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工工艺对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及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6
1
作者 罗凡 费学谦 +2 位作者 李康雄 许伟 郭少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293-299,共7页
为了探究加工工艺对油茶籽油营养品质的影响,了解油酚类物质在加工工艺中的变化规律,该文从油茶籽油加工企业的生产线中取样,对压榨毛油和浸出毛油精炼工艺以及压榨毛油适度精炼工艺等不同工艺中油茶籽油中总酚、多酚组成及含量、抗氧... 为了探究加工工艺对油茶籽油营养品质的影响,了解油酚类物质在加工工艺中的变化规律,该文从油茶籽油加工企业的生产线中取样,对压榨毛油和浸出毛油精炼工艺以及压榨毛油适度精炼工艺等不同工艺中油茶籽油中总酚、多酚组成及含量、抗氧化活性系数和油的氧化诱导时间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压榨毛油精炼工艺包括水洗、脱色、脱臭、冬化;浸出毛油精炼工艺包括碱炼、水洗、脱色、脱臭、冬化;压榨毛油适度精炼工艺包括脱胶、碱炼、水洗、冬化等工艺步骤。结果显示:压榨油茶籽毛油中总酚平均质量分数为103.06μg/g,显著高于浸出油茶籽油48.52μg/g(P<0.05);油茶籽毛油经过精炼工艺后总酚和总酚的抗氧化活性均呈现下降趋势,三种精炼工艺后油茶籽油中总酚分别下降了88.9%,86.7%和63.81%,总酚的抗氧化活性分别下降了88.3%,93.51%和83.25%。适度精炼相比普通精炼对于保留油茶籽油中的多酚有明显优势,前者精炼后油茶籽油中总酚及其抗氧化活性系数分别为37.82μg/g和9.33%,后者仅为11.41μg/g和4.71%。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发现,浸出油茶籽毛油精炼后仅含有少量肉桂酸,压榨毛油传统精炼后压榨油茶籽油中测到苯甲酸、芦丁和肉桂酸等3种多酚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7、1.58和0.22μg/g,压榨毛油适度精炼后的油茶籽油中测到了单宁酸、绿原酸、表儿茶素等9种多酚,其中单宁酸和绿原酸的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4.57和3.26μg/g;适度精炼后油茶籽油氧化诱导时间从初始的8.56 h增加到11.66 h,增加了26.63%;压榨毛油传统精炼后油茶籽油氧化诱导时间从8.14 h增加到10.42 h,增加了21.83%。研究结果表明,压榨毛油适度精炼相比传统精炼工艺对于保留油茶籽油中多酚等成分有明显优势,所生产的茶油具有更强的氧化稳定性。研究结果为油茶籽油中营养成分的保留提供了途径,为油茶籽油加工工艺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艺 油脂 营养 油茶籽油 酚类物质 氧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籽毛油中极性抗氧化物质的研究 被引量:28
2
作者 刘雳 赵正惠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9,共6页
茶树 (Camelliasinensis)种子经热榨制取的茶籽毛油经长期储藏仍不会氧化变质 ,在加速氧化试验中显示良好的氧化稳定性。以低级醇萃取得到的毛油极性萃取物 ,通过化学定性试剂显色及TLC层析分离证实其中含有酚类物质 ,但不含黄酮类物质... 茶树 (Camelliasinensis)种子经热榨制取的茶籽毛油经长期储藏仍不会氧化变质 ,在加速氧化试验中显示良好的氧化稳定性。以低级醇萃取得到的毛油极性萃取物 ,通过化学定性试剂显色及TLC层析分离证实其中含有酚类物质 ,但不含黄酮类物质。极性酚类物质的减少导致茶籽油氧化稳定性相应降低。而在RBD茶籽油中依不同浓度的添加极性萃取物 ,发现与氧化稳定性具有量效关系。极性酚类物质添加浓度 (X ,mgGA/kg)与加速氧化条件 (6 0℃ )下油样增重率达到 0 .5 %的天数 (Y0 .5% 具有如下线性关系 :Y0 .5% =0 .1419X +10 .6 4 ,(r =0 .9916 )。在添加量为 110mg/kg油时 ,使RBD茶籽油氧化稳定性基本恢复到毛油水平。证明极性抗氧化物质是茶籽毛油中主要的抗氧化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籽毛油 极性酚类物质 氧化稳定性 食用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延长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罗凡 费学谦 +1 位作者 杨楠 钟海雁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7-22,29,共7页
研究了油茶籽经过不同条件加热后其压榨油氧化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并通过测定压榨油过氧化值、酸值、水分、脂肪酸、油脂伴随物等指标探讨影响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油茶籽经过不同温度加热20 min后,其压榨油的氧... 研究了油茶籽经过不同条件加热后其压榨油氧化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并通过测定压榨油过氧化值、酸值、水分、脂肪酸、油脂伴随物等指标探讨影响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油茶籽经过不同温度加热20 min后,其压榨油的氧化稳定时间显著延长,30、60、90、120、150℃加热条件下分别比初始延长了1.1、4.2、5.2、3.5、3.9倍,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60、90℃和120℃的加热温度下油茶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变化趋于平缓,30℃和150℃下加热40 min后氧化稳定性仍有提高,在加热60 min时,5种温度氧化稳定时间分别比初始延长了4.4、5.0、4.4、3.1、5.8倍。水分、酸值、过氧化值、角鲨烯含量、β-谷甾醇含量与油茶籽油的氧化稳定性的变化呈现负相关,说明水分、酸值、过氧化值低的油茶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好,角鲨烯和β-谷甾醇等抗氧化物质并不是提高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的活性成分。总酚、5-丁基二氢-2(3H)-呋喃酮、3,4-二甲基-2,5-二氢呋喃、正辛醇、苯甲醛、戊酸、辛酸、苯乙醛、壬醛等物质的含量与油茶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呈现正相关,说明总酚和美拉德反应产物可能是延长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处理 油茶籽油 氧化稳定性 理化性质 总酚 美拉德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籽油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对油脂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国艳 李思童 +3 位作者 梁丽 朱雯绮 周婉丽 徐鑫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5-90,117,共7页
为阐明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机理及利用其协同增效作用延缓油脂氧化,对油茶籽油中游离酚(free phenolics,FP)、酯化酚(esterified phenolics,EP)及不溶性结合酚(insoluble-bound phenolics,ISP)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Schaal烘箱法研... 为阐明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机理及利用其协同增效作用延缓油脂氧化,对油茶籽油中游离酚(free phenolics,FP)、酯化酚(esterified phenolics,EP)及不溶性结合酚(insoluble-bound phenolics,ISP)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Schaal烘箱法研究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单独或复配作用对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的互作关系。结果表明:FP的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5、提取温度45℃、提取时间1.5 h、提取次数3次,EP的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碱解液与乙酸乙酯体积比1∶1、萃取次数3次,ISP的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NaOH浓度0.25 mol/L、料液比1∶3、碱解时间6 h、碱解温度45℃。在最优条件下,油茶籽油中FP、EP及ISP含量分别为(43.43±2.05)mg/kg、(28.67±1.51)mg/kg及(65.87±1.34)mg/kg。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均具有抑制氧化产物生成,增强油脂氧化稳定性的作用,其中EP+ISP的抗氧化性最强。各互作组分在油脂中均呈一定的拮抗作用,其中FP+EP+ISP的拮抗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游离酚(FP) 酯化酚(EP) 不溶性结合酚(ISP) 氧化稳定性 互作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共熔溶剂杏仁种皮提取物对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熊颖 钟海雁 周波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2-107,共6页
采用Rancimat法和Schaal烘箱法测定低共熔溶剂杏仁种皮提取物对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氧化诱导时间、酸价、过氧化值和p-茴香胺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传统溶剂杏仁种皮提取物组成较复杂,低共熔溶剂在提取过程中能表现出对某种或某几种... 采用Rancimat法和Schaal烘箱法测定低共熔溶剂杏仁种皮提取物对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氧化诱导时间、酸价、过氧化值和p-茴香胺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传统溶剂杏仁种皮提取物组成较复杂,低共熔溶剂在提取过程中能表现出对某种或某几种物质的选择性。添加了低共熔溶剂杏仁种皮提取物对油茶籽油酸价最大抑制量可达58.18%,明显高于传统溶剂杏仁种皮提取物。DESs2(氯化胆碱+草酸)和DESs3(氯化胆碱+苹果酸)提取物对油茶籽油的过氧化值的最大抑制量分别为83.72%和65.12%。添加DESs5(氯化胆碱+苹果酸+脯氨酸)提取物的油茶籽油p-茴香胺值升高量仅为空白组的37%。低共熔溶剂杏仁种皮提取物与传统溶剂杏仁种皮提取物相比具有更好的延长油茶籽油氧化诱导时间的效果,对延缓油脂在储藏过程中的氧化有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共熔溶剂 杏仁种皮 酚类化合物 油茶籽油 氧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