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骨质疏松症对人工髋关节置换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沈国平 王正 +7 位作者 罗从风 彭永岳 王以进 罗轶 陈伟兵 毛汉兴 何福斋 沈洪辉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年第7期462-464,共3页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老年骨质疏松者对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影响及其治疗对策.方法采集30具新鲜股骨标本,DEXA骨密度仪测试每个标本干骺端、颈部、Ward三角区及大转子区的骨密度,将骨质疏松标本进行骨水泥和非骨水泥假体安装,测定其生物...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老年骨质疏松者对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影响及其治疗对策.方法采集30具新鲜股骨标本,DEXA骨密度仪测试每个标本干骺端、颈部、Ward三角区及大转子区的骨密度,将骨质疏松标本进行骨水泥和非骨水泥假体安装,测定其生物力学性能变化.结果老年骨质疏松程度的增加,假体置换后股骨上方应变呈增加的趋势.随着骨密度的增加,假体近端和远端微动随之减少,关节假体的初始稳定性显著增加.结论老年骨质疏松对人工关节假体的置换影响是明显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采用骨水泥固定假体其松动率可下降30%~40%,临床上要求假体安装须精确匹配,骨水泥调制合理、厚度适中,以减少松动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骨质疏松症 人工髋关节置换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稳定性的生物力学测试 被引量:22
2
作者 王正 沈国平 +1 位作者 陈伟兵 王以进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80-84,共5页
目的 胸腰椎骨折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其疗效与螺钉固定的长度、螺钉的植入方向以及骨密度大小诸因素相关 ,为此进行生物力学分析 ,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 6具成人新鲜脊柱标本 ,应用实验应力分析手段进行测试。结果 长螺... 目的 胸腰椎骨折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其疗效与螺钉固定的长度、螺钉的植入方向以及骨密度大小诸因素相关 ,为此进行生物力学分析 ,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 6具成人新鲜脊柱标本 ,应用实验应力分析手段进行测试。结果 长螺钉的应变比短螺钉应变在压缩、前屈、后伸、侧屈分别小 1 6%、4 1 %、5 6%、4 1 % ;其强度分别提高 1 6%、4 1 %、5 5 %、4 1 % ;其脊柱位移分别小1 8%、2 5 %、32 %、30 % ;轴向刚度分别提高 1 8%、2 5 %、32 %、30 % ( P 均 <0 .0 5 )。螺钉平行植入与椎弓根成 7°角植入 ,后者其拔出力大 2 0 % ,拔出位移增加 7% ,能量增加 1 8% (P <0 .0 5 )。骨密度对拔出力的影响 ,正常组与骨质疏松组相差 67% ,相应的相对位移、应变、能量两组平均相差均在 1 6%以上(P <0 .0 5 )。结论 手术中应注意椎弓根螺钉固定相关因素 ,这对提高手术质量 ,减少并发症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稳定性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分析(英文)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正 沈国平 +1 位作者 陈伟兵 王以进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14期2755-2757,共3页
目的:胸腰椎骨折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其疗效与螺钉固定的长度、螺钉的植入方向以及骨密度大小诸因素相关,为此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6具成人新鲜脊柱标本,应用实验应力分析手段进行测试。结果:长螺钉的应变... 目的:胸腰椎骨折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其疗效与螺钉固定的长度、螺钉的植入方向以及骨密度大小诸因素相关,为此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6具成人新鲜脊柱标本,应用实验应力分析手段进行测试。结果:长螺钉的应变比短螺钉应变在压缩、前屈、后伸、侧屈分别小16%,41%,56%,41%;其强度分别提高16%,41%,55%,41%;其脊柱位移分别小18%,25%,32%,30%;轴向刚度分别提高18%,25%,32%,30%(F处理=60.2,ν处理=2,ν误差=14,P均<0.05)。螺钉平行植入与椎弓根成7°角植入,后者其拔出力大20%,拔出位移增加7%,能量增加18%(F处理=60.2,ν处理=2,ν误差=14,P<0.05)。骨密度对拔出力的影响,正常组与骨质疏松组相差67%,相应的相对位移、应变、能量两组平均相差均在16%以上(F处理=60.2,ν处理=2,ν误差=14,P<0.05)。结论:注意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相关因素,对脊柱骨折固定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螺钉 稳定性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板治疗锁骨骨折253例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陈伟兵 沈国平 彭永岳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年第6期475-475,共1页
关键词 锁骨骨折 钢板治疗 固定术治疗 钢板螺钉 切开复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6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治疗体会 被引量:2
5
作者 毛汉兴 王正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z1期74-75,共2页
关键词 髌骨粉碎性骨折 髌骨骨折 粉碎性 骨块 张力带固定 克氏针 克氏钢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隐匿性后踝骨折的治疗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沈洪晖 沈国平 +1 位作者 何辉 李海涛 《实用骨科杂志》 2012年第6期516-519,共4页
目的探讨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隐匿性后踝骨折的发生原因、受伤机制和治疗方案。方法于2005年2月至2011年6月收治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22例,其中有显性后踝骨折6例。采用胫骨髓内钉固定8例,胫骨下端前侧钢板1例,胫骨前外侧钢板13例;2... 目的探讨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隐匿性后踝骨折的发生原因、受伤机制和治疗方案。方法于2005年2月至2011年6月收治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22例,其中有显性后踝骨折6例。采用胫骨髓内钉固定8例,胫骨下端前侧钢板1例,胫骨前外侧钢板13例;2例腓骨中段骨折采用重建钢板固定,其余腓骨均未固定。结果术中有4例患者在应用前外侧钢板固定最远端时发现隐匿性后踝骨折并移位,1例采用胫骨髓内钉的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X线片发现隐匿性后踝骨折伴移位。结论术前没有CT、MRI检查能够确诊后踝骨折类型和大小时,胫骨下端前外侧钢板可作为首选的内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踝关节 骨折内固定术 隐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丝捆扎内固定治疗Ⅰ、Ⅱ型尺骨冠状突骨折 被引量:7
7
作者 邹宁 罗轶 +1 位作者 陈权 朱杰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3年第4期283-283,共1页
关键词 Ⅰ型尺骨冠状突骨折 Ⅱ型尺骨冠状突骨折 钢丝捆扎内固定术 肘部复合损伤 肘关节脱位 骨化性肌炎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32例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陈伟兵 彭永岳 沈国平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4年第11期738-738,共1页
关键词 锁骨钩钢板 治疗 肩锁关节脱位 喙锁韧带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锁髓内钉在下肢长骨干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沈国平 王洪光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0年第6期30-31,共2页
关键词 股骨干骨折 胫腓骨骨折 交锁髓内针 骨折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切开钢丝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38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邹宁 罗轶 +1 位作者 朱杰 冯颖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4年第2期133-133,共1页
目的 探讨有限切开钢丝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方法 采用膝关节有限切开 ,直视下复位后 ,钢丝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 38例。结果  38例全部获得随访 ,关节活动恢复良好 ,无膝部疼痛和不稳。结论 有限切开。
关键词 有限切开钢丝固定 治疗 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 膝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板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被引量:1
11
作者 彭永岳 陈伟兵 沈国平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6年第2期78-78,共1页
关键词 挠骨远端 骨折 外固定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52例体会 被引量:1
12
作者 沈国平 彭永岳 +2 位作者 陈伟兵 朱秀龙 王红光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6年第5期70-70,共1页
关键词 人工髋关节 置换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在四肢撕脱伤中的应用
13
作者 王洪光 沈国平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1年第6期60-60,共1页
关键词 四肢撕脱伤 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 治疗 手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体会
14
作者 沈国平 彭永岳 +1 位作者 姚蕴胜 姜锐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4年第2期103-103,共1页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胫骨平台(型)骨折17例临床分析
15
作者 沈国平 王红光 彭永岳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3年第3期79-79,共1页
关键词 胚骨平台骨折 功能锻炼 手术复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法固定胫骨不稳定 pilon 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沈国平 彭永岳 +2 位作者 王以进 陈伟兵 张晓峰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3期260-262,共3页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 固定胫骨不稳定pilon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 方法 用7具新鲜国人踝关节标本制备Ruedi-Allgower Ⅲ型pilon骨折,根据不同固定方法 分5组,A组:内侧支撑钢板固定,B组:胫骨远端前外侧解剖型钢板加内侧空心钉固定,C组:外...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 固定胫骨不稳定pilon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 方法 用7具新鲜国人踝关节标本制备Ruedi-Allgower Ⅲ型pilon骨折,根据不同固定方法 分5组,A组:内侧支撑钢板固定,B组:胫骨远端前外侧解剖型钢板加内侧空心钉固定,C组:外侧外固定支架加内侧空心钉固定,D组:外侧外固定支架加内侧支撑钢板固定,E组:内侧外固定支架加胫骨远端前外侧解剖型钢板固定.比较各组的强度、刚度、失效载荷等生物力学性能. 结果 A、B、C、D、E组胫骨远端的抗压应力值分别为(1.31±0.10)、(1.61±0.14)、(1.17±0.13)、(0.90±0.08)、(0.98±0.08)MPa,轴向刚度分别为(1224.49±115.40)、(1016.95±102.32)、(1395.34±140.12)、(1935.48±180.42)、(1764.71±174.76)N/mm,水平剪切刚度分别为(3076.92±304.20)、(2553.19±250.73)、(3529.41±344.42)、(4800.00±490.61)、(4444.45±451.52)N/mm,失效载荷分别为(2448±208)、(2034±184)、(2791±265)、(3871±382)、(3529±342)N,等效刚度值分别为(703±56)、(583±62)、(805±74)、(1100±108)、(1035±110)N·m/Deg. 结论 对于胫骨不稳定性pilon骨折,采用胫骨内侧支撑钢板或胫骨远端前外侧解剖型钢板附加外固定支架固定,不但具有优越的生物力学性能,等效刚度高,而且固定坚强、可靠,操作方便,踝关节稳定性好,为Ruedi-Allgower Ⅲ型pilon骨折切开复位手术固定选择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生物力学 外固定器
原文传递
不同方法移植重建膝前交叉韧带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罗轶 彭永岳 +1 位作者 陈伟兵 王以进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43-247,共5页
目的探讨自体髌韧带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固定方法及即刻固定强度。方法将15具标本分为3组,分别为1/3骨-髌韧带-骨(1/3B-PT-B)挤压螺钉固定组,1/3骨-髌韧带Krackow双锁边缝合组和原始标本ACL组。对标本施行单轴拉伸,运用生物力学... 目的探讨自体髌韧带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固定方法及即刻固定强度。方法将15具标本分为3组,分别为1/3骨-髌韧带-骨(1/3B-PT-B)挤压螺钉固定组,1/3骨-髌韧带Krackow双锁边缝合组和原始标本ACL组。对标本施行单轴拉伸,运用生物力学方法检测分析。所有实验均在液压万能材料试验机(WE-5A)上进行,用数字试应变仪(YJ-14)读取应变,用KG-101高精度数显光栅位移测微仪测量位移。加载速率为1.4mm/min,由于实验均为单轴拉伸试验,故载荷轴向、加载速率和加载等级三者均保持一致。从零加载至韧带撕裂、断裂时为止。达到极限强度过程须全面记录。结果1/3B-PT-B置换挤压螺钉固定组强度、刚度均高于原始标本ACL组及1/3骨-髌韧带Krackow双锁边缝合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选用1/3B-PT-B置换挤压螺钉固定重建ACL,术后替代物强度高,关节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髌韧带 生物力学 膝关节 自体髌韧带移植
原文传递
预防性筋膜切开减压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前臂骨折合并的软组织损伤 被引量:10
18
作者 沈国平 张晓峰 +1 位作者 彭永岳 陈伟兵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27-828,共2页
目的探讨预防性筋膜切开减压结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前臂骨折合并的严重软组织损伤的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共收治8例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前臂双骨折患者,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为40.3岁(16~57岁)。2例为开放性损... 目的探讨预防性筋膜切开减压结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前臂骨折合并的严重软组织损伤的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共收治8例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前臂双骨折患者,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为40.3岁(16~57岁)。2例为开放性损伤,按Gustilo分型均为ⅢB型;6例为闭合性损伤,按Tseherne软组织损伤分级:CⅡ级4例,CIII级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6h。8例患者均采用预防性筋膜切开减压、骨折内固定或外固定支架固定,切口敞开并应用VSD技术,待肿胀消退后再关闭切口。结果8例患者使用VSD时间平均为9.5d,平均使用VSD辅料2片,在治疗过程中更换VSD次数平均为1.6次。所有患者创面均顺利愈合,无创口感染发生。8例患者术后获7~24个月(平均11.5个月)随访。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4~12个月(平均6.5个月)。肘关节活动范围丧失平均为13.8°,前臂旋前功能丧失平均为10.0°,前臂旋后功能丧失平均为14.40。按Anderson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4例,良2例,可2例。无骨不连、骨髓炎和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前臂骨折合并的严重软组织损伤,急诊给予预防性筋膜切开减压、骨折固定、同时敞开切口并应用VSD技术,有利于避免软组织进一步损伤,可减少缺血性肌挛缩的发生,临床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前臂 创伤和损伤 骨筋膜室综合征 引流术
原文传递
髋臼骨折的CT分型与手术入路选择 被引量:2
19
作者 沈国平 陆男吉 +1 位作者 彭永岳 陈伟兵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AS 2008年第2期31-33,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髋臼骨折的CT分型指导手术入路选择,提高髋臼骨折的治疗水平。方法2002年12月至2007年9月间对21例髋臼骨折患者术前应用CT扫描,按髋臼骨折的Judet—Letoumel分型选择手术入路,4例后壁骨折、5例后柱骨折及2例横行骨折采用... 目的探讨应用髋臼骨折的CT分型指导手术入路选择,提高髋臼骨折的治疗水平。方法2002年12月至2007年9月间对21例髋臼骨折患者术前应用CT扫描,按髋臼骨折的Judet—Letoumel分型选择手术入路,4例后壁骨折、5例后柱骨折及2例横行骨折采用Kocher—Langeneback入路,2例前柱骨折、5例双柱骨折采用髂腹股沟入路;2例移位较重双柱骨折,采用前后联合入路;1例前壁骨折伴股骨头前上方骨折,采用髂股入路。采用专用器械及骨盆重建钢板和螺丝钉对骨折进行复位和固定;骨折距手术的时间为6—10d。结果随访6~57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骨折复位的质量按Matta影像学评定:解剖复位12例,良好复位8例,不满意复位1例。根据Merledd’Aubigne和Postel评分标准:临床疗效优13例,良5例,一般2例,差1例。结论CT扫描能明确髋臼骨折移位和粉碎程度,用术前CT分型指导手术入路的选择能提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骨折 手术入路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