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层干部焦虑的本质及其化解策略 被引量:5
1
作者 龚艳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96-98,共3页
基层干部焦虑主要来自压力型体制、复杂化的社会治理情境以及可能存在的经济压力。基层干部的焦虑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认同”的困境,这一困境是体制内的下属角色、民众眼中的领导干部角色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理性经济人角色的相互交织与... 基层干部焦虑主要来自压力型体制、复杂化的社会治理情境以及可能存在的经济压力。基层干部的焦虑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认同”的困境,这一困境是体制内的下属角色、民众眼中的领导干部角色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理性经济人角色的相互交织与冲突造成的。化解基层干部的焦虑情绪,需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获得民众的理解与信任,还要有坚实的经济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干部 焦虑 角色困境 人文关怀 社会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法治文化历史渊源的运河维度
2
作者 张红侠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84-89,共6页
根据文化模式论,文化要根据其发展的来龙去脉进行分析。法治文化是法律文化的现代传承,研究地方法治文化既要关注现下地方法治实践中法治观念、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价值、法治习惯等,也要从城市发展对法律文化影响的脉络去探究法... 根据文化模式论,文化要根据其发展的来龙去脉进行分析。法治文化是法律文化的现代传承,研究地方法治文化既要关注现下地方法治实践中法治观念、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价值、法治习惯等,也要从城市发展对法律文化影响的脉络去探究法治文化的渊源。天津建城源于运河的开凿和漕运的兴起,运河载来这座城,也为天津城市文化注入了浓重的运河底色。19世纪中期以后,运河运输逐渐停止。1860年天津被迫开埠,天津没有像其他运河城市那样衰落,反而借海运优势得以迅速发展。20世纪初期,天津以其开放、包容、创新的理念,成为学习西方法治文明的窗口,创造了璀璨的法制文明。以运河、漕运和天津城市发展的关系为视角,梳理天津法治文化的历史渊源,有助于在全面依法治国方略、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国家战略之下,提升地方法治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发挥法治文化在地方法治建设中的“化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 法治文化 历史渊源 运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滨海新区司法体制改革路径研究
3
作者 刘书祥 徐蓉 薛冰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4-72,共9页
司法体制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的设置、权限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组织隶属关系或者监督关系等方面的制度。天津滨海新区成立前后的司法体制发生很大变化,存在着法院和检察院设置与法律冲突,公检法司四大机关的... 司法体制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的设置、权限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组织隶属关系或者监督关系等方面的制度。天津滨海新区成立前后的司法体制发生很大变化,存在着法院和检察院设置与法律冲突,公检法司四大机关的关系不协调,审判管理工作和审判活动混乱,司法机关人权、财权、事权不统一等问题。应适应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需要,以法院为中心进行改革和设置,在确定法院设置基础上向外扩散,配置相应的检察院、公安机关和刑罚执行机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滨海新区 司法体制 司法体制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治理法治化研究
4
作者 张红侠 《理论与现代化》 2024年第3期79-89,共11页
协同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治理法治化,是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的应有之义和必由之路。要在明确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治理目标的前提下,立足大运河这个线性的复杂时空体系载体,厘清法治短板,推动全流域、跨地区、多部门的协同立法、协同... 协同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治理法治化,是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的应有之义和必由之路。要在明确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治理目标的前提下,立足大运河这个线性的复杂时空体系载体,厘清法治短板,推动全流域、跨地区、多部门的协同立法、协同执法、协同司法,保障实现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 国家文化公园 治理法治化 协同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研究与实践
5
作者 薛冰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24年第4期145-147,共3页
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研究与实践是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工作。该制度旨在通过法律手段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惩罚和赔偿,以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本文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分析和比较,探讨了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基本原理... 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研究与实践是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工作。该制度旨在通过法律手段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惩罚和赔偿,以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本文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分析和比较,探讨了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实践案例。实践方面,各地政府和环保组织积极推动生态损害赔偿案件的立案和审理,为受损环境和受害者争取合理赔偿。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赔偿标准不明确、赔偿金额偏低等,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研究与实践对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损害赔偿制度 法律研究 生态环境 生态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时代要义、实施基础与行动方略 被引量:1
6
作者 安培 孙冰 柳长青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1期62-67,共6页
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是职业教育实现与最前沿科学、技术、生产趋势融合汇聚发展的过程。新时代背景下,推进科教融汇有利于破解科技创新的“阿喀琉斯之踵”,有利于深化科学、技术、生产的“链环—回路”关系模式,有利于增加人口回旋空间、... 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是职业教育实现与最前沿科学、技术、生产趋势融合汇聚发展的过程。新时代背景下,推进科教融汇有利于破解科技创新的“阿喀琉斯之踵”,有利于深化科学、技术、生产的“链环—回路”关系模式,有利于增加人口回旋空间、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技、生产力、教育”的经典论述为科教融汇提供了理论之基,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的实践为新时代科教融汇提供了历史之源,《科学技术进步法》《职业教育法》为科教融汇提供了法律之据。为深入推进科教融汇,政府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统筹布局;强化市场性激励,创新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样态;加快职业教育科技化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教融汇 职业教育 适应性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威慑目标下环境行政处罚实施效果及优化
7
作者 李巧玲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20-1225,共6页
威慑是环境行政处罚制度的核心目标,当前研究对环境行政处罚威慑作用运行效果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单纯的法学研究由于忽视了对于环境行政处罚威慑效果的实证检验,其研究结论并不能很好地为环境行政处罚制度的完善提供支撑。运用2016年第... 威慑是环境行政处罚制度的核心目标,当前研究对环境行政处罚威慑作用运行效果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单纯的法学研究由于忽视了对于环境行政处罚威慑效果的实证检验,其研究结论并不能很好地为环境行政处罚制度的完善提供支撑。运用2016年第一季度至2019年第二季度主要污染物排放严重超标的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和重点排污单位处罚整改情况的736个微观数据,建立二元Logit和有序Logit模型考察不同种类的环境行政处罚对于排污单位的威慑效果,研究发现,名誉罚和较低数额的财产罚并不能产生显著的威慑效果,而高额的财产罚和行为罚对于减排决策产生实质性影响,具有威慑效果。为增强名誉罚和财产罚的威慑效果,应建立环境警告累积转换制度以及整合没收违法所得功能的环境罚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行政处罚 威慑效果 实证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废止推理及其智能化研究
8
作者 王菁菁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66-75,共10页
日常推理中前提的开放性和推理过程的动态性对传统形式逻辑和人工智能研究提出了挑战,可废止推理弥补了二者对常识推理的缺憾,但其核心内涵亟待厘清。可废止推理可定义为:在信息不完全、不一致的前提下,新的信息加入后,推理主体的初显... 日常推理中前提的开放性和推理过程的动态性对传统形式逻辑和人工智能研究提出了挑战,可废止推理弥补了二者对常识推理的缺憾,但其核心内涵亟待厘清。可废止推理可定义为:在信息不完全、不一致的前提下,新的信息加入后,推理主体的初显理由可能发生修正或废止,进而导致结论发生改变的动态推理。然而,在推理过程中,可废止推理缺乏对前提内容可信程度的评估。这一不足将导致可废止推理由于缺乏对前提内容可靠性的证成,影响推理结果的可信度。因此,可以尝试在推理链的命题节点上加入地址转向的工具,使可废止推理的理由图示成为能够兼容评估前提可信度的复合形式,从而实现对可废止推理形式的优化。可废止推理为人工智能模仿人类的常识推理提供了形式化工具。但可废止推理的形式并非计算机语言,需选择能够体现可废止推理属性的编程方法以实现其智能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废止推理 逻辑证成 模型优化 智能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关键矿产供应风险及应对措施
9
作者 李巧玲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4年第11期64-67,共4页
本文指出关键矿产是支撑碳中和的物质基础,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动力之源。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外部市场环境,本文梳理出我国关键矿产供应面临的风险挑战主要有:国内供应不足,关键矿产对外依赖程度高;海外资源分布集中,关键矿产获... 本文指出关键矿产是支撑碳中和的物质基础,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动力之源。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外部市场环境,本文梳理出我国关键矿产供应面临的风险挑战主要有:国内供应不足,关键矿产对外依赖程度高;海外资源分布集中,关键矿产获取风险持续增加;“灰犀牛”事件频发,关键矿产供应链稳定性遭受冲击;矿产资源国新一轮资源民族主义举措,抑制关键矿产投资和产能增长以及美西方国家调整关键矿产战略,打造“去中国化”的关键矿产供应链等。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关键矿产安全保障战略;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增强国内资源有效供给能力;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增强关键矿产国际市场话语权以及加强国际合作,增强关键矿产供应链韧性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矿产 清洁能源转型 绿色供应链 安全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规党纪实施中的“虚化”问题治理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钟龙彪 张晓飞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13,共6页
党规党纪是党内法规和党的纪律的简称,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依据和有力手段。党规党纪实施中的"虚化"问题,是指有的党规党纪未被实际遵守、执行和适用,有的党组织和党员实际上没有按照党规党纪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行为,使得党纪... 党规党纪是党内法规和党的纪律的简称,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依据和有力手段。党规党纪实施中的"虚化"问题,是指有的党规党纪未被实际遵守、执行和适用,有的党组织和党员实际上没有按照党规党纪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行为,使得党纪党规的约束力不强,管党治党效用不明显,没能完全实现党规党纪应有的价值。党规党纪实施中存在着党员干部规矩意识"虚无"、纪检监察部门监督执行问责力度"虚弱"、党组织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虚转"等问题。导致党规党纪实施"虚化"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党员干部个人、党规党纪本身、体制机制、实施环境等因素。治理党规党纪实施中的"虚化"问题,使党规党纪真正成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绳、管党治党的有力手段,最根本的是要强化党员干部对党规党纪的信仰。党规党纪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规 党纪 治理 “虚化”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习惯法的历史变迁机制——基于山东省H村的调研 被引量:3
11
作者 龚艳 尚海涛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9-25,共7页
借鉴文化的变迁机制,习惯法的变迁机制主要有濡化机制和涵化机制。濡化机制主要表现为习惯法在纵向的代际之间的传承;而涵化机制主要是习惯法对其他规范体系的借取。正是在濡化机制和涵化机制的双重作用下,民初的习惯法变迁演化为现今... 借鉴文化的变迁机制,习惯法的变迁机制主要有濡化机制和涵化机制。濡化机制主要表现为习惯法在纵向的代际之间的传承;而涵化机制主要是习惯法对其他规范体系的借取。正是在濡化机制和涵化机制的双重作用下,民初的习惯法变迁演化为现今的习惯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变迁 文化拟子 濡化机制 涵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流动背景下农村社区协同治理体系建设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龚艳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9-41,共3页
经济社会发展加速了社会流动,同时也给社区治理带来了新挑战。农村社区治理环境变得更为复杂,传统依靠政府和村委主体的治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况,协同治理作为一种新的治理模式具有应用的可能和必要。在具体实践中,需要对社区资源进行... 经济社会发展加速了社会流动,同时也给社区治理带来了新挑战。农村社区治理环境变得更为复杂,传统依靠政府和村委主体的治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况,协同治理作为一种新的治理模式具有应用的可能和必要。在具体实践中,需要对社区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构建更为完善的协同治理体系,创新社区治理路径,发挥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的作用,主动应对社会流动对农村社区协同治理带来的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流动 农村社区 协同治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职务犯罪特征探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宜生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Z期43-44,共2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女性参与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逐渐扩大,职业女性群体日益庞大,与此同时,女性职务犯罪现象亦呈增长态势,这种状况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 犯罪特征 犯罪现象 犯罪主体 作案手段 性犯罪 女性群体 犯罪心理 张美芳 犯罪人数 犯罪黑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事政策与民事法律的内在关系与融合互补 被引量:2
14
作者 薛冰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9期78-80,共3页
法律作为社会调控和治理的重要手段,具有强制、明确与可操作等诸多特征和优势。法治的进程不是"毕其功于一役",法治社会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和逐步完善的历史过程。政策同样作为一种社会管理的手段,其伴随甚至早于法律的产生... 法律作为社会调控和治理的重要手段,具有强制、明确与可操作等诸多特征和优势。法治的进程不是"毕其功于一役",法治社会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和逐步完善的历史过程。政策同样作为一种社会管理的手段,其伴随甚至早于法律的产生,都是多数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体现。民事政策在实现社会管理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价值,因而政策与法律的关系本身就是"和而不同"。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治的发展,规范和治理的表现形式同呈多元化的趋势。传统的民事政策与民事法律在功能属性,价值体系以及效力层级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的同时,在意志属性和规范形式等方面也趋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政策 民事法律 关系 融合 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坚持依法治国与发扬人民民主的有机统一 被引量:2
15
作者 薛冰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第4期151-154,共4页
法治文明的进步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深化并厘清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的内在关联与相互关系。本文阐述了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之间的有机统一关系,深刻剖析了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相互之间的冲突与失调的困境,提出了依法治国与人民... 法治文明的进步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深化并厘清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的内在关联与相互关系。本文阐述了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之间的有机统一关系,深刻剖析了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相互之间的冲突与失调的困境,提出了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有机统一的条件和基础,以期为相关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法治国 人民民主 治理 统一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刻认识民法典的时代特征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国旗 《求知》 2020年第7期33-35,共3页
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于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民事权利、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编纂过程到1260条庞大的法律条文,我国民法典立足于人民... 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于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民事权利、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编纂过程到1260条庞大的法律条文,我国民法典立足于人民立场,富有中国特色,具有浓郁的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性法律 全面依法治国 深刻认识 民法典 编纂过程 巩固和发展 国家治理现代化 民事权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法治思想开辟人民司法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永兴 《求知》 2021年第3期22-24,共3页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任务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习近平总书记对上述“十六字方针”多次进行理论解读,尤其对司法问题进行了更多的关注,对其学理内涵、运行规律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任务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习近平总书记对上述“十六字方针”多次进行理论解读,尤其对司法问题进行了更多的关注,对其学理内涵、运行规律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有关司法问题的系统论述。这些系统论述属于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司法理论的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司法理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科学立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十六字方针 严格执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行政救济制度的现状及其完善 被引量:1
18
作者 魏月霞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1年第4期58-60,共3页
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行政救济制度,但仍存在一些疏漏与不足。在行政救济的逢径上,复议前置、终局变议等规定增加了行政救济成本,限制了相对人的行政诉权。在行政救济的范围上,法隼规定的内容相互冲突,救济的范围失之过窄。在行政救济的... 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行政救济制度,但仍存在一些疏漏与不足。在行政救济的逢径上,复议前置、终局变议等规定增加了行政救济成本,限制了相对人的行政诉权。在行政救济的范围上,法隼规定的内容相互冲突,救济的范围失之过窄。在行政救济的对象上,缺乏对与受行政行为直接影响的相对人、有经济上利害关系的相对人的保护规定。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予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行为 行政救济 相对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法典的权利保障功能及其实现机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永兴 《求知》 2020年第8期43-45,共3页
2020年5月28日,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法典"命名,同时也是第一部以"民"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诞生。这部意义重大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权利保障的宣言书"。正如习... 2020年5月28日,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法典"命名,同时也是第一部以"民"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诞生。这部意义重大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权利保障的宣言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这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利保障 民法典 人格尊严 权利平等保护 新中国历史 实现机制 百科全书 生命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法善治:京津冀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法治模式构建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国旗 李晓芸 《求知》 2022年第10期53-55,共3页
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不仅能有效疏解大都市圈内部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更能有效反哺提升中小城市公共服务的品质。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推动区域性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中发挥... 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不仅能有效疏解大都市圈内部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更能有效反哺提升中小城市公共服务的品质。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推动区域性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中发挥着基础性保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 京津冀 共建共享 大都市圈 良法善治 基础性保障 反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