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56篇文章
< 1 2 2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solidification cooling rate on microstructure and trib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Zn-4Si alloy
1
作者 F.Akbari M.Golkaram +5 位作者 S.Beyrami G.Shirazi K.Mantashloo R.Taghiabadi M.Saghafi Yazdi I.Ansari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362-373,共12页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work was to modify the microstructure and enhance the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a new Zn-4Si al-loy through a high solidification cooling rate(SCR).According to the results,by increasing th...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work was to modify the microstructure and enhance the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a new Zn-4Si al-loy through a high solidification cooling rate(SCR).According to the results,by increasing the SCR from 2.0 to 59.5℃/s the average size of primary Si particles and that of the grains reduced from 76.1 and 3780μm to less than about 14.6 and 460μm,respectively.Augment-ing the SCR also enhanced the microstructural homogeneity,decreased the porosity content(by 50%),and increased the matrix hardness(by 36%).These microstructural changes enhanced the tribological behavior.For instance,under the applied pressure of 0.5 MPa,an in-crease in the SCR from 2.0 to 59.5℃/s decreased the wear rate and the average friction coefficient of the alloy by 57%and 23%,respect-ively.The wear mechanism was also changed from the severe delamination,adhesion,and abrasion in the slowly-cooled alloy to the mild tribolayer delamination/abrasion in the high-cooling-rate-solidified samp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nc-silicon alloy primary silicon solidification cooling rate tribology sliding we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Additives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Tribology Performance of Ta-12W Alloy Micro-Arc Oxidation Coating
2
作者 刘玲 HU Changgang +1 位作者 CHENG Wendong 刘兴泉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42-149,共8页
Oxide ceramic coatings were fabricated on tantalum alloys by micro-arc oxidation (MAO) to improve their hardness and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The MAO coatings were manufactured in a mixed silicatephosphate electrolyte... Oxide ceramic coatings were fabricated on tantalum alloys by micro-arc oxidation (MAO) to improve their hardness and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The MAO coatings were manufactured in a mixed silicatephosphate electrolyte containing NaF and/or EDTA (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 The surface morphology,cross-sectional view, chemical composition, hardness, and wear performance of the coatings were analysed. As revealed by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ilica-rich nodules appear on the MAO coating obtained in the silicate-phosphate electrolyte, but the formation of nodules is inhibited with NaF and/or EDTA in the electrolyte.Also, they reduce the roughness and improve the compactness of the coatings, which are composed of Ta_(2)O_(5),(Ta, O), and TaO. A thick and hard coating is obtained in the NaF-containing electrolyte, and the tribology performance is effectively improved. With additives, the nodule structure is detached from the coating surface and dissolved in the electrolyte. By using NaF as an electrolyte additive, the abrasion performance of the MAO coating is enhanced by decreasing the nodule structure, increasing the size of micropores, and improving the coating hard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arc oxidation tantalum alloy ADDITIVES tribology perform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纤激光线能量对Ti6Al4V合金原位合成氮化层微观组织及性能影响
3
作者 张鹏林 王嘉琪 於启鹏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采用光纤激光器在纯氮气氛围中使用不同的激光线能量在Ti6Al4V合金表面原位合成氮化层.分析了氮化层的微观形貌和物相组成,测试了线能量对氮化层力学性能、磨损性能和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线能量为128~180 J/mm时制备的氮化层表面无裂... 采用光纤激光器在纯氮气氛围中使用不同的激光线能量在Ti6Al4V合金表面原位合成氮化层.分析了氮化层的微观形貌和物相组成,测试了线能量对氮化层力学性能、磨损性能和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线能量为128~180 J/mm时制备的氮化层表面无裂纹,其主要物相为TiN相,少量TiN_(0.3)相和α′-Ti相.线能量为180 J/mm时制备的氮化层具有最高的平均硬度为827.1 HV_(0.3).磨损率较基材降低11.6%~59.8%.线能量为128~200 J/mm时制备的氮化层在3.5 wt.%NaCl溶液中较基体腐蚀电流密度有所降低,腐蚀电位正移0.012~0.082 V,极化电阻提高1.6~3.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线能量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摩擦学性能 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偏压对电弧/磁控复合技术制备CrAlN耐磨涂层性能的影响规律
4
作者 牛晓燕 刘明泽 +2 位作者 董国强 王玉江 田浩亮 《工程科学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6-306,共11页
利用中频磁控溅射与电弧离子镀复合沉积技术在不锈钢基体上沉积CrAlN涂层.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EDS)、X射线衍射(XRD)、纳米压痕测试、划痕测试以及摩擦磨损试验等手段,系统地研究了基底偏压对CrAlN涂层微观形貌、力学性能及... 利用中频磁控溅射与电弧离子镀复合沉积技术在不锈钢基体上沉积CrAlN涂层.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EDS)、X射线衍射(XRD)、纳米压痕测试、划痕测试以及摩擦磨损试验等手段,系统地研究了基底偏压对CrAlN涂层微观形貌、力学性能及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随着基底偏压的增大,涂层表面经历了由较为粗糙的孔洞、大颗粒向平滑的形态演变.在-30 V基底偏压下(绝对值表示大小)制备的涂层表现出多个强衍射峰;-60 V偏压下,涂层沿(200)晶面方向择优生长.过高的基底偏压(-150 V)加剧了沉积过程中的二次溅射效应,导致涂层沉积速率降低,并出现晶格松弛和重结晶现象.此外,随着基底偏压的增加,涂层的硬度和弹性模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在-60 V基底偏压下,涂层表现出较低的磨损率,而较高偏压下的涂层磨损机制转变为严重的磨粒磨损,涂层磨损严重.通过调控基底偏压,可以有效优化CrAlN涂层的组织结构、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在-60 V基底偏压下制备的CrAlN涂层展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磨性,为实际应用中提升涂层性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弧/磁控复合沉积技术 CrAlN涂层 基底偏压 微观结构 力学性能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化效应对非对称织构化滑动轴承摩擦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王保民 王慧心 +2 位作者 钱斯凯 杜雪兵 陈欣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1-180,共10页
目的通过改变滑动轴承及其表面非对称织构的相关参数,探究空化效应对非对称织构化滑动轴承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方法基于N-S流体计算方程,采用Schnerr-Sauer空化模型,建立三角形非对称织构化滑动轴承数值分析模型,并进行求解,分析微织构... 目的通过改变滑动轴承及其表面非对称织构的相关参数,探究空化效应对非对称织构化滑动轴承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方法基于N-S流体计算方程,采用Schnerr-Sauer空化模型,建立三角形非对称织构化滑动轴承数值分析模型,并进行求解,分析微织构排布位置、非对称性、宽深比及轴承偏心率等不同时,空化效应对滑动轴承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非对称织构布置在最大油膜压力附近时,空化效应对滑动轴承承载力和摩擦因数的影响最大;空化效应对非对称织构化滑动轴承摩擦性能的影响大于对称性织构;非对称织构的宽深比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空化区域的形成,会降低滑动轴承的空化面积率;滑动轴承的偏心率越大,空化面积率越大,空化效应对非对称织构化滑动轴承摩擦性能的影响程度也随之增大。结论在计入空化效应条件下,三角形非对称织构化滑动轴承的摩擦力均不同程度地提高,摩擦因数均不同程度地降低。空化效应对三角形非对称微织构化滑动轴承摩擦性能的提升程度与空化面积率有关,即空化面积率越大,空化现象越明显,提升程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微织构 滑动轴承 空化效应 空化面积率 摩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微织构的钛合金摩擦学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刘龙翔 倪陈兵 +2 位作者 王优强 赵涛 竺俊杰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69,共18页
凭借优异的力学性能、较高的材料强度以及出色的耐腐蚀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钛合金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生物医疗等关键领域。然而,由于钛合金材料的摩擦因数高、摩擦因数不稳定、耐磨性差、化学活性高等缺点,严重影响了其使用性... 凭借优异的力学性能、较高的材料强度以及出色的耐腐蚀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钛合金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生物医疗等关键领域。然而,由于钛合金材料的摩擦因数高、摩擦因数不稳定、耐磨性差、化学活性高等缺点,严重影响了其使用性能、服役寿命和应用范围。近年来,凭借在减少实际接触面积、储存磨损碎屑等方面的优势,表面织构技术被证实是改善摩擦副之间摩擦学性能的有效方法,也是机械工程和摩擦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总结了表面微织构的制备方法和常用的微织构类型,概述了微织构对表面摩擦学的减摩机理。论述了表面织构的类型、织构密度、结构参数、排列角度等因素对钛合金表面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综述了表面织构技术与固液润滑剂、涂层技术、热扩渗技术等协同作用下钛合金的摩擦学性能研究现状。相对于未处理和单一织构处理的钛合金表面,复合处理技术能够显著提高钛合金的表面耐磨性能,延长钛合金表面织构的使用寿命。最后,对基于表面微织构及其复合处理技术的钛合金摩擦学性能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提出应该开展在极端工况下复合处理后钛合金表面摩擦学性能的研究。为基于表面微织构的钛合金摩擦学性能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表面织构 摩擦学性能 协同作用 固液润滑剂 涂层技术 热扩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瓷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力学与摩擦学性能研究进展:单组分和多组分协同机理分析(英文)
7
作者 高宗龙 吴佳琦 +5 位作者 李专 温国源 李烨 戚武彬 肖鹏 姚萍屏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4-185,共32页
铜基复合材料(Cu-MMCs)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磨性,广泛应用于高速列车刹车片等摩擦材料的研究.然而,随着高速列车运行速度的提升,铜基复合材料在应急制动过程中由于热稳定性不足,面临较大的挑战.通过加入陶瓷组元,可以显著改善铜基复... 铜基复合材料(Cu-MMCs)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磨性,广泛应用于高速列车刹车片等摩擦材料的研究.然而,随着高速列车运行速度的提升,铜基复合材料在应急制动过程中由于热稳定性不足,面临较大的挑战.通过加入陶瓷组元,可以显著改善铜基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并通过灵活调整多种陶瓷组元的组成、含量和粒度,能够显著提升其在高温下的力学和摩擦性能.本文中综述了不同类型和不同数量陶瓷组元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强化效果及其影响机制,涵盖了单组元、双组元及多组元陶瓷的研究进展.文章中探讨了不同陶瓷组元的制备方法、类型及陶瓷含量对铜基复合材料的力学、热学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总结大量研究者的工作,本文中比较了不同陶瓷对铜基复合材料摩擦机制的改变.这项工作有望能为未来陶瓷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基复合材料 陶瓷组元 摩擦学性能 磨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S_(2)粉末改性多烷基取代环戊烷润滑脂真空摩擦学性能研究
8
作者 孙高展 张凯锋 +5 位作者 苍悦天 周晖 历健 霍丽霞 郝宏 曹珍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28,共7页
为了改善多烷基取代环戊烷(MACs)润滑脂在边界润滑条件下摩擦副的磨损严重现象,制备掺杂不同含量MoS_(2)粉末的MACs润滑脂。采用四球摩擦试验机研究不同含量MoS_(2)粉末下MACs基润滑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采用光学显微镜、表面轮廓仪、扫... 为了改善多烷基取代环戊烷(MACs)润滑脂在边界润滑条件下摩擦副的磨损严重现象,制备掺杂不同含量MoS_(2)粉末的MACs润滑脂。采用四球摩擦试验机研究不同含量MoS_(2)粉末下MACs基润滑脂摩擦学性能的影响,采用光学显微镜、表面轮廓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对磨痕表面进行表征,采用红外光谱仪分析摩擦试验后的脂的特征峰和原始特征峰的区别。结果表明:掺杂MoS_(2)粉末的MACs脂在保持较低摩擦因数的基础上,其耐磨性能显著提高,且当MoS_(2)粉末的掺杂比例为1%(质量分数)时,真空四球试验时复合润滑脂在磨损面形成了连续均匀的转移膜,表现出优异的摩擦学特性;摩擦试验后掺杂MoS_(2)粉末的MACs润滑脂的红外图谱的吸收峰均未发生明显的变化,表明掺杂MoS_(2)粉末的MACs润滑脂的基本化学结构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烷基取代环戊烷 润滑脂 MoS_(2) 真空摩擦学特性 边界润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摩擦形式的齿轮油抗微点蚀性能评价
9
作者 苏桐 瀚超 +3 位作者 赵勤 郑东东 郭峰 王晓波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90,共10页
为高效研究齿轮油及添加剂对齿面微点蚀影响规律,降低研究初期抗微点蚀齿轮油开发的成本,采用四球试验机、往复摩擦试验机(SRV)及滑滚摩擦试验机(MPR)考察了PAO基础油、由市售高性能复合剂调和的齿轮油以及由通用齿轮油复合剂调和的齿... 为高效研究齿轮油及添加剂对齿面微点蚀影响规律,降低研究初期抗微点蚀齿轮油开发的成本,采用四球试验机、往复摩擦试验机(SRV)及滑滚摩擦试验机(MPR)考察了PAO基础油、由市售高性能复合剂调和的齿轮油以及由通用齿轮油复合剂调和的齿轮油的摩擦学行为与抗微点蚀性能的对应性,并分析MPR试验后辊子表面3种齿轮油对微点蚀造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四球机法未能凸显不同添加剂之间的微点蚀差异,SRV试验机在低频重载条件下的摩擦测试结果与3种齿轮油的实际应用中抗微点蚀性能保持一致.此外,MPR滑滚摩擦试验结合辊子表面形貌及元素分析能够有效地区分不同齿轮油的抗微点蚀性能,其中基础油由于较差的润滑,对摩擦副表面起到机械抛光作用使微点蚀面积仅为1.36%,高性能复合剂的添加导致了1.45%的微点蚀面积,优于通用复合剂作用下4.67%的结果,这是由于表面形成了含硼化合物保护膜.对此本文中提出了采用SRV初步评价与MPR相结合的经济高效抗微点蚀性能评价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轮油 微点蚀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青铜-Ti_(3)AlC_(2)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与工程耐冲击性能研究
10
作者 金孔杰 胡月铮 +5 位作者 谈辉 王帅 韩明 田金山 乔竹辉 杨军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5,共11页
针对铜基换挡摩擦片在极限工况下易发生强烈黏着磨损,继而导致烧蚀与磨损失效的问题,研制了铝青铜-Ti_(3)AlC_(2)复合材料及其工程样件.测试了样件在不同工况下的摩擦系数、磨损率、闭锁冲击系数、传递扭矩、耐振动冲击次数及耐热冲击系... 针对铜基换挡摩擦片在极限工况下易发生强烈黏着磨损,继而导致烧蚀与磨损失效的问题,研制了铝青铜-Ti_(3)AlC_(2)复合材料及其工程样件.测试了样件在不同工况下的摩擦系数、磨损率、闭锁冲击系数、传递扭矩、耐振动冲击次数及耐热冲击系数,并分析了力学性能、磨损表面状态及摩擦磨损机理.结果表明:Ti_(3)AlC_(2)能够提高铝青铜基体的硬度和抗压强度,并减弱黏着磨损,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和耐热冲击性能;Ti3AlC2可使换挡摩擦片具备稳定的传递扭矩,并降低其在重载荷与高转速下的摩擦冲击;过量的Ti_(3)AlC_(2)会降低复合材料的组织均匀性和结合力,并对耐磨性能和耐振动冲击性能造成不利影响;通过优化Ti_(3)AlC_(2)含量可使复合材料兼顾良好的力学性能、摩擦学性能及耐冲击性能,进而提升换挡摩擦片在极限工况下对摩擦冲击、热冲击及振动冲击的承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青铜 钛铝碳复合材料 摩擦学性能 耐冲击性能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含量对AlCrMoSiN涂层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张冬青 刘艳梅 +5 位作者 王子铭 张晓松 李壮 曹凤婷 范其香 王铁钢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1,52,共11页
目的解决AlCrSiN涂层在高速干切削工况下耐磨性不足,其服役寿命大幅降低的难题。方法采用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和脉冲直流磁控溅射复合技术,对AlCrMoSiN涂层中的Mo含量进行优化,研制一系列具有不同Mo含量的AlCrMoSiN涂层,通过调节CrMo靶... 目的解决AlCrSiN涂层在高速干切削工况下耐磨性不足,其服役寿命大幅降低的难题。方法采用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和脉冲直流磁控溅射复合技术,对AlCrMoSiN涂层中的Mo含量进行优化,研制一系列具有不同Mo含量的AlCrMoSiN涂层,通过调节CrMo靶溅射功率,改变涂层中的Mo含量。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纳米压痕仪、纳米划痕仪、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等检测设备对涂层微观形貌、物相组成、力学性能、摩擦学行为进行表征。结果随Mo含量的增加,AlCrMoSiN涂层的晶粒尺寸增大,涂层厚度增加;XRD衍射峰向大角度偏移,并在(111)和(200)晶面上择优取向明显,涂层中逐渐形成以fcc-(Al,Cr,Mo)N固溶相为主的结构。Mo元素的掺杂使涂层内部出现晶格畸变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涂层的韧性。当涂层中Mo的原子数分数达到21.3%时,涂层的特征值H/E和临界载荷达到最高,分别为0.059和67.62 N,涂层的摩擦因数为0.54,磨损率最低为7.97×10^(–4)μm^(3)/(N·μm)。结论Mo元素的掺杂提高了AlCrMoSiN涂层的结晶度,当Mo的原子数分数为21.3%时,涂层的耐磨损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rMoSiN涂层 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 脉冲直流磁控溅射 Mo含量 力学性能 摩擦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氧化对含不同石墨形态铜基摩擦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肖叶龙 沈乐榕 +3 位作者 熊科兴 姚萍屏 徐亚甜 沈明学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9,共16页
石墨作为铜基摩擦材料中常用润滑组元,因其高温下易氧化和烧蚀,严重影响极端高能制动工况下摩擦材料的摩擦学性能.为此,本文中采用3种不同形态石墨(扁球状、鳞片状和球状)分别加入铜基摩擦材料,探究了600和800℃高温氧化后3种不同材料... 石墨作为铜基摩擦材料中常用润滑组元,因其高温下易氧化和烧蚀,严重影响极端高能制动工况下摩擦材料的摩擦学性能.为此,本文中采用3种不同形态石墨(扁球状、鳞片状和球状)分别加入铜基摩擦材料,探究了600和800℃高温氧化后3种不同材料的组织形貌、化学成分和摩擦学性能演变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氧化温度升高有助于材料表面氧化层的形成,高温氧化后3种材料表面的石墨均发生大量氧化和烧蚀;相较于其他2种材料,600℃高温氧化后含球状石墨的材料磨损率最低,摩擦系数较高,主要磨损机理为磨粒磨损;而800℃高温氧化后含鳞片状石墨的材料摩擦系数较为平稳,磨损较低,以剥层磨损和磨粒磨损为主要磨损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基摩擦材料 石墨形态 高温氧化 摩擦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改性对埃洛石纳米管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秦媛 杨刚 彭建财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5-111,共7页
为增强埃洛石纳米管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对埃洛石纳米管进行结构改性,并研究球磨、酸碱化和煅烧结构改性对埃洛石纳米管物相、形貌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湿法球磨对埃洛石纳米管形貌和成分的影响最... 为增强埃洛石纳米管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对埃洛石纳米管进行结构改性,并研究球磨、酸碱化和煅烧结构改性对埃洛石纳米管物相、形貌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湿法球磨对埃洛石纳米管形貌和成分的影响最小,酸碱化会导致埃洛石的Si/Al含量比发生变化,而煅烧会导致埃洛石脱羟发生相变。摩擦学试验表明,球磨时间对埃洛石摩擦因数影响最大,其次为酸碱化、煅烧温度;煅烧温度对埃洛石抗磨性能影响最大,其次为酸碱化、球磨时间;未球磨、酸化并在600℃煅烧后的埃洛石具有最佳的抗磨性能。改性埃洛石抗磨性能的提升均归因于摩擦过程中其在摩擦表面形成了含Al、O、Si的摩擦膜。极差分析表明煅烧温度的影响远远大于球磨和酸碱化,即煅烧温度对埃洛石自修复膜的形成影响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洛石纳米管 结构改性 正交试验 摩擦学性能 自修复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苦参碱添加剂改性大豆油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14
作者 姜鹏 王玥 +2 位作者 李章华 潘树鑫 曹阳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0-147,共8页
为改善和提升大豆油作为润滑剂的氧化稳定性和摩擦学性能,采用生物苦参碱添加剂改性的方法合成一种环境友好型改性大豆油,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通过热重分析试验及静置试验评价其热氧化及分散稳定性,... 为改善和提升大豆油作为润滑剂的氧化稳定性和摩擦学性能,采用生物苦参碱添加剂改性的方法合成一种环境友好型改性大豆油,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通过热重分析试验及静置试验评价其热氧化及分散稳定性,利用RtecMFT-5000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其摩擦学性能,采用SEM、XPS及拉曼光谱分析其磨损表面形貌、主要元素化学价态及磨损表面成分组成,揭示生物苦参碱添加剂对大豆油摩擦学性能影响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苦参碱添加剂和大豆油分子间通过强烈的静电吸引形成了N—H键,使改性大豆油热氧化稳定性增强;质量分数1.0%的生物苦参碱改性的大豆油减摩抗磨性能最优,其平均摩擦因数及磨损体积较合成润滑油PAO分别下降39.2%和72.8%,这归因于含有氮杂环的改性油样更易进入摩擦接触区在摩擦表面形成紧密有序的物理吸附膜,以及在摩擦过程中生物苦参碱中的氮原子与铁原子发生摩擦化学反应形成含氮金属络合物及铁复合物的化学吸附膜,两者共同作用提升了大豆油的摩擦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苦参碱 改性大豆油 热氧化稳定性 摩擦学性能 润滑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_(3)N_(4)陶瓷基底的交替多层金刚石薄膜摩擦学性能
15
作者 王贺 赵海根 闫广宇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0,共10页
为避免Si_(3)N_(4)材料因摩擦磨损造成的失效,利用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Si_(3)N_(4)基底表面沉积单层和交替多层的金刚石薄膜,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和拉曼光谱仪对制备的金刚石薄膜的形核、薄膜质量、表面... 为避免Si_(3)N_(4)材料因摩擦磨损造成的失效,利用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Si_(3)N_(4)基底表面沉积单层和交替多层的金刚石薄膜,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和拉曼光谱仪对制备的金刚石薄膜的形核、薄膜质量、表面和截面形貌、表面粗糙度等进行表征;利用“球−盘”往复式摩擦磨损实验机测试金刚石薄膜的摩擦系数并计算其磨损率,分析不同结构薄膜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相比于单层金刚石薄膜,交替多层膜结构表现出更好的摩擦学性能,当交替次数为4、多层结构层数为8时,薄膜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最低,分别为0.016和1.042×10^(-7)mm^(3)/(N·m);但随着薄膜的多层结构层数增加,层间厚度减小,摩擦过程中薄膜发生破裂和剥落现象,薄膜与基底的结合强度降低,薄膜质量下降,且其摩擦系数增大为0.042,磨损率增大为4.661×10^(-7)mm^(3)/(N·m),薄膜的耐磨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法 金刚石薄膜 氮化硅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4不锈钢化学蚀刻-激光加工多级织构化及其摩擦学性能
16
作者 翁文丰 万鹏 +2 位作者 曹达华 李文轩 贾丹 《电镀与涂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9,共5页
[目的]针对激光制备表面微纳结构在机械外力作用下易遭受磨损和破坏的难题,提出将化学蚀刻和激光加工相结合的方法在304不锈钢表面构建多级织构。[方法]先对304不锈钢化学蚀刻形成一级织构,再通过激光加工得到面积密度为20%的二级织构... [目的]针对激光制备表面微纳结构在机械外力作用下易遭受磨损和破坏的难题,提出将化学蚀刻和激光加工相结合的方法在304不锈钢表面构建多级织构。[方法]先对304不锈钢化学蚀刻形成一级织构,再通过激光加工得到面积密度为20%的二级织构。研究了304不锈钢表面多级织构化后的微观结构、成分、相组成和显微硬度,以及在食用油润滑条件下表面织构形状对不锈钢表面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304不锈钢经化学蚀刻后表面形成了规则排布的凸点,平均摩擦因数降低16%。进一步激光加工后,304不锈钢表面发生重熔和硬化,形成了直径约55μm的液滴状斑点,显微硬度升至(205.4±36.2)HV,平均摩擦因数降低。激光加工构建的表面织构为正方形时,304不锈钢的平均摩擦因数最低(为0.085),耐磨减摩性能最佳。[结论]通过化学蚀刻和激光加工复合工艺可在不锈钢表面获得稳定的多级织构,有助于推动不锈钢材料在耐磨、减摩及不粘产品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 多级表面织构 化学蚀刻 激光加工 微观结构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剪切法和微流控法制备海藻酸钠微球及流变和摩擦特性表征
17
作者 林嘉文 陈思谦 +2 位作者 刘宇佳 朱杰 王凯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3-111,共9页
海藻酸钠微球在生物医药和食品工业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但目前对于其流变及摩擦特性缺乏系统性讨论。本研究使用高速剪切法和微流控法制备了不同粒径分布的海藻酸钠微球,并将制得的微球以无堆积(0.5 wt%)、半堆积(5 wt%)和紧密堆积(20 w... 海藻酸钠微球在生物医药和食品工业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但目前对于其流变及摩擦特性缺乏系统性讨论。本研究使用高速剪切法和微流控法制备了不同粒径分布的海藻酸钠微球,并将制得的微球以无堆积(0.5 wt%)、半堆积(5 wt%)和紧密堆积(20 wt%)三个浓度分散在水中形成悬浊液,对比其粒径、形貌、流变特性(流动特性、黏弹特性、触变特性)和摩擦特性。结果表明,高速剪切法制备的微球粒径为127.7±55.0µm,而微流控法制备的微球形状更规则,粒径为91.2±3.3µm。高速剪切法制备的微球具有更强的剪切稀化行为。在低浓度(0.5 wt%~5 wt%)范围内,微流控法制备的微球以黏性特征为主,而高速剪切法制备的微球以弹性特征为主。微流控法制得微球的触变性及恢复能力更强,且摩擦系数受浓度影响较小。总体而言,微流控法制备的微球有更为稳定的流变及摩擦性能。本研究对理解海藻酸钠微球浓度和粒径分布对其流变及摩擦特性影响,及开发流变及摩擦性能可控的微球产品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微球 微流控 流变学 摩擦学 高速剪切法 流动特性 黏弹特性 触变特性 本文网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钇含量对Ni-Mo-Y合金在宽温域条件下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18
作者 耿飞跃 金伟文 +2 位作者 陆龙 杨贵荣(导师) 苏霄鹏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37,共8页
通过粉末冶金热压烧结制备了不同钇含量(0,0.5%,1.5%,2.5%,质量分数)Ni-Mo-Y合金,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拉曼光谱仪及高温摩擦试验机等,研究了不同钇含量下合金的显微组织、物相组成、力学性能以及不同温度(常温,200,... 通过粉末冶金热压烧结制备了不同钇含量(0,0.5%,1.5%,2.5%,质量分数)Ni-Mo-Y合金,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拉曼光谱仪及高温摩擦试验机等,研究了不同钇含量下合金的显微组织、物相组成、力学性能以及不同温度(常温,200,400,600,800℃)下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不同钇含量Ni-Mo-Y合金均主要由奥氏体组成,组织均匀致密;随着钇含量增加,合金的晶粒细化,孪晶形成,析出相增多,密度减小,硬度和屈服强度均增大且增幅逐渐放缓,当钇质量分数为1.5%时细化改性效果最好。随着摩擦温度在室温至400℃范围内升高,Ni-Mo-Y合金摩擦表面生成覆盖不完全、具有润滑作用的镍钼氧化物和少量钼酸盐,摩擦因数减小,体积磨损率因磨粒磨损而增加;摩擦温度升至600,800℃后,摩擦表面逐渐形成具有润滑作用、覆盖完全且致密的镍钼氧化物及钼酸盐膜层,摩擦因数和体积磨损率显著减小。Ni-Mo-Y合金在高温条件下具有较好的摩擦磨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Mo-Y合金 粉末冶金 微观结构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view of rare earth oxide doping-modified laser cladding of Fe-based alloy coatings
19
作者 Han-yu Zhou Li-yao Li +4 位作者 Yang Zhao Ming-xue Shen Huo-ping Zhao Ye-long Xiao Shao-peng Liu 《China Foundry》 2025年第1期12-22,共11页
Conventional Fe-C alloy parts used in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and braking systems exposed t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ten suffer from wear and corrosion failures.Surface coating strengthening technologies have been ... Conventional Fe-C alloy parts used in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and braking systems exposed t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ten suffer from wear and corrosion failures.Surface coating strengthening technologies have been explored to improve the surface performance and prolong service life of these parts.Among these technologies,laser cladding has shown promise in producing Fe-based alloy coatings with superior interfacial bonding properties to the Fe-C alloy substrate.Additionally,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Fe-based alloy coating is more uniform and the grain size is finer than that of surfacing welding,thermal spraying,and plasma cladding,and the oxide film of alloying elements on the coating surface can improve the coating performance.However,Fe-based alloy coatings produced by laser cladding typically exhibit lower hardness,lower wear resistance,corrosion resistance,and oxidation resistance compared to coatings based on Co and Ni alloys.Moreover,these coatings are susceptible to defects such as pores and cracks.To address these limitations,the incorporation of rare-earth oxides through doping in the laser cladding process has garnered significant attention.This approach has demonstrated substantial improvements i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Fe-based alloy coatings.This paper reviewed recent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laser-cladded Fe-based alloy coatings doped with various rare earth oxides,including La_(2)O_(3),CeO_(2),and Y_(2)O_(3).Specifically,it discussed the effects of rare earth oxides and their concentrations on the structure,hardness,friction,wear,corrosion,and oxid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coatings.Furthermore,the mechanisms by which rare earth oxides influence the coating’s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were summarized.This review aimed to serve as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application and advancement of laser cladding technology for rare earth modified Fe-based alloy coat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based alloys laser cladding rare-earth oxides MICROSTRUCTURE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PIMS制备Cr/Cr_(x)C_(y)梯度过渡层对DLC薄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20
作者 滑利强 苏峰华 +1 位作者 李吉 林松盛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73,共12页
目的探究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功率制备Cr/Cr_(x)C_(y)梯度过渡层对DLC薄膜性能的影响,以制备具有优良结合强度、摩擦磨损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的DLC薄膜。方法利用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HiPIMS)和直流磁控溅射(DCMS)在304不锈钢和YG6硬质合金... 目的探究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功率制备Cr/Cr_(x)C_(y)梯度过渡层对DLC薄膜性能的影响,以制备具有优良结合强度、摩擦磨损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的DLC薄膜。方法利用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HiPIMS)和直流磁控溅射(DCMS)在304不锈钢和YG6硬质合金表面制备具有Cr/Cr_(x)C_(y)梯度过渡层的DLC薄膜,研究不同HiPIMS电源功率下制备的Cr/Cr_(x)C_(y)过渡层对DLC薄膜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采用SEM、AFM对薄膜的表面、截面形貌进行观察。利用UMT-Tribolab摩擦磨损划痕实验机测试薄膜的膜基结合强度和摩擦磨损性能,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划痕,并测算结合力,分析磨损机制。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对制备的DLC薄膜进行耐腐蚀试验。结果随着HiPIMS电源功率的提升,Cr/Cr_(x)C_(y)梯度过渡层的厚度随之增加,最厚为200 nm,薄膜的表面粗糙度随之下降,由对照组S1的4.69 nm降至S5的1.15 nm。薄膜的纳米硬度出现逐渐升高的现象,由S1的18.76 GPa升至S5的23.77 GPa。薄膜的膜基结合力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S5组样品的膜基结合力最大,为22.19 N。薄膜的摩擦因数随着HiPIMS功率的升高而降低,最低为S5组的0.0322,对应薄膜的磨损率为4.2×10^(−7)mm^(3)/(N·m)。电化学试验结果表明,当HiPIMS电源功率为2.4 kW时,所制备的DLC薄膜具有最低的腐蚀电流密度和最高的界面电荷转移电阻,其耐腐蚀性能最优。结论利用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技术制备DLC薄膜的Cr/Cr_(x)C_(y)梯度过渡层可以有效提高薄膜的表面质量,提高薄膜的膜基结合力,降低薄膜的残余应力,同时降低薄膜的摩擦因数,提高薄膜的耐磨性。采用HiPIMS制备的Cr/Cr_(x)C_(y)梯度过渡层DLC薄膜具有较低的腐蚀电流密度和较高的界面电荷转移电阻,其耐腐蚀性能得到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PIMS DLC薄膜 摩擦学性能 过渡层 耐磨性 耐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