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duced Expression of Cytochrome P450 CYP305 B1V1 Gene in Different Tissues of Wild Mulberry Silkworm(Bombyx mandarina) 被引量:6
1
作者 路爱成 卫正国 +1 位作者 李兵 沈卫德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09年第2期54-58,共5页
[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effects of various inducers on the expression of cytochrome P450 CYP305 B1 V1 Gene in different tissues of wild mulberry silkworm. [ Method] Referring to the mRNA ... [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effects of various inducers on the expression of cytochrome P450 CYP305 B1 V1 Gene in different tissues of wild mulberry silkworm. [ Method] Referring to the mRNA sequence of CYP305 B1 V1 Gene published in GenBank for wild mulberry silkworm, one pair of primers was designed, and the expression of cytochrome P450 CYP305 B1 V1 Gene in different tissues of wild mulberry silkworm treated by NaF, rutin, cypermethrin and ecdysone was also analyzed by the semi - quantitative RT - PCR. Furthermore, homology comparison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for amino acid sequences of this gene were studied. [ Result] Rutin, cypermethrin and NaF had effects on the expression of P450 CYP305 B1 V1 Gene in different tissues of wild mulberry silkworm, while ecdysone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Homology comparison for amino acids indicated that the amino acid sequence of this gene was the most similar to that of CYP305 B1 gene in Bombyx mori with 100% amino acid identity, and highly similar to those of Tribolium casmneum CYP305A1, Apis mellifera CYP305A1, Drosophi- la melanogaster CYP305A1, Anopheles gambiae CYP305A2and Cule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 CYP2LI. [ Conclusion] CYP305 B1 V1 Gene of wild mulberry silkworm is likely to mainly take part in the metabolism of exogenous compound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revealing the function of cytochrome P450 and the metabolic mechanism of different dru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d mulberry silkworm CYP305b1V1 INDUCE EXPRESSION Phylogenetic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类型油菜(Brassica spp.)和野芥菜(B.juncea var.gracilis Tsen et Lee)杂交亲和性及F_1的适合度——潜在基因转移的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宋小玲 强胜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57-361,共5页
通过人工去雄授粉 ,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了 3种类型栽培油菜花粉在两地采集的野芥菜柱头上的萌发生长情况 ,结合杂交后的结实率 ,探讨了 3种类型油菜和野芥菜杂交的亲和性 .结果表明 ,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与野芥菜的亲和性都非常高 ,... 通过人工去雄授粉 ,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了 3种类型栽培油菜花粉在两地采集的野芥菜柱头上的萌发生长情况 ,结合杂交后的结实率 ,探讨了 3种类型油菜和野芥菜杂交的亲和性 .结果表明 ,甘蓝型油菜和芥菜型油菜与野芥菜的亲和性都非常高 ,亲和性指数达 10 .0以上 ,而白菜型油菜和野芥菜的亲和性较低 ,亲和指数小于 0 .2 .子一代的适合度研究结果表明 ,芥菜型油菜向野芥菜杂交一代的适合度没有降低 ,而甘蓝型及白菜型和野芥菜杂交一代的适合度明显下降 ,表现在花粉活力降低 ,结实率极低 .上述结果表明 ,白菜型油菜和野芥菜的基因转移可能性最小 ,甘蓝型居中 ,而芥菜型极易向野芥菜发生基因转移 .表 4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野芥菜 杂交亲和性 适合度 基因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B.juncea L.)温敏核不育的温度敏感基因分析
3
作者 李石开 和江明 +2 位作者 刘旭云 张锡顺 李卫芬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B09期75-78,共4页
温敏核不育是雄性育性可受温度调节的一种不育类型。1999年云南省农科院从油菜(Brassica juncea L)核不育材料“05S”中同时选育得到一个温敏核不育系“K121S”和一个不具温敏性的核不育两型系“116A”。遗传试验表明,它们的雄性不... 温敏核不育是雄性育性可受温度调节的一种不育类型。1999年云南省农科院从油菜(Brassica juncea L)核不育材料“05S”中同时选育得到一个温敏核不育系“K121S”和一个不具温敏性的核不育两型系“116A”。遗传试验表明,它们的雄性不育基因等位,不育性由核内2对隐性重叠基因控制,对温度敏感与否与另一对同不育基因互作的抑制基因有关,携带隐性纯合抑制基因的不育系(K121S),低温条件下其不育基因的作用被抑制而表现可育,高温条件下抑制基因作用失活,不育系仍表现雄性不育;携带显性纯合抑制基因的不育系(116A)其育性则不受温度影响。因此,在油菜温敏核不育“K121S”中,隐性抑制基因作用的温敏性导致了不育性的温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敏核不育(TGMS) 基因互作 抑制作用 温度敏感性 油菜(b.juncea 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nome-wide identification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anthocyanin biosynthetic genes in Brassica juncea 被引量:8
4
作者 ZHANG Da-wei LIU Li-li +3 位作者 ZHOU Ding-gang LIU Xian-jun LIU Zhong-song YAN Ming-l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5期1250-1260,共11页
Anthocyanins confer the wide range of colors for plants and also play beneficial health roles as potentially protective factors against heart disease and cancer. Brassica juncea is cultivated as an edible oil resource... Anthocyanins confer the wide range of colors for plants and also play beneficial health roles as potentially protective factors against heart disease and cancer. Brassica juncea is cultivated as an edible oil resource and vegetable crop worldwide, thus elucidating the anthocyanin biosynthetic pathway would be helpful to improve the nutritional quality of Brassica juncea through the breeding and cultivating of high anthocyanin content varieties. Herein, 129 genes in B. juncea were identified as orthologs of 41 anthocyanin biosynthetic genes(ABGs)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by comparative genomic analyses. The B. juncea ABGs have expanded by whole genome triplication and subsequent allopolyploidizatoin, but lost mainly during the whole genome triplication between B. rapa/B. nigra and A. thaliana, rather than the allopolyploidization process between B. juncea and B. rapa/B. nigra, leading to different copy numbers retention of A. thaliana homologous genes. Although the overall expansion levels ABGs were similar to the whole genome, more negative regulatory genes were retained in the 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regulatory system. Transcriptional analysis of B. juncea with different anthocyanin accumulation showed that BjDFR, BjTT19, BjTT8 are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in plants with purple leaves as compared with green leaves. The overexpression of BjTT8 and these target genes which were involved in late 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and transport might account for increasing levels of anthocyanin accumulation in purple leaves. Our results could promot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tic mechanism of 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in B. junc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HOCYANIN biosynthetic genes b.juncea comparative genomic analysis TRANSCRIPTOME leaf col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ytoaccumulation of Arsenic, Cadmium and Lead by Brassica juncea Parents and Their F1 Hybrids
5
作者 Moupia Rahman Nazmul Haq Ian D. William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6年第5期613-622,共10页
Although Brassica juncea (Indian mustard) is reported to be a good accumulator of metals, little is known of the selected varieties of B. juncea (cvs. Rai and BARI-11).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hytoaccumulation of... Although Brassica juncea (Indian mustard) is reported to be a good accumulator of metals, little is known of the selected varieties of B. juncea (cvs. Rai and BARI-11).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hytoaccumulation of arsenic, cadmium and lead by B. juncea (cvs. Rai and BARI-11) parents and F1 hybrids.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the hydroponic media in the greenhouse of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under a Randomised Block Design. Sodium arsenite, cadmium sulphate and lead nitrate with 0 ppm, 0.5 ppm and 1 ppm were used. The cadmium treated plants were analysed by Varian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er-200. The samples of arsenic and lead were analysed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Atomic Emission Spectrophotometer.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rsenic was detected only in the root systems while cadmium and lead were detected both in the root and shoot system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uptake were observed for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Accumulation of arsenic was detected only in the root systems of B. juncea (cvs. Rai and BARI-11) at lower concentrations. Hence, this can be used as an agriculturally viable and efficient phytoaccumulator in the arsenic affected areas where contamination level is low and the contamination occurs at the rooting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remediation PHYTOACCUMULATION Heavy Metal ARSENIC CADMIUM LEAD b. juncea (cvs. Rai and bARI-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的黄海南部和东海银鲳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赵峰 庄平 +1 位作者 章龙珍 施兆鸿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45-752,共8页
采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为遗传标记,对黄海南部和东海银鲳(Pampus argenteus)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在所分析的6个采样点116个个体中,共检测到40种单倍型。6个群体均呈现出高单倍性多样性(0.647—0.895)和低核苷酸多样性(0... 采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为遗传标记,对黄海南部和东海银鲳(Pampus argenteus)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在所分析的6个采样点116个个体中,共检测到40种单倍型。6个群体均呈现出高单倍性多样性(0.647—0.895)和低核苷酸多样性(0.0008—0.0026)的特点。单倍型邻接关系树的拓扑结构简单,未呈现明显的地理谱系结构。分子方差分析和Fst显示银鲳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个体间,而群体间无显著遗传分化。Exact检验表明单倍型在两两群体间分布频率的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南部、东海银鲳群体间具有高度的基因交流,是一个随机交配群体。较强的扩散能力,黄海、东海的海洋环流以及近期的群体扩张可能是造成黄海南部、东海银鲳群体间遗传同质性较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鲳 细胞色素b 野生群体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tDNA Cytb序列分析养殖与野生刀鲚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8
7
作者 魏广莲 徐钢春 +2 位作者 顾若波 李建林 徐跑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16-1221,1244,共7页
为比较刀鲚(Coilia nasus)的人工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差异,为刀鲚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应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的序列分析法研究了灌江纳苗养殖刀鲚子三代(F3)、洄游刀鲚(长江野生群体)和湖鲚... 为比较刀鲚(Coilia nasus)的人工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差异,为刀鲚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应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的序列分析法研究了灌江纳苗养殖刀鲚子三代(F3)、洄游刀鲚(长江野生群体)和湖鲚3个淡水生活环境下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刀鲚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大小为1 141 bp;在3个群体22尾个体中,找到12种不同的单倍型,单倍型多态性(h)为0.922,多态位点(S)为18,其中单一多态位点9个,简约信息位点9个,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4 1,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4.714,平均遗传距离为0.004 2。洄游刀鲚和养殖刀鲚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遗传距离都比湖鲚高,说明养殖刀鲚比湖鲚的遗传多样性要丰富,仍保持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鲚 养殖群体 野生群体 细胞色素b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细胞色素b基因的鱇浪白鱼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红艳 熊飞 +2 位作者 杨东 张繁荣 余来宁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4-98,共5页
为探讨鱇浪白鱼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测定了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共29尾鱇浪白鱼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的全序列。结果显示:在所有个体1 140 bp序列中检测到31个变异位点,其中28个转换位点,3个颠换位点,发现21种单倍型。养... 为探讨鱇浪白鱼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测定了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共29尾鱇浪白鱼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的全序列。结果显示:在所有个体1 140 bp序列中检测到31个变异位点,其中28个转换位点,3个颠换位点,发现21种单倍型。养殖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指数(0.003 38)和单倍型多样性指数(0.980 95)高于野生群体核苷酸多样性指数(0.003 21)和单倍型多样性指数(0.934 07)。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内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3 39和0.003 43,群体间的遗传距离(0.003 64)略大于群体内遗传距离。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显示:Fst=0.064 1(P<0.01),即6.41%的变异来自群体间,93.59%的变异来自群体内,变异大多发生在群体内,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间未发生显著的遗传分化。2个群体Taji ma’sD检验、Fu和Li’sD与F检验均为负值,表明2个群体的检验结果均偏离中性模式,鱇浪白鱼群体可能受到群体扩张和自然选择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鱇浪白鱼 野生群体 养殖群体 细胞色素b基因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两年UV-B辐射增强对割手密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陈海燕 陈建军 +2 位作者 何永美 祖艳群 李元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7-280,共4页
研究了大田栽培和自然光条件下,连续两年模拟紫外辐射(UV-B,280~315nm)增加对92-11和93-25两个割手密无性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割手密92-11在UV-B辐射的影响下,叶绿素含量降低,而割手密93-25抗性很强,在增加了5kJ/m^2... 研究了大田栽培和自然光条件下,连续两年模拟紫外辐射(UV-B,280~315nm)增加对92-11和93-25两个割手密无性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割手密92-11在UV-B辐射的影响下,叶绿素含量降低,而割手密93-25抗性很强,在增加了5kJ/m^2 UV-B辐射下,其叶绿素含量增加。割手密叶绿素含量对UV-B辐射的响应具有种内差异。割手密92-11对紫外辐射的抗性在2004年比2003年强,而割手密93-25则相反。生育期中开花期受UV-B辐射影响最大,然后是分蘖期,伸长期抗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b辐射 割手密 叶绿素 响应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香B近等基因导入系构建与目标性状筛选 被引量:8
10
作者 肖叶青 吴小燕 +4 位作者 胡兰香 邬文昌 罗世友 邓伟 陈大洲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10年第6期1128-1132,共5页
野生稻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变异类型,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蕴藏着大量的优良基因。高效发掘野生稻的有利基因是实现水稻育种突破的前提。利用11个不同地方来源的野生稻为供体,以江西省农科院水稻所育成的优良三系保持... 野生稻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变异类型,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蕴藏着大量的优良基因。高效发掘野生稻的有利基因是实现水稻育种突破的前提。利用11个不同地方来源的野生稻为供体,以江西省农科院水稻所育成的优良三系保持系赣香B为受体,通过杂交和大量回交,构建了892份具有不同野生稻遗传背景的近等基因导入系。从表型性状观察,各导入系间性状差异显著,主要表现在生育期、株高、分蘖力、穗形、粒形和芒等方面。利用该导入系,在持续干旱和35℃以上的高温条件下,在低氮水平和稻瘟病重发区,在淹水和喷施草苷膦除草剂等胁迫条件下大规模筛选,初步筛选到一批抗旱、耐高温、耐低氮、抗稻瘟病、苗期耐淹和抗除草剂的材料。利用这批优良材料,通过下一步的性状聚合育种,能够进一步改良保持系赣香B的抗逆性、耐低氮能力以及抗病性等,为实现绿色超级稻育种目标奠定了基础。从大规模构建的导入系筛选试验结果来看,能够在野生稻供体的后代中筛选到大部分目标性状,这表明野生稻存在许多有利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近等基因导入系 目标性状筛选 赣香b 野生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阿尔金山野生双峰驼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勇 张会斌 +1 位作者 刘志虎 吴敏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7-91,共5页
目前对于野生双峰驼作为一个独立种的有效性还有着较多争议.研究测定了2头阿尔金山野生双峰驼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并结合已有的双峰驼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现有的双峰驼分为2个种群:新疆种群... 目前对于野生双峰驼作为一个独立种的有效性还有着较多争议.研究测定了2头阿尔金山野生双峰驼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并结合已有的双峰驼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现有的双峰驼分为2个种群:新疆种群和甘肃种群;2个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为2.4%~3.0%,尚未达到种间水平;阿尔金山野生双峰驼属于新疆种群,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有效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驼 细胞色素b基因 系统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3年UV-B辐射对10个割手密无性系株高、茎径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祖艳群 李元 +3 位作者 秦丽 何永美 王海云 李富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10期503-508,共6页
研究了大田栽培和自然光条件下,连续3年模拟紫外辐射(UV—B,280~315nm)增加对10个割手密无性系伸长期株高和茎径的影响。结果表明:(1)割手密耐性无性系株高和茎径对UV—B辐射响应具有明显的差异;敏感无性系的株高和茎径显著或... 研究了大田栽培和自然光条件下,连续3年模拟紫外辐射(UV—B,280~315nm)增加对10个割手密无性系伸长期株高和茎径的影响。结果表明:(1)割手密耐性无性系株高和茎径对UV—B辐射响应具有明显的差异;敏感无性系的株高和茎径显著或极显著的下降。(2)无性系株高和茎径对UV—B辐射的响应具有明显的年际、生育期之间的差异,在伸长初期和中期最敏感。(3)割手密无性系90—15的耐性最强,无性系Ⅱ91—93最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b辐射 割手密 株高 茎径 响应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3年UV-B辐射对33个割手密无性系成熟期锤度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元 祖艳群 +3 位作者 秦丽 何永美 张翠萍 何丽莲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14-1018,共5页
在大田栽培和自然光条件下,研究了连续3年模拟紫外辐射(UV-B,280~315nm)增加对33个割手密无性系成熟期锤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UV-B辐射对割手密无性系锤度具有明显的影响;(2)33个割手密无性系锤度对UV-B辐射响应具有明显的差异,在200... 在大田栽培和自然光条件下,研究了连续3年模拟紫外辐射(UV-B,280~315nm)增加对33个割手密无性系成熟期锤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UV-B辐射对割手密无性系锤度具有明显的影响;(2)33个割手密无性系锤度对UV-B辐射响应具有明显的差异,在2003年、2004年和2005年,锤度响应范围分别为-27.86%~69.90%、-28.88%~34.58%和-18.90%~26.21%;(3)割手密无性系锤度对UV-B辐射响应具有明显的年际间差异,从选择的10个无性系来看,从2003年、2004年到2005年,6个无性系锤度变化率增加,4个无性系锤度变化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b辐射 割手密 锤度 响应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外连续两年增强UV-B辐射对8个割手密无性系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建军 何永美 +2 位作者 祖艳群 陈海燕 李元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510-513,524,共5页
研究了大田栽培和自然光条件下,连续两年模拟UV—B辐射(280~315nm,5.00kJ/m^2)增强对8个割手密无性系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UV—B辐射对割手密叶片MDA含量有显著的影响,8个割手密无性系叶片MDA含量对增强UV—B辐射存在... 研究了大田栽培和自然光条件下,连续两年模拟UV—B辐射(280~315nm,5.00kJ/m^2)增强对8个割手密无性系叶片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UV—B辐射对割手密叶片MDA含量有显著的影响,8个割手密无性系叶片MDA含量对增强UV—B辐射存在种内差异。5个无性系叶片MDA含量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分别为Ⅰ91—97,Ⅰ91—38,Ⅱ91—116,93—25,90—22;1个无性系MDA含量变化不明显(Ⅱ91—93),2个无性系MDA含量有降低的趋势,分别为Ⅱ91-98,92~11。UV—B辐射对割手密叶片MDA含量的影响具有年际间差异。UV—B辐射对割手密叶片MDA含量的影响存在生育期之间的差异,为伸长期〉成熟期〉分蘖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割手密 UV—b辐射 丙二醛 种内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割手密(Saccharum spontaneum L.)无性系对UV-B辐射响应的形态和生理差异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元 何永美 +1 位作者 秦丽 祖艳群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956-1962,共7页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连续两年大田条件下,增强UV-B辐射(UV-B,280 ̄310nm,5.0kJ·m-2)对两个割手密(Saccharum spontaneum L.)无性系(Ⅰ91-48和Ⅱ91-81)形态和生理的影响,以及两个割手密无性系对UV-B辐射响应的种内差异。结果表...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连续两年大田条件下,增强UV-B辐射(UV-B,280 ̄310nm,5.0kJ·m-2)对两个割手密(Saccharum spontaneum L.)无性系(Ⅰ91-48和Ⅱ91-81)形态和生理的影响,以及两个割手密无性系对UV-B辐射响应的种内差异。结果表明,两年中,在增强UV-B辐射下,Ⅰ91-485个生育时期的株高(除2004年成熟后期外)和分蘖数,以及分蘖期和伸长初期的茎径显著增加,而Ⅱ91-81株高在伸长初期和伸长后期,分蘖数在伸长初期、伸长后期、成熟初期和成熟后期(除2004年伸长后期外),以及茎径在分蘖期、伸长初期和伸长后期显著降低。两年的成熟后期,UV-B辐射导致Ⅰ91-48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和节间长显著增加,Ⅱ91-81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和节间长显著降低,而两个无性系节数无显著变化。两年中,UV-B辐射显著降低两个割手密无性系伸长后期和成熟初期叶展开角度。在UV-B辐射下,两年的5个生育时期中,Ⅰ91-48的类黄酮含量显著增加,丙二醛含量无显著变化,而Ⅱ91-81的类黄酮含量显著降低(除2003成熟后期外),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总体上,UV-B辐射导致Ⅰ91-48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含量在两年的分蘖期、伸长初期和伸长后期显著增加,而Ⅱ91-81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含量在两年的分蘖期、伸长初期、伸长后期和成熟初期显著降低。割手密无性系Ⅰ91-48和Ⅱ91-81对UV-B辐射的响应具有种内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b辐射 割手密 形态 生理 种内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三系不育系东B11A与菲A所配组合主要性状优势比较 被引量:4
16
作者 肖晓春 王云基 +2 位作者 肖诗锦 熊翔宇 周铖勇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20,23,共3页
用具东乡野生稻细胞质源的东B11A和具野败细胞质源的菲A(IR5 80 2 5A)分别与同一组恢复系配组 ,对杂种F1 各性状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东B11A在生育期、株高、穗长、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粒重和单株秆重等方面的杂种优势比... 用具东乡野生稻细胞质源的东B11A和具野败细胞质源的菲A(IR5 80 2 5A)分别与同一组恢复系配组 ,对杂种F1 各性状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东B11A在生育期、株高、穗长、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粒重和单株秆重等方面的杂种优势比菲A强 ,而单株穗数比菲A弱 ;通过分析 2个不育系与 3个含有粳稻亲缘的恢复系配组结果 ,进一步表明东B11A比菲A配合力更好 ,且具有更好的可恢性和更广的恢复谱。讨论了这两个不育系的优缺点 ,并提出了其利用中的克服和改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不育系 东乡野生稻细胞质源 b11A 菲A(IR58025A)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S rRNA和Cyt b基因序列测定在獐乳制品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黄娅琳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11-1114,共4页
采用改良的蛋白酶K消化和酚/氯仿抽提的方法从脂肪含量很高的动物乳制品及胃组织中提取出基因组总DNA,利用特异引物扩增了线粒体12S rRNA基因和Cyt b基因的部分片段,测定了12S rRNA和Cyt b基因的PCR扩增产物序列,使用BLAST搜索软件将其... 采用改良的蛋白酶K消化和酚/氯仿抽提的方法从脂肪含量很高的动物乳制品及胃组织中提取出基因组总DNA,利用特异引物扩增了线粒体12S rRNA基因和Cyt b基因的部分片段,测定了12S rRNA和Cyt b基因的PCR扩增产物序列,使用BLAST搜索软件将其序列与GenBank中的同源序列进行比对,并利用DNAMAN分析软件分析序列同源性。结果表明3件检材均来源于獐Hydropotes inermis。本研究所用方法在野生动物乳制品鉴定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S RRNA 野生动物 乳制品 种属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V16-E6、P53、BTG1在子宫颈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18
作者 张丹丹 王强 +1 位作者 王岩 刘春 《交通医学》 2019年第3期217-221,共5页
目的:探讨HPV16-E6、P53、BTG1在宫颈鳞癌、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慢性宫颈炎等子宫颈疾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宫颈鳞癌35例、HSIL 53例、慢性宫颈炎44例的病理组织,采用RQ-PCR检测HPV16-E6、P53、BTG1转录水平的表达,... 目的:探讨HPV16-E6、P53、BTG1在宫颈鳞癌、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慢性宫颈炎等子宫颈疾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宫颈鳞癌35例、HSIL 53例、慢性宫颈炎44例的病理组织,采用RQ-PCR检测HPV16-E6、P53、BTG1转录水平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HPV16-E6、P53、BTG1蛋白水平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子宫颈病变的关系。结果:在宫颈鳞癌、HSIL、慢性宫颈炎组织中,BTG1、P53两者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随病理级别的降低而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鳞癌、HSIL组织中HPV16-E6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慢性宫颈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宫颈鳞癌与HSIL组织中HPV16-E6 mRNA及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V16-E6、P53、BTG1的表达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并在宫颈癌发生的早期已经发生了变化,可能是宫颈癌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鳞癌 b细胞易位基因 人类乳头瘤病毒16-E6 野生型P5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的长江中上游草鱼野生和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欧阳美 张晓宇 +1 位作者 张富铁 刘焕章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5-74,共10页
为了较全面了解长江中上游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的种质情况,本研究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特征,比较分析了长江中上游大范围内草鱼3个野生群体和19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显示:677个样本共检测到35个单倍型,17个... 为了较全面了解长江中上游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的种质情况,本研究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特征,比较分析了长江中上游大范围内草鱼3个野生群体和19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结果显示:677个样本共检测到35个单倍型,17个简约信息位点和42个多态位点;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H_(d):0.769;P_(i):0.00143),原种场群体次之(H_(d):0.766;P_(i):0.00113),苗种场群体最低(H_(d):0.649;P_(i):0.00084)。野生群体中,万州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H_(d):0.857;P_(i):0.00205),中性检验结果表明万州群体曾经历过种群扩张事件;遗传结构分析表明草鱼野生群体间不存在遗传分化,群体间基因交流广泛;对比历史数据,草鱼野生群体多样性水平近10年来未出现下降。苗种场群体中,遗传多样性最高(H_(d):0.791;P_(i):0.00147)和最低(H_(d):0.247;P_(i):0.00024)的分别是阳新和蔡甸1群体,部分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下降;遗传结构分析表明养殖群体间存在大范围的显著遗传分化,群体间缺乏交流。综上,草鱼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下降明显,在进行草鱼苗种繁育时要注意近交等带来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Cyt b基因 野生群体 养殖群体 遗传多样性 历史动态 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S结构海南普通野生稻资源数据库的构建 被引量:2
20
作者 郎越 孙佩甫 袁潜华 《热带生物学报》 2015年第2期147-152,共6页
笔者在资源考察、记录和收集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B/S结构的海南普通野生稻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系统以《野生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为规范采集数据,将海南普通野生稻居群资源的表型数据、来源地、经纬度和水稻生产数据等有... 笔者在资源考察、记录和收集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B/S结构的海南普通野生稻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该系统以《野生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为规范采集数据,将海南普通野生稻居群资源的表型数据、来源地、经纬度和水稻生产数据等有机结合,具备数据管理和用户查询功能。通过本系统可以全面了解库内各个普通野生稻居群种质的特征特性,为海南普通野生稻资源的科学管理与数据共享构建基础服务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普通野生稻 种质资源 b/S结构 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