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4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新创业铸辉煌——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推进科学发展纪实
1
作者 李晓梅 熊学莉 《中国医院管理》 2009年第8期79-80,共2页
偏于西南蜀地的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老”。新桥医院资格很老,它组建于1944年3月,前身为国民党陆海空联勤第四总医院.1950年改编后为西南军区总医院.现为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对外称新桥医院。另一... 偏于西南蜀地的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老”。新桥医院资格很老,它组建于1944年3月,前身为国民党陆海空联勤第四总医院.1950年改编后为西南军区总医院.现为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对外称新桥医院。另一个就是“大”.新桥医院院名虽不大,面积却很大.占地近千亩,贺龙、邓小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选址筹建.一直为军队服务的新桥医院牢记军人的责任和医生的天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 科学 创业 第二附属医院 军区总医院 革命家 邓小平 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军队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庆玲 刘明华 +2 位作者 褚玲玲 王亚玲 黄志玉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2年第9期2329-2330,共2页
[目的]了解军队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状况,为提高管理效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职业倦怠普适量表(MBI-GS)对某市3所部队医院868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82.03%的军队医务人员有一定程度的情绪耗竭现象,66.94%有一定程度的人格改... [目的]了解军队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状况,为提高管理效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职业倦怠普适量表(MBI-GS)对某市3所部队医院868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82.03%的军队医务人员有一定程度的情绪耗竭现象,66.94%有一定程度的人格改变,79.95%的没有个人成就感;军队医务人员中女性人格改变得分显著高于男性(P<0.01);年龄<30岁的军队医务人员人格改变得分显著高于年龄≥30岁者(P<0.01),个人成就感也低(P<0.05);已婚军队医务人员个人成就感得分显著高于未婚和离婚者(P<0.05);护士人格改变得分显著高于医生(P<0.01);专科学历军队医务人员人格改变得分高于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者(P<0.01);初级职称的医务人员情绪耗竭和人格改变得分显著高于中高级职称者(P<0.05或P<0.01)。[结论]军队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状况较为普遍,且严重程度令人担忧;职业倦怠程度受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工作岗位、学历和职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队医院 医务人员 职业倦怠 情绪耗竭 人格改变 个人成就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院住院药房退药原因的帕累托图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杨自豪 王倩 《中国药业》 CAS 2014年第21期65-67,共3页
目的调查医院住院患者退药现象,分析退药的主要原因,提出相应改进措施。方法利用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和Excel软件进行退药数据处理,采用帕累托图法,按分类项目统计频数,计算累计频率,找出医院住院患者退药的主要、次要及一般原因。结果... 目的调查医院住院患者退药现象,分析退药的主要原因,提出相应改进措施。方法利用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和Excel软件进行退药数据处理,采用帕累托图法,按分类项目统计频数,计算累计频率,找出医院住院患者退药的主要、次要及一般原因。结果造成住院患者退药现象的前3位原因为医师更换医嘱、患者出院或转科、药品不良反应;次要原因为医嘱开错或录入错误、患者拒用;一般原因为患者死亡、药房缺药、检查或手术停做、药品质量问题等。结论应针对造成退药现象的主要原因,加强退药制度建设、规范退药程序、加强医师与药师的专业技能培训、建立处方点评机制,促进合理用药,把影响退药现象的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限制在可控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药原因 住院药房 帕累托图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推动研究型医院持续健康发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涛 王琦 +2 位作者 张云福 周来新 任家顺 《中国研究型医院》 2016年第2期50-53,共4页
本文阐述了新时期研究型医院医德医风建设的内涵和新特点,结合十八大会议精神和医院医德医风建设实践经验,对作为医疗机构领头羊和风向标的研究型医院如何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推动医院持续健康发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医德医风 研究型医院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医院成本管理 走内涵发展之路 被引量:2
5
作者 叶兵 《中国卫生经济》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29-29,共1页
关键词 医院 成本管理 经济管理 分级核算 全过程成本核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六届中国西部卒中介入会议(6th WSIC)(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西部分会、第六届脑血管病介入诊疗学习班)第一轮参会通知
6
《中国卒中杂志》 2010年第2期156-156,共1页
尊敬的同仁: 继2009年4月第5届西部神经内科卒中介入会议(WSIC)在重庆成功召开后,在西部广大神经内科脑血管病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下,脑血管病血管内诊断及治疗水平有了可喜的进步,血管内介入诊断及治疗已逐渐成为神经内... 尊敬的同仁: 继2009年4月第5届西部神经内科卒中介入会议(WSIC)在重庆成功召开后,在西部广大神经内科脑血管病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下,脑血管病血管内诊断及治疗水平有了可喜的进步,血管内介入诊断及治疗已逐渐成为神经内科脑血管病的重要诊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中国西部 介入诊疗 卒中 学习班 国际 神经内科 介入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49
7
作者 杨胜利 何秉贤 +3 位作者 何作云 张华 何学兰 张伟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35-138,共4页
目的 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血清C -反应蛋白 (CRP)浓度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 ,探讨CRP是否为ACS的一种危险因子。方法 测定ACS患者和对照组血清CRP浓度 ,同时检测冠心病的常见危险因子并与CRP一起做Logis tic回归分析。结果 ①... 目的 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血清C -反应蛋白 (CRP)浓度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 ,探讨CRP是否为ACS的一种危险因子。方法 测定ACS患者和对照组血清CRP浓度 ,同时检测冠心病的常见危险因子并与CRP一起做Logis tic回归分析。结果 ①ACS患者血清CRP浓度〔(18.5 0± 2 3.98)mg/L(SE 2 .5 1,n =91)〕显著高于对照组〔(3.89± 7.14 )mg/L(SE 0 .5 1,n =194 )〕 (P <0 .0 1)。②急性心肌梗死 (AMI)急性期患者CRP浓度〔(18.6 5± 2 4 .12 )mg/L〕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CRP浓度〔(17.95± 2 4 .10 )m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 (SAP)CRP浓度〔(3.94± 7.5 0 )mg/L〕、AMI患者恢复期〔(5 .93± 13.0 7)mg/L〕和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患者〔(4 .5 7± 8.2 7)mg/L〕(均P <0 .0 1) ;SAP患者、AMI患者恢复期和OMI患者之间CRP浓度无差别 (P >0 .0 5 ) ,并与正常人群比较无显著性差别 (P >0 .0 5 )。③每增加CRP 5mg/L ,ACS发生危险增加到近 2倍 (用Logistic回归 ,OR =1.6 5 ) ,故CRP是ACS一种潜在决定因子。结论 血清CRP浓度升高与ACS有极大的相关性 ,并提出CRP是ACS的一种新的危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血清 C-反应蛋白 浓度 危险因子 不稳定型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猝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与血管内皮损伤的关系 被引量:31
8
作者 董红梅 黄岚 +6 位作者 宋耀明 李爱民 晋军 武晓静 赵刚 耿召华 覃军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27-229,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循环内皮细胞计数和一氧化氮的变化,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高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以及两者与血管内皮损伤的关系,研究其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和发...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循环内皮细胞计数和一氧化氮的变化,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高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以及两者与血管内皮损伤的关系,研究其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和发展中的意义。方法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51例,临床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20例为对照组。测定外周血浆中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循环内皮细胞计数和一氧化氮水平。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循环内皮细胞计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分别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686±168μg/L比349±172μg/L,P<0.01)、高敏C反应蛋白(6.15±1.75mg/L比1.53±1.64mg/L,P<0.01)、循环内皮细胞计数[(8.9±1.6)×106个/L比(2.4±0.4)×106个/L,P<0.0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一氧化氮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52.2±16.5μmol/L比77.3±21.0μmol/L,P<0.05)。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循环内皮细胞计数(r=0.781,P<0.001)和一氧化氮(r=0.792,P<0.001)均呈正相关,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与循环内皮细胞计数(r=0.776,P<0.001)和一氧化氮(r=0.897,P<0.001)也均呈正相关,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高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768,P<0.001),血浆循环内皮细胞计数与一氧化氮呈正相关(r=0.951,P<0.001)。结论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可能与血管内皮损伤有关,相互协同作用参与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高敏C反应蛋白 循环内 皮细胞计数 内皮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与尿酸检测及相关性 被引量:24
9
作者 崔斌 黄岚 +2 位作者 宋耀明 耿召华 晋军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与尿酸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42例冠心病患者均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36例对照组经临床检查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测定各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采集研究对象外周血...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与尿酸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42例冠心病患者均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36例对照组经临床检查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测定各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采集研究对象外周血进行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14天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计数细胞克隆形成单位评估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单支与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尿酸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冠心病组中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单支、双支、三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内皮祖细胞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尿酸与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呈负相关(r=-0.382,P=0.037)。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呈负相关,血清尿酸可能通过抑制内皮祖细胞数量从而减弱内皮祖细胞参与损伤内皮修复的能力,与冠心病发生及临床表现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与尿酸的关系 免疫细胞化学 内皮祖细胞 尿酸 细胞培养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随机双盲对照治疗泌尿系统感染98例 被引量:16
10
作者 袁喆 肖永红 +2 位作者 张唯力 王长征 金欢胜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753-757,共5页
目的 :评价国产加替沙星治疗泌尿道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试验。左氧氟沙星为对照药 ,试验组和对照组剂量均为 2 0 0mg ,静脉滴注 ,bid ,疗程 7~ 14d。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可进行安全性评价者分别有 4 8... 目的 :评价国产加替沙星治疗泌尿道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试验。左氧氟沙星为对照药 ,试验组和对照组剂量均为 2 0 0mg ,静脉滴注 ,bid ,疗程 7~ 14d。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可进行安全性评价者分别有 4 8,5 0例 ;可进行疗效评价者分别有 4 7,5 0例。试验组痊愈率 89%、临床有效率 10 0 %、细菌清除率 89% ;对照组分别为 90 % ,96 % ,85 %。加替沙星对革兰阳性菌体外抗菌活性优于其他几种抗菌药。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 10 %和 12 % ,2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国产加替沙星对敏感菌引起的泌尿道感染疗效确切 ,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氧氟沙星 泌尿道感染 随机对照试验 双盲法 多中心研究 加替沙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酶注射封闭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对机体凝血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4
11
作者 晋军 黄岚 +8 位作者 覃军 宋耀明 李爱民 耿召华 周小波 于学军 林春梅 高云华 卓忠雄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 :了解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 (UGTI)治疗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PS)对机体凝血指标的影响 ,评价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治疗PS的可行性。方法 :15例经股动脉径路选择性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和冠脉介入术后医源性股动脉PS患者接受了... 目的 :了解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 (UGTI)治疗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PS)对机体凝血指标的影响 ,评价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治疗PS的可行性。方法 :15例经股动脉径路选择性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和冠脉介入术后医源性股动脉PS患者接受了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治疗。男性 5例 ,女性 10例 ,平均年龄 (68 5± 12 0 )岁 ,选择性冠脉造影 1例 ,经皮冠脉介入 14例。单腔的单纯型PS 9例 ,2腔或 3腔的复杂型PS 6例。分析PS接受凝血酶治疗剂量、治疗结果以及机体凝血指标。注射凝血酶前、注射凝血酶后 2 4小时、注射凝血酶后 5~ 7天测定了以下指标 :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活化的凝血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及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共注射凝血酶 2 1次 ,平均每次注射凝血酶剂量 ,单腔为 (186± 12 0 )IU ,双腔或多腔为 (3 88± 15 0 )IU。 9例单纯型PS患者全部一次成功 ;6例双腔或多腔的复杂型PS患者 4例一次成功 ,2例复杂型PS患者出现“再通” ,经重复注射凝血酶后 ,封闭成功。无一例出现其他部位血栓形成、感染、过敏等并发症。注射凝血酶前后 ,机体各项凝血指标间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治疗股动脉PS安全有效 ,PS瘤腔内局部注射凝血酶对机体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 注射封闭 股动脉 假性动脉瘤 凝血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蚕蛹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2
12
作者 黄林清 周世文 +2 位作者 张诗平 汤建林 黄永萍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2002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 研究蚕蛹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测定蚕蛹多糖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巨噬细胞吞噬活力及溶血素生成的影响。结果 蚕蛹多糖明显增强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增殖 ,促进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活力和溶血素抗体生成。
关键词 蚕蛹多糖 免疫功能 小鼠 溶血素抗体 淋巴细胞 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机械通气在急性致死性肺水肿抢救中的作用 被引量:25
13
作者 金发光 谢永宏 +4 位作者 钱桂生 刘同刚 傅恩清 楚东岭 穆德广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59-361,共3页
目的 探讨人工机械通气救治急性重症肺水肿的疗效。方法 对 38例急性重症肺水肿 (心源性和非心源性 )患者在传统常规治疗同时加用人工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呼吸机经鼻、口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气道正压通气治疗 ,观察通气前后动脉血气中pH... 目的 探讨人工机械通气救治急性重症肺水肿的疗效。方法 对 38例急性重症肺水肿 (心源性和非心源性 )患者在传统常规治疗同时加用人工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呼吸机经鼻、口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气道正压通气治疗 ,观察通气前后动脉血气中pH、PaO2 、PaCO2 、SaO2 的变化以及患者心率 (HR)、呼吸频率 (RR)、血压 (BP)和临床征象的变化。结果 通气治疗后 ,35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pH、PaO2 、PaCO2 、SaO2 等参数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顺利脱机。抢救成功率为 92 .1 % ,死亡 3例 ,死亡率 7.9%。结论 人工机械通气治疗急性重症肺水肿 ,能迅速改善患者症状和低氧血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水肿 人工机械通气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与有创正压通气对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25
14
作者 金发光 钱桂生 +3 位作者 谢永宏 楚东岭 傅恩清 刘同刚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0-91,共2页
目的 评价无创与有创正压通气在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2 0例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 ,每组 10例。A组进行有创通气和常规药物治疗 ,B组进行无创通气和常规药物治疗。结果 A组进行有创通气 2 4h... 目的 评价无创与有创正压通气在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2 0例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 ,每组 10例。A组进行有创通气和常规药物治疗 ,B组进行无创通气和常规药物治疗。结果 A组进行有创通气 2 4h后 ,10例患者均明显好转 ,呼吸频率、心率下降 ,PaO2 上升 ,PaCO2 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人工机械通气天数平均为 (9± 4 )d ,住院天数平均为 (15± 5 )d。 10例患者 9例出院 ,1例因呼吸机依赖而死亡。B组无创通气 2 4h后仅 1例治疗有效 ,4例无明显变化 ,5例病情恶化。 9例患者均在 36h之内改为有创通气 ,其中 1例在气管插管时因心跳呼吸骤停死亡 ,2例在有创通气过程中死亡 ,余 6例患者均平稳撤机。人工机械通气天数平均为 (15± 6 )d ,住院天数平均为 (2 1± 6 )d ,与A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P <0 .0 5 )。结论 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不宜选用无创正压通气 ,应尽早气管插管进行有创通气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心病 呼吸衰竭 人工机械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气管镜在诊疗过程中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及防治方法探讨 被引量:24
15
作者 金发光 钱桂生 +2 位作者 傅恩清 刘同刚 吴国明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15-317,共3页
目的 探讨支气管镜在诊疗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并发症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3- 12~2 0 0 4 - 12支气管镜检查和镜下治疗的2 36 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及防治方法。结果 2 36 82例患者共发生严重并发症175例,死... 目的 探讨支气管镜在诊疗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并发症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3- 12~2 0 0 4 - 12支气管镜检查和镜下治疗的2 36 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及防治方法。结果 2 36 82例患者共发生严重并发症175例,死亡3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7 .39‰,死亡率为0 . 13‰。发生的主要并发症为喉、气管、支气管痉挛6 8例(2 . 87‰)、大出血37例(1 .5 6‰)、心律失常2 4例(1. 0 1‰) ,其他依次为继发性肺部感染16例(0 . 6 7‰)、气道梗阻8例(0 . 34‰)、食管-气管瘘5例(0 . 2 1‰)、气胸4例(0 .17‰)、肿瘤气管内种植转移4例(0. 17‰) ,结核播散、气管穿孔和死亡各3例(0 . 13‰)。结论 随着支气管镜在诊疗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有增加趋势,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提高操作技术是减少和预防严重并发症的根本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镜 并发症 防治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管插管并人工机械通气在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救治中的作用和方法探讨 被引量:15
16
作者 金发光 钱桂生 +4 位作者 刘同刚 楚东岭 傅恩清 谢永宏 刘春丽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35-237,共3页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并人工机械通气在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救治中的作用和方法。方法  2 86例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均采用在纤支镜引导下经鼻、口的方式进行气管插管并行人工机械通气 ,多功能呼吸机先采用持续麻醉和辅助 /控制 (A...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并人工机械通气在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救治中的作用和方法。方法  2 86例危重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均采用在纤支镜引导下经鼻、口的方式进行气管插管并行人工机械通气 ,多功能呼吸机先采用持续麻醉和辅助 /控制 (A/C)通气模式 ,待病情稳定后再改为间歇指令通气 (SIMV) +压力支持通气 (PSV) ,最后单用SIMV脱机。结果 成功救治 2 34例 ( 81 8% ) ,死亡 5 2例 ( 18 2 % ) ,并发症 72例 ( 2 6 9%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心病 呼吸衰竭 气管插管 机械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内注射重组人5型腺病毒治疗晚期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杨帆 卢斌 +5 位作者 胡春燕 李学成 刘志鹏 邹利全 陈陵 朱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2885-2886,共2页
目的:观察胸腔内注射重组人5型腺病毒(安柯瑞)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我院52例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安柯瑞治疗组(26例)和顺铂对照组(26例),胸腔内分别注射安柯瑞或顺铂,观察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结果... 目的:观察胸腔内注射重组人5型腺病毒(安柯瑞)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我院52例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安柯瑞治疗组(26例)和顺铂对照组(26例),胸腔内分别注射安柯瑞或顺铂,观察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结果:安柯瑞治疗组和顺铂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9.23%及53.84%,两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减少,但较之顺铂对照组,安柯瑞治疗组不良反应明显较轻。结论:安柯瑞胸腔内注射治疗晚期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较好,毒副反应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恶性胸腔积液 重组人5型腺病毒 顺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内直视手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与防治措施 被引量:14
18
作者 陈林 肖颖彬 +3 位作者 钟前进 王学锋 陈柏成 陈进劲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的 探讨心脏直视手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 (MSOF)的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 33例心脏直视手术后MSOF的临床资料 ,并就基础心脏病变、术前心肺功能状况、体外循环时间等与MSOF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组MSOF... 目的 探讨心脏直视手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 (MSOF)的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 33例心脏直视手术后MSOF的临床资料 ,并就基础心脏病变、术前心肺功能状况、体外循环时间等与MSOF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组MSOF发生率为 0 73% (33/ 4 5 5 0 ) ,总计发生衰竭脏器 91个 ,平均 2 76个 ;总的病死率为 5 4 5 % (18/ 33) ,2个衰竭脏器的病死率为 36 8% (7/ 19) ,3个衰竭脏器的病死率为 6 2 5 % (5 / 8) ,4个衰竭脏器的病死率为 10 0 % (6 / 6 )。结论 基础心脏病变重、术前心肺功能差、体外循环时间过长是MSOF发生的高危因素 ,病死率与衰竭脏器数有关 ,数目越多病死率越高 ,重在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直视手术 多脏器功能衰竭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相关cDNA片段的快速克隆和表达 被引量:8
19
作者 赵弘智 梁平 +2 位作者 李靖 李洪艳 黄小兵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4年第8期1785-1788,共4页
目的:克隆原发性肝癌相关新基因. 方法:利用抑制消减杂交法(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 zation,SSH)已经发现了1条新的肝癌相关基因片断表达序列标签(EST),长447 bp,经Genebank检索,90%无同源性.在其保守序列区设计了2条用于3’R... 目的:克隆原发性肝癌相关新基因. 方法:利用抑制消减杂交法(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 zation,SSH)已经发现了1条新的肝癌相关基因片断表达序列标签(EST),长447 bp,经Genebank检索,90%无同源性.在其保守序列区设计了2条用于3’Race扩增的寡聚核苷酸引物(3’GSP2:5’-CGCATAGTACCAGTATCGAC AAAGG-3’,3’NGSP2:5’-TCCACATTACGGACC CGACGGATT-3’),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CE) 进一步克隆该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人原发性肝癌细胞株HepG2,体外传代培养,培养基为RPMI1640培养基.提取HepG2总RNA,方法参照SV Total RNA Isolation System 的说明进行.RACE法扩增采用Clontech公司的Smart TM Race cDNA Amplification Kit.将3’RACE-PCR扩增的目的片段以Race自带的产物纯化试剂盒进行纯化、回收,然后将其克隆到PMD 18-T Vector中,提纯质粒后进行酶切鉴定,确认质粒内有插入片段,由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协助完成测序.将克隆所得cDNA片段用NCBI 提供的BLASTN与GeneBank的dbEST、nr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比较,确认代表新基因的EST并且登录GeneBank (http://www.ncbi.nlm.nih.Gov/submission).3例病理标本取自西南医院肝胆科,病理证实均为原发性肝细胞肝癌, 分别提取肝癌及远端正常肝组织总RNA.将酶切回收的克隆插入片段分别进行同位素标记获得cDNA探针,利用Clontech公司的ExpressHybTM杂交液通过RNA印记法检测克隆片段在肝癌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参照ExpressHybTM Hybridization Solution user manual说明进行. 同时,利用互联网的基因表达分析序列数据库(http://www. ncbi.nlm.nih.gov/SAGE)(series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SAGE)对基因的表达及其表达水平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其组织的分布. 结果:得到5条3’EST(694 447-3,724 447-3,697 447-3,711 447-3,692 447-3;大小500-550 bp),5 条3’EST均已登录GeneBank(登录号:CK730344, CK730345,CK730346,CK730347,CK730348).对其中2条带有poly-A尾的3’EST(694 447-3,724 447-3),进行序列分析后,发现他们是代表新基因或不同剪接体的EST,且具有共同的保守序列.RNA印记分析显示694 447- 3,724 447-3在3例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对应的正常肝组织.通过SAGE文库分析基因的表达谱,发现694447-3和724 447-3在神经系统肿瘤、结肠癌、胃癌、乳腺癌肿瘤文库的表达高于对应的正常组织文库. 结论:克隆所得的2条带有poly-A尾的3’EST可能是新的肝癌多基因家族成员.利用RACE技术可以快速、高效的克隆疾病相关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CK EST 正常肝组织 克隆 表达 HepG2 新基因 SAGE 剪接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美利嗪治疗偏头痛随机双盲多中心对照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徐丽君 张明 +5 位作者 邓丽影 卢洁 杨清武 吴裕臣 郑健 姬卫东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6-169,共4页
目的:评价国产洛美利嗪胶囊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氟桂利嗪阳性药平行对照研究,为期56 d,洛美利嗪组(试验组)服用洛美利嗪(5 mg,bid),共105例,氟桂利嗪组 (对照组)服用氟桂利嗪(5 mg,qn),共99例。结... 目的:评价国产洛美利嗪胶囊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氟桂利嗪阳性药平行对照研究,为期56 d,洛美利嗪组(试验组)服用洛美利嗪(5 mg,bid),共105例,氟桂利嗪组 (对照组)服用氟桂利嗪(5 mg,qn),共99例。结果:治疗28,56 d,试验组病人在头痛综合评分、病人自觉头痛评分,综合临床疗效自身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8 d时试验组有效率(79.1%)略高于对照组(74%),试验组在短时间内疗效更明显;不良反应轻微,试验组发生率(5.6%)略低于对照组(8.8%), 均不影响继续用药。结论:洛美利嗪是一种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有效治疗偏头痛发作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多中心研究 双盲法 随机对照试验 洛美利嗪 氟桂利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