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FFERENTIAL QUADRATURE METHOD FOR BENDING OF ORTHOTROPIC PLATES WITH FINITE DEFORMATION AND TRANSVERSE SHEAR EFFECTS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晶晶 程昌钧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2004年第8期878-886,共9页
Based on the Reddy's theory of plates with the effect of higher-order shear deformations,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for bending of orthotropic plates with finite deformations were established. The differential quadr... Based on the Reddy's theory of plates with the effect of higher-order shear deformations,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for bending of orthotropic plates with finite deformations were established. The differential quadrature (DQ) method of nonlinear analysis to the problem was presented. New DQ approach, presented by Wang and Bert (DQWB), is extended to handle the multiple boundary conditions of plates. The techniques were also further extended to simplify nonlinear computations. The numerical convergence and comparison of solution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Q method presented is very reliable and valid. Moreover, the influences of geometric and material parameters as well as the transverse shear deformations on nonlinear bending were investigated.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e influence of the shear deformation on the static bending of orthotropic moderately thick plate is signific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er-order transverse shear deformation finite deformation differential quadrature method DQWB approach convergence and comparison study of sol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肝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肋缘下腹横筋膜阻滞预先镇痛效果研究
2
作者 武倩 齐少霞 +3 位作者 李东 周翼 付征 闫诺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25年第2期302-305,共4页
目的探讨肋缘下腹横筋膜阻滞预先镇痛用于腹腔镜肝叶切除术治疗的肝内胆管结石(IHBDS)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2021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47例IHBDS患者,均接受腹腔镜下肝叶切除术治疗。将患者分为对照组71例和观察组76例,均行全身... 目的探讨肋缘下腹横筋膜阻滞预先镇痛用于腹腔镜肝叶切除术治疗的肝内胆管结石(IHBDS)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2021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47例IHBDS患者,均接受腹腔镜下肝叶切除术治疗。将患者分为对照组71例和观察组76例,均行全身静脉麻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肋缘下腹横筋膜阻滞预先镇痛。采用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评估疼痛,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和质醇(Cor)水平。结果观察组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日分别为(2.1±0.9)d和(7.1±1.1)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分别为(3.2±1.1)d和(8.5±1.3)d,P<0.05】;在术后6 h和24 h,观察组静息时VAS评分分别为(1.9±0.5)分和(2.2±0.5)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9±0.3)分和(2.8±0.5)分,P<0.05】,活动时VAS评分分别为(2.4±0.3)分和(2.6±0.5)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4±0.5)分和(3.4±0.7)分,P<0.05】;在T1~T4时,两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血清E和Cor水平分别为(200.1±27.4)pg/ml和(262.1±28.4)p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40.3±33.5)pg/ml和(301.7±31.2)pg/ml,P<0.05】;两组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9.8%对7.8%,P>0.05)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肋缘下腹横筋膜阻滞预先镇痛可缩短腹腔镜肝叶切除术治疗的IHBDS患者住院时间,术后镇痛效果好,可能与抑制了机体应激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结石 腹腔镜肝叶切除术 腹横筋膜阻滞 预先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量验证腰椎PKP/PVP术经单侧椎弓根横突入路穿刺点的安全范围
3
作者 陈林 蒲奕文 +2 位作者 付宏蔚 李煦妍 王安素 《合肥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61-167,共7页
目的探究基于3D打印技术测量验证腰椎PKP/PVP术经单侧椎弓根横突入路球囊过椎体中线时穿刺点及穿刺外倾角的安全有效范围,为临床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取50例L_(1)~L_(5)正常成人腰椎CT数据,通过Mimics软件测量穿刺点在腰椎横突处、皮肤... 目的探究基于3D打印技术测量验证腰椎PKP/PVP术经单侧椎弓根横突入路球囊过椎体中线时穿刺点及穿刺外倾角的安全有效范围,为临床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取50例L_(1)~L_(5)正常成人腰椎CT数据,通过Mimics软件测量穿刺点在腰椎横突处、皮肤处及穿刺外倾角的安全有效范围,并在3D打印模型上验证。结果L_(1)~L_(5)在横突上的穿刺点安全范围分别为(6.52±2.06、7.22±2.87、9.71±4.03、10.85±4.38、15.60±5.36)mm;L_(1)~L_(5)穿刺点在皮肤上的安全范围分别为(15.53±4.90、17.56±5.57、24.09±7.07、30.30±9.82、42.99±10.20)mm;L_(1)~L_(5)穿刺外倾角安全范围分别为(8.92°±2.76°、9.10°±2.56°、11.88°±2.96°、14.05°±3.63°、19.11°±4.38°);通过3D打印模型验证L_(1)~L_(5)穿刺的成功率分别为85%、87%、91%、95%、100%。结论腰椎PKP/PVP术经单侧椎弓根横突入路在安全范围内穿刺可显著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X线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3D打印技术 椎弓根横突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单侧横突-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观察
4
作者 袁宇飞 张凯 +5 位作者 张存 樊凯彬 颜珍珍 何娟 李健斐 苗洁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2期26-31,共6页
目的探讨经单侧横突-椎弓根(unilateral transverse process-pedicular,UTPP)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临床特点。方... 目的探讨经单侧横突-椎弓根(unilateral transverse process-pedicular,UTPP)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邯郸市中心医院骨五科行经单侧椎弓根(unilateral transpedicular,UTP)及UTPP入路PVP治疗老年腰椎OVCF患者共133例。记录两组的研究术后VAS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DI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分布特点、骨水泥分布优秀率、骨水泥渗漏率、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等指标。结果完整随访患者124例至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术后1 d、6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TPP组骨水泥注入量大于UTP组,骨水泥分布优秀率高于UTP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UT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d的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单侧横突-椎弓根入路较经椎弓根入路PVP骨水泥弥散充分,骨水泥渗漏率低,止疼效果好,可实现患者早期下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突-椎弓根入路 椎体根入路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trosigmoid approach assisted by 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a cost-effective technique to identify the transverse and sigmoid sinus transition 被引量:1
5
作者 Wang Runfeng Zhang Zhiguo +1 位作者 Li Zhihong Qu Yan 《Chinese Neurosurgical Journal》 CSCD 2020年第3期127-132,共6页
Background:When utilizing the retrosigmoid approach(RA),accurately identifying the transverse and sigmoid sinus transition(TSST)is a key procedure for neurosurgeons,especial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restricted by the... Background:When utilizing the retrosigmoid approach(RA),accurately identifying the transverse and sigmoid sinus transition(TSST)is a key procedure for neurosurgeons,especial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restricted by the lack of expensive devices,such as the neural navigation system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volumetric image-rendered system.Before operations,a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is a common and cost-effective method of checking patients who suffer lesions located at the cerebellopontine angle.Therefore,we present a technique using only 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to identify the transverse and sigmoid sinus transition.Methods: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included 35 patients who underwent retrosigmoid approach operations to resect an acoustic neurinoma with the assistance of our technique.In brief,our technique contains 4 steps:(1)All patients’1-mm,consecutive,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ic images that clearly displayed landmarks,such as the inion,lambdoid suture,occipitomastoid suture,and the mastoid emissary foramen,were investigated initially.(2)We selected two particular slices(A and B)among all of these 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ic images in which scanning planes were parallel with the line drawn from the root of the zygoma to the inion(LZI).Slice A contained both the root of the zygoma and the inion simultaneously,and slice B displayed the mastoid emissary foramen.(3)Four points(α,β,γ,δ)were arranged on slices A and B,and pointαwas located at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skull,which represents the posterior part of the sulci of the sigmoid sinus.Pointβwas located at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skull,and the line connecting them was perpendicular to the bone.Similarly,on slice B,we labeled pointγas the point that represents the posterior part of the sulci of the sigmoid sinus at the inner surface and pointδas the point located at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skull,and the line connecting them was also perpendicular to the bone.The distances between pointβand the lambdoid suture/occipitomastoid suture and between pointδand the mastoid emissary foramen were calculated for slices A and B,respectively.(4)During the operation,a line indicating the LZI was drawn on the bone with ink when the superficial soft tissue was pushed away,and this line would cross the lambdoid suture/occipitomastoid suture.With both the crosspoint and the distance obtained from the high-resolution CT images,we could locate pointβ.We also used the same method to locate pointδafter revealing the mastoid emissary foramen.The line connecting pointβand pointδindicated the posterior border of the sigmoid sinus,and 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the line and LZI indicated the inferior knee of the transverse and sigmoid sinus transition(TSST).Results:All 35 patients underwent the RA craniectomies that were safely assisted by our technique,and neither the sigmoid sinus nor the transverse sinus was lacerated during the operations.Conclusion:Our cost-effective technique is reliable and convenient for identifying the transverse and sigmoid sinus transition(TSST)which could be widely performed to guarantee the safety of RA craniectom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trosigmoid approach transverse and sigmoid sinus transition Lambdoid suture Occipitomastoid suture LZI Mastoid emissary foramen
原文传递
透视引导下犬椎体成形术穿刺模型建立和评价
6
作者 王浩田 刘佳 +2 位作者 黄健 齐军强 许国华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5-361,共7页
目的 通过对犬脊柱解剖形态的测量及分析,建立透视下犬椎体成形术穿刺模型,并通过术后影像学分析,评估该模型建立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测量6只12~24月龄犬腰椎标本形态及其参数:L1~L7椎体高度、椎体基底宽度、椎间盘上缘距椎体... 目的 通过对犬脊柱解剖形态的测量及分析,建立透视下犬椎体成形术穿刺模型,并通过术后影像学分析,评估该模型建立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测量6只12~24月龄犬腰椎标本形态及其参数:L1~L7椎体高度、椎体基底宽度、椎间盘上缘距椎体最狭部距离、脊椎乳突垂直线距椎间盘上缘距离、横突中点与椎间盘下缘垂直距离,以明确犬椎体解剖特点,确定骨水泥注射的最佳位置、注射方向以及注射深度后,对6只健康比格犬(体重20~25 kg)L4、L5、L6椎体建立椎体成形术用穿刺模型。术后4周处死后行影像学检查,主要观测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后植入骨水泥分布、椎管及椎体前缘完整性。结果 通过犬解剖观测,椎体高度从L1~L5逐渐增大,从L5~L7逐渐减小,椎体基底部宽度从L1~L7逐渐增大。脊椎乳突垂直线距椎间盘上缘距离呈L1~L7逐渐增加趋势(1.9~4.0 mm)。横突根部中点和椎间盘下缘的距离由L1~L5逐渐增加(4.7~6.9 mm),L4、L5、L6节段每只犬横突根部中点和椎间盘下缘的距离之间(P=0.925)无统计学意义。以脊椎横突根部中点为穿刺点,置入向和水平面呈20°~30°,头倾方向5°~15°,穿刺深度1.2~1.5 cm。若向椎体尾侧穿刺,穿刺针尾的倾角度为30°~35°,进针深度为1.5~1.8 cm,可以构建犬椎体穿刺手术模型。共成功制作15个犬椎体穿刺手术模型,单节段平均手术时间22.7±4.6 min(15~30 min)。术中1个椎体节段出现脊髓损伤导致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等症状,2个椎体骨皮质破裂,未出现麻醉或感染导致死亡。术后4周的Micro-CT三维重建均显示骨水泥在犬椎体松质骨内分布,新生骨组织包裹植入材料,无渗漏,无椎管及椎体前壁破损等并发症。结论 在犬L4~L6解剖基础上,以横突根部中点为骨性标志,可以成功建立一种安全可靠的犬椎体成形术用穿刺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椎体穿刺 动物模型 脊椎横突 穿刺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解剖理论指导下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经横结肠入路胃网膜左系膜的游离及解剖学观察
7
作者 陈涛 周明银 +4 位作者 叶志强 魏正杰 李正杰 韩道正 王云鹏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4年第9期662-666,671,共6页
目的:观察膜解剖理论指导下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胃网膜左系膜的解剖学特点,并探讨经横结肠入路胃网膜左系膜游离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2月在膜解剖理论指导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胃网... 目的:观察膜解剖理论指导下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胃网膜左系膜的解剖学特点,并探讨经横结肠入路胃网膜左系膜游离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2月在膜解剖理论指导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胃网膜左系膜游离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量、术后相关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等。结果:42例手术均获成功,胃网膜左系膜表面由完整的膜组织包裹,以胃网膜左血管起始处为系膜根部,系膜体部倒卧在由结肠脾曲及系膜、脾下极肾前筋膜、胰尾部胰腺固有筋膜组成的系膜床上,呈现千姿百态的三维结构。胃网膜左系膜游离时间20~33 min,平均(24±3.2)min;出血量2~15 mL,平均(6.5±1.3)mL;淋巴结清扫数量4~8枚,平均(5.6±2.1)枚。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反流性食管炎、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各1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膜解剖理论指导下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均可观察到胃网膜左系膜。经横结肠入路胃网膜左系膜的游离策略是可行、可重复的,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胃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膜解剖 胃网膜左系膜 经横结肠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横突-椎弓根外侧入路单侧穿刺双侧球囊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创伤反应及骨水泥弥散情况的影响
8
作者 张果 张正平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2期104-107,共4页
目的探讨经横突-椎弓根外侧入路单侧穿刺双侧球囊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6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术式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 目的探讨经横突-椎弓根外侧入路单侧穿刺双侧球囊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6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术式差异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单侧经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横突-椎弓根外侧入路单侧穿刺双侧球囊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透视次数少于对照组,骨水泥弥散系数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后,两组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后,观察组的肾上腺素(E)、C反应蛋白(CRP)以及皮质醇(Co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及手术后1、6个月,两组的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横突-椎弓根外侧入路单侧穿刺双侧球囊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提高骨水泥弥散效果,减轻创伤反应,加快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横突-椎弓根外侧入路 单侧穿刺双侧球囊扩张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有未知参数和有界干扰的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 被引量:14
9
作者 陈罡 高婷婷 +3 位作者 贾庆伟 周奇才 黄江帅 王薇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91-496,共6页
针对模型参数未知和存在有界干扰的非完整移动机器人的轨迹跟踪控制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鲁棒自适应轨迹跟踪控制器方法.非完整移动机器人的控制难点在于它的运动学系统是欠驱动的.针对这一难点,本文利用横截函数的思想,引入新的辅助控制... 针对模型参数未知和存在有界干扰的非完整移动机器人的轨迹跟踪控制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鲁棒自适应轨迹跟踪控制器方法.非完整移动机器人的控制难点在于它的运动学系统是欠驱动的.针对这一难点,本文利用横截函数的思想,引入新的辅助控制器,使得非完整移动机器人系统不再是一个欠驱动系统,缩减了控制器设计的难度,进而利用非线性自适应算法和参数映射方法构造李雅谱诺夫函数.通过李雅普诺夫方法设计控制器和参数自适应器,从而使得非完整移动机器人的跟随误差任意小,即可以任意小的误差来跟随任意给定的参考轨迹.仿真结果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完整移动机器人 轨迹跟踪 鲁棒自适应控制 横截函数 反步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方入路与横向入路法在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海啸 钱燕 +1 位作者 侯国伟 陶国全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2期1438-1442,共5页
目的:探讨侧方入路与横向入路方式在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2例左半结肠癌患者随机均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常规组采用侧方入路行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观察组采用横向入路法行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对比2组患者... 目的:探讨侧方入路与横向入路方式在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2例左半结肠癌患者随机均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常规组采用侧方入路行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观察组采用横向入路法行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于手术前及手术后第5天时取血,检测2组患者血清凋亡抑制因子(Livin)、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Polo样激酶(Plk1)、胸腺激酶(TK1)、癌胚抗原(CEA)及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比较2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腹腔出血、吻合口瘘、胰腺损伤及脾脏损伤)。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常规组,淋巴结清扫数显著多于常规组(P<0.05);术后第5天时,2组患者血清Xiap、TK1、Livin、Plk1、CEA及CA19-9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TK1、Livin、CEA及CA19-9水平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相比侧方入路,在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采用横向入路法能够提高淋巴结清扫数,并且手术耗时更短,术中出血更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半结肠癌根治术 腹腔镜 横向入路 侧方入路 结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横切斜平面扫描行胸段硬膜外穿刺定位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朝辉 唐雪梅 +2 位作者 吴辉 高晓凤 刘洋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1-143,共3页
目的评价超声横切斜平面扫描辅助胸段硬膜外穿刺的准确性。方法选择52例拟在胸段硬膜外阻滞下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采用超声横切斜平面扫描成像(变换角度使成像质量最佳,6MHz凸阵探头)定位脊柱正中线、椎间隙并测量皮肤至硬膜外间隙的距... 目的评价超声横切斜平面扫描辅助胸段硬膜外穿刺的准确性。方法选择52例拟在胸段硬膜外阻滞下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采用超声横切斜平面扫描成像(变换角度使成像质量最佳,6MHz凸阵探头)定位脊柱正中线、椎间隙并测量皮肤至硬膜外间隙的距离(超声深度UD),行硬膜外穿刺,记录成功的穿刺点,利用标记有刻度的Tuohy穿刺针和直尺测量经皮肤到达硬膜外间隙的深度(进针深度ND)。通过一致性相关系数分析和95%一致性限Bland-Altman分析来计算UD及ND间的一致性。结果患者UD为(4.82±1.02)cm,ND为(4.71±1.11)cm。超声辅助定位穿刺点成功率为86.5%,61.5%的患者不需调整进针方向。UD与ND之间的一致性相关系数为0.923,95%一致性限为-0.952~0.723cm。结论超声横切斜平面扫描定位胸段硬膜外穿刺点成功率较高,UD与ND的一致性较好。超声横切斜平面扫描法可以为胸段硬膜外穿刺提供可靠的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横切斜扫描 硬膜外穿刺 胸段 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横切扫描定位在肥胖患者硬膜外穿刺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福朝 张同军 +3 位作者 孙学飞 靳红绪 王志斌 王忠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23期75-76,共2页
目的评估超声横切扫描定位在肥胖患者硬膜外穿刺应用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方法选择76例拟行硬膜外穿刺的肥胖患者。随机分为传统定位组(c组)和超声横切扫描定位组(u组),每组各38例。c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定位穿刺,u组采用超声成像(... 目的评估超声横切扫描定位在肥胖患者硬膜外穿刺应用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方法选择76例拟行硬膜外穿刺的肥胖患者。随机分为传统定位组(c组)和超声横切扫描定位组(u组),每组各38例。c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定位穿刺,u组采用超声成像(横切扫描,高清晰12L5高频电子线阵探头)定位脊柱正中线、所要穿刺椎间隙并测量皮肤至硬膜外间隙的距离(超声深度,UD)。穿刺成功后,利用标记有刻度的硬膜外穿刺针测量经皮肤到达硬膜外间隙的深度(进针深度,ND)。观察两组穿刺时间、成功率,术后腰痛发生率等指标以及u组UD和ND并进行比较。结果 76例肥胖患者中,u组穿刺时间比c组明显缩短(P〈0.05),38例肥胖患者均穿刺成功,成功率为100.0%;术后腰痛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c组。c组有3例下肢手术患者穿刺失败改全身麻醉。超声深度为(5.76±0.78)cm(4.4-8.7 cm),而进针深度为(5.77±0.76)cm(4.5~8.8 cm),两者行直线回归分析(r=0.571),相关性较好。结论经超声横切扫描定位的肥胖患者硬膜外穿刺成功率高,穿刺时间短,并发症少,安全性高,这提示超声横切扫描法可以为肥胖患者硬膜外穿刺提供可靠的定位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横切扫描 定位 肥胖 硬膜外穿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状窦后入路两种骨性标志定位与静脉窦关系的比较 被引量:8
13
作者 蔡青 张斌 冯达云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26-128,共3页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入路两种骨性标志(乳突根部后缘及星点)定位与静脉窦的准确性比较。方法 30例患者随机分成A组(星点)和B组(乳突根部后缘),分别测量关键孔中心与横窦下缘(垂直距离)和乙状窦内侧缘的距离(水平距离),比较两组的水平及垂...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入路两种骨性标志(乳突根部后缘及星点)定位与静脉窦的准确性比较。方法 30例患者随机分成A组(星点)和B组(乳突根部后缘),分别测量关键孔中心与横窦下缘(垂直距离)和乙状窦内侧缘的距离(水平距离),比较两组的水平及垂直距离。结果 B组患者关键孔与横窦之间平均垂直距离为(4.6±1.2)mm,明显小于A组的(8.3±2.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B组患者的水平距离[(2.8±1.1)mm]亦明显小于A组[(5.6±2.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乳突根部后缘比星点骨性定位关键孔准确,对乙状窦后入路横窦及乙状窦交角暴露更具指导意义,对临床手术过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后入路 星点 乳突根部后缘 横窦乙状窦移行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阔筋膜张肌臀中肌间隙入路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治疗股骨头坏死 被引量:3
14
作者 朱红伟 张少成 +3 位作者 张燕鹏 陈伟南 党瑞山 张传森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73-376,共4页
目的:探讨经阔筋膜张肌臀中肌间隙入路带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大转子骨瓣修复股骨头坏死的解剖学基础,总结用该术式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经验。方法:在尸体解剖和模拟手术的基础上,对28例股骨头坏死患者施行阔筋膜张肌臀中肌间隙入路带... 目的:探讨经阔筋膜张肌臀中肌间隙入路带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大转子骨瓣修复股骨头坏死的解剖学基础,总结用该术式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经验。方法:在尸体解剖和模拟手术的基础上,对28例股骨头坏死患者施行阔筋膜张肌臀中肌间隙入路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手术。结果:28例成功完成股骨头坏死病灶清除带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大转子骨瓣移植+钽棒内固定术。平均切口长度9.3cm,平均手术时间6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60ml,术中输血3例,均为200ml。结论:阔筋膜张肌臀中肌间隙入路行股骨头坏死修复术切口小,组织损伤轻,出血少,显露良好、操作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大转子骨瓣 旋股外侧动脉横支 钽棒 手术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高阶横向剪切正交各向异性板非线性弯曲的微分求积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晶晶 程昌钧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801-808,共8页
 采用微分求积方法(DQ方法)讨论了计及高阶横向剪切的正交各向异性弹性板的非线性弯曲问题· 导出了非线性控制方程的DQ形式,利用推广的DQWB技巧处理了高阶矩的边界条件· 进一步推广并运用新的分析技术简化了非线性方程的计...  采用微分求积方法(DQ方法)讨论了计及高阶横向剪切的正交各向异性弹性板的非线性弯曲问题· 导出了非线性控制方程的DQ形式,利用推广的DQWB技巧处理了高阶矩的边界条件· 进一步推广并运用新的分析技术简化了非线性方程的计算· 为说明该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将考虑剪切变形及不计剪切变形的薄板的数值结果与三维弹性解析解及其它数值解进行了比较,同时研究了数值结果的收敛性,并考察了不同的节点分布对收敛速度的影响· 还考察了几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阶横向剪切 有限变形 微分求积方法 DQWB途径 收敛性和比较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系统横突间入路治疗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11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雷成刚 彭小忠 《海南医学》 CAS 2011年第1期50-52,共3页
目的探讨借助可扩张通道管脊柱微创系统,横突间入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所有11例病例采用横突间入路,借助可扩张通道管脊柱微创系统完成神经根的探查、松解和髓核的摘除。结果术后神经根压迫症状和体征改善明显,... 目的探讨借助可扩张通道管脊柱微创系统,横突间入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所有11例病例采用横突间入路,借助可扩张通道管脊柱微创系统完成神经根的探查、松解和髓核的摘除。结果术后神经根压迫症状和体征改善明显,优良率为91%(10/11)。随访6个月至2年,未见腰椎不稳定表现和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借助可扩张通道管脊柱微创系统,采用横突间入路治疗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与常规手术相比临床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不累及椎管、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系统 横突间入路 极外侧椎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幕上下联合入路治疗骑跨横窦幕上下平均型枕部硬膜外血肿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义天 路春雨 +1 位作者 王斌 刘晓辉 《安徽医学》 2016年第3期298-300,共3页
目的探讨幕上下联合入路治疗骑跨横窦幕上下平均型枕部硬膜外血肿的方法及适应证。方法回顾分析淮北市人民医院幕上下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骑跨横窦幕上下平均型枕部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17例患者伤后3 h内均行头颅CT及颅骨三维重建,... 目的探讨幕上下联合入路治疗骑跨横窦幕上下平均型枕部硬膜外血肿的方法及适应证。方法回顾分析淮北市人民医院幕上下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骑跨横窦幕上下平均型枕部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17例患者伤后3 h内均行头颅CT及颅骨三维重建,急诊清除血肿,保留骨桥并悬吊硬膜。随访3个月,GOS评价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17例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基本平稳,随访3个月,GOS评分均为5分,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结论骑跨横窦幕上下平均型枕部硬膜外血肿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早期确诊,准确把握手术指征,及时手术,术中保留骨桥、妥善处理横窦是成功抢救骑跨横窦幕上下平均型枕部硬膜外血肿患者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上下联合入路 骑跨横窦 幕上下平均型 枕部硬膜外血肿 保留骨桥 跨骨桥悬吊硬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度桥梁主引桥横向耦合地震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蒋娜芳 魏斌 谢斌 《结构工程师》 2009年第5期67-71,共5页
大跨度桥梁普遍具有较长的引桥,地震作用下主引桥横向耦合效应不能忽视,国内外规范对此均无具体规定。采用两质点模型近似模拟主桥和对称引桥之间的动力相互作用,通过反应谱分析方法推出桥墩的地震反应,进而得到了主引桥地震反应的变化... 大跨度桥梁普遍具有较长的引桥,地震作用下主引桥横向耦合效应不能忽视,国内外规范对此均无具体规定。采用两质点模型近似模拟主桥和对称引桥之间的动力相互作用,通过反应谱分析方法推出桥墩的地震反应,进而得到了主引桥地震反应的变化规律。最后以一个实际桥例为背景进行有限元分析并验证了上述规律。结果表明,当引桥联数大于2时,主引桥可单独建模进行抗震分析;当引桥联数小于2时,需按实建立;为保守考虑可取单独建模和考虑1联的最不利值作为主桥地震需求的估计,引桥桥墩地震需求随跨数的增加而增大,条件允许时应尽量多建引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桥梁 引桥 抗震 横向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髋臼横行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爱军 谷亚君 《创伤外科杂志》 2019年第6期452-455,共4页
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髋臼横行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月新乡市长垣县河南宏力医院收治16例髋臼横行骨折患者,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为29~58岁,平均39岁。根据Letournel-Judet骨折分型系统简单分型,依据髋臼骨折线... 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髋臼横行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月新乡市长垣县河南宏力医院收治16例髋臼横行骨折患者,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为29~58岁,平均39岁。根据Letournel-Judet骨折分型系统简单分型,依据髋臼骨折线位置分为经顶骨折6例,顶旁骨折7例,顶下骨折3例;3例合并四肢骨折,4例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均经腹直肌外侧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所需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采用Matta骨折复位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临床评估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g和Postel评分。结果手术切口长度平均7.0cm(6.0~9.0cm),手术平均时间105min(96~188min),术中出血量平均400mL(200~800mL)。所有患者获得平均26个月随访(3~49)个月。按照Matta骨盆髋臼骨折复位标准评定:优9例,良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7.5%。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2周。改良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优9例,良3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2.1%。5例患者术后闭孔神经损伤加重,4周后完全恢复。术后末次随访均未发现腹壁疝、切口感染或延期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骨盆髋臼横行骨折具有术中窗口显露充分、操作容易、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横行骨折 复位内固定 腹直肌外侧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椎腹侧显露的外科解剖学研究
20
作者 杨非 徐启武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65-68,共4页
目的研究胸段椎管骨性结构的形态及相互关系,为胸段椎管腹侧显露的手术入路研究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5副成人胸椎椎管及其周围骨性结构的形态及相互关系的观察和测量的基础上,取成人湿性胸段脊柱标本6副,切除部分胸椎侧方结构以观测... 目的研究胸段椎管骨性结构的形态及相互关系,为胸段椎管腹侧显露的手术入路研究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5副成人胸椎椎管及其周围骨性结构的形态及相互关系的观察和测量的基础上,取成人湿性胸段脊柱标本6副,切除部分胸椎侧方结构以观测是否能改善椎管腹侧的暴露范围及视角。采用螺旋CT薄层扫描胸段脊柱,然后应用efilm软件分析相关数据。结果胸椎椎管相对较小,胸椎的上关节突从后上方观察呈一"V"字形,T1的上关节突间距离最宽,向下逐渐减小,至T5、T6节段最小;胸椎的横突向后侧方倾斜,其与正中矢状面所成的角度从第一胸椎至第十胸椎越来越小,这些结构特点构成了后方入路显露胸椎腹侧的障碍。通过对湿性标本模拟手术入路对骨窗咬除后CT扫描观测对椎管腹侧的暴露,侧前方手术入路视角最大,较联合经椎弓根-关节突入路的视角增加约20°角。结论传统的后方入路暴露胸椎椎管的腹侧较为困难;椎弓根、胸椎横突及与之相连的部分肋骨是侧方到达椎管前方的主要骨性障碍,胸椎侧前方入路可以是胸椎腹侧占位的更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椎管 横突 关节突 椎弓根 侧前方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