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瑞舒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张浩 施巍 +1 位作者 李泽浦 姜颢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17期15-17,24,共4页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105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口服,10 mg/次,1次/d。2组...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105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口服,10 mg/次,1次/d。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评价临床疗效,对比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液流变学、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36%(P<0.05)。治疗后2组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各指标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1)。治疗后2组一氧化氮(NO)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内皮素(ET)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观察组NO和ET水平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液流变学及血管内皮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血液流变学 血管内皮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SAA、HBP表达与心肌损伤、凝血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许卫国 王长江 +1 位作者 戎哲毅 王坤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25年第1期88-93,共6页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肝素结合蛋白(HBP)表达与心肌损伤、凝血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4年4月在本院收治的AMI患者124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124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ELISA检测SAA、HBP水...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肝素结合蛋白(HBP)表达与心肌损伤、凝血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4年4月在本院收治的AMI患者124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124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ELISA检测SAA、HBP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心肌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酸激酶(CK);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Pearson法分析血清SAA、HBP与心肌损伤、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AMI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SAA、HBP对AMI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组血清SAA、HB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hsTnI、CK-MB、MYO、PT和T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PT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根据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知,血清SAA与HBP呈正相关(P<0.05),血清SAA、HBP与hsTnI、CK-MB、MYO、PT和TT均呈正相关(P<0.05),与APTT均呈负相关(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知SAA、HBP、hsTnI、CK-MB、MYO、PT和TT为影响患者发生AMI的危险因素(P<0.05),APTT为保护因素(P<0.05)。血清SAA诊断AMI的AUC为0.752,血清HBP诊断AMI的AUC为0.826,二者联合诊断AMI的AUC为0.876,二者联合优于各自单独诊断(Z_(联合vs SAA)=2.567、Z_(联合vs HBP)=2.683,P均<0.05)。结论AMI患者血清SAA、HBP表达均显著升高,二者与心肌损伤、凝血功能有关,二者联合可提高对AMI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淀粉样蛋白A 肝素结合蛋白 心肌损伤 凝血功能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院患者经鼻套管吸氧舒适度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竺易君 李萍 韩一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2582-2587,共6页
背景大量文献报道经鼻套管吸氧患者常因发生吸氧不适感而拒绝或减少氧气使用。部分学者认为其不适感的产生与供氧装置的理化性质相关并提出诸多方式改善,但大多较为繁琐且临床普及性欠佳。国外一项研究提示在供氧装置相同的情况下,治疗... 背景大量文献报道经鼻套管吸氧患者常因发生吸氧不适感而拒绝或减少氧气使用。部分学者认为其不适感的产生与供氧装置的理化性质相关并提出诸多方式改善,但大多较为繁琐且临床普及性欠佳。国外一项研究提示在供氧装置相同的情况下,治疗因素及患者自身因素可能对吸氧舒适度产生影响,但目前国内尚无此类研究。目的了解住院患者经鼻套管吸氧的舒适度,探究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06-05长海医院各科室的住院患者329例。采用自行设计的《住院患者经鼻套管吸氧舒适度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由11项封闭性问题及1项半开放性问题组成,主要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费用类别、文化程度、慢性鼻炎史、住院情况)、患者治疗因素(吸氧体位、吸氧流量、氧疗时程、吸氧频次、吸氧天数)及经鼻套管吸氧不适主诉。以患者在吸氧过程中是否产生不适主诉来评判经鼻套管吸氧舒适度。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患者经鼻套管吸氧舒适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发放问卷329份,回收有效问卷324份,有效回收率98.5%。324例患者中男187例(57.7%),女137例(42.3%);年龄23~96岁,平均年龄(59.1±14.9)岁,其中年龄≥65岁178例(54.9%);有医保304例(93.8%);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180例(55.5%),初、高中100例(30.9%),本科及以上44例(13.6%);既往有慢性鼻炎史22例(6.8%);住院≥2次的患者有58例(17.9%)。324例患者中认为氧疗舒适275例(84.9%),氧疗不舒适49例(15.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慢性鼻炎史[OR=9.764,95%CI(1.427,66.824),P<0.05]、吸氧流量[OR=3.528,95%CI(2.134,5.830),P<0.05]、吸氧时程[中程(0.5~15.0 h):OR=13.751,95%CI(3.114,60.729),P<0.05;长程(>15.0 h):OR=29.902,95%CI(6.857,130.408),P<0.05]、吸氧频次[2次/d:OR=9.252,95%CI(1.383,61.896),P<0.05;≥3次/d:OR=11.120,95%CI(2.320,53.297),P<0.05]是住院患者经鼻套管吸氧舒适度的影响因素。结论住院患者经鼻套管吸氧的总体舒适度尚可,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经鼻套管吸氧舒适度的影响因素包括慢性鼻炎史、吸氧流量、吸氧时程、吸氧频次。临床医护人员应遵循《成人急诊氧疗指南》,在达到目标氧疗的前提下,尽量控制吸氧流量、时程及频次,避免过度用氧,减少氧疗不适感的发生,提高经鼻套管吸氧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吸入疗法 舒适度 影响因素分析 横断面研究 住院病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