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9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水产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运行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朱正国 刘颖 黄旭雄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1年第7期92-96,共5页
文章以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海洋大学)为例,概述了水产与生命学院实验教学中心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显微互动实验室、显微镜室智能存取系统、创新开放实验平台等信息化项目的具体建设情况,分析了虚拟现实、物联网技术、数... 文章以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海洋大学)为例,概述了水产与生命学院实验教学中心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显微互动实验室、显微镜室智能存取系统、创新开放实验平台等信息化项目的具体建设情况,分析了虚拟现实、物联网技术、数字化管理等信息技术手段在水产类双一流学科建设中的优势和发挥的重要作用,总结出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成效,并对未来实验教学中开放共享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做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虚拟仿真实验 实验教学 开放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贝类对盐度胁迫适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牛东红 王宏蕾 李家乐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45,共13页
盐度是影响海洋贝类存活、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关键因素,其生命活动时刻受到海洋局部环境中盐度变化的影响。对海洋贝类适应盐度胁迫机制的研究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问题。大量研究表明,盐度胁迫会对海洋贝类的生长、渗透调节、... 盐度是影响海洋贝类存活、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关键因素,其生命活动时刻受到海洋局部环境中盐度变化的影响。对海洋贝类适应盐度胁迫机制的研究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问题。大量研究表明,盐度胁迫会对海洋贝类的生长、渗透调节、能量代谢和免疫反应等生物学过程产生影响。近年来,随着基因组、转录组等组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许多研究从分子水平来探讨海洋贝类适应盐度胁迫的机制。本文综述了海洋贝类在盐度胁迫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包括渗透调节、能量代谢、免疫反应,以及转录组和基因组在海洋贝类盐度胁迫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提出了广盐性海洋贝类在盐碱水领域中的开发潜力,为海洋贝类抗逆品种选育以及绿色养殖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贝类 盐度胁迫 盐碱水 渗透调节 能量代谢 免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酸梭菌对七彩神仙鱼生长、形体指标、营养利用和肠道结构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朱建国 温彬 +2 位作者 成果 高建忠 陈再忠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9-168,共10页
为探讨丁酸梭菌对七彩神仙鱼生长、形体指标、营养利用和肠道结构功能的影响,在基础饵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1×10^(4)、1×10^(5)、1×10^(6)、1×10^(7)和1×10^(8) cfu/g丁酸梭菌饲养幼鱼8周。结果显示,与对照... 为探讨丁酸梭菌对七彩神仙鱼生长、形体指标、营养利用和肠道结构功能的影响,在基础饵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1×10^(4)、1×10^(5)、1×10^(6)、1×10^(7)和1×10^(8) cfu/g丁酸梭菌饲养幼鱼8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丁酸梭菌对七彩神仙鱼生长和形体指标无显著影响。1×10^(5) cfu/g添加组鱼体粗蛋白含量增加,对蛋白质的消化率显著提高。丁酸梭菌显著提高了中肠肠道绒毛高度和宽度,且1×105 cfu/g添加组肠道酸性黏多糖分泌量显著增加。对于肠道消化酶和抗氧化能力,1×10^(5) cfu/g添加组胰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1×10^(6) cfu/g添加组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肠道内容物短链脂肪酸分析显示,1×10^(5) cfu/g添加组的乙酸和丙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总酸含量在该添加组达到最大,显著高于其他组。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七彩神仙鱼饵料中添加1×10^(5) cfu/g丁酸梭菌可以改善肠道结构,提高肠道消化和抗氧化能力,增加肠道短链脂肪酸的分泌和营养利用率。本研究可为丁酸梭菌在七彩神仙鱼饵料中的科学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彩神仙鱼 丁酸梭菌 生长 形体指标 营养利用 肠道结构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色七彩神仙鱼虹彩细胞呈色相关基因的发掘
4
作者 李中军 温彬 +3 位作者 马腾飞 刘鑫 高建忠 陈再忠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0-52,共13页
为发掘蓝色体色中与虹彩细胞呈色相关的基因,实验选取全蓝、白化全蓝七彩神仙鱼分别与全白七彩神仙鱼的皮肤组织,进行比较转录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全蓝与全白七彩神仙鱼皮肤组织转录组序列比对,共有2192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1270... 为发掘蓝色体色中与虹彩细胞呈色相关的基因,实验选取全蓝、白化全蓝七彩神仙鱼分别与全白七彩神仙鱼的皮肤组织,进行比较转录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全蓝与全白七彩神仙鱼皮肤组织转录组序列比对,共有2192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1270个基因上调,922个基因下调,DEGs主要富集至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过程、肌动蛋白结构组织、嘌呤化合物生物合成过程、氧化磷酸化和柠檬酸循环等代谢通路。白化全蓝与全白七彩神仙鱼转录组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共有3168个DEGs,其中1859个基因上调,1309个基因下调,主要富集在氧化磷酸化、核糖核苷二磷酸代谢过程、ADP代谢过程、阳离子结合和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等通路。为进一步发掘与虹彩细胞呈色相关的候选基因,通过数据库比对分析,在全蓝与全白七彩神仙鱼筛选出32个DEGs,在白化全蓝与全白七彩神仙鱼筛选出38个DEGs,其中alkal2b、gpnmb、fhl2、pka与虹彩细胞发育相关,pgam、prtfdc1、pnp、slc23a1、slc2a9、rab38、rdh10、psat1、paics与虹彩细胞中鸟嘌呤合成及运输相关。本研究为深入解析鱼类蓝色结构色的形成和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虹彩细胞 结构色 蓝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素对海洋细菌生物被膜形成及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调控 被引量:11
5
作者 梁箫 童欢 +3 位作者 彭莉华 杨丽婷 常睿珩 杨金龙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5-82,共8页
为探讨纤维素对假交替单胞菌属细菌等在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生物量和胞外产物的影响,以及生物被膜等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对海洋无脊椎动物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选取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幼虫附着变态具有高诱导和中等程度诱导活性的... 为探讨纤维素对假交替单胞菌属细菌等在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生物量和胞外产物的影响,以及生物被膜等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对海洋无脊椎动物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选取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幼虫附着变态具有高诱导和中等程度诱导活性的海洋细菌Pseudoalteromonas atlantica、Shewanella loihica,分析了纤维素在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和生物被膜形成后,对生物被膜特性,如细菌密度、膜厚、胞外产物等的影响,以及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纤维素对厚壳贻贝幼虫的附着变态无显著性影响(P>0.05),而纤维素与细菌共同形成的生物被膜及纤维素处理的生物被膜对幼虫附着变态的诱导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通过对生物被膜的特性分析发现,两种纤维素添加方式处理的生物被膜,与野生型单一生物被膜相比,细菌量均明显减少,膜厚降低,胞外多糖、胞外脂含量减少,而胞外蛋白无显著变化(P>0.05)。研究表明,纤维素可通过调控细菌生物被膜的细菌密度、膜厚和胞外产物等特性,最终影响厚壳贻贝幼虫的附着变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Pseudoalteromonas atlantica Shewanella loihica 生物被膜 厚壳贻贝 附着变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鳙体型差异个体转录组与miRNA的联合分析
6
作者 邓玉婕 朱文彬 +4 位作者 傅建军 罗明坤 王兰梅 梁政远 董在杰 《水产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63,共13页
【目的】探究影响鳙体型差异的分子机制。【方法】本实验以正常鳙个体(CK组)和缩骨鳙个体(PG组)为研究对象,进行转录组和miRNA测序分析。【结果】共获得25327个Unigenes和8325个miRNA,鉴定到930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146个差异表达miRN... 【目的】探究影响鳙体型差异的分子机制。【方法】本实验以正常鳙个体(CK组)和缩骨鳙个体(PG组)为研究对象,进行转录组和miRNA测序分析。【结果】共获得25327个Unigenes和8325个miRNA,鉴定到930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146个差异表达miRNA(DEMs),包括473个上调和457个下调基因,44个上调和102个下调miRNA。对DEGs和DEMs的靶基因联合分析,获得了140个重复基因,功能富集到细胞周期(ko04110)、DNA复制(ko03030)、黏着斑(ko04510)和ECM受体相互作用(ko04512)等信号通路。其中,鉴定到如exo1、mcm4、ccna2、smc2和ccna2等16个参与骨骼形成发育的基因,推测可能与鳙的体型差异形成有关。此外,通过mRNA-miRNA网络互作分析,挖掘到如apob、tgfbr2a和col2a1b等基因,miR-34a-5p、miR-252a和miR-6547-5p等miRNAs;分析上述基因可能在调控和维持鳙的体型中发挥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实验发现,表达差异趋势与RNA-Seq和sRNA-Seq数据结果一致。【结论】研究发现的DEGs、DEMs和富集到的代谢通路可能与鳙的缩骨体型差异存在关联,实验结果可为后续深入揭示鳙影响体型差异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型 骨骼发育 差异表达基因 差异表达mi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滩涂围垦湖泊(上海滴水湖)轮虫的群落结构与时空分布 被引量:7
7
作者 何玮 薛俊增 吴惠仙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7-263,共7页
滴水湖是在围垦滩涂上挖成的一个人工湖.为了解该湖泊周年轮虫群落结构特征,于2008-2009年对滴水湖轮虫进行逐月采样研究,对湖泊中轮虫的种类组成、丰度及相关生态因子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共采集到轮虫12属33种,优势种有萼花臂尾轮虫、角... 滴水湖是在围垦滩涂上挖成的一个人工湖.为了解该湖泊周年轮虫群落结构特征,于2008-2009年对滴水湖轮虫进行逐月采样研究,对湖泊中轮虫的种类组成、丰度及相关生态因子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共采集到轮虫12属33种,优势种有萼花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暗小异尾轮虫以及多肢轮虫等.周年轮虫丰度变化范围为58.3-1829.2 ind./L,四个季节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水平空间上没有显著差异.夏、秋季轮虫丰度明显高于春、冬两季,其中秋季最高,平均为1087.5 ind./L;轮虫丰度变化主要与绿藻密度、温度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虫 群落结构 时空分布 滴水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虾青素对水产动物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赵樑 王锡昌 吴旭干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40-445,共6页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统计,1990—2013年世界水产品养殖产量从1.83×107 t持续增长至9.72×107 t,水产养殖产业正在不断兴起。1900年中国水产养殖量就已达到约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50%,之后比例不断上升,中国已成为世界...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统计,1990—2013年世界水产品养殖产量从1.83×107 t持续增长至9.72×107 t,水产养殖产业正在不断兴起。1900年中国水产养殖量就已达到约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50%,之后比例不断上升,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水产养殖量最高的国家[1](表1)。人们对于水产品的喜爱来源于它的营养与美味,随着水产养殖规模越来越大,人们对于水产品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品质安全、味道鲜美,还更加注重色泽、运输、保藏等方面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青素 水产饲料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来源中华绒螯蟹矿物质组成及风险评估
9
作者 钱晓莉 陈阿琴 +2 位作者 王磊 吴旭干 姚春霞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5,共12页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可食组织中矿质元素的组成及差异,评价中华绒螯蟹的食用安全和健康风险,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了2019年和2021年11月江苏苏州阳澄湖池塘养殖[雌蟹:(124.77±5.96)g,雄蟹:(149.7...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可食组织中矿质元素的组成及差异,评价中华绒螯蟹的食用安全和健康风险,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了2019年和2021年11月江苏苏州阳澄湖池塘养殖[雌蟹:(124.77±5.96)g,雄蟹:(149.73±6.28)g]、湖泊养殖[雌蟹:(117.78±4.35)g,雄蟹:(168.16±10.58)g]及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雌蟹:(113.97±44.20)g,雄蟹:(104.88±45.29)g]肝胰腺、性腺和肌肉中5种常量元素(Na、Mg、K、Ca、P)和10种微量元素(Zn、Cu、Mn、Se、Fe、Co、Ni、Sn、Mo、Cr)的含量,并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进行比较,评估其膳食摄入风险。试验结果显示:3种来源中华绒螯蟹可食组织均含有丰富的常量元素,池塘雄蟹肌肉中的P和池塘雌蟹肌肉中的Ca、Mg含量显著高于长江野生蟹(P<0.05);肝胰腺中,长江野生蟹的常量元素总量是池塘蟹和湖泊蟹的1.7~3.2倍。可食组织中微量元素Zn、Cu、Fe和Mn的含量超过1 mg/kg,Se的含量为0.25~1.61 mg/kg,其他微量元素的含量低于1 mg/kg;池塘蟹和湖泊蟹中大部分微量元素的含量无显著差异,除Fe、Mn和Sn外,长江野生蟹肝胰腺中各微量元素含量均高于池塘蟹和湖泊蟹。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相比,部分可食组织中Cu、Fe和Se的水平超过了推荐摄入量,但未超过可耐受最高摄入量。综上,3种来源中华绒螯蟹可食组织中矿物质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可能由生活环境和饵料组成不同导致,3种来源中华绒螯蟹可食组织均是人类矿质营养素的良好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可食组织 矿物质差异 膳食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酸化对贝类的生理生态学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婷 郑佳慧 +2 位作者 胡梦红 徐旭丹 王有基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2-202,共11页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_(2))大量排放,约四分之一被海洋吸收,导致海水pH值和碳酸钙饱和度降低,出现了海洋酸化的现象。海洋酸化及引起的碳酸盐化学体系的变化已对各种海洋生物产生影响。贝类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代...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_(2))大量排放,约四分之一被海洋吸收,导致海水pH值和碳酸钙饱和度降低,出现了海洋酸化的现象。海洋酸化及引起的碳酸盐化学体系的变化已对各种海洋生物产生影响。贝类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代表性生物类群,自身具有一定的酸碱平衡调节能力,但其属于钙化生物,极易受到海水酸化的影响。在对贝类进行酸化生理生态响应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海洋酸化影响到贝类整个生活史和几乎大部分生理过程,尤其是早期生活史阶段呈现高度敏感性。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对贝类在酸化条件下的生理生态响应进行了综述和讨论,为贝类应对海洋酸化响应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PH 酸化 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某河口型景观湖冬季附着藻类的建群过程初探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姗 柳昭莹 +2 位作者 张玮 袁明哲 王丽卿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5-351,共7页
为了解河口型水体附着藻类的建群过程,并获得群落成熟时间,于2015年冬季采用载玻片法对上海临港地区某景观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附着藻类共检测出4门37属65种,其中硅藻门数量最多,占附着藻类数量的69.57%,其次为绿藻门,占25.95%。附着... 为了解河口型水体附着藻类的建群过程,并获得群落成熟时间,于2015年冬季采用载玻片法对上海临港地区某景观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附着藻类共检测出4门37属65种,其中硅藻门数量最多,占附着藻类数量的69.57%,其次为绿藻门,占25.95%。附着藻类总丰度在27 d时达到峰值,丰度为1.13×10~4~500×10~4 cm^(-2);硅藻丰度在25 d时出现峰值,丰度为1.13×10~4~299.05×10~4 cm^(-2)。聚类分析(CA)、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和相似性分析(ANOSIM)将附着藻类建群过程分为5个阶段,各阶段主要优势属分别为菱形藻属、针杆藻属和脆杆藻属,菱形藻属和针杆藻属,菱形藻属,菱形藻属和毛枝藻属,以及异极藻属和毛枝藻属。另外,通过分析藻类群落光合荧光参数动态变化发现,PS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_v/F_m)变化与附着藻类总丰度变化趋势较一致,可作为指示附着藻类建群过程的潜在指标。挂片后3.5~4周,附着藻类群落发育逐渐成熟,此时段采样效果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群过程 河口型 附着藻类 成熟时间 人工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动态分析
12
作者 郑斯迪 高谦 +4 位作者 卜令飞 徐冠洪 蔡传国 范坷 刘其根 《水产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112,共13页
【目的】揭示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动态以及鱼类引入的影响。【方法】实验在2020年12月和2021年4、7、9月对当地的稻-田鱼田、稻-马口鱼田和水稻单作田的浮游动物和大... 【目的】揭示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动态以及鱼类引入的影响。【方法】实验在2020年12月和2021年4、7、9月对当地的稻-田鱼田、稻-马口鱼田和水稻单作田的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采样,鉴定、统计和分析该系统中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优势种及相关多样性指数。【结果】通过4个季节的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2门30种和大型底栖动物3门9种。浮游动物包括轮虫16种、枝角类7种、桡足类6种,其中近邻剑水蚤、中型小剑水蚤、萼花臂尾轮虫为全年优势种,平突船卵溞、光滑平直溞和大肚须足轮虫为季节性优势种。大型底栖动物包括寡毛类2种、摇蚊3种、腹足类3种,其中全年3种优势种为苏氏尾鳃蚓,霍普水丝蚓和黄色羽摇蚊。在4次调查取样期间,稻-田鱼、稻-马口鱼及水稻单作田这三类稻田系统中浮游动物的香农-威纳指数(H'_(1))、辛普森多样性指数(D_(1))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_(1))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9~4.1、0.81~0.93和0.67~0.93。浮游动物两种多样性指数的最高值在稻-田鱼和稻-马口鱼田中均出现在水稻移栽前(4月),水稻单作田中则出现在水稻扬花期(9月);其最低值在稻-田鱼和稻-马口鱼田中均出现在水稻成熟收割前(12月),水稻单作田则在水稻拔节期(7月)。三类稻田的浮游动物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在水稻移栽前最高,成熟收割前最低。三类稻田系统中大型底栖动物的香农-威纳指数(H'_(2))、辛普森多样性指数(D_(2))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_(2))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46~2.24、0.56~0.77和0.52~0.75。大型底栖动物两种多样性指数的峰值在三类稻田中均出现在水稻扬花期;在稻-田鱼和稻-马口鱼田中其最低值出现在水稻移栽前,水稻单作田的最低值则在水稻拔节期。大型底栖动物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峰值在稻-田鱼田中出现在水稻扬花期,稻-马口鱼和水稻单作田均在成熟收割前;在稻-田鱼和稻-马口鱼田中其最低值均出现在水稻移栽前,但水稻单作田最低值在拔节期。【结论】青田稻鱼系统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密度、生物量及相关多样性指数在不同季节存在显著差异;同一采样时期,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在两类养鱼稻田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养鱼稻田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均低于水稻单作田,但差异不显著。了解稻鱼共生系统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动态,有助于揭示稻-鱼互利共生的机制,为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改进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鱼共生系统 浮游动物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指数 青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对海洋升温与酸化的响应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晓杰 谢金玲 袁一鑫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33-441,共9页
自工业革命以来,空气中人为排放CO_(2)量增加,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和海水升温;同时,由于海⁃气界面气体交换,大气中CO_(2)部分溶解于海洋,引起海洋酸化。海洋升温加快鱼体内生化反应和代谢速率,并通过影响生长、觅食和繁... 自工业革命以来,空气中人为排放CO_(2)量增加,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和海水升温;同时,由于海⁃气界面气体交换,大气中CO_(2)部分溶解于海洋,引起海洋酸化。海洋升温加快鱼体内生化反应和代谢速率,并通过影响生长、觅食和繁殖等生命过程中能量供给,间接影响到鱼类种群分布、群落结构及生态系统的功能。而海水酸化会干扰海洋鱼类仔稚鱼的感觉和行为,增加其被捕食率,并削弱其野外生存能力,可能威胁自然种群补给量。综述了海洋升温、海洋酸化及其两者共同作用对海洋鱼类的影响,为预测鱼类响应全球海洋环境变化的响应趋势提供相关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温 酸化 鱼类 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产动物营养学原理的教学要点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志刚 陈乃松 李松林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第46期168-169,共2页
水产动物营养原理是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的核心和重要内容。本文总结了三大有机物营养、能量营养、矿物质营养和维生素营养的教学要点。掌握好这些教学要点是学好水产动物营养学原理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 水产动物 营养学原理 教学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方波缘肋缝藻(Frustulia quadrisinuata)-中国淡水硅藻新记录种
15
作者 林悦 张玮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6,共6页
2020年,对浙江省丽水市百山祖国家公园松源溪开展了藻类多样性调查,采集到1种淡水硅藻的中国新记录——四方波缘肋缝藻(Frustulia quadrisinuata Lange-Bertalot.1996)。本研究使用光镜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并首次利用扫描电子显微... 2020年,对浙江省丽水市百山祖国家公园松源溪开展了藻类多样性调查,采集到1种淡水硅藻的中国新记录——四方波缘肋缝藻(Frustulia quadrisinuata Lange-Bertalot.1996)。本研究使用光镜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并首次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该物种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结果显示,该肋缝藻具有以下特征:(1)壳面轮廓略呈菱形,边缘具3个波状突起,末端呈宽圆形;(2)纵肋和壳缝适度弯曲,纵向肋缝在中央区有明显收缩,形成一个独特的“8字形”结构;(3)外壳面近缝端和远缝端均呈“T”字形;(4)纵向线纹在壳面中部呈波浪状,密度24~30条/10μm;横向线纹密度26~30条/10μm。结果表明本研究采集到的中国种群形态特征,与四方波缘肋缝藻模式种群描述一致,为国内首次记录,扩展了该物种的全球地理分布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缝藻 硅藻 新记录种 百山祖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脂肪对水产品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6
作者 庄柯瑾 王帅 +2 位作者 王锡昌 吴旭干 郭燕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288-292,共5页
随着水产养殖产业的不断发展,水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人们对水产品品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探讨了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和脂肪水平对养殖水产品感官、营养及风味等品质的影响,并对接下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 随着水产养殖产业的不断发展,水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人们对水产品品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探讨了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和脂肪水平对养殖水产品感官、营养及风味等品质的影响,并对接下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水产品饲料配比及品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为水产养殖行业提供有利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品 品质 饲料 脂肪源 脂肪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来源海洋弧菌微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黄道芬 梁箫 +3 位作者 彭莉华 郭行磐 张德民 杨金龙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40-1147,共8页
为探讨广泛存在于近海环境中海洋弧菌和贝类附着的相互作用关系,实验从自然微生物被膜和厚壳贻贝成体肠道内分离了海洋弧菌,测定其种属及亲缘性,调查了这些不同来源弧菌形成的微生物被膜与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测试弧... 为探讨广泛存在于近海环境中海洋弧菌和贝类附着的相互作用关系,实验从自然微生物被膜和厚壳贻贝成体肠道内分离了海洋弧菌,测定其种属及亲缘性,调查了这些不同来源弧菌形成的微生物被膜与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测试弧菌形成的微生物被膜密度随着初始细菌密度的增加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源于自然微生物被膜和贻贝肠道内的10株弧菌均能显著促进厚壳贻贝稚贝的附着,不同菌株形成微生物被膜的诱导活性存在显著差异,附着率变化范围为17%~67%,其中稚贝在Vibrio sp.17微生物被膜上的附着率为67%±2%。微生物被膜对稚贝附着诱导活性与被膜密度呈显著相关性,其中弧菌V.crassostreae ECSMB14106的相关性系数最高,为0.8992。此外,微生物被膜的诱导活性与弧菌的来源无关。本实验初步探明了海洋弧菌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微生物被膜调控厚壳贻贝的附着分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壳贻贝 稚贝 附着 海洋弧菌 微生物被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低盐海区的坛紫菜栽培试验
18
作者 黄林彬 陈俊华 严兴洪 《水产科技情报》 2022年第1期15-18,共4页
为建立低盐度海区的紫菜栽培模式,选用人工选育的耐低盐坛紫菜品系(DY-1),于2010—2013年在芦潮港海区开展了生产性栽培试验。2010—2011年度试验栽培面积为0.2 hm^(2),获得了初步成功;2011—2012和2012—2013两个年度试验栽培面积均为1... 为建立低盐度海区的紫菜栽培模式,选用人工选育的耐低盐坛紫菜品系(DY-1),于2010—2013年在芦潮港海区开展了生产性栽培试验。2010—2011年度试验栽培面积为0.2 hm^(2),获得了初步成功;2011—2012和2012—2013两个年度试验栽培面积均为1 hm^(2),生产期分别为181 d和174 d,均采收了4个批次鲜菜,产量分别为22875 kg/hm^(2)和22500 kg/hm^(2)。试验结果表明,耐低盐坛紫菜品系(DY-1)适合在上海低盐海区栽培,且产量较高,可在河口海区大规模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坛紫菜 耐低盐品系 低盐海区 人工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细菌生物被膜可拉酸含量影响厚壳贻贝稚贝附着 被引量:2
19
作者 解静仪 王小雨 +2 位作者 李局 杨金龙 梁箫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6-107,共12页
可拉酸是生物被膜上重要的胞外多糖之一,但细菌可拉酸对海洋无脊椎动物附着过程的影响还鲜少研究。本研究从自然生物被膜中分离出8株海洋细菌,对其种属进行鉴定及聚类分析,并测定其生物被膜的可拉酸含量及对稚贝附着的诱导能力。筛选所... 可拉酸是生物被膜上重要的胞外多糖之一,但细菌可拉酸对海洋无脊椎动物附着过程的影响还鲜少研究。本研究从自然生物被膜中分离出8株海洋细菌,对其种属进行鉴定及聚类分析,并测定其生物被膜的可拉酸含量及对稚贝附着的诱导能力。筛选所得海洋细菌形成生物被膜并测定其成膜能力及胞外产物含量,发现β-多糖的生物量与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率呈显著正相关趋势(p<0.05)。8株海洋细菌生物被膜中可拉酸含量的定量结果显示,3株革兰氏阳性菌无法产生可拉酸,5株革兰氏阴性菌均可检测到不同含量的可拉酸,其中革兰氏阴性菌Shewanella marisflavi的可拉酸含量最高,为1076.43μg/mL。不同可拉酸含量的海洋细菌单一生物被膜与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率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海洋细菌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率的诱导效果与其可拉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以上结果表明,细菌生物被膜中的可拉酸能够参与诱导厚壳贻贝稚贝的附着。本研究为探究海洋细菌生物被膜的化学物质与海洋贝类附着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贝类附着机制提出了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被膜 厚壳贻贝 稚贝 可拉酸 附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淡水微藻相互间化感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尹思成 马逸驰 +3 位作者 王先云 尚光霞 王丽卿 张玮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23-233,共11页
水体富营养化和气候变暖加剧了入侵蓝藻的全球性扩张;化感作用在此类蓝藻的扩张中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对不同物种之间的化感竞争关系,仍研究不足。针对近年来上海地区水体出现的金孢藻水华现象,以卵孢金孢藻和2种土著浮游植物(铜绿微... 水体富营养化和气候变暖加剧了入侵蓝藻的全球性扩张;化感作用在此类蓝藻的扩张中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对不同物种之间的化感竞争关系,仍研究不足。针对近年来上海地区水体出现的金孢藻水华现象,以卵孢金孢藻和2种土著浮游植物(铜绿微囊藻、四尾栅藻)为研究对象,通过滤液培养方式,观测藻类生物量、叶绿素a含量和光合作用荧光活力等指标的变化,探究卵孢金孢藻与2种微藻种间的化感竞争作用。结果表明,在室内BG11培养条件下,铜绿微囊藻滤液仅在实验前4 d对卵孢金孢藻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其潜在最大光合效率(F_(v)/F_(m))和实际光合效率(Yield)先下降后上升,实验结束时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卵孢金孢藻滤液随时间延长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4 d后比生长率和叶绿素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对其光合活性影响不显著。四尾栅藻滤液显著抑制卵孢金孢藻的生长,2 d后生物量和叶绿素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卵孢金孢藻的光合活性无明显变化;卵孢金孢藻滤液对四尾栅藻的生长和潜在最大光合效率、实际光合效率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等无显著影响(P>0.05)。金孢藻与微囊藻和栅藻之间不同的化感响应,表明同一水体中的蓝藻可能更易成为金孢藻的化感抑制目标;同时,化感效应结果与不同物种的自身特性和水体营养水平有关。实验结果进一步探究了卵孢金孢藻与不同浮游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为进一步了解卵孢金孢藻的扩散和暴发机制积累了基础数据,可为我国新型蓝藻水华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孢金孢藻 水华蓝藻 化感作用 光合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