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鼠卵巢冷冻移植后卵泡发育和卵母细胞成熟的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覃波霖 陈学进 +2 位作者 施振旦 李万利 田允波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1-46,共6页
本研究探讨了冷冻保存的1日龄小鼠卵巢异体异位移植后,其原始卵泡重新启动生长发育的能力。一日龄B6C2F1 小鼠卵巢分离冷冻后置液氮中保存,保存1周-6个月后解冻,并将卵巢移植到8-12周龄B6C2F1受体鼠肾脏包膜下,移植至少14 d。每侧肾囊移... 本研究探讨了冷冻保存的1日龄小鼠卵巢异体异位移植后,其原始卵泡重新启动生长发育的能力。一日龄B6C2F1 小鼠卵巢分离冷冻后置液氮中保存,保存1周-6个月后解冻,并将卵巢移植到8-12周龄B6C2F1受体鼠肾脏包膜下,移植至少14 d。每侧肾囊移植2枚卵巢的40只受体鼠中卵巢的回收率为45.00%(72/160),而每侧肾囊移植1枚卵巢的20只受体鼠的回收率为82.50%(33/40)。移植卵巢上卵泡的发育基本与体外自然生长鼠的卵巢卵泡发育情况一致。对卵巢移植 19 d的受体鼠用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regnant mare serum gonadotrophin,PMSG)处理后,从移植卵巢上发育成熟卵泡中获得的卵母细胞在MEMα培养基中培养16-17 h,有40.90%,的卵母细胞发生生发泡破裂(germinal vesicle breakdown,GVBD), 其中89.02%的卵母细胞发育到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metaphase Ⅱ,MⅡ)。将剩余的卵母细胞继续培养到20-21 h,又有50.83%的卵母细胞发生生发泡破裂,但其中只有21.40%的卵母细胞能够发育到MⅡ期。以上结果说明,小鼠早期卵巢经过冷冻- 解冻并异体异位移植后,其原始卵泡能够重新启动生长发育,发育后的卵泡卵母细胞能够在体外培养成熟。这些结果意味着原始卵泡或卵巢冷冻-移植技术有可能充分利用雌性生殖细胞用于濒危动物保种、建立动物基因库和人类辅助生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 冷冻保存 异体异位移植 原始卵泡 卵母细胞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胚胎干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杨建华 李长德 +1 位作者 翟饶生 王裕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87-491,共5页
目的观察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诱导的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对小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取由上海市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提供的ES进行细胞培养和体外诱导,收集ES衍生细胞。并进行RT-PCR检测。将50只C57/BL6J小... 目的观察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诱导的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对小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取由上海市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提供的ES进行细胞培养和体外诱导,收集ES衍生细胞。并进行RT-PCR检测。将50只C57/BL6J小鼠制备为T9、10脊髓半横断模型,将存活的28只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A组):9只,未作任何处理;手术/细胞组(B组):10只,于距损伤区域以远约1cm的椎管内注射2~3μl制备的ES衍生细胞,总细胞数为9×105个;手术/DMEM组(C组):9只,按B组方法注射2~3μl DMEM。术后1、2、4、6和8周采用BBB后肢功能评分观察小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取损伤脊髓进行X-gal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ES经体外诱导培养,呈圆形或椭圆形小集落生长,有1个或多个核仁。RT-PCR检测,ES细胞诱导后表达巢蛋白及微管相关蛋白,但未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小鼠实验,BBB后肢功能评分显示术后各时间点A组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比较,1、2和4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8周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gal染色观察,B组呈阳性染色,A、C组均为阴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B组在损伤脊髓部位,表达兔抗神经微丝蛋白,未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结论将ES培养诱导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后,能够存活、迁移,并分化为神经元,但未明显改善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胚胎干细胞 移植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囊胚注射转基因ES细胞制作嵌合体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付志新 刘宗平 +2 位作者 梁建兰 李善刚 陈学进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9-154,共6页
在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制作的饲养层上培养并成功的维持了携带LacZ基因的胚胎干细胞系(S8),在此基础上,以S8为供体细胞,以远交系昆明白小鼠3.5d胚胎为受体,通过显微注射法将供体细胞转移到受体的囊胚腔内,经过恢复培养,移植到... 在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制作的饲养层上培养并成功的维持了携带LacZ基因的胚胎干细胞系(S8),在此基础上,以S8为供体细胞,以远交系昆明白小鼠3.5d胚胎为受体,通过显微注射法将供体细胞转移到受体的囊胚腔内,经过恢复培养,移植到代孕鼠昆明白雌鼠的子宫中;后代在嵌合体出生一周后进行判定。本试验用8~13代的S8细胞共注射胚胎597枚,经1~3h恢复培养,有585枚胚胎重新具有膨大的囊胚腔,细胞轮廓分明,滋养层细胞间连接也清晰可见,胚胎成活率为97%;胚胎移植后,代孕母鼠共移植胚胎228枚,经17~19d的妊娠期后,产仔37只(2只死胎),产仔率为16%;有35只仔鼠(雄鼠18只,雌鼠17只)存活到可以判断毛色,共获得8只S8细胞毛色嵌合体小鼠,嵌合体的产生率为21.6%。结果表明用S8细胞经囊胚注射后能够获得嵌合体,并且嵌合体明显发生了性偏离现象。本试验为国内利用囊胚注射携带LacZ基因的胚胎干细胞获得嵌合体小鼠的首例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囊胚注射 LACZ基因 胚胎移植 嵌合体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改进的从细菌人工染色体中亚克隆DNA片段的方法
4
作者 蔡东晖 石建军 +1 位作者 叶荣 陈学进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8-221,225,共5页
目的运用基于PCR的重叠区延伸法构建缺口修复载体,通过同源重组的方式从细菌人工染色体(BACs)中亚克隆DNA片段。方法用基于PCR的重叠区延伸法将线性化质粒骨架分子、较长的上游和下游同源臂(200~500bp)串联起来构建成缺口修复载体。将... 目的运用基于PCR的重叠区延伸法构建缺口修复载体,通过同源重组的方式从细菌人工染色体(BACs)中亚克隆DNA片段。方法用基于PCR的重叠区延伸法将线性化质粒骨架分子、较长的上游和下游同源臂(200~500bp)串联起来构建成缺口修复载体。将此载体电击转入含有BAC的EL350菌中,经热激诱导Red重组酶瞬时表达,使缺口修复载体与BAC发生同源重组。结果重叠区延伸法构建的两个缺口修复载体分别成功地从BAC中亚克隆得到目的DNA片断。结论该方法省去了酶切、连接、转化等繁琐的克隆步骤,大大缩短了实验周期,提高了实验效率,为基因组BAC测序过程中的缺口封闭及复杂的打靶载体构建提供了较为便捷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人工染色体 缺口修复载体 PCR融和 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胚胎干细胞向神经细胞的诱导分化及其在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应用
5
作者 周君梅 褚建新 陈学进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287-291,共5页
胚胎干细胞具有向三个胚层细胞分化的潜能,被视为治疗多种疾病包括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新兴手段。在现阶段,通过不同的诱导途径可将小鼠和人胚胎干细胞诱导成为神经前体细胞和特定类型的神经元,但现有的方法诱导得到的神经细胞... 胚胎干细胞具有向三个胚层细胞分化的潜能,被视为治疗多种疾病包括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新兴手段。在现阶段,通过不同的诱导途径可将小鼠和人胚胎干细胞诱导成为神经前体细胞和特定类型的神经元,但现有的方法诱导得到的神经细胞比例较低且不易分拣出来。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将为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诱导分化 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原文传递
粘多糖贮积症Ⅰ型IDUA基因的一个新突变 被引量:3
6
作者 窦薇 彭超 +1 位作者 郑俊克 顾学范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6-139,共4页
目的研究粘多糖贮积症Ⅰ型(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Ⅰ,MPS Ⅰ)患者发病的分子遗传学机理。方法采用聚合酶链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对患者的α-L-艾杜糖醛酸酶(alpha-L-iduronidase,IDUA)基因(仍删)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并对... 目的研究粘多糖贮积症Ⅰ型(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Ⅰ,MPS Ⅰ)患者发病的分子遗传学机理。方法采用聚合酶链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对患者的α-L-艾杜糖醛酸酶(alpha-L-iduronidase,IDUA)基因(仍删)外显子进行突变检测,并对发现的突变进行限制性酶切和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杂交分析验证;同时,采集50名健康体检者血样,针对新发现的突变位点进行测序分析,以排除多态性位点的可能性。结果患者/DUA基因第2外显子和第6外显子分别出现杂合突变Q60X(178C〉T)和D203N(607G〉A),前者为已报道的无义突变,后者为新发现的错义突变。限制性酶切分析证实患者母亲是Q60X突变携带者,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杂交分析证实患者父亲是D203N突变携带者。另外,在对50名正常人的测序分析中,未检测到D203N突变。结论筛查所得的两个点突变可能是患者的致病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多糖贮积症Ⅰ型 α-L-艾杜糖醛酸酶 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