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0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treating different diseases with the same meth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abolic-immune dysregulation in inflammation-mediated carcinogenesis of digestive organs 被引量:1
1
作者 Xia Ding Yunze Liu +2 位作者 Ruilin Wang Hong Shen Qi W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CAS 2023年第1期3-9,共7页
Inflammation-mediated carcinogenesis develops in the context of chronic inflammation and is a significant cause of cancer within the digestive system.In the chronic inflammation microenvironment,the metabolic activity... Inflammation-mediated carcinogenesis develops in the context of chronic inflammation and is a significant cause of cancer within the digestive system.In the chronic inflammation microenvironment,the metabolic activity of tissue cells undergoes extensive changes,which interfere with the normal function of immune cells.Dysregulation of cell metabolism and immune function has been identified as a key factor contributing to inflammation-mediated carcinogenesis within the major digestive organs,such as the stomach,liver,and colorectum.This metabolic-immune imbalance also corresponds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theories of“yin-yang disharmony”and“disharmony between Ying-nutrients and Wei-defense.”The metabolic-immune imbalance has also been regarded as the key factor supporting“treatment of different diseases with the same method”,in which the same approach is adopted in the treatment of different conditions.In the TCM treatment process,it is necessary to first identify TCM patterns and then apply the corresponding TCM to correct the dysregulated metabolic and immune function,thereby blocking the progression from inflammation to malignancy.Our study findings deepen the TCM understanding of metabolic-immune dysregul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bolic-immune dysregulation,pattern identification,and treatment method.They also provide new insights for the treatment of inflammation-mediated carcinogenesis in major digestive organs and help us further explore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the TCM strategy of“treating different diseases with the same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lammation-mediated carcinogenesis treating different diseases with the same method Metaboliceimmune regulation Metabolism Immunity Digestive sys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terpretation of treating different diseases with the same method:a bidirectional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y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epression and insomnia
2
作者 Jinlin Tong Yuyao Wang +4 位作者 Hong Liu Yuanyuan Li Jinghua Pan Danping Fan Hongyan Zhao 《Guideline and Standard in Chinese Medicine》 2024年第4期251-257,共7页
Objective: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has been widely utilized for causal inference between diseases,and its implementation within the domai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s considered feasible.Although previous... Objective: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has been widely utilized for causal inference between diseases,and its implementation within the domai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s considered feasible.Although previous clin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omnia and depression,the inherent genetic factors underlying these associations are unclear.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insomnia via bidirectional 2-sample MR and increas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CM theory of treating different diseases with the same method,particularly in the context of comorbid depression and insomnia.Methods:Genetic data related to depression and insomnia were extracted from published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data sets.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 and insomnia were used as instrumental variables to construct an“SNP-exposure-outcome”model.Bidirectional 2-sample MR analysis was conducted via inverse-variance weighted(IVW),weighted median,MR Egger regression,simple mode,and weighted mode methods.Furthermore,heterogeneity tests,pleiotropy analyses,and sensitivity analyses were performed.Results:The MR results revealed a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an increased risk of developing insomnia(IVW,OR=1.400,95%CI:1.246–1.573,P<0.001),and a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omnia and an increased risk of developing depression(IVW,OR=1.204,95%CI:1.144–1.266,P<0.001).Conclusions:There is a bidirectional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insomnia.These findings provide new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TCM approach of treating different diseases with the same method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and insomnia an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T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directional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treating different diseases with the same method DEPRESSION INSOMNIA
原文传递
邹氏肾科“补益肾元”核心医术构建及应用推广
3
作者 王钢 邹燕勤 +7 位作者 孙伟 周恩超 易岚 朱俊 孔薇 赵静 曹亮 王恒斌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1-287,共7页
邹云翔教授1955年提出“肾元学说”,认为肾脏作为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产生此作用的基础是肾之元气。此后邹氏肾科团队在此基础上创建“补益肾元”核心医术,构建慢性肾脏病辨证论治体系,提出慢性肾脏病的中医病名、... 邹云翔教授1955年提出“肾元学说”,认为肾脏作为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产生此作用的基础是肾之元气。此后邹氏肾科团队在此基础上创建“补益肾元”核心医术,构建慢性肾脏病辨证论治体系,提出慢性肾脏病的中医病名、发病原因、病机变化规律及辨治慢性肾脏病四大法,并开发出代表“补益肾元”核心医术的代表药物——黄蛭益肾胶囊和参乌益肾片。并且邹氏肾科团队对“补益肾元”核心医术进行了大量的应用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邹氏肾科 肾元学说 补益肾元 核心医术 慢性肾脏病 治肾四大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著名医家王旭高从肝论治痰证学术经验探讨
4
作者 周冰 戴铭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5年第1期49-52,共4页
痰浊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是体内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历代医家多从肺脾肾三脏论治痰证,而从肝论治者少。王旭高(1798—1862),名泰林,江苏无锡人,被后人尊称为“治肝楷模”。观其医案,王氏治疗痰证有从肝论治者,其理、法、方、药... 痰浊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是体内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历代医家多从肺脾肾三脏论治痰证,而从肝论治者少。王旭高(1798—1862),名泰林,江苏无锡人,被后人尊称为“治肝楷模”。观其医案,王氏治疗痰证有从肝论治者,其理、法、方、药清晰巧妙,疗效显著。作者结合《王旭高医案》痰证医案及《西溪书屋夜话录》治肝三十法,总结出王旭高从肝治疗痰证经验,分别是疏肝理气化痰、疏肝健脾化痰、清金平肝化痰;对于肝风痰火胶结为病者,多以滋阴熄风化痰并进,若肝风痰火上盛,又当清肝泻火开痰为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旭高 痰证 治肝三十法 《王旭高医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肺主皮毛”理论及“取象比类”方法论治小儿肺系疾病
5
作者 魏家璇 杨见辉 +3 位作者 冯忠发 李蓉 赵舜 刘巧雅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5年第1期75-78,共4页
本文基于中医“肺主皮毛”理论及“取象比类”思维方法,探讨其在小儿肺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肺主皮毛及取象比类均为中医传统理论方法,指导临床辨证治疗。本文通过论述肺与皮毛的相关性,继而通过取象比类法,探讨以皮治皮的可行性及... 本文基于中医“肺主皮毛”理论及“取象比类”思维方法,探讨其在小儿肺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肺主皮毛及取象比类均为中医传统理论方法,指导临床辨证治疗。本文通过论述肺与皮毛的相关性,继而通过取象比类法,探讨以皮治皮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本文从小儿“肺常不足”及腠理疏松的生理特点出发,论证皮类药材(如白鲜皮、厚朴、蝉蜕等)可改善小儿易受外邪侵袭的病理特点。本文通过验案举隅,以4岁患儿为例,采用含皮类药材的方剂治疗风痰上扰型咳嗽,疗效显著,证实了该方法的临床可行性。本文结合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论证,可为小儿肺系疾病的诊疗提供新思路,凸显中医药在儿科领域的独特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系疾病 肺主皮毛 取象比类 以皮治皮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参苓白术散“异病同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6
作者 马静 贾天凤 +1 位作者 毛海飞 杨继红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5年第3期38-45,共8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参苓白术散“异病同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与糖尿病(DM)的作用机制。方法检索综合数据库,收集参苓白术散的活性成分及其靶点,并进行标准化处理;从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在线人类孟德尔...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参苓白术散“异病同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与糖尿病(DM)的作用机制。方法检索综合数据库,收集参苓白术散的活性成分及其靶点,并进行标准化处理;从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等数据平台收集COPD和DM的相关靶点。利用Evenn软件确定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将其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应用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使用R软件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CB-Dock2平台进行分子对接与可视化分析。结果经筛选共获得参苓白术散的215个潜在靶点;韦恩图分析显示,参苓白术散治疗COPD与DM有70个潜在的交集靶点。关键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豆甾醇、山奈酚、谷甾醇和木犀草素等,核心靶点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和肿瘤蛋白p53(TP53)等。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2599个生物过程条目、49个细胞组成条目和230个分子功能条目;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得的主要通路包括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以及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豆甾醇与PTGS2的对接活性最佳。结论参苓白术散可能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实现对COPD与DM的“异病同治”,且这2种疾病在治疗机制上存在一定关联,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异病同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糖尿病 分子对接 参苓白术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太阳病误下变证论“膈病”
7
作者 张克克 王祥麒 《河南中医》 2024年第8期1140-1144,共5页
太阳病涵盖了伤寒由表到里的整个演变过程,由于患者禀赋强弱、感邪轻重、就诊是否及时等原因,在此阶段可能出现表里证,所以太阳病可用到下法,但由于对表里先后顺序及整体病势把握不准确而误下产生变证者不少。太阳病下之后结局有两种:(1... 太阳病涵盖了伤寒由表到里的整个演变过程,由于患者禀赋强弱、感邪轻重、就诊是否及时等原因,在此阶段可能出现表里证,所以太阳病可用到下法,但由于对表里先后顺序及整体病势把握不准确而误下产生变证者不少。太阳病下之后结局有两种:(1)下之愈。(2)下之不愈,而不愈者又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误治后邪气仍在表者,当以汗解之;二是有表里证者,表解乃可攻里,否则引邪入里,为逆;三是误下影响了太阳病自然发展轨迹,导致表证几无,而邪气入膈,从而产生变证。无论太阳病正常转归还是误下发为变证,“膈”均是邪气入里之“首站”。膈病主要是邪气侵扰使其失去阻隔、分界作用,导致清浊易位,上下隔拒,典型特点为清浊不分,“上逆”与“下趋”症状并见,治疗首当察其在膈上、膈下,遵循“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的治疗原则,观其脉证,随证治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病” 太阳病 误下变证 下法 《伤寒论》 张仲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血水同治法刍议当归贝母苦参丸之异病同治 被引量:2
8
作者 闫津豪 付强 +1 位作者 曲春成 李冀 《吉林中医药》 2024年第3期346-350,共5页
目的 基于血水同治法刍议当归贝母苦参丸之异病同治。方法 以血水同治法为理论依据,结合当归贝母苦参丸之组方原理,探讨其异病同治之临床应用。结果 当归贝母苦参丸为血水同治法代表方剂,为治疗妇女妊娠并发小便难之名方。现代中医学者... 目的 基于血水同治法刍议当归贝母苦参丸之异病同治。方法 以血水同治法为理论依据,结合当归贝母苦参丸之组方原理,探讨其异病同治之临床应用。结果 当归贝母苦参丸为血水同治法代表方剂,为治疗妇女妊娠并发小便难之名方。现代中医学者基于其血水同治的组方思路,扩展其临床应用,如盆腔炎、前列腺炎、慢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肿瘤类疾病。结论 当归贝母苦参丸之异病同治皆为其血水同治之配伍功效与多种疾病之病机吻合,临证之时应灵活加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水同治 当归贝母苦参丸 异病同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飞针灸治疗面瘫经验举隅 被引量:1
9
作者 周欣华 李蔚然 +1 位作者 王克坡 李飞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1041-1047,共7页
总结李飞教授治疗面瘫的学术思想及诊疗经验。李飞提出诊治面瘫时应遵循“初病审因,次探病机,再明病证,辨证论治”,以祛风通络、疏调筋经为基本治疗原则。临床治疗时,以“重视解剖,依症施治”为基本方针,贯通中西理论,结合表情肌解剖结... 总结李飞教授治疗面瘫的学术思想及诊疗经验。李飞提出诊治面瘫时应遵循“初病审因,次探病机,再明病证,辨证论治”,以祛风通络、疏调筋经为基本治疗原则。临床治疗时,以“重视解剖,依症施治”为基本方针,贯通中西理论,结合表情肌解剖结构,动态化判断神经、肌肉恢复情况,依据症状选取相应经验组穴。重视整合理论,总结理法辨证、分期辨证、症状辨证之“辨证三重”法则,调经、调筋、调神之“治疗三调”理论,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瘫 针灸 从机求治 依症施治 三重三调 李飞 经验
原文传递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金匮肾气丸“异病同治”多囊卵巢综合征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4
10
作者 何佳宁 赵伟博 王佩娟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462-469,I0001,I0002,共10页
目的 以中医“异病同治”理论为依据,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方法探究金匮肾气丸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作用机制。方法 自2022年3—10月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获取金匮肾气丸活性成分及潜在靶点... 目的 以中医“异病同治”理论为依据,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方法探究金匮肾气丸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作用机制。方法 自2022年3—10月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获取金匮肾气丸活性成分及潜在靶点,利用DrugBank、GeneCards数据库获取疾病靶点,将两者取交集获取共有靶点,通过STRING11.5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使用Cytoscape 3.7.1构建金匮肾气丸“药物-疾病-靶点”网络,利用R语言对共有靶点进行富集分析,运用SYBYL-X 2.0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筛选得到疾病与药物共有靶点65个,核心靶点主要涉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胱天蛋白酶-3(CASP-3)、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等,潜在靶点主要富集在AGE-RAGE信号通路、癌症的途径、PI3K-Akt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JAK-STAT信号通路等多条信号通路中。结论 金匮肾气丸中多种活性成分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发挥抑制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促进组织血管生成等作用,初步揭示了金匮肾气丸“异病同治”多囊卵巢综合征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潜在靶点与现代生物学机制,为深入研究开展实验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 异病同治 金匮肾气丸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多囊卵巢综合征 甲状腺功能减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焦分消”理念分析三仁汤“异病同治”治疗溃疡性疾病的临证思路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智鹏 张钰琴 +5 位作者 曾国圆 陈玮钰 张荣臻 王明刚 张日云 彭梦如 《吉林中医药》 2024年第3期253-256,共4页
溃疡性疾病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亦是中医优势病种之一。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其核心是“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若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与证候,即可采用同一方法进行治疗。三仁汤是治疗温病湿热证... 溃疡性疾病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亦是中医优势病种之一。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其核心是“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若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与证候,即可采用同一方法进行治疗。三仁汤是治疗温病湿热证的代表方剂,可通过宣上、畅中、渗下将湿热之邪由三焦分消走泄而去。溃疡性疾病包括口腔溃疡、胃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等病,临证之际,“有是证用是方”,若疾病证属湿热蕴结,投以三仁汤治之,疗效颇佳。从疾病“异病同治”的角度出发,基于“三焦分消”理论初步探讨三仁汤在溃疡性疾病中的临床运用,以期为溃疡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焦分消 三仁汤 异病同治 口腔溃疡 胃溃疡 溃疡性结肠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治肝三十法》探析从肝论治间质性肺疾病咳嗽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睿 王玉光 《吉林中医药》 2024年第6期637-640,共4页
清代医家王旭高以肝气、肝火、肝风、肝虚为纲,总结创立了《治肝三十法》。以《治肝三十法》为立足点探析肝气、肝火、肝风、肝虚的源流及内涵,并探讨间质性肺疾病的病机变化与其相似之处,从而提出从肝论治间质性肺疾病咳嗽,分析并探索... 清代医家王旭高以肝气、肝火、肝风、肝虚为纲,总结创立了《治肝三十法》。以《治肝三十法》为立足点探析肝气、肝火、肝风、肝虚的源流及内涵,并探讨间质性肺疾病的病机变化与其相似之处,从而提出从肝论治间质性肺疾病咳嗽,分析并探索间质性肺疾病相关咳嗽的临床用药规律及有效方剂,并应用典型案例验证其临床疗效,希望能对中医辨治间质性肺疾病相关咳嗽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肝三十法》 间质性肺疾病 久咳 辨证论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病上治”整脊法治疗腰骶后关节病的效果
13
作者 于长岁 朱立国 +5 位作者 张晓峰 于忠宝 王树人 卢克俭 李俊杰 龚道雄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5期67-70,共4页
目的 评价“下病上治”整脊法治疗腰骶后关节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5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首都医科大学电力教学医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诊治疗160例腰骶部后关节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 目的 评价“下病上治”整脊法治疗腰骶后关节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5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首都医科大学电力教学医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诊治疗160例腰骶部后关节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采用“下病上治”整脊法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与腰椎活动度。结果 治疗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腰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右旋转均大于治疗前,且治疗组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病上治”整脊法治疗腰骶后关节病效果优于推拿手法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病上治” 整脊法 腰骶后关节病 视觉模拟评分法 腰椎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异病同治”浅析络脉癥瘕与器官纤维化
14
作者 高宁 孙雨颉 +4 位作者 庞稳泰 黄明 秦广宁 刘耀远 杨丰文 《天津中医药》 CAS 2024年第11期1394-1397,共4页
纤维化疾病在各组织病理形态学表现存在共性。通过考辨此类疾病中医病机证治源流,认为其病位在络,聚结癥瘕,异病同机,共同病理基础为痰瘀互结,病机责之于气、血、痰相因为患,基于“异病同治”理论探讨器官纤维化与络脉癥瘕的联系及辨治... 纤维化疾病在各组织病理形态学表现存在共性。通过考辨此类疾病中医病机证治源流,认为其病位在络,聚结癥瘕,异病同机,共同病理基础为痰瘀互结,病机责之于气、血、痰相因为患,基于“异病同治”理论探讨器官纤维化与络脉癥瘕的联系及辨治,同治有基础法,异病有专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病同治 器官纤维化 络脉癥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异病同治”角度探讨针灸治疗神经性皮炎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选穴规律
15
作者 张译尹 王东岩 +2 位作者 张健 李慎微 刘拥军 《北京中医药》 2024年第7期780-786,共7页
目的基于多软件协同数据挖掘技术,从“异病同治”角度探讨近5年针灸治疗神经性皮炎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选穴规律。方法交叉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2018年1月1... 目的基于多软件协同数据挖掘技术,从“异病同治”角度探讨近5年针灸治疗神经性皮炎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选穴规律。方法交叉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2018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发表的关于针灸治疗神经性皮炎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期刊文献。依据纳排标准筛选文献,用Zotero 6.0.26管理原始文献,用Microsoft Excel 16.54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并对录入的针灸处方进行数据清洗、统计分析及可视化处理。结果本研究纳入神经性皮炎针灸处方31个、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针灸处方34个。腧穴使用频次均以阿是穴为首,除阿是穴外其他腧穴集中分布于足太阳膀胱经,且五输穴在特定穴中占比最高。神经性皮炎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针灸处方共有的核心腧穴为“阿是穴-血海-三阴交”,共有核心穴对为“血海-阿是穴”。对高频腧穴进行聚类分析,分别聚为3类,其中阿是穴在2种疾病针灸处方中均单独成类。结论针灸治疗神经性皮炎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所选腧穴具有高度一致性,与“异病同治”理论相符,但在腧穴配伍上又存在一定差异,说明2种疾病在病机上各有侧重,临床应结合实际情况辨证治疗,加减选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病同治 神经性皮炎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数据挖掘 选穴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心脉安片“异病同治”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
16
作者 吴双凤 张薇 +3 位作者 郭海彪 匡艳辉 徐科一 刘晓秋 《特产研究》 2024年第4期31-41,共11页
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揭示心脉安片治疗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通过TCMSP、BATMAN-TCM、Swiss Target Prediction和Stitch数据库收集心脉安片化学成分及其相关靶点,并结合GeneCards、TTD、OMIM和DrugBank数据库获... 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揭示心脉安片治疗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通过TCMSP、BATMAN-TCM、Swiss Target Prediction和Stitch数据库收集心脉安片化学成分及其相关靶点,并结合GeneCards、TTD、OMIM和DrugBank数据库获取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疾病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获得心脉安片“异病同治”的共同靶点,并绘制中药有效成分共同靶点疾病网络图,利用STRING数据库对疾病成分靶点构建蛋白蛋白互作(PPI)分析,通过Cytoscape软件分析PPI网络的核心靶点,并运用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同时将核心靶点与关键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本研究从心脉安片中筛选出146个活性化合物,其“异病同治”的共同靶点178个,核心靶点11个,分别是STAT3、AKT1、IL-6、TNF、MAPK3、TP53、EGFR、HSP90AA1、VEGFA、EDN1和PPARA。关键活性成分有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等成分。关键生物通路包括HIF-1信号通路和TNF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等成分与STAT3、TNF、IL-6和VEGFA等靶点稳定对接。心脉安片“异病同治”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心脉安片效应机制,探索其新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脉安片 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异病同治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古代文献探讨肺、胃相关胸痹辨治及其临床意义
17
作者 陈竹 陆勤丰 +2 位作者 巫善珩 杨颖 魏瑜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28期103-107,共5页
目前,在国家指南、行业标准的引导下,众多医家将胸痹等同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并围绕冠心病这一特定病种对中医胸痹进行理论体系构架,指出心脉痹阻是胸痹的主要病机,而活血化瘀法为胸痹最主要的治法,这在一定程度上... 目前,在国家指南、行业标准的引导下,众多医家将胸痹等同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并围绕冠心病这一特定病种对中医胸痹进行理论体系构架,指出心脉痹阻是胸痹的主要病机,而活血化瘀法为胸痹最主要的治法,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对胸痹的认知与治疗。中医所述之胸痹是一大类病症,其主证症状相似,如胸闷如窒、胸痛彻背、短气不足息等,发病部位在胸廓、心下胃脘及以上。笔者通过梳理古代文献发现,与心系病相关之胸痹仅占一部分,另外还包括肺、胃相关疾患,且不在少数,而且与心系病的病机治则不同的是,与肺、胃系疾病相关之胸痹与两者的生理功能特点密切相关。肺位于上焦的胸廓之内,胃居中焦,在横膈之下,肺气主宣肃,胃气主通降,胸膈中气机的正常运转不离肺、胃两脏之调达,二者均以气为用,易生痰浊而阻滞气机升降,若病胸痹之症,其病机总不离阳虚、气郁、浊聚,病理产物围绕痰、气展开,病理过程中以虚、郁、闭并见为特点,后期均可见病情深入,由气及血,由经入络。本研究通过检索古代文献中“肺、胃相关胸痹”的有关内容,对肺、胃相关胸痹的病机与代表方药进行归纳总结与分类论述,指出在胸痹发生中肺、胃的中医学生理病理方面的关联性,揭示肺、胃相关胸痹治疗的共性,充分发挥中医异病同治的优势,从而拓宽临床应用,启发教学、科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痹 古代文献 异病同治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血水同治”论治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18
作者 邓奕 谢灿明 +2 位作者 李方芳 黄群 姚小磊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12期1666-1669,共4页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学将其归入“鹘眼凝睛”范畴,认为其发生与痰湿阻滞、血脉瘀滞密切相关。活血利水法是彭清华教授治疗眼底疾病的常用治法,笔者发现其法在治疗眼眶疾病上同样疗效甚佳。血水在生理上同源...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学将其归入“鹘眼凝睛”范畴,认为其发生与痰湿阻滞、血脉瘀滞密切相关。活血利水法是彭清华教授治疗眼底疾病的常用治法,笔者发现其法在治疗眼眶疾病上同样疗效甚佳。血水在生理上同源,在病理上共病,其病理产物痰湿与血瘀恰与TAO的致病因素相拟合。故基于“血水同治”理论,分阶段探讨眼病“痰瘀互结”的病机特点,并提出“调理气机”对治疗痰瘀互结型TAO的重要性,为其辨证论治提供新思路、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GRAVES病 血水同治 血水互结 痰瘀互结 活血利水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帕金森病伴抑郁和原发性抑郁的异质性
19
作者 张薇 袁灿兴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4年第8期23-26,40,共5页
抑郁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其虽与原发性抑郁具有相似的临床症状,但二者发病机制及治疗不尽相同。原发性抑郁可归属于中医学“郁证”范畴,帕金森病伴抑郁则属于“颤证”及“郁证”合病。从临床症状、发病机制、西药治疗、中医病... 抑郁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其虽与原发性抑郁具有相似的临床症状,但二者发病机制及治疗不尽相同。原发性抑郁可归属于中医学“郁证”范畴,帕金森病伴抑郁则属于“颤证”及“郁证”合病。从临床症状、发病机制、西药治疗、中医病因病机、中药治疗等方面论述帕金森病伴抑郁和原发性抑郁的异质性,以期为帕金森病伴抑郁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抑郁 中医药疗法 同病异治 中西医结合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丽平教授异病同治法治疗小儿痰核类疾病经验
20
作者 李美蓄 孙丽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26期150-153,共4页
小儿鼻窒、鼾眠、乳蛾、颈部臖核和腹痛属于儿科常见疾病,分属于肺肝脾系病症。析其病因,虽病异但有共同的病因病机,外感饮食等因素常导致余毒未清,留于经脉,加小儿先天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中焦失于运化,气机失调,可引起无形痰浊、... 小儿鼻窒、鼾眠、乳蛾、颈部臖核和腹痛属于儿科常见疾病,分属于肺肝脾系病症。析其病因,虽病异但有共同的病因病机,外感饮食等因素常导致余毒未清,留于经脉,加小儿先天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中焦失于运化,气机失调,可引起无形痰浊、血瘀停滞于各处,日久痰瘀互结,形成视知其形,触知其质的“有形之痰”,故病不同但均可归于中医“痰核”。孙丽平教授提出,以“痰核”论治上述疾病,从“异病同治”内涵出发,对不同疾病均运用该法,为儿科常见疾病的诊疗拓宽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病同治 痰核 软坚散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