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椎板入路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治疗儿童痉挛性偏瘫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Zhan Q Tang L +6 位作者 Wang Y Xiao B Shen M Jiang S Mei R Lyu Z 詹琪佳(编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09-309,共1页
目的传统神经电生理监测离断方案指导下的单椎板入路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SL-SDR)治疗儿童痉挛性偏瘫仍具有一定挑战性。本研究旨在评估新的改良神经电生理监测离断方案指导下的SL-SDR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7... 目的传统神经电生理监测离断方案指导下的单椎板入路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SL-SDR)治疗儿童痉挛性偏瘫仍具有一定挑战性。本研究旨在评估新的改良神经电生理监测离断方案指导下的SL-SDR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改良神经电生理监测离断方案指导下的SL-SDR治疗,并且术后接受≥12个月强化康复治疗的痉挛性偏瘫患儿的临床和康复资料,重点在于改良方案的术中肌电图判读、手术离断策略及预后。结果共纳入11例患儿,根据新的改良神经电生理监测离断方案,术中共34枚神经后根被离断。经过平均19个月的术后康复治疗,患儿下肢目标肌群肌张力平均下降1.4级,下肢肌力和关节活动度显著改善,术后运动功能明显提高。11例患儿粗大运动功能66项(GMFM-66)评分平均增加10分,6例术前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Ⅱ级患儿中5例术后GMFCS分级降低。部分完成手术前后步态分析的病例显示,11例患儿患侧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异常运动参数均获得纠正,步态周期中足底压力分布改善明显。无一例出现脑脊液漏、感觉丧失和大小便失禁等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新的改良神经电生理监测离断方案指导下的SL-SDR治疗儿童痉挛性偏瘫是可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性偏瘫 大小便失禁 关节活动度 改良方案 离断术 肌张力 上海交通大学 步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单椎板入路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中的作用 被引量:7
2
作者 Xiao B Constatntini S +4 位作者 Browd SR Zhan Q Jiang W Mei R 詹琪佳(编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69-369,共1页
目的单椎板入路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SL-SDR)治疗痉挛性脑瘫完全依赖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本研究旨在讨论SL-SDR术中肌电图判读对神经根选择和离断的影响及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 目的单椎板入路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SL-SDR)治疗痉挛性脑瘫完全依赖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本研究旨在讨论SL-SDR术中肌电图判读对神经根选择和离断的影响及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改良神经电生理监测离断方案指导下SL-SDR治疗的痉挛性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重点关注术中肌电图判读及其与术前临床表现的相关性,以及比较采用不同神经电生理监测离断方案解读术中肌电图时的神经后根选择差异。结果共纳入318例患儿,男性231例、女性87例,平均年龄5.9岁,32例为偏瘫、161例为双侧瘫、125例为四肢瘫。每例患儿有2~8组目标肌群(术前肌张力≥2级)。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显示,探测的21728枚神经小根[(68.3±8.2)枚/例]中6272枚(28.9%)与肛门括约肌相关,15456枚[(48.6±7.6)枚/例]与下肢肌群相关,其中,神经后根11009枚[(34.6±7.4)枚/例]。共有3370枚[(10.6±4.7)枚/例]符合改良神经后根离断方案,其中3061枚50%部分离断、309枚75%部分离断。术前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分级Ⅰ~Ⅴ级的离断率(部分离断的神经后根数/下肢肌群相关神经后根数)分别为15.8%、22.3%、33.4%、41.8%和45.7%。75%部分离断的离断率随术前GMFCS分级的递增而增加,分别为1.5%、4.8%、8.5%、14.1%和15.2%。术后3周,2068组目标肌群肌张力显著降低[(1.7±0.5)级对(2.7±0.6)级]。术前GMFCS分级Ⅰ和Ⅱ级患儿采用传统离断方案约有20%的病例无法识别任何1枚约20%需离断的神经后根,而随着患儿术前GMFCS分级的递增,传统与改良方案离断的符合率逐步提高,分别为39.5%、41.3%、52.2%、54.1%和62.8%。结论由于SL-SDR完全依赖于术中肌电图判读,使得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显得至关重要。改良神经电生理监测离断方案指导下的SL-SDR可以安全、有效治疗痉挛性脑瘫。SL-SDR术中肌电图及其与临床表现相关的预后,可以使临床医师更好地理解此类患儿脊髓神经元环路的运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性脑瘫 肌张力 附属儿童医院 改良方案 四肢瘫 离断术 上海交通大学 临床医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儿童外侧裂囊肿手术治疗疗效分析
3
作者 陈若平 刘剑钢 +2 位作者 方立浩 魏嘉 沈玉成 《中国医药导刊》 2012年第4期559-561,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20年来采用2种手术方法治疗儿童先天性外侧裂蛛网膜囊肿的疗效。方法:20年来手术治疗儿童先天性外侧裂蛛网膜囊肿29例,其中15例施行囊肿-腹腔分流术;2例施行囊肿切除+囊肿-腹腔分流术;2例施行单纯囊肿切除,10例在囊肿全... 目的:回顾性分析20年来采用2种手术方法治疗儿童先天性外侧裂蛛网膜囊肿的疗效。方法:20年来手术治疗儿童先天性外侧裂蛛网膜囊肿29例,其中15例施行囊肿-腹腔分流术;2例施行囊肿切除+囊肿-腹腔分流术;2例施行单纯囊肿切除,10例在囊肿全切除术基础上,再施行基底池造瘘术。结果:施行囊肿-腹腔分流术和囊肿切除+囊肿腹腔分流的17例手术效果良好,囊肿基本消失。其中5例囊肿基本消失后拔出分流系统。2例单纯囊肿切除中,1例囊肿消失,1例术后6个月复发,再次行囊肿-腹腔分流术。余10例囊肿切除+基底池造瘘术的手术效果良好,无1例复发。结论:针对外侧裂蛛网膜囊肿的2种手术方法均疗效良好,囊肿-腹腔分流术的疗效肯定、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长期随访结果表明,部分病例可以去除分流系统。而囊肿切除+基底池造瘘术不需要分流系统,可以避免因分流系统而导致的不良合并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裂蛛网膜囊肿 囊肿-腹腔分流术 囊肿切除术 基底池造瘘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椎板切开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联合康复治疗对儿童痉挛性脑性瘫痪临床疗效的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詹琪佳 肖波 +5 位作者 王炎炎 王珺璐 梅荣 应灏 唐亮 吕志宝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探讨及评估单椎板切开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三分法)联合术后康复治疗对儿童痉挛性脑性痪瘫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8月间在我院行单椎板切开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联合术后康复治疗并随访至少6个月的痉挛... 目的探讨及评估单椎板切开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三分法)联合术后康复治疗对儿童痉挛性脑性痪瘫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8月间在我院行单椎板切开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联合术后康复治疗并随访至少6个月的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对其术前、术后3个月以及术后至少6个月的目标肌群肌张力、关节活动度、肌群肌肉力量以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的分析,评估其运动功能改变的情况。结果共有21例(男13例,女8例)患儿符合本研究的入组标准。四肢痉挛性瘫71.4%;GMFCS分级Ⅲ及Ⅳ型为81.0%;手术年龄最小3岁,最大12岁,平均(7.5±3.1)岁;术前标记目标肌群106组,目标关节数103个;平均每例单椎板SDR术中离断神经后根(小根)(12.6±1.8)枚,其中70.0%的为离断75%;手术没有长期并发症,2例出现短期下肢麻木,但1周后缓解;术后3个月目标肌群肌张力即出现显著下降,6个月后尤为明显;目标关节被动ROM在术后3个月就有明显改善,而主动ROM、目标肌群肌肉力量及GMFCS分级的显著改善出现在术后6个月以后;在平均为8.0个月随访期内,患儿GMFCS改善1级的11例,改善2级的2例,总跨级率为61.9%;术前GMFCS分级Ⅱ及Ⅲ级的患儿,术后6个月后的跨级表现(81.8%)明显好于Ⅳ及Ⅴ级的患儿(40.0%,P〈0.05);尽管两组的术前GMFCS分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6岁以下组的患儿术后6个月GMFCS分级的跨级率(88.9%)显著高于6岁以上组(41.7%,P〈0.05)。结论单椎板切开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三分法)能够快速、有效地降低脑性瘫痪患儿痉挛性肌群的肌张力,显著增加受累关节的活动度,再结合术后系统性康复治疗,则能够在术后6个月以后明显提升患儿受累肌群的力量、改善他们的粗大运动功能,这在术前GMFCS≤Ⅲ级及6岁以下患儿中的表现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椎板
原文传递
扩颅术对小头畸形不良社会情绪的改善
5
作者 王炎炎 詹琪佳 +2 位作者 蒋文彬 魏民 肖波 《医学研究杂志》 2019年第7期49-53,共5页
目的探讨扩颅手术对改善小头畸形患儿社会情绪异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6月~2017年5月在笔者医院诊断及行扩颅手术治疗的14例小头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患儿中,其中男性9例,女性5例。这些患儿除了在认知及运动发... 目的探讨扩颅手术对改善小头畸形患儿社会情绪异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6月~2017年5月在笔者医院诊断及行扩颅手术治疗的14例小头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患儿中,其中男性9例,女性5例。这些患儿除了在认知及运动发育等方面有明显落后外,临床上还同时伴有极度烦躁和注意力缺陷等社会情绪问题;术前影像学资料显示有随时间加重的颅骨指压迹表现(beaten-copper patterns,BCPs);14例患儿均经扩颅手术治疗;手术时患儿的平均年龄为16(12~23)个月,其随访期均为12个月;对患儿术前及术后随访期内社会情绪变化的情况采用《12~36月龄幼儿情绪社会性评估量表》进行量化评估,14例患儿均表现为外显域、内隐域、失调域和能力域的异常;术后随访结果显示14例患儿的内隐域和失调域皆为正常(P<0.01),外显域和能力域也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14例患儿扩颅术后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且头围呈持续性增加趋势。结论对于那些存在有持续社会情绪异常,且头颅正侧位X线片显示有颅骨指压迹进行性加剧的小头畸形患儿,及时的扩颅手术可以有效地改善不良社会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头畸形 颅骨指压迹 扩颅手术 社会情绪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脊髓拴系综合征手术时机的探讨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剑钢 刘瑜 +2 位作者 钱虎飞 魏嘉 陈若平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35-1138,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脊髓拴系综合征的手术时机,寻找脊髓拴系综合征中预防性手术的询证医学证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45例脊髓拴系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就诊时年龄为1d至13岁,平... 目的探讨儿童脊髓拴系综合征的手术时机,寻找脊髓拴系综合征中预防性手术的询证医学证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45例脊髓拴系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就诊时年龄为1d至13岁,平均年龄为(38.6±3.4)个月;其中男93例,女52例,随访时间为24个月。术前按局灶症状、膀胱和(或)直肠症状、运动功能损害症状和其他症状4大类分别记录。术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随访,术后1、3、6、9、12个月和24个月均来院进行问卷调查。按术前、术后的症状是否得到改善分为优秀(术后无症状)、改善、无改善和加重(恶化或添加新症状)4大类分别记录。结果术前症状中有局灶症状者73例(50.3%),有膀胱和(或)直肠症状者41例(28.3%),有运动功能损害症状者21例(14.5%),有其他症状者10例(6.9%)。术后随访中优秀占59.3%(86/145)、改善占24.1%(35/145)、无改善占9.7%(14/145)、术后加重占6.9%(10/145)。统计学分析显示术前有局灶症状者的术后优秀率显著高于术前有症状者(97.3%比20.9%,P〈0.05)。结论脊髓拴系综合征患儿应在出现神经系统损害症状时接受手术,建议在24个月前完成手术。鉴于预防性手术的安全.1生高、效果优异,值得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拴系综合征 神经外科手术 手术时机 随访 儿童
原文传递
早期脑室外引流术治疗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 被引量:6
7
作者 钱虎飞 魏嘉 +4 位作者 刘瑜 龚小慧 刘剑钢 裘刚 陈若平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86-889,共4页
目的观察早期持续脑室外引流术(EVD)治疗早产儿和(或)低出生体重儿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GM-IV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随访期超过24个月的Ⅲ级以上GM-IVH患儿14... 目的观察早期持续脑室外引流术(EVD)治疗早产儿和(或)低出生体重儿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GM-IV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随访期超过24个月的Ⅲ级以上GM-IVH患儿14例。所有患儿明确诊断后均急诊行侧脑室外引流术持续引流脑脊液,采用闭式脑脊液引流系统预防继发性颅内感染。结果14例患儿脑室外引流时间平均为(11.9±1.7)d,脑脊液引流量为(33.0±12.9)ml/d,脑室内压均控制在50mmH2O以下。所有病例经EVD后,脑室内出血均消失。14例患儿拔除脑室外引流后2个月复查,8例脑室系统仍进行性扩张,遂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术(VPS);VPS后2个月脑室系统有所缩小。6例EVD后24个月随访,脑室系统较术前有所缩小,未施行VPS术。结论早期EVD治疗早产和(或)低体重GM—IVH患儿可能有助于防止出血后脑积水的发生,减少行VPS术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早产 婴儿 出生时低体重 颅内出血 脑室 脑积水 生发基质 脑室外引流术 脑室-腹腔分流术
原文传递
口服葡萄糖溶液对缓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疼痛的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陈欣 詹琪佳 +1 位作者 肖波 乔彤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16年第4期437-441,共5页
目的探讨口服葡萄糖溶液对缓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疼痛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8月1日至2015年7月31日,于上海市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符合ROP筛查标准的95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 目的探讨口服葡萄糖溶液对缓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疼痛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8月1日至2015年7月31日,于上海市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符合ROP筛查标准的95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n=45)及对照组(n=50)。实验组早产儿在进行ROP筛查的同时,予以持续口服25%葡萄糖溶液;对照组早产儿则按照常规流程,在禁食状态下进行ROP筛查。以早产儿疼痛评分量表(PIPP)评分结果,评估早产儿疼痛程度。统计学比较两组早产儿及每组不同性别早产儿筛查时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及PIPP评分差异。两组早产儿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上海市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知情同意,并与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1接受ROP筛查时,实验组早产儿心率和PIPP评分分别为(149.6±5.0)次/min与(12.6±1.0)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73.3±6.8)次/min与(15.8±0.9)分,而血氧饱和度为(94.7±0.9)%,则高于对照组的(90.1±1.2)%,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实验组或对照组中,不同性别早产儿接受ROP筛查时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及PIPP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25%葡萄糖溶液,能有效缓解ROP筛查操作导致的早产儿疼痛刺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药 口服 葡萄糖 镇痛 视网膜病 早产儿 普查 疼痛测定 婴儿 早产
原文传递
精准“断舍离” 助脑瘫儿康复
9
作者 肖波 《大众医学》 2017年第10期48-48,共1页
生活实例 龙龙不到1岁时被诊断为“痉挛型脑性瘫痪”,其后开始接受药物及康复治疗,症状稍有改善。半年前,由干下肢肌肉紧张、痉挛,关节活动严重受限,连独自站立都无法做到,龙龙接受了“单椎板切开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SL—SDR... 生活实例 龙龙不到1岁时被诊断为“痉挛型脑性瘫痪”,其后开始接受药物及康复治疗,症状稍有改善。半年前,由干下肢肌肉紧张、痉挛,关节活动严重受限,连独自站立都无法做到,龙龙接受了“单椎板切开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SL—SDR)”。术后,他的下肢肌肉放松了,肢体不再僵硬,经过系统规范的康复训练,现在已能独立行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治疗 痉挛型脑性瘫痪 脑瘫儿 肌肉紧张 关节活动 神经后根 椎板切开 肌肉放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