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磁共振淋巴造影在胸腹腔乳糜漏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1
作者 陈传智 龚秀茹 +2 位作者 都业弘 王轶彬 路青 《上海医学》 2024年第11期692-700,共9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胸腹股沟淋巴结穿刺注射对比剂进行MRI淋巴造影(DCMRL)显示胸腹部淋巴管成像的可行性,并评估其对乳糜漏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10月—2024年10月间在东方医院经临床确诊,拟进一步治疗,行DCMRL检查的乳糜漏患者24例...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胸腹股沟淋巴结穿刺注射对比剂进行MRI淋巴造影(DCMRL)显示胸腹部淋巴管成像的可行性,并评估其对乳糜漏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10月—2024年10月间在东方医院经临床确诊,拟进一步治疗,行DCMRL检查的乳糜漏患者24例,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为(52±13)岁。所有患者均于MRI检查室外注射室内经超声引导下穿刺腹股沟淋巴结注射对比剂,进行胸腹部淋巴管动态对比增强MRI成像。记录所有患者双侧腹股沟淋巴结对比剂注射时长、注射对比剂结束至增强首期成像时间,对比剂至盆腔髂血管旁淋巴管、腰干、乳糜池、胸导管、胸导管出口的显影时间。由两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采用影像质量评估5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24例患者中,胸腹腔乳糜性积液8例,腹腔乳糜性积液11例,胸腔乳糜性积液3例,胸腔积液合并心包乳糜性积液1例,心包乳糜性积液1例。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注射对比剂时长为(1.83±0.86)min,注射对比剂结束至增强首期成像时间为(3.39±1.09)min,对比剂至盆腔髂血管旁淋巴管显影时间为(9.05±1.55)min,对比剂至腰干显影时间为(9.05±1.55)min,对比剂至乳糜池显影时间为(10.83±2.23)min,对比剂至胸导管显影时间为(10.50±3.45)min,对比剂至胸导管出口显影时间为(10.50±3.45)min。图像质量评分5分6例(25%),4分12例(50%),3分6例(25%)。24例患者均显示盆腔髂血管旁淋巴管、双侧腰干、乳糜池淋巴管,23例患者显示胸导管淋巴管,22例患者显示胸导管出口淋巴管。显性乳糜漏患者18例,共发现24个乳糜漏点,其中7个位于盆腔,5个位于腹腔,10个位于胸腔,2个位于心包腔;隐性乳糜漏患者4例;可疑乳糜漏患者2例。5例显性乳糜漏患者接受腹股沟淋巴结内注射碘油治疗,1例显性腹盆腔乳糜漏患者接受腹腔镜下包裹、缝合手术,治疗后引流量逐渐减少;12例显性乳糜漏、4例隐性乳糜漏、2例可疑乳糜漏患者采用控制饮食保守治疗及积极治疗原发病。结论超声引导腹股沟淋巴结穿刺注射对比剂进行DCMRL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明确乳糜漏的类型、部位和病因,为指导乳糜漏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糜漏 磁共振成像 淋巴造影术 胸导管 乳糜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双反转恢复序列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肖倩 初曙光 +1 位作者 林琳 梁松涛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6-150,166,共6页
核磁双反转恢复(double inversion recovery,DIR)序列是一种通过施加两个反转脉冲来选择性抑制两种不同纵向弛豫时间组织信号的成像序列。对比其他常规序列,尽管DIR序列的成像时间相对较长,但该序列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检测中显示出了... 核磁双反转恢复(double inversion recovery,DIR)序列是一种通过施加两个反转脉冲来选择性抑制两种不同纵向弛豫时间组织信号的成像序列。对比其他常规序列,尽管DIR序列的成像时间相对较长,但该序列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检测中显示出了更高的灰-白质对比度,提高了对病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尤其是皮质及近皮质病变的检测。近年来DIR技术不断取得进展,提高了空间分辨率、采集速度及信噪比,减少了图像伪影,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应用前景广阔。本文综述了DIR序列的成像原理、技术发展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未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及预后提供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双反转恢复序列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皮质病变 视神经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胶质瘤CT灌注成像与VEGF表达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建华 漆剑频 +4 位作者 黄文华 张进华 宋金梅 肖明 吴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982-985,共4页
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的方法获取脑胶质瘤组织相对脑血流容积值(rCBV),探讨rCBV值与肿瘤组织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24例脑胶质瘤,低级别胶质瘤8例,间变性胶质瘤10例,胶质母细胞瘤6例。常规CT扫描... 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的方法获取脑胶质瘤组织相对脑血流容积值(rCBV),探讨rCBV值与肿瘤组织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24例脑胶质瘤,低级别胶质瘤8例,间变性胶质瘤10例,胶质母细胞瘤6例。常规CT扫描后,行CT灌注成像,构建分析脑血容量CBV图像,计算并记录肿瘤与正常脑组织的相对脑血流容积rCBV值,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测量肿瘤组织的VEGF表达水平,观察CT灌注成像结果与病理分级和VEGF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低级别胶质瘤组、间变性胶质瘤组及胶质母细胞瘤组的rCBV值分别为3.435±0.4628,6.672±0.8462,9.849±1.2636;VEGF在低级别胶质瘤组、间变性胶质瘤组及胶质母细胞瘤组中表达的ALD值分别为0.3177±0.0768、0.4693±0.0956、0.6368±0.1072,各组胶质瘤的rCBV值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rCBV和VEGF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r=0.86,P<0.001)。结论脑胶质瘤的rCBV和VEGF的表达水平有良好的相关性,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rCBV值可以间接反映脑胶质瘤血管生成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灌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IO标记浓度对BMSC_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体外MRI表现 被引量:6
4
作者 赵江民 刘佳 +4 位作者 林雁冰 宗根林 吴利忠 钱海珊 游建雄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4年第2期138-143,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标记对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SPIO标记后BMSCs体外的MRI特征。材料与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的BMSCs,取第四代的BMSCs,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抗原。不同浓度的SPIO标记液标记BMSCs,通过...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标记对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SPIO标记后BMSCs体外的MRI特征。材料与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的BMSCs,取第四代的BMSCs,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抗原。不同浓度的SPIO标记液标记BMSCs,通过普鲁士兰染色检测标记效率,台盼兰活细胞计数检测细胞活力,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通过MRI检查,观察体外不同浓度SPIO标记细胞的信号变化情况。结果 SPIO在25~50μg/ml的浓度范围可以安全、高效地标记BMSCs,不会影响BMSCs的表型、活力和增殖等生物学特性;当SPIO浓度在75μg/ml以上时,BMSCs活性及增殖能力逐渐降低。随着SPIO标记浓度的增加,细胞内摄入的铁逐渐增多,而T2信号强度则逐渐降低;当SPIO浓度≥50μg/ml,标记细胞的T2信号强度与普通BMSCs相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适当浓度的SPIO标记BMSCs对其生物学活性没有明显影响,且MRI扫描能够有效检测其信号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顺磁性氧化铁 间质干细胞 生物学标记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窦的血流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丛梦杨 赵慧慧 +5 位作者 许星明 代顺 陈传智 邱建峰 钱秀清 秦升学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4-288,共5页
目的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分析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窦(anomalous origin of the right coronary artery from the left coronary artery sinus,AORL)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从而有效评估疾病。方法选取... 目的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分析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窦(anomalous origin of the right coronary artery from the left coronary artery sinus,AORL)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从而有效评估疾病。方法选取正常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和AORL两例个体病例,在Mimics软件中重建两个病例的血管模型,并将模型导入ANSYS CFX软件中进行血流动力学模拟计算,比较正常和AORL两种模型的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AORL模型右冠状动脉入口截面具有较小的血流量(9.35 cm^3/s),有可能会导致右冠状动脉下游供血不足;AORL模型右冠状动脉急性拐角处的压力(13.78 kPa)相比于正常模型右冠状动脉(14.9 kPa)较低;AORL模型壁面剪切力(12.83 Pa)大于正常模型(9.74 Pa);AORL模型血管壁变形量较大。结论AORL入口流速及拐角处压力均比正常RCA小,从而可能导致缺血症状发生。研究结果对临床上有效评估缺血等疾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冠状动脉 左冠状窦 血流动力学 血流速度 压力 壁面剪切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T表观扩散系数与直肠癌病理分型及预后指标的相关性 被引量:3
6
作者 沈璐 唐菲 +5 位作者 林翌 周洁 王轶彬 宗根林 习芊 张蕾 《肿瘤影像学》 2017年第1期43-48,共6页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与直肠癌患者病理类型及预后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72例直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组别患者ADC值,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与直肠癌患者病理类型及预后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72例直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组别患者ADC值,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各因素的ADC鉴别界值。结果:不同T分期的患者ADC值有显著差异,淋巴结外肿瘤种植阳性患者ADC值明显低于阴性患者,术前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19-9,CA19-9)≥35 g/m L的患者ADC值明显低于CA19-9<35 g/mL的患者。ADC值对T2/T3~4、淋巴外肿瘤种植及术前CA19-9水平的鉴别界值分别为1.215×10^(-3)、1.335×10^(-3)和1.165×10-3 mm^2/s。结论:ADC值与直肠癌预后指标相关性较强,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有望成为一种无创的直肠癌预后生物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观扩散系数 扩散加权成像 直肠癌 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对胃贲门平滑肌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7
作者 王葳 曹开明 +1 位作者 常彬 彭卫军 《肿瘤影像学》 2018年第3期198-202,共5页
目的:通过对胃贲门平滑肌瘤的CT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提高对胃贲门平滑肌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16例贲门平滑肌瘤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所有患者行CT平扫及动脉、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结果:16例贲门平滑... 目的:通过对胃贲门平滑肌瘤的CT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提高对胃贲门平滑肌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16例贲门平滑肌瘤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所有患者行CT平扫及动脉、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结果:16例贲门平滑肌瘤的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有腔内生长(n=7)、腔内外跨壁生长(n=6)及腔外生长(n=3)3种生长方式;呈不规则形(n=6)、类圆形(n=5)、扁平形(n=3)及分叶状(n=2)4种形态。三期动态CT扫描中,肿瘤的CT均值分别为42.3 HU(平扫)、49.0HU(动脉期)和56.6 HU(门静脉期),门静脉期表现为轻度强化(n=3)和中度强化(n=13)。肿瘤伴发溃疡及胃周淋巴结肿大各有6例。结论:CT多平面重建有利于胃贲门平滑肌瘤形态多样性的显示,结合CT强化特征有助于术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贲门平滑肌瘤 计算机断层扫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乙醇消融对良性囊实性甲状腺结节的治疗效果观察 被引量:9
8
作者 汪颖 张珺 吕品硕 《贵州医药》 CAS 2022年第7期1095-1096,共2页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射频消融加乙醇消融对良性囊实性甲状腺结节的疗效。方法将80例良性囊实性甲状腺结节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经触诊定位穿刺开展射频消融加乙醇消融治疗)和观察组(经超声引导开展射频消融加乙醇消融治疗)各40例,对比两组...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射频消融加乙醇消融对良性囊实性甲状腺结节的疗效。方法将80例良性囊实性甲状腺结节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经触诊定位穿刺开展射频消融加乙醇消融治疗)和观察组(经超声引导开展射频消融加乙醇消融治疗)各40例,对比两组不同体积结节的缩小率、术后不同时间结节的缩小率和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不同体积结节的缩小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观察组结节体积缩小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声嘶、出血和发热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超声引导射频消融加乙醇消融对良性囊实性甲状腺结节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高,在临床上有着良好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消融 射频消融 甲状腺结节 结节缩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癌经直肠取标本手术成功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黄贲 周主青 +7 位作者 周煌 刘孟承 杜涛 鲁兵 韩俊毅 高玮 朱哲 傅传刚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80-485,共6页
目的:分析直肠癌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经直肠取出标本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检索上海市东方医院直肠癌患者的数据库,收集2017年1—12月期间,行腹腔镜直肠前切除经直肠取出标本成功和未成功患者的病例资料... 目的:分析直肠癌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经直肠取出标本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检索上海市东方医院直肠癌患者的数据库,收集2017年1—12月期间,行腹腔镜直肠前切除经直肠取出标本成功和未成功患者的病例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盆腔MRI评估肿瘤≤7 cm;(2)体质指数(BMI)≤30 kg/m 2;(3)未接受过新辅助放化疗;(4)无肛门狭窄。分析经直肠取标本成功情况,并收集年龄、性别、BMI、肿瘤梗阻、肿瘤距肛缘距离、腹部手术史,盆腔MRI测量的肿瘤最大直径和直肠系膜前后径厚度(AP)等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用多因素logistics模型分析与经直肠取标本有关的临床因素。结果:共208例直肠癌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132例,女性76例。年龄(63±11)岁,肿瘤最大直径中位数为3.8(P25,P75:3.0,5.0)cm。66例(31.7%)成功经直肠标本取出标本。单因素分析显示,BMI≤25.0 kg/m 2(χ^2=7.420,P=0.006)、无肿瘤梗阻(χ^2=8.972,P=0.003)、肿瘤距肛缘距离<5.0 cm(χ^2=14.960,P<0.001)、肿瘤最大直径≤5.0 cm(χ^2=18.495,P<0.001)以及AP≤6.0 cm(χ^2=34.612,P<0.001)与标本经直肠取出成功有关(均P<0.05)。而性别、年龄、腹部手术史等与标本经直肠取出成功与否无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BMI≤25.0 kg/m 2(OR=2.32,95%CI:1.06~5.06,P=0.034)、无肿瘤梗阻(OR=3.01,95%CI:1.82~6.69,P<0.001)、肿瘤距肛缘距离<5.0 cm(OR=3.73,95%CI:1.22~11.43,P=0.021)、肿瘤最大直径≤5.0 cm(OR=4.43,95%CI:1.39~14.09,P=0.012)、AP≤6.0 cm(OR=4.30,95%CI:2.02~9.18,P<0.001)是直肠前切除术经直肠标本取出成功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术前综合评估BMI、肿瘤梗阻、肿瘤距肛缘距离、肿瘤最大直径和AP等临床因素,有助于选择合适的直肠癌病例进行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 腹腔镜手术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不同附加滤过与管电压和管电流组合对小儿床边X射线摄影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戴工华 马承军 +4 位作者 姚杰 曲良勇 于红 段继瑛 王鸣鹏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探讨小儿床边X射线摄影时,不同附加滤过与管电压、管电流组合条件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利用日本岛津无线平板移动数字化X射线摄影(DR)机和荷兰Artinis公司CDRAD2.0体模,采用小儿床边日常工作的50kV管电压、1.40mAs管电... 目的探讨小儿床边X射线摄影时,不同附加滤过与管电压、管电流组合条件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利用日本岛津无线平板移动数字化X射线摄影(DR)机和荷兰Artinis公司CDRAD2.0体模,采用小儿床边日常工作的50kV管电压、1.40mAs管电流曝光,得到图像质量因子反数值(IQFInv)。再于移动DR机束光器开口处附加1mm铝、2mm铝、1+2mm铝和0.3mm铜4种滤过组合,并分别采用50、66、83、100kV4种管电压与不同的管电流组合对体模曝光。所有曝光后图像分析得到IQFInv值。采用Pearson相关及回归分析管电压、管电流对IQFInv值的影响,并且找到与日常工作图像质量IQFInv值相当的各附加滤过与管电压、管电流组合。采用瑞典RTI公司Barracuda诊断水平剂量仪,测量各滤过与管电压、管电流组合的入射体表剂量,每种组合测量20次。结果各种滤过及管电压、管电流组合摄影条件图像质量比较,在测试范围内管电压与IQFInv值呈正相关(r=0.49,P<0.05);管电流也与IQFInv值呈正相关(r=0.36,P<0.05)。随着附加滤过的增加,需要更大的管电流才能得到所需的图像质量。同时随着附加滤过的增加,各级管电压之间IQFInv值差距加大。各种滤过及管电压、管电流组合摄影条件下,采用附加滤过后入射体表剂量变化范围为(30.58±0.21)^(10.49±0.09)μGy。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306~514.585,P<0.05)。各种附加滤过均能有效减少入射体表剂量。同时随着滤过的增加和管电压的增加,入射体表剂量减少更为明显。但是超过83kV管电压以后,各种附加滤过的入射体表剂量都呈上升趋势。结论附加滤过是有效降低小儿床边X射线摄影入射体表剂量的方法。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之下,高原子序数的附加滤过与次高千伏的管电压以及匹配的管电流组合是最优的小儿床边X射线摄影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放射摄影术 辐射剂量 体模 显象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