种类型,HoFH较罕见且严重,而HeFH较为常见...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严重的遗传代谢性疾病,由于基因突变导致体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异常升高,皮肤多部位黄色瘤和早发动脉粥样硬化(AS)。临床将FH分为纯合FH(HoFH)和杂合FH(HeFH)两种类型,HoFH较罕见且严重,而HeFH较为常见,早期诊断、治疗有利于患者预后改善长期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国际上已出台多个成人FH管理指南,但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指南报道较少。近期塞尔维亚预防儿科协会和国际脂质专家小组联合发表了《儿童和青少年杂合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风险评估和临床管理专家共识》,并提出儿童HeFH心血管风险评估和临床管理的综合办法。文章对该共识进行详细解读,以期为中国儿童和青少年HeFH心血管风险评估和临床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杂合 儿童 心血管风险 血管表型
原文传递
念珠菌血症患者血培养菌株分离特点及预后分析
5
作者 姜宁 郭丽洁 褚云卓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3期219-222,227,共5页
目的分析我院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药敏试验结果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为念珠菌血症的临床合理用药及预后改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念珠菌血症患者181例。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药敏试验结果、临床资料,根据... 目的分析我院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药敏试验结果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为念珠菌血症的临床合理用药及预后改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念珠菌血症患者181例。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药敏试验结果、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疾病转归分为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采用χ2检验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结果共检出181株念珠菌,其中,近平滑念珠菌88株(48.62%),白念珠菌34株(18.78%)、热带念珠菌29株(16.02%)、光滑念珠菌17株(9.39%),主要分布在普外科(51.93%)、重症医学科(16.02%)和急诊科(9.9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长期应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OR=4.787)、机械通气>96 h(OR=4.558)、肾功能不全(OR=4.426)、肺内感染(OR=4.228)是念珠菌血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我院念珠菌血症主要由近平滑念珠菌引起,除热带念珠菌对伏立康唑敏感性较低外,其余对唑类药物敏感性较高,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机械通气>96 h、肾功能不全及肺内感染是念珠菌血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血症 危险因素 药敏试验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发生肝硬化风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楠 赵可馨 +2 位作者 刘子淇 张嘉荣 冯永辉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12-718,共7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发生肝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并检验其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21年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96例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和677例乙型肝炎相...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发生肝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并检验其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21年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96例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和677例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常用实验室数据,按7∶3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892例)和验证组(381例),采用多重共线性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及临床影响曲线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乙型肝炎核心抗体(OR=1.492,95%CI 1.316~1.706)、γ-谷氨酰转移酶(OR=1.015,95%CI 1.010~1.022)、血小板计数(OR=0.986,95%CI 0.982~0.988)和白蛋白(OR=0.853,95%CI 0.824~0.882)是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基于此4项指标构建列线图风险模型。ROC曲线显示模型的AUC为0.933(95%CI 0.916~0.950),验证组AUC为0.931(95%CI 0.905~0.956)。校准曲线显示模型一致性较好,决策曲线分析和临床影响曲线显示模型净收益率较高,临床应用性能较好。结论乙型肝炎核心抗体、γ-谷氨酰转移酶、血小板计数和白蛋白是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发生肝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此建立的列线图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和应用性能,能够为肝硬化发病风险的预测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肝硬化 乙型肝炎病毒 列线图
原文传递
基于阻断膜金属蛋白酶TRABD2A的HIV储存库检测方法的建立
7
作者 欧阳嘉悦 王若琳 +1 位作者 张晓维 梁国新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9-196,共8页
目的探究人源化膜金属蛋白酶——含有TRAB结构域的蛋白2A(TRABD2A)单克隆抗体对接受联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cART)的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者储存库细胞的作用效果,建立基于TRABD2A阻断抗体的全新HIV-1储存库检测方法。方法2021年5—1... 目的探究人源化膜金属蛋白酶——含有TRAB结构域的蛋白2A(TRABD2A)单克隆抗体对接受联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cART)的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者储存库细胞的作用效果,建立基于TRABD2A阻断抗体的全新HIV-1储存库检测方法。方法2021年5—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集研究对象51例。其中健康者2名,接受cART的HIV-1感染者(cART组)41例,未接受cART的HIV-1感染者(no-cART组)8例。采用噬菌体展示库技术构建人源化TRABD2A单克隆抗体,分别处理HIV-1感染者、未接受cART的HIV-1感染者及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CD4+T淋巴细胞,利用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单分子免疫阵列检测技术等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病毒含量,同时使用流式细胞术、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处理后细胞的活化和病毒基因表达情况,比较不同处理组之间病毒释放量和表面活化标志CD25、CD69、HLA-DR(人类白细胞DR抗原)表达量的差异。结果接受cART的HIV-1感染者的PBMC经人源化TRABD2A单克隆抗体处理后检测HIV-1产量,未处理组为0(0,440),使用负抗体所释放的病毒量为0(0,39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使用正抗体所释放的病毒量为1259(0,4269)和3142(1292,5060),与使用负抗体所释放的病毒量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健康对照者PBMC对感染者PBMC进行倍比稀释,经正抗体处理后病毒释放量等比例下降[未稀释、稀释5、25、125、625倍对应的HIV-1产量分别为4670(3339,7697)、1860(1509,4615)、1550(1150,2680)、602(255,1441)、2(0,37)]。且TRABD2A单抗处理后的细胞静息状态与未处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处理组与正抗体-1处理组的CD25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3.89±1.31、4.60±1.74,CD69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2.50±1.27、2.18±0.51,HLA-DR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7.66±3.78、8.79±3.42;P均>0.05),未处理与正抗体-1的病毒群抗原基因(Gag)表达量分别为1和0.82±0.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源化TRABD2A单克隆抗体能够有效阻断TRABD2A的蛋白活性,可在不改变细胞静息状态和全基因组转录水平的情况下,显著促进HIV-1感染者外周血中储存库细胞释放子代病毒,且通过此方式所引起的储存库病毒释放量与储存库细胞数量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免疫缺陷病毒 潜伏 抗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