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再生力水稻品种碳氮营养与激素生理特征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黄素华 林席跃 +2 位作者 雷正平 丁在松 赵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278-2289,共12页
明确强再生力品种腋芽萌发的生理基础与激素调控特点对于再生稻品种筛选和栽培技术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在江西崇义县建立的再生稻品种筛选平台,分析了2019年筛选的13个品种头季收获时不同部位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 明确强再生力品种腋芽萌发的生理基础与激素调控特点对于再生稻品种筛选和栽培技术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在江西崇义县建立的再生稻品种筛选平台,分析了2019年筛选的13个品种头季收获时不同部位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NSC)及全氮含量,并对促进和抑制腋芽萌发的主要激素油菜素内酯和独脚金内酯的合成和信号转导关键基因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个品种的再生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变化范围为1.26~2.38;不同品种之间,不同节位之间的叶片、叶鞘和茎秆的可溶性糖、淀粉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值均小于0.001);而全氮含量除了上下节位茎秆的差异不显著外,其余的也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与再生力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仅有下部节位茎秆的可溶性糖、淀粉和NSC含量与再生力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R2分别为0.4442*、0.9000**和0.8303**),而其他均无显著相关性。强再生力品种谷优676中BR合成和信号途径中促进分蘖的基因CYP90A、CYP852A、D2、BRI、BSK和CYCD3表达水平增高,而抑制分蘖的基因CYP734A1、BZR和BKI表达水平较低。可见,可以利用下部节位茎秆的淀粉含量作为强再生力品种的筛选指标,同时以BR途径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作为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再生率 淀粉含量 油菜素内酯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天门冬氨酸和壳聚糖复配剂对谷子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陈迪苏 卢霖 +5 位作者 闫鹏 王琦 张薇 许艳丽 于爱忠 董志强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1-560,共10页
为研究聚天门冬氨酸和壳聚糖复配剂(PAC)对不同施氮量下谷子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于2021-2022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公主岭试验站开展大田试验,以华优谷9号为材料,设置常规氮素(CN)和PAC配合氮素(PN)的不同施氮量(0... 为研究聚天门冬氨酸和壳聚糖复配剂(PAC)对不同施氮量下谷子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于2021-2022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公主岭试验站开展大田试验,以华优谷9号为材料,设置常规氮素(CN)和PAC配合氮素(PN)的不同施氮量(0、75、112.5、150、225和337.5 kg·hm^(-2))全基施处理。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谷子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呈升高趋势,功能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核酮糖-1,5-二磷酸(RuBP)羧化酶活性、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羧化酶活性和产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同一施氮量下,PN处理可以提高谷子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功能叶叶绿素含量、RuBP羧化酶和PEP羧化酶活性以及花期和灌浆中期净光合速率。2021和2022年PN较CN处理谷子产量增幅分别为10.43%~16.17%和3.64%~23.60%,其增产效果在中、低氮水平(75、112.5、150 kg·hm^(-2))下更为显著。综上,PAC配合适量氮肥全基施可增强谷子叶片光合能力,提高谷子产量,可作为一项增产增效的生产技术应用于我国谷子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聚天门冬氨酸和壳聚糖复配剂 施氮量 光合生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麦玉两熟区周年光温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3
作者 周宝元 葛均筑 +5 位作者 孙雪芳 韩玉玲 马玮 丁在松 李从锋 赵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843-1853,共11页
在不增加任何成本前提下,优化麦玉两熟周年光温资源配置是提升黄淮海区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学者便从播/收期调整、不同生育期品种选育及新型种植模式创建等方面开展了黄淮海麦玉两熟区周年光温... 在不增加任何成本前提下,优化麦玉两熟周年光温资源配置是提升黄淮海区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学者便从播/收期调整、不同生育期品种选育及新型种植模式创建等方面开展了黄淮海麦玉两熟区周年光温资源高效利用途径探索。研究了小麦和玉米生长发育与光温资源的匹配关系,提出了以强化"C4玉米"高光效优势为核心的周年光温资源优化配置途径,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基础上,创新了冬小麦-夏玉米"双晚"技术模式,构建了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秋玉米和双季玉米等种植模式,实现了周年高产和光温资源高效利用。本文综述了黄淮海麦玉两熟种植模式周年光温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及其在麦玉两熟基础上的新型种植模式探索,并提出了以积温分配为主的麦玉两熟制周年光温资源定量优化配置途径,建立了黄淮海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模式周年气候资源优化配置定量指标及其相应标准,以期为进一步挖掘该区周年产量及光温资源利用潜力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平原 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 光温资源 优化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群体结构及产量对播期和追氮时期的响应
4
作者 王婷 常旭虹 +5 位作者 王艳杰 刘希伟 杨玉双 王德梅 石书兵 赵广才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5-403,共9页
为探究播期和追氮时期对冬小麦群体结构和籽粒产量的调控效应,以冬小麦品种中麦108为材料,通过开展不同播期(S1:9月29日;S2:10月31日)和追氮时期(N1:返青期;N2:拔节期)田间试验,分析了冬小麦生育进程、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群体动态... 为探究播期和追氮时期对冬小麦群体结构和籽粒产量的调控效应,以冬小麦品种中麦108为材料,通过开展不同播期(S1:9月29日;S2:10月31日)和追氮时期(N1:返青期;N2:拔节期)田间试验,分析了冬小麦生育进程、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群体动态、干物质积累、农艺性状、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在不同处理间的差异。结果表明,S2的出苗至返青的生长天数较S1少35 d,但返青至成熟的天数在两个播期间仅差1 d。S1的各生育时期NDVI、群体茎蘖数、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S2,但S2的干物质积累量与S1差异随生育进程的推进逐渐缩小;S1的籽粒产量和穗数显著高于S2,但穗茎比、小穗结实率和穗粒数表现相反。追氮时期对拔节期和灌浆后期的NDVI影响显著,N1显著高于N2;但N2的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积累量均高于N1,在S1条件下分别提高6.9%和11.4%,在S2条件下分别提高4.4%和4.9%;茎蘖成穗率、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在N1与N2间无显著差异。总体来看,晚播(S2)条件下冬小麦可以通过自身调节加速生育进程,提高干物质生产速率、小穗结实率和穗粒数以保证一定的产量;返青期追氮有利于提高晚播小麦的春季植被指数和茎蘖数,拔节期追氮则有利于花后干物质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期 追氮时期 群体动态 物质积累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周年水分高效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金鑫 葛均筑 +5 位作者 马玮 丁在松 王新兵 李从锋 周宝元 赵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79-892,共14页
在保证周年较高产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是促进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20世纪中晚期开始国内学者便从节水灌溉技术创新、灌溉制度优化、替代节水种植制度构建和节水抗旱新品种选育等方面... 在保证周年较高产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是促进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20世纪中晚期开始国内学者便从节水灌溉技术创新、灌溉制度优化、替代节水种植制度构建和节水抗旱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开展了以冬小麦-夏玉米两熟种植体系为核心的周年水分高效利用途径的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显著提高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本文综述了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水分高效利用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通过耕作或播/收期调控冬小麦-夏玉米周年降水与地下水平衡利用,促进周年水分(灌溉水和降水)高效利用的技术途径,以充分挖掘华北平原水分生产潜力,为该区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节水高产栽培及节水种植制度建立提供思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 节水灌溉 节水种植 节水品种 平衡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寒早熟高产小麦新品种——中麦100
6
作者 王德梅 常旭虹 +4 位作者 杨玉双 王艳杰 刘希伟 陶志强 赵广才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F0002-F0002,共1页
中麦100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于2009年用中麦8号和轮选810配置杂交组合,采用改良系谱法选育的抗寒早熟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于2024年通过天津市审定(津审麦20240006)。1特征特性中麦100为冬性品种,生育期239d。幼苗半匍匐,株高... 中麦100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于2009年用中麦8号和轮选810配置杂交组合,采用改良系谱法选育的抗寒早熟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于2024年通过天津市审定(津审麦20240006)。1特征特性中麦100为冬性品种,生育期239d。幼苗半匍匐,株高81.8cm。穗近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较饱满,粒质为硬质。平均穗粒数41.1粒,千粒重44.3g,每公顷穗数606.0万,容重787.2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农业科学院 平均穗粒数 配置杂交组合 冬性品种 作物科学 系谱法选育 高产稳产 小麦新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筋小麦群体结构、光能利用及籽粒产量对种植密度与追氮模式的响应 被引量:2
7
作者 郭丹丹 刘哲文 +5 位作者 常旭虹 王艳杰 杨玉双 王玉娇 王德梅 赵广才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91,共10页
为探索强筋小麦高产高效的种植密度及追氮模式,以强筋小麦品种师栾02-1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试验,种植密度为主区(设置180万、240万、300万、360万和420万株·hm^(-2)五个密度水平),追氮模式为副区(设置拔节期单追、拔节期+开花期分... 为探索强筋小麦高产高效的种植密度及追氮模式,以强筋小麦品种师栾02-1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试验,种植密度为主区(设置180万、240万、300万、360万和420万株·hm^(-2)五个密度水平),追氮模式为副区(设置拔节期单追、拔节期+开花期分追两种模式),分析了氮密互作对强筋小麦群体大小、光能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小麦拔节期植被指数和总茎数逐渐提高,花后21 d各层次光合有效辐射透射率则不断降低;在300万~360万株·hm^(-2)密度基础上增加或降低种植密度对开花期总茎数、花后28 d植被指数、灌浆中后期旗叶净光合速率以及籽粒产量均无显著提升效果。与拔节期+开花期分追相比,拔节期单追氮肥有利于提高小麦拔节期植被指数、开花期总茎数、花后21~28 d的旗叶净光合速率、穗数和籽粒产量。与追氮模式和氮密互作相比,种植密度是调控强筋小麦师栾02-1群体结构、光能利用及籽粒产量的最主要栽培因素。合理密植配合拔节期单追氮肥具有协同提高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光能利用的潜力。本试验条件下,种植密度为300万~360万株·hm^(-2)配合拔节期追氮是强筋小麦师栾02-1获得、高产高效的最优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筋小麦 种植密度 追氮模式 群体结构 光能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夏玉米双机收籽粒模式周年资源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 被引量:9
8
作者 周宝元 陈传永 +5 位作者 孙雪芳 葛均筑 丁在松 马玮 王新兵 赵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959-1972,共14页
在保证周年产量不降低的前提下,探索同时实现冬小麦与夏玉米机械直接收获籽粒(简称“双粒收”)以及冬小麦节水的种植模式,对提高黄淮海区冬小麦-夏玉米两熟种植模式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意义重大。本研究于2018—2020年在山东胶州、河北... 在保证周年产量不降低的前提下,探索同时实现冬小麦与夏玉米机械直接收获籽粒(简称“双粒收”)以及冬小麦节水的种植模式,对提高黄淮海区冬小麦-夏玉米两熟种植模式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意义重大。本研究于2018—2020年在山东胶州、河北大名和河南新乡开展田间试验,设置传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模式(CK)和实现双季籽粒机收的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模式(TR),研究其周年产量、气候资源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TR模式通过小麦极晚播(11月中旬)和玉米极晚收(11月上旬)对周年气候资源进行再分配,从而导致作物产量变化。与CK比,TR处理冬小麦由于其生物量、穗数和千粒重显著降低导致平均减产9.2%;但夏玉米中晚熟品种由于其粒重和收获指数显著提高而平均增产8.1%,且收获时籽粒含水量为14.1%~16.8%。另外,TR处理冬小麦季耗水量和周年总耗水量分别比CK减少15.3%和6.0%,水分生产效率分别提高15.2%和8.4%;冬小麦季产值和经济效益显著降低,但夏玉米季产值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8.7%和16.2%,周年经济效益增加5.6%。极晚播冬小麦+极晚收中晚熟夏玉米双机收籽粒模式的建立,可同时实现冬小麦节水和夏玉米籽粒低水分机械收获,同时保证了较高周年产量和经济效益,为黄淮海区冬小麦-夏玉米两熟模式全程机械化水平提升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双粒收模式 产量 水分生产效率 光能生产效率 温度生产效率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耐低氮玉米品种根系构型与氮素利用对氮肥的响应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向岭 纪朋涛 +3 位作者 周宝元 张磊 尹宝重 张月辰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22,共10页
玉米品种根系构型及解剖结构决定着其氮素利用效率,研究耐低氮特性不同玉米品种的根系构型与解剖结构差异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先玉335’(XY335)和‘华农138’(HN138)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栽培方式,研究3个供氮水平下玉米根系分布、... 玉米品种根系构型及解剖结构决定着其氮素利用效率,研究耐低氮特性不同玉米品种的根系构型与解剖结构差异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先玉335’(XY335)和‘华农138’(HN138)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栽培方式,研究3个供氮水平下玉米根系分布、根系解剖结构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3个氮素处理下,‘XY335’的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千粒重均显著高于‘HN138’。‘XY335’开花后具有较高的根系生物量,根冠比显著高于‘HN138’,单株总根长、群体根长密度高,根系活力高持续时间长,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利用效率显著高于‘HN138’。在低氮处理(N180和N0)下,‘XY335’的根系皮层通气组织占横截面积比例、导管直径显著高于‘HN138’,根系微观组织结构更加合理,保证植株对氮素的吸收,籽粒产量显著高于‘HN138’。耐低氮玉米品种的根系生物量高,根系分布合理,根系活力高且根系微观组织结构合理,是其氮素积累量增加,氮素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增加的原因。本研究结果可为选育高产耐低氮、氮素高效利用型玉米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耐低氮 根系性状 氮素积累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氨基乙酰丙酸和乙烯利对东北春玉米源库碳平衡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瑞杰 唐会会 +6 位作者 王庆燕 许艳丽 王琦 卢霖 闫鹏 董志强 张凤路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63-1075,共13页
为探讨5-氨基乙酰丙酸(5-ALA)和乙烯利(ETH)复配剂对东北春玉米生育期内低温冷害的调控机制,创建东北春玉米区抗冷密植稳产化控栽培技术,2018-2019年在吉林省公主岭试验站(43°9′55″N,124°48′43″E),以中单909为材料,设置5-... 为探讨5-氨基乙酰丙酸(5-ALA)和乙烯利(ETH)复配剂对东北春玉米生育期内低温冷害的调控机制,创建东北春玉米区抗冷密植稳产化控栽培技术,2018-2019年在吉林省公主岭试验站(43°9′55″N,124°48′43″E),以中单909为材料,设置5-ALA和ETH不同浓度复配组合处理,于拔节期(V6)进行叶面喷施,研究各复配剂组合对春玉米源-库代谢、灌浆速率及产量的调控效应。5-ALA-ETH处理相比对照均改善了春玉米源-库代谢,其中22.50 g hm^–2 5-ALA配合450 mL hm^–2 ETH处理(A2E1)调控效果最优。A2E1处理下春玉米花前功能叶蔗糖磷酸合酶(SPS)活性和蔗糖含量平均比对照分别增加5.4%和7.9%,在吐丝后20 d内功能叶蔗糖含量降低14.4%,而籽粒蔗糖含量提高41.4%。5-ALA-ETH处理提高了籽粒最大灌浆速率,A2E1处理下在灌浆10~20 d籽粒蔗糖合酶(SS)分解方向酶活、籽粒酸性转化酶(AI)和中性转化酶(NI)活性相比对照平均分别提高12.5%、52.8%和24.1%。A2E1处理玉米收获期穗长、穗粒数比对照分别增加4.7%和8.6%,秃尖长降低58.3%,产量显著提高4.8%。综上所述,5-ALA-ETH复配剂能够增加东北春玉米生育期内源强和库活性,进而促进籽粒灌浆,缓解低温冷害的影响,对保障东北春玉米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ALA-ETH复配剂 东北春玉米 低温冷害 蔗糖代谢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双季玉米种植模式周年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丹 周宝元 +4 位作者 马玮 葛均筑 丁在松 李从锋 赵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37-1450,共14页
探明长江中游双季玉米不同类型品种搭配模式的周年产量及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可为该地区双季玉米种植模式应用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于2015—2017年在湖北武穴开展定位试验,定量研究了双季玉米不同品种搭配模式的周年产量、生... 探明长江中游双季玉米不同类型品种搭配模式的周年产量及气候资源分配与利用特征,可为该地区双季玉米种植模式应用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于2015—2017年在湖北武穴开展定位试验,定量研究了双季玉米不同品种搭配模式的周年产量、生物量及光温水资源分配与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搭配模式[低积温品种-高积温品种(the low GDD variety-high GDD variety,LH)、中积温品种-中积温品种(the medium GDD variety-medium GDD variety,MM)、中积温品种-高积温品种(the medium GDD variety-high GDD variety,MH)和高积温品种-中积温品种(the high GDD variety-medium GDD variety,HM)],两季间光温资源分配差异较大,HM搭配模式第一季和周年积温和辐射分配量显著高于MM、MH和LH搭配模式,而第二季积温和辐射分配量显著低于其他模式;HM模式第一季积温和辐射分配率分别为49%和52%,第二季积温和辐射分配率分别为46%和44%,两季积温和辐射比值分别为1.1和1.2。4种搭配模式季节间及周年降水量无显著差异。不同品种搭配模式季节间光温资源分配差异导致产量和生物量变化较大,由于HM搭配模式两季光温分配与玉米生长需求匹配度较高,其周年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高于MM、MH和LH,3年平均增幅分别为8.4%~24.5%和9.7%~29.6%;HM周年光温生产效率、籽粒及总生物量光能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MM、MH和LH,其中周年积温生产效率平均增幅2.9%~14.3%,周年辐射生产效率平均增幅5.5%~18.4%,籽粒及总生物量光能利用效率分别提高0.05%~0.16%和0.16%~0.39%。通过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分析,HM搭配模式可作为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玉米高产高效种植最佳的品种搭配方式,为该地区双季玉米种植模式的大面积应用推广及种植结构优化调整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玉米 品种搭配 资源分配 产量 资源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天门冬氨酸和壳聚糖复配剂对东北春谷光合生产特征及产量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琦 许艳丽 +4 位作者 闫鹏 董好胜 张薇 卢霖 董志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840-2852,共13页
为探究聚天门冬氨酸和壳聚糖复配剂(polyaspartic acid-chitosan,PAC)对东北春谷光合生产特征及产量的调控效应, 2020—202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公主岭试验站开展大田试验,以张杂谷13号(Zhangzagu 13,Z13)和华优谷9号(Huay... 为探究聚天门冬氨酸和壳聚糖复配剂(polyaspartic acid-chitosan,PAC)对东北春谷光合生产特征及产量的调控效应, 2020—202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公主岭试验站开展大田试验,以张杂谷13号(Zhangzagu 13,Z13)和华优谷9号(Huayougu 9, H9)为材料,设置常规氮素(CN)和PAC配合氮素(PN)的不同施氮量(0、75、112.5、150、225和337.5 kg hm^(-2))全基施处理。结果表明,随氮素用量增加,两品种谷子旗叶净光合速率、SPAD值、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净同化速率、光合势、群体生长率等群体指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同一氮素用量下, PN处理可提高谷子花后旗叶SPAD值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花期及灌浆中期旗叶净光合速率,同时提高谷子净同化速率、光合势和群体生长率,促进群体光合产物积累,且上述各项指标在中、低氮水平(75、112.5及150 kg hm^(-2))下提高效果更为显著。PN处理后, Z13在2020年和2021年的增产幅度分别为11.24%~21.55%和8.65%~14.22%, H9两年的增产幅度分别为5.53%~15.75%和10.43%~16.17%。相关性分析表明,谷子产量与净同化速率、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及净光合速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综上, PAC配合氮肥全基施能提高东北春谷光合生产能力和产量,可作为我国谷子生产中重要的增产增效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聚天门冬氨酸和壳聚糖复配剂 光合特性 产量 全基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磷钾肥处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郭丹丹 刘哲文 +6 位作者 常旭虹 王德梅 王艳杰 杨玉双 王玉娇 石书兵 赵广才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第3期47-52,共6页
为探究氮磷钾肥的施用对小麦品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小麦优质高产提供参考,于2020-202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温室内进行不同氮磷钾肥处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盆栽试验,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A因素为小麦品种,A1:扬麦1... 为探究氮磷钾肥的施用对小麦品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小麦优质高产提供参考,于2020-202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温室内进行不同氮磷钾肥处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盆栽试验,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A因素为小麦品种,A1:扬麦15号(弱筋),A2:津强6号(强筋);B因素为施肥处理,B1:不施肥,B2:每盆施氮素2 g,B3:每盆施P2O52 g,B4:每盆施氧化钾2 g,B5:每盆氮磷钾各2 g。于成熟期取样,测量总小穗数、不孕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并测定籽粒粗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以及各蛋白质组分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中,津强6号的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粗蛋白含量、组分含量和产量均高于扬麦15。不同肥料处理中,总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随氮磷钾的配施而提高,且对比不施肥对照平均增幅分别达到9.05%、58.14%、4.39%,增产达到58.1%;蛋白质组分含量也呈增加趋势,其中氮磷钾配施提高了清蛋白、球蛋白(P<0.01%)含量,单施氮提高了醇溶蛋白和谷蛋白(P<0.01%)含量。施肥处理对2个小麦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的影响规律相同,均随氮磷钾肥的施用而增加,扬麦15号和津强6号小麦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分别比不施肥的处理提高20.06%和29.53%,蛋白质产量分别增加1.65倍和2.25倍。在黑土条件下肥料施用方式为氮磷钾配合施用,最有利于小麦获得优质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施肥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追施时期和比例对强筋小麦籽粒灌浆及其生理机制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哲文 郭丹丹 +7 位作者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刘希伟 王玉娇 石书兵 王艳杰 赵广才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4-179,共6页
为探究氮肥追施时期和比例对小麦籽灌浆特性及其生理机制的影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试验基地,以2个强筋小麦品种泰山27和中麦578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了5个拔节期和孕穗期氮肥追施比例处理,分别为100%:0%(N1)、75%:25%(... 为探究氮肥追施时期和比例对小麦籽灌浆特性及其生理机制的影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试验基地,以2个强筋小麦品种泰山27和中麦578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了5个拔节期和孕穗期氮肥追施比例处理,分别为100%:0%(N1)、75%:25%(N2)、50%:50%(N3)、25%:75%(N4)、0%:100%(N5)。结果表明,2个品种在N3处理下旗叶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籽粒灌浆速率均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拔节期和孕穗期一次性追施氮肥处理;籽粒总淀粉含量在N4处理降至最低。综合考虑,拔节期和孕穗期氮肥追施比例为50%:50%(N3)是充分发挥强筋小麦品种植株光合性能、籽粒灌浆特性及品质指标的适宜氮肥运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光合生理 籽粒灌浆 品质
原文传递
5-氨基乙酰丙酸和乙烯利对东北春玉米功能叶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瑞杰 闫鹏 +4 位作者 王庆燕 许艳丽 卢霖 董志强 张凤路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5-142,共8页
以中单909为材料,设置5-氨基乙酰丙酸(5-ALA)和乙烯利(ETH)不同浓度复配组合,于拔节期(V6)进行叶面喷施。研究5-ALA-ETH复配剂对缓解东北春玉米冠层郁闭效应、提高叶片净光合效率(Pn)、增强叶片的光合产物供给能力、保障春玉米稳产增产... 以中单909为材料,设置5-氨基乙酰丙酸(5-ALA)和乙烯利(ETH)不同浓度复配组合,于拔节期(V6)进行叶面喷施。研究5-ALA-ETH复配剂对缓解东北春玉米冠层郁闭效应、提高叶片净光合效率(Pn)、增强叶片的光合产物供给能力、保障春玉米稳产增产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A2E1(22.5g/hm25-ALA+450mL/hm2 ETH)处理能够增强叶片的光合生理活性,调控效果最佳,其中V7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相比对照(CK)显著提高8.9%,V12期叶片RuBP羧化酶(RuBPCase)和PEP羧化酶(PEPCase)活性比CK分别显著提高65.2%和87.1%,V8和V12期叶片Pn比CK分别显著提高14.8%和24.5%。同时,该处理提高了叶片蔗糖的合成能力,其中V12期叶片蔗糖合酶(SS)活性比CK显著提高85.0%,V11期蔗糖磷酸合酶(SPS)活性比CK显著提高33.1%,V7、V9和V12期叶片蔗糖含量比CK分别显著提高69.2%、16.8%和78.6%。在玉米收获期,A2E1处理显著增加了玉米穗长、穗粒数和产量,相比CK分别提高了5.4%、6.2%和5.4%,玉米秃尖长显著缩短50.4%。综上所述,5-ALA(22.5g/hm2)和ETH(450mL/hm2)复配能够改善东北春玉米生育期内光合生理特性,提高收获穗粒数和产量,增强其抵抗冠层郁闭效应胁迫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氨基乙酰丙酸-乙烯利复配剂 春玉米 冠层郁闭效应 生理活性 产量
原文传递
乙矮合剂对酿造高粱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
16
作者 任梁 房孟颖 +4 位作者 武志海 董学瑞 卢霖 闫鹏 董志强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4-171,共8页
为研究乙矮合剂(ECK)对高粱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调控效应,于2020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新乡试验基地设置田间试验,以辽杂19(LZ19)和辽杂37(LZ37)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ECK喷施时期(拔节期、孕穗期)为主区,喷施剂量和... 为研究乙矮合剂(ECK)对高粱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调控效应,于2020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新乡试验基地设置田间试验,以辽杂19(LZ19)和辽杂37(LZ37)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ECK喷施时期(拔节期、孕穗期)为主区,喷施剂量和品种为副区,设置0.75、1.50和2.25 L/hm^(2)3个喷施剂量(分别表示为ECK0.75、ECK1.50和ECK2.25),对照(CK)喷施等量清水。结果表明,ECK处理显著降低了高粱的株高,提高了高粱生育期内叶面积指数,促进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ECK处理下,2个高粱品种第7~12节节长较CK降幅分别为21.9%~36.5%和4.5%~15.4%;拔节期ECK处理显著提高了第7~11节节粗和压折强度,ECK1.50和ECK2.25处理下第7~11节节粗相比CK增幅分别为4.9%~7.4%和4.4%~9.5%,压折强度增幅分别为9.2%~23.0%和4.6%~29.9%。随着喷施剂量增加,高粱产量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拔节期ECK0.75处理增产效果最优,辽杂19和辽杂37相比CK分别增产3.4%和11.4%。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高粱拔节期叶面喷施0.75 L/hm^(2)的ECK能够改善高粱农艺性状,增强高粱的抗倒伏能力,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矮合剂 高粱 喷施时期 喷施剂量 抗倒伏能力 产量
原文传递
聚天门冬氨酸和壳聚糖复配剂对谷子光合特性、氮素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琦 许艳丽 +4 位作者 闫鹏 董好胜 张薇 卢霖 董志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43-652,共10页
为探究全基施背景下聚天门冬氨酸和壳聚糖复配剂(polyaspartic acid-chitosan,PAC)对东北春谷光合特性、氮肥利用效率及产量的调控效应,本研究以“张杂谷13号”和“华优谷9号”为材料,于2020年和202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为探究全基施背景下聚天门冬氨酸和壳聚糖复配剂(polyaspartic acid-chitosan,PAC)对东北春谷光合特性、氮肥利用效率及产量的调控效应,本研究以“张杂谷13号”和“华优谷9号”为材料,于2020年和202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公主岭试验站开展裂区试验,以PAC为主区处理,不同氮肥施用量为副区处理,共设置0、75、112.5、150、225和337.5 kg·hm^(-2)6个氮肥水平。结果表明:相同施氮量下,与常规氮肥处理相比,PAC配施氮肥处理显著提高了2个谷子品种氮肥表观利用率,增大了叶面积指数和花后旗叶SPAD值,显著提高花期及灌浆中期旗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降低旗叶胞间CO_(2)浓度,促进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张杂谷13号在2020年和2021年的产量增幅分别为11.24%~21.55%和8.65%~14.22%,华优谷9号两年的产量增幅分别为5.53%~15.75%和10.43%~16.17%;PAC有效缓解了全基施施肥方式造成的谷子生育后期脱氮早衰,减少了由于氮肥利用效率低下造成的氮素流失;PAC配合氮肥全基施可作为一项绿色、增产、增效的栽培技术应用于我国谷子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聚天门冬氨酸和壳聚糖复配剂 光合特性 氮肥利用效率 产量 全基施
原文传递
PAC对谷子花后土壤氮素供应和叶片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琦 许艳丽 +4 位作者 闫鹏 董好胜 张薇 卢霖 董志强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0-107,共18页
全基施肥方式会造成作物全生育期内营养供应失衡,导致生育后期缺氮早衰。为探究聚天门冬氨酸和壳聚糖复配剂(PAC)保障谷子(Setariaitalica)花后氮素供应和调控叶片抗氧化特性的机制,建立全基施肥背景下东北春谷防衰增产的生产技术,于202... 全基施肥方式会造成作物全生育期内营养供应失衡,导致生育后期缺氮早衰。为探究聚天门冬氨酸和壳聚糖复配剂(PAC)保障谷子(Setariaitalica)花后氮素供应和调控叶片抗氧化特性的机制,建立全基施肥背景下东北春谷防衰增产的生产技术,于2020–202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公主岭试验站开展大田试验,以谷子品种张杂谷13号和华优谷9号为材料,设置常规氮素(CN)和PAC配合氮素(PN)6个氮素水平(0、75、112.5、150、225和337.5 kg·hm^(–2))播种前进行全基施肥处理。结果表明,与常规氮肥处理相比,相同施氮量下,PAC处理后,两品种谷子花期和灌浆中期0–20cm和20–4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升高,花后叶面积显著增大,叶面积降幅减小;花后0–40天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升高,丙二醛含量降低。因此,PAC有效保障了谷子生育中、后期土壤氮素的供应,提高了叶片抗氧化能力,延缓了叶片衰老进程,进而提高产量。2020年和2021年Z13的增产幅度分别为11.24%–21.55%和8.65%–14.22%,H9的增产幅度分别为5.53%–15.75%和10.43%–16.17%。上述调控效应在低氮和中氮水平(75、112.5和150kg·hm^(–2))下更为显著。综上,PAC配合氮肥全基施可作为一项防衰增产的栽培技术应用于我国东北春谷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聚天门冬氨酸和壳聚糖复配剂 土壤氮素 抗氧化酶
原文传递
5-氨基乙酰丙酸和乙烯利复配剂对东北春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瑞杰 唐会会 +5 位作者 王庆燕 许艳丽 房孟颖 闫鹏 董志强 张凤路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5-133,共9页
以中单909为材料,设置5-氨基乙酰丙酸(5-ALA)和乙烯利(ETH)不同浓度复配组合,于拔节期(V6)进行叶面喷施。研究5-ALA—ETH复配剂对缓解东北春玉米生育期内低温冷害、提高叶片光合作用、增加干物质积累、保障春玉米稳产增产的技术机理。... 以中单909为材料,设置5-氨基乙酰丙酸(5-ALA)和乙烯利(ETH)不同浓度复配组合,于拔节期(V6)进行叶面喷施。研究5-ALA—ETH复配剂对缓解东北春玉米生育期内低温冷害、提高叶片光合作用、增加干物质积累、保障春玉米稳产增产的技术机理。结果表明,22.50g/hm^25-ALA配合450mL/hm^2 ETH处理(A2E1)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比对照提高4.8%。该处理下玉米生育期内功能叶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比对照平均分别提高2.7%、3.6%、2.2%和1.4%,且在灌浆期比对照分别提高3.2%、15.7%、8.2%和3.6%。此外,A2E1处理玉米收获期(R6)相对绿叶面积增加16.9%,全生育期内功能叶SPAD值和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比对照平均分别增加2.9%和8.6%。因此,5-ALA—ETH(22.50g/hm^2—450mL/hm^2)复配剂能够有效改善东北春玉米灌浆期光合特性,提高该区域春玉米生育中后期抗耐低温冷害的能力,对保障该区域春玉米的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氨基乙酰丙酸—乙烯利复配剂 春玉米 低温冷害 光合特性 产量
原文传递
乙矮合剂对不同氮水平夏玉米氮代谢及产量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2
20
作者 房孟颖 闫鹏 +2 位作者 卢霖 王庆燕 董志强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6-103,共8页
应用化学调控技术改善玉米的氮素代谢过程,从而实现“减氮增效”,是保障玉米绿色可持续生产的重要途径。试验以玉米单交种豫单9953为材料,设置乙矮合剂(ECK)和不同氮肥水平处理(0、96、132、168、204和240kg/hm^(2)),喷施清水为对照处理... 应用化学调控技术改善玉米的氮素代谢过程,从而实现“减氮增效”,是保障玉米绿色可持续生产的重要途径。试验以玉米单交种豫单9953为材料,设置乙矮合剂(ECK)和不同氮肥水平处理(0、96、132、168、204和240kg/hm^(2)),喷施清水为对照处理(CK),于2019和2020年分别在河北燕郊和北京顺义进行大田试验,研究ECK对不同施氮量下夏玉米氮素代谢及产量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ECK处理提高了不同施氮量下夏玉米开花期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了施氮量204和240kg/hm^(2)处理下叶片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活性以及灌浆中后期的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ECK处理显著提高了施氮量204kg/hm^(2)下玉米植株氮素、籽粒氮素和总氮素积累量,较CK处理分别增加8.9%、8.3%和8.6%。ECK处理下施氮量为204kg/hm^(2)时,夏玉米产量较CK处理显著增加7.5%。ECK处理可有效改善玉米的氮素代谢,促进氮素的吸收、同化和积累,提高产量,从而实现“减氮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矮合剂 氮肥 玉米 氮代谢 产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