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与台资企业发展研究
1
作者 周忠菲 《经济前沿》 2008年第2期54-58,共5页
本文从"长三角"突出的区位优势对台资企业具有多元吸引力的角度,阐述了台资企业在"长三角"的发展投资总量高、规模大、区域集中,产业种类多、增长快速的特点。文章在分析现存困难的基础上,探索台资企业进一步融入... 本文从"长三角"突出的区位优势对台资企业具有多元吸引力的角度,阐述了台资企业在"长三角"的发展投资总量高、规模大、区域集中,产业种类多、增长快速的特点。文章在分析现存困难的基础上,探索台资企业进一步融入长三角经济发展,实现互利双赢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 区位经济 台资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条件下台湾经济国际竞争力评析
2
作者 周忠菲 《经济导报》 2007年第5期22-24,共3页
从WEF和IMD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中,反映出近年来台湾竞争力下滑的趋势。从宏观经济环境看,台湾经济易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在整体竞争力上呈现弱势,经济前景不容乐观,并有可能恶化。而台湾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历史记录表现不错,但受... 从WEF和IMD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中,反映出近年来台湾竞争力下滑的趋势。从宏观经济环境看,台湾经济易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在整体竞争力上呈现弱势,经济前景不容乐观,并有可能恶化。而台湾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历史记录表现不错,但受经济环境影响,短期之内企业竞争力的优势虽然能够继续保持,长期走势上却面临严峻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竞争力 台湾经济 全球化 宏观经济环境 整体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 经济波动 经济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CEPA看中国四方一体化——一项基于区域经济合作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忠菲 《亚太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2-44,共3页
本文应用一体化理论,从CEPA的一体化含义、CEPA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两个角度,研究CEPA对中国四方一体化的影响,认为CEPA的签署,将台湾是否需要类似“优惠区”制度安排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从而推进了中国四方一体化的进程。
关键词 CEPA 一体化理论 中国四方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世以来台商投资上海的形势分析
4
作者 周忠菲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05年第3期35-37,共3页
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来,上海的区位优势和上海提供的投资环境,使上海成为台商投资的首选地。在全球竞争的压力下,台湾经济进入结构调整与经济衰退并存的时期。2004年,台湾大选后政局动荡,但受全球竞争加剧和追求经济和利益的驱使,台商... 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来,上海的区位优势和上海提供的投资环境,使上海成为台商投资的首选地。在全球竞争的压力下,台湾经济进入结构调整与经济衰退并存的时期。2004年,台湾大选后政局动荡,但受全球竞争加剧和追求经济和利益的驱使,台商对大陆的投资、贸易依然保持发展势头。在上海,台商以IT、IC产业为主的投资保持继续增长的态势,在上海的进出口贸易中,台商产品也占居重要的地位。上海为台资和其它外资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台资像其它外资企业一样, 在利税、就业方面为上海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大部分台资企业希望在上海把企业做大做强,对企业未来在上海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形势分析 入世 外资企业 加入WTO 2001年 2004年 进出口贸易 投资环境 区位优势 结构调整 经济利益 IC产业 商业机会 地方经济 竞争 全球 台湾 大陆 IT 态势 利税 就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亚太经济一体化视角看未来两岸经贸合作
5
作者 周忠菲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08年第1期15-19,共5页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全球化压力加大,即外部竞争增多的时代,其经济特征主要表现为国际经济结构的大调整,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和跨国公司作用的增强。随着全球竞争的日益激烈,东亚地区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在设法创新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全球化压力加大,即外部竞争增多的时代,其经济特征主要表现为国际经济结构的大调整,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和跨国公司作用的增强。随着全球竞争的日益激烈,东亚地区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在设法创新以提高国际竞争力。技术开发和人力资源开发等以知识为主要资本的经济活动,由于其蕴涵的巨大潜在利益,越来越受到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一体化 经贸合作 国际竞争力 人力资源开发 技术创新 经济结构 经济特征 跨国公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与东亚实践
6
作者 钟乃仪 《亚太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20,共5页
企业活动的国际化在东亚日渐形成的国际分工体制中是个极其重要的关键因素,探索其为何要走向国际化,对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特别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显然具有适时和现实的实践意义。在当前分工最活跃的东亚地区,这些理论的新发展正... 企业活动的国际化在东亚日渐形成的国际分工体制中是个极其重要的关键因素,探索其为何要走向国际化,对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特别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显然具有适时和现实的实践意义。在当前分工最活跃的东亚地区,这些理论的新发展正在被实践所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连接 碎片化 集结地点选择 内部化选择 东亚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对非洲援助能源导向的观点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海冰 《世界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76-80,共5页
受大国竞争非洲能源的影响,中国对非援助受到能源导向的质疑。对此,本文从中国对非援助的历史发展、特点和中非贸易的比较优势方面进行了分析。中国对非援助从根本上讲是以援助促发展,以发展促合作,最终实现中非共同发展。
关键词 非洲 援助 能源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利共赢——两岸发展科技合作初探 被引量:2
8
作者 周忠菲 《世界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76-81,共6页
本文从比较优势理论角度,探索两岸发展科技合作的前景及其存在问题。论文提出,当前两岸共同面对的竞争环境主要表现为国际经济结构大调整,世界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和跨国公司作用增强。技术创新导致的效益增加成为突出的世界经济特征。两... 本文从比较优势理论角度,探索两岸发展科技合作的前景及其存在问题。论文提出,当前两岸共同面对的竞争环境主要表现为国际经济结构大调整,世界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和跨国公司作用增强。技术创新导致的效益增加成为突出的世界经济特征。两岸只有按照各自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来确定发展战略,增强合作,才能实现互利共赢。在那些没有偏离比较优势的产业间增强合作———如传统产业和高科技产业部门间进行科技合作,应该成为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岸 科技合作 互利共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应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论东亚集体行动的可选择性 被引量:1
9
作者 周忠菲 《亚太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16,共5页
本文考查了美国贸易政策的变迁和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根源,指出在美国继续把反倾销税和非贸易壁垒作为限制某些商品进口的重要手段的情况下,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出口前景,普遍存在不确定感。未来中国和东亚各国(地区)采取集体行动方... 本文考查了美国贸易政策的变迁和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根源,指出在美国继续把反倾销税和非贸易壁垒作为限制某些商品进口的重要手段的情况下,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出口前景,普遍存在不确定感。未来中国和东亚各国(地区)采取集体行动方式应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霸权,是一种具有可行性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关贸易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 东亚 集体行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客观面对即将终止的日元贷款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海冰 《当代世界》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2-53,共2页
2007年12月1日,中国外交部长杨沽篪和日本外相高村正彦分别代表中日两国政府签署了2007年度日本政府对华日元贷款政府换文,这是日本最后一次对华提供低息长期贷款。日本早在2005年就宣布将于2008年度终止新的对华日元贷款项目,并且从... 2007年12月1日,中国外交部长杨沽篪和日本外相高村正彦分别代表中日两国政府签署了2007年度日本政府对华日元贷款政府换文,这是日本最后一次对华提供低息长期贷款。日本早在2005年就宣布将于2008年度终止新的对华日元贷款项目,并且从2004年度开始逐年减少对华日元贷款额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元贷款项目 日本政府 中日两国 外交部长 长期贷款 贷款额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岸科技合作与两岸经贸关系发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忠菲 《经济导报》 2007年第6期31-33,共3页
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际产业的转移,以及东亚地区出现的以电子机械产品为主的产业链的调整,带来了地区贸易格局的深刻变化。两岸企业在地区生产中的分工地位的增强,将为两岸进行科技方面的合作提供了机会。两岸在科技这一独特的领... 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际产业的转移,以及东亚地区出现的以电子机械产品为主的产业链的调整,带来了地区贸易格局的深刻变化。两岸企业在地区生产中的分工地位的增强,将为两岸进行科技方面的合作提供了机会。两岸在科技这一独特的领域进行合作,能够带来创新精神,是对两岸中国人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合作 经贸关系发展 两岸 全球经济一体化 眼前利益 国际产业 机械产品 东亚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民进党执政以来对大陆的经贸政策评述
12
作者 周忠菲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06年第4期38-40,共3页
陈水扁执政6年来,民进党及其台湾当局受政党利益及执政能力的羁绊与限制,对大陆的经贸政策以寻求执政利益最大化为需求.在“台湾主体性”外衣的掩饰下,其“紧缩”两岸经贸关系的政策与民间发展两岸关系需求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这种进退... 陈水扁执政6年来,民进党及其台湾当局受政党利益及执政能力的羁绊与限制,对大陆的经贸政策以寻求执政利益最大化为需求.在“台湾主体性”外衣的掩饰下,其“紧缩”两岸经贸关系的政策与民间发展两岸关系需求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这种进退两难的困境使其大陆经贸政策呈现摇摆不定、轨迹多变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 大陆 台湾省 陈水扁 最大化 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是共赢不是依赖——试析韩国对华投资与贸易的新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钟乃仪 《东北亚论坛》 CSSCI 2006年第6期99-104,共6页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中韩建交加快了韩国对华投资和贸易的速度,之后的1997年亚洲货币危机时期,中国为稳定亚洲货币而展现出的高度责任感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加大了其规模。在投资引导下,贸易中严重偏于以原材料和...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中韩建交加快了韩国对华投资和贸易的速度,之后的1997年亚洲货币危机时期,中国为稳定亚洲货币而展现出的高度责任感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加大了其规模。在投资引导下,贸易中严重偏于以原材料和零部件为主的结构特征,虽使韩连续保持巨额的对华贸易顺差,但也同时提高了和中国经济的联系程度。针对如何看待以对外投资刺激贸易从而带动经济的增长模式,笔者认为,投资国不应只顾虑到外来投资会提升受资国竞争实力、加深依赖甚至产生“飞镖效应”,而应从本国贸易顺差、产业结构升级乃至合作利益的角度出发,认识到这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共赢原则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资集中 贸易偏向 飞镖效应 依赖 共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国对非洲援助政策评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海冰 《西亚非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23-29,共7页
德国援助非洲已有50多年的历史,进入21世纪以来,德国对非洲援助政策有了新的发展和调整,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强调平等伙伴关系和非洲自身的责任承担;倡导进行对非洲援助的国际合作;加大对非洲的文化援助。德国之所以调整援助非洲的政策,... 德国援助非洲已有50多年的历史,进入21世纪以来,德国对非洲援助政策有了新的发展和调整,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强调平等伙伴关系和非洲自身的责任承担;倡导进行对非洲援助的国际合作;加大对非洲的文化援助。德国之所以调整援助非洲的政策,除对地缘政治和经济因素的考量以外,也受到非洲自身变化,以及新兴发展中国家实力增长的影响,根本目的还是为德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即增强德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影响力。德国在具体落实援助政策方面面临国内预算、援助管理体制等问题的制约。此外,作为经合组织成员,德国对非洲援助也受到发达国家集体形象的影响。德国仍需付出巨大努力,才能塑造在非洲的独特援助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 官方发展援助 非洲 政策调整
原文传递
中非合作与南南合作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海冰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65-68,共4页
本文从南南合作的视角,归纳总结了中国对非洲援助的三个特点: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优先考虑非洲国家的实际需要,促进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所倡导的“相互尊重、互利合作、相互借鉴和共同发展”的合作理念,丰富了南南合作理论;中国对... 本文从南南合作的视角,归纳总结了中国对非洲援助的三个特点: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优先考虑非洲国家的实际需要,促进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所倡导的“相互尊重、互利合作、相互借鉴和共同发展”的合作理念,丰富了南南合作理论;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实践,从最初的单向赠予,逐步走向双向合作,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逐步转变,丰富了南南合作的实践;最后,就中国对非洲援助和中非合作未来所面对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非合作 南南合作 援助
原文传递
G20伦敦峰会之后的全球贸易图景
16
作者 刘涛 《中国物流与采购》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31-31,共1页
尽管会议组织者继续不遗余力地为各国勾勒出美好蓝图,但与会各国最终只是重申了早日启动这一谈判进程的意向。
关键词 易图 峰会 伦敦 谈判进程 组织者 意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