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保险、劳动力资源配置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1
作者 郑军 宁涛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82,I0003,共18页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根本路径。本文基于30个省份2010—2022年的面板数据结合中介效应模型,系统诠释农业保险能够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进而推动农业全要...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根本路径。本文基于30个省份2010—2022年的面板数据结合中介效应模型,系统诠释农业保险能够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进而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业保险具有劳动力要素配置效应和生产普惠效应,农业保险的保障性表现为分散风险和改变农户生产预期,提升劳动力的经济效率和生产活动的灵活性,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形成劳动力要素配置效应;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表现为减轻农民负担和促进农业生产投资与技术创新、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和增强市场活力,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发展,形成生产普惠效应。劳动力资源配置是农业保险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发展的中介机制。同时进一步的拓展分析发现,农业保险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农村现代产业融合程度、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和农村自然禀赋程度的不同而存在异质性。此外,通过对农业保险多维生产普惠效应的研究发现:农业保险对农业技术进步、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农产品市场标准化和农业生产绿色化都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保险 劳动力资源配置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劳动总体性异化的批判与超越
2
作者 许忠明 秦承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1-9,共9页
生产性劳动的来源拓展促使资本在数字时代发展出新的总体性,正在形成统摄所有生产性劳动的新型异化关系。数字劳动总体性异化是劳动异化的深化和发展,它既具有劳动异化分离逻辑的普遍性,也呈现出区别于传统劳动异化分离的特殊性特征。... 生产性劳动的来源拓展促使资本在数字时代发展出新的总体性,正在形成统摄所有生产性劳动的新型异化关系。数字劳动总体性异化是劳动异化的深化和发展,它既具有劳动异化分离逻辑的普遍性,也呈现出区别于传统劳动异化分离的特殊性特征。数字技术的资本应用促使“生产性劳动”从狭义的劳动场域拓展到各劳动环节,劳动者与生产性劳动的分离关系不再局限于劳动场域,而是延展到各劳动环节。资本正在创造新的要素推进数字劳动总体性异化:一方面,资本将生产关系赋予新的“物”,数字空间和数字化主体被资本塑造为新的劳动空间和数据生产者;另一方面,资本也在掩盖这种新的异化关系,遮蔽主体的生产意识和异化观念,诱导主体在无意识中为资本生产海量的数据。我们应当从生产关系和主体力量两个向度思考数字劳动总体性异化的超越路径,在扬弃数字劳动异化中构建真正的数字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劳动 总体性异化 生产性消费 数据 异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应链金融对企业运营绩效的影响研究:机理与实证
3
作者 吴勇民 李沁琳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4,F0003,共13页
本文从企业专业化分工和全要素生产率两个视角,通过选取2014~2022中国资金密集型行业上市企业的样本数据,对供应链金融能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的运营绩效进行了机理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能够显著提升企业自身的运... 本文从企业专业化分工和全要素生产率两个视角,通过选取2014~2022中国资金密集型行业上市企业的样本数据,对供应链金融能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的运营绩效进行了机理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能够显著提升企业自身的运营绩效,并且,促进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供应链金融助力企业运营绩效提升的两个重要途径。本文不仅从供应链金融的视角为企业运营绩效的影响因素提供了新的解释,也揭示了供应链金融助力企业运营绩效提升的机制与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 企业运营绩效 企业专业化分工 全要素生产率 资金密集型行业 固定效应回归模型 替换变量法 缩短样本期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如何赋能共同富裕
4
作者 周科选 余林徽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0-111,共12页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之而奋斗的初心和使命。而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则是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重要影响因素。以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作为研究切入点,并结合2005—2022年的省级层面数据,实证检验人力资本结...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之而奋斗的初心和使命。而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则是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重要影响因素。以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作为研究切入点,并结合2005—2022年的省级层面数据,实证检验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共同富裕水平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中国共同富裕水平的提升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不同地区、不同财力、不同技术水平的省份影响呈现显著异质性;机制检验发现,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主要通过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提升、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以及促进劳动力转移等三条路径来助力中国共同富裕水平提升。研究结果为理解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中国共同富裕的推进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中国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经验证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 共同富裕 科技创新 劳动力转移 全要素生产率 机制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对服务业就业的影响机制
5
作者 黄一成 《科技和产业》 2025年第6期93-99,共7页
基于2013—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聚焦于考察人工智能对服务业就业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范围来看人工智能对服务业就业的影响大致呈现U形关系,并且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微观机制方面,人工智能通过影... 基于2013—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聚焦于考察人工智能对服务业就业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范围来看人工智能对服务业就业的影响大致呈现U形关系,并且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微观机制方面,人工智能通过影响服务业结构对服务业就业产生了正向的促进作用;拓展讨论表明人工智能的应用对服务业中、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有显著的正面促进作用;此外现代服务业相比传统服务业对劳动力就业的吸纳潜力还在持续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就业总量 服务业 劳动力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估与时空格局分析——基于“先进性—发展潜力—实现水平”的三维测算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方方 涂先青 +1 位作者 杨智晨 胡星楠 《西部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6,共16页
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客观存在性、动态发展性和价值创造功能,本文从生产力的先进性、发展潜力和实现水平3个维度构建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CRITIC-熵权法测算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采用Dagum基... 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客观存在性、动态发展性和价值创造功能,本文从生产力的先进性、发展潜力和实现水平3个维度构建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CRITIC-熵权法测算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标准差椭圆与重心迁移模型、Markov链分析等方法刻画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各地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持续提高,但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先缩小(2012—2016年)后扩大(2016—2021年),地区差异及其变化主要来源于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三大区域间的差异,东部与西部最大,东部与中部次之,中部与西部最小;区域内各省份间的差异,东部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新质生产力空间分布重心位于河南省内,并先向西(2012—2017年)后向南(2017—2022年)移动;新质生产力在空间上趋于集中分布(标准差椭圆面积减小);各省份新质生产力的相对发展水平较为稳定,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和“俱乐部收敛”趋势;地区新质生产力相对发展水平的变化受到邻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各地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地区间的相互影响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空间格局的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 全要素生产率 劳动者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数字技术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要素结构优化和管理效率提升的双路径 被引量:2
7
作者 克甝 徐宗文 《西部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64,共15页
企业进行数字技术创新,不仅能够通过技术进步直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且可以通过赋能其他生产要素并改善要素配置来间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采用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1—2022年的数据分析发现:企业的数字专利增加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 企业进行数字技术创新,不仅能够通过技术进步直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且可以通过赋能其他生产要素并改善要素配置来间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采用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1—2022年的数据分析发现:企业的数字专利增加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能够显著提升其全要素生产率;数字技术创新能够提高企业员工中高学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比例以及技术资产占比,同时还能降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管理费用和代理成本,表明数字技术创新可以通过优化要素结构和提升管理效率来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数字技术创新对国有企业、大型企业、成长性较高企业、西部地区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更强的提升作用;企业数字技术创新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在技术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中依次减弱。因此,应将数字技术创新作为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着力点,政府、企业与高校三方联合共建数字技术人才高地,依托数字技术拓展企业的治理边界,并将企业家精神融入公司治理及技术创新的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创新 全要素生产率 劳动力结构 资本结构 信息不对称 管理费用 代理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育水平与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动态关系研究
8
作者 关爱萍 武洪琪 姚文鑫 《开发研究》 2024年第4期143-152,共10页
生育水平变动会影响未来劳动年龄人口供给,但生育水平与女性劳动参与率的相关性研究结论尚有争议。基于我国1970—2021年生育率水平和女性劳动参与率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后,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 生育水平变动会影响未来劳动年龄人口供给,但生育水平与女性劳动参与率的相关性研究结论尚有争议。基于我国1970—2021年生育率水平和女性劳动参与率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后,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两者之间的变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从宏观角度揭示生育水平变动与女性劳动参与率变化的动态关联性。研究发现,我国生育水平与女性劳动参与率的相关性由1979—1990年的负相关转变为1991—2021年的正相关,生育水平与女性劳动参与率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总和生育率与女性劳动参与率已总体呈现出一定的格兰杰因果关系;1991—2021年我国总和生育率与女性劳动参与率的互动响应关系显著,女性劳动参与率变动对总和生育率变动的冲击影响呈现滞后性,且影响程度没有总和生育率对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冲击影响大。因此,在生育政策调整背景下,我国应充分重视生育水平与女性劳动参与率的互动影响和冲击响应关系,有效保障女性生育和劳动权益,推进性别平等的生育支持体系建设,在提振社会生育水平的同时稳定女性劳动参与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育政策 总和生育率 生育水平 女性劳动参与率 动态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力成本上升、要素替代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被引量:4
9
作者 龚斌磊 肖雅韵 +1 位作者 徐君 袁菱苒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8,共11页
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重要动力。然而,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机械难以替代劳动力的地区和作物,其负面影响更大。本文基于1993-2015年中国2463... 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重要动力。然而,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机械难以替代劳动力的地区和作物,其负面影响更大。本文基于1993-2015年中国2463个县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为了刻画要素替代,特别是机械替代劳动力的作用,本文探究不同坡度和不同作物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方面,耕地中坡耕地比例高的地区,机械更难替代劳动力,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负面影响更大。另一方面,与粮食作物相比,经济作物生产中机械更难替代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本上升将导致种植结构的趋粮化,考虑到经济作物相对高效,这会导致总体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成本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要素替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要素收入分配与相对劳动收入份额 被引量:2
10
作者 范世铖 牛蕊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79,共10页
本文利用中国投入产出数据,通过研究数字技术对相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解析数字技术、劳动与资本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技术的提高显著降低了相对劳动收入份额,其中,相对于制造业,数字技术对服务业相对劳动收入份额的... 本文利用中国投入产出数据,通过研究数字技术对相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解析数字技术、劳动与资本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技术的提高显著降低了相对劳动收入份额,其中,相对于制造业,数字技术对服务业相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更大。同时,数字技术均显著降低了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相对劳动收入份额,但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影响更大。在影响机制方面,数字技术对劳动收入份额与资本收入份额的分配驱动并不均衡,数字技术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却提高了资本收入份额,导致了相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同时,数字技术主要通过行业内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与行业间技术溢出降低相对劳动收入份额,该效应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中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相对劳动收入份额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溢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被引量:1
11
作者 滕蔓洲 程开明 +1 位作者 章上峰 刘书成 《调研世界》 CSSCI 2024年第9期17-29,共13页
本文基于劳动力价格扭曲与错配视角,结合劳动力技能水平,测算了2007—2022年我国19个行业的劳动力错配系数。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劳动力从配置过度转为配置不足;第二产业总体上劳动力配置不足,但整体处于优化状态;第三产业则出现劳动力配... 本文基于劳动力价格扭曲与错配视角,结合劳动力技能水平,测算了2007—2022年我国19个行业的劳动力错配系数。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劳动力从配置过度转为配置不足;第二产业总体上劳动力配置不足,但整体处于优化状态;第三产业则出现劳动力配置过度与配置不足并存的现象。在2022年,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处于劳动力严重不足的状态,同时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行业处于劳动力严重过剩的状态。同时,若消除劳动力错配现象,我国劳动力将从相对过剩转变为相对短缺,2022年劳动力潜在就业人数为8.71亿,经济潜在总产出比2022年实际总产出高5.98%。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探究了我国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的现状,并为缓解劳动力就业问题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与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性矛盾 劳动力价格扭曲 劳动力错配 潜在总产出 就业缺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赋能农业绿色发展——基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考察 被引量:5
12
作者 石荣 唐艺婧 杨国涛 《世界农业》 CSSCI 2024年第5期13-27,共15页
数字化发展为各国深化智慧型农业合作、推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高国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基于2010-2021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化发展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数字化发展为各国深化智慧型农业合作、推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高国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基于2010-2021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化发展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数字化发展显著提升了其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渠道检验结果表明,数字化发展主要通过扩大规模化生产及提高劳动力素质来提高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表明,与中国双边贸易密切程度高的国家,其数字化发展对农业的数字赋能效应更显著。调节效应分析表明,政府治理能力提高有助于强化数字化发展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赋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发展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规模化生产 劳动力素质 政府治理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如何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13
作者 朱新宇 颜廷武 《研究与发展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61,共13页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和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但不容忽视的是,科技与产业脱节仍是当前制约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迫切问题。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和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但不容忽视的是,科技与产业脱节仍是当前制约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迫切问题。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高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这一结论在控制内生性和进行稳健性分析后依然成立。作用机制方面,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主要通过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两条路径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产生影响。进一步分析的结果显示,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效果受到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与地区资源禀赋的约束,且农村人力资本在其中发挥了门槛作用。研究结论不仅为理解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如何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角度为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农村劳动力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产业发展、资源配置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被引量:1
14
作者 姚树俊 王霞 许俊宝 《西部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93,共12页
数字产业发展能够产生规模效应、推动技术进步、提高要素使用效率、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绿色化转型,同时还能改善市场信息环境,缓解要素价格扭曲,减少资本和劳动力错配,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从而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以我国30个省份2... 数字产业发展能够产生规模效应、推动技术进步、提高要素使用效率、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绿色化转型,同时还能改善市场信息环境,缓解要素价格扭曲,减少资本和劳动力错配,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从而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以我国30个省份2010—2021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分析发现:数字产业发展显著提高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资本和劳动力配置在其中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即数字产业能够通过改善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来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较高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较高地区,数字产业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表明发展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数字产业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发挥。因此,应积极推动数字产业发展,以数字化转型促进绿色化转型,强化数字平台建设以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并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有效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产业 资源配置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资本错配 劳动力错配 要素扭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扩张球囊联合缩宫素在足月妊娠引产中的应用效果
15
作者 甄继银 史春凤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22期26-28,共3页
目的:观察宫颈扩张球囊联合缩宫素在足月妊娠引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84例足月妊娠引产产妇的临床资料,按照引产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缩宫素引产,观察组在对照组... 目的:观察宫颈扩张球囊联合缩宫素在足月妊娠引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84例足月妊娠引产产妇的临床资料,按照引产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缩宫素引产,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宫颈扩张球囊引产。比较两组促宫颈成熟效果、临产开始时间、总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促宫颈成熟总有效率为92.86%(39/42),高于对照组的73.81%(3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产开始时间、总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14%(3/42),低于对照组的26.19%(1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扩张球囊联合缩宫素应用于足月妊娠引产中可提高促宫颈成熟总有效率,缩短临产开始时间和总产程时间,改善分娩方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缩宫素引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扩张球囊 缩宫素 足月妊娠 引产 总产程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生全要素生产率、经济波动与通货膨胀
16
作者 张伍涛 盘业哲 姚金海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38,共11页
通过在研发部门引入内生全要素生产率,构建具有内生全要素生产率机制的DSGE模型,研究在内生全要素生产率机制下经济波动对产出、消费、投资等主要经济变量的动态效应,探究内生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驱动因素,并分析内生全要素生产率与通货... 通过在研发部门引入内生全要素生产率,构建具有内生全要素生产率机制的DSGE模型,研究在内生全要素生产率机制下经济波动对产出、消费、投资等主要经济变量的动态效应,探究内生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驱动因素,并分析内生全要素生产率与通货膨胀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第一,在内生TFP机制下,需求侧冲击是经济变量波动的主要驱动因素,尤其是货币政策冲击;投资品价格冲击是供给侧最主要的外部冲击。第二,内生全要素生产率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决定性因素;货币政策冲击是内生全要素生产率波动最重要驱动因素;技术转化率的波动上升是中国内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第三,内生全要素生产率对通货膨胀产生抑制作用,内生TFP机制下菲利普斯曲线的斜率更平稳;货币政策冲击是通货膨胀波动最主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全要素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 货币政策冲击 通货膨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技术扩散与市场集中度对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
17
作者 李伟 董涵 石贝贝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92-2200,共9页
【目的】明确农业技术扩散与市场集中度对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并探究不同地区农业技术扩散与市场集中度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是否存在异质性,为我国农业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农业... 【目的】明确农业技术扩散与市场集中度对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并探究不同地区农业技术扩散与市场集中度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是否存在异质性,为我国农业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农业技术扩散和市场集中度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作为中介变量,采用系统GMM两步法进行基准回归模型构建,并基于2014—2022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由于数据不可得性,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地区和西藏未纳入研究)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考察农业技术扩散、市场集中度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与机制作用。【结果】在加入相关控制变量的条件下,农业技术扩散、市场集中度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076和0.003,分别达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水平,即农业技术扩散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明显高于市场集中度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农业技术扩散与市场集中度可通过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而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农业技术扩散与市场集中度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排序表现为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建议】深入认识农业技术扩散与市场集中度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1)强化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促进农业技术快速扩散;(2)优化农业市场结构,适度提高市场集中度;(3)实施差异化区域农业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技术扩散 市场集中度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农业机械化 劳动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马玉丽 周煜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共8页
文章基于2012—2022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定量分析数字技术对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赋能作用。研究发现:数字技术能够有效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这一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技术对粮食主产区、胡焕庸线东... 文章基于2012—2022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定量分析数字技术对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赋能作用。研究发现:数字技术能够有效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这一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技术对粮食主产区、胡焕庸线东侧省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更为显著;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技术能够通过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调节机制分析显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放大数字技术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研究结论可为发挥数字技术在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的赋能作用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农业新质生产力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劳动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与企业新质生产力——机制与效应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俊珺 杜文豪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31,共10页
人工智能是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基于2011~202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了企业层面的人工智能和新质生产力的测度指标,实证检验了人工智能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显著促进了企... 人工智能是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基于2011~202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了企业层面的人工智能和新质生产力的测度指标,实证检验了人工智能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显著促进了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经过内生性处理与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此外,人工智能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其在高分位点处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促进效应优于低分位点。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东部地区、高新技术和高市场竞争企业,人工智能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促进效应更加明显。机制分析证实,人工智能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促进效应主要通过赋能科技创新、劳动力技能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3条路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企业新质生产力 驱动效应 科技创新 劳动力技能结构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规模效应 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户籍制度约束视角下城乡流动性限制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20
作者 郑吉锋 孙妍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5期48-58,共11页
在城乡大规模人口流动背景下,通过构建农业与非农业部门的两部门模型,探讨户籍制度限制下劳动力配置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运用地级市层面的数据,结合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方法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以... 在城乡大规模人口流动背景下,通过构建农业与非农业部门的两部门模型,探讨户籍制度限制下劳动力配置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运用地级市层面的数据,结合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方法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以人口流动网络的视角构建一个城乡流动性限制指数,最终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城乡流动性限制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城乡流动性限制会抑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而该抑制作用是通过农业技术进步与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得以实现。地区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中西部地级市的城乡流动性约束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抑制效果显著,而这两者在东部地级市中则并无显著关系。因此,持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优化城乡要素流动,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配置扭曲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资源配置效率 技术进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