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VIP36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30余年来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产量改良遗传进展
被引量:
47
1
作者
周阳
何中虎
+3 位作者
陈新民
王德森
张勇
张改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530-1535,共6页
采用1965年以来北部冬麦区育成的10个主栽品种,在水、肥供应充足、病、虫、倒伏得到有效控制条件下,连续两年共进行4个点次试验;同时对1B/1R易位系和矮秆基因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品种产量年遗传进展为64.63 kghm-2或1.20%,其较大幅...
采用1965年以来北部冬麦区育成的10个主栽品种,在水、肥供应充足、病、虫、倒伏得到有效控制条件下,连续两年共进行4个点次试验;同时对1B/1R易位系和矮秆基因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品种产量年遗传进展为64.63 kghm-2或1.20%,其较大幅度的提高出现在1980年丰抗号品种育成时期。丰抗2号和丰抗8号是该地区最早育成的含有1B/1R染色体和Rht-D1 b矮秆基因的品种。主要农艺性状演变的总趋势是抽穗期提前、株高显著降低、生物学产量基本保持稳定、单位面积穗数减少、每穗粒数有所增加、千粒重和收获指数大幅度提高,其年遗传进展分别为-0.10%、-0.70%、0.35%、-0.50%、0.63%、1.12%和0.79%。通过减少不孕小穗和小花数来增加每穗粒数,通过提高灌浆速率来提高千粒重,再把高穗粒重与较多的单位面积穗数结合在一起,是北部冬麦区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产量潜力
农艺性状
矮秆基因
1B/1R易位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Pina和Pinb融合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硬粒小麦中的转化
被引量:
11
2
作者
李根英
夏兰芹
+1 位作者
夏先春
何中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315-1323,共9页
【目的】构建Pina、Pinb融合基因表达载体,验证Pina和Pinb基因的功能,为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小麦籽粒质地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材料。【方法】以软质小麦京411作为Pina和Pinb基因的供体,将Pina、Pinb基因融合后,与基础质粒pG4AB上的Ω和pol...
【目的】构建Pina、Pinb融合基因表达载体,验证Pina和Pinb基因的功能,为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小麦籽粒质地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材料。【方法】以软质小麦京411作为Pina和Pinb基因的供体,将Pina、Pinb基因融合后,与基础质粒pG4AB上的Ω和poly(A)等增强基因表达的调控序列及pAHC25上的Ubiqutin启动子和bar基因表达盒相连接,构建Pina、Pinb融合基因植物高效表达载体。利用基因枪转化硬粒小麦幼胚,并对硬粒小麦幼胚再生体系进行探索。【结果】在构建完成Pina、Pinb融合基因植物高效表达载体pFUBPaPb的基础上,转化硬粒小麦幼胚16000多枚,经biolaphos筛选、PCR鉴定和斑点杂交鉴定,得到再生植株2390株,35株为阳性植株。共得到T1代籽粒356粒,对种子量较多的16个单株籽粒进行蛋白表达分析,有2株检测到基因表达产物,其籽粒SKCS硬度值比受体品种分别降低了10和12。培养基SD2适于硬粒小麦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MS+8mg·L-1玉米素可获得较为理想的再生频率。【结论】Pina和Pinb的共同表达降低了硬粒小麦籽粒硬度,具有软化籽粒质地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na和Pinb基因融合表达载体
硬粒小麦
幼胚培养
基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30余年来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产量改良遗传进展
被引量:
47
1
作者
周阳
何中虎
陈新民
王德森
张勇
张改生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
作物科学
研究所
/国家
小麦
改良
中心/
国家
基因
资源与
遗传
改良
重大
科学
工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
学院
出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530-1535,共6页
基金
农业部产业结构调整(05-02-01A)
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计划(948计划)重大国际合作项目(2003-Q01)
文摘
采用1965年以来北部冬麦区育成的10个主栽品种,在水、肥供应充足、病、虫、倒伏得到有效控制条件下,连续两年共进行4个点次试验;同时对1B/1R易位系和矮秆基因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品种产量年遗传进展为64.63 kghm-2或1.20%,其较大幅度的提高出现在1980年丰抗号品种育成时期。丰抗2号和丰抗8号是该地区最早育成的含有1B/1R染色体和Rht-D1 b矮秆基因的品种。主要农艺性状演变的总趋势是抽穗期提前、株高显著降低、生物学产量基本保持稳定、单位面积穗数减少、每穗粒数有所增加、千粒重和收获指数大幅度提高,其年遗传进展分别为-0.10%、-0.70%、0.35%、-0.50%、0.63%、1.12%和0.79%。通过减少不孕小穗和小花数来增加每穗粒数,通过提高灌浆速率来提高千粒重,再把高穗粒重与较多的单位面积穗数结合在一起,是北部冬麦区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普通小麦
产量潜力
农艺性状
矮秆基因
1B/1R易位系
Keywords
Bread wheat
Yield potential
Agronomic trait
Dwarfing gene
1 B/1 R translocation
分类号
S512.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Pina和Pinb融合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硬粒小麦中的转化
被引量:
11
2
作者
李根英
夏兰芹
夏先春
何中虎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国家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
出处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315-1323,共9页
基金
山东省泰山学者资助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02CB111300)
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计划("948"计划)重大国际合作项目
文摘
【目的】构建Pina、Pinb融合基因表达载体,验证Pina和Pinb基因的功能,为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小麦籽粒质地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材料。【方法】以软质小麦京411作为Pina和Pinb基因的供体,将Pina、Pinb基因融合后,与基础质粒pG4AB上的Ω和poly(A)等增强基因表达的调控序列及pAHC25上的Ubiqutin启动子和bar基因表达盒相连接,构建Pina、Pinb融合基因植物高效表达载体。利用基因枪转化硬粒小麦幼胚,并对硬粒小麦幼胚再生体系进行探索。【结果】在构建完成Pina、Pinb融合基因植物高效表达载体pFUBPaPb的基础上,转化硬粒小麦幼胚16000多枚,经biolaphos筛选、PCR鉴定和斑点杂交鉴定,得到再生植株2390株,35株为阳性植株。共得到T1代籽粒356粒,对种子量较多的16个单株籽粒进行蛋白表达分析,有2株检测到基因表达产物,其籽粒SKCS硬度值比受体品种分别降低了10和12。培养基SD2适于硬粒小麦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MS+8mg·L-1玉米素可获得较为理想的再生频率。【结论】Pina和Pinb的共同表达降低了硬粒小麦籽粒硬度,具有软化籽粒质地的功能。
关键词
Pina和Pinb基因融合表达载体
硬粒小麦
幼胚培养
基因转化
Keywords
Pina &Pinb fused expression vector
Durum wheat
Immature embryo culture
Transformation
分类号
S512.1 [农业科学—作物学]
Q943.2 [生物学—植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30余年来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产量改良遗传进展
周阳
何中虎
陈新民
王德森
张勇
张改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
4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Pina和Pinb融合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硬粒小麦中的转化
李根英
夏兰芹
夏先春
何中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