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瞻性记忆训练对慢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观察
1
作者 钱玉芳 贾文冬 《贵州医药》 CAS 2024年第12期2003-2004,共2页
目的 探讨慢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前瞻性记忆训练对其用药依从性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60例慢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以乱数表法分为干预组(前瞻性记忆训练)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80例。对两组干预效果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干预组训练后... 目的 探讨慢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前瞻性记忆训练对其用药依从性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60例慢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以乱数表法分为干预组(前瞻性记忆训练)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80例。对两组干预效果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干预组训练后精神分裂症严重程度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用药依从性、认知功能各项评分训练后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就慢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开展前瞻性记忆训练具有积极意义,其能有效提高用药依从性,改善其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患者 精神分裂症 用药依从性 前瞻性记忆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巴胺D4受体和COMT基因多态性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中的交互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陈玄玄 刘寒 +1 位作者 严文佳 杨道良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769-1773,共5页
目的:讨论多巴胺D4受体(DRD4)基因第3外显子48bp可重复序列多态性(exonⅢ48 bp VNTR)和COMT val158met基因多态性及其交互作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对30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分组,... 目的:讨论多巴胺D4受体(DRD4)基因第3外显子48bp可重复序列多态性(exonⅢ48 bp VNTR)和COMT val158met基因多态性及其交互作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对30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分组,分为伴攻击行为组(研究组)和不伴攻击行为组(对照组),分别进行社会人口学资料、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测定,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DRD4 exonⅢ48 bp VNTR和COMT val158met基因多态性。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DRD4 exonⅢ48 bp VNTR和COMT val158met基因多态性及其交互作用的效应。结果:除既往攻击行为史(t=13.118,P<0.01)外,两组间社会人口学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RD4 exonⅢ48 bp VNTR和COMT val158met基因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分布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232,14.384,9.108,4.436;P<0.05);COMT Val/Met和DRD42/2/2、2/4、3/4基因型多态性的交互作用可影响精神分裂症的攻击行为,其OR值(95%CI)为0.195(0.042~0.918)。结论:(1)DRD4 exonⅢ48 bp VNTR和COMT val158met基因多态性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存在关联;(2)COMT Val/Met和DRD42/2/2、2/4、3/4基因型多态性对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存在负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攻击行为 多巴胺D4受体 COMT基因 基因-基因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与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姜华 程飞 《糖尿病新世界》 2016年第17期82-84,共3页
精神分裂症与糖尿病共病现象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真正的发生机理还不是很明确。由于两种疾病的相互影响,增加了治疗的困难。为了能够对这一共病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治疗效果上取得较好的进展,临床上已经进行了许多相关的研究。特别... 精神分裂症与糖尿病共病现象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真正的发生机理还不是很明确。由于两种疾病的相互影响,增加了治疗的困难。为了能够对这一共病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治疗效果上取得较好的进展,临床上已经进行了许多相关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获得了一些很实用的经验。该文主要从精神分裂症合并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共病可能的原因、治疗方法与效果、康复管理等方面对近年来临床上的研究结果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糖尿病 发病率 共病 治疗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与强迫症错误监控功能改变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吴荣琴 宋立升 +6 位作者 赵亮 李小平 吕坚 徐璐 黄军斌 唐佳琳 徐敏曦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9年第3期183-185,共3页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患者错误相关负电位(ERN)变化特征及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对64例精神分裂症和59例强迫症患者及56名健康成人进行ERN检测、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评估,并对结果进行相...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患者错误相关负电位(ERN)变化特征及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对64例精神分裂症和59例强迫症患者及56名健康成人进行ERN检测、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评估,并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比较。结果:精神分裂症组和强迫症组ERN的正确反应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正确反应和错误反应的反应时明显长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精神分裂症组ERN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强迫症组ERN波幅增高(P<0.05或P<0.01)。ERN潜伏期和波幅变化与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及PANSS总分(r=0.088,P>0.05)、强迫症组ERN波幅与Y-BOCS评分之间不相关(r=0.117,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的ERN波幅降低及强迫症的ERN波幅增高可能反映两组患者内在错误监控机制存在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强迫症 错误相关负电位 生物学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希望疗法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干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文玲 王敏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8期930-932,共3页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以青壮年人群多发的精神疾病之一,本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据调查在6.55‰[1]。随着对疾病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及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本病经过积极的系统治疗大多能够有效控制疾病症状。但是患者在情绪波...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以青壮年人群多发的精神疾病之一,本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据调查在6.55‰[1]。随着对疾病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及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本病经过积极的系统治疗大多能够有效控制疾病症状。但是患者在情绪波动时仍然普遍存在对各个方面的顾虑和担心,且同时存在焦虑、抑郁以及自卑等负性情绪也逐渐表现出来,对患者的治疗和进一步的康复不利[2]。希望疗法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疗法,建立在希望理论基础之上并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它通过向患者灌输希望并使其树立目标,加强患者的路径、动力思维而使患者的希望水平得到提高[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精神疾病 希望疗法 青壮年人群 疾病症状 负性情绪 心理疗法 疾病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念减压疗法对精神分裂症稳定期患者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6
作者 杨丽娟 蒋红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20期2952-2954,共3页
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控制症状使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期症状得到缓解,同时进入疾病稳定期。但研究表明[1],尽管药物能够控制患者病情,但由于疾病复杂性,患者常出现病情反复,影响其心情和生活质量。文献[2]报道,有效应对方式能够减轻患者对于... 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控制症状使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期症状得到缓解,同时进入疾病稳定期。但研究表明[1],尽管药物能够控制患者病情,但由于疾病复杂性,患者常出现病情反复,影响其心情和生活质量。文献[2]报道,有效应对方式能够减轻患者对于外界环境的抵御心理,提高患者心理阈值,引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心理阈值 药物治疗 稳定期患者 急性期 应对方式 病情反复 有效应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氮平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血脂水平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顾林玲 李万和 管宇华 《山西医药杂志》 2023年第7期496-499,共4页
目的探讨奥氮平片在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P)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血脂水平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本院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确诊并治疗的106例SP患者,所有患者全部都接受奥氮平治疗。观察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 目的探讨奥氮平片在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P)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血脂水平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本院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确诊并治疗的106例SP患者,所有患者全部都接受奥氮平治疗。观察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治疗前后的疗效评估;治疗前后的血脂四项评估。结果治疗后,PANSS量表各项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106例患者治疗后,有32例(30.2%)临床痊愈,有47例(44.3%)显效,有19例(17.9%)为进步,有8例(7.5%)无效,总有效率为92.5%。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患者使用奥氮平片进行治疗,疗效理想,可更为有效地缓解SP患者的相关症状;但会影响患者的血脂代谢及血脂四项指标水平,临床中一定要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奥氮平 疗效 血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结构改变与精神行为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8
作者 田金昌 苏宁 +4 位作者 洪波 刘园园 李伟 李霞 岳玲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25年第2期85-88,共4页
目的: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不同程度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和内侧颞叶萎缩(medial temporal lobe atrophy,MTA)伴发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u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 目的: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不同程度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和内侧颞叶萎缩(medial temporal lobe atrophy,MTA)伴发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u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的差异,以及不同程度AD伴发BPSD的特征。方法:住院治疗的AD患者87例,均完成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根据Fazekas评分将患者WMH分为无异常组49例和异常组38例;根据MTA评分标准将脑萎缩分级,分别比较不同程度WMH、MTA及不同程度AD神经精神症状问卷(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NPI)评分的差异。结果:WMH程度与淡漠相关(P<0.05),WMH无异常组更容易出现淡漠;左侧MTA与幻觉相关(P<0.05),轻度MTA患者幻觉评分更高;轻度痴呆患者抑郁症状评分更高(P=0.004)。结论:AD伴发BPSD与脑萎缩和脑小血管病均有关,与患者淡漠和幻觉症状相关,而抑郁症状更多出现在轻度AD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脑白质高信号 内侧颞叶萎缩 精神行为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障碍患者攻击行为与DRD4基因多态性及人格特征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杨道良 刘寒 +3 位作者 吴宇杰 杜文永 季卫东 陈玄玄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62-367,共6页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患者攻击行为与多巴胺D4受体(dopamine D4 receptor,DRD4)基因第3外显子(exonⅢ)48 bp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tandem repeat,VNTR)多态性及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患者攻击行为与多巴胺D4受体(dopamine D4 receptor,DRD4)基因第3外显子(exonⅢ)48 bp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tandem repeat,VNTR)多态性及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上海市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和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就诊的双相障碍患者共173例,根据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dified Overt Aggression Scale,MOAS)评分将其分为攻击组(研究组)和非攻击组(对照组)。分别进行一般情况调查、气质性格问卷(Temperature and Character Inventory,TCI)测定;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DRD4 exonⅢ48 bp VNTR多态性位点。用SHEsis软件进行基因型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度检验及组间基因型频率的差异分析,用χ~2检验和t检验分析双相障碍患者攻击行为与DRD4基因多态性及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一般情况调查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测到DRD4 exonⅢ48 bp VNTR的6种等位基因和9种基因型,2组最常见的是4次重复等位基因。2组间DRD4基因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P=0.018)。研究组寻求新奇、伤害避免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26,P=0.000),合作性、自我定向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00)。研究组携带长重复等位基因的患者寻求新奇、伤害避免维度评分高于携带短重复等位基因的患者(P=0.000,P=0.006),合作性维度评分低于携带短重复等位基因的患者(P=0.038)。结论·双相障碍患者攻击行为与DRD4 exonⅢ48 bp VNTR之间可能存在关联。双相障碍攻击行为患者具有冲动、寻求刺激、探索、害怕不确定、报复心强、自私自利等人格特征,携带长重复等位基因患者人格异常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攻击行为 多巴胺D4受体 人格特征 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与管理模式的研究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姜华 熊茜 +3 位作者 程飞 王琴 孙逸炜 王蕴蕴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3期147-151,共5页
目的研究分析认知行为治疗(CBT)对精神分裂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选择4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40例社区精神分裂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在观察组的康复治疗方案中纳入CBT,对患者拒绝参加康... 目的研究分析认知行为治疗(CBT)对精神分裂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选择4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40例社区精神分裂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在观察组的康复治疗方案中纳入CBT,对患者拒绝参加康复管理的认知偏差进行干预。结果观察组接受12周的CBT后,能够主动参与以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为主的康复管理,空腹血糖(FPG)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持续观察48周,观察组仍然能够保持FPG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Hb A1c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2、24、36及48周末的糖尿病相关指标较基线期均明显好转。结论 CBT可以较好地提高精神分裂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参与康复管理的依从性,并有效降低患者的FPG与Hb A1c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糖尿病 2型 认知疗法
原文传递
功能性帕金森综合征一例
11
作者 岳玲 徐郁 王刚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42-744,共3页
患者男性,62岁。主诉情绪低落、紧张烦躁约2年,间断性不自主下肢抖动伴动作迟缓1年,并加重2周,于2021年7月9日入院。患者2年前因多重打击(单位破产无法获得提前退休款、房屋拆迁未获得足额补偿、投资失败以及父母高额医疗费用)而导致情... 患者男性,62岁。主诉情绪低落、紧张烦躁约2年,间断性不自主下肢抖动伴动作迟缓1年,并加重2周,于2021年7月9日入院。患者2年前因多重打击(单位破产无法获得提前退休款、房屋拆迁未获得足额补偿、投资失败以及父母高额医疗费用)而导致情绪低落、失眠,并逐渐出现妄想症状如担心家人“被害”或感觉家中将“出大事”,症状呈进行性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障碍 帕金森障碍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拉西酮联合舒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朱仁杰 姜华 +1 位作者 徐璐 程飞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23年第8期1953-1957,共5页
目的探讨盐酸鲁拉西酮片联合舒必利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11月在上海市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计算机随机排列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舒必利片,首... 目的探讨盐酸鲁拉西酮片联合舒必利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11月在上海市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计算机随机排列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舒必利片,首次剂量1片/次,3次/d,治疗7 d后增加至3片/次,3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盐酸鲁拉西酮片,1片/次,1次/d。两组患者连续治疗2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精神分裂症生活质量量表(SQLS)评分以及血清中催乳素(PRL)、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8.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PANSS各项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PANSS各项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后,两组的SQLS各项评分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SQLS各项评分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PRL水平高于治疗前,血清IL-6、IL-17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清IL-6、IL-17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鲁拉西酮片联合舒必利片可提高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精神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炎症反应,且药物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鲁拉西酮片 舒必利片 精神分裂症 PANSS评分 SQLS评分 催乳素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7
原文传递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39
13
作者 土文珍 林小东 +4 位作者 陈策 陈兴时 林治光 张明岛 吴荣琴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2-205,共4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和对事件相关脑电位P300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康复期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5Hz组、10Hz组和15Hz组,每组患者30例。3组患者分别给予对应的5Hz、10Hz和15Hz的rTM...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和对事件相关脑电位P300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康复期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5Hz组、10Hz组和15Hz组,每组患者30例。3组患者分别给予对应的5Hz、10Hz和15Hz的rTMS治疗,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5周(即25次)。3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治疗后)采用P300进行检测,并采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量表评估疗效。结果治疗后,10Hz组患者的SANS评分与组内治疗前和其余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0Hz组患者P300的波幅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得出患者的年龄和病程进入最终的方程,而性别、受教育年限和药物治疗剂量被剔除出回归方程,即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年龄越大、病程越长,其rTMS治疗后阴性症状的改善幅度越小。结论与5Hz和15Hz的rTMS治疗相比,10Hz的rTMS治疗可更有效地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重复经颅磁刺激 阴性症状
原文传递
帕利哌酮和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事件相关电位N400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孔令光 张伟 +5 位作者 徐大利 谢海龙 陈兴时 林治光 张明岛 吴荣琴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04-308,共5页
目的比较帕利哌酮和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事件相关脑电位N400的影响。方法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帕利哌酮组和利培酮组各45例,给予帕利哌酮(6~12 mg·d^(-1))和利培酮(3~6 mg·d^(-... 目的比较帕利哌酮和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事件相关脑电位N400的影响。方法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随机分为帕利哌酮组和利培酮组各45例,给予帕利哌酮(6~12 mg·d^(-1))和利培酮(3~6 mg·d^(-1))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BDNF水平、事件相关脑电位N400潜伏期及波幅,并分析其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分之间的关系。结果两组各有3例因不能耐受不良反应而脱落。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BDNF水平均有回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匹配条件下的N400潜伏期缩短、波幅回升(P<0.01);非匹配条件下帕利哌酮组N400潜伏期缩短(P<0.05),而利培酮组N400波幅增高(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PANSS总分均明显下降(P<0.01),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相关分析显示,帕利哌酮组PANSS减分率与血清BDNF升高值存在正相关(r=0.417,P<0.05),利培酮组未发现两者间存在相关(r=0.103,P=0.516)。结论帕利哌酮及利培酮均可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BDNF水平,改善患者认知功能(N400潜伏期与波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利哌酮 利培酮 精神分裂症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事件相关电位 认知
原文传递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卒中后抑郁障碍患者失匹配负波和视觉P300的影响 被引量:16
15
作者 王绍昌 张惠芳 +3 位作者 吴荣琴 徐璐 陈兴时 彭滔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20年第3期174-177,共4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卒中后抑郁障碍(PSD)患者事件相关电位(ERPs)中失匹配负波(MMN)和视觉P300的影响。方法:68例PSD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rTMS组和单用药组各34例,另选择38名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单用药组服用文拉法辛...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卒中后抑郁障碍(PSD)患者事件相关电位(ERPs)中失匹配负波(MMN)和视觉P300的影响。方法:68例PSD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rTMS组和单用药组各34例,另选择38名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单用药组服用文拉法辛治疗,150 mg/d缓释顿服;rTMS组合并高频rTMS治疗6周。治疗前后给予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及ERPs中MMN、视觉P300指标检测;ERP结果与健康对照组(38名)比较。结果:治疗后两患者组HAMD-17评分均明显降低,且rTMS组治疗第3、6周后HAMD-17评分明显低于单用药组(P均<0.01)。治疗前两患者组额区MMN及枕区P2、P3潜伏期明显长于健康对照组、波幅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与治疗前及单用药组比较,治疗后rTMS组额区MMN潜伏期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升高(P均<0.05);枕区P2、P3潜伏期明显缩短,P3波幅明显升高(P均<0.05);单用药组治疗前后MMN、视觉P300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高频rTMS可以提高PSD疗效,改善患者的神经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重复经颅磁刺激 事件相关电位 失匹配负波 视觉P30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氮平联合氨磺必利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5
16
作者 钱雅雯 张岩 《医药论坛杂志》 2022年第16期101-104,共4页
目的 分析奥氮平联合氨磺必利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摘取102例在上海市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接受治疗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对象,均来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采取奥... 目的 分析奥氮平联合氨磺必利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摘取102例在上海市静安区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接受治疗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对象,均来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采取奥氮平治疗,研究组51例采取奥氮平联合氨磺必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PANSS评分(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心理状态改善情况、治疗前后BMI水平和血脂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后生活质量。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08%)高于对照组(80.39%),治疗后PANSS各项评分、SA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D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BMI(体质量指数)、LDL-C(低密度脂蛋白)、T-CHO(血清总胆固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HDL-C(高密度脂蛋白)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也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P>0.05。结论 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奥氮平联合氨磺必利治疗可显著改善其病情,提升其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较少,此治疗方案适宜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奥氮平 氨磺必利 不良反应发生率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无抽搐电痉挛维持治疗的复发情况和认知功能变化
17
作者 李桦 吴荣琴 +2 位作者 姜华 孙复林 吕坚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8期00008-00011,共4页
探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无抽搐电痉挛维持治疗(M-ECT)的复发情况和对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将60例完成急性期无抽搐电痉挛治疗(MECT)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进行6个月 M-ECT联合药物治疗,对照组仅用药物治疗,... 探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无抽搐电痉挛维持治疗(M-ECT)的复发情况和对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将60例完成急性期无抽搐电痉挛治疗(MECT)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进行6个月 M-ECT联合药物治疗,对照组仅用药物治疗,对两组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和韦氏记忆测验(WMS)评定。结果:治疗后研究组PANSS评分比对照组降低(P <0.05),研究组减分率比对照组增高(P <0.05);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WCST(完成分类数、错误应答数)和WMS(联想、理解)治疗前后得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M-ECT联合药物治疗能更好地预防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复发,且M-ECT未对患者的认知功能产生显著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抽搐电痉挛维持治疗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复发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性神经调控技术在双相障碍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闫宁 刘勇 胡少华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8-326,共9页
双相障碍是一种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以抑郁和躁狂交替发作为主要表现,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仍未明确,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疾病负担。目前国内外指南仍以药物治疗为主,但其在降低疾病复发率和自杀率等方面的效果比较有限,因此,亟需... 双相障碍是一种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以抑郁和躁狂交替发作为主要表现,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仍未明确,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疾病负担。目前国内外指南仍以药物治疗为主,但其在降低疾病复发率和自杀率等方面的效果比较有限,因此,亟需新的治疗手段来增效药物治疗。近年来,无创性神经调控技术发展迅速,本文将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经颅交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tACS)、经颅聚焦超声(transcranial focused ultrasound stimulation,tFUS)在双相障碍治疗中的相关机制、效果、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综述,为优化双相障碍的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经颅直流电刺激 重复经颅磁刺激 经颅交流电刺激 经颅聚焦超声
原文传递
不同剂量石杉碱甲对不同程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黎 程飞 +1 位作者 杜井波 任蕾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5年第6期447-451,共5页
目的 :分析不同剂量石杉碱甲对不同严重程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AD诊断标准的229例患者根据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分分成轻度AD患者58例,中度AD患者78例,重度AD患者93例。不同程度AD患者再随机分成石杉碱... 目的 :分析不同剂量石杉碱甲对不同严重程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AD诊断标准的229例患者根据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分分成轻度AD患者58例,中度AD患者78例,重度AD患者93例。不同程度AD患者再随机分成石杉碱甲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各3组,分别给予石杉碱甲0.05 mg 2次/d、0.1 mg 3次/d、0.15 mg 3次/d。在治疗0、12及52周进行MMSE量表、Barthel指数(BI)及患者陪伴家属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的评定。结果:对于不同严重度的AD患者,石杉碱甲高剂量治疗组在12周、52周治疗后MMSE量表评分、BI评分好于其他2剂量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均P<0.05)。石杉碱甲高剂量治疗52周后,轻度AD患者陪伴家属的HRSD及中、重度AD患者陪伴家属的HAMA评分的改善程度好于其他剂量组(均P<0.05)。AD患者石杉碱甲剂量与MMSE量表评分12周、52周差值呈正相关(P<0.01);与重度AD患者BI 12周、52周差值呈正相关(P<0.05);与轻度AD患者陪伴家属的HRSD差值呈正相关(P<0.05);与中、重度AD患者陪伴家属的HAMA差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石杉碱甲对AD的疗效与剂量呈正相关。高剂量石杉碱甲能延缓患者的认知下降。随着患者的认知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亦得到改善;其陪伴家属的焦虑、抑郁状态也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杉碱甲 阿尔茨海默病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 BARTHEL指数 焦虑 抑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