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uses of Strong Sandstorm Weather on March 15,2021 in Ulanqab City
1
作者 Yafang SU Zhen LI +1 位作者 Jianghua SU Biyun LI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23年第4期20-23,共4页
The severe sandstorm process in Ulanqab,Inner Mongolia on March 15,2021 wa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weather facts,weather causes and dynamic diagnosi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ong cold air in We... The severe sandstorm process in Ulanqab,Inner Mongolia on March 15,2021 wa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weather facts,weather causes and dynamic diagnosi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ong cold air in West Siberia rapidly moved eastward,and the surface cold front moved eastward to Ulanqab with significant warming in the previous period,resulting in gale and sandstorm weather.This severe sandstorm process occurred in basically stable atmospheric stratification.During the strong sandstorm and extremely strong sandstorm process on March 15,the strong warming in the early period near the surface led to the surface thermal instability,and sand was generated by the upward movement of the Mongolian cyclone.Over the upper northwest air stream,barocline disturbance developed unsteadily,and the upper cold advection stimulated the secondary circulation of front perpendicular to the surface;the surface cyclone turned into strong cold front,and then strong sandstorm weather occurred in Ulanqa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anqab strong sandstorm CAUSES Mongolian cyclone Upper-level jet strea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似离度在甘肃省冬春季强沙尘暴天气入型判别和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遂缠 王锡稳 +2 位作者 李栋梁 吉惠敏 刘世祥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24-728,共5页
利用探空、地面资料分析了1955—2002年甘肃省发生强沙尘暴天气的环流特征,揭示出甘肃沙尘暴天气的5种环流类型:冷锋后偏西型、强锋区下动量下传型、冷高压南部型、热低压前部型和河西小槽型的平均环流场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指出造成... 利用探空、地面资料分析了1955—2002年甘肃省发生强沙尘暴天气的环流特征,揭示出甘肃沙尘暴天气的5种环流类型:冷锋后偏西型、强锋区下动量下传型、冷高压南部型、热低压前部型和河西小槽型的平均环流场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指出造成甘肃省冬、春季强沙尘暴天气的影响关键区和关键天气系统,并利用场相似预报方法建立了甘肃省冬、春季强沙尘暴预报业务系统,在实际业务中发挥了较好的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沙尘暴 相似离度 相似预报 锋区 环流场 冷高压 热低压 冬春季 天气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强沙尘暴生态调控对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1
3
作者 赵光平 王连喜 杨淑萍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47-450,共4页
沙尘暴是恶劣生态环境的直接产物 ,沙尘暴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善生态环境。做好生态治理、提高生态调控自然灾害能力 ,应首先确保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涵养。依据对沙尘暴形成机理研究和历史演变分析 ,认为生态... 沙尘暴是恶劣生态环境的直接产物 ,沙尘暴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善生态环境。做好生态治理、提高生态调控自然灾害能力 ,应首先确保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涵养。依据对沙尘暴形成机理研究和历史演变分析 ,认为生态调控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 ,应强调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有机交叉综合 ,从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过程来揭示强沙尘暴运动规律和成灾机理 ,加强人口、资源、环境、灾害之间互馈的关系研究 ,通过土地荒漠化与强沙尘暴间的相互耦合关系以及风暴时空特征 ,分层次地摸清极限气候条件下生态环境的改良对强沙尘暴天气防灾减灾的生态调节功能 ,突破传统、被动的气象灾害“预测 -救灾”体制 ,初步形成更适合现代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效、动态的“生态治理 -灾害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沙尘暴 生态调控 宁夏 生态环境 水资源 防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地区沙尘暴天气分析及预报 被引量:9
4
作者 李平 刘勇 +3 位作者 杜继稳 侯明全 侯建忠 方建刚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95-299,共5页
分析了陕北1960—2000年沙尘暴的年际和年代变化情况。从高空环流形势图上,可将该地区沙尘暴天气的影响系统分为三种类型。研究发现:陕北沙尘暴的产生不仅受强风、大气的不稳定和沙源三大因子支配,前期的干旱程度也是产生沙尘暴的一个... 分析了陕北1960—2000年沙尘暴的年际和年代变化情况。从高空环流形势图上,可将该地区沙尘暴天气的影响系统分为三种类型。研究发现:陕北沙尘暴的产生不仅受强风、大气的不稳定和沙源三大因子支配,前期的干旱程度也是产生沙尘暴的一个重要因子。用降水和气温这两个要素构成的干旱指数S的变化与陕北沙尘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通过检验可以发现,充分考虑该地区前期干旱指数S的变化,将会明显提高强沙尘暴的预报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沙尘暴 干旱指数 强风 沙源 预报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青藏铁路沿线大风沙尘日数时空特征 被引量:37
5
作者 白虎志 董安祥 +1 位作者 李栋梁 方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1-315,共5页
选取青藏高原66个站的气象实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及青藏铁路沿线大风、浮尘、扬沙和沙尘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大风高发区集中在以托托河为中心的高原主体上,有4个沙尘暴和扬沙源区,且冬季发生频率最高,它们的空间... 选取青藏高原66个站的气象实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及青藏铁路沿线大风、浮尘、扬沙和沙尘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大风高发区集中在以托托河为中心的高原主体上,有4个沙尘暴和扬沙源区,且冬季发生频率最高,它们的空间分布型随季节变化较小。年代际变化趋势表明,大风日数与扬沙、沙尘暴日数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呈反位相关系,高原西部和中部的大风沙尘日数又存在反位相变化特征。中部大风日数呈阶梯型年代际增多,扬沙和沙尘暴日数略呈减少趋势;西部大风日数则呈阶梯型减少,扬沙和沙尘暴日数变化趋势呈现“几”字形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风 沙尘暴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大风区沙尘暴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26
6
作者 霍文 杨青 +1 位作者 何清 李红军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53-761,共9页
利用新疆大风区7个气象站点自建站至2009年的沙尘暴日数资料,分析了新疆三十里风区、百里风区及其周边地区沙尘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特别是典型大风区,系统性天气配合地形条件,常常形成很强的下坡风和狭管风,有风力强... 利用新疆大风区7个气象站点自建站至2009年的沙尘暴日数资料,分析了新疆三十里风区、百里风区及其周边地区沙尘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特别是典型大风区,系统性天气配合地形条件,常常形成很强的下坡风和狭管风,有风力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为沙尘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动力条件。(2)新疆大风区20世纪50、60年代为沙尘暴高发时段,受地表条件的影响,新疆大风区沙尘暴频次低于其他沙尘源丰富地区。随时间序列的推移沙尘暴发生频次呈下降趋势,百里风区发生频次略多于三十里风区。(3)受系统性天气和地形以及下垫面条件的影响,新疆大风区各站点沙尘暴季节分布呈现不同规律,主要表现为春夏双峰型,春季单峰型,夏季单峰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大风 春季 夏季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中部强沙尘暴成因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杨先荣 王劲松 +3 位作者 何玉春 邓吉录 任余龙 杨文月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67-571,共5页
利用1970—2006年甘肃中部13个县(市)的21例沙尘暴天气过程的各时次高空和地面资料,通过分析沙尘暴过程的影响系统,来研究甘肃中部近年来强沙尘暴天气频繁入侵的成因及特点。结果表明:甘肃武威东南部发生沙尘暴天气时,500hPa高空出现一... 利用1970—2006年甘肃中部13个县(市)的21例沙尘暴天气过程的各时次高空和地面资料,通过分析沙尘暴过程的影响系统,来研究甘肃中部近年来强沙尘暴天气频繁入侵的成因及特点。结果表明:甘肃武威东南部发生沙尘暴天气时,500hPa高空出现一支风速≥20m.s-1西北向的急流轴;河西走廊地形的"狭管效应"作用,使沙尘暴移速增快,强度增强,沙尘在翻越乌鞘岭后,相继侵袭白银、兰州、临夏等广大地区;进入21世纪以来,甘肃中部沙尘暴和强沙尘暴次数逐年增多,强度增强、影响范围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中部 强沙尘暴 急流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3.9”宁夏强沙尘暴天气的热力动力条件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陈豫英 陈楠 +2 位作者 谭志强 李强 聂晶鑫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5-293,共9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ECMWF逐6h 0.25°×0.25°再分析资料,对宁夏2013年3月9日强沙尘暴暴天气过程的热力和动力条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沙尘暴发生前,宁夏上空伴有地表感热通量、6 h变压和变压风及水平螺旋度负值...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ECMWF逐6h 0.25°×0.25°再分析资料,对宁夏2013年3月9日强沙尘暴暴天气过程的热力和动力条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沙尘暴发生前,宁夏上空伴有地表感热通量、6 h变压和变压风及水平螺旋度负值增大、对流层中低层到边界层有明显锋生活动、对流层高层高位涡随高空急流沿等熵面下传到2 000 gpm并形成低空急流等热力和动力因子的变化;强沙尘暴天气出现在地表感热通量增幅超过250 W·m^(-2)、对流层中低层锋生中心超过20×10^(-10)K·m^(-1)·s^(-1)、6 h变压和变压风超过8 h Pa和8 m·s^(-1)、水平螺旋度低于-500 m^2·s^(-2)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沙尘暴 感热通量 锋生函数 高低空急流 变压风 水平螺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东部近50年沙尘暴气候预测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岩瑛 俞亚勋 +3 位作者 罗晓玲 马兴祥 张爱萍 王汝忠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51-856,共6页
应用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武威市5站(乌鞘岭、古浪、永昌、凉州区、民勤)近50年月、年气象资料和沙尘暴个例,详细分析了沙尘暴产生的气候背景和气候影响因子。在分析二十多种气象要素的基础上,做出沙尘暴不同时间、不同范围的日数和强度... 应用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武威市5站(乌鞘岭、古浪、永昌、凉州区、民勤)近50年月、年气象资料和沙尘暴个例,详细分析了沙尘暴产生的气候背景和气候影响因子。在分析二十多种气象要素的基础上,做出沙尘暴不同时间、不同范围的日数和强度预报方程。研究表明:河西走廊东部的沙尘暴是武威市北部干旱气候、丰富的地表沙源与大风天气相互作用的结果;沙尘暴日数与该市中北部冬春季的气温、年降雨量和大风日数有关;沙尘暴强度与武威市前期的干旱、异常增温、强大风日数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大风 干旱指数 气候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一次强沙尘暴成因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赵俊荣 刘振新 《干旱气象》 2009年第4期362-366,共5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T639 0场预报资料,对2009年4月13日发生在准噶尔盆地南缘石河子垦区一次强沙尘暴进行了天气成因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沙尘暴是西北路径较强冷空气引发的锋后偏西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前期持续高温少雨为沙尘暴的发...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T639 0场预报资料,对2009年4月13日发生在准噶尔盆地南缘石河子垦区一次强沙尘暴进行了天气成因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沙尘暴是西北路径较强冷空气引发的锋后偏西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前期持续高温少雨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和一定的物质基础。西西伯利亚冷槽的斜压性结构使其强烈发展,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而西西伯利亚冷槽的垂直结构强迫出一支下沉气流,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动量下传机制。高低空急流导致对流层中下部锋区加强和大气层结不稳定,为沙尘暴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中尺度条件。干暖舌的形成和维持对沙尘暴的发生以及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性。沙尘暴发生在地面冷锋后部、冷高压前部以及3 h变压、变温最大处和低空气流辐散的地区。准噶尔盆地南缘的特殊地形和流沙为沙尘暴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强沙尘暴 干暖舌 动量下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飑线引发的大风强沙尘暴诊断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钱莉 杨永龙 +1 位作者 殷玉春 王生元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2-48,共7页
利用常规探测、地面加密观测、T213数值预报产品和FY-2c/2d红外卫星云图资料,对2008年5月2日河西走廊东部飑线引发的大风强沙尘暴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诊断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飑线引发的强风暴是产生强沙尘暴的根本原因。河西走廊东... 利用常规探测、地面加密观测、T213数值预报产品和FY-2c/2d红外卫星云图资料,对2008年5月2日河西走廊东部飑线引发的大风强沙尘暴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诊断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飑线引发的强风暴是产生强沙尘暴的根本原因。河西走廊东部处在不稳定大气层结中,500hPa阶梯短波槽为飑线提供了大尺度环流背景;700hPa变形场是飑线的触发系统;地面热低压的发展加大了冷锋前后的气压和温度梯度,为对流发展提供了热力不稳定条件;高空急流对于飑线的生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沙尘暴 飑线 发生机制 物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南地区一次强对流型强沙尘暴成因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海霞 蔡守新 +1 位作者 尤凤春 王海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76,I0004,共9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及NECP等资料对2005年5月10日冀南地区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了这次强对流型沙尘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上冷下暖的垂直结构和午后地面受热增温,容易产生热对流不稳定;地面大风的形成主要源于...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及NECP等资料对2005年5月10日冀南地区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了这次强对流型沙尘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上冷下暖的垂直结构和午后地面受热增温,容易产生热对流不稳定;地面大风的形成主要源于冷锋前的飑线,雷达回波图上表现为典型的弓状回波,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对飑线发生有重要的作用,高空急流的加强及其形成的次级环流使高空动量有效的下传到地面则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沙尘暴区位于高低空急流交汇的区域,700hPa螺旋度正值与高能舌重合区和高空300hPa螺旋度正值区梯度较大的地区,对流层螺旋度大小对沙尘暴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强对流型 飑线 螺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东部“2008.5.2”强沙尘暴成因分析 被引量:18
13
作者 钱莉 杨金虎 +1 位作者 杨晓玲 杨永龙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19-725,共7页
利用常规探测、地面加密观测、涡度相关系统、T213L19数值预报产品、以及FY-2c/2d红外卫星云图资料,对2008年5月2日河西走廊东部的大风强沙尘暴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天气动力诊断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冷锋伴随的强风暴是产生强沙尘... 利用常规探测、地面加密观测、涡度相关系统、T213L19数值预报产品、以及FY-2c/2d红外卫星云图资料,对2008年5月2日河西走廊东部的大风强沙尘暴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天气动力诊断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冷锋伴随的强风暴是产生强沙尘暴的主要原因。500 hPa阶梯形短波槽为沙尘暴的发展提供了大尺度环流背景,700 hPa变形场是大风沙尘暴的触发系统,地面热低压的发展加大了冷锋前后的气压和温度梯度,为对流发展提供了热力不稳定条件。高空急流入口区南侧的次级环流为深对流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垂直环流发展条件,是沙尘暴发生的基本动力;地面摩擦风引发的强动量通量为沙尘卷起提供了基本的动能。较强的不稳定层结为对流发展提供了位能转化为动能的基本条件。垂直螺旋度对沙尘暴的落区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强沙尘暴 对流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东部强沙尘暴分布特征及飑线天气引发强沙尘暴特例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钱莉 李岩瑛 +1 位作者 杨永龙 杨晓玲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9-36,共8页
利用2004年1月-2008年10月河西走廊东部6站的地面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强沙尘暴的分布特征。发现强沙尘暴主要出现在2-6月,1-3月出现的强沙尘暴主要为高压脊前强西北气流动量下传风所致;4-7月出现的强沙尘暴主要为冷空气东移... 利用2004年1月-2008年10月河西走廊东部6站的地面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强沙尘暴的分布特征。发现强沙尘暴主要出现在2-6月,1-3月出现的强沙尘暴主要为高压脊前强西北气流动量下传风所致;4-7月出现的强沙尘暴主要为冷空气东移南下伴随地面冷锋过境锋面大风所致。河西走廊东部的飑线活动造成的强沙尘暴出现在4-6月,均为冷锋型,其中5月居多,出现的7次强沙尘暴中有4次伴有飑线,说明5月份强冷锋东移经河西走廊特殊峡管地形时易诱发飑线,飑线活动造成的强沙尘暴爆发性强,往往造成严重灾情。利用常规探测、地面加密观测、T213数值预报产品和fy-2c/2 d红外卫星云图资料对2008年5月2日河西走廊东部飑线引发的强沙尘暴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诊断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中尺度飑线所伴随的强风暴是产生强沙尘暴的主要原因;500 hPa阶梯短波槽是中尺度飑线产生的大尺度触发系统,河西走廊中西部700 hp变形场、中尺度低压为强沙尘暴形成和维持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地面冷锋前上升运动与高空急流入口区次级环流的上升气流的叠加,为深对流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垂直环流发展条件,是促使飑线发生和沙尘卷起的基本动力;地面热低压的加强和午后气温的日变化加大了冷锋前后的温度和气压梯度,为大风、强沙尘暴爆发提供了必要的热力不稳定条件;强沙尘暴出现在垂直螺旋度为-200 m^2/s^2中心的下游,垂直螺旋度对飑线的发展和沙尘暴的落区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中尺度飑线发生在不稳定层结内,较强的不稳定层结为强沙尘暴形成、发展提供了位能转化为动能的基本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沙尘暴 飑线天气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强沙尘暴天气成因分析及对农牧业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连霞 徐桂梅 +2 位作者 夏莹 李莉 李亚芬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8年第6期70-73,共4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遥感监测图和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了2017年春季发生在内蒙古通辽地区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分析结果发现,该次沙尘暴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地面冷锋和蒙古气旋,高空急流及地面较强气压梯度有利于大风、沙尘暴的...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遥感监测图和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了2017年春季发生在内蒙古通辽地区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分析结果发现,该次沙尘暴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地面冷锋和蒙古气旋,高空急流及地面较强气压梯度有利于大风、沙尘暴的加强,散度场以及假相当位温分布特征分别为强沙尘天气提供有力的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地形特征、前期气候条件和具有沙尘源的下垫面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卫星遥感和地面自动气象站的实时监测对沙尘暴具有指示意义;大风和沙尘暴对农业及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也破坏了草原生态环境和畜牧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沙尘暴天气 成因分析 影响 农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中北部边界层高度与不同灾害天气的关系 被引量:11
16
作者 马元仓 李岩瑛 +3 位作者 杨吉萍 曾婷 张爱萍 张春燕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48-1057,共10页
利用2013-2017年逐日07:00(北京时,下同)高空压温湿常规资料,19:00每隔50 m高空气温、气压、湿度和风速等加密资料,分别采用T-logP法和5点平滑位温梯度法计算了青海省茫崖、格尔木、都兰和西宁4个高空站的边界层高度,结合地面2006-2017... 利用2013-2017年逐日07:00(北京时,下同)高空压温湿常规资料,19:00每隔50 m高空气温、气压、湿度和风速等加密资料,分别采用T-logP法和5点平滑位温梯度法计算了青海省茫崖、格尔木、都兰和西宁4个高空站的边界层高度,结合地面2006-2017年逐时、日资料,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子及其与灾害性天气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研究区边界层高度西北高于东南,春季35月较高,4月茫崖最高达4500 m以上;边界层高度主要与最大地气温差、极大风速、气温日较差和降水有关,高原上地气温差越大、风速越大,湿度越小,边界层高度越高。浮尘边界层高度3月较高,为3578 m;其他风沙边界层高度均为4月较高,达3800~4000 m。沙尘暴持续时间越长,边界层高度越高;高原沙尘暴主要集中在下午到夜间,46月较高,夜间45月为3100~4200 m。降水对边界层高度有很大影响,随着降雨强度增强,边界层高度也随之降低,发生小、中、大雨时的边界层高度分别为3354,1855和1300 m;相应的边界层气压分别在480~640,590~720和650~710 hPa。高温边界层高度6月最高达5210 m,78月达3600 m以上;而雷暴边界层高度4月较高,达5050 m,56月在2100 m左右,79月降低至1100 m左右。由于510月95%以上雷暴伴有降水,因而雷暴边界层高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中北部 边界层高度 大风沙尘暴 降水 高温和雷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5.3”强沙尘暴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苏日娜 《中国农学通报》 2019年第18期95-102,共8页
为了研究内蒙古中西部强沙尘暴发生发展机制,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5月3—4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一次强沙尘暴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00 hPa低槽、蒙古气旋和地面冷锋是本次强沙尘暴天... 为了研究内蒙古中西部强沙尘暴发生发展机制,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5月3—4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一次强沙尘暴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00 hPa低槽、蒙古气旋和地面冷锋是本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此次强沙暴过程属于地面冷锋和蒙古气旋共同影响的类型;(2)分析高低层温压场与涡度平流发现,动力因子(涡度平流)和热力因子(温度平流)的共同作用,推动了蒙古气旋的东移发展;(3)垂直螺旋度分布特征是上负下正,表明沙尘区域上空高层为辐散区,有下沉运动,中低层为辐合区,有上升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强沙尘暴 高空急流 涡度平流 垂直螺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善盟“4·24”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邱丽华 刘彦 +2 位作者 邱进林 黄骏莉 斯琴高娃 《内蒙古气象》 2011年第2期13-15,共3页
应用基本气象资料,对2010年4月24—25日阿拉善盟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和动力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气旋后部有强冷暖空气交汇,造成水平温度梯度增大,从而加大了垂直切变偏差风。同时,强变压梯度和强斜压性形成了变压风,引起了不稳... 应用基本气象资料,对2010年4月24—25日阿拉善盟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和动力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气旋后部有强冷暖空气交汇,造成水平温度梯度增大,从而加大了垂直切变偏差风。同时,强变压梯度和强斜压性形成了变压风,引起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从而引发地面大风,产生强沙尘暴。高空急流的活动会促使下沉运动,有利于地面气旋加强,造成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非常有利于对流的发生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沙尘暴 高空急流 热力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两次强沙尘暴天气分析 被引量:28
19
作者 何清 向鸣 唐淑娟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20-327,共8页
1996年7月11~13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沿沙漠公路出现了两场强沙尘暴灾害性天气。应用天气学方法、NOAA气象卫星云图以及沙漠腹地两个定点气象观测站(塔中和肖塘)的地面资料,初步分析了两场强沙尘暴天气形成和发展... 1996年7月11~13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沿沙漠公路出现了两场强沙尘暴灾害性天气。应用天气学方法、NOAA气象卫星云图以及沙漠腹地两个定点气象观测站(塔中和肖塘)的地面资料,初步分析了两场强沙尘暴天气形成和发展的环流形势、主要影响系统及地面气象要素演变特征。发现在沙漠腹地因局地热低压发展和南支卷云线共同作用亦可触发中小尺度的强沙尘暴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沙尘暴 天气分析 塔克拉玛干沙漠 风沙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强沙尘暴灾害性天气的研究及展望 被引量:13
20
作者 贺沅平 张云伟 顾兆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511-3522,共12页
总结特强沙尘暴天气的研究进展,梳理分析特强沙尘暴天气的基本特征以及动力学触发机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问题,以期加深对特强沙尘暴天气过程机理的认识.分析结果表明特强沙尘暴天气事件的季节性分布特征显著,春季居多,且多发生在下午到... 总结特强沙尘暴天气的研究进展,梳理分析特强沙尘暴天气的基本特征以及动力学触发机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问题,以期加深对特强沙尘暴天气过程机理的认识.分析结果表明特强沙尘暴天气事件的季节性分布特征显著,春季居多,且多发生在下午到傍晚时段,其典型特征为突发性、局地性,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对局地的大气环境质量短时产生重大影响.旺盛的地面混合层热对流胞运动和中尺度(反)气旋性涡旋过境是特强沙尘暴天气出现的必要条件.在沙尘源区,由于午后近地层温度升高,热对流加剧,近地层热层结极不稳定,易形成地面混合层热对流胞运动;沙尘源区的热对流胞与混合层上部的中尺度(反)气旋性涡旋耦合作用,涡量通过热对流胞下传促使近地层层结内的热对流胞发展成群发性旋转对流胞,特强沙尘暴天气出现.进一步理解特强沙尘暴的风沙流特征及能量快速耗散机制,提高预测预警能力,需要加强特沙尘暴的气象观测数据积累和多尺度数值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强沙尘暴 动力学触发机制 混合层 对流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