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ADC值定量研究在胰腺癌放疗早期疗效评价中的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马晓璇 孙鹏 +6 位作者 李宏奇 蒋瑞静 王萍 闫小彬 齐朝月 王晓霞 时惠平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9期1535-1538,1542,共5页
目的通过测量胰腺癌放射治疗前后病灶大小及ADC值的变化,探讨ADC值定量研究在胰腺癌放疗早期疗效评价中的意义。方法对临床确诊后接受放射治疗的29例胰腺癌患者在放疗前、放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分别行MRI检查,依据实体肿瘤疗效评价... 目的通过测量胰腺癌放射治疗前后病灶大小及ADC值的变化,探讨ADC值定量研究在胰腺癌放疗早期疗效评价中的意义。方法对临床确诊后接受放射治疗的29例胰腺癌患者在放疗前、放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分别行MRI检查,依据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通过测量各个时间点病灶最大径的变化将其分为缓解组与未缓解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ADC值及其变化率之间的差异。结果29例患者放疗后的ADC值较放疗前均有明显升高,放疗前为(1.45±0.21)×10^(-3)mm^(2)/s,放疗后分别为(1.71±0.17)×10^(-3)mm^(2)/s、(1.86±0.15)×10^(-3)mm^(2)/s、(1.90±0.23)×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放疗后6个月时缓解组患者8例,未缓解组21例,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后1个月时的ADC值及其变化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结果表明放疗后1个月时二者之间ADC值虽无明显差异,但缓解组ADC值变化率明显高于未缓解组,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后ADC值升高变化率与胰腺癌放疗后体积缩小呈正相关,ADC值变化率对判断肿瘤放疗疗效有重要的参考与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磁共振成像 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胰腺癌放疗预后的评估
2
作者 邸玉鹏 孟玲玲 +9 位作者 任刚 李宏奇 常冬姝 李平 李晶 康晓黎 庞海峰 王轩 王颖杰 夏廷毅 《中国医疗设备》 2021年第4期149-152,共4页
目的探讨放疗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在Ⅲ期胰腺癌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41例初治Ⅲ期胰腺癌患者采用RO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以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的NLR为截断值,分为高NLR组(NLR≥2.86... 目的探讨放疗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在Ⅲ期胰腺癌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41例初治Ⅲ期胰腺癌患者采用RO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以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的NLR为截断值,分为高NLR组(NLR≥2.86)和低NLR组(NLR<2.86),比较两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9个月和21个月。Log-rank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生存时间在年龄、性别、KPS评分、肿瘤部位、血清糖类抗原19-9水平、放疗前是否行减黄或改道手术、是否伴区域淋巴结转移及同步化疗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疗前外周血NLR与胰腺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高NLR提示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疗预后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胰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咽癌VMAT与HT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发生率及剂量学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孟玲玲 邸玉鹏 +4 位作者 蔡博宁 解传滨 巩汉顺 赵大伟 马林 《中国医疗设备》 2021年第4期145-148,152,共5页
目的通过对比口咽癌患者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olume-Modulated Arc Radiotherapy,VMAT)和螺旋断层调强放疗(Helical Tomotherapy,HT)计划剂量学的差异及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发生率的不同,探讨不同放疗技术的安全性及优势。方法回顾性选择2016... 目的通过对比口咽癌患者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olume-Modulated Arc Radiotherapy,VMAT)和螺旋断层调强放疗(Helical Tomotherapy,HT)计划剂量学的差异及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发生率的不同,探讨不同放疗技术的安全性及优势。方法回顾性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进行VMAT和HT的患者各22例,两组临床资料无差异,根据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价两组计划靶区的D_(1%)、D_(5%)、D_(95%)、D_(99%)、适形度指数(Conformity Index,CI)、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和口腔的体积、最大剂量D_(max)、最小剂量D_(min)、平均剂量D_(mean)、V_(15)、V_(20)、V_(25)、V_(30)、V_(35)、V_(40)、V_(45)、V_(50)、V_(55)、V_(60),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放疗期间急性口腔黏膜炎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结果HT组原发肿瘤(pGTVnx)、高危亚临床病灶(PTV1)和低危亚临床病灶(PTV2)的D_(99%)高于VAMT组(F=4.328、2.875、3.765,P<0.05),CI更接近1(F=-2.245、-1.986、-1.867,P<0.05);靶区的D_(1%)、D_(5%)、D_(95%)和H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T组口腔的D_(min)值大于VMAT组(95%CI:0.001~0.003,P<0.05),V_(35)显著低于VMAT组(95%CI:0.042~0.057,P<0.05);两组口腔的V_(15)、V_(20)、V_(25)、V_(30)、V_(35)、V_(40)、V_(45)、V_(50)、V_(55)、V_(60)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HT组治疗时间高于VMAT组(F=7.672,P=0.009);但≥3级口腔黏膜炎发生率更低(P=0.019)。结论VMAT与HT技术均能满足口咽癌放疗剂量要求,HT计划靶区的CI更好,靶区剂量明显提高,在减少口腔V_(35)方面更有优势,虽然治疗时间略长,但能减少≥3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咽癌 容积旋转调强放疗 螺旋断层调强放疗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纤层蛋白B1通过影响端粒酶活性调控肝癌细胞生长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瑞官 陈思 +4 位作者 孙志佳 王诗昆 王杰 秦玲玫 李江波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09-1620,共12页
核纤层蛋白B1(nuclear lamina protein B1,LMNB1)高表达于肝癌组织中,通过敲低LMNB1探讨其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利用siRNA在肝癌细胞中敲低LMNB1,Western blotting检测敲低效果,使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elomeric repeat ampl... 核纤层蛋白B1(nuclear lamina protein B1,LMNB1)高表达于肝癌组织中,通过敲低LMNB1探讨其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利用siRNA在肝癌细胞中敲低LMNB1,Western blotting检测敲低效果,使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 assay,TRAP)检测其端粒酶活性变化。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其端粒长度变化。并通过CCK-8、克隆形成、Transwell、划痕实验检测其生长,侵袭和迁移能力变化。利用慢病毒系统构建稳定敲低LMNB1的HepG2细胞,检测其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变化,采用SA-β-gal衰老染色检测细胞衰老情况,通过裸鼠皮下成瘤实验及对肿瘤后续的组化染色,SA-β-gal衰老染色,端粒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其对成瘤性的影响。最后利用生物信息分析的方法寻找LMNB1在临床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分期、病人生存期的关系。HepG2和Hep3B中敲低LMNB1后端粒酶活性显著降低,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降低,细胞和裸鼠成瘤实验证明稳定敲低LMNB1后端粒酶活性降低的同时端粒长度缩短,细胞发生衰老,此外细胞成瘤性降低,Ki-67表达降低,生物信息分析结果显示,LMNB1高表达于肝癌组织,且与肿瘤分期和患者生存相关。LMNB1在肝癌细胞中过表达,其有望成为评估肝癌患者临床预后的指标和精准治疗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纤层蛋白B1 肝癌 端粒酶 端粒 细胞衰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