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1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for the technology of controlling surface subsidence by grouting separated layer in overburden at coal mines in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文生 范学理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01年第1期18-24,共7页
The developed process and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for the technology of controlling surface subsidence by grouting separated layer in overburden is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technology is ... The developed process and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for the technology of controlling surface subsidence by grouting separated layer in overburden is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technology is discussed synthetically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and research results obtained at coal mine of China in recent years.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mining under buildings, water bodies and railroads and the properties of the technology,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is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ta control surface subsidence grouting separated layer in overburde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chanics Principle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Split Layer and Bed Separation of Mining Overburden
2
作者 YU Guang-ming ZHANG Chun-hui +3 位作者 SU Zhong-jie FAN Xue-li PAN Yong-zhan LIU Fu-shun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10期17-26,共10页
To control land surface subsidence caused the underground mineral exploitation and the catastrophic phenomena such as serious damage of buildings, waterbodies, cultivated lands, railways, bridges caused by land subsid... To control land surface subsidence caused the underground mineral exploitation and the catastrophic phenomena such as serious damage of buildings, waterbodies, cultivated lands, railways, bridges caused by land subsidence, bed separation grouting technology of overburden is put forwar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technolog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echanics mechanism of mining overburden from layer-split to formation of bed separation are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elastic sheet board theory, calculation formula of rock sheet deflection is presented, and the mechanics criteria of the separation formation and the calculation formula of bed separation volume are set up. Finally, the applications and technics of bed separation grout technology of mining overburden to control land subsidence in china are introdu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 承载力 岩石力学 岩层沉陷 偏斜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岩离层注浆层位判定及隔浆层稳定性研究
3
作者 郭文兵 李龙翔 +2 位作者 杨伟强 白二虎 吴东涛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4-280,共17页
覆岩离层注浆减沉技术是保护矿区地表建(构)筑物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注浆层位选择与其下方隔浆层完整性是决定地表减沉效果的关键因素。采用理论分析、工程试验以及现场监测等手段,对覆岩离层注浆层位判别及其下方隔浆层稳定性进行了研... 覆岩离层注浆减沉技术是保护矿区地表建(构)筑物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注浆层位选择与其下方隔浆层完整性是决定地表减沉效果的关键因素。采用理论分析、工程试验以及现场监测等手段,对覆岩离层注浆层位判别及其下方隔浆层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通过理论分析方法对覆岩离层注浆过程中的隔浆层变形特征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基于弹性地基梁理论的隔浆层挠曲线方程,并根据岩层破坏程度,分区计算了隔浆层下方岩体的弹性地基系数,得到了注浆压力作用下隔浆层的最大弯曲下沉值;基于岩层破坏条件给出隔浆层稳定性分析方法,计算了注浆前后隔浆层下方自由空间的高度,并依据隔浆层最大弯曲下沉值与其下方自由空间的关系,对固支梁及弹性地基梁状态下的隔浆层完整性进行了判别;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注浆地层条件及隔浆层稳定性,提出了一种新的覆岩离层注浆层位判别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导水裂隙带及各关键层高度确定潜在注浆层位,然后依据隔浆层完整性分析对各潜在注浆层位的可行性进行判别,最后引入安全系数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以某矿11090工作面为工程应用实例,依据该判别方法确定了合理注浆层位,在距煤层139.1 m处成功实施覆岩离层注浆充填,结合地表实测数据及地表下沉预计结果,该工作面实施注浆后,地表最大下沉值为230 mm,下沉系数为0.12,减沉率达到77.6%。附近民房的最大倾斜值约为0.8 mm/m,水平变形值为0.7 mm/m,有效保护了矿区地表村庄民房,同时保障了井下采掘工作的正常进行,验证了注浆层位判别方法的合理性,为覆岩离层注浆层位设计及矿区地表沉陷控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岩离层注浆 隔浆层 注浆层位 地表沉陷控制 弹性地基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物探技术在SK水电站工程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4
作者 王杰 王志豪 何灿高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 2025年第1期60-63,共4页
巴基斯坦SK水电站工程地处喜马拉雅褶皱带,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在可行性研究和招标阶段,英国莫特麦克唐纳公司和法国柯恩贝利尔公司仅对浅表层开展了少量的地震波、电测深测试工作。在基本设计、详细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勘测中,通过应... 巴基斯坦SK水电站工程地处喜马拉雅褶皱带,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在可行性研究和招标阶段,英国莫特麦克唐纳公司和法国柯恩贝利尔公司仅对浅表层开展了少量的地震波、电测深测试工作。在基本设计、详细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勘测中,通过应用EH-4连续电导率成像系统、V8多功能电法仪系统、SIR4000探地雷达系统等国际先进的物探技术及设备,成功解决了诸如河床深厚覆盖层探测、地下厂房位置比选、右岸溢洪道边坡卸荷带深度探测、引水隧洞超前地质预报等一系列工程地质问题,在施工期开挖后均印证了物探成果的可靠性。实践证明,科学合理地运用物探技术可为工程勘察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厚覆盖层 大埋深厂房 边坡卸荷 超前地质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标贯试验的覆盖层深埋砂土相对密度确定方法
5
作者 王绍崑 杨正权 +4 位作者 刘小生 温彦锋 朱凯斌 赵艺颖 赵剑明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5-200,共6页
覆盖层砂土取样易受扰动,难以确定其原位相对密度,因此需要开发一种操作简便、适于推广的原位砂土相对密度确定方法。基于标准贯入锤击数、上覆有效应力与土体相对密度间存在的相关关系,提出一种基于现场标贯试验成果确定覆盖层深埋砂... 覆盖层砂土取样易受扰动,难以确定其原位相对密度,因此需要开发一种操作简便、适于推广的原位砂土相对密度确定方法。基于标准贯入锤击数、上覆有效应力与土体相对密度间存在的相关关系,提出一种基于现场标贯试验成果确定覆盖层深埋砂土相对密度的思路。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计算覆盖层深埋砂土相对密度的结果稳定且符合对于类似砂层密度特性的基本认识,在难以直接获取砂土原位相对密度时是可行的代替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层深埋砂土 相对密度 标准贯入试验 上覆应力 经验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盖层上干式尾矿坝动力响应及敏感性分析
6
作者 龙灿灿 沈振中 +1 位作者 宋博旭 张宏伟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25年第1期51-58,共8页
为验证覆盖层上干式尾矿坝加高扩容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建立了最终堆积标高尾矿坝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动力时程分析法,分析了在加高扩容设计方案下尾矿坝的位移、应力、加速度,永久变形和坝坡稳定,并开展了动力特性参数和地震峰值加速... 为验证覆盖层上干式尾矿坝加高扩容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建立了最终堆积标高尾矿坝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动力时程分析法,分析了在加高扩容设计方案下尾矿坝的位移、应力、加速度,永久变形和坝坡稳定,并开展了动力特性参数和地震峰值加速度等因素对覆盖层上尾矿坝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加高扩容设计方案下,尾矿坝动力能够满足相应抗震设防要求;动剪切模量系数与动位移响应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与加速度响应存在正相关关系,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动位移及加速度响应均为正相关关系。研究成果可为监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层 干式尾矿坝 动力响应 敏感性分析 动力时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厚煤层覆岩关键层判定及运移规律相似模拟研究
7
作者 冉丛江 王恩茂 +2 位作者 王树鑫 宋炳霖 苏光浩 《煤炭技术》 CAS 2025年第1期63-70,共8页
为摸清宽沟煤矿W1123工作面在实体煤及采空区下开采的覆岩运移规律,搭建综放面走向方向物理相似模拟实验模型,利用全站仪和百分表对模型回采过程中工作面覆岩运移以及下沉值进行定期全方位监测,探讨关键层及特厚煤层对覆岩垮落的影响,... 为摸清宽沟煤矿W1123工作面在实体煤及采空区下开采的覆岩运移规律,搭建综放面走向方向物理相似模拟实验模型,利用全站仪和百分表对模型回采过程中工作面覆岩运移以及下沉值进行定期全方位监测,探讨关键层及特厚煤层对覆岩垮落的影响,分析覆岩运移规律。结果表明:层厚为15.9 m的粗粒砂岩为主关键层;W1145工作面回采至104 m时,工作面覆岩老顶垮落,形成由主关键层组成的拱形稳定结构,回采至192 m时,回采特厚煤层产生较强矿压汇集至主关键层,其控制的覆岩结构发生失稳,产生较大面积垮落,矿压显现强烈,回采结束时,最大下沉值达1.4 m;W1123工作面回采至396 m时,距工作面前方10 m处岩层出现裂隙并突然垮落,两工作面发生贯通,最大下沉值达2.6 m,回采结束时,最大下沉值达1.38 m。为采空区岩层的稳定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岩运移规律 关键层 物理相似模拟 实体煤 下沉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膏体分层充填开采地表沉陷规律分析
8
作者 刘建新 《凿岩机械气动工具》 2025年第3期83-85,共3页
文章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膏体分层充填开采过程中地表的沉陷变形规律,构建了有限差分与离散元耦合数值模型,模拟了不同覆岩赋存状况、充填率及充填体压缩率下的地表沉陷规律。结果表明,覆岩硬度、充填率和充填体压缩率对地表沉陷有... 文章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膏体分层充填开采过程中地表的沉陷变形规律,构建了有限差分与离散元耦合数值模型,模拟了不同覆岩赋存状况、充填率及充填体压缩率下的地表沉陷规律。结果表明,覆岩硬度、充填率和充填体压缩率对地表沉陷有明显影响;软弱覆岩条件下,裂隙发育受限,坚硬覆岩表现出更显著的裂隙扩展;随着充填率的减小和充填体压缩率的增加,覆岩裂隙发育程度加剧,地表沉陷变形增大;对比分层充填与一次采全厚充填开采方式,发现分层充填开采的地表沉陷量及倾斜值均有所增加,从而为优化膏体分层充填开采设计、减轻地表沉陷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体充填 分层充填 覆岩移动 沉陷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岩离层注浆对地表减沉及瓦斯涌出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樊成钢 《煤矿现代化》 2025年第2期113-117,共5页
覆岩离层注浆技术因其优异的地表减沉效果,在绿色开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以新大地煤矿8105工作面为例,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研究了无覆岩离层注浆和有覆岩离层注浆条件下覆岩变形规律,并对采场瓦斯涌出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覆岩离层注浆技术因其优异的地表减沉效果,在绿色开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以新大地煤矿8105工作面为例,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研究了无覆岩离层注浆和有覆岩离层注浆条件下覆岩变形规律,并对采场瓦斯涌出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注浆压力的增大,离层上方岩层的下沉量减小,离层下方岩层的下沉量增大;煤层下方底板岩层的鼓起位移逐渐减小,覆岩离层注浆显著改变了覆岩卸压区的几何形态和范围,覆岩离层注浆后的工作面瓦斯涌出总量下降了5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层注浆 覆岩应力分布 岩层移动 瓦斯涌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厚硬顶板岩层下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10
作者 张金金 杜航 牛燕熊 《山西煤炭》 2025年第1期50-60,共11页
乌审旗地区的冲击地压矿井受多层厚硬砂岩、高强度开采以及大采高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与我国东部矿井在控制冲击地压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以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地区母杜柴登30202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通过理论分析、现场监测和现场应用等方... 乌审旗地区的冲击地压矿井受多层厚硬砂岩、高强度开采以及大采高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与我国东部矿井在控制冲击地压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以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地区母杜柴登30202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通过理论分析、现场监测和现场应用等方法,探讨了在多层厚硬岩层控制下工作面的覆岩运移全过程;针对母杜柴登矿井30202工作面多硬厚砂岩组的特殊条件,开展了煤层顶板深孔爆破现场实践;通过对爆破区与非爆破区进行钻孔应力分析及微震事件监测分析发现,顶板爆破区矿压显现相对缓和,对于类似工作面双见方等特殊阶段,可以选择性地使用顶板深孔爆破法进行预裂处理,以减小悬顶面积和来压周期,从而降低开采过程中的冲击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厚硬顶板 矿压显现 覆岩运移 顶板深孔爆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stress-deformation analysis of cut-off wall in clay-core rockfill dam on thick overburden 被引量:12
11
作者 Si-hong Liu Liu-jiang Wang +1 位作者 Zi-jian Wang Erich Bauer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CAS CSCD 2016年第3期219-226,共8页
The cut-off wall in a clay-core rockfill dam built on a thick overburden layer is subjected to a large compressive pressure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loads such as the dead weight of both the dam and the overburden laye... The cut-off wall in a clay-core rockfill dam built on a thick overburden layer is subjected to a large compressive pressure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loads such as the dead weight of both the dam and the overburden layer, the frictional force induced by the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between the cut-off wall and surrounding soils, and the water pressure. Thus, reduction of the stress of the cut-off wall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problems for consideration in engineering design. In this paper, numerical analysis of a core rockfill dam built on a thick overburden layer was conducted and som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tress-strain behaviors of the cut-off wall were investigated. The factors includ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overburden layer, the modeling approach for interfacial contact between the cut-off wall and surrounding soils, the modulus of the cut-off wall concrete, and the connected pattern between the cut-off wall and the clay core. The result shows that improving the overburden layer,selecting plastic concrete with a low modulus and high strength, and optimiz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ut-off wall and the clay core of the dam are effective measures of reducing the deformations and compressive stresses of the cut-off wall. In addition, both the Goodman element and the mud-layer element are suitable for simulating the interfacial contact between the cut-off wall and surrounding so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verburden layer Core ROCKFILL DAM CUT-OFF wall NUMERICAL ANALYSIS Stress and deformation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覆盖层上面板坝防渗墙连接板接缝变形机制及优化分析
12
作者 邹德高 屈永倩 +3 位作者 孔宪京 常哲瑜 刘京茂 陈楷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9-1096,共8页
针对超深软弱覆盖层上的面板坝工程止水缝安全问题,从变形和应力2个方面开展优化研究,揭示了防渗墙连接板趾板面板防渗体系的变形模式,定位了薄弱位置,提出了优化方案,并量化了工程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防渗墙与趾板间沉降差集中在防渗墙... 针对超深软弱覆盖层上的面板坝工程止水缝安全问题,从变形和应力2个方面开展优化研究,揭示了防渗墙连接板趾板面板防渗体系的变形模式,定位了薄弱位置,提出了优化方案,并量化了工程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防渗墙与趾板间沉降差集中在防渗墙与连接板之间的止水缝处,设置多块连接板无法起到逐步过渡沉降差的作用.防渗墙下游侧设置侧向支撑、制作倾斜形止水缝、趾板下设支撑墙均可减小防渗墙连接板间止水缝沉陷变形.相比垂直止水缝和多块连接板的传统方案,所提的防渗墙顶部拓宽连接板倾斜形止水缝以及防渗墙顶部拓宽倾斜形止水缝趾板下设支撑墙的深厚覆盖层上面板坝防渗体系综合优化方案可使防渗墙与连接板之间止水缝沉陷变形分别减小41.5%和5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厚覆盖层 面板堆石坝 止水缝变形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采动覆岩离层水害致灾因素勘查与预测评价
13
作者 乔伟 刘梦楠 +4 位作者 孟祥胜 程香港 冯培超 李小琴 李文平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31-2044,共14页
采动覆岩离层突水在我国各地矿区均较为常见且危害性较大,现有的规范中鲜有针对离层水害的具体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查方法。探索煤矿离层水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查与评价方法,能够推动我国矿井水害防治水平进一步提升。首先从煤矿采动... 采动覆岩离层突水在我国各地矿区均较为常见且危害性较大,现有的规范中鲜有针对离层水害的具体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查方法。探索煤矿离层水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查与评价方法,能够推动我国矿井水害防治水平进一步提升。首先从煤矿采动覆岩高位离层水害孕灾机制出发,分析了离层水害从孕灾到致灾的工程地质条件,将我国现有的离层水害归纳为3种典型类型:离层动力突水、离层静水压涌突水和离层携泥砂突水。然后,确定了“水源”“通道”“力源”和“物源”为控制离层水害类型与强度的关键隐蔽致灾因素,将位于传统导水裂隙带以上,可发生离层突水的复合层位称为采动覆岩“突水离层带”,并提出了煤矿采动覆岩“突水离层带”的判别流程,划分勘查阶段,指明勘查要点。煤矿离层水害采前勘查应包括2个阶段:①开展覆岩基本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勘探,评估勘探区离层水害的可能性并确定潜在“突水离层带”的层位;②将“突水离层带”和“物源”层作为勘查目标层,开展离层水害致灾因素专项勘查,评定离层水害类型和强度。回采期间对水动力条件和覆岩裂隙演化进行探查。最后,基于离层水害致灾因素互馈演化致灾机制,建立了适用于采动覆岩离层水害的矿井区域预测综合评价模型,提出了全矿井/采区尺度的区域危险性分区、采前工作面突水位置判定及涌水量预计的煤矿采动覆岩离层水害预测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层水害 致灾因素 采动覆岩“突水离层带” 工程地质勘查 预测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厚松散层与不等厚基岩下开采覆岩结构运动演化规律
14
作者 孟祥军 李友 +6 位作者 张广超 郭林峰 李伟清 申世豹 陈淼 周广磊 吕凯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125,共15页
针对巨厚松散层与不等厚基岩下覆岩结构运动演化机理及破坏规律不明晰的问题,以某矿330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揭示了巨厚松散层与不等厚基岩条件下的覆岩运动演化过程、垮落充填特征及联动破... 针对巨厚松散层与不等厚基岩下覆岩结构运动演化机理及破坏规律不明晰的问题,以某矿330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揭示了巨厚松散层与不等厚基岩条件下的覆岩运动演化过程、垮落充填特征及联动破坏机理,建立了考虑巨厚松散层与不等厚基岩联动演化效应的覆岩运移模型和迹线估算方程。研究结果表明:①基岩厚度由薄到中厚再到正常厚度时,破坏边界形态演化过程为“对称梯形”→“不对称类梯形”→“半马鞍形”;松散层运移在不等厚基岩控制下呈现出“对称漏斗”→“倾斜漏斗”→“斜底漏斗”动态变化。②薄基岩以塑性破坏为主,垮落后无规则充填采空区且碎胀效应不明显,松散层运移活跃期长,导致地表下沉较大;中厚基岩介于塑性破坏和块式破断之间,能短暂形成不稳定结构,对松散层运移起一定的支撑和限制作用;正常厚度基岩发生“梁式”破断,覆岩形成稳定的“铰接、悬臂”结构,巨厚松散层能给下方裂隙或垮落的基岩造成更大压应力,从而导致垮落带、裂隙带等较常规地层条件更加发育。③以3301工作面为实例,估算了不同开采阶段的覆岩破坏迹线,计算出地表沉降范围为1551.46m,与实测值相比,误差为7.6%。④提出了限高或充填开采、巷道注浆加固、提高巷道支护体的让压能力及增强支护系统的兼容性等控制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沉陷 巨厚松散层 不等厚基岩 覆岩运动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覆岩主控致灾层位危险识别及现场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马玉镇 朱斯陶 +6 位作者 潘俊锋 高永涛 张修峰 姜福兴 刘金海 王冰 陈洋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89-2603,共15页
针对煤矿地面水力压裂技术施工中工作面覆岩主控致灾层位难以准确辨识的难题,以孟村煤矿401102工作面地面水力压裂工业试验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微震监测、现场调研等方法,揭示了煤矿厚硬覆岩运动诱发矿震和冲击地压的动力灾害机理,分... 针对煤矿地面水力压裂技术施工中工作面覆岩主控致灾层位难以准确辨识的难题,以孟村煤矿401102工作面地面水力压裂工业试验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微震监测、现场调研等方法,揭示了煤矿厚硬覆岩运动诱发矿震和冲击地压的动力灾害机理,分析了基于载荷三带理论的厚硬覆岩分区运动特征与诱发动力灾害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基于关键层运动状态的矿震能量预测模型与采场等效附加应力估算模型,提出了基于K-means聚类算法和肘部法则的煤矿覆岩主控致灾层位识别技术方法,确定了现场压裂施工层位并进行工业试验,根据现场微震监测数据及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效果验证,得到结论如下:孟村煤矿401102工作面致冲关键层及矿震关键层均为距离煤层66 m的安定组关键层R9,其初次破断运动采场等效附加扰动应力理论值为7.23 MPa,初次破断运动释放矿震能量理论值为6.08×105 J,致灾危险性较强;震−冲关键层压裂后,矿震能量理论值降幅94%,采场等效附加扰动应力理论值降幅76%,工作面上方5×10^(3)J大能量微震事件出现明显上移趋势,上移量约为15 m;10^(3)J及以上能级微震事件频次占比显著下降,由60.39%降至17.89%,最大微震事件能量由6.65×10^(5)J降至9.75×10^(3)J;10^(2)J及以下能级微震事件频次占比显著上升,由39.61%增至82.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水力压裂 冲击地压 矿震 覆岩主控致灾层位 识别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形的降雨后地震基覆型边坡劣化特性与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何梓雷 蒋关鲁 +4 位作者 冯海洲 陈虹羽 郭玉丰 何晓龙 李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89-1802,共14页
降雨地震多因素作用下基覆型边坡破坏模式的识别和评估具有重大工程意义。为研究降雨后地震作用下基覆型边坡的失稳演化机制,开展一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基于边坡土体空间变形特性和坡面位移特性识别和评估边坡的劣化模式,综合土体应力... 降雨地震多因素作用下基覆型边坡破坏模式的识别和评估具有重大工程意义。为研究降雨后地震作用下基覆型边坡的失稳演化机制,开展一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基于边坡土体空间变形特性和坡面位移特性识别和评估边坡的劣化模式,综合土体应力−应变特性、渗流场特性、地震动应力分布及边坡变形特性,对降雨后地震下边坡的变形演化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降雨阶段,边坡坡顶与坡脚饱和度显著升高区强度劣化显著,但整体无明显变形;地震阶段,坡顶首先滑塌失稳,进一步演化为多级滑塌的整体失稳。(2)宏观破坏具有突发特征,边坡内部土体的空间应变分布特性能更好地识别边坡塑性区扩展−贯通−失稳的演化历程。(3)基于位移残余率分析的边坡失稳演化模式与土体空间应变演化特性结果吻合,相较于累积位移量对边坡损伤状态的识别更准确。(4)含水率变化影响土体力学特征,降雨后的渗流场分布影响边坡整体力学特性及地震动应力的传递及空间分布,土体力学特性和动应力空间特征决定边坡的破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覆型边坡 振动台试验 降雨 变形 空间特性 劣化机制 稳定性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eismic performances of constrained damping lining structures made of rubber-sand-concrete 被引量:2
17
作者 Xiancheng Mei Qian Sheng +4 位作者 Jian Chen Zhen Cui Jianhe Li Chuanqi Li Daniel Dias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24年第5期1522-1537,共16页
Flexible damping technology considering aseismic materials and aseismic structures seems be a good solution for engineering structures.In this study,a constrained damping structure for underground tunnel lining,using ... Flexible damping technology considering aseismic materials and aseismic structures seems be a good solution for engineering structures.In this study,a constrained damping structure for underground tunnel lining,using a rubber-sand-concrete(RSC)as the aseismic material,is proposed.The aseismic performances of constrained damping structure were investigated by a series of hammer impact tests.The damping layer thickness and shape effects on the aseismic performance such as effective duration and acceleration amplitude of time-domain analysis,composite loss factor and damping ratio of the transfer function analysis,and total vibration level of octave spectrum analysis were discussed.The hammer impact tests reveal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seismic performance and damping layer thickness was not linear,and that the hollow damping layer had a better aseismic performance than the flat damping layer one.The aseismic performances of constrained damping structure under different seismicity magnitudes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s were investigated.The effects of the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and tunnel overburden depth on the aseismic performances such as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and equivalent plastic strain(PEEQ)were discussed.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e constrained damping structu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has a good aseismic performance,with PGA in the range(0.2-1.2)g and tunnel overburden depth in the range of 0-30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trained damping structure Aseismic performance Hammer impact tests Damping layer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overburden dept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波斜入射下水平成层覆盖层地基波动输入研究
18
作者 王飞 宋志强 +4 位作者 刘云贺 李闯 李正贵 胡安奎 田庆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48-256,共9页
覆盖层具有土体动力非线性和结构成层特征,地震波斜入射下覆盖层地基自由场计算难度增大、人工边界吸能能力受到限制,制约了地震波动输入精度和应用。以水平成层覆盖层为研究对象,引入势函数理论,构建了地震波斜入射下顶层幅值矩阵与任... 覆盖层具有土体动力非线性和结构成层特征,地震波斜入射下覆盖层地基自由场计算难度增大、人工边界吸能能力受到限制,制约了地震波动输入精度和应用。以水平成层覆盖层为研究对象,引入势函数理论,构建了地震波斜入射下顶层幅值矩阵与任意层幅值矩阵之间的动态传递关系,获得土体时域应变;基于二维应变状态理论,采用等效线性化法反映土体动力非线性,建立了地震波斜入射下非线性水平成层覆盖层地基自由场解析计算方法。利用作者发展的非线性黏弹性人工边界单元模拟远域辐射阻尼效应,近场波动分析中边界单元参数随内层土体单元动剪应变变化,边界单元吸能能力达到最优。结合解析自由场转换得到的等效输入荷载,建立了适用于地震波斜入射下非线性水平成层覆盖层地基地震波动输入方法。该方法能够依据深部斜入射波和地表地震动实现覆盖层地基波动输入,依据地表地震动实现波动输入是避免了通过基底地震动正演自由场等过程。研究了弹性水平双层和非线性水平多层覆盖层地基地震响应,结果表明,波动输入计算获得位移和应力均与解析解有较高拟合度,计算精度高,可为水平成层覆盖层地基上土石坝地震响应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成层覆盖层 土体非线性 地震波斜入射 自由场 波动输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营期浅埋公路隧道拱顶覆土层力学分析模型及沉降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樊虎 庄妍 宋相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0-241,共12页
浅埋盾构隧道下穿既有公路时,车辆荷载作用下隧道拱顶不同深度覆土层会发生沉降,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盾构过程中拱顶覆土两阶段沉降分析模型,采用ABAQUS数值模拟(FEM)验证本文所建立沉降模型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对Peck公式中土体... 浅埋盾构隧道下穿既有公路时,车辆荷载作用下隧道拱顶不同深度覆土层会发生沉降,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盾构过程中拱顶覆土两阶段沉降分析模型,采用ABAQUS数值模拟(FEM)验证本文所建立沉降模型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对Peck公式中土体体积损失参量进行修正并基于非线性荷载作用下的Boussinesq解所建立的等效地表两阶段沉降分析模型能有效预测车辆循环荷载和隧道盾构耦合作用下盾尾拱顶覆土沉降发展规律。在盾构过程中,盾尾拱顶覆土沉降扰动增加区段位于接近区至下穿区前2/5处,下穿区出现沉降峰值后进入沉降扰动平缓区段,远离区为沉降扰动减小区段,沉降发展规律符合Protodyakonov压力拱理论,沉降增加主要发生在压力拱破坏期间;盾构完成后,车辆循环荷载影响5 m左右深度的覆土层沉降,深度大于5 m时车辆荷载发生应力扩散,沉降主要影响因素为隧道开挖造成的土体体积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盾构隧道 车辆循环荷载 拱顶覆土层沉降 沉降扰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工作面连续开采地表沉陷与强矿震联动响应规律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广超 张广有 +5 位作者 周广磊 张照允 吕凯 尹茂胜 闫宪洋 李振国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26,共14页
深部矿井多工作面大空间开采导致大能量强矿震事件频发,同时地表伴随剧烈的下沉变形,掌握具体地层条件下地表移动与强矿震时空分布响应规律对于深部矿井动力灾害防控意义重大。以兖州矿区东滩煤矿63_(上)04,63_(上)05,63_(上)06工作面... 深部矿井多工作面大空间开采导致大能量强矿震事件频发,同时地表伴随剧烈的下沉变形,掌握具体地层条件下地表移动与强矿震时空分布响应规律对于深部矿井动力灾害防控意义重大。以兖州矿区东滩煤矿63_(上)04,63_(上)05,63_(上)06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基于关键层理论与复合破断原理,对东滩煤矿复杂地层进行了科学划分,现场实测了深井厚硬岩层下多工作面开采地表沉降规律及强矿震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多工作面连续开采下关键层组运移演化规律,揭示了关键层组破断演化、地表沉陷规律与大能量强矿震分布的联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东滩煤矿六采区地层可以划分出4个关键层组,每个关键层组包含一层关键层和若干坚硬岩层,相比单一关键层,关键层组发生复合破断时的矿震能量更高、破断步距更大,对上覆岩层的运移及地表下沉影响也更为突出。(2)地表沉陷观测结果显示,63_(上)04,63_(上)05工作面开采结束,地表下沉系数分别为0.189,0.458;63上06工作面当前已开采808.29 m,地表下沉系数为0.492,受多关键层组地质赋存特征影响,东滩煤矿六采区地表下沉系数远小于兖州矿区其他矿井平均地表下沉系数(0.75~0.85),地表未达到充分采动,下沉趋势为:无明显下沉–下沉空间显著–下沉空间逐渐增大。(3)矿震监测结果显示,63上04工作面开采时,大能量强矿震事件主要集中在低位关键层组Ⅰ,Ⅱ层位,随着多工作面连续开采,大能量强矿震逐渐向高位转移,逐渐集中至关键层组Ⅱ,Ⅲ层位。(4)由地表沉陷及大能量强矿震实测数据可知,东滩煤矿六采区多工作面连续开采下关键层组复合破断覆岩结构呈“断悬”结构–“铰接”结构交替上升,逐层演化过程验证了覆岩运动、地表沉陷及大能量强矿震3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动效应。研究成果可对类似工程地质条件下多关键层组复合破断研究及大能量强矿震预控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层组 复合破断 强矿震 地表沉陷 覆岩运移 联动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