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穴肛精准分型与手术方案决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徐伟珏 吕志宝 +5 位作者 吕逸清 孙俊 吴一波 陈发玲 陈方 唐雯娟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10期891-896,共6页
目的探讨一穴肛的精准分型与手术方案的关系,以期最小损伤完成肛门及尿道阴道的一次成形术。方法收集2010年10月至2020年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收治的22例一穴肛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通过X线造影、MRI、膀胱镜检查了解患儿共同管(Common chan... 目的探讨一穴肛的精准分型与手术方案的关系,以期最小损伤完成肛门及尿道阴道的一次成形术。方法收集2010年10月至2020年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收治的22例一穴肛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通过X线造影、MRI、膀胱镜检查了解患儿共同管(Common channel,CC)、尿道、阴道的长度,阴道子宫、直肠盲端汇入位置的变异及选择的手术方法及路径。结果22例一穴肛患儿中,CC>3 cm 1例,≤3 cm 21例;尿道≥2 cm 12例,<2 cm 10例;阴道≥3 cm 11例,<3 cm 11例;双角子宫双阴道7例,其中严重阴道积液需处理2例;直肠盲端与尿道、阴道汇合于同一点12例,汇入于阴道、尿道汇合点远端3例,汇入于双阴道间隔处1例,汇入于阴道或子宫颈部5例,汇入于膀胱1例。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posterior sagittal anorectoplasty,PSARP)+经腹阴道旋转术完成阴道、尿道成形术1例;PSARP+尿道生殖窦整体游离(Total Urogenital Mobilization,TUM)拖出术或尿道生殖窦部分游离拖出术(Partial urogenital mobilization,PUM)14例;腹腔镜辅助下肛门直肠成形术(laparoscopically assisted anorectoplasty,LAARP)+TUM或PUM 5例;仅行肛门成形术2例。术后随访结果,所有患儿无严重并发症,并按Krickenbeck评价标准评估患儿的排便功能均超过6分,提示排便功能恢复尚可;其中评分>9分,排便功能恢复较好者10例(50%)。结论一穴肛的精准分型是医生选择手术方案的依据,MRI、造影及术中膀胱镜联合检查有助于精准了解CC、尿道、阴道长度及直肠盲端汇入点,多学科联合制定手术方案并完成手术及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畸形 泄殖腔/畸形 外科手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盆底三维超声重建技术对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胡慧勇 王海荣 +4 位作者 许云峰 蒋海燕 徐伟珏 段修华 吴雨萌 《肿瘤影像学》 2019年第3期187-192,共6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盆底三维超声(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3DUS)重建技术检测直肠盲端与周围肛提肌的关系,以及肛提肌厚度对诊断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congenital anorectal malformation,CARM)分型的价值。方法:采用盆底3DUS检查56例C... 目的:探讨新生儿盆底三维超声(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3DUS)重建技术检测直肠盲端与周围肛提肌的关系,以及肛提肌厚度对诊断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congenital anorectal malformation,CARM)分型的价值。方法:采用盆底3DUS检查56例CARM,测量直肠盲端(distal rectal pouch)至肛门隐窝(perineum)的距离(P-P间距)、直肠盲端至肛提肌(levator ani muscle)的距离(P-L间距)、肛提肌厚度和肛门括约肌厚度,并采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评价其中42例CARM患儿盆底肌肉发育情况,分析3DUS对CARM的分型、比较3DUS与MRI测量CARM盆底肌肉各径线以及两者对CARM伴瘘管的诊断效能。结果:3DUS诊断测量P-P间距、P-L间距和肛提肌厚度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DUS测量56例CARM的P-P间距、肛提肌厚度和肛门括约肌厚度平均值分别为(10.65±4.62)、(2.14±0.40)和(1.36±0.41)mm,其中42例MRI检查测量P-P间距、肛提肌厚度和肛门括约肌厚度平均值分别为(11.47±4.84)、(2.12±0.36)和(1.32±0.38)mm,两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手术结果对照,3DUS提示诊断CARM伴瘘管28例,不伴瘘管7例,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65.1%、53.8%和62.5%,MRI提示诊断CARM伴瘘管21例,不伴瘘管5例,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63.6%、55.6%和6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6,P=0.940)。结论:新生儿盆底三维超声重建技术可直观、立体地显示扩张直肠盲端与周围肛提肌的关系,准确测量肛提肌的厚度,完善了以往超声单一测定扩张直肠盲端距肛门隐窝距离的不足,可提高超声对CARM诊断分型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 肛提肌 三维超声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小儿肾脏恶性肿瘤的初步经验 被引量:5
3
作者 刘江斌 肖现民 +2 位作者 谢华 陈方 吕志宝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48-451,共4页
目的总结腹腔镜肾根治性切除术(LRN)治疗小儿肾脏恶性肿瘤的初步经验,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9月,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采用LRN治疗的7例小儿肾脏恶性... 目的总结腹腔镜肾根治性切除术(LRN)治疗小儿肾脏恶性肿瘤的初步经验,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9月,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采用LRN治疗的7例小儿肾脏恶性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和疗效。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1.5~11岁,平均(4.3±2.5)岁;左侧肾肿瘤4例,右肾3例;肿瘤最大直径4.5~10cm,平均(6.8±2.5)cm,术前CT或MRI检查均未超过中线。Ⅰ期经腹腔途径LRN手术6例,经细针穿刺活检、化疗后6周后LRN手术1例。结果7例均腹腔镜下完成LRN,无中转开腹者;手术时间70-150min,平均97rain;出血量5~30ml,平均13.5ml,均未术中输血。术后住院时间(含术后首次化疗时间)6-11d,平均8.5d。术后病理检查证实FH型肾母细胞瘤5例,肾横纹肌样肉瘤1例,肾癌1例。按COG分期肿瘤Ⅰ期6例,Ⅱ期1例。手术后按照NWTS-4化疗5例。术后随访0.3~2.9年,平均(1.9±1.5)年;术后无瘤生存6例,失访1例。结论经腹腔途径LRN治疗小儿肾脏恶性肿瘤是可行的,对早期和较小的肾脏肿瘤是安全有效的,但要选择适当的病例并由腹腔镜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其远期效果尚需大样本多中心对照研究和长期随访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母细胞瘤 肾肿瘤 腹腔镜检查 肾切除术
原文传递
腹腔镜联合输尿管镜精准切除Ⅰ型胆总管囊肿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江斌 陈立才 +4 位作者 陈发玲 褚忆忆 盛庆丰 叶国刚 吕志宝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17-521,共5页
目的总结腹腔镜联合输尿管镜(combined-laparoscopic-ureteroscopic-procedure, CLUP)治疗小儿I型胆总管囊肿(choledochal cyst,CC)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7年5月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普外科... 目的总结腹腔镜联合输尿管镜(combined-laparoscopic-ureteroscopic-procedure, CLUP)治疗小儿I型胆总管囊肿(choledochal cyst,CC)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7年5月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普外科收治的83例Ⅰ型CC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将上述患儿分成两组:A组为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7例,在腹腔镜手术切除CC同时,联合使用Storz公司产输尿管镜(7F)以CLUP方式切除CC;B组为2013年1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66例,仅采用腹腔镜切除CC。对比分析两组间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囊肿切除情况、术后胰腺炎及逆行性胆管炎等情况。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别;通过CLUP可精准地探查并切除A组的整个CC,尤其是可精准切除胰腺段CC(intrapancreatic choledochal cyst, IPCC),并准确处理肝总管和(或)肝管狭窄畸形等;A组中1例、B组中4例接受了肝门成形术。A组中15例、B组中55例术后随访至2017年11月;A组中获随访的15例术后B型超声、11例术后MRI检查均未见IPCC残留。B组中有2例术后B型超声和MRI检查发现远端CC残留,其中1例2年后再手术切除远端残留CC。A组术后未发生胰腺炎或逆行性胆管炎;B组术后胰腺炎发生率为5.4%(3/55),逆行性胆管炎发生率为3.6%(2/55)。结论CLUP手术治疗Ⅰ型小儿CC是安全可行的,有帮于精准、完整切除CC尤其是IPCC、减少术后胰腺炎和逆行性胆管炎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囊肿 输尿管镜 腹腔境 儿童
原文传递
胸腔镜下连续与间断折叠缝合膈肌治疗小儿先天性膈膨升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李朋飞 刘江斌 吕志宝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2017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目的回顾性对比分析胸腔镜下连续与间断折叠修补膈肌治疗小儿先天性膈膨升(CDE)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21例行胸腔镜膈肌折叠术CDE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连续缝合折叠膈肌12例,为连续缝合组;采用间断缝合... 目的回顾性对比分析胸腔镜下连续与间断折叠修补膈肌治疗小儿先天性膈膨升(CDE)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21例行胸腔镜膈肌折叠术CDE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连续缝合折叠膈肌12例,为连续缝合组;采用间断缝合进行手术9例,为间断缝合组。连续缝合组,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19.5±8.7)月;平均体重(12.5±4.2)kg;左侧膈膨升5例,右侧膈膨升7例。间断缝合组,男7例,女2例;平均年龄(23.1±9.5)月;平均体重(13.8±5.7)kg;左侧膈膨升3例,右侧膈膨升6例。两组术前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术前膈肌均抬高≥2个肋间(3.5~6.5个肋间,平均4.75个肋间)。结果连续缝合组和间断缝合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33±17)min和(75±2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出血量分别为(7.5±1.5)ml和(8.7±2.1)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两组患儿胸腔引流时间均为2~3d,术后住院时间为4~5d。术后随访1.2~4.7g,平均(3.2±1.5)年,仅连续缝合组术后复发1例,再次行开胸手术后治愈。结论与间断缝合折叠修补膈肌相比,胸腔镜下连续缝合折叠修补膈肌治疗CDE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的手术方法,并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膈膨升 胸腔镜 疗效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氢气对新生小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余胜华 吕志宝 +2 位作者 高志梅 史婧奕 郑露露 《国际免疫学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113-120,共8页
目的建立新生小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动物模型,观察氢气对模型小鼠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动物实验以8~10日龄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小鼠分为四组:A组为对照组(n=18);B组为NEC模型组(n=19);C组为正... 目的建立新生小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动物模型,观察氢气对模型小鼠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动物实验以8~10日龄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小鼠分为四组:A组为对照组(n=18);B组为NEC模型组(n=19);C组为正常氢气组(n=18);D组为NEC干预组(n=20);通过缺氧、冷刺激联合人工配方奶喂养建立新生小鼠NEC动物模型,从小鼠一般情况、肠道组织病理学评分评估NEC严重程度;流式细胞仪分析脾脏、淋巴结及肠黏膜固有层中炎症因子表达变化.结果氢气摄入减轻NEC小鼠疾病严重程度,降低NEC发病率[45.00%(9/20%)%比52.63%(9/20)]和死亡率[(10.00%(2/20)比15.79%(3/19)].脾脏中NEC组较正常对照组CD4+T细胞中炎症因子干扰素(interferon,IFN)-γ下降,而氢气干预后表达上升(P<0.05),CD3+T细胞中炎症因子白细介素(interleukin,IL)-4在氢气干预后较NEC组表达显著增加(P<0.05),对其他炎症因子表达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氢气摄入可以减轻NEC小鼠疾病严重程度,可能与脾脏中CD4 ^+T细胞中的IFN-γ和CD3 ^+T细胞中的IL-4表达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气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小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