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联合N末端B型利钠肽原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杨九月 常淑敏 +4 位作者 孙溢晗 于倩 陈贵铭 包文奇 侯爱洁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8-573,共6页
目的:探讨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联合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8月至2021年2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首次确诊STEMI并行急诊... 目的:探讨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联合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8月至2021年2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首次确诊STEMI并行急诊PCI的患者206例。根据是否在随访期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原性死亡、脑卒中、心力衰竭及缺血驱动的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事件)分为MACE组和非MACE组。采用Cox回归分析STEMI患者急诊PCI后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ROC曲线评估sST2和NT-proBNP对STEMI患者急诊PCI后发生MACE的预测价值,并用Delong检验分析单用sST2或NT-proBNP及sST2联合NT-proBNP的预测效能。结果:随访3年,共发生MACE 62例。与非MACE组比较,MACE组患者sST2、NT-proBNP水平均较高,左前降支病变、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比例较高,LVEF较低,冠状动脉慢血流比例较大(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sST2(HR=1.018,95%CI:1.012~1.024,P<0.001)和NT-proBNP(HR=1.001,95%CI:1.000~1.010,P<0.001)均是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根据ROC曲线和Delong检验分析显示,sST2联合NT-proBNP预测MACE的AUC为0.854,灵敏度为64.5%,特异度为93.1%,sST2联合NT-proBNP预测MACE的效能优于单用sST2或NT-proBNP(Z=2.119,P=0.034;Z=2.178,P=0.029)。结论:sST2、NT-proBNP是预测STEMI患者急诊PCI后发生MACE的有效指标,且二者联合预测效能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 心肌梗死 N末端B型利钠肽原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与定量冠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治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段娜 罗德锋 +1 位作者 侯爱洁 栾波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3期13-15,19,共4页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与定量冠脉造影(QCA)两种方法在冠心病介入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0月在我院心内科导管室同时行冠脉造影及IVUS检查的患者共74例,分别检测病变血管的最小管腔直径、面积狭窄率、直径狭窄率...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与定量冠脉造影(QCA)两种方法在冠心病介入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0月在我院心内科导管室同时行冠脉造影及IVUS检查的患者共74例,分别检测病变血管的最小管腔直径、面积狭窄率、直径狭窄率等指标,并通过检测结果对于两种技术进行比较。结果 QCA与IVUS测量的病变血管最窄处血管腔直径相比[(1.77±0.63)mm vs(1.78±0.3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QCA与IVUS测量的病变血管最窄处面积狭窄率[(0.66±0.14)%vs(0.73±0.09)%]、管腔直径狭窄率[(0.45±0.12)%vs(0.53±0.08)%]及血管参考直径[(3.30±1.04)mm vs(3.88±0.6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US可以较QCA提供更精确的病变血管指标,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内超声 介入治疗 定量冠脉造影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程度侧支循环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段娜 栾波 +1 位作者 侯爱洁 罗德锋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第8期24-28,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侧支循环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辽宁省人民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血管完全闭塞并成功开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10例,根据...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侧支循环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辽宁省人民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血管完全闭塞并成功开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10例,根据Rentrop分类将患者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0级或1级)和侧支循环良好组(2级或3级);收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N端脑钠肽前体指标、6 min步行试验、超声心动图评价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NT-proBNP水平均低于术前(P<0.05);侧支循环不良组术后1个月NT-proBNP水平低于术前,术后6个月水平低于术后1个月(P<0.05);侧支循环良好组术后1个月NT-proBNP水平低于术前(P<0.05),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侧支循环与不同时间点NT-proBNP指标存在交互效应(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6个月LVEDD水平均低于术前,LVEF值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存在交互效应(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6个月6 min步行试验距离明显长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不同程度侧支循环与不同时间点6 min步行试验距离存在交互效应(P<0.05)。结论侧支循环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术前心功能及活动耐量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并且对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成功开通闭塞血管后的心功能改善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 冠状动脉 侧支循环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纵向分层应变技术定量评价冠心病回旋支狭窄程度的研究
4
作者 段娜 栾波 +1 位作者 朱芳 丁明岩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12期19-24,74,共7页
目的探讨三维心肌纵向分层应变指数在判定冠心病患者回旋支狭窄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10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心内科85例行冠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回旋支狭窄的单支病变患者和31例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根据狭... 目的探讨三维心肌纵向分层应变指数在判定冠心病患者回旋支狭窄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10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心内科85例行冠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回旋支狭窄的单支病变患者和31例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根据狭窄程度分为四组:正常组、轻度狭窄组(狭窄率≤50%)、中度狭窄组(50%<狭窄率≤75%)、重度狭窄组(75%<狭窄率≤100%)。分别测量所有患者的常规超声指标和三维纵向心肌应变指标。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绘制各纵向分层应变参数预测LCX中重度狭窄的ROC曲线。结果根据3D-STI所得参数绘制ROC曲线并计算相应值。发现GLS-Ap诊断效能最优,在诊断LCX中度狭窄(50%<狭窄率≤75%)中,AUC为0.817、截断值为-21.55%、敏感度为80.6%、特异度为75.0%、正确指数为0.535;诊断LCX重度狭窄(75%<狭窄率≤100%)中,AUC为0.895、截断值为-21.45%、敏感度为82.1%、特异度为83.9%、正确指数为0.660。结论应用心脏三维心肌纵向分层应变参数可以定量的评价冠心病LCX狭窄程度,对CHD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旋支 冠心病 纵向应变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对冠心病前降支近端狭窄的诊断价值
5
作者 段娜 栾波 +1 位作者 朱芳 丁明岩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10期1-6,共6页
目的 探讨三维心肌整体应变指数在判定冠心病患者前降支近段狭窄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3月辽宁省人民医院心内科83例行冠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前降支近段狭窄的单支病变患者和30例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根据狭窄程... 目的 探讨三维心肌整体应变指数在判定冠心病患者前降支近段狭窄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3月辽宁省人民医院心内科83例行冠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前降支近段狭窄的单支病变患者和30例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根据狭窄程度分为四组:正常组、轻度狭窄组(狭窄率≤50%)、中度狭窄组(50%<狭窄率≤75%)、重度狭窄组(75%<狭窄率≤100%).分别测量所有患者的常规超声指标和三维整体心肌应变指标.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绘制各应变参数预测前降支近段中重度狭窄的ROC曲线.结果 根据3D-STI所得参数进行组间比较,同时绘制ROC曲线并计算相应值.发现GLS指标变化最早,同时GLS诊断效能最大,在诊断LAD近段中度狭窄(50%<狭窄率≤75%)中,AUC为0.769、截断值为-16.00%、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78.2%、正确指数为0.532;诊断LAD近段重度狭窄(75%<狭窄率≤100%)中,AUC为0.889、截断值为-16.75%、敏感度为80.8%、特异度为84.4%、正确指数为0.641.结论 心肌整体应变参数能够定量的评价LAD近段不同狭窄程度的左心室心肌缺血情况,对CHD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前降支 整体应变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白细胞介素-6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乔兴科 石蕴琦 +2 位作者 王永新 李占全 侯爱洁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165-168,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IL)-6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74例冠心病患者分为ISR组10例和非ISR组64例,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定量分析冠状动脉支...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IL)-6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74例冠心病患者分为ISR组10例和非ISR组64例,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定量分析冠状动脉支架内膜组织最大覆盖厚度、最狭窄处血管管腔面积(LA)、最狭窄处支架面积(SA)等,计算支架的内膜组织覆盖面积即截面积丢失(NA)和NA百分比,检测所有患者术前1天和术后24小时、7天、6个月的血清IL-6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ISR组内膜组织最大覆盖厚度、NA及NA百分比均明显高于非ISR组,LA明显低于ISR组(P〈0.01);而两组间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ISR组的IL-6水平显著高于非ISR组(P〈0.05)。ISR组术后24小时、7天IL-6水平较术前1天均显著升高(P〈0.05),而术后6个月无明显变化(P〉0.05);非ISR组仅术后24小时IL-6水平较术前1天显著升高(P〈0.05),而术后7天、6个月无明显变化(P〉0.05)。ISR组患者术后平均7.5个月的NA百分比与术后7天血清IL-6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37,P〈0.01)。结论血清IL-6水平可作为预测PCI术后ISR的参考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支架内再狭窄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原文传递
止血贴用于老年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经股动脉7F动脉鞘管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王永 赵宏伟 +8 位作者 王成福 范春煜 张晓娇 罗德峰 朱宇 陈宝君 于国宁 侯爱洁 栾波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9年第12期1471-1474,共4页
目的评估经皮止血贴在经股动脉接受介入治疗的老年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介入术后止血效果及早期下床活动的可靠性。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1月~2018年4月就诊于辽宁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明确诊断为CTO病变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 目的评估经皮止血贴在经股动脉接受介入治疗的老年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介入术后止血效果及早期下床活动的可靠性。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1月~2018年4月就诊于辽宁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明确诊断为CTO病变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65岁)13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止血贴CLO-Sur PAD,72例)与对照组(按压止血,61例)。观察患者术后即刻止血时间、卧床时间、术区相关出血情况、全身不良反应等。结果使用止血贴的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止血时间[(9.8±1.9)min vs.(15.4±2.6)min]、加压包扎平均时间[(2.4±0.5)h vs.(8.6±3.1)h]和平均卧床时间[(4.1±1.2)h vs.(20.4±4.3)h]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均<0.001)。术区出血相关并发症的比较中,观察组发生瘀斑(8.3%vs.26.2%)、渗出(2.8%vs.16.4%)和小血肿(2.8%vs.13.1)的患者均少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出现迷走反射、尿潴留、后背酸痛、下肢麻木的人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经股动脉接受介入治疗老年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应用经皮无创止血贴止血,能有效减少股动脉穿刺点术区出血相关并发症,缩短按压止血时间,提早下床活动,进而减轻全身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止血贴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疾病 介入治疗 老年 穿刺点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伐芦定在老年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王永 赵宏伟 +8 位作者 王成福 范春煜 张晓娇 罗德峰 朱宇 陈宝君 于国宁 侯爱洁 栾波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9年第11期1327-1329,1332,共4页
目的探讨比伐芦定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冠状动脉(冠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辽宁省人民医院就诊明确诊断CTO病变的老年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8例。随机... 目的探讨比伐芦定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冠状动脉(冠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辽宁省人民医院就诊明确诊断CTO病变的老年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8例。随机分为普通肝素(UFH)组(冠状动脉造影前给予2500 U,PCI前补充100 U/kg,每过1 h追加1000 U;66例)和比伐芦定组(0.75 mg/kg负荷量,续以1.75 mg/kg/h至术后4 h;52例)。主要有效性终点定义为住院期间及出院后6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安全性终点是PCI后任何出血或者术区相关并发症。结果比伐芦定组PCI后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3.8%vs.16.7%,P=0.037)、小出血发生率(17.3%vs.34.8%,P=0.039)均显著低于UFH组。住院期间,比伐芦定组PCI相关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UFH组(9.6%vs.25.8%,P=0.032);出院后6个月时间内,两组MACE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老年冠脉CTO病变患者PCI中使用比伐芦定抗凝治疗可降低无复流/慢血流和PCI相关急性心梗发生率,同时可降低术区出血相关并发症,不增加6个月MACE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比伐芦定 普通肝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9
作者 段娜 罗德锋 +1 位作者 侯爱洁 栾波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19期28-30,44,共4页
目的通过收集对冠脉造影临界病变行血管内超声(LIVUS)检查的患者相关临床特点,分析影响管腔狭窄率的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16年5月~2017年10月我院心内科明确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经冠脉造影术检查,诊断为临界病... 目的通过收集对冠脉造影临界病变行血管内超声(LIVUS)检查的患者相关临床特点,分析影响管腔狭窄率的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16年5月~2017年10月我院心内科明确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经冠脉造影术检查,诊断为临界病变的患者52例,同时行IVUS检查。收集相关人口学资料及实验室指标,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影响管腔狭窄率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总胆固醇水平及病变血管数为影响管腔狭窄率的危险因素(P <0.05),线性回归方程为:0.114+0.072×总胆固醇水平+0.039×病变血管数。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57,P=0.003,95%置信区间(CI)为0.621~0.801。结论在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中总胆固醇水平及病变血管数为影响管腔狭窄率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介入治疗 临界病变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伐普坦与布美他尼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10
作者 赵宏伟 王成福 朱宇 《社区医学杂志》 2019年第14期849-852,共4页
目的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综合征,虽然它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迅速发展,但是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精氨酸加压素是导致心力衰竭死亡率居高的原因之一。托伐普坦是2009年美国上市世界上首个口服精氨酸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布美他尼也是临... 目的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综合征,虽然它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迅速发展,但是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精氨酸加压素是导致心力衰竭死亡率居高的原因之一。托伐普坦是2009年美国上市世界上首个口服精氨酸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布美他尼也是临床上治疗心力衰竭的常用药物。本研究分析托伐普坦与布美他尼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05-03-2018-05-04辽宁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编号,分为布美他尼组及托伐普坦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在此基础上,布美他尼组静脉推注布美他尼治疗,托伐普坦组口服托伐普坦。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各项生化指标、24h尿量变化、脑钠尿肽(brain natriuretic factor or peptide,BNP)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结果治疗后,两组肌酐值均有所下降,布美他尼组与托伐普坦组分别为(137.3±9.36)和(129.2±9.25)μmol/L,t=4.157,P<0.05;布美他尼组和托伐普坦组血钠分别为(128.64±2.95)与(139.89±2.63)mmol/L,t=15.932,P<0.05;治疗后,两组24h尿量均呈上升趋势,托伐普坦组24h尿量为(2134.5±217.6)mL,高于布美他尼组的(1549.5±287.6)mL,t=9.521,P<0.05。治疗前,两组LVEF及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托伐普坦组LVEF为(34.8±4.8)%,高于布美他尼组的(29.4±3.7)%,t=5.147,P<0.05;BNP为(1134.1±153.6)ng/L,低于布美他尼组的(2046.2±134.1)ng/L,t=25.932,P<0.05。结论与静脉推注布美他尼疗效相比,应用托伐普坦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导致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托伐普坦 布美他尼 缺血性心肌病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微循环解剖、生理和病理学认识与展望 被引量:5
11
作者 曾定尹 王永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7年第1期33-36,共4页
心脏是维持生命的重要器官,其营养需要冠状动脉循环供应,因此冠状动脉循环在各个器官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冠状动脉循环在解剖学、血流动力学、可调节机制方面与其他器官相比均存在很大的差异。冠状动脉微循环是心肌氧供的关键环节,冠... 心脏是维持生命的重要器官,其营养需要冠状动脉循环供应,因此冠状动脉循环在各个器官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冠状动脉循环在解剖学、血流动力学、可调节机制方面与其他器官相比均存在很大的差异。冠状动脉微循环是心肌氧供的关键环节,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在冠状动脉循环血供中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 解剖 生理 病理
原文传递
不同剂量阿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孙磊 孟锦 +2 位作者 赵宏伟 刘莹 于晓红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8年第4期681-684,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实验组给予口服高剂量阿托伐...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实验组给予口服高剂量阿托伐他汀(40 mg/d)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高剂量阿托伐他汀(20 mg/d)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血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以及颈动脉斑块分级。结果:两组治疗后的SBP、DBP、血清TC、TG和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血清H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实验组SBP、DBP、血清TC、TG和LDL-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H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颈动脉斑块0-Ⅰ级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服高剂量阿托伐他汀(40 mg/d)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动脉粥样硬化较低剂量阿托伐他汀(20 mg/d)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疗效更好,可以有效降低血压,调节血脂并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阿司匹林 原发性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
原文传递
既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戴欣彤 孔天钟 +3 位作者 侯爱洁 栾波 张晓娇 王永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56-360,共5页
目的:比较既往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既往无CABG对原位血管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21年12月就诊于辽宁省人民医院接受CTO-PCI术且既往有CABG的患者82例作为病例组,采... 目的:比较既往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既往无CABG对原位血管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21年12月就诊于辽宁省人民医院接受CTO-PCI术且既往有CABG的患者82例作为病例组,采用1︰2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相同术者同期手术既往无CABG的CTO-PCI患者164例作为对照组,匹配的条件是性别相同,年龄±3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成功率和住院并发症等。结果:既往有CABG组患者高血压病(73.2%∶57.9%,P=0.020)、高脂血症(40.2%∶27.4%,P=0.042)、糖尿病(48.8%∶35.4%,P=0.043)和卒中史(11.0%∶3.7%,P=0.024)明显高于既往无CABG组。既往有CABG组患者钙化(61.0%∶37.8%,P=0.001)、闭塞节段成角≥45°(63.4%∶37.8%,P<0.001)、闭塞长度>20 mm(56.1%∶39.0%,P=0.011)明显高于对照组,且J-CTO评分[(2.5±0.9)分∶(1.8±0.9)分,P<0.001]及≥3分的比例更高(48.8%∶30.5%,P=0.005)。既往有CABG组患者应用逆向技术(46.3%∶26.2%,P=0.002)比例更高,但技术成功率(89.0%∶95.7%,P=0.044)、手术成功率(80.5%∶90.9%,P=0.021)均明显低于既往无CABG组,而围术期心肌损伤(6.1%∶0.6%,P=0.028)显著高于既往无CABG组。两组在其他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既往无CABG组相比,既往有CABG组的患者病变更复杂,更多地使用逆向技术,技术及手术成功率均更低,但两组的并发症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