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6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struction of Wave-free Potential in the Linearized Theory of Water Waves 被引量:1
1
作者 Dilip Das B.N.Mandal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2010年第4期347-354,共8页
Various water wave problems involving an infinitely long horizontal cylinder floating on the surface water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literature of linearized theory of water waves employing a general multipole expansio... Various water wave problems involving an infinitely long horizontal cylinder floating on the surface water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literature of linearized theory of water waves employing a general multipole expansion for the wave potential. This expansion involves a general combination of a regular wave, a wave source, a wave dipole and a regular wave-free part. The wave-free part can be further expanded in terms of wave-free multipoles which are termed as wave-free potentials. These are singular solutions of Laplace's equation (for non-oblique waves in two dimensions) or two-dimensional Helmholz equation (for oblique waves) satisfying the free surface condition and decaying rapidly away from the point of singularity. The method of constructing these wave-free potentials is presented here in a systematic manner for a number of situations such as deep water with a free surface, neglecting or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effect of surface tension, or with an ice-cover modelled as a thin elastic plate floating on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ve-free potential free surface surface tension ICE-COVER Laplace equation Helmholz equ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struction of Wave-free Potentials and Multipoles in a Two-layer Fluid Having Free-surface Boundary Condition with Higher-order Derivatives 被引量:1
2
作者 Dilip Das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CSCD 2015年第3期270-282,共13页
There is a large class of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fluid structure interaction where higher-order boundary conditions arise for a second-orde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 Various methods are being used to tackle th... There is a large class of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fluid structure interaction where higher-order boundary conditions arise for a second-orde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 Various methods are being used to tackle these kind of mixed boundary-valu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Laplace’s equation (or Helmholtz equation) arising in the study of waves propagating through solids or fluids. One of the widely used methods in wave structure interaction is the multipole expansion method. This expansion involves a general combination of a regular wave, a wave source, a wave dipole and a regular wave-free part. The wave-free part can be further expanded in terms of wave-free multipoles which are termed as wave-free potentials. These are singular solutions of Laplace’s equation or two-dimensional Helmholz equ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se wave-free potentials and multipoles are presented here in a systematic manner for a number of situations such as two-dimensional non-oblique and oblique waves, three dimensional waves in two-layer fluid with free surface condition with higher order partial derivative are considered. In particular, these are obtained taking into account of the effect of the presence of surface tension at the free surface and also in the presence of an ice-cover modelled as a thin elastic plate. Also for limiting case, it can be shown that the multipoles and wave-free potential functions go over to the single layer multipoles and wave-free potent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o-layer fluid wave-free potentials Laplace’s equation modified Helmholtz equations higher order boundary conditions MULTIPOL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tantaneous wave-free ratio(iFR) to determine hemodynamically significant coronary stenosi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被引量:1
3
作者 Stefan Baumann Leonard Chandra +4 位作者 Elizaveta Skarga Matthias Renker Martin Borggrefe Ibrahim Akin Dirk Lossnitzer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18年第12期267-277,共11页
Coronary angiography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gold standard in the morphological evalu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The morphological assessment of the severity of a coronary lesion is very subjective. Thus, the i... Coronary angiography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gold standard in the morphological evalu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The morphological assessment of the severity of a coronary lesion is very subjective. Thus, the invasive 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 measurement represents the current standard for estimation of the hemodynamic significance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The FFR-guided revascularization strategy was initially classified as a Class-IA-recommendation in the 2014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ardio-Thoracic Surgery guidelines on 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Both the Deferral vs Performance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of Functionally Non-Significant Coronary Stenosis and Flow Reserve vs Angiography for Multivessel Evaluation studies showed no treatment advantage for hemodynamically insignificant stenoses. With the help of FFR(and targeted interventions), clinical results could be improved; however, the use in clinical practice is still limited due to the need of adenosine administration and a significant prolongation of the length of the procedure. Instantaneous wave-free ratio(iFR~) is a new innovative approach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hemodynamic significance of coronary stenosis, which can be obtained at rest without the use of vasodilators. Regarding the periprocedural complications as well as prognosis, iFR~ showed non-inferiority to FFR in the SWEDEHEART and DEFINE-FLAIR trials. Furthermore, iFR~, enhanced by iFR~-pullback,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to display the iFR~-change over the course of the vessel to create a hemodynamic ma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ONARY STENOSIS CORONARY ANGIOGRAPHY Fractional flow reserve Instantaneous wave-free RATIO Myocardial ischemia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blique Wave-free Potentials for Water Waves in Constant Finite Depth
4
作者 Rajdeep Maiti Uma Basu B. N. Mandal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CSCD 2015年第2期126-137,共12页
In this paper, a method to construct oblique wave-free potentials in the linearised theory of water waves for water with uniform finite depth is presented in a systematic manner. The water has either a free surface or... In this paper, a method to construct oblique wave-free potentials in the linearised theory of water waves for water with uniform finite depth is presented in a systematic manner. The water has either a free surface or an ice-cover modelled as a thin elastic plate. For the case of free surface, the effect of surface tension may be neglected or taken into account. Here, the wave-free potentials are singular solutions of the modified Helmholtz equation, having singularity at a point in the fluid region and they satisfy the conditions at the upper surface and the bottom of water region and decay rapidly away from the point of singularity. These are useful in obtaining solutions to oblique water wave problems involving bodies with circular cross-sections such as long horizontal cylinders submerged or half-immersed in water of uniform fmite depth with a free surface or an ice-cover modelled as a floating elastic plate. Finally, the forms of the upper surface related to the wave-free potentials constructed here are depicted graphically in a number of figures to visualize the wave motion. The results for non-oblique wave-free potentials and the upper surface wave-free potentials are obtained. The wave-free potentials constructed here will be useful in the mathematical study of water wave problems involving infinitely long horizontal cylinders, either half-immersed or completely immersed in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ve-free potentials modified Helmholtz equation free surface surface tension ICE-COVER water wav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强非线性波作用下的悬沙输运数值研究
5
作者 张建鹏 陈鑫 《工程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272,共10页
波浪作用下的泥沙运动是海岸工程的研究热点;波形效应和表面波效应是公认的影响近岸泥沙输运的原因。由于构建大尺度波浪水槽和相应造波的困难,波浪作用下的泥沙输运实验和数值研究大多基于一维往复流水槽开展,波浪水槽的结果较少。与... 波浪作用下的泥沙运动是海岸工程的研究热点;波形效应和表面波效应是公认的影响近岸泥沙输运的原因。由于构建大尺度波浪水槽和相应造波的困难,波浪作用下的泥沙输运实验和数值研究大多基于一维往复流水槽开展,波浪水槽的结果较少。与传统往复流水槽不同的是,波浪水槽可以同时考虑波形效应和表面波效应对泥沙输运的影响,在尺度上更加接近真实情况。该文构建了适用于浅水强非线性波输沙且计算成本低的数值波浪水槽,采用边界造波法造波和阻尼法消波,由VOF模型追踪自由表面。将体现了相位差、质量守恒、加速度效应和边界层非对称发展的泥沙近底边界条件拓展至二维波浪水槽,避免了两相模型对近底高含沙区域颗粒碰撞、摩擦以及动床面捕捉的复杂计算。此外,利用已有成果在泥沙运动中考虑了颗粒尾流涡效应和非静水高含沙的相对速度理论修正。该波浪水槽成功模拟了强非线性二阶椭圆余弦波作用下的泥沙输运,可靠性得到了大尺度波浪水槽实验及包含自由表面波的两相模型结果验证。数值波浪水槽同往复流水槽的结果对比显示,在自由表面波影响下存在额外的向岸流使向岸输沙显著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波浪水槽 椭圆余弦波 表面波效应 近底泥沙边界条件 颗粒尾流涡 泥沙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精确色散性非线性波浪方程的改进
6
作者 卞宏伟 邹志利 徐杰 《海洋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128,共13页
以自由表面处的速度和波面升高为变量建立了一组新的具有精确色散性的非线性波浪方程。该方程对以往由速度势为变量的方程进行了改进,克服了方程不能考虑有旋波浪运动的不足;方程增加了适用于一般情况的二阶水底坡度项,使其能够考虑水... 以自由表面处的速度和波面升高为变量建立了一组新的具有精确色散性的非线性波浪方程。该方程对以往由速度势为变量的方程进行了改进,克服了方程不能考虑有旋波浪运动的不足;方程增加了适用于一般情况的二阶水底坡度项,使其能够考虑水平二维水底快变地形的影响。方程的数值求解时间上采用五阶差分格式,空间上采用四阶差分格式,减少了数值误差。方程模拟了五阶Stokes波理论解、潜堤和浅滩试验,并与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数值结果进行了比较,通过模拟Bragg反射试验对方程新加入的二阶水底坡度项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确色散性 非线性 波面升高 差分格式 自由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效应作用下P波入射非饱和土自由场地地震响应研究
7
作者 马强 杨奕琪 +1 位作者 周凤玺 邵生俊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9-579,共11页
基于单相热弹性介质和非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中波的传播理论,建立了平面P波入射下非饱和土自由场地模型,采用亥姆霍兹矢量分解原理,对热效应作用下非饱和土自由场地中的波场进行分析,获得了热效应作用下平面P波入射非饱和土自由场地地震... 基于单相热弹性介质和非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中波的传播理论,建立了平面P波入射下非饱和土自由场地模型,采用亥姆霍兹矢量分解原理,对热效应作用下非饱和土自由场地中的波场进行分析,获得了热效应作用下平面P波入射非饱和土自由场地地震响应的解析解答。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热传导系数、介质温度、热膨胀系数等热物性参数对非饱和土自由场地地震响应所产生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考虑热效应和不考虑热效应两种理论模型下所得到的地表位移放大系数有着明显差异;水平位移放大系数随着热传导系数的增大而逐渐增大,但竖向位移放大系数几乎不发生变化;随着热膨胀系数的增大,水平位移放大系数逐渐增大,竖向位移放大系数逐渐减小;随着介质温度的增大,水平位移放大系数逐渐减小,竖向位移放大系数逐渐增大;此外,随着饱和度的增大,水平位移放大系数逐渐减小,竖向位移放大系数逐渐增大,说明土体中气相的存在对地表位移放大系数有着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 自由场地 地震响应 热物性参数 平面P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驱体转化法制备SiFeOC陶瓷及其吸波性能研究
8
作者 钱俊杰 马丹丹 +1 位作者 税安泽 杜斌 《材料研究与应用》 2025年第1期107-117,共11页
随着智能时代的快速发展,电磁污染已经成为继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之后的第四大污染源,其对人体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开发轻质高效的电磁波吸收材料,有望减少环境中的电磁污染,同时还可以提高飞行器的雷达隐身功能以增强安全... 随着智能时代的快速发展,电磁污染已经成为继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之后的第四大污染源,其对人体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开发轻质高效的电磁波吸收材料,有望减少环境中的电磁污染,同时还可以提高飞行器的雷达隐身功能以增强安全服役性。SiOC陶瓷先驱体具有耐高温、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和结构可调性等特性而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其本身的吸波性能并不理想。为了提升SiOC陶瓷的吸波性能,以甲基三甲氧基硅烷、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和硝酸铁为主要原料,以硝酸为催化剂,无水乙醇为溶剂,采用溶剂热法合成SiFeOC陶瓷湿凝胶,经老化、干燥等工艺制得SiFeOC陶瓷干凝胶,再经高温处理后获得SiFeOC陶瓷,通过改变硝酸铁含量对SiOC陶瓷先驱体进行改性,研究硝酸铁含量和热处理温度对SiFeOC陶瓷的物相组成、微观结构及吸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硝酸铁的引入,促进了非晶SiOC陶瓷基体中析出大量的SiC纳米晶和自由碳,从而形成丰富的异质界面。由于SiC/SiOC、Cfree/SiOC等界面形成的界面极化、自由碳的缺陷极化、SiC纳米晶的介电损耗和自由碳导电损耗的协同作用,硝酸铁质量分数为3%的SiFeOC陶瓷具有最佳的吸波性能,当其厚度为3.6 mm时最小反射损耗值为-47.6 dB,而当厚度为4.5 mm时最大有效吸波带宽达3.7 GHz。此外,由于硝酸铁的引入,SiOC陶瓷的非晶结构得以保留,热稳定性能得到增强。本研究为SiOC陶瓷微结构调控提供了新策略,对高性能吸波材料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C陶瓷 吸波性能 SIC 先驱体陶瓷 微结构 自由碳 相分离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NN的毫米波无蜂窝大规模MIMO信道估计 被引量:1
9
作者 申敏 董学林 毛翔宇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0-677,共8页
针对小区间干扰导致蜂窝边缘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数据速率需求问题,毫米波无蜂窝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系统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解决方案。然而,毫米波的高频率、大带宽以及接入点配置的大量天线... 针对小区间干扰导致蜂窝边缘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数据速率需求问题,毫米波无蜂窝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系统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解决方案。然而,毫米波的高频率、大带宽以及接入点配置的大量天线给信道估计带来了较大挑战。将毫米波大规模MIMO信道矩阵视为二维图像,结合图像去噪方法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去噪卷积神经网络(Improved-Denoising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I-DnCNN)的信道估计算法。通过具有注意力机制的压缩与激励(Squeeze-and-Excitation,SE)模块,自适应调整提取的全局特征以增强对信道噪声特征的学习,根据接收信号估计出噪声等级图且增添为输入,提升对噪声的鲁棒性。最后,采用残差学习的方式获得估计信道矩阵。利用理论信道模型和基于波束追踪的信道数据集进行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去噪卷积神经网络(Denoising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DnCNN)算法相比,所提算法在两个数据集下的信道估计精度可分别平均提升2.27 dB和2.60 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 无蜂窝大规模MIMO 信道估计 卷积神经网络(CN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洞增长层裂模型的改进及其在模拟不同加载波形层裂实验结果方面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凤国 王裴 +1 位作者 王言金 胡建波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53,共6页
冲击波在靶板自由面反射导致靶板材料内部产生动态拉伸层裂损伤是材料的典型损伤破坏形式之一,材料的初始微结构、冲击加载的强度和应变率、温度等因素直接影响材料内部的损伤演化过程。靶板自由面速度曲线变化间接反映材料内部损伤的... 冲击波在靶板自由面反射导致靶板材料内部产生动态拉伸层裂损伤是材料的典型损伤破坏形式之一,材料的初始微结构、冲击加载的强度和应变率、温度等因素直接影响材料内部的损伤演化过程。靶板自由面速度曲线变化间接反映材料内部损伤的演化过程,在层裂损伤物理模型研究方面,目前采用适宜的层裂损伤模型较好地模拟不同冲击加载波形下靶板自由面速度曲线的相关文献很少,主要借助实验手段探讨加载波形与自由面速度曲线变化以及层裂损伤演化过程之间的关联。对于孔洞增长层裂损伤模型,通过解析加载应变率与层裂强度以及损伤模型初始损伤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给出了模型初始损伤参数的计算方法,有效地将损伤模型初始损伤参数与加载应变率关联在一起。该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较好地模拟方波、三角波以及泰勒波冲击加载铝材料层裂实验的自由面速度曲线,同时,计算得到的层裂强度和层裂片厚度也与实验结果符合。此外,还进一步分析了靶板内部不同位置的初始损伤、层裂强度的分布与应变率之间的关联,以及其对自由面速度曲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加载波形 层裂损伤 自由面速度 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平板边界层中定常条带的前缘感受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洋 赵磊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6,I0001,共14页
来流湍流度较高时,自由流涡波可在边界层内激发流向条带结构,并引起边界层的旁路(bypass)转捩。本文采用调和线性化Navier-Stokes方程(harmonic linearized Navier-Stokes,HLNS)方法模拟平板边界层条带对自由流涡波的前缘感受性,并通过... 来流湍流度较高时,自由流涡波可在边界层内激发流向条带结构,并引起边界层的旁路(bypass)转捩。本文采用调和线性化Navier-Stokes方程(harmonic linearized Navier-Stokes,HLNS)方法模拟平板边界层条带对自由流涡波的前缘感受性,并通过直接数值模拟验证了HLNS方法的可靠性。针对马赫数4.8的高速平板边界层,分析了零频涡波激发定常条带的前缘感受性过程及定常条带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边界层外的自由流涡扰动对边界层条带的发展存在持续的激励作用;对于固定展向波数的自由流涡波,法向波数为0时激发的条带幅值最大;自由流涡波的法向波数在小于临界角度时仅影响条带的幅值,而不影响条带扰动的形函数剖面。随着当地雷诺数的增加,条带的幅值演化和形函数剖面呈现出很好的相似性;当地无量纲展向波数β=0.18时,归一化幅值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常条带 前缘感受性 自由流涡波 HLNS方法 高速边界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树脂高频松弛的交流电导与双极性方波击穿特性 被引量:3
12
作者 蒋起航 王威望 +2 位作者 钟禹 李盛涛 徐永生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9-1171,共13页
高频非正弦电压下环氧树脂击穿表现出较强的频率依赖性,并且存在复杂的宽频电-热耦合特性。高频电压下环氧树脂交流电导,特别是载流子非线性输运过程是理解高频绝缘击穿的关键。该文以两种电工环氧树脂为研究对象,采用宽频介电谱研究环... 高频非正弦电压下环氧树脂击穿表现出较强的频率依赖性,并且存在复杂的宽频电-热耦合特性。高频电压下环氧树脂交流电导,特别是载流子非线性输运过程是理解高频绝缘击穿的关键。该文以两种电工环氧树脂为研究对象,采用宽频介电谱研究环氧试样交流电导的频率与温度依赖关系,通过Almond-West模型分析得到低频下交流类直流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低频电导随温度变化更符合Vogel-Fulcher-Tammann模型。基于Havriliak-Negami复合介质多分散松弛极化理论,分析高频、高温下的松弛行为,认为高频交流电导率主要由松弛过程α产生的极化损耗引起。通过高频双极性方波击穿测试平台,测试了重复频率双极性方波电压(500 Hz,1 kHz,2 kHz,3 kHz)下环氧试样的击穿场强,基于三参数Weibull分布统计分析特征击穿场强随频率的关系,发现击穿场强与频率呈负相关。研究提出考虑Poole-Frenkel效应的高频高场交流电导模型,并建立高频自由体积随频率变化的击穿模型。研究指出高频下分子链段振动效应增强,导致交流电导增强;高频下分子链运动滞后于频率响应,导致总体自由体积增大,造成高频击穿场强下降。研究结果对高频绝缘破坏与可靠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交流电导 双极性方波电压 自由体积 高频击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波斜入射下水平成层覆盖层地基波动输入研究
13
作者 王飞 宋志强 +4 位作者 刘云贺 李闯 李正贵 胡安奎 田庆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48-256,共9页
覆盖层具有土体动力非线性和结构成层特征,地震波斜入射下覆盖层地基自由场计算难度增大、人工边界吸能能力受到限制,制约了地震波动输入精度和应用。以水平成层覆盖层为研究对象,引入势函数理论,构建了地震波斜入射下顶层幅值矩阵与任... 覆盖层具有土体动力非线性和结构成层特征,地震波斜入射下覆盖层地基自由场计算难度增大、人工边界吸能能力受到限制,制约了地震波动输入精度和应用。以水平成层覆盖层为研究对象,引入势函数理论,构建了地震波斜入射下顶层幅值矩阵与任意层幅值矩阵之间的动态传递关系,获得土体时域应变;基于二维应变状态理论,采用等效线性化法反映土体动力非线性,建立了地震波斜入射下非线性水平成层覆盖层地基自由场解析计算方法。利用作者发展的非线性黏弹性人工边界单元模拟远域辐射阻尼效应,近场波动分析中边界单元参数随内层土体单元动剪应变变化,边界单元吸能能力达到最优。结合解析自由场转换得到的等效输入荷载,建立了适用于地震波斜入射下非线性水平成层覆盖层地基地震波动输入方法。该方法能够依据深部斜入射波和地表地震动实现覆盖层地基波动输入,依据地表地震动实现波动输入是避免了通过基底地震动正演自由场等过程。研究了弹性水平双层和非线性水平多层覆盖层地基地震响应,结果表明,波动输入计算获得位移和应力均与解析解有较高拟合度,计算精度高,可为水平成层覆盖层地基上土石坝地震响应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成层覆盖层 土体非线性 地震波斜入射 自由场 波动输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岩中入射波三维时域反演及自由场构建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飞 宋志强 +1 位作者 刘云贺 李闯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6-167,共12页
基岩入射波一维和二维时域反演不能反映入射方位角和斜入射角的空间任意性,导致构建的自由场可能与实际偏离较远,因此有必要开展基岩入射波三维时域反演研究。基于波函数组合法,利用基岩中P波、SV波和SH波的入射波时程表达地表控制点自... 基岩入射波一维和二维时域反演不能反映入射方位角和斜入射角的空间任意性,导致构建的自由场可能与实际偏离较远,因此有必要开展基岩入射波三维时域反演研究。基于波函数组合法,利用基岩中P波、SV波和SH波的入射波时程表达地表控制点自由场,建立基于设计地震动的基岩入射波三维时域反演方法,并进一步构建了多波组合斜入射下的空间非一致自由场,分析了基于一维和二维反演方法构建的自由场偏差,揭示了不同反演和自由场构建方法对于沥青混凝土心墙土石坝地震响应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基于地震动三维反演方法构建的自由场具有空间非一致性,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场地的地震动场情况。当入射方位角在0°~60°、斜入射角在40°~90°范围内,与三维反演方法相比,一维反演方法构建的特征点x向自由场偏差较大,位移峰值最大偏差为55.8%;当入射方向与某个水平坐标轴平行时,二维反演方法构建的特征点另一个水平向自由场偏差较大,位移峰值最大偏差为100%。介质泊松比增大,一维反演下x向自由场偏差减小,二维反演下x向自由场偏差增大,特征点位移峰值最大偏差分别为46%和36%。与基于地震动三维反演方法获得的心墙拉应力最大值相比,二维和一维反演下拉应力最大值分别减小了83.3%和2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入射波 沥青混凝土心墙土石坎 三维时域反演 自由场 非一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爆炸冲击波和气泡行为自由面效应的实验研究
15
作者 方厚林 卢强 +4 位作者 郭权势 李国亮 刘存旭 陶思昊 张德志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7-158,共12页
为研究自由面对水下爆炸冲击波、气泡行为和由气泡与自由面强耦合作用形成水幕的影响,设计了小当量PETN球形装药近水面水下爆炸实验系统,开展了5种典型工况水下爆炸实验,采用高速相机和压力传感器分别获取了气泡和水幕形态演变过程、水... 为研究自由面对水下爆炸冲击波、气泡行为和由气泡与自由面强耦合作用形成水幕的影响,设计了小当量PETN球形装药近水面水下爆炸实验系统,开展了5种典型工况水下爆炸实验,采用高速相机和压力传感器分别获取了气泡和水幕形态演变过程、水中测点压力时间历程。根据冲击波、气泡时序特征分别分析了其自由面效应,冲击波主要变现为截断效应,气泡与自由面相互作用表现为复杂的气泡形态演化和水幕生成及演化,通过高速图像结合压力时间历程分析,进一步从气泡水平半径、中心偏移位移和水幕最大高度定量分析气泡自由面效应。结果表明:随着爆深的减小,水面反射波程差减小,自由面对冲击波的截断效应增强,即冲击波正压作用时间减小,实测截断时间差与计算时间差的最大偏差为6.81%;随着比例爆深减小,自由面效应加剧,气泡和水幕形态趋于复杂化;气泡由球形演变为卵形以及更加复杂的形态,水幕由单一的水冢,逐渐转变为水冢-顶端飞溅水柱、水冢-垂直喷射水柱-水射流等复杂形态;气泡水平半径从第2个脉动周期不再保持脉动特征过渡到第1个脉动周期,甚至到第1次气泡膨胀阶段;气泡水平半径中心偏移位移呈现出两段式变化规律,在前期偏移位移快速增加阶段(偏移位移范围0~20 mm),4种比例爆深偏移位移呈现出近似线性变化规律,线性系数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爆炸 冲击波 气泡行为 自由面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截面曲梁面外自由振动的一种新型级数分析法
16
作者 袁啸 鲍四元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32,81,共7页
给出曲梁面外自由振动问题的一种数值分析模型,该模型基于改进傅里叶级数法假设位移,并使用瑞利-里兹方法进行求解。首先,应用改进傅里叶级数法表示曲梁面外弯扭振动时的3个位移函数,利用改进傅里叶级数法解决位移函数在边界导数不连续... 给出曲梁面外自由振动问题的一种数值分析模型,该模型基于改进傅里叶级数法假设位移,并使用瑞利-里兹方法进行求解。首先,应用改进傅里叶级数法表示曲梁面外弯扭振动时的3个位移函数,利用改进傅里叶级数法解决位移函数在边界导数不连续的问题。其次,对曲梁采用人工虚拟弹簧模拟边界条件,通过改变横向位移约束弹簧、扭转约束弹簧和旋转约束弹簧的刚度值来实现任意弹性约束边界,得到曲梁结构振动时的刚度矩阵和质量矩阵。最后,通过求解矩阵特征值问题得到平面曲梁面外自由振动的频率值。此方法克服了以往只能求解某些特定的常规边界条件下振动问题的缺陷。数值算例验证了该方法良好的收敛性和精确性。还采用该方法分析不同弹性约束和截面变化系数对曲梁面外自由振动频率的影响。算例结果表明:对于两端固定圆弧形曲梁,无量纲自振频率随着圆心角变大而变小,但随着长细比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自由振动 曲梁 面外振动 改进傅里叶级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频电磁波吸收与银河系自由电子气分布
17
作者 卢颢 朱雨桐 +2 位作者 曹周键 丁优 韩文标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8-134,共7页
电磁环境中双黑洞并合可辐射与引力波同频率的电磁信号,但低频电磁波有可能被星系介质吸收。电磁波在穿越大气过程中会被吸收,某些频率的电磁波被吸收得多,某些频率的电磁波被吸收得少,被吸收得少的那些频率窗口被称为电磁波的大气窗口... 电磁环境中双黑洞并合可辐射与引力波同频率的电磁信号,但低频电磁波有可能被星系介质吸收。电磁波在穿越大气过程中会被吸收,某些频率的电磁波被吸收得多,某些频率的电磁波被吸收得少,被吸收得少的那些频率窗口被称为电磁波的大气窗口。类似地,电磁波在宇宙空间中传播会被星系介质吸收。着重探讨电磁波在银河系空间中传播的吸收问题。研究发现,电磁波穿越银河系空间到达地球存在下限截止频率。天球上不同方向上对应的下限截止频率不同,存在一个分布,该分布与银河系自由电子气的分布密切相关。该文通过对该截止频率分布进行测定从而确定银河系自由电子气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波 自由电子气 截止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模组动力电池包振动特性研究
18
作者 吴昶 徐晓美 +1 位作者 彭骏峰 王崴崴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2-208,共7页
为探讨某车用无模组动力电池包的振动特性,建立了不同电芯尺寸和电芯布置的两种电池包有限元模型;基于所构建的电池包有限元模型,在3种极限工况下,对两种电池包进行静力学分析与模态分析;基于分析结果对电池包进行改进设计。研究表明,... 为探讨某车用无模组动力电池包的振动特性,建立了不同电芯尺寸和电芯布置的两种电池包有限元模型;基于所构建的电池包有限元模型,在3种极限工况下,对两种电池包进行静力学分析与模态分析;基于分析结果对电池包进行改进设计。研究表明,动力电池包中的电芯尺寸及电芯布置方式对电池包的振动特性具有显著影响;电池包1.0的上盖刚度不足,其最大应力和上盖最大变形量都较大,1阶约束模态固有频率低于平整路面的最大激振频率,易导致动力电池包共振;动力电池包2.0具有较好的静力学特性,且其1阶固有频率高于平整路面的最大激振频率,可避免路面激励导致的电池包共振;上盖改进后动力电池包1.0的静力学特性和振动特性均能满足要求;增加电池包的约束范围可以提高其1阶固有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无模组动力电池包 振动特性 静力学分析 模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爆炸冲击波测试的球形自由场传感器研究
19
作者 张泽腾 王玉 王文廉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2024年第11期110-115,共6页
冲击波自由场压力测试是武器弹药爆炸试验中的一种重要测试方法,目前常用的笔式传感器需要对准爆心,而动爆或复杂爆炸中难以实现准确对准,会造成较大的测试误差。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用于空气爆炸场测试的球形传感器结构,该设计有... 冲击波自由场压力测试是武器弹药爆炸试验中的一种重要测试方法,目前常用的笔式传感器需要对准爆心,而动爆或复杂爆炸中难以实现准确对准,会造成较大的测试误差。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用于空气爆炸场测试的球形传感器结构,该设计有效地实现了对多个方向冲击波的测量,克服了传统传感器对爆心位置敏感的缺陷,传感器采用压电陶瓷作为敏感元件,连接传感器端采用一锥形结构,以提升其在复杂爆炸环境中的性能和稳定性。在激波管平台上进行了性能标定,并完成了实际爆炸验证试验。测试结果表明,传感器上升时间为1.23ms,灵敏度为100.34pC/kPa,传感器测试了6个方向的自由场压力,分布偏差在±7.1%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波测试 自由场球形 多个方向 性能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由场爆炸的猪鼓膜破裂规律实验研究
20
作者 向书毅 薛松波 +8 位作者 杜智博 赵杨 王兴皓 田旭 高志强 冯国栋 费舟 庄茁 柳占立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5-115,共11页
听觉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机械损伤是爆炸后造成听力损失的主要原因,强脉冲声致听觉损害风险准则仍然存在许多争议,例如:指标选择冲量还是超压峰值,正压持续时间是否重要等。本研究基于自由场实爆条件,设计并搭建了大动物爆炸致伤平台,探究... 听觉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机械损伤是爆炸后造成听力损失的主要原因,强脉冲声致听觉损害风险准则仍然存在许多争议,例如:指标选择冲量还是超压峰值,正压持续时间是否重要等。本研究基于自由场实爆条件,设计并搭建了大动物爆炸致伤平台,探究了不同爆炸参数对鼓膜破裂的影响规律,并建立了基于自由场超压峰值和正压持续时间的鼓膜创伤量效关系。通过笔形压力传感器测量自由场超压,通过Friedlander公式拟合超压时程曲线,确定冲击波超压峰值和正压持续时间,并对时域中记录的波形进行归一化能量频谱分析,以确定冲击波在频域上的信号能量分布。对爆炸后的小型猪进行解剖,记录不同爆炸参数下鼓膜创伤程度。以超压峰值和正压持续时间为自变量,对实验数据进行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并给出鼓膜破裂风险曲线。研究发现,当自由场超压峰值低于170 kPa时,鼓膜无明显损伤;当自由场超压峰值高于237 kPa时,部分鼓膜出现不同程度的破裂和充血。距爆心越近,超压峰值越大,但鼓膜创伤的严重程度并未随之单调增加。在8.0 kg TNT当量的爆炸实验中,鼓膜破裂的严重程度随爆心距的减小呈现先提高再降低的趋势。通过对冲击波载荷特征的分析可知,距爆心越近,正压持续时间越短,高频段能量占比相对更大,小型猪鼓膜破裂的概率可能反而降低,此时仍然出现显著的听力损失和耳蜗损伤。鼓膜作为通过振动传递声信号的黏弹性薄膜结构,其动力学响应可能与载荷频率成分密切相关。除了超压峰值,冲击波波形频谱分布对鼓膜破裂程度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场爆炸 冲击波 鼓膜破裂 听力损失 致伤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