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共创建史上的几个人物和机构
1
作者 李玉贞 逯凤勤 《中共创建史研究》 2024年第1期69-78,共10页
本文旨在介绍并核实吴廷康(魏金斯基)、共产党上海革命委员会等与中共创建有关的机构和人物的俄文词语的汉译问题,认为魏金斯基报告中的“革命局”(俄文революционное бюро)一词应当译为“革命委员会”,误译为“局”... 本文旨在介绍并核实吴廷康(魏金斯基)、共产党上海革命委员会等与中共创建有关的机构和人物的俄文词语的汉译问题,认为魏金斯基报告中的“革命局”(俄文революционное бюро)一词应当译为“革命委员会”,误译为“局”与史实不符。同时对威廉斯基-西比利亚科夫与第三国际东亚书记处的存废及影响、如何理解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身份、谁是首位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等问题提出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廷康(魏金斯基) 共产党上海革命委员会 革命局 威廉斯基-西比利亚科夫 第三国际东亚书记处 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
原文传递
全面研究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的若干维度 被引量:13
2
作者 徐光寿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4-41,107,共9页
当前中共创建史研究仍基本处于微观考证为主阶段,缺少宏观的体系建构。全面研究中共创建史,必须从哲学维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历史维度(尊重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原则)、地理维度(把历史事件放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政治维度(... 当前中共创建史研究仍基本处于微观考证为主阶段,缺少宏观的体系建构。全面研究中共创建史,必须从哲学维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历史维度(尊重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原则)、地理维度(把历史事件放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政治维度(政党需要具备政治学的基本规范)和文化维度(全面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出发,全面研究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必然性与可能性、历史进程、地理空间、政党内涵和建党精神,构建大的中共创建史观。这将有助于科学回答党创建历史进程中的许多重要问题,有效弥合研究工作中的学术观点分歧,从而深化中共创建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创建史 哲学维度 建党精神 全面研究
原文传递
李汉俊日本留学情况的实证研究(上篇)
3
作者 李丹阳 《中共创建史研究》 2017年第1期30-37,共8页
以丰富的一手资料考察李汉俊在日本的经纬学堂、晓星中学、第八高等学校、东京帝国大学学习的情况。还探讨了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倾向社会主义的背景和缘由;澄清了关于他师从河上肇,并在其影响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传闻。最后评估了李汉俊长... 以丰富的一手资料考察李汉俊在日本的经纬学堂、晓星中学、第八高等学校、东京帝国大学学习的情况。还探讨了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倾向社会主义的背景和缘由;澄清了关于他师从河上肇,并在其影响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传闻。最后评估了李汉俊长期海外留学的利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汉俊(李人杰) 留学日本 晓星中学 第八高等学校 东京帝国大学 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河上肇
原文传递
李汉俊日本留学情况的实证研究(下篇)
4
作者 李丹阳 《中共创建史研究》 2018年第1期54-59,共6页
以丰富的一手资料考察李汉俊在日本的经纬学堂、晓星中学、第八高等学校、东京帝国大学学习的情况。还探讨了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倾向社会主义的背景和缘由;澄清了关于他师从河上肇,并在其影响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传闻。最后评估了李汉俊长... 以丰富的一手资料考察李汉俊在日本的经纬学堂、晓星中学、第八高等学校、东京帝国大学学习的情况。还探讨了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倾向社会主义的背景和缘由;澄清了关于他师从河上肇,并在其影响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传闻。最后评估了李汉俊长期海外留学的利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汉俊(李人杰) 东京帝国大学 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河上肇
原文传递
陈译本《共产党宣言》与《宣言》序言传播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田子渝 《中共创建史研究》 2019年第1期117-123,共7页
陈望道1920年8月翻译出版的《共产党宣言》,是《宣言》第一个全译本,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历来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对陈译本的主持者、出版社、《宣言》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阶段的关系,以及《宣言》... 陈望道1920年8月翻译出版的《共产党宣言》,是《宣言》第一个全译本,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历来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对陈译本的主持者、出版社、《宣言》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阶段的关系,以及《宣言》序言最初传播等问题,进行探索,以推动《宣言》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译本 《宣言》 序言 研究
原文传递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6
作者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8年第12期12-12,共1页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五四新文化运动 学术研讨会 征文启事 封建专制制度 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近代史 民主与科学
原文传递
红色媒体:汉口长江书店
7
作者 金姣 田子渝 《中共创建史研究》 2024年第1期79-88,共10页
汉口长江书店是大革命后期中国共产党主办的出版发行机构。文章叙述长江书店翻印、出版、发行、经销图书和革命期刊,为武汉成为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心地奠定了扎实的文化思想基础;这些纸质文本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广泛传播推... 汉口长江书店是大革命后期中国共产党主办的出版发行机构。文章叙述长江书店翻印、出版、发行、经销图书和革命期刊,为武汉成为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心地奠定了扎实的文化思想基础;这些纸质文本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广泛传播推向了顶峰,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早期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中国红色新闻出版史上谱写了壮丽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革命时期 长江书店 研究
原文传递
“兵丁贫民共产团”及其首领张墨池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丹阳 刘建一 《中共创建史研究》 2019年第1期8-20,共13页
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兴起之际,有个名为"兵丁贫民共产团"的组织出现于华北和华东。该团曾以散发传单、小册子和直接口头鼓动的形式在士兵、劳工及其他人中鼓吹革命思想。该团首领张墨池是一位基督教徒,信仰基督教社会主义和无... 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兴起之际,有个名为"兵丁贫民共产团"的组织出现于华北和华东。该团曾以散发传单、小册子和直接口头鼓动的形式在士兵、劳工及其他人中鼓吹革命思想。该团首领张墨池是一位基督教徒,信仰基督教社会主义和无政府共产主义。他至少两次赴俄,曾在西伯利亚为苏维埃的宣传部门工作。他与在华和海外的布尔什维克及中国和朝鲜共产主义者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丁贫民共产团 张墨池 苏俄 基督教社会主义 无政府共产主义
原文传递
从爱国救亡走向建立共产党——以《救国日报》为主要文献的考察
9
作者 李丹阳 刘建一 《中共创建史研究》 2021年第1期32-41,共10页
1918年夏至1920年秋在上海出版的《救国日报》刊登了不少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人物的文字和关于他们活动的报道。从此报可以看到他们早年在反对日本侵略、反对卖国贼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中表现得十分坚决且突出。约1920年前后,该报... 1918年夏至1920年秋在上海出版的《救国日报》刊登了不少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人物的文字和关于他们活动的报道。从此报可以看到他们早年在反对日本侵略、反对卖国贼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中表现得十分坚决且突出。约1920年前后,该报和若干其他报刊上登的他们的文章及相关报道反映出这些人逐渐认识到:要救国救民,不能只靠向中外强权者喊话。此外,由于那时乌托邦式的社会实验也行不通,他们最终明白根本改造中国和世界必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这样的革命须依靠工人阶级,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些文献展现出这批具有爱国和改革思想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在努力探索救国之路中逐步走向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救国日报》 早期共产主义者 爱国救亡 建立中共
原文传递
陈独秀1920年第一次到武汉述论
10
作者 李良明 《中共创建史研究》 2019年第1期49-53,共5页
陈独秀1920年2月上旬第一次到武汉,宣传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消灭私有制、废除继承权的思想,宣传了教育必须改革、使之趋重社会的思想,并组织调查了武汉工人阶级的生活现状。这表明陈独秀此时已经开始把关注的目光由知识分子转向工人... 陈独秀1920年2月上旬第一次到武汉,宣传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消灭私有制、废除继承权的思想,宣传了教育必须改革、使之趋重社会的思想,并组织调查了武汉工人阶级的生活现状。这表明陈独秀此时已经开始把关注的目光由知识分子转向工人阶级,开始思考在中国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问题。他在武汉的活动是他创建中国共产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主要是内生的动力。即使共产国际代表不来中国,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20年代初诞生也是必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独秀 1920年 武汉 中国共产党 创建
原文传递
关于陈望道在《新青年》编辑部若干问题的考证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光寿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20年第10期17-22,共6页
今年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100周年,也是陈望道加入《新青年》编辑部进而参加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100周年。然而,陈望道在《新青年》杂志上海编辑部的身份却成了一个问题。陈望道是否真的做过《新青年》杂志的主... 今年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100周年,也是陈望道加入《新青年》编辑部进而参加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100周年。然而,陈望道在《新青年》杂志上海编辑部的身份却成了一个问题。陈望道是否真的做过《新青年》杂志的主编?他在《新青年》编辑部究竟是一个什么角色?历史的真相是:陈望道既不是《新青年》主编,也不是一个普通的编辑,而是一个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望道 《新青年》 主编 陈独秀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知识基础
12
作者 谢荫明 《中共创建史研究》 2018年第1期18-23,共6页
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一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离不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同样也离不开相应的知识基础,离不开先进知识分子的先锋作用。中国工人和劳苦大众不可能自发地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 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一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离不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同样也离不开相应的知识基础,离不开先进知识分子的先锋作用。中国工人和劳苦大众不可能自发地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有产阶级中的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的早期自觉传播有赖于李大钊等先进的知识分子。这些传播者都具备相似的知识结构,如中西文化的功底、比较和辨别的能力、对中国社会的了解、认识的敏感度、必要的专业技能,等等。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大都具有这样的知识基础,因此才能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引领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早期传播 知识基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