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压盆地水力破裂与天然气成藏的关系——以莺歌海盆地乐东斜坡区LD-A气田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贾茹 付晓飞 +4 位作者 范彩伟 靳叶军 王升 王海学 罗静爽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32,共10页
莺歌海盆地乐东斜坡区LD-A气田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高温高压岩性圈闭领域的巨大资源潜力。该气田储层压力系数最高可达2.3,流体超压诱发的水力破裂对天然气的运聚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明确超压条件下地层是否发生水力破裂及其演化过程是... 莺歌海盆地乐东斜坡区LD-A气田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高温高压岩性圈闭领域的巨大资源潜力。该气田储层压力系数最高可达2.3,流体超压诱发的水力破裂对天然气的运聚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明确超压条件下地层是否发生水力破裂及其演化过程是深入研究莺歌海盆地天然气成藏的关键。为此,在明确天然气垂向输导体系的基础上,以岩石破裂准则为理论依据,利用地应力及岩石抗张强度确定水力破裂模式,厘定了地层水力破裂条件;最终结合超压演化,分析了水力破裂动态演化过程对天然气成藏过程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断裂、亚地震断裂和裂缝共同构成了LD-A气田天然气垂向输导体系,超压诱发的水力破裂控制了输导体系的启闭性和有效性,决定了天然气能否规模富集。(2)LD-A气田的中深层发育张性水力破裂,其中LD-A1气区现今黄流组顶部处于水力封闭状态,梅山组顶部处于水力渗漏状态;LD-A2气区和LD-A3气区上中新统黄流组顶部和中中新统梅山组顶部现今均处于水力封闭状态。(3)LD-A气田的水力破裂演化存在封闭—破裂—封闭型(LD-A1气区与LD-A2气区)和持续封闭型(LD-A3气区)2种类型,不同的水力破裂演化过程导致了天然气在不同层位砂体差异性充注和富集。结论认为,LD-A1气区与LD-A2气区浅层上新统莺歌海组二段和上中新统黄流组优质砂体是天然气有利富集对象,LD-A3气区应在埋藏更深的梅山组砂岩中寻找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乐东斜坡区 超压 水力破裂 输导体系 天然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熟页岩电加热原位改质油气资源潜力数值模拟--以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嫩江组一、二段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柳波 刘阳 +5 位作者 刘岩 贺君玲 高逸飞 王浩力 范晶 付晓飞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33-544,共12页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上白垩统嫩江组是一套分布面积广、厚度大、富含有机质的低熟页岩层系。根据测井资料和岩心实测数据,研究页岩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的空间非均质性,据此建立地质模型,并基于生烃动力学和热传导模型,对研究区电加热原位改质...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上白垩统嫩江组是一套分布面积广、厚度大、富含有机质的低熟页岩层系。根据测井资料和岩心实测数据,研究页岩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的空间非均质性,据此建立地质模型,并基于生烃动力学和热传导模型,对研究区电加热原位改质资源潜力进行预测。嫩江组各段总体上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是以生油为主的烃源岩。嫩江组一、二段古水体为淡水—微咸水,生烃母质主要为藻类体,有机质类型以Ⅱ1—Ⅱ2型干酪根为主,其中嫩一段烃源岩综合品质最好,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在长岭凹陷新北—大安地区。通过原位电加热模拟可以推断,2 k W加热功率下,页岩温度上升迅速,在加热4年后温度可达到600℃以上;1 kW加热功率下,则需要约8年。有机质转化率在加热到第五年时已经接近100%,达到原位改质最大资源丰度;加热至第五年末,在2 kW功率下,嫩一段页岩可产生的页岩油资源量为245.02×10^8t,嫩二段为65.89×10^8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低熟页岩油 有机非均质性 热传导 温度场 生烃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分解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效应及其能源-环境意义
3
作者 李佳玥 李文镖 +3 位作者 张鹏飞 陈国辉 王峻 刘灵奇 《华东地质》 CAS 2024年第4期387-401,共15页
文章从研究方法、同位素分馏效应及其能源-环境意义3个方面,综述了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分解过程中同位素分馏的研究进展。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分解过程中同位素分馏效应的研究方法主要为实验模拟和天然观测。以往研究表明,天然气水合物系统... 文章从研究方法、同位素分馏效应及其能源-环境意义3个方面,综述了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分解过程中同位素分馏的研究进展。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分解过程中同位素分馏效应的研究方法主要为实验模拟和天然观测。以往研究表明,天然气水合物系统内不同埋深的流体存在显著的同位素组成差异,这与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分解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效应密切相关。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分解涉及溶解/脱溶、相变、多孔介质内流体传质以及氧化消耗等多个物理化学过程的叠加。相变过程受温度控制,属于热力学平衡同位素分馏效应;而溶解/脱溶、传质和氧化消耗过程主要受多孔介质孔隙结构、温度、压力和氧气含量等环境因素控制,并与时间相关,属于动力学非平衡同位素分馏效应。目前,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分解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效应已初步应用于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标志、气源判识、成藏机制研究和资源量评估,并为解释现今大气中甲烷浓度上升和同位素反转变轻、地质历史时期全球升温与同位素快速负偏提供了新的视角。然而,目前关于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分解过程中同位素分馏效应的研究方法仍较为匮乏,现有手段主要聚焦于同位素分馏的现象观测和定性分析。未来,应采用数值模拟、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方法对天然气水合物同位素分馏效应的研究方法加以补充,并系统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分解过程中同位素分馏特征、影响因素、机理及定量表征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形成/分解过程 同位素分馏 水合物勘探 甲烷温室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长岭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页岩油储集空间类型与富集模式 被引量:82
4
作者 柳波 孙嘉慧 +5 位作者 张永清 贺君玲 付晓飞 杨亮 邢济麟 赵小青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21-535,共15页
以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富有机质页岩为例,基于岩石矿物、岩心薄片、测试分析、测井数据及钻井地质等多种资料分析,对大型坳陷陆源碎屑湖盆细粒沉积体系的岩性岩相、储集物性和页岩油富集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半... 以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富有机质页岩为例,基于岩石矿物、岩心薄片、测试分析、测井数据及钻井地质等多种资料分析,对大型坳陷陆源碎屑湖盆细粒沉积体系的岩性岩相、储集物性和页岩油富集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半深湖—深湖区高有机质丰度薄片状页岩相相较于中有机质丰度块状泥岩相具有更好的生烃潜力,发育的页理缝在超压背景下提供了有效储集空间;三角洲外前缘周期性变迁的沉积背景和发育的底流搬运沉积形成了纹层状页岩相发育区,中有机质丰度纹层状页岩相相较于低有机质丰度纹层状页岩相具有相对较好的生烃潜力,生成的石油微运移至砂质纹层富集。其中,具有超低渗透块状泥岩相作为顶底板封隔层、保存条件好、压力系数高、高有机质丰度薄片状页岩相发育的特定相序和区带是“页理型”页岩油富集的条件;处于生油窗并具有微距排烃条件、中有机质丰度纹层状页岩相发育的特定相序和区带是“纹层型”页岩油富集的条件,且具有致密油-“纹层型”页岩油连片分布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岩相 纹层缝 层理缝 白垩系青山口组 松辽盆地 长岭凹陷 页岩油 有机质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陷盆地断层圈闭含油气有效性综合评价——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为例 被引量:15
5
作者 付晓飞 宋宪强 +3 位作者 王海学 刘海涛 汪顺宇 孟令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77-686,共10页
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为例,基于断层分段生长历史、油藏精细解剖和地球化学示踪综合分析,建立断层圈闭含油气有效性评价体系。应用转换位移/离距和位移梯度法落实断层圈闭解释的可靠性。应用最大断距相减法恢复断层形成演化历史,进而厘... 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为例,基于断层分段生长历史、油藏精细解剖和地球化学示踪综合分析,建立断层圈闭含油气有效性评价体系。应用转换位移/离距和位移梯度法落实断层圈闭解释的可靠性。应用最大断距相减法恢复断层形成演化历史,进而厘定断层圈闭形成时间有效性。基于歧口凹陷歧南地区已知油藏“断层泥比率-过断层压力差”定量关系求得断层侧向封闭临界断层泥比率为20%,构建基于“断距-砂地比与烃柱高度”关系定量评价图版。基于油藏精细解剖和储集层定量荧光示踪测试结果研究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中亚段盖层适用于泥岩涂抹系数法评价断层垂向封闭性,泥岩涂抹系数临界值为3.5;古近系东营组二段盖层适用于断接厚度法评价断层垂向封闭性,临界断接厚度为70~80 m。综合断层圈闭空间解释有效性、形成时间有效性、侧向封闭有效性、垂向封闭有效性等4个因素,建立歧口凹陷断层圈闭含油气有效性综合评价图版,是断层圈闭风险性评价的依据。图15表1参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圈闭 分段生长 封闭机理 再活动断层 有效性评价 裂陷盆地 渤海湾盆地 歧口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双城地区白垩系营城组—登娄库组石油勘探突破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刘超 付晓飞 +9 位作者 李扬成 王海学 孙立东 陆加敏 李军辉 孙友海 施立冬 胡慧婷 袁红旗 杨子成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5-76,共12页
基于钻井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生产测试资料,采用含油气系统研究方法,对松辽盆地北部双城地区白垩系营城组—登娄库组含油组合烃源岩、储集层、盖层特征以及烃类生成、圈闭演化和石油充注过程进行剖析。研究表明,研究区烃源岩分... 基于钻井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生产测试资料,采用含油气系统研究方法,对松辽盆地北部双城地区白垩系营城组—登娄库组含油组合烃源岩、储集层、盖层特征以及烃类生成、圈闭演化和石油充注过程进行剖析。研究表明,研究区烃源岩分布在营城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低等水生生物和藻类,丰度达到优质生油岩级别;原油具有轻质、高凝固点和高蜡的特征,与营城组烃源岩具有良好的亲缘关系。储集层包括登娄库组砂岩和营城组砂砾岩两套;直接盖层为登四段泥岩。石油于姚家组—嫩江组沉积期生成,分别于嫩江组沉积期和古近纪—新近纪聚集成藏。圈闭经历了营城组沉积末期、泉头组沉积末期和嫩江组沉积末期3期演化,形成构造和构造-岩性两类油藏。稳定的构造背景、良好的生储盖组合、近距离运移、晚期充注为油藏形成的有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系统 白垩系营城组 白垩系登娄库组 烃源岩 储集层 石油成藏 双城地区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奥陶系滩相白云岩气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7
7
作者 冯军 张亚金 +7 位作者 张振伟 付晓飞 王海学 王雅春 刘洋 张君龙 李强 冯子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5-55,共11页
以地震、钻井和实验分析为基础,对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奥陶系鹰山组三段滩相白云岩气藏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古城地区白云岩气藏类型为“滩-断双控”的岩性气藏,其形成主要受以下因素控制:①持续发育的古构造背景是天... 以地震、钻井和实验分析为基础,对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奥陶系鹰山组三段滩相白云岩气藏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古城地区白云岩气藏类型为“滩-断双控”的岩性气藏,其形成主要受以下因素控制:①持续发育的古构造背景是天然气聚集的有利指向区;②台缘缓坡环境沉积的大面积中—高能颗粒滩是白云岩储集层形成的物质基础;③大气淡水淋滤、白云石化作用叠加断裂带流体溶蚀改造是优质白云岩储集层形成的关键因素;④天然气来源于古油藏裂解和烃源岩分散有机质生烃,北北东向走滑断裂是天然气垂向运移的优势通道;⑤鹰山组一、二段灰岩盖层为气藏形成提供了直接遮挡条件。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指出古城地区鹰山组三段近南北向发育的3个颗粒滩带和北北东向展布的7条走滑断裂带共同控制了滩相白云岩气藏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古城地区 奥陶系鹰山组 白云岩气藏 颗粒滩相 走滑断裂 溶蚀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的油页岩总有机碳快速检测 被引量:7
8
作者 李泉伦 陈争光 孙先达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91-1697,共7页
为了快速检测油页岩总有机碳(TOC)含量,以松辽盆地某区块所取岩芯为研究对象,测量230个岩石样本的TOC含量和近红外光谱数据。利用蒙特卡洛法剔除异常样本14个,剩余的216个样本进行去趋势加基线校正方法预处理,采用连续投影算法(SPA)、... 为了快速检测油页岩总有机碳(TOC)含量,以松辽盆地某区块所取岩芯为研究对象,测量230个岩石样本的TOC含量和近红外光谱数据。利用蒙特卡洛法剔除异常样本14个,剩余的216个样本进行去趋势加基线校正方法预处理,采用连续投影算法(SPA)、无信息变量消除算法以及竞争自适应算法选取特征波长。使用SPXY方法对样本按照2∶1的比例划分为144个校正集和72个验证集,然后建立线性的偏最小二乘(PLS)模型以及非线性的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和随机森林(RF)模型对油页岩TOC含量进行预测。采用测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作为模型的评价指标,探究不同特征波长选择方法对油页岩总有机碳建模的影响,比较不同建模方法对油页岩TOC含量预测的准确度。结果表明,特征波长提取能够起到优化模型的作用。SPA,UVE和CARS分别提取了16,253和65个波长,经过特征波长提取后模型测定系数均有提高,均方根误差均有下降,这说明进行特征波长优选对于简化模型、提高模型运算速度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此外,非线性的RF和SVM模型性能要优于线性模型PLS。这是因为油页岩中的碳存在于各类烃的中,不同类别含烃基团的吸收峰之间相互影响,使得油页岩总有机碳含量和近红外光谱数据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因此,非线性的SVM和RF模型能够表现出更好的效果。相比于其他模型,CARS-SVM模型验证集的测定系数(R^(2)_(v))和均方根误差(RMSEV)表现出的结果较好,分别达到了0.9066和0.2220,该模型能够用于油页岩总有机碳含量的快速检测。研究结果说明,近红外光谱分析应用于油页岩TOC含量快速检测是可行的;建立的CARS-SVM模型能够表现出较好的预测效果,为我国油页岩TOC含量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 油页岩总有机碳 特征波长 支持向量机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煤层气运移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研究进展 被引量:7
9
作者 李文镖 卢双舫 +6 位作者 李俊乾 魏永波 赵圣贤 张鹏飞 王子轶 李霄 王峻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29-942,共14页
从同位素分馏特征与影响因素、分馏机理与定量表征模型和地质应用等3方面对页岩气/煤层气运移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研究发现,页岩气/煤层气完整产出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表现为“稳定—变轻—变重—再变轻”的4阶段特征,... 从同位素分馏特征与影响因素、分馏机理与定量表征模型和地质应用等3方面对页岩气/煤层气运移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研究发现,页岩气/煤层气完整产出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表现为“稳定—变轻—变重—再变轻”的4阶段特征,这与页岩/煤层孔隙内复杂的气体运移方式密切相关。页岩/煤层内气体运移机制包括渗流、扩散和吸附/解吸,其中压差驱动的体相渗流基本不产生同位素分馏,而扩散和吸附/解吸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显著。现有的同位素分馏模型包括纯扩散分馏模型、扩散、吸附/解吸耦合模型和多尺度多机制耦合模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天然气运移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主要受控于岩石孔隙结构、吸附能力和初始/边界条件。目前,同位素分馏模型已成功应用于评价页岩/煤岩原位含气量和吸附气/游离气比例等关键参数,同时在气井生产状态判识和产能变化趋势预测等方面展现出一定的应用前景。下一步研究应重点关注:①天然气运移过程不同组分碳、氢同位素组成的协同演化规律;②生—排—运—聚—散全过程同位素分馏的整体表征;③复杂孔-裂隙系统内天然气运移过程同位素分馏的定量表征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煤层气 扩散分馏 吸附/解吸分馏 同位素分馏 天然气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烃源岩作为铀源岩的可能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超 付晓飞 +9 位作者 李扬成 王海学 孙冰 郝炎 胡慧婷 杨子成 李依霖 谷社峰 周爱红 马成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4-298,共15页
烃源岩与砂岩型铀矿通常同盆共生,除了提供矿化剂之外,烃源岩能否成为铀源岩对砂岩型铀矿的勘探范围向盆地纵深部位拓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针对烃源岩能否成为铀源岩所涉及的三个关键问题,即“铀从烃源岩中迁出的比例、如何随地层流体... 烃源岩与砂岩型铀矿通常同盆共生,除了提供矿化剂之外,烃源岩能否成为铀源岩对砂岩型铀矿的勘探范围向盆地纵深部位拓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针对烃源岩能否成为铀源岩所涉及的三个关键问题,即“铀从烃源岩中迁出的比例、如何随地层流体运移、在何种条件下沉淀和聚集”,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指出了有必要加强研究的薄弱环节。结果表明:热模拟实验证实烃源岩中的铀能够迁出,迁出的铀很可能以U(IV)/U(VI)混合的形式随含烃地层水和石油运移,温度、压力的降低以及pH、Eh变化会导致铀溶解度的下降和铀运移载体的分解而发生铀沉淀,沉淀物也可能重新被含氧的地层水溶解。问题与建议包括:(1)铀从烃源岩中迁出的比例存在不确定性,迁出的机制以及地质规律尚不清楚,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生烃排铀模拟实验及排铀动力学表征研究;(2)铀在低温、含烃、还原性热液中的赋存状态是研究其迁移机制的基础,目前对与铀结合的优势配体的类型、产物热力学性质、铀在含烃地下水与石油中的分布比例所知甚少,有必要开展基于热模拟实验的原位测试研究;(3)携铀流体向浅部运移的过程中温度、压力、pH、Eh、有机无机组分的变化控制铀的迁移/沉淀,不同组合条件下铀赋存形式的转化规律、主控因素尚不清楚,有待开展多因素、多变量的烃铀运移模拟实验进行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铀源 油气 砂岩型铀矿 迁移 成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气充注聚集机理及数理模型
11
作者 周能武 卢双舫 +11 位作者 张鹏飞 林子智 肖佃师 陆加敏 朱映康 刘彦成 林利明 王民 姜新雨 刘阳 王子轶 李文镖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33-1244,共12页
致密气的气-水分布和产出非均质性虽已从实验和地质观察角度总结了相应认识规律,但一直缺少定量的数理模型揭示其聚集机理。从驱替-核磁物理模拟、考虑物质平衡和力学平衡的数值模拟以及实际地质观察3方面论证致密气充注聚集机理,结果... 致密气的气-水分布和产出非均质性虽已从实验和地质观察角度总结了相应认识规律,但一直缺少定量的数理模型揭示其聚集机理。从驱替-核磁物理模拟、考虑物质平衡和力学平衡的数值模拟以及实际地质观察3方面论证致密气充注聚集机理,结果显示致密气充注聚集时会在源-储界面附近优先形成含气饱和度稳定带,气源不足时,从源-储界面起,依次形成含气饱和度降低带和未充注带。源岩条件越好,排气量越多、超压越大,致密储集层含气饱和度稳定带和降低带越厚,整体含气饱和度越高;源岩条件有限时,致密储集层条件越好,孔渗越高、孔喉越大,含气饱和度稳定带和降低带厚度越薄,但含气饱和度高。致密气“甜点”有利层段发育在靠近源岩的优质储集层中,对应含气饱和度稳定带。基于数理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很好地吻合了驱替-核磁物理模拟结果,并合理解释了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和鄂尔多斯盆地临兴—皇甫致密气区的气-水分布和产出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气 充注聚集机理 数理模型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 鄂尔多斯盆地临兴—皇甫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ogDiffusion:一种基于扩散概率模型的岩性识别方法
12
作者 赵逢达 韩滋民 +2 位作者 付晓飞 章蓬伟 李贤善 《地球物理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20,共15页
岩性识别是油气资源勘查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之一.目前,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进行测井岩性识别能够显著提高识别速度和准确率,然而,由于测井数据集经常存在数据量不足和岩性类别分布不均衡等问题,神经网络在训练过程中容易出现过拟合现象,... 岩性识别是油气资源勘查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之一.目前,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进行测井岩性识别能够显著提高识别速度和准确率,然而,由于测井数据集经常存在数据量不足和岩性类别分布不均衡等问题,神经网络在训练过程中容易出现过拟合现象,导致模型的准确率降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扩散概率模型的岩性识别模型LogDiffusion,该模型能够生成高质量的测井数据并用于训练,从而提升岩性识别的分类准确率.在传统的扩散概率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到测井数据的一维结构,本文设计了一种用于估计梯度的分数网络FT-Unet,并提出了一种辅助分类器FT-Transformer以获取准确的岩性标签.此外,还提出了一种基于阈值的动态标签机制以提高采样算法的准确性.在两个小样本盲井测井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测井数据集数据量不足和岩性类别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从而提升岩性识别的准确率和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识别 数据增强 深度学习 扩散概率模型
原文传递
松辽盆地南部德惠断陷合隆-兰家反转带泉一段致密气储层特征及分级评价 被引量:10
13
作者 宋新飞 李忠诚 +2 位作者 郭先涛 白龙辉 李志龙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5-384,共10页
开展储层精细评价和分级评价对致密砂岩气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实验,从储层岩石学、孔隙类型、成岩演化和储层分类等方面对松辽盆地南部德惠断陷合隆-兰家反转带泉一段致密气储层发育规律及有利储层分布进行... 开展储层精细评价和分级评价对致密砂岩气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实验,从储层岩石学、孔隙类型、成岩演化和储层分类等方面对松辽盆地南部德惠断陷合隆-兰家反转带泉一段致密气储层发育规律及有利储层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泉一段致密气储层孔隙以溶蚀的粒间孔、粒内孔为主,物性较差,主体呈低孔-低渗或超低渗特征。成岩演化序列为:①早成岩A-B期,含一定量的高岭石,同时石英次生加大指示发生早期压实作用;②早成岩B期,少许不稳定组分被方解石交代并发生方解石粒间胶结;部分白云石交代早期形成的方解石,形成白云石内方解石的交代残余;③中成岩A期,酸性水体环境会诱发高岭石的沉淀和碳酸盐矿物的溶解;④中成岩B期,沉淀的铁白云石与铁方解石以及石英加大造成孔隙大大降低,后期溶蚀作用较弱,储层致密程度加深。利用K-means聚类方法将研究区泉一段致密储层划分为4类,主要以III类、IV类为主。其中:I类储层主要位于研究区北部和中部,分布范围最小,约占总体储层分布的5%;II类储层在研究区北部,分布范围较大,约占10%;III类储层的分布范围最大,约占60%;IV类储层较II类储层发育,呈连片状、条带状分布,约占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储层评价 致密气 泉一段 德惠断陷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有效气源岩下限与储层分级评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子轶 刘彦成 +5 位作者 林利明 谢岚 周能武 刘阳 刘帆 卢双舫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710-1725,共16页
基于物质平衡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神府气田上古生界源岩的排气强度进行定量评价,通过建立源岩排气强度与TOC含量的关系,确定出临兴地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有效源岩TOC下限分别为2.2%、3.3%、6.3%;神府地区本溪组和太原组有... 基于物质平衡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神府气田上古生界源岩的排气强度进行定量评价,通过建立源岩排气强度与TOC含量的关系,确定出临兴地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有效源岩TOC下限分别为2.2%、3.3%、6.3%;神府地区本溪组和太原组有效源岩TOC下限分别为6.3%和9.0%,山西组源岩无法有效排气,属于无效源岩。基于试气产能法与力学平衡法厘定出临兴—神府气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储层界限,以此为依据对储层质量进行分级评价。其中,常规储层:孔隙度>15%,渗透率>0.78×10^(-3)μm^(2);一类致密储层:孔隙度为8%~15%,渗透率为(0.3~0.78)×10^(-3)μm^(2);二类致密储层:孔隙度为6%~8%,渗透率为(0.1~0.3)×10^(-3)μm^(2);三类致密储层:孔隙度<6%,渗透率<0.1×10^(-3)μm^(2)。综合气源岩下限、储层分级评价、测井评价与产能分析结果,表明临兴—神府气田上古生界烃源岩品质、储层质量、层间断层输导通道3个要素的区别配置是天然气差异富集的控制因素。源内和近源层系中临近有效源岩的常规/一类致密储层含气饱和度通常较高,易获得产能;远源层系中和层间断层输导通道匹配的常规储层的含气饱和度相对较高,可作为勘探目标,层间断层稀疏发育区域的远源层系勘探潜力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烃源岩评价 储层分级 鄂尔多斯盆地 上古生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